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Facebook 广告系统和谷歌比优势在哪里?

在互联网时代,谷歌是一个信息检索的效率公司,为人们节省时间而生;而Facebook是一个社交网络的时间杀手,为透支人们的社交时间而生;从这个经济学角度来看,Facebook的人类贡献远远不如谷歌公司。但是,从广告技术的创新程度来看,Facebook却超越了守旧的谷歌公司,为广告主和用户带来全新的广告形式和体验。 成功布局移动广告的广告金字塔,还有移动视频广告的逆袭。

Facebook 广告系统和谷歌比优势在哪里?

FB和Google都是非常棒的产品,有节操,都是把广告主的利益放在第一。毕竟利益相关,那相比之下,我觉得FB的核心优势在于下面几点,为什么说Facebook伟大?分享几个简单的观点

1. People based Marketing以及 归因模型(attribution model)的不同

两者在做精准营销的时候都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性进行定制化,下面这图很好的概括了两者的相同和不同(有些描述不够精确,但足够给大家一个概念)但为什么

Facebook 广告系统和谷歌比优势在哪里?

但为什么?会强调people based marketing而不是只是简单的精准营销呢?要知道,对于消费者市场的商业模式,都离不开一个字:人。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样的商业模式需要CRM,需要SVC(Single View Of Customer),需要行为类数据库,做的数据预测模型,去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更个性化的服务。试想一下,很多公司都觉得一个星期只能发给你的用户2~3封广告邮件,如果我说一个星期10封你一定会觉得我是疯了。但如果,这10封都是极度相关,你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我是超级Nike粉,你天天给我看NikeLab的产品画报和产品目录我还是很激动的。

这里都蕴含了一个核心的概念,相关为王 (Relevancy is the King)。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数据科学,预测模型,机器学习那么火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更精准根据人的行为的预测,能给你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更牛逼的广告效应,更高的转化率。再简单点想,FB是任何一家公司的外部“CRM”,能帮商家找到最核心的消费群体,并且提供定制化的营销服务。

再说说趋势,随着移动设备的兴起,多设备跨平台已经是个常态,一个人长长使用手机,电脑,ipad甚至以后的VR,AR,穿戴设备。而大家也都知道,google在这一点是通过cookie,也就是Rule Based去衡量效果,这样的话,有多少设备,google就当作多少个独立用户。而Facebook是通过People Based,只要你是都有登录过Facebook,Facebook就可以通过内部匹配,把这几个设备挂在唯一的“人”上面,从而了解你的消费途径(path-to-purchase)

千万别小看这个,毕竟你在不同产品上的体验是不一样的。Facebook厉害的地方会根据你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场景去优化你的广告或看广告的顺序,从而影响你的消费行为。试想下这个:

Facebook 广告系统和谷歌比优势在哪里?

千万别小看这个,毕竟你在不同产品上的体验是不一样的。Facebook厉害的地方会根据你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场景去优化你的广告或看广告的顺序,从而影响你的消费行为。试想下这个:

手机instagram上看品牌广告-> 手机Facebook上再看一次不同版本的品牌广告加强影响->最后电脑上看到Facebook的效果广告直接转化成销售。

而且广告主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设置他看什么类型的广告,看多少频次,看的顺序如何等等。

2. 内容的多样性

这里我指的是包括视频,newsfeed,图片等等。

刚才说了广告主可以让同一个人根据不同的设备,看到不同的广告。这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Facebook在信息和媒体的内容形式上那么下功夫了,这也是我不经意间发现的

Facebook 广告系统和谷歌比优势在哪里?

刚才说了广告主可以让同一个人根据不同的设备,看到不同的广告。这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Facebook在信息和媒体的内容形式上那么下功夫了,这也是我不经意间发现的 VR是不是伪需求?

那还是回到那句话,用什么广告平台,取决你的商业模式和你的目标是什么。只有通过不断的测试才能找到比较优化的解决方案。

Facebook发明了News Feed Ads,盘活移动广告。移动广告的初期,大部分的广告形式都是Banner广告,样子难看,导致很多应用界面有明显的违和感。广告主不愿意投Banner,用户不愿意看Banner,开发者也不愿意结Banner广告,因此Banner广告越来越窄。Facebook在标准化信息流展现的过程中,将广告的展现也融入其中,并且采用统一的样式,使得整个体验比较无缝,广告也有趣的标题和内容。这样大家都喜欢了。这种广告形式很快流行起来,在微博,微信,甚至商业浏览器中都是在大胆使用和探索。

2016年中国接收610亿美元移民汇款 富人和精英成“海漂”新主力

深圳房价已经连跌九个月 是力不从心还是套路?

说到房地产市场,大家都喜欢盯着深圳,就像资本市场里,大家都盯着创业板一样,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两者都扮演了领先指标的角色。


近日,深圳出现了房价九连跌的信号。

据深圳市规土委发布数据显示,深圳6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54492元/平方米,已连续九个月环比下降,每平米累计下跌7108元。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是不是很开心,觉得照这趋势,自己明天就能拿着首付冲向售楼处买套房子走上人生巅峰?


深圳房价九连跌

从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公布的6月份楼市成交数据来看,6月份新房成交2953套,环比增加27.7%;成交均价为54492元/平方米,环比微降0.04%。

至此,深圳房价已经出现连续9个月环比下跌,而从1至6月上半年整体数据来看,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共成交10502套住宅,同比减少54.7%,成交均价54632元/平方米,环比下跌3.9%。

市场人士表示,在楼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上半年深圳房价得到有效控制,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成交缩量明显。


深圳住房研究会会长陈蔼贫认为,虽然(新房)六月份环比的成交数量比上个月有所增加,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下半个月这个数字又开始下滑,那么就说明我们这个市场观望情绪依然非常浓厚,所以这样一种市场格局的出现,既是我们政策的作用,也是市场正常的一种表现。

伴随深圳二手房成交量的下行和新房均价“九连跌”,调控政策的威力与成效逐渐显现,这有利于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市场人士分析,从今年下半年来看,全国楼市的调控政策依然不会放松,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加压,从深圳来看,未来还会维持目前这样的格局。

陈蔼贫表示,可以说投资客已经被逐出了市场,改善型需求则处于观望阶段,所以这个市场仍然会维持胶着状态,下半年主题仍将是稳中有降微跌的局面。

不过市场人士表示,从长期来看,深圳包括其它一线城市,房价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并不大,在市场的拉锯中,还是会出现以稳为主要的格局。


九连跌的幕后

但是,跌幅高达7108元的数据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数据:

从去年9月至今的房价走势的数据来看,跌幅最大的还是首月从6.16万元/平降到5.56万元/平,一个月就下跌了5989元/平。

然而此后的下跌趋势就是非常缓慢了,从5.56-5.45万元/平,8个月的时间,总共才有1119元/平的下跌,也就是每月下跌140元/平左右。

那么最新的6月份,深圳新房均价较5月份降了多少呢?

20元。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二手房价刚实现了五连涨。

今年6月,深圳二手房均价是每平方米46631 元,5月是每平方米 46162 元,环比上涨 1.02%,同比上涨3.68%。

从今年2月开始,深圳已经是5个月二手房价格连续缓慢上涨。

新房与二手房的价格走势背离,这说明了什么?

在前不久的万科董事会换届上,郁亮就说过,深圳14%新房,86%二手房,不能忽略这个大的市场,万科在这方面要做提前布局。

比起不足二成的新房市场来说,规模庞大的二手房市场才更能反映当地的实际需求。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深圳的二手房成交价格上涨趋势非常缓慢,说明进场的都是刚需,未来也并不存在飙涨的可能。


深圳房价究竟是谁在博弈?

深圳一手房价跌,二手房价涨,现在炒房客由之前炒一手房市场转投向价格相对较低、调控相对宽松的二手房市场。这就造成了一手房和二手房市场涨跌互现状况。

然而,从去年9月高位至今,深圳房价总共下跌了11.52%。这就说明了地方政府希望看到房价慢慢跌下去的效果。

对于深圳来说,出台了各种严厉的限售、限购政策,就是希望房价能稳中有降,一边通过各种调控手段逐步将房价缓慢降下来,达到去杠杆化的目的。另一边通过当地企业职工的收入增长,购房能力增强,保证房地产泡沫“软着陆”。

这段时间以来,深圳密集的调控政策,总体思路就是一条:欢迎人才来工作,但别想着炒房发财!


在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中,深圳对人才有简化入户条件的优惠政策。

根据现在深圳的入户政策,全日制本科以上,基本都可以入户,入户时还可以拿到几万奖金。全日制大专以上,大多数都可以入户。一旦入户,也就有了买房资格,不用再受“5年社保”的限制。而北京、上海、广州,入户都没有这么宽松。

但同时,深圳也提升了买房的购房成本。

深圳是这么规定的:外地户籍在深购房资格,社保连缴3年改为5年;认房又认贷,无房无贷记录首套3成,无房有贷记5成,二套7成。并且,出售价格不得超过备案价。

如果是500万元的一套房子,3成和7成就能相差200万元。


在政策的严控下,高房价楼盘被死死盯住,很多想要高价开盘的楼盘连预售证都无法拿到,而今年豪宅备案价都低于开发商此前的预期,最起码低了1万-2万元/平方米。

一边是贵的卖不了,一边是刚需大举进场,自然有了房价均价涨不动的情况。

我们看上面表格,首先,从成交地域来看,深圳的刚需区域龙岗宝安等成交量大幅超过福田、罗湖、南山等中心区域,成为成交的绝对主力。

再从成交户型来看,2房和3房两者合计占总量的82%,这也说明了刚需盘成为了全市的成交主力。

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在一个刚需为主的市场,价格自然是无法飙涨的。而且相较于新房,政府靠二手房,其实是拿不到太多财政收入的,这就意味着未来政府发展模式的转变。

其实,大家看现在楼市炒的挺凶,看空看多者各有各的理由,各路专家都在强调自己的观点。但是大家可以仔细想想看,历史上,哪有只涨不跌的东西呢?


深圳房价还能继续涨?

在一线城市中,深圳的炒房热情,其实是最高的。在去年10月份新政出台之前,深圳楼市的投资客十分活跃,占购房者的比例一度高达40%!

这与深圳本地的经济发展特色有关。

由于经济高速增长且靠近香港(GDP即将赶上香港,而房价比香港便宜得多),加上政策一直以来都比较宽松,市民投资房产的氛围就十分浓厚。

因此多年来,深圳楼市的金融属性均强于其他一线城市,杠杆率最高,涨跌幅度也最大。所以看到我们这两年,深圳房价涨幅一骑绝尘、领跑全国。

但是,今年以来的密集调控,死死地摁住了炒房资金,目前的房贷已经开始回落。

根据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的数据,2017年前四个月,深圳新增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已经跌破30%,目前为29%左右。

其实,现在的成交量和房价的变化,都其实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东西,还是要看钱,也就是房贷的变化。

这也是楼市短期看资金和政策、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的道理。那么房贷的变化,就能反映楼市价格的趋势性变化。

那么可以预见,未来深圳的楼市将成为刚需的主战场。深圳房地产房价飙涨的时代恐怕已经结束,市场进入震荡期,跌,跌不下去;涨,不让你涨。

难得的窗口期

虽然房地产投资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但是当下对于年轻人来说,反而进入了另一个黄金时代。


现在,在一线城市里,只有深圳还有比较多的人口增长指标,而且也出台了不少鼓励增加人口的政策。

以2020年为界,按照各地方政府公开的计划,北、上、广、深的常住人口增量指标分别是:129.5万人、84.73万人、199.89万人、342.11万人,深圳的常住人口指标远超别的城市。

但是我们也要看出,深圳这种增加人口的态势,很难维持超过10年以上。

目前,深圳户籍人口是400万,每年新增接近60万人,10年之后户籍人口就将超过1000万,到那时恐怕就会适度限制了。

再考虑到深圳的经济发展增量迅速以及创新创业的绝好氛围,年轻人不该错过当下这个难得的窗口期,毕业之后可以选择深圳,抓住成为一线城市的户籍居民。

即使你觉得深圳压力太大、生存太难,也没关系,因为现在,你有更多的选择。

现在各地的政府花式调控,也都跟深圳是一个思路:欢迎人才来工作,但别想着炒房发财。


当然,北京、上海这两个无数年轻人争相涌入的特大城市除外,近年来对外来人口可谓是严防死守,都采取了不断提高门槛的态度。比如北京,今年接收外地生源的数量不会超过9000人(包括在北京上大学多年的外地学生)。

但是像深圳以及现在的一些二线城市,都纷纷出台了吸引人才落户的政策,开启了“抢人大战”模式。

而且,这些城市往往采取了户口和房价脱钩的方式。落户“零门槛”,不用购房就可以落户。

这正是各地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抢人手段”。毕竟经济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杭州这几年持续的人口流入,促进了城市竞争力提升;反观东北,其实正是年轻人口大量流失,造成了东北经济一蹶不振。


现在,哪个城市下手狠,人才抢的多。必然能够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占到有利的地位。

依靠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以人力资本驱动创新才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未来趋势。比起多卖几套房来,多吸引高素质人才已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

随着房地产与户口的解绑,对房子的绝对刚性需求,就会进一步下降,这对楼市也是进一步的打压。如果缺乏了落户等这些最吸引人的购房理由,那么租房无疑是更加经济实惠的选择。


对于年轻人来说,不要总盯着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特大城市,现在你完全可以来到更有利于你发展的二线城市中去。

现在,随着地方政府理念的转变、自身的改革,相应优惠政策也会陆续出台,再加上生活成本的相对便宜、重要基础设施的改善,环境不比一线城市差,只要你抓住机遇,说不定就会迎来你的黄金时代!


上海首现租赁住房用地 整体持有只租不售

7月4日晚,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挂出位于浦东新区和嘉定区的两宗地块,“只租不售”的运营模式在上海尚属首次。

公告显示,浦东新区地块为张江南区配套生活基地A3-06地块,总土地面积6.5万平方米,保证金1.45亿元。嘉定区为嘉定新城E17-1地块,总土地面积2.85万平方米,保证金8480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两宗地块土地用途均为租赁住房,所建物业严格按照“只租不售”模式管理,仅用于出租,不得出售。受让人应在出让年限内整体持有租赁住房物业并持续出租运营。


国务院支持租赁住房建设

去年6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租赁住房建设。各地应结合住房供需状况等因素,将新建租赁住房纳入住房发展规划。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允许将现有住房按照国家和地方的住宅设计规范改造后出租。

《意见》还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租赁关系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续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市场规则明晰、政府监管有力、权益保障充分的住房租赁法规制度体系,推动实现城镇居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由此来看,上海此次的土地出让可以看做是对中央支持租赁住房建设政策的响应。

不只是上海,其他城市也在陆续跟进这一政策。广东、贵州、江西等地先后发布文件,允许商业用房改为租赁住房。


租售结合是大趋势

今后,租赁住房土地出让会否成为一种大趋势呢?

对此问题,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向凤凰网表示,租售结合肯定是趋势,土地应该未来的出让量里肯定有一部分是租赁运营的模式。这个现在是探索尝试,未来还会加大这样的土地供应量。

针对此次上海出让的两块土地,他还指出:

直观上来讲,这两个区域是购房需求的热点区域。如果说出售满足不了的话,那就通过租的形式。租售结合,这个是一个理由。第二个来讲,我觉得这两个区是试点,我觉得接下来应该会全市做一些推广的。整体来讲市场上,未来就土地出让会出现租售结合的方式,这个我觉得上海应该未来会继续尝试。

制造业服务业再现分化:6月财新服务业PMI下滑至51.6

5月录得年内首次上涨后,中国财新服务业PMI在6月再度下跌。

IHS Markit今日报告显示,中国6月财新服务业PMI 51.6,前值 52.8;6月财新综合PMI 51.1,前值 51.5。

服务业和制造业再现分化:较早公布的中国6月财新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升至50.4;但6月服务业PMI放缓至13个月来次低,拖累综合PMI跌至年内最低。


此前公布的官方非制造业PMI 54.9,前值54.5。

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称,新业务指数大幅下跌至 2016 年 5 月以来最低,投入价格指数和收费价格指数均下跌,但仍处于扩张区间;服务业和制造业再现‘跷跷板’,二者此消彼长之下,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

分项数据方面,新业务增速大幅下跌是服务业PMI扩张放缓的主要原因,服务业用工增速也在进一步放缓。


IHS Markit的报告指出:

6 月份,服务业经营活动的扩张步伐放缓,背景因素是新业务增速减弱。服务业新接订单量录得略逾一年以来最轻微增速,许多企业反映市况低迷,抑制了客户消费。另一方面,制造业的新业务量轻微加速增长(但增速仍低)。两者综合,新业务整体增速处于小幅水平,为 9 个月来最低。

第二季末,中国服务业用工增速进一步放缓,在当前持续 10 个月用工扩张期内,本月扩张率最低。6 月份数据还显示,制造业用工继续收缩,收缩率整体属小幅水平,为 3 个月以来最轻微。即便如此,服务业用工增速远不足以抵消制造业的收缩率,因此综合用工总量连续第三个月趋降。


6 月份,服务业的积压工作量连续第二个月趋增,但增速与 5 月份几乎持平,同属轻微。制造业的积压工作量也有上升,但增速环比放缓。两者综合,积压工作量连续 16 个月趋增,但增速仅算轻微。

6 月份,服务业成本压力放缓,平均投入价格的涨幅回落至去年 10 月份以来的最低点。据受访企业反映,成本上升的原因普遍与原料涨价有关。制造业的成本负担温和上升,结束上月的轻微下降状态。两者综合,投入价格整体小幅上升,升幅较 5 月份的 11 个月低点略有回升。

6 月份数据显示,服务业收费价格仅有轻微升幅,加价幅度为 4 个月来最轻微。据部分企业反映,市场竞争加剧,限制了加价空间。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在第二季末也仅有轻微升幅,结束 5 月份微降状态。两者综合,产出价格在 6 月份轻微上升,打破上月大致持平状态。


虽然经营活动与新订单增速放缓,服务业界对未来一年的经营前景仍然保持乐观,受需求改善和新项目等预期因素所支撑,6 月份乐观度微升至 5 个月高点。制造业则相反,乐观度微降至去年底以来最低。两者综合,服务业界的强劲信心使整体乐观度微升至 3 个月来的最高点。

成交低迷 欧股小幅下跌 科技股受到质疑 投资者涌入银行板块

欧洲股市6个交易日内第5次下跌,交易量低迷。今日,欧洲Stoxx 600指数下跌0.3%。

全球投资者开始质疑,科技公司是否还能继续带领市场走高。今日,科技板块在日本、香港、澳大利亚的表现不佳。腾讯在香港股价大跌4%。


近日,全球投资者开始转向,将资金投入银行等板块。银行板块的估值相对降低,且在加息环境中常常获益。Sarasin & Partners的首席投资官Guy Monson表示,银行股存在更多的机会。更高的利率往往提振银行的净息差。

过去一周,欧洲银行股上涨3.5%,而同期科技股下跌3.2%。


本周二,欧盟委员会批准意大利政府救助本国第四大银行西雅那银行(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为意政府大规模注资该行扫清了道路。这将是除希腊之外金融危机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金融业国家救助,对挽救坏账累累的意大利银行业有重要意义。

欧盟的救助相关监管者周二表示,在西雅那银行同意大规模整改后,意大利政府可能投入54亿欧元。


本周三将公布为期五年的西雅那银行重组计划。

意大利财政部长Pier Carlo Padoan此后表示,政府将持有西雅那银行70%的股权,将于2021年退出救助计划。路透称,计入援助西雅那银行之后,意大利政府救助本国银行的累计投入资金将超过200亿欧元。

欧盟宣布批准意大利政府救助西雅那银行后,富时意大利银行股数涨幅一度逼近1.5%,当天收涨1.18%。意大利基准股指富时MIB指数当天收涨0.09%。受银行股表现提振,意大利基准股指富时MIB指数当天收涨0.09%。


欧股成交低迷 小幅下跌

今日,欧股的交易量几乎比30天平均水平低1/3。美国市场今日因独立日休假。在过去一个月表现最差的电信行业今日领跌。财报季即将开启,分析师们正下调该行业的盈利预期。

今年,Stoxx 600指数公司预计平均将斥资1950万欧元(2200万美元)来更新旧设备和建造工厂,创下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高。公司负责人对该地区的经济复苏和更稳定的政治格局充满信心。

欧洲泛欧绩优300指数收跌0.2%,报1506.46点。

法国CAC 40指数收跌0.4%,报5174.90点。德国DAX指数收跌0.3%,报12437.13点。意大利富时MIB指数收涨0.1%,报21031.05点;银行股指数收涨1.4%。英国富时100指数收跌0.3%,报7357.23点。


欧元、英镑小幅下跌

欧元今日下跌0.1%,至1.1346,较上周高位下跌0.9%。而英镑下跌0.1%,至1.2918。

美元对日元下跌0.2%,至113.15。美元指数今日持平在96.23。


布油连涨9日 创下四周新高

油价今日继续上涨。布伦特一度升至每桶49.9美元,创下四周新高,随后回落至每桶49.74美元,全天上涨0.1%。布油已经连涨9日,创下2009年7月来最长上涨周期。美国WTI原油今日上涨0.1%,至每桶47.11美元。

金价今日上涨2美元,至每盎司1222美元。周一,黄金一度大跌21美元,至5月初以来的新低。


欧元区国债表现平静

在经历了上周的下跌后,欧洲国债市场今日表现平静。

10年期德国国债收益率从0.488%下跌至0.474%,全天下跌1.4个基点。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1个基点,至1.25%。

仅仅六个交易日前,德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为0.25%,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01%。

朝鲜局势紧张,全球市场焦虑等待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