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美股这么涨还有必要对冲风险吗?市场似乎已经投了否定票

今年,对冲基金大佬鲍尔森又亏惨了!

华尔街大名鼎鼎的对冲基金经理鲍尔森(John A. Paulson)的日子越来越难熬,其光环正逐渐消退。


据纽约时报,截至今年3月底,鲍尔森旗下公司Paulson & Company在其数个大型的基金中录得近两位数的损失。虽然鲍尔森的一些并购基金、信贷基金和黄金基金取得正收益,但该公司整体业绩比较难看。


2016年,鲍尔森损失更为严重,部分原因是其错误投资了几个制药商,包括麻烦重重的在美上市加拿大制药公司Valeant。鲍尔森曾将2016年描述为“自公司成立以来最具挑战性的一年”。而经历了极为痛苦的2016年后,鲍尔森如今仍在挣扎中。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旗舰基金Advantage已在过去三年里连续录得两位数的损失。截至今年3月底,Advantage亏损了9.7%。另外,据汇丰行业数据,2011年,Advantage亏损36%,2012年又下跌了14%,不过在2013年录得26%的收益。


“尽管我们对2016年的业绩比较失望,但我们相信我们有复苏的路径,” 鲍尔森在一封给投资者的信中"安抚"道。


不过,投资者似乎不太“买账”。鲍尔森资产管理规模持续缩水,目前Paulson & Co管理的资产规模仅剩100亿美元,低于 2011年360亿美元规模的三分之一。


去年,鲍尔森之所以巨亏,主要是因为其押注了几个制药公司,单单Valeant就让鲍尔森亏损了20亿美元,艾尔建、Shire、迈兰等制药公司令鲍尔森亏损扩大。


随后,鲍尔森不得不应对投资者汹涌而来的赎回潮。福布斯指出,2016年投资者从鲍尔森的对冲基金至少赎回了25亿美元。两年前,一些华尔街银行就开始建议投资者从鲍尔森的公司赎回部分资金。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鲍尔森的对冲基金连年亏损,但他仍是全球最富有的大佬之一。据福布斯,鲍尔森净资产约为79亿美元,不过,该数值比此前缩水近20亿美元。


以下是汇丰的最新数据:




截至4月最后一周,2017年表现最好前20名和业绩垫底的对冲基金,数据来自汇丰:



苹果最大的故事:手握2500亿美元现金!同时买下特斯拉和Netflix还有剩!

如果说适当的现金储备是未雨绸缪,那苹果的现金储备足以应对一场洪水。


苹果账上的现金究竟有多少呢?看看下面几个数字你就知道了:


在去年12月,苹果的资产负债表上大概有2500亿美元现金及其等价物;


在2016年的最后3个月份,苹果大概每小时进账360亿美元现金;苹果的财报显示,其现金储备在去年四年半中已经翻番;


苹果账上的现金已经足够买下特斯拉和Netflix,而且还有现金剩余。

可以说,除了金融公司外,苹果的现金已经创下了美国公司的历史纪录了。





(苹果2008年来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储备)


苹果公司将在本周二发布季度财报,昨日公司股价再创下盘中纪录新高,除了利润等关键指标外,苹果的现金流再次成为了众人的焦点。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到,投资者可能会看到苹果所拥有的现金储备远超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或日化巨头宝洁公司的市值。


苹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现金?


苹果拥有这么多现金的原因之一是,苹果最近几年在市场营销等都比较节俭。在去年,苹果在广告上花的钱要少于18亿美元,这连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亚马逊的一半都不够。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苹果避免较大型的收购。在过去四年里,苹果大概每年收购15至20家公司,在每家公司平均的收购成本是几亿美元左右,而这相对于苹果25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来说,简直是毛毛雨。


在过去几年中,苹果最大的一笔收购是录音设备公司Beats,当时大概花了30亿美元。


苹果要怎么花这些现金?


苹果的现金支出主要是股利支付、股票回购和收购公司上。


库克自2012年开始了一个股息支付和股票回购计划,从那时起,苹果已经向股东支付了超过2000亿美元。同时,库克在研发部门的支出也有所增加。


如前文所述,苹果在收购公司的现金支出并不高。这让部分苹果的投资者就比较着急了。


在苹果2015年的股东大会上,有一位投资者问库克,苹果会不会购买特斯拉,库克并没有回应。当前,特斯拉的估值为510亿美元。


不久前,苹果的一个股东——Windward资本管理公司建议,苹果应该购买Netflix,从而能在视频服务上和亚马逊分一杯羹。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的大部分现金都是滞留在海外,和其他美国大公司一样,苹果将其现金存于海外账户上,而不需要向美国政府缴税。


但苹果CEO Tim Cook今年曾表示,如果税法改变的话,他愿意让现金流回美国。因为特朗普不仅要下调企业税至15%,还打算对美企海外利润一次性征税10%,以让这些公司把现金带回美国。

“债券通”拟于7月推出,以配合香港回归纪念日

4月上旬香港媒体信报称,中国将最快7月宣布中港“债券通”的详情,计划开通初期先推行北向买卖的“先北后南”做法;同时“债券通”可透过两大渠道,包括场外市场和港交所进行交易。


试行“债券通”将成为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更开放的市场有望吸引更多资金进入,促进大陆金融市场进步和发展。


高层力挺“债券通”


陆港两地“债券通”机制的概念在2016年1月被首次提出,但一直没有具体时间表和细节传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进一步探索开放债券市场,这是国家的需要,香港也有平台,并且透露,准备今年在香港和内地试行“债券通”,允许境外资金在境外购买内地债券。


此后中国央行迅速作出回应,称正在与香港有关方面研究试行“债券通”,具体方案及相关工作进展将适时公布。


港交所CEO李小加4月11日表示,“债券通”尚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唯讨论进展顺利。现在仍不是时候公布“债券通”相关细节,相关机构和监管当局尚需时间讨论,完成后便会适时公布。


细节猜想


香港媒体经济通此前报道称,两地交易所债券很可能被纳入“债券通”范畴,而中国央行的回应或许表明,大陆银行间债券市场不会在“债券通”中缺席。


去年11月,香港金融发展局发布了一份《有关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债券通”的建议》,从可行性、实施方案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债券通的理念和机制。报告提出了场内交易采纳沪港通机制、场外交易通过在指定银行开设“债券通”户口来进行的方案。


现有的内地和香港债券市场跨境投资渠道有限。虽然合资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以及人民币合资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可以在内地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买卖债券,但境外的零售投资者只能间接通过购买QFII以及RQFII在内地债券市场的基金来进入内地债券市场。


近一两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加深及中国债市扩大对外开放,已吸引了不少境外资金投资中国债券。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年初曾表示,目前已有432家境外投资者入市,总投资余额近8000亿元人民币。他还称,目前境外投资者投资占全市场比重约1.2%,还有很大增长潜力。

5月1日起,买房作为普通人撬动财富的方式,已经彻底没戏了!

4月28日,发生了件大事。北京部分银行爆出消息,5月1日后网签的新房和二手房的贷款门槛再次提高,首套房执行基准利率,二套房执行1.2倍。

5月1日起,买房作为普通人撬动财富的方式,已经彻底没戏了!

虽然颇感惊讶,但却顺理成章,不信我们往前看看。

1个多月前的3月17日,北京地区的房贷已经缩水,二套房如果是普通住宅,贷款额度由50%缩水至40%,如果是非普通住宅,贷款额度又30%缩水至20%。二套房范围也再次扩大,只要你贷款买过房子,不管在哪里贷的,也不管你现在手里有没有房子,都执行这个标准。

而且贷款年限也由30年缩短至25年。

6个月前的2016年9月30日,首套房首付由30%提高至35%,非普则是40%。

如果从一年前算起,刚需买首套房的成本大概提高了20%以上。

5月1日起,买房作为普通人撬动财富的方式,已经彻底没戏了!

不难发现,不管你是不是刚需,现在已经不是最佳的时机。

上面的意思很明显,直接目标是希望购房者自己掏更多的钱买房,购房者不借钱买房,就不会担心房子缩水,因为没有人会把你的房子收走,这样以来,即便未来楼市下行,也不会出现问题,有大量刚需兜底嘛,而从实际效果来看,下行是肯定的,但却不会下行太多。道理很简单,通过这一个月多以来的频繁操作,进入楼市的人已经主要是刚需,他们对楼市的波动不敏感,也就不会给楼市带来多少抛盘压力。

而银行通过这一系列操作,也实现了能实现预期目标。

首先,通过更加严格的审核标准,将房子贷给刚需购房者,能够降低不良率。中国人即使吃泡面也要把月供给挤出来。而那些希望借钱买更多房子的人将继续减少。

其次,虽然房贷依然是相对安全的业务,从整体来说,整个居民的负债水平已经比较高,提高贷款利率是去粗取精的过程,现在不是追求数量的时候,而应该专注贷款质量。

最后,其实银行压力也不小,虽然末端的房贷利率没有调整,但因为SLF、TLF、MLF近期的利率不断走高,银行获得资金成本在上升。最终给购房者的利率也必然要高一些。

5月1日起,买房作为普通人撬动财富的方式,已经彻底没戏了!

普通人唯一的福利即将消失

众所周知,在大放水的时代,房子是普通人撬动财富最低的门槛。因为买房子借钱的成本是最低的,4.9%再打个85折,只有4.16%,试问,除了买房,还能以什么名义借到如此便宜的钱?

但现在,对于购房者来说,这个唯一的福利,也已经逐渐被取消。眼下,虽然只有部分银行跟进,但很显然,这绝不是终点,而是在路上,未来会有更多银行,更多城市跟进。

货币一直以来是楼市短期行情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现在,这把剑已经缓缓落下,誓要斩断以往无坚不摧的逻辑——调整即是利好。

大数据看“逃离北上广”

“逃离北上广”,或者按最新版本叫做“逃离北上深”,是一个经常被拿出来讨论的话题。

并且,几乎每一次的讨论都能在舆论空间引起不小的回响。

这似乎说明,是应该坚守在一线城市还是应该逃离一线城市,这一直是年轻人面临的现实选择。而这个话题流行了这么多年,更是说明“坚守还是离开”的困惑,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

实际上,逃离北上深的说法只是一种笼统的口号,虽然吸引眼球,但是说服力依然不够。

离开一线城市的人未必都是“逃离”,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

有被逼无奈的离开,也有按计划的主动撤离。

而在表面上离开一线城市之后,你的实际去向也决定了你在未来过得好不好,以及大致能混成什么样。

有不少人都把年轻人在工作几年后,逃离一线城市的原因归结为房价过高。这实际上并不准确。

当然,三座一线城市的房价之高,已经无需多言。

以去年的数据为例,如果我们把城市每平米平均房价和城市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相比,那么全国房价收入比排行最高的就是深圳、上海、北京。深圳超过13倍,上海超过9倍。

这个比例比全国其他城市平均高出不止一倍以上。

换言之,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购房的压力是其他地区的至少两倍。

如果再加上其他高企的生活成本,北上深的职场生存压力还将会更高。

但这种经济压力真的就是迫使有些人“逃离”的唯一原因吗?

答案并非如此。作为世界上最耐操、最能扛得住的房奴,中国人的能承受的购房压力要明显的高于其他国家的人。

我们有句话说“饭可以不吃,但楼不可以不供”,就是对此最为形象的描述。

供一个超贵的楼,苦一苦熬一熬,也就过去了,没啥大不了。

实际上,困扰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最大问题在于,外来人口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城市。

决定人们能否融入的因素当中,户口的作用十分重要

如果没有当地户口,那么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无疑将会遭到一种行政上的“歧视”。

子女的就读问题,买车买房的限制问题,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等等都成问题。

本地和外地户口带来的明显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用金钱弥补不了的。

可想而知,当一个外来人口在一线城市工作数年,年届三十左右,他必然要考虑将来的生活问题,而不仅仅是生存、生计问题。

从这实际方面考虑,有一些人选择回到了原籍,因为只有在你户籍原籍的地方,你才不会被当做二等公民对待。

但实际上,此处又是存在两种路径选择。

一种是彻底回到户籍原籍的三四线城镇,这种情况基本上来说撑不了多久,就要又嚷嚷着“逃回北上深”。

为何?

回到原籍以后,会发现工作不对口,朋友没话聊,业余生活质量低,总之是各种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再次把人逼回一线城市。

由此看来,这一条路径实际上不是很靠谱,实际上这也不能代表大多数“逃离北上广”的真实情况。

那么这里就要说明逃离一线城市的第二条路径,也是更普遍的情况。

那就是主动逃离

主动逃离和被动逃离的显著区别在于,主动逃离者一般混的还算不错,收入也过得去,并且在逃离以前做过比较周详的计划。

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不是逃回原籍,而是逃到距离一线城市最近的二线城市或者卫星城。

在这些临近一线的地方,房价相对较低,落户难度较小,社会资源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

有不少人选择在这些城市买房置业,但是并没有放弃在北上深的工作。

基本上是开启了一种两地奔波的模式,时间成本较高。

不过,这点成本与留在一线周围的好处相比而言,仍是微不足道。

此外,逃离北上广的人当中有一部分原本是二线城市的常住人口,因此他们逃回原籍的情况比较多

例如成都、厦门、武汉、郑州等等城市,这些城市虽然比不上一线及其周边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区域经济中扮演重要作用,回去能发展得好的机会也存在,因此回到原籍的人不在少数。

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情况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城市群对于人口的吸附能力最强

但是观察人口流动趋势,也会发现一些新的变化。

在7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时候,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的上海、北京、深圳,分别达到了953万、771万、755万,在2015年的时候,北京流入人口依然很多,但是上海则下降到了728万人、深圳只是略微上升到783万人

造成这两大城市人口净流入没有陡增甚至还下降的原因在于,其周边的城市分担了一部分新进人口。

长三角、珠三角的富庶城市很多,且距离一线城市交通非常方便。离上海不远的苏、杭等地,珠三角则是以广深双核为中心,辅以珠海、佛山、东莞等等城市

我们会注意到这些一线周边城市在近期三五年房价走势会发现上升趋势明显。

但这种分流效果在北京却显得不明显,是因为北京周边实在太穷太破,其实距离北京很近的天津这些年人口流入的增长也很快,但是依然不足以使得流入北京的人口下降

天津从2010至2015年之间,净流入人口从419万上升到529万,增幅非常明显。但北京则已经高达了超过千万的年净流入人口。

河北省对于人口的吸引力实在太低,不像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当中有多个城市可以承担吸纳人口的功能。

如果我们把三大城市群人口数加在一起,总数至少将超过1亿7千万人

放眼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群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除了这些巨无霸城市群之外,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是成都、郑州、武汉、厦门等地,都超过了百万人的流入量,而这些城市的房价,也在近年有明显的增长。

以上的几座城市都是在区域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城市,社会资源、产业结构都具有次于一线城市的吸引力。

实际上,通过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知道,“逃离北上广”的最终目的地并不见得是三线以下城市或者小县城

有很多在一线城市混了几年的职场人士都愿意在三大城市群中的某个城市安居,开启一种“在一线工作,在周边安家”的双城记生活模式,或者是地区枢纽城市发展。

真正苦哈哈回到小县城谋生的人并不多。

实际上,在大城市混过几年的人,连在周边城市买楼、入籍的这点见地都没有,实在可以说是白混了

对于在一线打拼的年轻人而言,真正的问题在于,现在连周边二线城市的房价也在层层上涨。

这造成他们“逃离一线”的成本会更高。

但这个事实恰恰也说明,其实有不少人早就看明白了这个道理,未雨绸缪,在一线城市周边“萝卜占坑”的人非常多,因此才推高了房价。

有逃离一线城市的资本,说明你已经混出来了,或者至少是快混出来了

如果你目前还只能死守在一线,无房无车无户口,这说明你还需要静下心来规划一下自己未来的生活路径。

如果打拼在一线的你来自三线以下城市,我可以告诉你,回去是不可能的。

在三大城市圈和地区枢纽城市以外,其他二三线以下城市,人口流入速度缓慢,甚至停滞。据统计,全国前35个主要城市中前13个大城市就流入了2832万人,后面的22个二线城市,则只流入了946万人,相当于总数的25%。

事实上,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各省的省会和地区大城市。

它们尚且如此,可以想象,省会以下的三四线城镇,是何种光景。

说到最后,真的有人在逃离一线吗?

其实逃离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早就开始在布局撤离和安居的计划。

未来中国数十年的居民生活格局与地区经济发展,就蕴藏在了人们的这种选择当中。

既然REITs这么好,为什么没有落地?

4月25日,第一太平戴维斯估值及专业顾问有限公司董事胡建明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2017中国证券化论坛年会上担任嘉宾。
他在参与中国资产证券化论坛中讲道,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房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当前刚需,“资产证券化目前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但是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中国开发商和资产持有人的主要融资选择,更有可能改变中国房地产金融的整体发展格局。” 
记者: REITs为何迟迟不落地中国。
胡建明: REITs的特点是把资产收入的大部分回馈给投资人,在海外是一种成熟稳健的投资方式。国内证券化主要是因为业主、财务报表和银行融资需求。
记者:资产证券化根本是什么。
胡建明:决定点就是资产。好资产、好管理、好收益、好位置,银行偏好的优质资产。
记者:大家都在呼吁REITs出台,方案非常多,为什么中国里面这些REITs不出公募呢?
胡建明:公募目的,就是对广大社会公众,而非特定投资人。多一点投资人参与,这个资产就会更透明。从过往数据不难看出,真正的REITs,例如万科前海这支REITs,从它发行到现在,回报的曲线走向是平稳的,基本上没有过度增长。但是,新加坡、香港的REITs,盈利都在倍数以上。比如领展发行的时候,当时香港恒生指数是18000多点,现在是24000多点。投资股票指数,回报率基本都是20%,而领展盈利5倍,这才是真正REITs的好处。
记者:香港和大陆有怎样的不同?严格意义上的REITs在中国却一直无法破冰。
胡建明:第一,中国还需要有相关法律规范支持REITs落地。第二,中国还需要统一监管规则和口径、评级和评价体系的标准化以及投资人的辨识和风险把控能力。第三,中国对于投资人的筛选方法目前没有公开。中国股民暂时没有办法参与其中,其实公众投资者的力量还是不可小觑的。
记者:REITs的核心取决于资产状态,是不是好资产,一般人都不愿意REITs化?
胡建明:不一定,其实我觉得这是概念问题。REITs化的好处是把产权卖出去给投资人,而CMBS只是卖收益权,是商业银行发放商业物业抵押贷款,转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成果。相比商业银行贷款,其特点是:1)商业银行“出表”,突破资本金限制;2)结构化的融资工具,可以更精细的进行风险定价;3)具有一定的流动性;4)第三方风控(控制级)和资产服务。
中国企业现在大量做CMBS,其实除了做融资,还是为了出表。 商业银行很希望把这些东西处置出去,但它也只能将这些产品处置给那些定点的金融机构,而非放到开放的市场上去。因为公募有很多法律层面的内容,投资环境还有待完善。但是如果是银行间的,就相对简单了。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的REITs没有成熟的原因之一。
其实真正的REITs,是一个永续性的投资主体,而非临时的SPV。其股票可以进行灵活的交易,吸引包括个人投资者、机构在内的投资人;并进行丰富的资产管理,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它也可以自身发放股票、优先股、CB和债券;具有非常主动的商业物业资产管理特点,从而提升物业自身的价值,并通过增益性收购,提升REITs整体估值并具有税收优惠的特征。另外,分配要服从REITs Code,才能进行积极的分红策略。
REITs是一个主动管理的永续性载体(大多数是可以上市公开交易的)。它必须以主动的物业运营管理和资产组合管理作为基础,必须有能力进行内涵和外延式增长。
国际上标准权益类REITs,资产组合管理和资产运营管理的价值驱动是不同的, 我建议大家参考借鉴美国、香港、新加坡、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成熟市场成功经验及案例。
记者:REITs让商业物业的权益证券化并流动起来,CMBS则将商业物业的债项工具证券化并流动起来,是不是CMBS更符合当前的环境?
胡建明:CMBS,即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在成熟市场上是与REITs规模相当的另一种资产证券化方式。现在CMBS是主线,因为刚刚讲了,企业可以将资产出表,减轻负担。
记者:证券化是趋势?
胡建明:随着房地产开发的第二阶段,从“开发”到“持有”模式,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记者:还有其它方式吗?
胡建明:政府保障房是可以证券化的。我觉得下一个阶段,最有可能性的证券化是保障房,再往后可能是养老住宅。证券化的大门一开,我觉得政府是不会轻易把它叫停的。而且目前一年8,000亿元发行量规模还是比较小的。目前现状就是:住宅暂时难以证券化;有风险的市场,政府不希望去做;所以时机还有待成熟。其实为了行业市场健康有效发展,政府部门也应该成立独立配套监管部门进行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