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先驱之路:他们的选择极大影响了中国艺术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揭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也是在这一年,首批赴法留学的艺术青年登上了出海的邮轮。回望中国艺术界走过的百年之路,“1911”这个年份在历史和艺术史中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这似乎也预示着,中国的艺术发展与社会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览于3月16日至6月9日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行,展览通过40余位留法艺术家的160余件绘画、雕塑作品,呈现了民国时期留法的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


两条不同的路径构成了本次展览的主要策展脉络,一条是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和写实主义的现代性诉求,一条是接近于西方早年的现代主义诸画派的现代性诉求,包括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等……这两条路径也正对应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在面对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之时的艺术选择,而他们的选择也影响了此后中国艺术的发展之路。在开幕式前的研讨会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留学生在海外的生活状态,以及艺术家的选择等话题被反复探讨。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吴法鼎是记录中最早去到巴黎学习西方艺术的人。1903年,吴法鼎考入北京“译学馆”,学习经济和法文,1911年,他由河南省选派赴法国留学,初学法律,后改学油画。此后,政府每年都会派留学生赴法留学。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常书鸿、厐薰琹、吴大羽、常玉、潘玉良……这些在中国艺术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无不出自二十世纪留法中国艺术家之列。如策展人红梅所说,“他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个独立的高峰,各自旗帜鲜明。”他们在法国体验了欧洲艺术经典和变革,接受了多元的观念,这些无一不体现在他们的个人作品中,使其变得丰富多样。


有不少艺术家在留法前就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美术学习,深谙东方美术的传统和渊源。徐悲鸿自九岁起随父习画,20岁时师从著名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高奇峰。留法前,徐悲鸿还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中国画作写实求真的传统和意境悠远的古味给他留下了深刻影响。


不过,在刘海粟研究者梁晓波看来,“民国初年,美术界都在抄袭,而不是创新,美术是停滞不前。”与之相对,西方美术则是各种流派交相辉映。去到法国之后,中国艺术家们接触并吸收了包括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在内的西方绘画流派。比如刘海粟在1930年代深受印象派影响,创作了不少巴黎风景写生画。《巴黎圣心院》以简单明快的线条勾勒出被密林和小道所遮掩的建筑。生活与艺术,微小与宏大借助微暗的天色和交互的光影,完美融合在幕布中,意境深远。展览中展出的吴大羽作品《京韵》则融合了法国现代画派精髓,由多个抽象与半抽象的形体组成,加上粗放的线条和明丽的色彩,极富视觉冲击力。林风眠在留学时也学习了西方现代主义各流派,其后期的创作中有着不少立体主义的影子。展览中的纸本墨彩画《仕女》中用上了大量的几何图案,陀形的面孔、三角形的脖颈、梯形的裙摆,图案棱角分明,与阴柔的仕女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此同时,不少艺术家在留学初期,会进入到卢浮宫等大型博物馆中,临摹前人的绘画。


刘海粟,巴黎圣心院,1931,布面油彩,龙美术馆收藏

林风眠,仕女(Lady),纸本墨彩,龙美术馆收藏

“20世纪的中国美术是处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今文化碰撞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气氛里。”策展人红梅说道。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马路在研讨会上补充说,作为一个1970年代留学德国学习绘画的人,他对于中西文化差异有很深的体会。中国的绘画在当时(1970年代)讲究“现实主义”,即一切都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实。而德国在当时已有表现主义和行为主义,后者主张艺术政治替换现实政治。在德留学期间,马路需要依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流派;回国之后,他又要将所学与国内的传统相结合——他认为只有这样,他才“画得踏实”。


先驱们的艺术选择


绘画的技巧可以临摹学习,但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绘画所牵涉到的价值、信仰、社会、政治部分,则不能简单地“拿来”。本次展览中的绘画均创作于20世纪上半叶,正是中国美术转型期,留法艺术家们的个人选择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艺术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部分艺术家在回国后极力推崇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认为这是推动中国艺术走向现代化的路径。而以刘海粟为代表的一部分艺术家则倾向于探索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


“五四”运动以前,蔡元培便提倡美术以科学方法从描写实物入手。陈独秀也提倡西法写实精神,“革王画的命,打倒盲目崇拜的偶像。”徐悲鸿深受“五四”思想影响,“去伪存真”的信仰贯穿其一生。他在1927年回国后即刻投入艺术教学,并主张严格的素描写生练习,因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他鼓励学生与自然接触,“面向自然,对景写生”。在创作技法上,徐悲鸿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同时,他还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1938年,日本侵华战争升级,徐悲鸿作了一幅“负伤之狮”,画中的狮子回首而立,神情悲痛,怒目而视,这幅画表达了徐悲鸿个人的怨愤之情,亦体现了艺术和现实之间的互动。


徐悲鸿,负伤之狮

大概是受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另一位留法艺术家,后来在中国美术界同样享有盛誉的刘海粟也对自然情有独钟。不过,与徐悲鸿强调“写实”不同,刘海粟更强调“写意”。他主要吸收了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高更以及野兽派马蒂斯等的绘画风格,绘画色彩大胆、斑驳陆离。他在1930年创作的《秋葵》以油画的形式描绘了四朵绽开的向日葵,色彩浓厚,视觉冲击力强。另一幅展出的画作《西泠斜阳》,更是传承了印象派画家对光影的极高把控,画作整体为暗色,庭院地板上斑驳的树影,则显映出一点点亮色。相比较徐悲鸿,刘海粟在画中体现的情感更加奔放、不拘法度。


刘海粟,西泠斜阳,1919,布面油画,刘海粟美术馆收藏

专题策展人江明洋在研讨会现场提出一个值得细究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留法艺术家们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和流派?有学者指出,家庭环境是产生绘画道路不同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刘海粟富裕的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免于贫苦穷困;而徐悲鸿为了养家,自少年起便开始出来卖画,因此后者对生活疾苦有更为切身的体会,这使得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更加敏锐的关照;而性格也是一方面——刘海粟个性强烈,1914年,他在自己创办的上海美专破天荒地开设了人体写生课,并不顾舆论压力,以“艺术叛徒”自号自励;而相比较起来,徐悲鸿则信奉“和而不疏”,他经常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事实上,刘、徐二人曾在1930年代因为艺术观的分野而爆发过一场论战。而刘海粟在他90岁的时候写过一篇名为《尊重历史,展望未来——对悲鸿的怀念和回忆讲起》的文章,当中提到,自己和徐悲鸿两个人的历史无非就是艺术观的分议,而不是个人的恩怨。他希望中国美术界的后生依照自己的绘画兴趣形成流派,但不要分宗派。因为从本质上讲,不论画家选择何种画派,都是在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做贡献。


常玉,红衣女子,约1930-1940年代,布面油彩,龙美术馆收藏

方君璧,桃衣少女,1926,布面油彩,龙美术馆收藏

吴作人,纤夫,1933,布面油彩,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吴向东当选华夏幸福联席董事长,瞄准一二线和商业地产

一个月时间内,吴向东在华夏幸福的地位更进一步,从出任首席执行官暨总裁到当选联席董事长。


3月18日下午,华夏幸福公告,董事长王文学主持召开的第六届董事会第六十四次会议决议,吴向东全票当选为该公司联席董事长及战略委员会委员。


1967年出生的吴向东,拥有清华大学建筑管理学和工程力学双学士学位、清华大学交通工程硕士学位及美国旧金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加入华夏幸福前,在央企华润有着近26年的工作经历。曾担任华润置地董事总经理、董事会主席。现任华夏幸福董事、首席执行官(CEO)暨总裁。


今年2月19日下午,华夏幸福正式官宣吴向东加盟,任公司首席执行官暨总裁,选举吴向东为董事,同时,郭绍增辞去华夏幸福董事会及战略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此前一周,吴向东从华润彻底离开。


吴向东就任后,华夏幸福的管理体系开始发生变化。华夏幸福形成由董事长王文学、总裁吴向东、分管产业新城及地产业务的联席总裁孟京、分管财务及融资等业务的联席总裁俞建等组成核心高管格局。


与此同时,华夏幸福在深圳增设南方总部,形成北北京、南深圳双总部格局。短短一个月内,吴向东在华夏幸福南方总部华润大厦已组建了城市更新事业部,并从华润置地带来了多名旧将。原华润置地华南大区副总经理赵荣、原华润置地商业地产事业部总经理赵炜均已任职华夏幸福副总裁。


接下来,华夏幸福还会继续进行一些积极的调整。吴向东带领的团队还将向一二线城市和商业地产进军,为华夏幸福寻求产业新城业外之外的多元化发展。


而华夏幸福董事会也有另一番景象。目前华夏幸福董事会成员共有9人,包括6名董事和3名独立董事。6名董事分别是王文学、吴向东、孟京,赵鸿靖,孟森,王威。其中孟森和王威均来自平安,孟是现任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则是平安集团资产管控中心战略投资管理团队董事总经理。


设立双总部,两个董事长的华夏幸福,业务线也随之得到调整,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将产生更多联动。


2018年7月至今,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共斥资约180亿元收购华夏幸福25.25%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2018年年末,华夏幸福曾向平安资管融资60亿元,双方的合作日益加强。


此后中国平安与华夏幸福还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要在产业新城、综合金融服务和新兴实业协同发展等领域加强合作——譬如围绕长租公寓、康养服务、汽车服务产业集群和智慧城市等潜在发展方向。


平安入股、吴向东加入,在某种程度上华夏幸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目前的规划来看,华夏幸福原团队仍聚焦产业新城业务,吴向东主导的南方总部重点发展创新及转型业务。而二股东中国平安则让华夏幸福未来走向带来一定想象空间。

狂欢谢幕:马桶MT、多闪与聊天宝短暂的60天


马桶MT、多闪和聊天宝这三款社交产品同时发布的噱头点亮了2019年1月15日。两个月后,这三个名字的流量巅峰仍然停止在这一天。


三款产品的背后是快播创始人王欣、锤子科技CEO罗永浩以及字节跳动,这让大众十分兴奋,也让三款APP赚足了流量。


聊天宝和多闪正式上线当天都登上了App Store中免费榜第一的位置,未在苹果商店上架的马桶MT则在当天百度搜索指数中把另外两位三倍击杀。


当前环境下,社交难做是业界共识,挑战者扎堆出现足以点燃用户的好奇心。但在残忍的流量剥夺战中,在谈围剿微信之前,让自己活下来才是真正的要紧事。


的确有人没能活下来。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当初的热闹就转变成了一场生死游戏。目前,聊天宝团队已经解散,MT下载链接暂时封闭,而多闪,还在摸索着自己的节奏。


狂欢


深圳市云歌人工智能公司(以下简称“云歌智能”)的办公室设在南山区金蝶软件园,王欣租下了B座南区五层作为他二次创业的根据地。


马桶MT是云歌智能成立后推出的首款产品,产品团队不到十人。在王欣看来,匿名社交是一个已经被证明有需求的市场。马桶MT的相关微博下,也几乎都是一片叫好声——“当年欠的快播会员,终于有机会还上了。”


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产品于1月15日当天上线后不久就因为访问量过大造成服务器过载,团队只能暂时关闭唯一的官网下载链接。另一边,市面上开始有人冒充MT工作人员在APP内进行诈骗。


面对一系列突发事件,团队熬了个通宵,但bug却迟迟没能得到修复。这之后的一周内,用户都无法下载马桶MT,而部分提前下载的用户却因为网络问题无法注册,这对一款社交新品来说堪称致命打击。


个推大数据的报告显示,马桶MT在发布当日的用户净增长达到100%,此后一路下滑,从1月20日开始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用户卸载数多过新增用户数。


另一个让王欣头疼的问题是,产品正式上线之前就已被微信封禁相关链接。聊天宝和多闪,也无一例外地有了相同遭遇。


15日下午,北京。尽管多闪产品负责人徐璐冉对微信的封禁已经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此番封杀波及的范围却让她压力倍增。


“特别出乎意料,现在整个多闪团队压力都特别大“,徐璐冉在和网友交流时坦陈。


虽然主打视频社交的多闪一再强调自己并无挑战微信地位的打算,然而一旦背上了“字节跳动首款社交产品”的标签,与社交大佬腾讯对垒似乎是无可避免的事。而腾讯也有理由对其保持警惕。


不过,字节跳动给多闪带来的资源是另外两位挑战者难以比肩的。1月16日,抖音新功能“随拍”在首页上线,用户在抖音拍的随拍视频可以选择同步到多闪。同时,抖音的“消息”页面中也出现了多闪的下载和打开链接。此外,多闪的硬广也在头条系APP内高频出现。


资源的力推给多闪带来了一份成绩不俗的初始答卷。徐璐冉透露,多闪在上架24小时之内新增用户超过100万,这样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许多头条系的其它产品。


但新奇劲过去后的留存却是残忍的:个推大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多闪发布后次日留存率为34.34%,7日留存降到了16.34%。新奇的视频社交没能留住太多用户。


而当天最后发布的聊天宝对于快如科技来说,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一位接近快如科技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罗永浩的给聊天宝设置的目标很明确:照搬趣头条模式,押注公司全部资源,争取尽快上市。


罗永浩的底气来源于子弹短信的火爆,后者凭借成功的冷启动在上线一周内完成了来自高榕资本和成为资本的1.5亿融资,一个月内用户数达到700多万。但彼时的子弹短信还是个在产品设计和研发上完成度不到25%的产品。


因此,聊天宝作为子弹短信的升级版,被罗永浩寄予厚望:“未来将上线熟人关系链的解决方案,留存上千万甚至1亿的用户,拿下10%-20%的通讯工具市场,可以做成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估值的公司”,罗永浩曾在8月的直播中这样表示对子弹短信的期许。


“子弹的确很火,但这让老罗过度自信了。“前述人士称,罗永浩一度认为聊天宝可以复制子弹短信的成功,但聊天宝的日活数据远远比不上子弹短信。


根据平台官方公布的数据,聊天宝发布不到24小时,激活用户数突破100万——这也成为了聊天宝短暂生命中的流量巅峰。


冷却


春节期间,几乎所有社交产品都在摩拳擦掌,试图从春节的巨大流量中分得一杯羹。


多闪在春节狠狠地热闹了一把。不仅放出了总额为1亿的现金红包来鼓励用户发随拍视频,还推出“亲密聊天季”活动,宣称只要和朋友聊天就有机会抽中1万元现金。另外,今日头条和抖音APP的春节集卡分钱活动中,下载多闪也可以获得额外抽卡机会。这不仅为多闪带来极大的流量,也推动头条系产品一度在春节霸屏iOS应用排行榜。


真金白银的投入让多闪收获了一份可观的数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从1月27日至2月4日除夕,多闪在iOS端的日下载量都稳定在46万以上,除夕当天,多闪全平台DAU甚至超过了1000万,成为头条系活跃度仅次于今日头条的产品。


然而,由于春节系列活动在除夕当天结束,2月5日数据开始下滑,近两周iOS端日下载量维持在10万以内,在iOS免费榜的排名中也下滑到83名。


还是似曾相识的剧情。


聊天宝砸钱的态势决不输多闪,最豪气的莫过于罗永浩在发布会上公布的“宋焕铎(送换夺)行动:为了给吸引用户和增加活跃度,官方在活动的各种奖励累计价值超过1亿。


用倒贴的方式转化客户,再通过做好产品留住用户,最终盈利,这是罗永浩在发布会上为聊天宝勾勒的理想图景。


聊天宝真的留住用户了吗?曾在聊天宝工作的廖天告诉界面新闻,聊天宝的日常拉新活动是经过预算的,成本在一个用户五块钱之下,虽然花的钱不少,但是有效果,产品日活稳定在20-30万。


但在新春行动中,老罗失算了。廖天透露,这次新春行动实际增长的用户也就是几万人的级别,但却几乎把融资的钱烧光了。即便资讯及视频等广告为公司带来了收入,但对于高昂拉新的成本来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活动是老罗发布会现场提的,PPT也是现做的。大家根本来不及思考合理性就不得不做了,你见过哪个APP这么送钱的呢?”廖天对界面新闻记者说,这次新春活动方案,对整个团队来说都十分突然,甚至不可控。


而“宋焕铎”行动的失败,也成为聊天宝团队解散的前奏。


相比起疯狂撒钱的两位竞争对手,马桶MT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显得安静不少。尽管马桶MT也推出了春节红包活动来鼓励用户参加话题讨论,但并没能够掀起热度。毕竟,首次拉新大战的失利已给马桶MT带来了重挫。


在接近云歌智能的人士马涛看来,马桶MT想发展二度人脉的理念是有市场机会的,但团队至今没能梳理好产品逻辑。


马涛告诉界面新闻,马桶MT一开始想要吸引的是90、95后用户,但目前马桶MT最活跃且忠诚度最高的用户群体还是以80后男士为主,这些人大多因为王欣的名气而来。在匿名的空间里,不少人打起了敏感及有色信息的擦边球,也让马桶MT的社区氛围变得有些奇怪。


“云歌的员工组成大部分是技术背景,整个公司是缺乏运营基因的“,马涛告诉界面新闻,马桶MT团队中并没有产品经理,也不重视内容运营,唯一可以称得上是内容运营的工作,就是兼职人员在App里发一些别的平台已经有很高讨论度的话题,这也无益于炒热话题。


“我找不到留下来的理由。”在尝试数次都刷不出新话题后,用户小欧卸载了马桶MT。


重整


春节过后,马桶MT的项目经理递交了辞呈,团队中也陆续有人离职。


目前,马桶MT官网的下载链接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官方咨询群里,对于软件不能下载和功能bug的抱怨仍然没有停止。在解决掉一系列bug之后,王欣和他的团队要考虑的或许是,重新拾回运营的重要性。


王欣在这方面并不是没有想法。此前,用户群和微博中有不少人建议马桶MT为话题分区,增加标签引导,从而保持社区热度。但王欣认为,这样做有违“去中心化”的思维。


几乎整个云歌智能都知道,王欣很认可“去中心化”的理念。目前,云歌智能也在酝酿着一个新的区块链项目:去中心化的数据交易系统xinchain,并将应用到视频场景中。


显然,社交并非王欣的终极大招。1月底,云歌智能的新产品丸子视频也被媒体曝光。虽然云歌方面也向界面记者表示产品形态尚未确定,但从公司近期公布的招聘需求来看,除了社交之外,“区块链”和“短视频”也是这家公司未来的产品关键词。


马桶MT仍在挣扎,而聊天宝却没能撑过这个3月。


2月底,聊天宝的日活已经下降到十万量级,团队中也有几人陆续离职,剩余的则默契地进入了需求管理模式。“能做的就是改一下文案,换个图片之类,基本上不开发功能了,大家心里都有数”,这名员工表示。


据36kr报道,3月5日下午,聊天宝团队宣布解散,原来大约两百人的团队只保留二三十人维持日常运营,或将回流至锤子科技。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当时公司账面上已经没有现金,发不出下个月的工资。


一名接近聊天宝的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在子弹短信融资1.5亿以后,罗永浩给聊天宝设定了2亿美元的融资目标,如今显然已经成为了泡影。一切又回归到那句老话:生于拉新,死于留存。


而聊天宝的幕后策划人罗永浩,在2月底就已经退出快如股东行列。


多闪团队仍然在扩张,最近的一则招聘需求发布在3月初。尽管排名急剧下滑,在业内看来,背靠字节跳动的多闪仍然存在着突破的可能性,至少是1月15日那三款社交软件中最有可能活下去的一个。


但多闪的短板也很明显:一旦头条系产品的流量互补效用降低,多闪便需要学会自力更生。另外,这款产品被定位于朋友圈的反面,瞄准的是基于亲密关系的社交,但目前的多闪,几乎没有能力打破微信牢固的熟人关系链,也没有培养起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字节跳动7周年庆典上,张一鸣首次谈到对多闪的预期——没有预期,只有“不断想、不断试,想办法突破”的憧憬。


在多闪发布之前,今日头条CEO陈林曾在问答社区发问:“中国的社交领域已经到终局了吗?未来社交领域可能会有哪些发展和创新?”社交当然没有终局,在月活10亿的大象微信面前,“不断想、不断试,想办法突破”是前赴后继的社交领域挑战者们唯一能做的努力。


历史不会记住1月15日这一天,历史只会记住成功的挑战者。

金准产业研究 2019年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下)

4.2 云计算行业发展挑战

安全性仍然是众多企业一直担心的潜在风险 云计算挑战

自公有云出现以来,企业一直担心潜在的安全风险,目前安全性仍然是很多云计算新用户的首要担忧。在RightScale公司的调查中,这是受访者提出的头号挑战,77%的人表示云计算安全将是挑战之一,其中29%的人称之为是一种重大挑战。

与其他IT员工相比,网络安全专家更关注云计算安全。调研机构Crowd Research Partners公司在2018年的调查发现,90%的安全专业人员都在关注云计算安全问题,具体来说,他们担心数据丢失和泄漏(67%)、数据隐私(61%)、违反保密性(53%)。

 

云计算长期使用者的首要挑战为云计算管理成本,正确评估云计算支出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云计算长期使用者对安全性的关注度降低。根据RightScale公司的调查发现,对于一些管理云计算的组织而言,云计算的成本支出已经超越安全性,成为云计算的首要挑战,这些组织在云计算上支出方面大约浪费了30%的资金。

因此,对于长期使用云计算的公司来说,如何正确评估云计算支出成为企业优化云计算成本策略的突破点。虽然目前一些主流的公有云提供商提供了帮助用户估计云计算成本的工具,但服务、使用频率和停机可能会导致实际的云计算成本费用远远超出用户的预期,因此,使用这些云成本估算器并不能保证准确的结果。

 

云计算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企业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的挑战

我国云计算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根据权威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自2016年起,云计算行业的整体增长率是传统IT行业的6倍,如此快的增长速度使得企业对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将呈现空前增长态势,尤其是对优质产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据工信部统计预测,未来3年将是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对于云计算产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呈现数十万的产业人才缺口。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人才供需不平衡。云计算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主要分布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一是位于产业链中游的软件开发、设计、分析的中高级人员,约占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总体数量的20%-30%;二是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技能型、应用型的信息技术人才,约占总体需求的60%-70%。但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则相对偏弱。

 

 

结语

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持续增加,公有云市场中,IaaS增速最快,PaaS前景广阔;云计算产业链呈现出以企业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上下游融合发展;云计算是数字化时代最关键的技术要素,传统企业上云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云计算市场渗透率将加速提升,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安全性问题、云计算管理成本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云计算产业的主要挑战。

 

金准产业研究 2019年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上)

前言

继前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全球经济与社会正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数字化转型,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的延续。当前的中国,云计算、数据分析和挖掘、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相关技术正在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对于中国发展为一个成熟、高效、稳健运行的经济体,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云计算以其强大的弹性和高可拓展性,实现IT资源的规模效应最大化。云计算是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和智能引擎。在不远的未来,廉价供给和按需获取的IT资源将成为企业的标配,大数据将成为每个企业都付得起的服务。云计算带给中国的不仅是技术和理念的变革,更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中国政府将云计算作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战略层面整体推进企业上云。未来5-10年内,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有望维持较高水平增长。

本报告从云计算本身的概念起源、服务模式、部署模式、宏观环境、产业链、标杆企业、商业案例等各个层面,研究云计算产业情况;从云计算助力六大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流程、具体助力方式等角度,呈现云计算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在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云计算对于中国建设成为成熟、高效率运行的经济体,具有重大意义。

一、云计算概念界定与宏观环境

1.1 云计算概念界定

云计算的概念与起源:从2006年Amazon的EC2,到2011年NIST的云计算“模型说”。

什么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概念一:云计算是使用多种计算机技术实现的一些超级计算模式的总称,其中最主要的技术包括编程模型、虚拟化、池化、数据存储和管理等;

概念二:云计算也可以被认为是通过互联网把所有的计算应用和信息资源连接起来,供用户随时访问、分享、管理和使用的一种IT资源的交付形式;

概念三:2012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结合业内各方观点,给出云计算的“模型说”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模型,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按需访问一个可配置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的共享池,这些资源可以被迅速提供并发布,同时实现管理成本或服务供应商预的最小化。

NIST还提出了云计算的五大基本特征、三大交付模式和四大部署模式,如下图所示。

云计算起源于何处?

云计算概念最早起源于产业界内的大型IT企业。2006年Amazon 最 早 推 出 了 云 计 算 产 品 EC2 ( Elastic Compute Cloud);2007年,IBM、Google将公司内部进行的一些分布式计算项目称为“云计算”,云计算的概念由此在业界流行开来。此后十余年间,随着产业界各企业的广泛参与,云计算概念和范围不断扩大。

信息产业三大变革:从PC革命、互联网革命,到云计算革命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影响,信息产业应运而生。20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产业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个人计算机革命、互联网革命和云计算革命。三次革命让信息普及程度和社会生产协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云计算的应用,颠覆了信息产业从产品销售到服务输出的原有商业模式,极大地加速了信息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自主化的发展进程。

云计算三大服务模式:IaaS、PaaS、SaaS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一直在不断进化,但目前业界普遍接受的分类方式,是NIST提出的云计算三大服务模式:IaaS、PaaS、SaaS。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即将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封装成服务交付给用户。典型的IaaS服务如AWS、阿里云提供的弹性主机服务。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即提供一个创建、托管和部署应用程序的环境,使开发人员专注于应用程序本身。典型的PaaS服务如Google提供的Google App Engine平台服务。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即直接将应用以云服务的方式交付给用户。典型的SaaS服务如Sales force公司的CRM,Workday公司的HRM,用友公司的云ERP。

云计算四大部署模式: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行业云

云计算拥有四大部署模式,分别是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行业云,每一种都具备独特的功能,满足用户不同的要求。

公有云:是放在互联网上提供的云服务,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云服务都属于公有云。公有云具有强大的可拓展性和规模共享的经济性。总体来讲,公有云还需要加强对客户数据安全性、访问性能以及对已有的系统集成等方面的能力。

私有云:通常是由企业或政府在自己的数据中心建立的,或是由运营商建设托管的,内部用户通过内部网络获得服务。私有云在数据的安全性上得到保证,可拓展性、规模效益较公有云相比存在一定的劣势。

混合云: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云计算模式的混合体,如公有云和私有云混合。他们相互独立,但在云的内部又相互结合,可以发挥出所混合的多种云计算模型各自的优势。

行业云:通常由垂直行业内起主导作用的企业/机构建立和维护,以公开或半公开的方式向行业内企业或公众提供服务。例如,医疗云可以为不同的医疗机构提供病情数据和治疗方案等;智慧城市云可以为交通部门或市民提供GIS能力和实时交通信息等。

云计算核心技术:分布式技术、虚拟化技术、并行编程技术、Web2.0和HTML5技术、容器技术、无服务器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以数据和处理能力为中心的密集型计算模式,它融合了多项信息通信技术,是传统技术“平滑演进”的产物。核心技术主要有(包括但不止于):分布式技术、虚拟化技术、并行编程技术、Web2.0和HTML5技术、容器技术、无服务器技术。

1.2 中国云计算发展宏观环境

政策(Politics):政策红利不断加码云计算产业

2015年到2018年,中国政府关于鼓励云计算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主要从云计算的产业化发展、深入行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重要环节给以指导和扶持。

经济(Economy):GDP增速放缓,企业用工负担日益加重

2008-2018年间,中国GDP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增速呈放缓趋势。在经济新常态下,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精细化运营和寻找高毛利率创新业务势在必行,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壮大发展新动能成为近年来的中国经济关键词。

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发展,支撑了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企业用工负担日益加重。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的《2017年全国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报告对全国31个省市近60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61%的企业认为人工成本负担重,这一数字在2016年为45%。企业用工负担的不断加重,倒逼企业积极引入新兴技术产品与服务,进而提升管理效率、增加盈利能力。

社会(Society):传统行业对云计算的需求快速增长

在互联网与云计算的支撑下,游戏、电商、视频等行业实现了广泛的用户触达和业务规模化增长。而以金融、医疗、教育、制造、物流、零售等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存在巨大的压力。近年来,越来越多传统企业开始选择云计算作为核心的IT资源。

技术(Technology):传统IT架构存在成本高、灵活性差和可拓展性差的缺陷

传统企业IT系统主要采用本地部署或者第三方托管,从服务器、存储器等基础设施,到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配套、应用软件开发,都在本地或者委托第三方进行专门部署和开发。

我国很多企业的IT系统采用IOE架构,即使用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和EMC的存储设备。传统IT架构在灵活性、成本控制等方面都存在弊端。随着企业运营精细化,现代IT体系建设成为企业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掌握用户数据必不可少的投入,这就为云计算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技术(Technology):云计算具有成本低、配置灵活、资源共享的优势

云服务商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虚拟云化,形成资源池。在资源池内,不同的物理设备和虚拟资源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动态调配以及快速地部署和释放。随着云平台聚集越来越多用户,云服务商的边际成本急剧下降,每多增加一个用户的边际成本趋于零。因此,云计算的服务成本要低于传统IT架构,实现了规模效应。

对企业来说,将业务搭载在云端,随时接入云服务,不仅省去了本地部署的前期投入和后续运维费用,还可以根据业务需要按需付费(在负载峰值时及时调配资源,在低谷时及时释放资源),帮助企业更经济地规划IT支出。同时,云平台搭载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AR/VR、区块链等功能,可以让用户从无到有快速获取这些能力,促进其业务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开展。

二、云计算产业分析与商业案例

2.1 中国云计算产业分析

中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持续增加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7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691.6亿元,同比增速34.32%,预计未来3年将以平均28%的增速持续增加。

其中,2017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264.8亿元,同比增长55.7%;私有云市场规模达426.8亿元,同比增长23.8%。可以看出,公有云市场规模的增速为私有云市场规模增速的2倍之多。而从未来3-5年的预测来看,公有云市场规模增速将逐渐减缓,而私有云市场规模增速始终保持平稳。考虑到数据安全和定制化需求,公有云和私有云将长期共存,预计2021年以后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市场规模和增速将趋近一致。

公有云市场中,IaaS增速最快,PaaS虽规模较小但前景广阔

受国内大规模云计算中心等基础资源建设投资拉动,IaaS是公有云中增速最快的领域。直接面向企业用户的SaaS依然占最庞大的市场份额,SaaS比传统软件适用的时间与空间更广,能更好地抓住市场潜力巨大的长尾需求,市场前景值得肯定。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7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264.8亿元,其中,IaaS成为公有云市场中增速最快的领域。直接面向企业用户的SaaS依然占据庞大的市场份额,PaaS市场整体规模偏小,但前景广阔。

云计算产业链:以企业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上下游融合发展

云计算既是技术群落的总称,也是IT服务的交付模式的总称,由此衍生出庞大的云计算产业生态。云计算产业链从底层到上层,依次为云计算设备制造、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和终端用户。其中,IaaS/PaaS/SaaS环节存在、但不完全符合上下游关系,因为三者任何一环都可以直接对外提供服务。提供SaaS服务的服务商,既可以自主搭建数据中心、搭建操作系统、中间件和数据库,也可以选择IaaS和PaaS厂商。同样,终端用户、PaaS和SaaS厂商都可以直接向IaaS厂商购买产品和服务。

在云计算产业链中,越靠近上游,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度越高,差异化较小,性能、稳定性是关键;越靠近下游,越接近用户,标准化程度越低,功能的丰富性、交互性、易用性是关键。

对于企业和政府用户来说,他们更关注购买云服务对自身的价值。因此,云计算的发展一直是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为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上云需求,各大云服务厂商都在向上下游扩展。因此,IaaS、PaaS、SaaS的界限逐渐模糊,呈现融合发展态势。

中国云计算产业图谱

IaaS:强势扩张的基础设施环节

IaaS指基础设施即服务,消费者能够获得CPU、存储、网络和其它基本的计算资源,因此可部署和运行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在内的任意软件。消费者不对云计算基础设施进行管理或控制,但能控制操作系统的选择、存储空间、部署的应用,也有可能获得有限制的网络组件(如:路由器、防火墙、负载均衡器等)的部分控制权。

中国IaaS市场主要参与者类型有: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金山等)、创业公司、IDC/CDN厂商、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硬件厂商(华为、浪潮)、国际厂商以及从事云安全、云存储、云管理(MSP)的专业型厂商。根据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测算,2017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中,阿里巴巴占比45.5%,远高于腾讯、中国电信、金山等企业。

IaaS层具备较强的资本壁垒,产业集中效应十分明显。IaaS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有三个:拥有IDC资源的规模和质量、产品和解决方案成熟度以及客户服务体系的搭建能力。

PaaS:上下游打通的生态建设环节

PaaS指平台即服务,服务对象包括两类:企业的IT部门(ToBusiness)和软件开发商(To Developer)。PaaS不仅提供操作系统、运行环境、开发工具、数据库等服务,同时承载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多种应用。

很多大中型企业在IaaS采取混合云架构或者多云架构,又不满足于SaaS标准化服务,对效率、协作、打通的要求越来越高。PaaS平台不仅可以管理和调配多样化底层IaaS资源,且能够打通上层应用,让各项应用的效率和协作效率最大化。

PaaS层下接IaaS层,上接SaaS层,IaaS、SaaS厂商向PaaS延伸是趋势,目前国际领先的云计算厂商几乎都具有PaaS能力。当前国内的各大云计算厂商阿里云、腾讯云、浪潮云、华为云等,均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开放云生态。

根据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测算,2017年中国公有云PaaS市场份额中阿里云占比27%。对比AWS、Oracle、Microsoft、IBM等玩家,阿里云虽然在体量和技术上还有一定差距,但其凭借在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的高占有率,已经成为中国PaaS市场份额最大的厂商。

SaaS:最具丰富性的上层应用环节

SaaS指软件即服务,厂商先把软件安装在自己的服务器或者IaaS上,其他使用者只需通过互联网接入,无需耗费磁盘以及服务器空间等资源。

服务对象包括个人(To Customer)与企业(To Business)。面向个人的SaaS产品 有 在线文档编辑、表格制作、账务管理、文件管理、日程计划、照片管理、联系人管理等。面向企业的SaaS产品主要 是 CRM(客户关系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HRM(人力资源管理)、OA(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等。

SaaS厂商分为云原生厂商(Salesforce、销售易、环信)和云转型传统软件厂商(Oracle、金蝶、用友、奥哲网络)。根据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测算显示,目前国内SaaS参与者众多,前几名的市场份额无明显差别,优势不明显,市场格局呈现碎片化。

随着传统企业上云需求增多,SaaS厂商正在向集成方面发力,针对特定行业添加新的开发工具、集成和部署选项。ERP、CRM等通用型领域国际厂商占有重要地位;餐饮、供应链、电商等垂直领域更了解本土用户需求的国内服务商居多。

2.2 中国云计算商业案例分析

AWS:强调公有云建设,为业务场景服务

AWS(Amazon Web Service)是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综合性云计算厂商。AWS内生于Amazon的电商业务,因为电商客流峰值和低谷明显,对服务器的弹性需求明显。Amazon后将部分闲置服务器出租给其他企业,逐渐形成了弹性好、可用性高的公有云平台。AWS强调公有云建设,为企业客户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降低计算、存储、传输成本,为客户的多种业务场景赋能。

AWS产品线全面,覆盖了IaaS/PaaS/SaaS层,并且持续发布新品,保持领先地位。顺应当下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趋势,AWS不断有新功能上线。

AWS已实现规模化盈利,行业客户覆盖较为全面

除了游戏、电商、媒体等互联网领域,AWS的服务已经逐渐向全球制造、交通、医疗等传统行业拓展,实现了业务场景的多元化。

近几年来,在屡次降价的前提下,AWS仍然实现了20%-30%的毛利率;2018年第一季度,AWS为Amazon贡献了72.7%的营业利润。与电商业务和其他业务相比,云服务是Amazon公司最赚钱的业务。

阿里云:亚洲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

阿里云创立于2009年,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阿里云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发者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根据2017年8月阿里巴巴财报数据显示,阿里云付费云计算用户超过100万,2018年,阿里云在中国云计算的市场份额占比为45.5%,排名第一,成为亚洲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

阿里云的产品线包含存储与分发服务、弹性计算服务、数据存储及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应用服务、安全与管理服务等多种类别。阿里云在全球18个地域开放了49个可用区(了解全球基础设施),为全球数十亿用户提供可靠的计算支持。此外,阿里云为全球客户部署200多个飞天数据中心,通过底层统一的飞天操作系统,为客户提供混合云体验。

阿里云向传统行业纵深拓展,推动行业云建设

除了电商、游戏、视频、移动应用等互联网领域,阿里云开始向更广阔的传统行业拓展,拥有多个传统行业的云解决方案,助力传统行业上云。

阿里入股与卫宁健康、润和软件、石基信息、恒生电子,在医疗信息化、金融科技和酒店餐饮等领域分别与四家公司开展合作。通过入股B端传统细分龙头,抢占医疗、金融、零售等行业B端业务入口、支付入口、大数据入口。

阿里云营收高速增长,但仍处于高投入阶段

阿里云作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开拓者,虽然与全球云服务厂商第一的AWS在业务体量上相差8倍左右,但在增速上却远高于AWS。

根据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测算,阿里云在2014-2018年这四年间整体营收增长约20倍,其中2015-2017年连续三年保持了100%以上的增速,而AWS的增速则从69.7%下降到42.9%。从阿里巴巴公布的201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阿里云2018自然年的营收规模为213.6亿元,相比2017年的111.7亿元,增速高达91.2%。但从营业利润来看,阿里云仍处于高投入阶段,尚未实现盈利。

浪潮云:中国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

浪潮云面向政府机构和企业组织提供IaaS、PaaS、DaaS、政府Service、企业Service服务,致力于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安全、可信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让计算无处不在。

浪潮云拥有超过1000+种SaaS应用,其打造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接入超过380万个设备,浪潮云已在全国构建了50余个工业互联网联盟,聚集了5000+合作伙伴,推动百万家企业数字化转型。

浪潮云依托50余个云数据中心,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

浪潮云依托浪潮集团在政府、行业、企业信息化领域30余年的深厚经验技术积累,为区域政府、行业部委、大型企业三类用户提供专业、安全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大型企业客户覆盖电商、物流等互联网领域,也包括金融、教育、制造、医疗等传统产业。

依托在全国布局的6大核心云数据中心以及47个地市云数据中心,浪潮云正为全国140余家省市政府及74万家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

以金融行业为例,浪潮云解决方案帮助金融企业构建灾备云、

测试云和托管云

浪潮金融云解决方案结合浪潮云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和企业云服务能力,打造卓越的端到端金融云解决方案,目的就是帮助金融企业构建灾备云、测试云和托管云,一键搭建基础环境,自动完成所有资源的创建和配置。

其中,浪潮灾备云提供混合云及专线产品,支持自有设备托;也提供DDoS高防、入侵检测、Web应用防护等专业产品,以及支持可用区、同城双活、两地三中心等容灾方案。托管云提供一站式、高可用、高安全、快捷灵活的业务托管平台,包括Tier 3+级别数据中心机房、丰富的网络接入资源和一站式运维支持等。

三、云计算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3.1 云计算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

中国正从互联网时代迈向数字化时代,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数据呈爆炸式增长,数据红利逐渐取代了人口流量红利。借助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采集、处理和分析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商业价值,创造数据、产品、技术可迭代的闭环商业模式,孕育着下一轮的创新增长机遇。

中国的传统产业(金融、教育、医疗、制造、物流、零售等)对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着巨大需求。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不断提高我国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助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都伴随着信息和数据的传递。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有助于企业内部实现业务流程和业务环节的改造,带来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未来,企业内的管理和企业间的协作将表现出网状、并发、实时等特点。云计算底层基础设施搭建的完备程度、数字资产的价值挖掘和转化效能,是企业发展的决胜关键。

下图从技术、业务环节、业务流程、业务模式、改造理念及效果五个层面,勾勒出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层次。

云计算是数字化时代最关键的技术要素,帮助传统产业拥抱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数字化时代,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底层基础设施;传统企业拥抱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离不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

海量数据是AI训练的基础,算力是AI推理的必备条件。近年来,AI算法的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对海量数据进行自动化学习,极大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也对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以低成本和快速灵活的配置方式,提供了强大的弹性伸缩的计算力资源。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应用,必然无法用单台计算机进行处理,要采用分布式架构进行分布式计算,这就需要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虚拟化等技术。

数字化时代,云计算像水、电、高速公路和互联网一样,变成按需使用和付费的IT基础设施。可以想象,未来在遍布全球的云计算中心的算力支撑下,各种智能应用和智能终端将会在企业和消费者中全面普及。

传统企业上云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

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将大幅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优化运营管理流程、创新业务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认识到,上云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云计算与本地部署模式相比,企业可以免去自己购买服务器、存储器等基础设施,即接即用,按需付费,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同时依托云计算资源池的共享机制,企业利用的云资源可以实现弹性扩张,有效解决了企业业务量波动性强的问题,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传统企业上云的路径分为三步:传统业务云化、数据能力云化、云上业务创新。企业将硬件、软件、数据等基础要素迁入云端为先导,快速获取数字化能力,不断变革原有体系架构和组织方式,有效运用云技术、云资源和云服务,逐步实现核心业务系统云端集成,促进跨企业云端协同,融入开放创新生态。

云计算供应商通过IaaS、SaaS、PaaS三种模式提供服务 云计算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

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企业上云,而企业上云必然离不开云计算服务商的支持,云计算供应商主要通过IaaS(IT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这三种服务模式为传统企业提供云计算支持和服务。

其中,通过IAAS服务,企业可以利用将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外包,广泛应用虚拟桌面和移动终端,减少或消除专职的IT运维人员,降低IT应用成本,专注于信息化应用。在PAAS应用层面,很多企业也在将软件的开发平台服务化,支持软件功能的配置与扩展。

SAAS应用方面,企业级邮件系统、视频会议、协同办公、CRM、在线招聘、供应链协同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已经有成熟的应用,企业可以获取软件应用、IT服务、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等。

3.2 云计算解决六大传统产业痛点

金融企业使用云计算一站式解决方案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

金融行业以其每日产生的庞大数据量、业务高并发、服务范围广、安全问题密集等特性,成为最早布局云计算的领域之一。在云计算能力进入金融领域后,金融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高成本应对业务峰值:传统IT架构的金融企业按全年最高峰值准备IT资源,从而造成全年IT资源利用率低,拉升企业IT投资成本; 网络安全风险:面对各种网络安全攻击,急需专业的安全团队和有效的安全产品为金融数据的安全做保驾护航;灾备中心建设投资巨大:通过自建数据中心,业务上满足两地三中心部署,投资建设成本巨大。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提升,云计算相关服务能够为银行、保险、证券、互联网金融等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可靠、可弹性伸缩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目前提供金融云服务的中国企业主要包括: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浪潮云、Ucloud、青云、博云BoCloud等。

医疗企业依托医疗云平台实现各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

医疗行业天然具备海量数据,但数据的利用率较低,且大量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根据权威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截止2020年,全球的医疗数据量将达40万亿GB,其中约80%数据为非结构化数据。

当前,中国正在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云计算起到基础性作用,中国目前提供医疗云服务的企业包括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浪潮云、金山云、Ucloud等。

教育行业借助云计算开拓各类新场景,向智能化转型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催生了教育信息化与在线教育行业的迅速成长。然而,教育行业在新的需求和业务模式下,面临着数字化向

智能化的转型;新技术驱动下的新工科改革,新工科实训;各类数据的数据治理优化;智慧校园云、远程教育、数字社区、数字图

书馆等各类新场景,云计算成为推动教育行业数字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

目前国内提供教育云服务的企业主要有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浪潮云、各类视频云服务商、保利威视、EasyStack等。以下展示了阿里云开发的针对在线教育的业务架构,主要为在线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的负载均衡服务、云服务器、云数据库、云存储以及点播直播服务。阿里云通过提供优质的接入网络和强大的计算资源弹性,解决终端用户对教育产品体验的严苛要求;即开即用的视频服务和海量存储结合,极大的降低开发配置工作,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产品上线速度。

制造企业通过工业云平台采集、存储、连接和分析产业链各环节数据,加速智能升级。

制造业长期以来都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其数据包括工厂车间机器的运行数据、上下游的供应和销售数据、熟练工人的经验数据等,这些海量数据容易形成孤岛。早年的工业信息化更多解决的是存储问题,无法挖掘数据背后的商业价值,难以实现高效协同生产。

云计算作为制造业的核心使能技术,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帮助企业采集、存储、连接和分析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数据,充分挖掘孤岛数据的潜在价值,为产品质量的提升、运行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做出贡献,加速智能升级。目前国内提供制造业云服务的企业有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浪潮云、奥哲网络等。以下展示了阿里工业云平台业务架构的部分内容。

物流企业搭建信息集成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换、处理和传递,提升整体效率

运输配送作为物流企业的核心环节,面临中间环节冗余混乱、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的挑战,如何安排送货顺序、如何实时了解货车途中的情况和配送时效、如何规划最合理的路线等都是物流配送中的核心痛点。除此之外,物流企业与用户间的交易信息不对称,货主和车主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善,用户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等都是困扰物流企业的主要难题。

物流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优势,可以集成众多物流用户的需求,形成物流需求信息集成平台,整合零散的物流资源,实现所有信息的交换、处理、传递,使物流效益最大化;同时,云安全技术也可以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目前国内提供物流云服务的企业主要有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浪潮云等。以下展示了浪潮云物流信息集成平台基础框架。

零售企业搭建统一的业务支撑中台,保障各业务系统稳定通畅 云计算解决六大传统产业痛点。

传统零售企业通常采用多套本地部署的高性能数据库服务器支撑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信息系统之间的连通性比较差。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拓展,尤其是开设电商网站后,需要面对海量用户的并发访问,以及电商业务系统与现有的ERP系统、供应商管理、门店管理等多套系统的融合问题。这导致了运营效率的低下和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以及对消费者的需求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如果本地部署的IT资源跟不上业务扩展的速度,甚至导致用户无法访问或者海量订单无法及时处理的情况发生。

基于云计算架构,传统零售企业可以构建统一的服务和数据系统,形成统一的业务支撑中台,对门店销售、网站销售、移动销售及上千家门店、数百家供应商进行统一化管理,保障各个业务系统的稳定通畅,减少资源浪费,提升运营效率。目前国内提供零售云服务的企业主要有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浪潮云、Ucloud等。以下展示了典型的零售业务支撑中台。

企业案例:浪潮云助力多领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浪潮云作为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凭借33年行业经验,依托其在国内和海外布局的50余个云数据中心,目前已经帮助74万家企业实现上云,涉及金融、零售、物流、教育、制造等多个产业。以下为浪潮云助力制造和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

企业案例:奥哲网络 H3 BPM 打造管理中台,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奥哲网络(Authine)是国内最早将业务在线应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科技公司,致力为企业连接企业全业务场景,实现经营数字化,驱动智能决策。自2010年成立以来,服务了60,000多家企业用户,其中包括500多家大型集团企业,获得包括阿里在内的多轮资本投资。

奥哲网络旗下H3 BPM主要赋能基础管理,针对特大、大型企业的ERP、MES、HR等多个专业成熟的系统进行串联总梳理,打通IT流程。作为企业的管理中台,H3 BPM能让流程更标准化、协作化和数字化,同时以企业业务管理为基础,通过管理与新技术的双向赋能,贯穿企业IT信息化建设,帮助不同企业搭建个性化、数字化的综合管理平台,以完成企业的核心管理,同时适应企业扁平化、碎片化管理。未来企业所有系统上云之后,H3 BPM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H3 BPM在房地产、能源化工、智能制造行业的成功案例

H3 BPM具有较强的行业延展性,目前服务的行业包括房地产、能源化工、智能制造、消费零售、电子商务、金融等。奥哲网络建立了以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济南、武汉为中心的八大直属机构,辐射全国54个大中城市的本地化服务网络。

企业案例:Oracle SaaS推动各阶段成长型企业数字化转型

甲骨文立足中国SaaS市场的飞速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不同挑战,为企业打造更加整合的、全新的和生态化的Oracle SaaS。其中,Oracle营销云(Oracle Marketing Cloud)是以数据驱动的客户体验优化和收入增长的营销技术平台,已帮助众多企业取得显著成果。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在中国泛指一系列应用于企业的软件,主要用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ERP上云成为主流趋势,并且表现出低成本、持续维护和更新、帮助客户从系统管理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等优势。Oracle NetSuite云ERP凭借灵、全、快的优势,为全球超过16000家中小微等各规模成长型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应对商业挑战、实现数字化变革。

Oracle SaaS在零售和跨境电商领域的应用

四、趋势与挑战

4.1 云计算行业发展趋势

IT基础设施支出将超过非云,云计算市场渗透率将加速提升 云计算发展趋势

云计算技术经过10多年发展已经逐渐成熟,由于其能够给企业IT运营、业务创新等带来明显效用,上云已经成为企业常态。根据权威市场研究公司IDC的全球季度云IT基础设施追踪器最新预测,云IT基础设施的总体支出将以10.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

而非云IT(本地和非本地合并)的支出将在同一时期以2.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下降。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测算,2019年,云IT基础设施支出将超过在非云IT基础设施上的支出。

根据华尔街投行高盛预测,2019年云计算的市场渗透率将首次突破10%,并继续以每年至少20%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21年该数字将跃升至15%。这意味着,云计算支出将进一步蚕食企业非云IT支出,提升在IT市场的影响力。

中国云计算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向互联网巨头聚集

据权威市场研究公司IDC21018年数据,中国排名前四的云计算厂商分别是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和金山云,这四家厂商总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61.8%上升到2018年的69.9%,成为了中国云计算市场的主导力量。

从这四家厂商的市场份额增长情况来看, 2018年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这三家互联网公司的市场份额较2017年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而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则有所下降。由此推断,未来中国云计算市场整体份额将会向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巨头厂商聚集。

云厂商向产业上游延伸,尝试涉足芯片、服务器等核心环节

随着主流云计算厂商在IT市场上拥有更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它们开始通过自研和并购的方式向产业上游延伸,尝试涉足芯片、服务器等核心环节,这将给产业链上游的传统硬件厂商带来冲击。过去几年,诸多云计算厂商先后宣布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芯片等开发计划,比如谷歌推出TPU(张量处理器)、阿里云开发神经网络芯片Ali-NPU、亚马逊AWS开发人工智能芯片Inferentia等。

2019年,预计更多云计算厂商主导的专用芯片或其他硬件将会上市。在特定场景下,这些专用芯片将挑战传统芯片的绝对统治地位。

云计算巨头并购活动更加频繁

2018年,云计算领域出现了诸多规模巨大的并购交易,这些交易分布在云解决方案、云安全、AI芯片、开源和开发生态等不同领域。

2019年,云计算巨头公司针对技术或者客户方向的收购活动预计还将高频出现,开源也将成为各大厂商竞争的关键,以充分利用其汇聚的开发力量,构建开发和应用生态,进而提升综合实力。但各巨头在完成收购后,是否能够充分整合双方业务和产品,保持和增强开源社区的活力,仍需要拭目以待。

多云策略成企业上云共识,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并催生云监控服务和云成本管理服务两大发展机会

企业整体上云后,考虑到数据安全性、供应商锁定、云服务成本效益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多云策略。多云是由多个云服务组成的云计算方法,其来自多个云供应商的公共云或私有云。根据RightScale公司2018年的调查报告发现,81%的企业正在实施多云战略,51%的企业采用混合云战略。事实上,平均而言,每个企业正在使用4.8个不同的公共云和私有云。

根据权威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到2020年,90%以上的企业将使用多种云服务和平台;市场调研机构451 Research公司的调查也表明,69%的受访者表示,计划2019年采用各种类型的多云策略。多云策略的使用,一方面会促使企业云服务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会推动企业采用云监控服务和云成本管理服务。

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进一步融合发展

伴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寻求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三化一体”的定制化服务,因此,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成为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各项技术所发挥的作用环环相扣,大数据提供分布式计算和存储等数据工程方面支持,云计算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服务和软硬件一体化的终端定制化服务,物联网提供数据采集支持和动作执行支持,人工智能提供概率图模型、深度学习等数据算法方面支持,区块链提供价值交换和智能合约支持。


埃航坠毁客机黑匣子数据成功导出,驾驶舱录音曝光

3月13日,据美联社消息,狮航表示将推迟4架波音737 Max 8客机的接收。该公司正在等待印尼方面对去年10月造成189人死亡的坠机事件的调查结果。


在雅加达举行的印尼交通部新闻发布会上,狮航高管丹尼尔·普图特(Daniel Putut)表示,公司需要知道事故的“根本原因”。


狮航是737MAX的大客户之一,此前订购了222架Max系列飞机,包括218架Max 8和4架Max 9飞机。目前该公司机队共有10架MAX8飞机。


此外,上海航空方面在3月11日表示,在埃塞俄比亚航空空难发生后,暂停了737MAX新飞机的引进工作。上海航空旗下有11架737MAX飞机,目前已按照民航局要求停止该机型商业运行。


目前全球超过75%的737MAX飞机停飞,而停飞造成航班取消,导致改签、退票,也会给航空公司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据路透社消息,当地时间周三,挪威航空表示,将向飞机制造商波音寻求赔偿,以弥补其737MAX机队在埃塞俄比亚航空坠机事件后因停飞所造成的成本和收入损失。“我们希望波音为此买单。”挪威航空旗下共有18架737MAX飞机,占其机队总规模的11%。


事实上,此前有因飞机停飞而遭到航空公司主张赔偿的先例。


2013年1月,波音787客机10天内连发生七起事故,包括降落后辅助动力系统电瓶组件故障、客舱内冒出烟雾、检修时发生漏油等,更有日本两架波音787先后发生电池起火事故。随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发布紧急公告,要求停飞所有波音787执飞的航班。


4个月后波音787恢复商业运行,多家航空公司向波音主张索赔。日航称其在停飞阶段机票等收入减少65亿日元,维护保养费等开支也增加了26亿日元。印度航空也打算向波音索赔至少20亿卢比。波兰航空主张索赔,并表示停飞给波兰航空公司造成了3000万美元的损失。随后,波音表示同意赔偿印度航空、波兰航空等的损失。


相比2013年的787停飞事件,此次737MAX停飞涉及面更广。彼时的停飞禁令涉及全球8家航空公司的50架787飞机。而截至目前,全球共有59家航空公司运营387架737MAX飞机。


不过在埃航空难和狮航空难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波音暂时不用为停飞担责。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法学教授刁伟民认为,若事故调查的结论确定事故是飞机的质量缺陷造成的,波音公司可能将面临天价赔偿,其公司的发展也将面临重创。对停飞造成的损失,航空公司有权要求波音进行赔偿。

氢能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该如何面对这波“氢能热”?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就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83处修订进行解读,其中提出“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这是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近20年来,氢能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了一轮快速发展。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均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


燃料电池汽车是当下氢能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按照《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燃料电池车辆要达到1万辆、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行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到2030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要“撞线”200万,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座,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已被写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氢能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多位委员将氢气从危化品中分离出来,按照能源属性管理。


“在氢气供给方面,无论是煤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还是工业副产品制氢,中国都有巨大的供给能力。”据央广网报道,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下称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


凌文称,根据估算,中国已有的工业制氢产能可以满足1亿辆燃料电池汽车的需要,其中,仅国家能源集团的产能就可供4000万辆车使用。


在各方讨论中,氢能的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仍是焦点问题。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采访中表示,应鼓励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引进、设立产业基金等多途径,支持制氢、储运氢、加氢及燃料电池基础材料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技术攻关;重点突破膜电极、空压机和储氢罐等技术瓶颈,大幅降低产业链成本,推动产业化发展。


“从技术角度看,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在约五年内逐步走向成熟。”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实现产业化应用将变得更为重要。


为加快氢燃料汽车的商业化推广,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汽集团总裁陈志鑫建议,地方购置氢燃料汽车补贴继续按国补1:1比例予以支持。公共服务和物流运输是目前最适合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的领域。陈志鑫建议,有关部门应在运营牌照方面给予氢燃料汽车专门支持,明确每年发放数量与方式。


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配套设施,加氢站也受到众多关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建议称,应通过改变加氢站补贴形式,来加大补贴力度,避免加氢站成为地方政府形象工程、“建而不用”。


王凤英表示,有关部门应加强顶层规划,鼓励多方合作,组建加氢站建设运营“国家队”,统一规划全国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并降低审批难度。还应细化氢能源技术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加氢站建设及运营监管的相关制度,建议参照天然气加注站的管理方式对加氢站进行管理。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328座在运加氢站,其中欧洲139座,占比42.38%;亚洲118座,占比35.98%;北美68座,占比为20.73%。


另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年度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中国共有27座建成的加氢站,其中3座已被拆除,另有16座在建。已落成的加氢站中,多数仅供示范车辆加注使用,尚未完全公开。


为抢占氢能产业发展机遇,上海、武汉、苏州、佛山、张家口等近十个城市均出台了氢能规划。


面对氢能产业的火热,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也提醒到,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氢能产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应选定部分适合的地区作为示范区,以有效推动氢能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取得了部分成果,但在燃料电池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等一些关键材料上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一致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此外,整车企业尚未形成稳定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供应链薄弱,工程化能力不足,导致零部件的工艺质量低,产品一致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不足,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也曾表示,从市场状况看,氢燃料电池汽车仍然主要应用于物流车、公交车及部分特种车辆,由于生产、运营规模小,实际运行数据积累不足,仍有部分工程技术问题需通过大量工程实践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