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文章列表

创新开创新思路抓住战略起飞机遇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中国正在跑步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也为中国科技创新开创了新思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5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业界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技术制高点。

3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以上足以可以肯定国家已经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的重视。在持续一年的时间中,“人工智能”的概念在整个政策中的份量正在逐步的增加。20167月,人工智能尚未进入规划中公布的15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但在2017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中,科技部部长万钢却透露目前正在编制人工智能的专项规划,同时还在研究论证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的立项工作。

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的引领作用正逐步凸显。2010年,我国从事人工智能的企业不到20家,2016年已经超过了700家。在此背景下,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徐晓兰认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的各类产业化应用,发达国家的领先优势并不突出,我国正面临良好的战略起飞机遇,存在着赶超式发展可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国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将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工智能或将在三大领域实现突破。

第一、工业制造领域出现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技术是核心技术,比如工业机器人领域就有特种机器人、深海机器人、探月机器人等等。

第二、服务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例如“韦特大脑”韦特大脑服务于人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用区块链技术来合并来自不同区域的数据,同时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誉。在获取企业的网络招聘数据、企业的基本信息数据、企业的新闻和推广数据后,韦特大脑在这些数据上进行人工智能分析,可以得出多种分析成果。

第三、家庭生活将会更加智能化,现在的智能家居技术已经做到人没到家就可以打开空调、电饭煲,智能扫地机器人也为你打扫好了。未来,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可以实现智能机器人来陪伴、看护以及教育。

徐晓兰谈到,虽然人们在智能搜索、机器翻译、自动推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感知智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金准数据深度学习研究中心专家同时表示,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是技术的革新,也将带来产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国家需要前瞻性研判、战略性规划,这看上去是技术问题,但实际上是社会问题。

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面对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产业当前形势,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必将推动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产业进一步快速有序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一些力量在我们能够掌控,另一些则无能为力。但是不要犹豫,你可以建设这个世界,认知世界将变得更健康,更安全,更少浪费,更有成效,并且最终是一个更公平、公正的世界。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几乎覆盖每个角落,从网络消费、网络支付、物流,连中国的老传统发红包也改到了网上。

为了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前瞻性布局,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件事的目标:我们的技术是增强人类的技能,而不是替代人类智能。我们的技术将对各个行业的工作者产生极大的帮助,并且增强他们的技能,而不是取代他们。至于AI的未来究竟是是福是祸?牛津大学学者提出的12种人类可能遭遇的风险,AI和超级火山、全球疫病一起被列入其中。但是AI也有可能用来解决其他11类灾难,所以这取决于人类如何运用AI

94岁高龄“锂电之父”再出山:发明新“全固态电芯”

电池行业已经多年没有长足进步了。智能手机技术日新月异,电动汽车越来越流行,但受制于锂电池有限的容量,手机的续航和电动汽车的里程仍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尴尬问题。行业在等待一项全新的技术解救他们。


你可能想到了石墨烯,或者氢燃料电池?并非如此,就目前来看,另一种名为全固态电池 (all-solid-state battery) 的技术会更快地解救电池工业。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科克雷尔工程学院今天宣布,该校的研究团队在全固态电芯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他们发明了一种低成本、非燃烧,在能量密度、充放效率等指标上十分卓越的全固态电池。据该校称,在实验室测试中新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现有锂离子电池的三倍之多!


这次,锂离子电池的共同发明者,已经 94 岁高龄的约翰·古德诺夫 (John Goodenough) 老先生再度出山,为电池行业贡献了重大突破,这个团队由他和同事玛利亚·布拉加共同领导。古德诺夫教授 1979 年发现将钴酸锂用作电极,可以显著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他的诸多发现成为了后来锂电池工业的奠基。他于 1986 年加入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任教和进行科研至今。


目前,绝大多数的电池都属于液态电池(电解液)。但液态电池使用起来仍有缺陷,比如出现涨包现象、多次充放后电量降低等现象,而且若不严格按照额定电压电流充电的话,电解液会发生“金属晶须”(metal-whiskers) 现象,导致电池短路甚至起火爆炸。


而固态电池顾名思义,采用的是固态电解质。古德诺夫团队的核心科技是一种采用碱金属(主要是纳和锂)制成的玻璃状固态电解质。在实验室中,新电池能在 1200 个充放循环之后只出现极小的损耗,环境容忍度也很好,能够在 60℃ 到零下 20℃ 的温度下工作——如果用到手机上,iPhone 大概再也不会在冬天自动关机了吧?

外媒看两会:经济将成主要议题

SpaceX计划将两名旅客送上月球:专家称旅途注定艰辛

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近日宣布将于2018年将两名旅客送上月球。不过,这注定是一次艰辛的旅程,乘员可能会不停呕吐、面部肿胀、尿急尿频。他们将搭乘SpaceX公司的“龙飞船”。经过改良之后的龙飞船可在深空中与地球保持联系,且大部分时间中都可自动驾驶。不过乘员仍需经受训练,以应对紧急情况。 此次月球之旅中,乘客还可能受到各种意外惊吓,睡眠也会被打乱。回到地球之后,他们一定已经疲劳不堪。 乘客将搭乘SpaceX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进入太空。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将于今年夏天进行首次试飞,若取得成功,将成为既NASA土星5号运载火箭之后最强大的火箭。该火箭推力达500万磅(约合226万千克),约为土星5号的三分之二,比目前的第二大运载火箭强一倍。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近日宣布将于2018年将两名旅客送上月球。不过,这注定是一次艰辛的旅程,乘员可能会不停呕吐、面部肿胀、尿急尿频。但专家认为,这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长期、严重的影响。


“和每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一样,他们会经历非常严重的晕动病。”伦敦太空与极端环境医学中心的丹尼尔·格兰特(Daniel Grant)指出。


这是因为我们内耳中的平衡感应器在零重力环境下会失调,无法判断上下左右。有些宇航员只需几个小时便可适应,有些人则需几天时间。


对于自拍爱好者而言,还有另一个坏消息。由于体液不再受地球引力限制、在失重环境中向上漂浮,人类在太空中会面部肿胀,腿部则会变得更细。同样的原因还可导致尿频。

曾经大出风头的无人机公司Lily申请破产 承诺向客户退款

Lily Robotics是一家无人机创业公司,曾经备受关注。由于旧金山地区检察官办公室向公司发起消费者保护民事诉讼,Lily Robotics被迫关闭。本周一,公司已经提交申请,根据破产法第11章(Chapter 11)申请破产保护。

Lily Robotics向特拉华州地方法院提交了文件,公司在文件中表示,准备拍卖知识产权,筹集的资金将会返还给客户,还说偿还客户欠款是最重要的事。Goldin Associates常务董事柯蒂斯·索尔斯维奇(Curtis Solsvig)表示:“Lily Robotics希望不会有客户受到伤害。”索尔斯维奇已经被任命为公司的首席重组官。

文件显示,61450名客户向Lily Robotics支付了3800万美元预订费用,这些客户来自80多个国家。一些客户已经收到了全部退款,还有一些客户在网上发布消息,表达自己的担忧,他们担心钱退不回来。

最开始时,一段病毒视频广泛流行,最终孕育了Lily Robotics,后来客户支付了大量预订费用,公司还得到了VC的投资。上个月,Lily Robotics发布消息称公司将会关闭,钱会退给客户,因为资金消耗太快,公司无法融到新的资金,连制造的费用都承担不了。旧金山地区区检察官办公室随后起诉Lily Robotics,1月末,执法机关曾对公司总部进行突击检查。

犯罪调查会不会继续进行?旧金山地区检察官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民事起诉导致公司的银行帐户暂时冻结,诉讼的主要焦点在于Lily Robotics发布的视频,视频宣传了自动驾驶、四叶螺旋桨无人机,它可以追随用户,可以录制视频。公司聘请CMI Productions制作视频,地区检查官认为视频大部分都是假的,拍摄的设备并不是Lily制造的。诉讼文件还公开了一些邮件,从邮件可以看出,Lily CEO安东尼·巴拉尔斯奎(Antoine Balaresque)承认“撒谎”。

巴拉尔斯奎在邮件中写道:“我很担忧,镜头极客可能会深入研究我们的图片,发现它是用GoPro镜头拍摄的。我本人对镜头不是很了解,如果决定向公众撒谎,我认为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

视频让人眼花缭乱,引起许多人的关注,还有很多人支付了预订费用。Lily Robotics曾经承诺说资金会“冷藏”起来,不会用于运营和制造。2015年夏天,Lily Robotics向Spark Capital融资1380万美元,让中国制造商GoerTek负责生产无人机。

在破产文件中,Lily Robotics宣称GoerTek原型机存在新问题,因此出货推迟。公司每月要烧掉100多万美元,最高峰时公司有员工69人。


文件还说,到了明年情况会更加糟糕。虽然2015年年底时Lily Robotics向Silicon Valley Bank贷款400万美元,不过帮助很小。到了2016年6月,Lily Robotics曾经尝试融资,同时还在寻找买家。有几家公司曾经有意收购Lily Robotics,Spark拿出90万美元,帮助公司达成出售协议。最终收购交易没有达成,Lily Robotics宣布1月10日停止营业。

Lily Robotics联合创始人致信客户称:“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们努力寻找资金,以求恢复生产,让首批产品成功出货,但是失败了。非常遗憾,我们不得不告诉大家,我们准备关闭公司,将资金退给客户。”

一些用户在Facebook上表示,他们已经收到了退款,还有一些人则抱怨说没有收到钱。破产文件则说,大部分预订费用从来没有动过。

Lily Robotics收到的预订费用总数约为3840万美元,1月份,Lily向Stripe支付1650万美元,向Tilt支付390万美元,用于退款,还有660万美元存在Lily的独立帐户内。除此之外,Tilt还扣留了360万美元,Stripe扣留了840万美元,这些钱没用来支付退款。

正因如此,Lily Robotics才在破产文件中表示,有足够的资金支付退款。

赔本的S1,小米为何还要为其澎湃

2月的最后一天,原本一场普通的新品发布会,因为松果澎湃S1而变得极具历史意义。在此之前,全球只有三家实力最强的手机企业拥有自主芯片;而在此之后,自主芯片阵营迎来了一位新成员,那就是雷军的小米。

众所周知,小米的发展策略一直是横向扩张的生态圈策略,而随着澎湃S1的发布,也宣告了小米在核心产品核心技术领域的纵向扩张的开始。至于这么做的原因,用雷总在发布会上的原话说:既然世界前三的手机厂商都这样做了,小米要想成功,必然也要这么做。而且小米早在28个月以前,就开始这么做了。

与大唐联科合作成立的松果电子,就是今天这颗澎湃S1芯片的起点。

发布会上,雷总科普性的介绍了澎湃S1的性能参数和研发过程(具体大家可参考发布会视频或后期的网文)。跑分性能基本与骁龙625和Helio P20相当,也就是说,这是一颗面向中端的芯片。

但对于这样一颗具有历史意义的芯片来说,名字是否霸气,性能是否强悍,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S1对于小米的真正价值,并不在眼前。

首先要反驳一种观点。很多人认为自主芯片的意义是降低成本和摆脱高通的束缚。这样说倒也没错,但显然不是S1或者说现阶段松果芯片的意义。

对于手机芯片这类高技术集成度产品,其研发成本远超单纯的硬件成本。自主芯片或许可以降低Soc的硬件成本,但如果计算上庞大的研发开支,综合成本未必比采购高通或联发科芯片便宜。雷总在发布会上隐晦的透漏了S1的研发成本,大概在10亿人民币级别。如果未来搭载S1的手机销量不足的话,仅均摊的研发成本就会超过采购价格。以出货量1000万为例,均摊到每一颗S1的研发成本是100元,而目前的高通的中端手机芯片,价格也就在15美元左右。所以要想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出货量是关键,而对于一款全新的未经过市场检验的芯片来说,这应该是个不小的挑战。

至于说摆脱高通束缚,目前的澎湃S1更是做不到。因为各家手机厂商对高通的依赖,主要集中在产能较弱的高端芯片,而S1显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A53架构28nm制程的澎湃S1,与10nm制程的最新高通处理器,中间的差距叫代沟。当然,这样说的目的不是贬低S1,作为起步,S1的性能参数已经足够令人心潮澎湃,但如果说S1能解决对高通的依赖,你可以当个笑话。

既不能降低成本,又难以替代高通,那S1的价值在哪里?

第一,提升品牌价值。不可否认,小米是一家靠营销起家的公司,长久以来的品牌形象一直是中低端、性价比,如果想要冲击高端,全球第四家自主芯片手机厂商无疑是其最佳名片。对于品牌价值的提升,一款S1的作用远超一部外观惊艳的Mix终端。最不济的情况下,小米也可以打出“国产芯”的爱国牌,来为今年的品牌营销做出贡献。

第二,获得政策支持。细心的网友肯定发现了,雷总在这次发布会上,特意提到了“感谢政府支持”。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台下请来了海淀区和中关村的“大领导”,更是因为在国家政策层面,从14年开始,对芯片产业的扶持力度已经空前强大,国家芯片产业资助基金的规模达到1500亿。看看华为海思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吧,感兴趣的童鞋们可以去股票站翻翻海思的财报就懂了。眼见这么大的一块儿蛋糕,也难怪身价800亿的雷布斯会弯腰。

第三,长远的战略布局。虽然澎湃S1在各方面还都处于中端水平,但并不妨碍其成为小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能够28个月研发出S1,加上后期的政策支持,我们期待小米的松果电子可以像华为海思一样快速成长。而松果的成长,可就不仅仅会影响到小米的手机业务了。相对已经日趋成熟的智能手机,物联网才是小米生态的未来。能够研发手机处理器,相对要求更低的物联网芯片自然不在话下。即使松果在手机处理器领域最终达不到高通、海思和联发科的高度,但在物联网行业尚处于混沌的阶段,就抢到了芯片设计这张门票,对小米及其物联网生态圈的促进作用,将远超想象。

当然,前面所说这些意义,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首发澎湃S1的小米5C。抛开其他不谈,对小米5C来说,稳定性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要像当年海思k3v2一样问题不断。否则,被坑死的可不只是小米公关。

至于米粉们,检验成色的时候到了,每买上一部5C,雷教主身上的10亿元担子就会减轻一点,加油!而对于不想当小白鼠的其它用户而言,沉住气,再等等!

专访ofo戴威:今日融资只是D轮一部分 未来有新股东入局

在公布新一轮融资后,ofo创始人戴威对新浪科技透露,今天公布的融资只是D轮融资的一部分,这部分融资于1月初启动,农历新年前完成,本轮融资的主要用途还在车辆覆盖上。戴威表示,ofo今年年底目标覆盖到200个城市,渗透到4线城市。

对于本轮融资以老股东为主的原因,戴威称,主要是为了满足老股东在C轮时未满足的额度需求,未来会有新股东参与到D轮融资的另一部分中。

戴威表示,目前共享单车的市场竞争只是热身赛,“正赛应该是在今年7月份”,当被问及为什么是7月时,戴威笑而不语。

10天前,ofo宣布采取NB-IoT的物联网方式改进其电子锁,今日戴威透露,这种智能机械锁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此外有定位的ofo App也将于近日进行灰度测试。

对于迟迟没有推出GPS功能的原因,戴威解释道,在创业早期,团队评估没有GPS的影响可能只有10%-20%,但仍然能够满足80%的需求。


“其实我一直认为在使用场景上,GPS功能在共享单车的使用体验上影响一般,尤其在覆盖密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通过GPS功能找车的需求会下降”,即便如此,戴威表示,为了让用户的体验更加完善,还是会于近期推出GPS功能。

此外,戴威表示,ofo将持续“连接单车”的策略,并不会利用这笔钱自主生产自己的单车,他认为,从ofo的运营状况来看,车辆的成本目前仍然稳定。

今天上午,ofo宣布完成D轮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亿元)融资。此次融资由DST领投,滴滴、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Coatue、Atomico、新华联集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机构跟投。

此轮融资ofo创造共享单车行业单笔最高融资纪录。据了解,此轮融资由DST(Digital Sky Technology)领投。其曾经投资Facebook、Airbnb等国际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投资阿里巴巴、京东、小米、滴滴、今日头条、美团点评等公司。

自2015年6月至今,ofo连接单车数量超过100万,注册用户数超过2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