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文章列表

长有人类皮肉的机器人或可用来培育人体组织:外表太吓人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预测,我们很快便可研发出长有“血肉之躯”的机器人。 研究人员以长有“人类”骨骼、筋腱与皮肤的Eccerobot机器人为例,解释未来如何用机器人培育真正的人体组织。 Eccerobot机器人由苏黎世大学科学家于2011年研发。它的全部身体部件都由特制塑料制成。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长有人类皮肤与肌肉的机器人听上去颇像恐怖电影中的情节。但牛津大学研究人员预测,这种瘆人的机器人很快便可运用于医学研究。长有“血肉之躯”的机器人或可用来培育人体组织,供伤员和老年人之用。


研究人员以长有“人类”骨骼、筋腱与皮肤的Eccerobot机器人为例,解释未来如何用机器人培育真正的人体组织。他们指出:“过去十年来,类人型机器人研究取得了令人激动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是,拥有肌肉骨骼的类人型机器人(如Kenshiro和Eccerobot能够以更加安全、更加自然的方式与人类互动。科学家希望能在机器人身上复制出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如肌肉、筋腱与骨骼等。我们认为此类机器人可用来培植肌肉骨骼组织,用于组织移植手术。”


研究人员表示,与普通实验室环境相比,仿照人类打造的机器人更适宜用来培植人体组织,“肌肉骨骼机器人拥有人造肌肉,能够更加精确地模拟人体关键的活动自由度与受力程度。”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他们还补充说,此类机器人可配备特制的“生物反应器系统”,提供适宜人体组织生长的环境,“生物反应器系统可提供活细胞与组织在体外生存所需的环境,但要想打造真正有效的人体组织移植物,我们还需研究更加先进的生物反应器。”

政协委员:担心智能化教学让高考题变得越来越难

曾经,有一个学生,出身农村、考进北大、高考失利过、大学休过学,却创办了国内闻名的教育服务公司——新东方。这个“学生”就是俞敏洪。


如今,俞敏洪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今年的“两会”。会议间隙,他对央视网记者谈了一些关于国内教育发展的看法与建议。


教育信息化需“软硬兼施”


“国家对偏远地区学校的扶持更多体现在硬件上,比如,给一所贫困学校安置电脑,但是,在软件方面的扶持相对滞后。”


俞敏洪认为,当下互联网搜索、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学习软件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要更加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因材施教。“学校、老师不能向学生堆砌知识。如果向学生堆砌知识,就好比是你扔给学生一堆烂白菜,让他选出一棵最好的白菜。”


围绕着教育信息化这个话题,俞敏洪委员有感而发:“近些年,我国智能化教学快速发展、应用,我担心这会让高考题目变得越来越难。”


据俞敏洪介绍,近年,新东方教育集团与广西省百色市开展“互联网+教育”、打造智慧课堂试点项目。他告诉记者,截至现在,他们的这项试点效果不错,8名试点班级的学生期末成绩考进了学校年级的前10名。


“智能化教学让课程变简单,让上课更轻松,但是给学生节省下来的时间如果没有用在社会活动、课外锻炼、人格素质培养等方面,而是又回到高考竞争的老路上,有可能促使老师出更难的题目,让学生继续承受高考压力,这就不是一个期望的结果。”


高考试题改革应“重质重量”


“高考试题应该改革,向考试题目的数量倾斜,而不是拔高考试题目的难度。”


针对“高考独木桥”的现状,俞敏洪提出两点建议:其一,考试题目改革,向美国“高考”学习,通过降低难度、增加题量,来考察学生的基本能力、反应速度、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等,而不是在难题上下功夫,考察一些社会生活用不到的题目;其二,教育课程制度改革,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素质人格等方面的锻炼应该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政策保障。

无现金支付的真正挑战

今年的中国“两会”上,推动“无现金社会”建设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一个话题。


当下,无现金化的世界性趋势正在加速。根据凯捷咨询公司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联合发布的《2015年全球支付报告》,2014年非现金支付交易量增速达到8.9%,高于2013年的7.6%,创下3897亿美元的交易量新高。而据TrendForce的预测数据显示,2017年年底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将达到7800亿美元,将会比2016年增长25.8%。


与移动互联网一样,在这个领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的优势首先来源于先发优势。得益于快速增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和较好的经济增长趋势,网络支付企业大力拓展线上线下渠道,中国的移动支付近年发展迅猛。点外卖、洗衣服、修车、买电影票,一切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加油站、便利店、饭店、甚至一家简陋的水果店,都支持移动支付。虽然今天的中国人觉得这一切稀疏平常,但即使在今天的技术下,也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那是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只有中美两国成功地建立起了由风险资金驱动创业、进而驱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模式。正是这个模式,促使了电子支付场景的多样化。


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还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相对于国外的信用卡体系,中国信用卡发展时间不长,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普及程度仍然不足。而正是这个不足,使得电子支付没有旧利益体系的阻碍,能够更好地发展。对比网约车的艰难发展,不难明白这个后发优势对中国电子支付迅猛发展的贡献。


这两个优势促成了中国目前在无现金化方面的优势。据艾瑞咨询估计,全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了38万亿人民币。这远远超过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是美国的近50倍。毕马威发布的《全球消费与融合调查报告》中的调研数据显示,66%的全球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移动钱包业务,而中国的比率更高达84%。

移动支付

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远超美国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近50倍。中国享有“后发优势”,而美国消费者依然习惯用卡。


从目前的趋势看,这一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在中国市场上,微信、支付宝、银联、三星、苹果、华为、小米在支付领域激烈竞争。


无现金的电子支付的好处,首先当然就是方便。只需扫码,滴的一声,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过程。如果说这个过程与刷卡支付差异不大的话,那么,相对于刷卡,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电子支付更方便的地方是,由于对于支付双方的信息更加明确,这就为免密支付开辟了道路。例如,在使用打车软件的时候,乘客只需下车,无需支付动作。有趣的是,这似乎完成了表面上的共产主义。而且,基于中国电子支付的普及程度,电子支付的场景更加草根,例如,有时候忘记带钱包了,也可以通过直接电子支付给老板;还可把周围的人变为提款机,找周边的人借现金,再使用电子支付的方式偿还。


电子化的支付还可以最大化地实现数据的价值。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一切行为都可以数据化、提供数据,然后挖掘其中的价值。人诸多的行为之中,如果说社交具有最大的情感价值,消费和支付则具有最大的商业价值,你决定了你消费什么,而你消费了什么也反过来塑造你。在现金支付中,在很多场景中,这一信息无法被低成本的收集,而在无现金化的过程中,每一笔支付都会被记录在案。这些信息对商业、金融业,乃至宏观层面的经济调控都有巨大的价值。在商业上,更多的消费者行为信息可以支撑精准营销,提升用户体验,甚至促成柔性生产;在金融上,无现金化减少了运输现金的风险,银行清点过程中可能出现错漏的可能也变小;消费行为数据可以使得金融体系覆盖范围变大,很多原本无法进入信用卡体系的人,也可以得到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从而实现了金融的普惠化;在宏观经济管理上,为更精准的经济政策提供了更广泛、更精确的数据支撑。

改变人类未来的五大科技

五大科技将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这五大科技是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网络接入技术和智能家电。


1.生物科技


自本世纪初以来,人类基因测序(确定DNA分子内部核苷酸的确切排序,这一排序决定了我们是谁)的价格已大幅下跌。2001年基因测序的价格高达1亿美元,如今仅为1000美元左右。


价格下跌再加上DNA测序所需时间缩短,带来了生物技术领域的革命:基因黑客技术,能够开启和关闭基因、操纵生物学让其为我们所用。


这种新技术的最激进分支是“基因编辑”:利用分子“剪刀”剪切和粘贴我们的DNA编码的过程,其用途很多,包括治愈癌症和艾滋病等疾病。直到不久前,DNA编码交换曾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名为Crispr的新的基因剪切与粘贴工具让这个过程变得意外地简单。


Crispr用来创造抗病的小麦和大米品种、改变酵母菌以制造生物燃料并治疗动物失明。最终,它或许可用于消除人类胚胎中的缺陷。


2.人工智能

移动医疗

Scanadu:门诊部真能装进口袋?

刚刚获得复星和腾讯等亚洲投资者3500万美元投资的Scanadu,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一款灵感来自于科幻电影《星际迷航》的移动医疗硬件,能否在中国梦想照进现实?


人工智能并非科幻小说:它已经嵌入到我们每天使用的产品中。苹果(Apple)的Siri助理、亚马逊(Amazon)的图书推荐、Facebook的新闻推送以及Spotify的音乐发现列表都是由机器学习算法驱动的服务的例子。


这门拥有几十年历史的科学如今正经历复兴,因为智能手机和传感器创造了大量数据,并且如今我们有了能够处理这些数据的超级运算能力。根据科技研究机构Tractica的数据,人工智能市场的规模将从2016年的6.437亿美元扩大到2025年的368亿美元。


据说,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技术会模仿人脑:它们会识别大量数据集中各种大的模式,以实现对图片的归类、识别声音和做出决定。


下一步是通用型人工智能:这种算法不需要被教授具体技能(例如下棋或一门新的语言),而是会通过试错法来习得技能,就像儿童所做的那样。总部位于伦敦的DeepMind(由谷歌(Google)所有)等公司以及其他公司正致力于让这变为现实。


3.可再生能源


世界各国领导人去年批准了《巴黎气候协议》(Paris Agreement)。


该协议旨在阻止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时代以前的水平升高2摄氏度以上,并试图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兑现这一承诺将需要在未来10年加大可再生能源研究。


在能源领域,研究人员正试图建造一个核聚变反应堆,利用与太阳发光发热原理相同的过程,创造出一个清洁能源来源。一项政府间合作计划正在法国建造一个190亿美元的核聚变反应堆ITER。其他创新计划包括:人工光合作用,在实验室中制造碳氢化合物为汽车提供动力;高海拔风电厂,把风筝和热气球作为空中风力涡轮。


冰岛正在投资发展地热技术,通过钻探开采地下热能。30年前,该国开始利用地热资源为城镇供暖。如今,整个国家的电力和供暖系统几乎全部依靠可再生能源,包括地热和水电。


4.网络接入技术


WiFi是现代儿童眼中理所当然的家庭标配,去年9月,这项技术度过了25岁生日。随着更多设备与“物联网”相连(根据科技公司思科(Cisco)的估计,到2020年,联入物联网的设备将达到500亿台),WiFi的未来取决于降低其在联网设备上消耗的电量。

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学生发明了一种创新技术,名为“被动WiFi”。发明人称,耗电量仅为以前的万分之一。目前速率低于一般的家庭宽带,但应用于恒温器或灯泡等设备效果很好。WiFi界还计划开发更高的频段,用于覆盖有限的范围,例如家中或车里。


最终,WiFi可能会被另一种新的超高速连接技术Li-Fi取代,这种技术利用光通过空气(而非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灯泡将作为这项技术的路由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项试验研究发现,Li-Fi样机的数据传输速度是WiFi的100倍,几十部电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下载完毕。


5.智能家电


全球近三分之二的人口通过智能手机连接互联网,但智能手机并非唯一的互联网接入门户。技术分析机构高德纳(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有64亿个使用中的联网设备(不包括个人电脑、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较上一年高出30%。物联网正是这些联网设备的集合,从汽车到打印机、灯泡到恒温器,它们不再是“愚笨”、静止的物体:它们可以学习你的习惯并通过应用远程控制。

移动医疗

Scanadu:门诊部真能装进口袋?

刚刚获得复星和腾讯等亚洲投资者3500万美元投资的Scanadu,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一款灵感来自于科幻电影《星际迷航》的移动医疗硬件,能否在中国梦想照进现实?


典型的智能家电是可以自动备货的冰箱,能够自动补充牛奶。这种创新带来的方便远不止是不再需要靠嗅觉来判定食品是否变质。汽车现在变成了电脑,运行的代码行数比阿波罗11号(Apollo 11)宇宙飞船飞往月球时还要多。随着这些电脑变得更为智能,汽车将实现自动驾驶,可能会减少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智能传感器还能彻底改造业态,例如,通过监测运输过程中的商品,帮助公用事业企业衡量能耗以及帮助物流公司远程追踪车辆。

神秘宇宙闪光会是外星人宇宙飞船动力之源吗?至今发现20起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研究指出,古怪的宇宙闪光也许来自先进的外星文明,它们用这种方法为星际宇宙飞船提速。


天文学家于2007年首次探测到了这些短暂而亮度极高的闪光,将其命名为“快速无线电爆发”现象(简称FRBs),至今约记录了20起类似事件。快速无线电爆发现象似乎来自数十亿年光年之外的遥远星系,但具体来源始终是个未解之谜。


“快速无线电爆发现象持续时间很短,且亮度极高,我们尚未找到可能的自然来源。”该研究共同作者、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理论学家阿维·勒伊布(Avi Loeb)指出。此次新研究认为,这些神秘闪光可能来自外星人修建的、巨大的无线电发射器。勒伊布和该研究主要作者、哈佛大学的马纳斯维·林甘姆(Manasvi Lingam)共同对这一解释展开了调查。


他们的计算结果显示,太阳能无线电发射器的确可将类似快速无线电爆发的信号发送到宇宙另一端,但接收阳光的面积必须达到地球的两倍大,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此外,只要用水冷却,该装置就不会因巨大的能量而融化。因此林甘姆和勒伊布认为,巨大的无线电发射器理论上是可行的(虽然远远超出了人类目前的能力范围)。


外星人为何要打造这样一台设备呢?该研究团队称,最可能的解释是,外星人可利用该装置使星际飞船达到难以置信的飞行速度。这些飞船也许装有光帆,就像普通的帆利用风的能量一样,利用光子产生的动能向前飞行。而林甘姆和勒伊布的计算结果显示,能够产生类似快速无线电爆发信号的无线电发射器的确可为重约100万吨的宇宙飞船提供动力。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38亿年前最古老岩石中找到答案

澳大利亚西部鲨鱼湾世界遗产地的叠层石。叠层石是由微生物,尤其是蓝菌黏结堆砌而成的,而蓝菌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作用生物 这些锥形结构发现于格陵兰岛一些有37亿年历史的岩石中,可能是地球最初生命的化石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在地球最古老的岩石中找到了最早的生命证据。地球历史大约有45亿年,而存留到今天的最古老岩石大约可以追溯到40亿年前。在岩石记录出现后不久,生命似乎就开始留下存在的痕迹。


在2013年发表于《天体生物学》(Astrobiology)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描述了在澳大利亚发现的纤维状化石痕迹,指出这可能是出现在大约35亿年前的微生物席,能从阳光中获取能量。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在格陵兰岛发现了一组可以追溯到约37亿年前的岩石,内部含有可能是叠层石——由蓝细菌等微生物黏结堆砌而成——的结构。


一些科学家宣称,在采自格陵兰Akilia岛的岩石中发现了生命的证据,这些岩石的年龄约38亿年。1996年,研究者在《自然》(Nature)杂志上首次报道称,这些岩石的同位素分析显示了某些神秘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自此之后,科学界对这些关于最初生命的发现展开了热烈争论。


2016年2月,在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协会(SETI)的演讲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球化学家伊丽莎白·贝尔(Elizabeth Bell)指出,最初生命出现的证据与最初的岩石记录很接近,由此引出一个问题:这是时间上的巧合,还是因为最初生命的痕迹已经与最古老的岩石一起消失了?


岩石记录出现之前的时期被称为冥古宙(Hadean)。这是一段非常极端的时期,大量小行星和彗星轰击着地球。伊丽莎白·贝尔和她的同事们宣称,他们可能找到了这一时期存在生命的证据。2015年,该研究团队报道称在41亿年前的锆石晶体中发现了石墨。,而石墨中的同位素比例显示其可能源自生物。相关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撕起来了!谷歌母公司申请封杀Uber无人驾驶汽车项目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3日早间消息,Alphabet的无人驾驶汽车部门Waymo上周五提交给法院的新文件显示,该公司希望通过禁令方式封杀Uber的无人驾驶汽车。


Waymo上月向Uber发起诉讼,现在则希望法院发布临时禁令,禁止Uber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测试无人驾驶汽车。


据外媒报道,这份最新文件指控Uber无人驾驶汽车使用了从Waymo盗取的文件,而且附带了一份谷歌法医安全工程师加里·布朗(Gary Brown)的证词。


上月就有消息称,布朗的证词指控谷歌前工程师安东尼·莱万多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使用个人笔记本电脑在2015年12月下载了9.7GB与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相关的机密信息。


布朗称,莱万多斯基的设备在谷歌的系统日志中留下了痕迹,因而很容易追踪。布朗还表示,有证据显示,另外两名谷歌工程师也帮助其下载了这些信息,他们分别是拉杜·拉杜塔(Radu Raduta)和阿米尔·克什萨加(Sameer Kshirsagar)。


莱万多斯基离开谷歌后,于2016年1月创办了无人驾驶卡车公司Otto,几个月后被Uber斥资6.8亿美元收购。Uber自己的无人驾驶测试项目于去年9月在匹兹堡正式启动。拉杜塔和克什萨加也都被Otto挖走,并随同莱万多斯基一同刚加盟Uber


Uber发言人答复此事时仍然使用之前的声明:“我们对自己团队取得的进展感到无比自豪。我们已经评估了Waymo的诉讼,认为毫无依据,目的只是为了拖慢竞争对手。我们将积极应诉。与此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努力用无人驾驶汽车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