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部分火电厂遭遇资金链断裂 陷入无钱买煤困局

2017年以来,煤价不断上涨,尽管发改委等部门一直对煤价有所调控,但由于煤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导致煤价持续处于高位,电企也处境也愈发艰难。


除了面临亏损以外,部分火电厂资金链已经断裂,陷入无钱买煤的困局。


分析师表示,目前的煤价已经比去年高25%以上,超出电厂的盈亏平衡,导致电企陷入大面积亏损。


部分火电厂遭遇资金链断裂


日前,四大发电集团联合上书发改委的《关于当前电煤保供形势严峻的紧急报告》(以下简称紧急报告)指出,从2018年电煤订货情况看,各发电集团年底长协合同比例大幅下降,预计全年综合煤价比2017年还要上涨不少。当前,由于煤价高企,不少燃煤火电厂资金链已经断裂,还有不少马上面临银行停贷、限贷、无钱买煤的困难局面,如果煤价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对保供工作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与此同时,1月24日,湖南能源监管办市场监管处发文《湖南省电煤库存频现预警电力供应保障形势严峻》称,湖南省主力火电企业电煤入厂标煤均价已超过1120元/吨,达历史最高值,发电边际收益低,大部分火电企业陷入亏损状态,个别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因此,四大发电集团除了恳请发改委调控煤价和运费以外,还建议相关部委加强部际协调及地方政府的协调,减少对煤炭企业正常生产的影响,从保民生的角度安排煤企在春节前这段时间开足马力生产,保障供应,提高全社会库存。


数据显示,目前电煤价格处于相对高位,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为例,现平仓价格为750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涨幅高达25%。


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敏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个价格不仅远远高于盘面价格,也远远高于电厂盈亏平衡线所能接受的价格,受高煤价影响,电厂面临大面积亏损,亏损面已高达60%,在此背景下,现又处于冬季用煤高峰季,导致煤炭供不应求。


她还表示,北方供暖、南北方普降雨雪、耗电量大增、导致耗煤量大涨;在此情况下,电厂又出现采煤难、运煤难现象,导致电厂电煤库存持续低位,电煤保供形势严峻。因此春节之前动力煤价格仍有较强支撑力度。


上市电企2017年亏损概率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四大发电集团和湖南省所面临的困局并不是个案。从目前上市电企所发布的2017年业绩预告来看,形势也很严峻。


1月26日晚间,长源电力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17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9000万元-150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2.57%-137.61%。出现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公司燃料成本大幅增加所致。


吉电股份预计公司2017年净利润亏损3.35亿元–3.55亿元,每股收益亏损约0.16元-0.17元。


对此,吉电股份表示,2017年经营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火电燃料成本大幅上升。受煤炭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燃料成本增支5.26亿元,影响火电板块同比减利。


华电能源也预计公司2017年业绩亏损约9.5亿元到10.5亿元,扣非后预计亏损8亿元到9亿元。原因也与上述公司基本相同,煤价同比大幅上涨,成本增支11亿元。


业内认为,总体来看,由于2017年煤价持续处于高位,上市电企2017年的业绩不容乐观,多数火电企业亏损或为大概率事件。


张敏还表示,针对目前情况,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协调,并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比如积极释放先进产能、大煤企带头降价稳价,春节期间大矿正常生产、积极调配铁路运力保证电煤运输,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努力,春节之前,电煤供应紧张的形势会有所缓解。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煤价过高,火电企业还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2018年,火电企业的日子恐怕依旧不好过。


中宇资讯分析师徐时楠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现阶段,一方面当前煤价长时间高位运行,另一方面国家“降成本”的政策让电价难以再调,煤电双方企业只能通过不断博弈缓慢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道路。


同时,兴业证券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由于电力总体过剩,火电行业正迎来深层次的结构调整。火电经营主要受煤炭价格、市场电价各类政策和用电量需求等多维因素的影响。

警惕利率冲击,防范资产波动“蛙跳反应”

2018年展望中,我们最为担心的就是利率对于资产价格的冲击,虽然开年全球股市迅速的创下了最佳的开局,但是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大佬和金融机构的警告,从达沃斯上面的采访,到最近美国银行、高盛,以及管理着全球最大ETF的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都在纷纷警告美股回调风险之际,而全球知名的老牌量化对冲基金文艺复兴科技公司也做出了表态,为迎接市场动荡做好了准备,利率冲击的反馈似乎这两天来的又变得异常的迅速;


越强的利率预期推动着市场从对美联储的押注转为对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其他央行利率的押注,虽然在相应的债券市场上市场的预期很难逾越央行们的管控,但是在汇率市场上大家却早就将这种对于利率的预期反应在了对相应汇率上的博弈;


这种反馈也在进一步的从外围在推动着核心美债收益率的变动,而美国内部:薪资的传导路径,投资的落地,税改,资本回流,走强的油价,这一切都在预示着更强的通胀预期和更强的利率预期;

很多人更关心资产端,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负债王者的时代,对于金融机构和大型投资者而言,投资的游戏是一个负债决定的游戏,负债的成本,负债的久期决定了对于资产端的偏好;


资产/负债


利率的冲击其实也就是利率代表的无风险成本,以及这个成本在时间(久期)上面的变化对于负债的影响,进一步的影响到了大型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资产端偏好上的变化,而资产端的偏好的逐步改变就会逐步地影响着权益市场的结构以及各大类资产之间的轮动;


而利率的冲击并不是一下子就到了临界值的,整个过程犹如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对波动率的传导也是一点一点的煮沸,之所以称为温水煮青蛙,因为在触及到那个能使得青蛙跳起来之前,温水的环境是让青蛙忘记了危险最为舒服放松的阶段其实也是最危险的阶段;


随着全球利率之锚的变动随着美债长端接近3%,长短利差扁平加剧,前面温水的舒适阶段推动的资产波动,开始逐步的转化为了蛙跳反应,一切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It’s just a matter of time ,It’s like you are heating up water,It’s not at the boiling point yet, but it’s getting hotter and hotter,The last part,when inflation expaction picks up and sends interest rates higher, price pressure will bring a risk-asset breakdown to us.‘’


剩下的再加上一个投资者的预期和情绪,就是我们看到的市场完整的反馈路径;


例如权益市场的投资者们的情绪则是一个反馈的催化剂,使得市场更容易变得脆弱,投资者们的自满和陶醉,对市场充分乐观的预期,最终造就了史无前例的低波动率,低波动率催生更多长期资本和更低风险承受的资金进入,它们的进入进一步的抬升市场的预期,降低市场的波动率,而这一切都形成了自我的反馈实现,当更高的预期一旦不能满足,负债成本不断抬升的压力会直接催动资产端的调整,而波动率的转变又会进一步的催生资产端的调整;

用时下最流行的“旅行的青蛙”来说,你们家的蛙只是出去旅行而已,回来是早晚的事情,一切都只是时间的问题,却从未有过真正的缺席!



特斯拉欲投资智利锂矿最大生产商SQM

特斯拉的“平民神车”Model 3量产遥遥无期,不过,由于锂矿对锂电池生产的重要性,特斯拉最近也在未雨绸缪。


特斯拉盯上了南美国家智利最大的锂矿生产商SQM,目前双方正在洽谈合作开采智利锂矿的问题。不过,双方的谈判尚处在早期阶段,具体细节尚未公开。


智利经济发展和旅游部下属发展机构生产促进委员会副执行主席Eduardo Bitran的话说,SQM可能和特斯拉合建一个锂矿加工厂,以生产特斯拉电池所需要的高质量锂。


受到电动车发展的带动,锂价近来持续上涨,特斯拉此举则是为了占领先机。


Bitran还称,由于锂矿资源丰富,在电动车时代,智利成为像特斯拉这样的电动车生产商不可忽视的国家。


当然,盯上智利锂矿的也并非特斯拉一家。


据智利25日报道,持有SQM公司32%股份的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Corp或将出售其股份。而中国的天齐锂业已成为竞购PotashCorp股份的主要候选人(收购金额可能超45亿美元),为此智利生产促进委员会主席表示了担忧:


美国雅宝(Albemarle,世界主要锂供应商之一)和天齐锂业都是Talison(全球最大的锂辉矿石供应商)的合作伙伴,不管两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参股SQM都意味着世界三大锂业公司之间将相互关联,占据全球锂盐产量的70%-80%,这离垄断市场就仅一步之遥了。


本月早些时候,丰田汽车买下阿根廷锂矿制造商Orocobre15%的股份。


目前,中国是锂电池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


按照中国的国家规划,中国锂电池工厂的产能将在2021年时超过特斯拉超级电池工厂的三倍,超过120吉瓦时(GWh)。这样的产能,足以为150万辆Model S汽车提供充足的电能。


除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还被广泛应用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


高盛认为,未来十年,锂电池产业估值在400亿美元, SQM认为,未来全球碳酸锂需求量将从目前的20万吨/年上升到50万吨/年。

面对强劲的锂需求,伦敦金属交易所称,该机构正打算设立锂期货。


目前,全球锂矿主要产地在澳大利亚和南美洲。


东北去年经济增速均超4%,今年加快布局新产业

2017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均超过4%。


“经过不懈努力,全省经济形势在好转,政治生态在净化,营商环境在改善,干部作风在转变。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是我们加快振兴发展的基础所在、信心所在、希望所在。”1月27日,在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辽宁代省长唐一军在分析该省经济时说。


数据显示,2017年,辽宁经济增速为4.2%,大幅高于上一年-2.5%的增速;黑龙江经济增速为6.4%,也比上一年的6.1%要高。不过,吉林2017年经济增速为5%,低于2016年6.9%的经济增速。


而在谋划新一年经济增长路线图时,东北三省不约而同选择加快布局新的产业。东北三省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大数据、冰雪旅游、健康等产业均有所部署。


“东北经济前几年挤水分比较厉害,随着水分挤出,目前经济增速提升是正常的。”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杨东亮指出,“而在全国经济形势转好的情况下,不出意外,东北未来的经济增速还会比目前要好一些。”


东北整体经济回暖


2017年,东北三省的经济整体表现良好。


其中,辽宁、黑龙江的经济增速分别为4.2%、6.4%,比上一年提高6.7、0.3个百分点。此外,吉林2017年经济增速为5%。


全国的数据显示,东北已经摆脱了经济增速全国垫底的窘境。2017年,天津、内蒙古和甘肃的经济增速均在3%-4%之间。


黑龙江省长陆昊在1月25日做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7年黑龙江省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优化;激发内生动力,新动能、新增长领域培育取得明显成效;深化改革,市场经济意识显著增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东北三省经济转好,最明显的表现是工业的提振。2017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4.4%,高于2016年-15.2%的增速。黑龙江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2.7%,较上一年的2%也明显提升。吉林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5.5%,与上一年的6.3%相比,也保持整体稳定。


一些重工业形势好转,对东北经济有较大的提振作用,典型的案例是钢铁。比如,东北最大的钢铁集团鞍钢2017年实现利润15亿元,同比增加110亿元。此前,该集团公司连续5年亏损。


国家统计局数据也表明,2017年,钢铁、煤炭去产能改善了供给质量,提高了产品价格,企业效益大幅回升。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钢铁)利润比上年增长1.8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9倍。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向涛指出,前几年,辽宁和黑龙江经济增速下降幅度比较大,通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经济有所反弹。


“东北还是要更多地发展市场经济,搞活政商关系,发挥市场经济主体活力。在服务型政府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做得更好。”他说。


目前,东北三省已确定2018年的经济目标。其中辽宁确定2018年经济增速目标为6.5%左右,这一目标与2017年一致。吉林2018年经济增长目标是6%左右,略低于上一年的7%。黑龙江2018年经济增长目标是6%以上,与上一年的6%-6.5%接近。


狠抓新产业壮大新功能


面对经济整体转好,东北三省继续提出加快发展新产业。



其中,吉林省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优势产业实施发展提速工程。支持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等产业发展,加快长春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等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强劲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


同时,实施新增长点培育提高工程。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等,深化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开展5G网络商用试点,建设工业互联网,推动长春等地大数据产业聚集发展。加快高密度LED显示等领先技术产业化,构建大数据产业链。


辽宁省也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要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组建省健康产业、体育产业集团。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全力实施“双招双引”工程,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黑龙江提出坚持产业项目建设、创新驱动、新增长领域培育相结合,持续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以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驱动结合推动“老字号”改造升级,以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推动“原字号”深度开发,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创业结合推进“新字号”培育壮大。


“现在到了产业融合阶段,信息化对工业化改造力度很大,人工智能、‘互联网+’都发展起来了,所以未来,应该要进一步在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方面努力。”中国社科院工业所产业组织室副主任郭朝先指出。


向涛认为,东北发展新兴产业是很好的思路,但是新兴产业要把本省的传统、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像吉林的大数据,辽宁的健康医疗,都是很好的发展方向,需要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如前段时间公布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资本向这些产业转移,有利于降低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本。”


此外,北大教授林毅夫曾给吉林省提出发展轻工业的建议。对此,郭朝先认为,东北需要发展一些轻工业,但是目前东北人力资源不丰富,这是一个短板。“加上轻纺工业很多是过剩的,现在除非是高精尖才有发展空间,对东北来说,有一个积累学习的过程。”


万科独董刘姝威:钜盛华已到期的七个资产管理计划应立即清盘

周二,万科独董刘姝威公开发文称,钜盛华通过九个资产管理计划合计持有万科股份的10.34%,其中七个资产管理计划已经于2017年11月和12月到期,该七个资产管理计划合计持有万科股份6.89%。


刘姝威认为,万科是A股市场的蓝筹股,是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共同积极抢购的股票。钜盛华违规持有万科6.88%的股份,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由此,刘姝威请求证监会,命令钜盛华已经到期的七个资产管理计划立即清盘,不得续期。


以下是刘姝威公开信的全文:


证监会并刘士余主席:


我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独立董事刘姝威。


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钜盛华”)通过九个资产管理计划合计持有万科股份的10.34%,九个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均为2倍,其中,七个资产管理计划已经于2017年11月和12月到期,该七个资产管理计划合计持有万科股份的6.89%。(见附件)


根据2016年7月18日起施行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第四条第四项,第十四条第三项,第十六条第二项,钜盛华已经到期的七个资产管理计划应当于2016年11月和12月(华尔街见闻注:或应为2017年11月和12月)予以清盘,不得续期。


作为万科的独立董事,遵照《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我请求证监会命令钜盛华已经到期的七个资产管理计划立即清盘,不得续期。


万科是A股市场的蓝筹股,是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共同积极抢购的股票。钜盛华违规持有万科6.88%的股份(华尔街见闻注:或应为6.89%的股份),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至今钜盛华已经到期的七个资产管理计划尚未清盘。我恳请证监会严格执行自身制定的规章制度,以身作则,坚决维护自身制定的规章制度。


贝因美二次创业遇挫资金链恶化 背上ST成大概率事件

2017年12月,谢宏在接受《杭州日报》记者专访时曾提及自己正在看《生态战略》和《失控的真相》这两本书。这位贝因美的创始人那时应该没有想到,仅仅一个月后,他一手创立的贝因美会同“失控”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并被媒体广泛提及。


2018年1月21日下午,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因美”,002570.SZ)发布业绩下调预告:2017年的预亏范围将从2017年三季度预估的3.5亿-5亿元扩大到8亿-10亿元。随后,市场曝出大股东贝因美集团同二股东恒天然关系不和的传闻;紧接着,中国证监会浙江监管局向贝因美下发监管关注函和现场检查通知。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贝因美在2017年亏损几成定局。这也意味着,这家曾经的国产奶粉老大背上“ST”帽子将成大概率事件。


贝因美现在到底怎么样了?在深交所互动易上,焦急的小股东们反复询问着,但自1月22日起,贝因美的董秘办就没有更新回复。时代周报记者多次拨打公司董秘办公室、证券代表办公室以及公共事务部电话,但截至发稿,电话均未接通。


成立25年的贝因美并非没有荣光时刻。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未受到影响的贝因美发展一路高歌,2013年更达到业绩顶峰,拿下了7.21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41.54%,一度成为国产婴幼儿奶粉市场的“一哥”。


吊诡的是,到了2014年,贝因美的业绩陡然出现逆转。这一年,贝因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滑至6888.62万元,跌幅达90.45%;2016年亏损进一步扩大,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了7.81亿元,降幅达到853.24%。


如此的混沌局面令人不禁追问,坐上国产婴幼儿奶粉市场头把交椅的贝因美是如何从上面跌落?变脸的财报数据背后,公司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什么?与其他董事以及二股东恒天然的纷争背后,内部控制又出现了什么问题?面临退市风险的贝因美,又将何去何从?


站在悬崖边上,贝因美似乎已无路可退。


退市风险增大


时间倒回至2018年1月21日。当天下午,贝因美发布的一则《2017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及存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引发了投资者、婴幼儿奶粉行业圈、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这则激起千层浪的公告指出,贝因美2017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此前三季报预测亏损3.5亿-5亿元修正下调至亏损8亿-10亿元。2017年度报告披露后,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副董事长何晓华、独立董事刘晓松、恒天然的两位董事Johannes Gerardus Maria Priem和朱晓静四名董事表示无法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一时之间,第二大股东恒天然谋求收购贝因美的言论甚嚣尘上。时代周报记者向接近贝因美的知情人士询问最新进展,该人士表示,在舆论和政府压力下收购应该不会发生,“目前贝因美跟恒天然还在沟通谈判,具体情况不好说,还得等”。


2014年,恒天然高调入主贝因美。目前两者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双方一同经营达润工厂;二是由贝因美在大陆范围内经销恒天然旗下的安满品牌;三为贝因美旗下的爱诺达产品系委托恒天然生产的产品,但品牌属于上市公司。


此前,恒天然将贝因美视作其在中国市场的重要布局之一。然而在2017年的年报中,贝因美却遭到恒天然减记处理。关于同贝因美之间的矛盾是否会影响恒天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等问题,恒天然方面并未予回复时代周报记者。


就在公告发出的第二天,中国证监会浙江监管局就发出监管关注函和进行现场检查的通知,要求贝因美解释六点问题:业绩修正的原因、内控是否存在风险、退市警示的应对等。


与此同时,公司第一大股东贝因美集团及管理层也在不断增持。


贝因美集团在2017年先后以均价13.7元/股、9.96元/股,增持了1023万股、154万股,合计共持有公司股份34.21%。公司总经理黄焘2014年以27.08元/股均价增持5万股,2017年11月又以均价10.23元/股增持了10万股,现在持有公司股票14.5万股,占总股本的0.014%;四天后,公司董秘鲍晨又以均价10.03元/股增持了5.8万股;公司副总经理张鸿钊以均价10.01元/股相继增持了5.5万股。


不过,增持完成后,贝因美集团又补充质押了3000万股,累计质押的股份数量达到2.2亿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62.88%,占公司总股本的21.52%。不过,贝因美方面没有公开关于控股股东增持的资金来源。


二次创业遇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贝因美的今日是多个内外因共同造成的结果,如果从其发展历史上来看,2014年无疑是其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贝因美(原名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由杭州贝因美食品有限公司和谢宏等43位自然人投资设立。2011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主要从事婴幼儿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


2011年的中国乳业市场,“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犹在。那一年,三鹿被三元股份(600429.SH)全面整合,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尚未完全恢复,而少数未被查出“三聚氰胺”的乳企,如贝因美和飞鹤则一路高歌。


当年,贝因美和飞鹤两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幅均超过10%,只是这两家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遭遇却大不相同。2011年,贝因美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市盈率为42.42倍,募得资金近17亿元;而飞鹤则在大洋彼岸深陷对赌危机,对赌失败耗费了这家东北乳企大部分的现金流。


贝因美没有理由不大干一场。


2012年,贝因美将公司目标由“孕婴童产业综合运营商”转变为“婴童食品第一品牌”,并将杭州生活馆、丽儿宝公司、宏元保险代理公司等同婴童食品无关的业务及相关资产出售给贝因美集团。与此同时,“年产5万吨配方奶粉工程项目”及“年产6000吨米粉项目”这两个募投项目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011-2013年间,贝因美的业绩顺风顺水。然而,这是一个容易被甩下去的时代,也是一个可以弯道超车的时代。


“奶粉新政”陆续出台,行业改革风起云涌。为了稳固行业地位,贝因美开始了“二次创业”。但是,也是自那时起,贝因美的业绩开始下滑,直至现在深陷泥淖。


2013年是贝因美业绩的顶峰。当年公司录得营收61.17亿元,同比增长14.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54%。


犹如抛物线一般,这种上扬的局面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骤然生变。2014年,贝因美的净利润水平开始下降。


等到2014年财年,公司营业收入下滑17.46%,净利润却下跌近90%。实际上,颓势在2014年开年初便显现出来。在2014年第一季度,公司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幅度均超过30%。


贝因美曾在2014年半年报中如是解释公司业绩下滑原因:由于配方奶粉行业变革,公司正在进行业务转型和流程再造,“致使重点产品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在短期内销量下降”。


但在外界看来,贝因美业绩呈现断崖式下跌同其管理层不稳不无关系。2014年1月,董事长黄小强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等职务,同年副总经理阮建华因身体原因辞职。接替黄小强的为原公司总经理王振泰,这也是自2011年8月谢宏辞职以来,贝因美迎来的第三任董事长,总经理一职则由原副总经理黄焘担任。


按照贝因美当时的说法,由王振泰担任董事长是“公司二次创业的战略举措”,而业务的短期调整也是为了未来能够“轻装上阵”。当时王振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会在不减弱奶粉业务发展力度的基础上加大对非奶粉业务的投入,当时的贝因美还专门成立了辅食、亲子食品、儿童健康食品等事业部。


从贝因美在2014年的举措来看,贝因美希望通过公司内部调整由“国产奶粉老大”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婴童食品第一品牌”,与此同时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当期,贝因美宣布进军儿童奶领域,开展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奶粉的研制,并针对高端消费需求开发爱尔兰原装进口的“绿爱+”系列奶粉。


销售费用率居高不下


在销量下滑的同时,贝因美的库存也相应地在提高,到2014年底时,公司的存货已为9.14亿元。


短期的业绩调整并未给贝因美带来光明。2015年度,在营业外收入的拉升下,公司的净利润水平有所恢复,但营业收入继续下滑,而贝因美的调整还在继续。


2015年上半年,贝因美启动经销商转型,即把经销商变为代理商体制。按照贝因美的说法,改革后的一级经销商可以直接从总部拿货,减少了分公司这个环节,代理商可以深度融合公司供应链链条。改革后的贝因美主要以代理商模式和KA模式进行销售,同时成立专业团队运作电商和网络渠道。


当期,贝因美投资成立了贝因美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以及15个城市销售子公司。贝因美表示,营销管理公司可以优化产业布局,发挥资源整体调配以及提高管理效率,各子公司则可以极大地提高公司在目标区域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营销团队的专业水平。


贝因美无疑在渠道上下了大力气。尽管公司业绩自2013年以来连年下滑,但销售费用率居高不下。从财务数据来看,从2013年到2016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几近腰斩,但销售费用率却从40%上升至62%。


在销售费用中,“经销商及KA相关业务”(后更名为“客户合同相关费用”)占有一定比重。该部分费用在2013年时为9.91亿元,在2014年时上升至11.91亿元,2015年时有所回落,但仍为9.80亿元,但2015年的营业收入较2013年下降了近1/4。


为了拓宽市场、处理存货,贝因美为经销商提供了较为优厚的条件。2015年年报显示,为了在销售渠道上深耕细作,深入三、四级市场,公司于2015年11月底开始对优质客户进行了大幅度授信,“以便优质客户在第一时间有足够的货源将公司产品辐射到各门店开拓新的终端及消费者”,为此公司将客户授信总金额由平时的0.5亿元提高至10.3亿元。


一个月的时间内,贝因美的应收账款数额大幅增加,等到2015年12月底时,公司账面上的应收账款数额已高达13.63亿元,较期初增长220.66%。


不过,还没等到业绩的大幅增长,贝因美便遭受了巨大打击。


2016年上半年,“假奶粉案”爆发,贝因美遭受池鱼之殃,渠道及消费者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在中国产业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看来,“假奶粉”的出现本身就说明贝因美的知名度是可以的,如果贝因美在“假奶粉”刚出现时就立即采取诸如升级包装、增加防伪标识等措施,很可能将这次危机转变为一次品牌宣传的机会,但贝因美并没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贝因美的管理团队在公关宣传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


目前,贝因美已在渠道方面采取总经销式。高级乳业专家宋亮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总经销的做法我们目前认为是正确的,因为贝因美的渠道不行,那么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专门的营销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贝因美的增长,因为贝因美工厂产能大,现在必须保证工厂的正常运行。”


更为糟糕的是,2016年正处于奶粉注册制实施的前夜,大部分中小奶粉品牌疯狂降价销售,很多规模化的奶粉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2016年,贝因美的营业收入则下降39.02%至27.64亿元,相较于2013年几近腰斩。


资金链恶化


2016年度,贝因美录得亏损7.80亿元,其中一部分因素为会计处理。当时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贝因美此举是为了更好地“轻装上阵”,在注册制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下,贝因美有望实现“触底反弹”。


但想象中的“反弹”似乎并未如期到达。


2017年8月,奶粉注册制首批名单姗姗来迟,贝因美获头号,随后贝因美接连几次发布同大经销商签订大单的消息。截至目前,贝因美成功注册51个奶粉配方,成为行业内最多配方的企业。


注册制的正式实施让很多奶粉巨头一扫此前的郁气,在2017年实现全面爆发。相比之下,贝因美似乎并未充分享受到由“注册制”所带来的红利。在2017年度,公司多次下调业绩预告,其中一部分原因便是,奶粉注册制之后,销售收入未达预期。


导致该局面出现的,除了上述的渠道原因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月21日发布的业绩下调公告中,贝因美又加上了一条新的原因:因公司对达润工厂的采购不达预期,“预计执行该协议变为亏损合同,满足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减少了公司利润”。


时代周报记者并未在上一份第三季度报中找到该原因。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贝因美宣布以8201万澳元的架构收购恒天然澳大利亚私有有限公司下属生产中心达润工厂51%的权益,该工厂的日常运营仍将由恒天然负责。贝因美方面曾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达润工厂本身为原料生产企业,主要为贝因美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基粉原料,而收购资金为“按既定计划,通过境外融资解决”。


暂时尚无明确数据表明达润工厂到底给贝因美带来多大的经济损失,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笔投资为贝因美的资金链增加了一定的压力。


彼时,营收连年下滑,应收账款回款未达预期,存货核销数额增加……种种因素吞噬了贝因美的利润,也渐渐耗尽了贝因美此前积累的留存收益。


在2016年度,贝因美一反常态地大幅增加借款金额,截至2016年底,公司的短期借款数额高达10.98亿元,长期借款金额为7.57亿元,其中大部分以欧元形式存在。而就在2016年6月底,公司的短期借款为7.05亿元,无长期借款。


2017年,因业绩持续下降,贝因美的资金链状况持续恶化。截至2017年9月底,尽管公司账面上尚有货币资金7.36亿元,但短期借款为10.0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2.55亿元,长期借款为5.32亿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2016年底开始,杭州便有银行不再增加对贝因美的信贷额度。


资金链日趋紧张的贝因美无奈选择出售资产自救。


最近一年多以来,贝因美多次希望通过出售资产缓解资金链压力。2017年8月,向贝因美集团出售贝因美(安达)奶业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全资子公司;10月和12月先后准备处置7套和22套房产。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贝因美给深交所的回复,第二批准备出售的22套房产绝大部分将于2018年完成交易。贝因美表示,处置该资产主要为了回笼部分现金,改善财务状况。


1月18日,贝因美在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商议转让子公司杭州豆逗儿童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全部资产有关事宜。与此同时,贝因美发布业绩下调公告。


也是在这个时候,贝因美同恒天然的矛盾开始被外人所知。

万达私有化概念抢先上攻,皇氏集团一字板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