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除非油价奇迹飙升 否则全球再通胀交易面临崩溃风险

法国总统首轮选举避免“黑天鹅”事件爆发后,但是却不能推翻下面一个事实:全球再通胀交易正迅速熄火。

从去年年底特朗普大选获胜以来,押注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美国大规模财政刺激,将逆转长期低利率环境的“再通胀”交易逻辑主宰了市场。投资者押注大宗商品全面反弹,而美联储加息将利多美元资产。

周一全球股市普遍反弹,市场对6月加息预期大幅上升。但同时30年期美债收益率最初上涨之后,回吐了大半涨幅。美国WTI原油跌至每桶49.23美元,刷新3月28日以来最低点。

花旗研究认为,多项指标显示当前这轮“再通胀交易”出现了问题。

首先,花旗经济意外指数(ESI)出现下滑趋势,并且其追踪的基础数据均出现下滑。上一次该指数出现这种情况时,正是2009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央行进入宽松模式之时。

在全球经济看似大好之际,“软数据”和“硬数据”出现分歧。代表信心指数等调查类的指数的“软数据”持续走高,而代表工业增加值等实际数据的“硬数据”却远远落后前者。国债价格变化通常追随硬数据。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遏制“信贷冲动”决策,令押注再通胀势头快速消退。

花旗认为:

“中国通胀数据下滑。关键的工业商品,如铁矿石,铜大幅下挫。2月中国通胀令人惊讶的坚定,美国3月CPI不及预期,可能压低美国PMI指数。OPEC延长减产可能暂时支撑油价。但是此前油价对油价过高的预期,可能令油价持续走低”。

花旗结论是:

“除非油价真的飙升,数月之内G10国家通胀可能出乎意料的下跌。”

高盛对中国PPI研究发现,与过去相反,这一次全球大宗商品反弹导致的成本上升,推动了中国新一轮再通胀。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升了中国一季度PPI上涨470个基点,相当于PPI整体涨幅的60%,支撑了亚洲其余地区PPI中40%的涨幅”。

“中国新周期主要不同点在于,这一次通胀扩张速度显著慢于以往。目前的通货膨胀还处在新周期上升初期,已经出现放缓迹象;而在过去的四个周期中,放缓迹象要到周期中期才会出现。……由于进口替代,加上产业链升级内迁,中国这一次再通胀无法如过去一样推动整个亚洲地区通胀复苏。”

人社部:1370亿养老金已经到账并开始投资

对进口木材征收24%重税!特朗普率先对加拿大下重手!

特朗普口伐中国贸易,子弹却先打在了加拿大身上。


特朗普政府周一宣布,将对加拿大软木材征收反倾销税,平均税率为20%,最高税率可达24%。


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Wilbur Ross)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曾就该征税决定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但他们并未因此改变倾销行为,因此,此项税收具有90天追溯期。


具体来说,美国将向加拿大五家软木材出口商(加副林业、JD欧文公司、Resolute林产品公司、托尔克和威斯福林产)征收3%至24%不等的反倾销税。


美国方面认为,加拿大某些省份据称允许伐木工人以优惠价格伐木,然后以低于市场价格销往美国。


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部长Chrystia Freeland今日回应表示,美国就软木材对加拿大的指控是毫无理由与根据的,此前谈判的贸易协议仍有实现的可能。


市场影响:加元急挫 软木材期货走高


消息传出后,加元兑美元急速下挫。周二亚市盘中,美元兑加元上涨0.40%,报1.3566。



目前,对加拿大软木材征税还只是一个初步决定,需要美国商务作出最后决定,此外,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需要找寻证据证明,加拿大出口商确实对美国软木材工业造成不利影响。但分析认为,此项初步决定足以导致美国进口商减少对加拿大软木材的采购。


美国每年向加拿大进口价值约50亿美元的软木材,约占美国市场份额31.5%,主要用于独栋房屋建造。


软木材是加拿大出口中占比最大的产品之一,而美国进口消化了其约80%的供应,特朗普政府的最新征税决定对加拿大软木材行业无疑是一个重击,但由此造成的软木材价格上涨压力或令美国得不偿失。


目前软木材期货价格已经上涨至十三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央行缩表或属偶然?

今年以来,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逐月收缩,1月末到3月末收缩1.1万亿,降幅3%。家庭、政府、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四大部门的债务余额虽仍在增长,但增速呈现全面下滑趋势。“中国式缩表”悄然启动。


21世纪经济报道今日援引多位业内人士观点称,考虑到近期的公开市场操作、去杠杆挤泡沫以及财政投放月的季节因素,中国央行此番缩表或属偶然。


而银监会10日发9文、多家央媒为金融去杠杆发声造势之际,央行在政策大背景之下继续推进去杠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并实现经济转型的方针亦明确。分析观点称,基于央行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意图,央行资产负债表接下来可能会有小幅回升,整体资产负债表规模仍将维持相对稳定。


“缩表”是偶然 温和去杠杆是必然


中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由“外汇占款”和“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组成。前者2016年以来持续下滑,而央行通过后者投放的资金(PSL、MLF和逆回购等)今年以来亦逐月走低:


今年3月24日起,中国央行连续13个工作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重启后资金投放力度也相对放缓。


4月13日2170亿元的MLF操作到期后,央行在同日重启逆回购,并进行839亿元PSL投放。


在4月18日的2345亿元MLF到期前,央行在4月17日续作了4955亿的超量MLF。

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3月份央行的缩表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3月属于财政投放大月,因此财政存款大幅减少。前两年一季度也出现过类似波动,且2016年的波动幅度与今年类似。IMI货币研究员曲强则对该报记者表示,目前资产泡沫风险过大,在必须去杠杆的要求下,货币投放并未跟上外汇缩减规模,而是稳中有降,体现了决策层顶着经济下行的压力,试图通过精准灵活的货币政策,挤掉部分泡沫的意图。


换言之,央行去杠杆的决心是肯定的,但并不希望引发较大的市场波动。而在流动性告急之时,央妈还是有可能出手驰援的。


此前路透援引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称,最近银监会金融监管政策措施不断,市场都做出了比较明显的反应,央行并不希望这种局面持续。监管层的态度是逐步温和降杠杆,既要实现政策目标又不能发生系统性流动性风险,因此央行会适时微调货币环境,稳住市场情绪并为金融业降杠杆去产能创造空间。


的确,防风险、挤泡沫的背景下,市场近期反应较为明显。银监会10日连发9文剑指影子银行,引发大行委外赎回潮,股债普跌。上周沪指累跌2.2%创年内最大周跌幅,昨日沪指四个多月来首次收盘跌幅超过1%,1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4个基点至3.51%,为2015年8月以来新高。


而对于央行资产负债表未来的去向,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公开市场的操作凸显中国央行维护流动性稳定的意图明确,而基于央行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意图,和过去两年的相似经验,央行资产负债表接下来可能会有小幅回升,整体资产负债表规模仍将维持相对稳定。

监管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金融监管风暴山雨欲来,千亿委外赎回潮持续扩散,中国金融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股市、债市、商品期货齐齐下跌。

昨日又传出两则债券业务违约惊动市场,现券抛售压力巨大,资金面再度异常紧张,有交易员称,非银金融机构在银行间的短期资金成本以达到7%,快接近历史高位。

目前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是:这一场迅疾猛烈的金融监管风暴的底线究竟在哪里?风暴接近尾声了吗?可以入场了吗?

监管底线在哪里?

短短10天之内,一行三会相继表态要“加强金融监管”。银监会更是在10个工作日内连发9道文件,剑指金融监管套利、委外等。

一季度经济数据强劲,为监管层提供了较大的政策空间,但近期有媒体援引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称,并不希望看到监管政策转折导致市场出现恐慌和超调。

分析认为,严监管风暴来袭,但底线思维仍然存在。

华创证券表示,目前监管的目标是去杠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猜测监管的意图:

(1)既然是去杠杆,那么监管需要看到银行主动负债占比的下降,例如同业存单余额的下降。

(2)何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利率的上行,资金面的紧张可能还不算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如果出现类似去年末货币基金的流动性危机,可能政府会暂时放松一下。但一旦危机缓和了,监管可能又会收紧,直到达到监管的目的。

(3)如果金融监管的严格导致实体经济明显下滑并引发就业问题,那么可能会放松。但目前的宏观经济还是比较强劲,即使后期可能会因为去杠杆导致增速的回落,只要不滑出政府的底线,那么也不会放松。
风暴接近尾声了吗?

后期监管持续加码的程度不可预测,但国信证券宏观与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董德志认为,本轮赎回冲击的持续时间和调整幅度已经达到历史极值,或预示着赎回冲击逼近尾声期。

回看过去几年的赎回冲击,从持续时间和持续影响市场利率幅度两个角度来看,历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赎回冲击长则持续10个交易日附近,短则2-3个交易日,冲击利率的幅度大则20个点附近,小则10个基点附近。

董德志称,对比本次冲击,截至4月24日,在金融监管引发赎回和3月份经济数据回暖的双重作用下,市场已经连续10个交易日持续调整,调整的幅度以基准10年期利率来看,已经超过了20个基点,这已经是历次赎回冲击事件中的顶峰值水平了。

同时,本周末,新华社、人民日报纷纷发文,指出“金融领域去杠杆强监管,要拿捏好度、引导好预期”,同时也指出了,伴随资本市场的调整,“这些并没有影响大局的稳定,但其中体现的新动向、新苗头值得关注”。

董德志表示,从文中措辞含义来看,监管当局对于最近一周以来的市场变化也高度关注,预计不会产生“强硬”去杠杆的后续操作。

董德志认为,以上两个信号预示着,从政策层面,寒意正在趋于缓解。

可以入场了吗?

金融监管趋严,委外赎回潮来袭,流动性遭遇冲击。

从银行间市场利率来看,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涨约12个基点至2.7987%,创至少2015年4月来新高;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涨10个基点至 2.9155%。

昨日债市全线下跌,十年期国债期货跌0.39%,五年期跌0.27%。1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4个基点至3.51%,为2015年8月以来新高。2020年到期、票面利率3.05%的国开债现券早盘上涨4个基点至4.29%。

腥风血雨中,是机会还是危机,分析师说法不一。

董德志表示,市场利率虽然创新高,但今年的这轮冲击很可能和2016年同期的冲击一样,提供了较好的入场机会。

国泰君安分析师覃汉则认为,监管有底线,钱荒难再现,但并不意味着现在就是博弈的最佳时机:

对于大行、保险等配置机构而言,随着利率债大幅调整,配置价值逐步提高。但对于交易户,在当下流动性和监管环境下,如果利率没有明显的调整到位信号时,参与左侧博弈并不是最佳选择。机会都是跌出来的,参考过去三波熊市反弹经验,目前收益率没有太强的波段交易价值,建议投资者继续保持耐心,等待机会。

消费股没有大增、周期股没有大减,但所有人都在抱团这22只白马股

今日公募基金一季报发布完毕,值得关注的要点有:


1、基金仓位相比相比去年Q4基本没有变化,已连续四个季度维持中性仓位——纯股票型基金小幅加仓0.1%至86.4%、偏股混合型基金小幅加仓0.2%至81.2%、灵活配置型基金加仓0.4%至43%,纯股+偏股混基加总后的仓位处于历史中性水平,且已保持了四个季度。




2、主板仓位持续上升,创业板仓位已相比高点下降近十个百分点——去年下半年以来,主板配置比例持续上升,已从44.7%上升至56.1%,而同期创业板从25.7%下降至16%,回到了2014年初的水平。






3、对于大家最为关注的消费股仓位,其实并没有明显上升——必须消费的配置比例从17.3%小幅上升至17.5%,并没有出现大比例加仓,而在过去震荡市或熊市期间,消费股的配置比例一般在30%以上。消费股整体配置比例稳定的原因在于内部结构分化——对白电和白酒明显加仓,但是对化药、纺织服装、农业都明显减仓。




4、对22只消费白马股出现了大幅加仓,抱团特征明显——我们筛选出22只消费白马股,这22只股票的流通市值占全市场比重只有4%,但是基金对他们的配置比例已从8.1%上升至12.3%,抱团特征明显。






5、对周期股和金融股其实并没有明显减仓,只是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周期股配置比例从37.7%小幅下降至37.3%,金融股配置比例从7.4%小幅加仓至7.9%。周期股内部主要是减仓化工、加仓上游资源股,金融主要是减仓券商、加仓保险。




6、新兴行业中,计算机和传媒配置比例已降至2013年初创业板牛市刚启动时的水平——计算机配置比例已从最高时的19.2%下降至5.4%;传媒配置比例已从最高时的9.1%下降至3.2%,均接近2013年初创业板牛市刚启动时的水平。




7、配置比例创历史新高和接近历史底部的行业——基金一季报配置比例创新高的板块有白电、基础建设、园林工程、稀有金属、医药商业、电子等;基金一季报配置比例接近底部的板块有房地产、通信运营、建材、化药、专业零售等。






8、基金十大重仓股集中于消费和电子——基金一季报配置比例最高的十家公司:格力电器、贵州茅台、五粮液、伊利股份、索菲亚、美的集团、信维通信、立讯精密、泸州老窖、东阿阿胶。


二季度压制A股的核心变量:金融去杠杆

上周沪指创下年内最大周跌幅,昨日在全球股市普涨的背景下A股依然重挫,毫无疑问,金融去杠杆正在显著影响A股。


而对于未来本轮金融去杠杆对A股的影响力度,华泰策略戴康团队认为,二季度金融去杠杆大概率进入加速期,而监管趋严对风险偏好的负面影响是影响A股市场的核心变量,利率上行传导至股市则会使得高估值板块先承压。


戴康团队称,考虑到目前的本轮去杠杆重点在流动性相对较好的债券,而且资金面压力相对较小,本轮金融监管相比2013年对股市的影响更为缓和,但持续性更强,会是二季度影响A股的核心变量。


风险偏好被打压


华泰策略认为,本轮金融去杠杆监管意志决心强,三会强势监管下,二季度金融去杠杆大概率进入加速期。“二季度监管进入加速期,金融杠杆的被动去化压低风险偏好,当前上证综指处于二季度波动中枢。”


市场对监管的预期会影响风险偏好,部分政策落地也会直接影响资金面。本轮金融监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所表达的决心较以往更强,各监管部门也迅速响应,出台相应政策和文件。从发文的节奏和针对的问题来看,预计银监会将雷厉风行整顿,而证监会将逐步深化治理。


从市场成交量来看,国家队和雄安新区等特殊情况占据了近 50%,意味着其他股票的成交量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于非银金融、交通运输等板块,市场风险偏好水平走低。





长期利率上行 股市高估值承压


华泰策略指出,本轮金融去杠杆与2013年不同的在于对长短端利率的影响。本轮金融去杠杆更多地影响长端利率,资金面紧张的压力较 2013 年缓和。而金融降杠杆期间股市表现与短端利率相关性更强,因此预计本轮金融去杠杆对A股短期冲击力度缓于2013年,但持续时间更长。


本次金融去杠杆的主战场在同业负债和委外投资(主要为债券),相对而言流动性较好,变现时所需支付的流动性溢价较少,因此对于利率快速飙升的冲击相对较小。


2013 年金融去杠杆的主要目的是清理影子银行和非标资产,相比债券,非标资产的流动性更差,因此在变现时所需的流动性溢价更高,对短期利率抬升的冲击更大。


加上本轮金融去杠杆启动时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且短端利率冲击相对 2013 年要小,最高没有超过5%,相较于2013年甚至超过10%的极值要温和不少。因此资金面紧张的压力较 2013 年缓和。



昨日中国票面利率3.4%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至3.51%,为2015年8月以来新高。华泰策略称,本次降杠杆的持续性更强,长期利率可能上行。在资金收紧债市下跌的过程中,股市高估值的行业板块首先承压。



银行委外收紧对权益资金规模的直接影响有限


银行受监管趋严影响,需要收回部分委外以降低杠杆。由于委外资金的主要投资标的为债券,受此影响,债券市场出现大量抛售,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到期收益率上行。


不过华泰策略指出,银行委外收紧对权益资金规模的直接影响不大。


根据草根调研,全市场委外资金规模约为20万亿,其中主动管理的规模约5万亿(2016年),大部分在券商资管,约1.1万亿,公募基金委外的规模在1万亿左右。假设其中 85%投入债券市场,剩余部分2/3投入权益类资产,则二级市场其他资产(包括权益类资产和货币基金等)投资体量约为7500亿,我们估算股票资产约为5000亿左右。


部分委外产品赎回是银行在当前阶段自查之后为规避后续监管风险所做出的决定,但监管本身不是完全杜绝委外,而是避免银行利用委外套利和加杠杆。本次监管将做新老划断, 虽然会阻断部分增量资金,但对存量资金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