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中国投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三大产业即将爆发

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意味着中国的消费支出也将激增。


20世纪50年代,美国正处于繁荣的巅峰,造就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中产阶层。这也是美国经济激增的开始,使它成为有史以来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正如我们之前向你所说,今天的中国正在接近类似的境地。


2000年,只有4%的中国城市人口可被视为中产阶级。到2022年,这个数字将高达76%。那就是说,中国有超过5.5亿人进入中产阶层。换句话说,中产阶级的人数将是美国总人口的1.7倍


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意味着中国的消费支出也会激增。在2015年至2020年间将增长55%。


就如美国在其繁荣期那样,中国的中产阶级也会将其资金花在医疗保健、教育和快餐上…


中国医疗行业的巨大转变


目前,中国政府向几乎所有14亿公民提供某种形式的医疗保险。


但公共医疗是一团糟。那些收入微薄的公立医生们需要照顾的病人太多。因此,排队的队伍很长,对大多数中国公民来说,医疗水平差强人意。


不信任和挫折感往往会导致人们在感到亲人受到虐待或被忽视时,羞辱或攻击医务人员。对于普通中国公民,去公立医院看病往好处说是不愉快,而往坏处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因此,随着钱越来越多,中产阶级就要求更好的医疗保健。


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估计,受中产阶级的推动,到2020年,中国的私人医疗支出将从2011年的略高于3,500亿美元增加到1万亿美元。


中国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公民的失望情绪。因此,在2011年,政府迈出了第一步,允许开办私营医院。


结果是,2015年,私立医院的数量首次超过了整个市场的一半。然而,这些小型私营机构提供的服务总量却只占中国家庭所享有服务总量的15%。所以其增长空间非常之大。


中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带来巨大上行潜力


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还将在教育和辅导方面投入了更多资金。


父母们担心他们的孩子将不得不面对比自己过去更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得好工作。中国经济正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这意味着高薪工作的定义正在迅速改变。


因此,家长们把孩子们送入他们所能负担得起的最好学前班、中小学、高中和大学。他们还会支付额外的辅导费用。


德勤咨询公司(Deloitt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中国教育部门在未来三年将以12.7%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扩张,在2020年实现近4400亿美元的收入。事实上,德勤把这称为中国教育的“黄金时代”。


中国餐饮业的发展


快餐方便、快捷,而且选择多样化。而且快餐比在正规大餐厅用餐还便宜。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城市化,受时间所迫——将其新增加的钱花在快餐上。


根据IBIS(宜必思)的说法,在至2016年底前的5年里,中国快餐餐饮业的年化增长率达到10%。这一数字有望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而增长。


因此,许多中国的快餐店即将看到利润暴涨…以及它们的股价。


综合影响


综上所述,这三个行业为投资者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记住,中国中产阶级的繁荣与1950年开始的美国中产阶级极为相似。美国繁荣时期的投资让投资者赚钱多多。


例如:


1950年投资于标准石油(Exxon)的1000美元,到2016年将变成240万美元


1957年在烟草巨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投资1000美元,到2007年将高达550万美元


1965年在麦当劳投资1000美元,到2016年将达到410万美元


我们可以从这些行业中看到类似的收益。因此,如果你想从中国的消费热潮中获利,那就先从医疗、教育和快餐开始吧。


罗杰斯警告:下一场金融危机将是“我生平见过的最大危机”

随着各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不断扩张,而美股、欧股等资产价格则屡创新高,投资大亨罗杰斯开始对危机发出警告。

罗杰斯近日向美国政经媒体Business Insider表示,巨额的债务积累和资产估值的不合理,造成全球经济比2008年时更加脆弱,下一场金融危机将是“我生平见过的最大危机”。


他进一步指出,引爆下一次危机的可能是养老基金的崩溃,或者是一些不可预见的事情,他表示:

危机总是从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开始。2007年,冰岛率先爆发危机,(这个国家很小),人们好奇“冰岛是一个国家吗?他们有金融市场吗?”随后爱尔兰爆发危机,再然后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破产。这是一个螺旋过程。

下次危机可能起源于一个美国的退休金项目破产,实际它们很多已经破产。可能在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国家,也可能是战争或者各种各样的事情。

央行正通过前所未有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行为来怂恿上述现象。罗杰斯指出,自从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大了五倍。美国银行Michael Hartnett也曾指出,全球央行目前的资产负债表上有15.1万亿美元资产。


如果危机真的来了该怎么办?罗杰斯认为,美联储利率接近于零,资产负债表暴涨至4.5万亿美元,危机到来时可能无力缓解影响。他表示:

当事情开始变得非常糟糕时,人们会打电话呼喊:“你必须救我”。这就是西方文化特点,它会崩溃。官僚和政治家组成的美联储会表示:“我们最好做点什么”。他们会尝试,但不会奏效。

历史悠久的机构同样难抵御危机,有150多年历史的雷曼兄弟也破产了。除了金融公司,下次危机还将看到、博物馆、医院,大学等更多机构破产。


美国经济走向历史转折点?

对危机发出警告的不仅是罗杰斯,还有经济学家提到美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金融市场的冲击。加拿大财富管理公司Gluskin Sheff首席经济学家David Rosenberg近日指出,在未来15年,每年将有150万美国“婴儿潮”(1946-1964年)时期出生的人口超过70岁。到2030年,美国超过70岁的人口将达5000万。这将抑制经济增长。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研究发现,退休以后,个人消费支出平均减少37.5%。而消费占美国经济总量的70%,老龄化将带来通缩。Rosenberg还指出,短期内,养老金巨大的资金缺口将影响美国经济。人口寿命不断增长,养老金不足的老人仍需工作,这将挤占劳动力市场,影响年轻人就业。

至于老龄人口对金融市场的影响,Haver Analytics经济学家Gluskin Sheff表示,年龄到65岁的人投资风格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开始削减股票资产,同时增持债券,这将带来债市繁荣。


美国不同年龄层持有债券(左)及股票(右)

债市收益率创新低将造成什么影响?Rosenberg表示,大批资金会流入股市,瞄准拿股息的股票。在这种形势推动下,股票的估值高企。

投资者担忧科技巨头估值过高 纳指大跌1.8% 创英国退欧公投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科技巨头股价集体重挫。纳指昨日大跌1.8%,创下英国退欧公投以来的最差单日表现。

苹果下跌3.88%,盘中一度跌约6%,Alphabet股价下跌3.4%,Netflix跌4.73%,亚马逊跌3.16%,英伟达大跌6.5%。中概股方面,京东跌近7%,阿里巴巴跌超2%。

周五稍早,高盛报告发出警告,Facebook、亚马逊、苹果、微软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对美股影响太大,又波动率偏低,导致投资者低估五家科技公司面临的风险,一旦形势有变,这种低估危险的风险就会加剧。

投资者担忧,科技巨头估值过高,存在泡沫,纷纷止盈,将资金投资于其他股票。受此影响,罗素2000指数收涨0.43%,报1421.71点,创收盘纪录新高,本周累涨1.16%。

股市

标普500指数收跌2.02点,跌幅0.08%,报2431.77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涨89.44点,涨幅0.42%,报21271.97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跌113.85点,跌幅1.80%,报6207.92点;纳斯达克100指数跌2.4%。本周,标普500指数跌0.3%,道指涨0.3%,纳指大跌1.55%。

今日,科技巨头FANG股价集体下挫。

苹果一度暴跌将近6%,市值蒸发逾400亿美元。媒体今日称,即将发售的新款iPhone手机调制解调器的下载速度可能比部分竞争对手慢。虽然高通有现成的芯片可帮助提高速度,但苹果与高通之间仍然存在法律纠纷,使得苹果这一麻烦一时还难以得到解决。

亚马逊今日一度大跌4.5%,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一度跌超4%,而Netflix股价则一度大跌6.2%。

此外,英伟达今日收跌6.5%,同样牵动市场神经。做空机构Citron预计,英伟达股价将跌回130美元。 该机构称,近期英伟达的上涨是“疯狂的赌场行为”。Citron表示,英伟达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估值过高。 交易员们在英伟达股价上丧失自制力。

恐慌指数VIX收涨5.31%,报10.70,本周累涨9.74%。

今日中概股集体下挫,京东跌近7%,阿里巴巴跌超2%。

欧股方面,在经历了昨日的英国大选后,富时泛欧绩优300指数收涨0.37%,报1534.39点,本周累跌0.55%。

德国DAX 30指数收涨0.80%,报12815.72点,本周累跌0.06%。法国CAC 40指数收涨0.67%,报5299.71点,本周累跌0.82%。英国富时100指数收涨1.04%,报7527.33点,本周累跌0.27%;


外汇

美元指数今日上涨0.4%,至97.28,继续远离本周初创下的96.51的低位。美元对日元上涨0.2%,至110.20。英国大选的结果没能刺激市场的避险情绪。而在经历了昨日的上涨后,美元兑欧元今日继续上涨0.2%,至1.1192。

欧央行周四公布利率决议,政策利率均按兵不动,声明中删除了可能会再次下调利率的措辞。

会后德拉吉发表讲话,表示欧央行管委会全线下调欧元区通货预期,量化宽松(QE)将继续直到通胀持续回升。德拉吉还表示,当日例会上并未讨论缩减量化宽松规模(tapering)。

欧央行管委会预计利率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在当前水平,远超QE实施期限。维持每月QE规模在600亿欧元至少至12月份。

德银策略师认为,欧央行要等待通胀预期再次走高后才收紧购债规模,将会使得货币政策正常化变得更加困难;预期欧央行将在9月宣布2018年开始收紧购债,QE最终在明年某个节点结束。


商品

COMEX 8月黄金期货收跌8.10美元,跌幅0.6%,报1271.40美元/盎司,本周累跌0.7%,为连续第三周下跌。

NYMEX 7月原油期货收涨0.19美元,涨幅0.42%,报45.83美元/桶。

据全球第三大油田服务商贝克休斯(Baker Hughes)统计,截止6月9日当周,美国石油钻井机活跃数新增8台,总数至741台,再次刷新2015年4月以来新高。

这一数据已连涨21周,创2011年以来最长连涨周期,也是去年同期数值318台的两倍。此外,美国6月9日当周的天然气钻井数新增3台,至185台;总钻井数增加11台,至927台。


债市

美国10年期基准国债收益率上涨0.5个基点,至2.1988%。

30年期美债收益率则跌0.1个基点至2.8541%。 两年期美债收益率涨1.3个基点,至1.3347%。 五年期美债收益率涨0.8个基点,至1.7631%。

日本央行按兵不动 维持整体经济评估不变

美国科技股重启跌势 “FAAMG”全线跌逾1.5% 奈飞跌入盘整区间

周四美股跳空低开,道指首开下跌60点,随后的一小时内跌幅扩大至逾100点。纳指跌幅从1%扩大至近1.4%,标普500指数下跌0.7%,信息技术板块领跌逾1%。

除了受到市场持续消化昨日美联储加息政策的影响,美国重点科技股齐跌也是股市低走的诱因,亚马逊、谷歌开盘跌超2%。

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价一度跌超2.75%,最低触及941.35美元。此前券商Canaccord Genuity将公司股票评级从“买入”下调至“持有”,理由是现有市盈率24倍较历史水平比较来说太贵,并将目标股价维持在1000美元,同Alphabet周三收盘价967.93美元相比仅有3%的上涨空间。

奈飞Netflix从高位回落了12%,正式进入盘整区间。它所在的科技组合“FANG”也集体从高位下跌8%。

今日早些时候,亚盘腾讯下跌1.59%,欧盘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下跌1.89%,均未持续周二回升涨势。

包括奈飞(Netflix)在内的“FANG”科技股组合,以及高盛梳理的“FAAMG”(新加入了苹果和微软)组合,从上周五至本周一均经历了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双日跌幅。主要包含高市值、强表现科技股的纳斯达克100指数也在两个交易日内下跌3%。

由于市场趋势投资的参考矢量发生逆转,尽管周二(6月13日)消极的基本面因素有所缓和,全球市场的风险情绪呈上升趋势,科技股还是在开盘走高后,转跌震荡,收盘时的涨幅也大幅收窄。

有分析指出,不仅仅是科技股,各个行业表现最好的股票都有所下滑。Macro Risk Advisors衍生品主管Chintawongvanich认为,本轮抛售与此前科技股的涨势无关。“虽然我们看到很多名声在外的高科技股遭到重挫,但这并不仅限于大科技股,各个行业表现最好的股票,实际在上周五和本周一表现最差,反之亦然。”

此外,周四不利的经济数据也令股市蒙上阴影。美国5月制造业产出意外下滑,为三个月来的第二次回落,给二季度经济反弹带来不确定性。5月制造业的各个领域产出基本都出现下滑,汽车和零部件产出下滑2%,金属制品产出下滑0.7%,仅有化学品产出上升1.1%。


科技股突然下跌原因何在?

上周五,高盛在报告中发出警告,称投资者可能低估了苹果等公司面临的风险。随后投资者仓皇出逃,引发FAAMG(Facebook、苹果、亚马逊、微软和谷歌首字母缩写)科技巨头股价掉头向下。当日苹果收跌近4%,纳指大跌1.8%,为英国公投以来最差单日表现。

不过,本周二摩根大通量化和衍生品研究全球主管Marko Kolanovic指出,科技股突然下跌的真正原因,其实是量化投资者的算法交易。在他看来,每月初例行的量化基金仓位再平衡砸价FAAMG,但对这一大幅回调的影响,现在可能已经过去了。

未加息钱却更“贵”:SHIBOR创年内新高 同业存单利率创纪录新高

虽然昨日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后,中国央行未像3月一样调高逆回购及MLF利率,但市场利率却还在上行。

从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数据看,昨日,除了三个月期SHIBOR下跌1.03个BP(近2个月来首度下行),其他期限SHIBOR仍保持连涨趋势,2周、1个月、6个月等多项期限SHIBOR昨日均创年内新高。


此外,媒体统计显示,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筹集资金的重要工具——同业存单,单周发行量及发行利率均创历史新高:截至周四已公布同业存单发行计划7584亿元,1个月及3个月AAA级同业存单收益率曲线一度突破5%。

目前,中国同业存单存续未到期余额近8.3万亿元,对于银行负债稳定的意义重大。申万宏源分析师孟祥娟向媒体表示,虽然同业存单利率很高,但银行还是得发,因为其他渠道很难替代,还是要靠发存单应对流动性风险。虽然央行呵护流动性、安抚市场,但6月底资金融出意愿下降,推动同业存单利率创新高。


除了市场利率凸显出“钱紧”,不少交易员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此前一段时间资金面刚有所缓和,美联储加息让资金面明显又收紧,借钱不容易了。

财富证券某交易员表示:

周四借钱明显比前一日难借,利率也升高了,借的七天的利率在3.9%左右,涨价不少。但这并不是最难借的,跨月的资金最为紧缺,21天的资金目前询价都在6%左右,28天期的在5.8%左右。

东部某农商行同业交易员也表示:

确实存在部分企业交税的因素,但业内更多声音认为昨日美联储加息的消息影响了市场情绪,带动利率上行,银行钱出的很少。该人士指出,从加权利率看虽然上行不多,但供不应求,很多资金是加点出。


市场利率易上难下

华尔街见闻昨日文章提到,央行短期内不上调公开市场利率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一行三会”释放温和去杠杆信号,只是放缓节奏,防止金融市场过于剧烈波动,并非是要半途而废。因此在度过当前较为敏感的半年末时点后,央行政策可能又会趋向边际收紧一些。

而且从逆回购利率随行就市的角度来看,上调仍有空间。目前存款类机构质押式7天期回购利率(DR007) 大致处于2.95%的水平,远高于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45%。

华创债券团队在研报中指出,此次会议美联储向市场传达了十分坚定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意愿,未来美联储仍将大概率按照预设的节奏收紧货币政策。虽然短期来看,由于中美利差处于高位,央行确实存在不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但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不跟意味着未来加息的压力会更大,这也使得国内利率水平易上难下。

对于同业存单利率,国泰君安分析师覃汉在报告中表示:

同业存单发行人陷入“囚徒困境”——不调高利率就可能被其他银行抢走资金额度,调高利率会使得负债成本上升。只要有少数银行上调了同业存单利率,就会使得存单发行利率出现整体抬升,最终导致发行利率易上难下。

5月银行结售汇逆差扩大 代客结售汇逆差小幅缩窄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银行整体结售汇逆差继续扩大,但代客结售汇逆差收窄。

数据显示,5月银行结汇8920亿元人民币,售汇10097亿元人民币,整体结售汇逆差1178亿元,较4月1026亿元的逆差有所扩大。

5月银行代客结汇8495亿元,售汇9347亿元,结售汇逆差852亿元,较4月881亿元的逆差有所缩窄。

5月银行自身结汇425亿元,售汇750亿元,结售汇逆差352亿元。


外管局在答记者问中还称,5月份,我国境内外汇供求仍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主要表现在:

第一,银行结售汇逆差总体稳定。2017年5月份,银行结售汇逆差171亿美元,环比增长15%,其中,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即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124亿美元,环比下降3%。

第二,远期结售汇维持顺差。2017年5月,远期结售汇签约顺差34亿美元,与银行即期结售汇、期权等共同影响境内外汇供求,使得5月份外汇供求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第三,非银行部门跨境资金净流出保持低位且外币净流出环比减少。5月份,非银行部门涉外收付款逆差218亿美元,环比增长42%,但同比下降7%;其中,人民币涉外收付款逆差环比增长72%,外币涉外收付款逆差环比下降12%。另外,在境内外汇供求相对平衡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连续4个月上升,5月末比4月末增加240亿美元,增幅有所扩大。

外管局在答记者问中还称,当前市场情绪依然稳定,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的外汇供求更趋平衡。

首先,从涉外收支的结售汇比例看,市场主体结汇率有所上升,购汇率有所下降。5月份,银行客户结汇与涉外外汇收入之比为62.7%,较前4个月的结汇率上升0.6个百分点;银行客户购汇与涉外外汇支出之比为67.4%,较前4个月的购汇率下降0.5个百分点。

其次,主要项目的外汇供求状况继续改善。5月份,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的货物贸易结售汇顺差较4月份增长14%,直接投资结售汇由逆差趋向基本平衡,证券投资结售汇由上月逆差转为小幅顺差;同时,企业跨境融资继续增加,5月末,企业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等外币进口跨境融资余额较4月末增加21亿美元,已连续15个月增长。

上述项目的供求改善较好地对冲了5月份部分渠道增加的季节性购付汇,如“五一”、“端午”两个假期加大的境外旅游需求、外资企业正常的利润汇出等。

外管局称,总体看,当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回稳向好、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存在,尤其是国内经济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基础更加稳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境内主体的涉外收支行为将更趋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