•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第二季度开门红!欧元区4月PMI创6年新高

欧元区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第二季度开局保持复苏态势,推动欧元区4月PMI初值创下6年来新高。

欧元区综合PMI创6年新高

欧元区4月制造业PMI初值56.8,预期56,前值56.2。欧元区4月服务业PMI初值56.2,预期55.9,前值56。欧元区4月综合PMI初值56.7,预期56.4,前值56.4。

就分项数据而言,4月的雇佣增速达到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制造业和服务业均保持2011年4月以来的最高增速。

作为欧元区两大重要经济体,法国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而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预计未来几个月经济整体扩张的规模将缩减。

IHS Markit首席商业经济学家Chris Williamson认为,欧元区经济在第二季度迎来了良好开局,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0.7%:

如果能继续保持这样强劲的增长,必然会引发对业内对2017年经济预期的上调,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选将成为近期的不确定因素。

德国综合PMI增速放缓

IHS Markit周五发布的数据显示,德国经济在第二季度迎来“开门红”。德国4月综合PMI初值56.3,预期56.8,前值57.1,增速放缓。

4月制造业PMI初值58.2,预期58,前值58.3。4月服务业PMI初值54.7,预期55.5,前值55.6。

IHS Markit经济学家Trevor Balchin认为,虽然制造业4月份保持了增长势头,但服务业数据的下滑表明经济整体扩张的态势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放缓。

法国综合PMI创6年最快增速

IHS Markit周五发布的数据显示,法国4月综合PMI初值57.4,高于预期56.2,前值56.8,创6年来最快增速。

4月制造业PMI初值55.1,高于53.1的预期和53.3的前值。4月服务业PMI初值57.7,高于57的预期和57.5的前值,创71个月新高。

IHS Markit经济学家Alex Gill认为,4月的数据展现了法国私人部门在第二季度伊始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黑色系集体反攻 铁矿石、焦炭收盘大涨6%

金融监管风暴来袭:“一行三会”集体亮剑,银监会10日发9文

短短10天之内,一行三会相继表态要“加强金融监管”,银监会更是在10个工作日内发出9份文件,一场金融监管风暴已经来袭。央行旗下《金融时报》援引地方金融监管人士称,不只是银监会,事实上“一行三会”都在全面加强监管,这是金融业今年的主旋律,“金融乱象,有病就要医。”

金融严管之下,千亿委外赎回潮持续扩散,波及券商资管、公募基金、专户。据券商中国消息,委外赎回潮持续扩散,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内的各类大中小银行都加入其中。最近好多委外专户不计成本地卖出债券,就是为了能换回资金,非银机构被银行赎回委外逼得资金压力也很大。

监管日渐收紧,还引发了市场对于货币总量的担忧。《中国证券报》援引海通证券等多家券商机构称,金融系统内部去杠杆和信用收缩的大幅推进,可能逐步引发货币总量和实体经济信用的收缩,其对资本市场整体的压制作用,仍需投资者保持密切关注。

以下是一行三会近期表态内容重点:

央行:对资管实施穿透式监管 不希望致市场恐慌

4月18日 - 中国央行金融监管协调办公室副主任苟文均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表示,针对国内资产管理业务领域存在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监管套利等乱象,应按业务属性确定行为规则和监管主体,强化监管的统筹协调,对资管实施穿透式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

文章指出,近年来,中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基本上都与资产管理业务无序扩张有关。为更好实施穿透监管,应加快建立便于穿透式监管的资产管理产品统计监测框架;向下穿透核查底层资产、向上穿透核查最终投资者应同时进行。

但央行不希望监管政策致市场恐慌局面持续,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向路透表示,在政策转折的时候,预期调整会导致市场恐慌和超调。和今年春节前后央行上调市场政策利率一样,最近银监会金融监管政策措施不断,市场都做出了比较明显的反应,央行并不希望这种局面持续。
证监会:针对次新股等恶性操作查处16起案件

本月14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部署2017年专项执法行动第二批16起案件,针对次新股等恶性操作,目前相关调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部分案件已取得重大突破。线索显示,部分新上市的股票上市后连续上涨,短期涨幅较大,价量均现异常,同时多组高度可疑的关联账户已涉嫌操纵市场。

就此,证监会稽查执法部门将通过立案坚决查处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稳定发展。张晓军指出,操纵市场人为制造交易是证监会稽查执法的重点,误导欺骗其他投资者,破坏市场投资定价功能,易积攒风险。
银监会:整治“三违反”、“三套利”,严管影子银行

郭树清履职中国银监会主席一个月有余,银监会10个工作日内发出9份文件,掀起影子银行监管风暴。

其中,45号文提出,为稳健规范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决定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全面开展“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三违反”)行为专项治理工作。46号文则要求“专项治理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三套利”)。

2017年一季度,银监会系统作出行政处罚485件,罚没金额合计1.9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97名。其中,19高管任职资格被取消,11人禁入银行业。

行业人士称,当前银行表外理财、同业等业务隐形杠杆很高,且底层资产不明,而当前刚性兑付未打破、表内表外业务未真正隔离,金融去杠杆是早晚的事。这一系列文件是“防风险、去杠杆”思路的强化,标志着2012年以来,以金融自由化创新、影子银行繁荣、资管理财井喷为特征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迎来分水岭。

保监会:清查违规资金运用、股东虚假注资、信息披露不实等问题

昨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严防严管严控保险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清查违规资金运用、股东虚假注资、公司治理失效、信息披露不实等问题。

通知称,加强对监管行为再监督,严肃监管纪律,严防内外勾结干扰监管工作正常进行。要把业务扩张激进、风险指标偏离度大的异常机构作为监管重点,在市场准入、产品审批备案、高管核准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限制;对利用保费虚假注资、关联交易侵占公司利益等挑战监管底线、无视国家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移送司法处理。

北京楼市又传大消息 这次的目的与以往不同

近日,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住建委、北京银监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北京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2017年5月1日起试行。日前,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住建委、北京银监局有关负责人就《通知》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解读 | 北京楼市又传大消息,这次的目的与以往不同……


《通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按照反洗钱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定非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应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等。


由于北京地区房地产行业反洗钱工作刚刚起步,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实际情况,《通知》将履行反洗钱义务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交易双方的身份识别方面。《通知》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售房、房地产经纪机构提供二手房买卖经纪服务时,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在房屋买卖合同网上签约环节,登记房屋买受人、出卖人和代理人的身份信息,填写身份识别表,对交易双方身份进行识别。《通知》还规定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进行房地产交易资金划转,并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报告在售房、提供二手房买卖经纪服务时发现的可疑交易。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将会同北京市住建委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会同北京银监局对商业银行执行本通知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房屋买受人、出卖人和代理人的身份信息如何保密?


房屋买受人、出卖人和代理人的身份信息只是在网签环节录入网签系统。有关身份信息为房屋买卖当事人基本的身份信息,大部分信息与合同内容相同,由合同当事人在填写、签署房屋买卖合同时自动生成,由北京市住建委统一保管。《通知》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对获得的有关身份信息应当予以保密,非依法律规定,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解读 | 北京楼市又传大消息,这次的目的与以往不同……

《通知》对现行的购房资金支付方式有何影响?


没有影响,方式不变。按照现有的规定,办理购房款支付,由房屋交易当事人以银行转账的方式支付,且必须使用出卖人和买受人的银行账户,通过预售资金、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专用账户进行资金支付;如发生退款行为,应按原支付途径,将资金退回出卖人和买受人银行账户。确需使用现金支付的,需经买卖双方银行账户完成,办理该业务的商业银行需按照反洗钱相关管理规定,对当日单笔或累计交易人民币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现金缴存报告大额交易。


房地产市场有可能存在怎样的可疑交易?


主要表现为出卖人或买受人身份与其交易的房产价值存在明显不相符等。


可疑交易的报告途径是什么?


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是北京地区的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北京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在售房、提供二手房买卖经纪服务时,发现可疑交易可向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者公安机关报告。

中科招商这一跌,把PE们的梦都跌碎了

谁能想到,两年前,那个市值一度超千亿的中科招商,如今成了这个模样。

是中科招商不好吗?似乎不全是。


至少,单就管理规模而言,这家备受争议的公司到目前为止还做得不错。

就在前天,有个自媒体说,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中科招商管理132支私募投资基金,累计认缴资金820亿元。庞然大物啊!

那中科招商真的好吗?显然也不是。

在2年多前,创下1330亿总市值的神话后,在股价层面,不管中科招商的单老板怎么折腾,市场画给他的,永远是一条一路向下的曲线,难堪极了。

不仅如此,曾经蜂拥而至的股东们,如今还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看不到解套的希望。尽管资本市场不相信眼泪,但小股东们的辛酸和恨,却跃然纸上。

这其中,也包括那个大名鼎鼎的王亚伟。

当然了,恨中科招商的还有众多的PE们,因为,中科招商和九鼎这两家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毁掉了PE们在资本市场、尤其是新三板市场的形象。

就目前来看,上了新三板的PE们很难受,没上新三板的PE们也很难受,毕竟,在泥沙俱下的时代,他们和中科招商一样,被人当成了沙。

两年没了一千亿

先给大家看一个残酷的事实。

截至4月20日,中科招商收报每股1.2元,总市值130亿元。

你可能要说,还好嘛,这不还剩100多亿吗?

但对中科招商的老单来说,这显然不好,而且是大大的不好。

要知道,在2015年4月最高点的时候,中科招商的账面市值一度超过1300亿。

不过,随着股价的一路下跌,中科招商的“底裤”都漏出来了。

中科招商2016年三季报显示,每股净资产1.2861元。也就是说,可怜的股价已跌破了净资产。

其实这并不是中科招商首次破净,早在2016月11月就有过先例,其后股价一直徘徊净资产附近。

如果说,中科招商只是老单一个人的,或者管理层少数人的,这么跌也不算个事。对于他们而言,钱一旦多到一定程度,只是数字游戏而已。

但是,如今的中科招商是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持股者众。

统计显示,中科招商持股人数众多,达2129户,如今股价跌到了这份上,这些人怎么想?难道只是乖乖的关灯吃面吗?

可能很多人想知道,中科招商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给大家初步说说。

1、2015年4月13日,中科招商盘中创出100元的成交价,市值一度高达1330亿;

有人说,这可能是中科招商的历史大顶,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还站在那个高高的山岗上。

2、2016年4月11日,停牌近4个月后中科招商开始复牌,开盘后不久股价直线跳水,暴跌46.39%。市值只剩下231.73亿元;

这么说吧,在新三板里混的中科招商也没能跳出“复牌即暴跌”的魔咒。

3、2016年5月27日,股转发布私募新政,中科招商一度下跌54.89%,单日之内,损失市值一度高达157亿元。到这时,其市值为288亿元;

4、再往后,中科招商的股价一路阴跌,直到目前的状况。

换句话说,中科招商从市值1330亿元跳水至今日110亿元,也不过两年的时间。老单持股市值也从726亿元缩水到50亿元,蒸发近670亿元。

谁被谁抛弃?

对于中科招商这两年的走势,要说原因,只能说,中科招商这场豪赌赌错了。

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要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是的,中科招商如今的局面和其曾经的疯狂有关。

中科招商在新三板上干过的疯狂的众所周知的事情有这么几个:

1、疯狂融资:

仅2015年上半年,中科招商实行四次定增累计募资90亿,加上2014年挂牌时同时启动的定增募集近50亿资金,中科招商目前已通过新三板融资140亿元。

2015年11月3日,中科招商再次宣布拟融资135亿元;而此前的两个月前,中科招商董事长单双祥宣布拟募集的300亿元尚在计划中。

2、疯狂买壳

跟疯狂融资一样,中科招商疯狂买壳的事估计地球人都知道。

在2015年那场股灾之后,中科招商成为市场上最为疯狂的扫荡者。其先后举牌了超过16家上市公司,耗资40多亿元,美其名曰打造产业集群。

3、疯狂卖壳

买壳是为了干什么?真的留着当饭吃?显然不是。

中科招商的本意无非是为了套利。中科招商一度接近成功,比如被顺丰成功借壳的鼎泰新材也是中科招商旗下的壳。

但是,这样的案例来得太少。但IPO提速之后,这些壳开始不值钱了。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清仓大甩卖。

比如:2017年1月25日一天,中科招商就发布公告,确认旗下子公司将清仓七家上市公司的股份。这七家公司分别为大连圣亚、绵石投资、沙河股份、丰乐种业、祥龙电业、北矿科技和三变科技。

伴随着中科招商(当然也有九鼎)疯狂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监管。

1、包括PE在内的类金融企业不准挂牌新三板;

2、PE公司再也无法在新三板上融资;

3、更要命的是,2016年5月27日,股转发布了《关于金融类企业挂牌融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股转对私募机构新增了8个方面的条件,包括管理费用占营收比例要求,基金管理人要求等。

此外,申请挂牌的私募公司整改后再申报,已挂牌的私募机构已挂牌的26家私募机构(包括九鼎、中科招商、硅谷天堂、同创伟业、信中利等)如不满足新增要求,有1年的整改时间,到期仍不达标者将被摘牌。

怎么说好呢?

有些人吧,只顾着走自己的路,却让别人无路可走。

当然了,中科招商股价大跌,除了上面这些因素,还有:

1、中科招商在2015年上半年的融资至今刚好两年,其中部分参与定增的基金就是两年期的时间,所以在期满之后,公司的卖盘相对较大。

2、高管辞职

2016年1月4日,持有中科招商2059万股的监事毛天一、持有中科招商6459.24万股的董事沈文荣双双辞职。2016年6月2日,持有中科招商26159.042万股的董事吴耀芳辞职。

众高管们辞职都走了,大概率是不想在中科招商这条船上一起玩了。

3、股东减持

中科招商2016年中报显示,前十大股东深圳市合其明、吴耀芳、徐永福、方振淳、大业信托2号分别累计减持8.40万股、379.70万股、1278.20万股、2165.50万股、7975.80万股。

在众股东中,最出名的要数王亚伟,这个在A股上呼风唤雨的人物,在中科招商一战上,算是彻底失败。

2016年9月20日、11月9日,王亚伟管理的中铁宝盈资产-招商银行-外贸信托-昀沣3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共减持中科招商524万股,价格区间为1.33元/股—1.39元/股。

以此估算,王亚伟在中科招商的亏损幅度约54%,账目亏损额约3亿元。

众PE的梦碎了

中科招商这么一跌,负面效应开始逐步显现。

1、到现在,估计也很多PE大佬、类金融公司对中科招商和九鼎既羡慕又恨,因为这两哥们的疯狂,监管层把所有人都拦在了新三板门外。再想上?没门了。

2、中科招商这么一跌,新三板上的众PE也跟着跌。

3、上了新三板的PE大佬们恨中科招商和九鼎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九鼎和中科招商都从新三板拿走了上百亿的资金,剩下的人却拿不到半毛钱了,因为游戏规则别人玩坏了,干脆不让玩了。

4、上了新三板的在新三板上跌,没上的,其估值在私募市场也跟着跌,比如东方富海,这家曾经准备上新三板的pe巨头,今年3月其42.86%股权被上市公司宝新能源25.5亿收购,收购完成后,宝新能源成为东方富海第一大股东。可想当初,东方富海理论估值一度高达百亿。

当然了,中科招商并不是故事的结尾,毕竟,新三板上还有一个市值过千亿的PE,比如九鼎!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雷”,需要等待复牌后市场的最终裁决。

保监会:全面清查违规资金运用等问题

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 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保险监管、治理市场乱象、补齐监管短板、防范行业风险的任务和要求。《通知》明确,始终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全面清查违规资金运用、股东虚假注资、公司治理失效、信息披露不实等问题。

《通知》指出,当前金融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并未减少,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仍然不够牢固,一些困难和矛盾在金融领域会继续有所反映。

保险业作为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面临多重因素共振、多种风险交织的复杂局面。

《通知》表示,近一时期,在利率环境复杂、资产配置难度大的背景下,少数保险公司发展模式激进,资产与负债严重错配,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隐患;部分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存在股东虚假注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行业整体偿付能力保持充足,但个体分化明显,偿付能力下降和处于关注区域的公司数量有所增加,局部风险增大,风险点增多;一些保险机构盲目跨领域跨市场并购,个别保险资管产品多层嵌套,极易产生风险交叉传递。

《通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保险监管的主要任务。保险监管系统要切实担负起防控风险和引导保险业健康发展的责任。

一是强化监管力度,持续整治市场乱象。始终坚持“严”字当头,严防严管严控保险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要把业务扩张激进、风险指标偏离度大的异常机构作为监管重点,在市场准入、产品审批备案、高管核准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限制。始终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全面清查违规资金运用、股东虚假注资、公司治理失效、信息披露不实等问题。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影响恶劣、屡查屡犯的机构顶格处罚。对利用保费虚假注资、关联交易侵占公司利益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移送司法处理。

二是补齐监管短板,切实堵塞监管制度漏洞。系统梳理制度和流程,深入排查监管漏洞,尽快补齐制度短板;加强各领域监管制度的协调统一,重点加强对创新业务和交叉领域的制度完善,防止监管套利;加快完善监管规则,在放开前端的同时切实管住管好后端。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严密防控风险。明确风险防控目标,努力减少存量风险、控制增量风险。关注和紧盯重点公司、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的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变为局部风险、局部风险演变为整个行业风险。有序处置一批风险点,对可能产生的次生风险做好应对预案。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保险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此外,《通知》强化问责。要求建立健全风险责任体系和问责制度,对重大违法违规的保险机构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更加严厉的处罚、更加严肃地问责。引导保险机构制定公司内部责任追究办法,切实履行防控风险的主体责任。

委外资金爆发规模性赎回 影响将会如何?

多家银行掀起的委外赎回潮来得迅疾而猛烈。


短短一个月时间,先有证监会出台针对委外定制基金的相关规定,又有银监会连发8道文出手整治,监管双管齐下之际,委外业务受到冲击,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各类银行纷纷赎回委外资金。


银行委外赎回规模较大。按照21世纪经济报道所称,仅某国有大行从某家基金公司处赎回的委外规模就达近百亿元,市场甚至有该行“大举赎回委外近千亿元”的传闻。


国泰君安固收覃汉团队称,自年初以来,委外累计赎回规模超过千亿,国有大行和股份行赎回体量最为汹涌。


这场罕见的委外赎回潮究竟会对债市、股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委外市场格局会否重塑?……一起来看看业内人士的分析。


会否引发股债抛售?


委外赎回会否引发债券抛售,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短期利空债市


分析认为,短期债市将受到明显负面影响。


中国证券报援引业内人士称,在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的过程中, 银行整体风险偏好下降,委外需求回落对信用债明显不利,尤其低评级信用债受到的负面冲击更大,若后续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共振,仍不排除低评级、高风险债券遭遇集中抛售的可能。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研究团队认为,可能出现短期债券抛售:


银行委外业务主要的操作模式是通过加杠杆持有信用债,在考虑委外面临赎回的背景下,短期可能造成机构债券抛售。万亿级别的委外资金回归银行流动性体系,势必将会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

招商证券固收徐寒飞团队则认为,负面因素冲击的影响应该不是“刚刚开始”,而是“趋于结束”,债券市场未来很有可能重回上涨轨道:


第一,10-5金融债收益率曲线出现了“倒挂”迹象,是利率见顶的标志。从历史数据来看,2013年出现过两次“倒挂”,一次是钱荒初期,一次是利率头部,我们认为,本次“倒挂”应该是出现利率头部的信号,历史经验表明未来长端收益率上升的幅度最多在20bp。第二,宏观层面的“周期幻觉”破灭在即,基本面因素对债券市场形成支撑。工业品价格的大幅下行会刺破“周期幻觉”,叠加监管政策加速和银行行为调整导致的金融总量跳水, 企业的库存、投资以及生产都会受到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未来半年经济增长超预期下降风险。第三,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和风险资产价格内生调整需求,会带来资产配置结构效应,以债券为主的避险资产需求会大幅上升,这也在支撑债券市场的上涨。


前方炮火听起来很猛,但是实际的负面冲击很可能正在接近尾声,过度悲观的预期会修正(不排除收益率会有创新高的风险),经历了“头部”的充分换手和洗筹之后,债券市场重新回到“上涨轨道”是大概率事件。

大规模赎回潮?


多位分析师认为,债市不会发生委外大规模赎回潮。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强调:


委外浮亏一定程度制约了赎回规模,对于业绩的衡量取舍,使得赎回对于债市的影响有一定顾虑。因而,短期对于债市利空作用显著,但不致于造成资金从债市突发性大规模撤回。

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固收首席分析师黄文涛也表示,银行对主动赎回委外并未发展成一致行动,当前委外的赎回也主要集中于比较容易赎回的基金,预计大规模赎回潮不会出现。


2013年的“暴力”去杠杆会否重现?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认为,同样是去杠杆,本轮的债券与当年的“非标”具有不同的状况,监管层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


相较于2013年打击表外非标业务失控性扩张而严控流动性,“暴力”去杠杆,当前则是逐步抬升资金价格的“温和”去杠杆。

在该团队看来,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2013年时部分机构通过滚动融入低价短期限资金,配置长期限高收益“非标”产品。以各种信托受益权、资产管理计划等为代表的“非标”资产不易二级市场转让,也没有公开易得的市场价格,故不易发生自我加速的价格崩盘。一旦金融监管当局收紧流动性,该类杠杆机构的短期限资金融入发生滚动困难,但由于“非标”无法转让,该机构要么接受任意高价借入资金,要么只能违约。这就是2013年去杠杆过程中隔夜资金利率可飙升至30%以上的原因。


而目前只能选择温和去杠杆。金融机构通过期限错配杠杆配置的主要资产是债券,去杠杆若操之过急会导致系统性风险。如果金融监管当局去杠杆过程中收紧流动性幅度过大,杠杆机构短期限融入资金无法以可接受的利率滚动接续时,将选择出售债券,这将打击债券二级市场价格并引发所有存量债券的估值下调。如果债券基金或“委外”计划的客户为了避免损失而进行赎回操作, 将进一步加剧债券抛售规模,导致市场连锁下跌,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因此,明明团队认为:


本轮监管引致委外规模性赎回仅是中长期流动性回归银行体系的体现,并不会引致债市系统性风险。当前金融监管当局会选择逐步推升市场利率水平、“温和”去化银行系统杠杆、但避免利率波动性过高的策略。

会否冲击股市?


深圳商报援引独立经济学家徐阳称,由于大多委外投向固定收益产品,对债市的冲击更大而且长远,而对股市的冲击应该是短期的。


东部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委外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固定收益类比如债券,当然也有极少数投向权益类资产。近期市场的下跌不排除与部分银行收回委外资金有关,毕竟有些委外资金投向了打新基金和部分权益类产品。在委外资金回收下,部分基金专户持有的个股可能受到一定的冲击。


委外拐点?


中信建投宏观分析师王洋认为,从监管的力度和趋势来看,委外业务基本上已经行至拐点。


过去两周的监管风暴令业内形成共识:新增的委外资金预计将大幅收缩。


中国证券报援引业内人士认为,银监会与证监会两大管理部门针对委外投资的监管新政,一方面首次鲜明地确立了收缩委外投资、缩降商业银行投资杠杆的立场;另一方面,加大了通过公募产品对接委外资金的难度。预计委外投资规模会大幅收缩,部分受托的非银机构将面临长周期“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