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巴塞罗那有两张城市名片,那么一张是足球,那另一张肯定是MWC(世界移动大会)。从2月底开始,在巴塞罗那长达11公里的对角线大道上,每隔30-50米就会出现一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17的宣传广告,一年一度的通信盛会已在这里深入人心。
在经过了漫长的前戏之后,5G在MWC 2017上加快了自己的步点,几乎所有通信业领导者均认为2018年试商用、2019-2020年大规模商用的时间表天经地义,与此同时,全球5G标准的制定也进入冲刺阶段,应用场景日渐成熟。
“知道我前几年为什么都没有来参加MWC吗?因为当时的5G产业链还不够成熟,从去年开始我来了,因为这里有数十亿美元的大生意。”软银董事长孙正义略带调侃地揭示了5G商用前夜的最后疯狂。
对于5G来说,就像一个久经考验已经读到高三的孩子,知识和技术储备已经成熟,时机就在眼前,只等国际标准出台的最后临门一脚。
揭开1.0版5G的面纱
什么是5G?这个问题已经连续问了很多年,有趣的是,每年的答案其实都不尽相同。2017年,业界对近于眼前的5G有着更加深刻和丰富的认识,要满足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等应用场景。
在MWC 2017现场,多位通信业专家向记者表示,“千兆网络+低时延”可能是第一阶段5G部署的基础,带有这些特征和达到相关标准的网络将成为首批真正的5G网络,这也成为芯片商、设备商、运营商们共同追逐的目标。如果说5G拥有一个1 。0版本,那么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千兆,只是5G的敲门砖
新一代网络的部署不会一蹴而就,5G同样是这样。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身边的5G网络暂时还不会像3G、4G那样实现随处可见,并实现连续广域覆盖,“4G覆盖+5G热点”的覆盖模式预计将成为主流,而在那些人口密集、流量消费需求旺盛的地域将率先部署5G网络。
需要提醒普通消费者的是,支持千兆速率的下载能力还算不上值得欢呼的5G网络,事实上,在目前的4G、4.5G网络上,消费者利用现有的部分手机终端(搭载骁龙835芯片的商用产品),运营商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能实现千兆下载。在未来5G的长期发展过程中,2Gbps、3Gbps甚至高达数十Gbps的下载速度都将成为可能,芯片和设备厂商表示,只要应用场景成熟、需求客观存在,从目前技术的演进眼光来看,超高速的下载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所以,千兆网络还只是5G的敲门砖。先别急着欢呼,好戏还在后头。
所见即所得,关键得靠“低时延”
2017年初,全球首个千兆LTE网络正式在澳洲推出,澳大利亚网络运营商Telstra联合高通、爱立信、美国网件Netgear等合作伙伴第一次让千兆无线网络走进普通消费者的身边。心急的人们不禁会问:那么这样的网络算是5G吗?
答案是:不算。5G网络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低时延”,业界普遍流行的观点是针对无人驾驶等关键性应用,5G网络的最低时延必须达到10-20毫秒以下的水平。为什么要“低时延”,以无人驾驶为例,这被认为是5G时代最重要的应用,如果时延过长、网络反应过慢、系统不能及时传达指令,带来的后果是高速行驶的汽车可能会车毁人亡。
在MWC 2017爱立信展台区,体验者可以在现场驾驶数公里之外试验场地内的无人汽车,无人汽车通过摄像头和无线网络将高清视频实时回传至驾驶者眼前,驾驶者凭借视频图像呈现的信息来完成驾驶。据爱立信方面介绍,爱立信能实现的高清图像实时回传应用的最低时延是50毫秒,这在业界已达到极致水平。
全球范围来看,尚未出现已规模部署的能实现50毫秒以下时延的运营商网络,低时延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球电信运营商们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