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滴滴在北京推“豪华车”:价格比专车还贵了一倍

滴滴出行今日确认旗下五星级出行服务——滴滴豪华车率先在北京提供服务,北京用户更新至最新版本滴滴出行APP,即可通过APP内的“豪华车”入口预约用车,主要车型有奔驰E级,宝马5系,奥迪A6。

小编特意选取了二段路线来测试,第一段为短距离路线(约9公里),快车需要约30元,专车则需要50元,而新上线的豪华车服务则需要108元,价格是专车的2.2倍,快车的3.6倍。

滴滴在北京推“豪华车”:价格比专车还贵了一倍

滴滴在北京推“豪华车”:价格比专车还贵了一倍

滴滴在北京推“豪华车”:价格比专车还贵了一倍

第二段是中长距离路线(约为20公里),快车需要61.49元,专车不打折约94元,豪华车则需要219元。推算下来,豪华车的价格是快车的3.6倍,专车的2.3倍。

滴滴在北京推“豪华车”:价格比专车还贵了一倍

滴滴在北京推“豪华车”:价格比专车还贵了一倍

滴滴在北京推“豪华车”:价格比专车还贵了一倍

滴滴介绍,豪华车是滴滴出行基于“打造五星级出行服务品牌”理念而推出的全新业务,由取得“司务员”称号的职业司机为宾客提供服务。主力车型选用一线豪华品牌中高端轿车。车内环境与设施参考五星级酒店和航空头等舱标准精心设计。

据悉,今年2月,滴滴出行升级组织架构,并成立品质出行事业群。滴滴豪华车作为品质出行事业群的重要业务,先期在滴滴专车入口试运营,后于去年12月定向邀请部分用户,提前通过APP端的“豪华车”入口下单体验豪华车服务。

沪指结束五连跌 港股收创21个月新高

又一个房地产大国?1.3万亿美元将“砸向”印度房产市场

全球第二大新兴市场——印度可能要走上房地产强国的道路了。

从2015年的“人人有屋住”(Housing for All)计划,到今年给予经济适用房建筑商获取奖励、补贴、税收优惠和机构融资的资格,印度总理莫迪在上任以来从未掩饰对经济适用房的“热爱”。

分析认为,去年11月的废钞令将这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但如今这个市场已经出现反弹迹象。里昂证券更指出,印度政府为13亿人口提供住房、提升收入和担负能力的举措,将在未来7年间为房地产市场带来1.3万亿美元的投资浪潮

在里昂证券看来,2018年-2024年建成的新屋将达到6000万间,每年将创造200万个工作岗位,并为印度GDP增长贡献0.75个百分点。到2024年,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数量将飙升70%至1050万,这一数字远远高于高端房地产市场33%的增幅。

常驻孟买的分析师Mahesh Nandurkar团队预计,处于拐点的房地产将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引擎,“政府对极具野心住房计划的推动将成为其中的催化剂。”

看好印度房地产市场的并不仅仅是里昂证券,Urban Land Institute发布的2017年亚太房地产新趋势报告也显示,班加罗尔和孟买取代东京和悉尼,跻身投资、发展前景排行榜前列。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资金潜入了这个沉睡已久的市场。据《华尔街日报》,包括私募巨头黑石(Blackstone)在内的投资公司去年计划通过首次公开募股发行印度第一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募资总额可能超过6亿美元。

不仅如此,来自加拿大多伦多的投资巨头Brookfield资管公司已经大肆进军孟买房地产市场。去年这家公司以10亿美元购买了孟买一块450万平方英尺的商业用地,是孟买最大的一笔土地买卖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初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计划在印度北部的哈里亚纳邦投资100亿美元建设产业园区,正式进军印度房地产市场。《金融时报》援引印度媒体称,大连万达预计该项目占地将最终扩展至100平方公里,成为印度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之一。

科技企业陆续搬离北京CBD 租金或已触顶

“随着数月以来北京租户对办公楼的需求强度持续放缓,尤其是外资租户,业主方接受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放缓的现实。这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前景有所把控,从而乐于在年末阶段部署更为灵活的租赁策略。”仲量联行华北区董事总经理张莹这样表示。

仲量联行调研数据显示:由于北京租赁市场缺乏活力,租金环比整体持平。为了应对不同的租户需求,一些业主保持低位租金以吸引外资租户,另一些业主则通过吸引更多内资公司入驻以获得稳定的租金收益。其综合结果是,北京CBD的租金环比增幅保持低位,而金融街租金增幅也明显放缓,表明该区域的“高价”租金可能已经逐渐触顶。

尽管需求放缓,内资金融行业仍继续主导北京办公楼租赁市场,占2016年四季度甲级办公楼交易量的46%。尽管多数交易成交于金融街,仍有近一半的成交位于商务中心区(CBD)。此外,IT业仍是重要的需求来源之一。但许多科技公司出于高涨的成本压力,逐渐表示出对乙级办公楼的兴趣。过去两年在望京地区迅猛增长的IT业需求,目前出现明显降温,开始转向相对偏远、成本较低的选择。

外资“离开”金融街

据仲量联行对北京金融街甲级办公楼的调查显示,2016年金融街的“高价”租金迫使一些外资公司迁址,此类企业占比较一年前减少了25%。

与此同时,北京办公楼整体市场逐渐转为由内资租户驱动的市场发展格局已呈大势所趋,内资公司的比例首度超过50%。

戴德梁行数据也显示,从市场成交方面来看,内资企业仍为成交主力,年度成交总量为总成交面积的81.3%。主要成交行业仍然以金融业、高科技业和专业服务业为主,占比分别达到40.2%、22.6%和14.9%。

经济增长减速以及写字楼供应量增加,也使得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租金整体上有所浮动。

高力国际监测显示,2016年六个甲级写字楼项目完工入市,市场总存量同比上升7.3%至约600万平方米。受北京经济增长减速影响,内资及跨国企业均缩减租赁预算,致使市场出现更多缩减面积及搬迁活动。净吸纳量集中于新近入市的项目中,而某些较老旧项目的空置面积增加。在新增供应的推动下,整体空置率同比上升3.3%至8.0%。

就租金而言,北京甲级写字楼的平均租金仍为全国最高,录得人民币330.6元每月每平方米,但部分子市场竞争加剧,致使业主在提供折扣方面更为灵活。投资市场活跃,多数交易位于新兴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北京写字楼市场租金高居不下且空置率连续6年都保持在10%以下,很多企业租户都在另寻新的租赁方案。产业园区近年来凭借大面积、低租金、优惠的政策、舒适的绿化环境等条件已越发受租户青睐。

戴德梁行数据显示,北京全市产业园区平均租金报价为162.1元每月每平方米,同比上涨4.5%,空置率为12.8%,同比下降0.7%。其中,中关村报价领跑全市,达每月每平方米244.1元,同比增长10.7%;其次为望京-酒仙桥和城区产业园区,平均报价分别为175.5元和169.5元。

城市间差异化

写字楼市场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分析指出,短期内,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成本将是大部分行业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这将刺激更多缩减面积或迁至更高效率空间的活动。

对于北京,高力国际华北区办公楼服务部业主代表总监周晓骏骅表示,尽管北京市甲级写字楼目前平均租金是过去五年里相对的低位,但和其他一线城市相比,仍然排在第一位,比排在第二位的上海高出了3%。在空置率方面,虽然北京市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从过去五年里不到3%上升到了8%,但仍处于相对平稳、健康的状态。

周晓骏骅对甲级写字楼业主建议,提早规划楼内出租情况、进行租约处理、主动接洽以满足租客不同的需求;给予相应优惠幅度,在租约时间(通常为3年)上做一些变化;另外,把注意力放在新兴行业和产业上,提升硬件水平,为不同类型租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线城市写字楼租金市场则表现出另一番情形,这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高力国际统计显示,2016年天津及青岛写字楼市场空置率升高,同比分别上升1.5%及2.2%至31.5%和19.5%。天津写字楼市场供应超过需求;青岛需求减弱,现有企业租赁面积缩小,部分P2P企业租户退租。沈阳及大连写字楼市场空置率均下降,同比分别降低2%及1.1%至40.1%和17.1%。这是因为沈阳写字楼市场需求维持疲软,但租金水平较低吸引更多租户升级搬迁;因缺乏新增供应,大连写字楼市场入驻率有所增加。内资企业,尤其是来自金融、专业服务及科技领域的企业,仍是这些城市的主要需求驱动力。

主要二线城市租金表现方面,在天津及沈阳,由于供应过量及业主间竞争加剧,平均租金同比分别下降6.2%及3.0%至98.2元及88.2元每月每平方米。受业主提供租金折扣或较长免租期影响,青岛及大连平均租金同比分别下降0.2%及0.8%至97.1元和96.4元每月每平方米。

金准数据分享:人工智能首超大数据,深度学习关注度上升最快

人工智能已经取代大数据成为网络上最受关注的技术了吗?KDnugget 在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上对比了几个相关的关注度,对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深度学习进行排名。

2011年左右,大数据作为一个领域,同时也是一个热词迅速蹿红。但是,最近几年,大数据的光环逐渐消失,Gartner 在2015年将大数据从其热度曲线(Hype Curve)中移除,代之以机器学习。

在KDnuggets2012年的调研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问题:大数据何时会过时?调查者给出的预测平均是在2015年。(显然,KDnugget的读者都已经有所预期,虽然他们认为是智能数据会取代大数据,而不是机器学习)。

那么,“机器学习”现在真的是比“大数据”更流行吗?

他们在Google Trends中进行了一场调查。

看看在过去的5年间(2012年5月至2017年4月),全世界范围内,大数据VS 机器学习的热度。我们看到,“机器学习”的热度增长得更快,并且,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2017年5月6日),在谷歌上对机器学习的搜索量第一次超过了大数据。

图1 Google Trends,2012年5月至2017年4月,全世界范围内对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搜索量的对比。两条曲线中,下降的位置是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

如果只对比美国的搜索量,其实在2016年,对机器学习的搜索以及超过了大数据。

图2,Google Trends,2012年5月至2017年4月 美国对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搜索量对比

最终,我们还增加了其他三个流行的搜索词: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深度学习。并对比了 2012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间,全世界范围内Google Trend 上对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家和深度学习的搜索情况。(见图三)

图3: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深度学习的搜索量对比

我们注意到,深度学习仍然不如其他4个术语那么受欢迎,尽管其增长速度更快。

2012年、2013年和2014年排名前四名的是

大数据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数据科学

2015年“机器学习”超过了“人工智能”,上升到了第二位。2016年,“数据科学”赶上了“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并列排在第三名。

2016年全球表现最好的货币:前三太意外,人民币贬值6.5%

京东Q1财报背后:贡献了3亿利润的第三方商家增速为何猛降?

5月8日,京东发布了截至 2017年3月31日的2017财年第一季度业绩。由于剔除了长期重度亏损的京东金融业务,2017年Q1京东第一季度净利润为 3.557 亿元人民币。

“亏损王 ”京东开始盈利了,这绝对是个值得奔走相告的大新闻,然而,细细分析财报发现, 曾经撑起京东 GMV 半壁江山的第三方平台交易额增速接连下降,已与自营持平。

平台费撑起京东利润 第三方却惨遭压制

分析财报数据可知,京东2017年第一季度线上自营业务交易总额为1079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2%。2017年第一季度第三方平台交易总额为762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增长 43%。自营业务和第三方业务的增速开始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 2016年京东第三方业务增速稳步放缓,然而 2017年第一季度第三方业务增速猛降,使人不得不问——京东是否刻意压制第三方商家发展?

要知道,曾经京东还是“亏损王 ”的时候,还是靠第三方业务撑起的半壁江山。为了摆脱“长年亏损”状况以及缓解 GMV 的压力,京东大幅度邀请第三方商家入驻。美其名曰,京东正在实现从零售渠道商到平台服务商的角色转变。 第三方的加盟给京东带来不少收益——以 2016 财年为例,12 万第三 方商家签约京东。京东第三方平台业务 GMV2720 亿,自营业务 GMV3723 亿,第三方占总 GMV 的 42.2%。

京东传统上是一家自营商场,赚的是差价。而靠第三方平台赚的是平台使用费和扣点。查看《京东 2017 年度开放平台各类目资费一览表》, 京东每月平均收取厂商1000元。一个季度为3000 元,按照京东说的12万签约客户,仅平台费京东每季度就能收 3.6亿,与Q1利润持平。

贡献了3.6亿纯利润的第三方商家,增速上却遭到压制, 这背后何种原因不得而知,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京东的自营与第三方存在一定的矛盾点,包括资源上能否一视同仁也同样不得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也存 在第三方自然流失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京东提高了第三方的入驻门槛。

号称资源开放 自建物流增速已上限

为吸引第三方商家入驻,京东表示将已有的供应链、数据、物流优势充 分向社会开放。其中,最值得京东自豪的是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所构建的自营物流系统。

实际上,京东之所以开放仓储物流,与自建物流耗费大量成本有关,同时也与京东电商业务的增长有关,电商业务的体量决定了京东物流的上限。

此外物流作为京东成本中心,也拖累了财报,侵蚀了利润。京东要盈利, 剔除成本中心,独立讲故事是意料之中,同时在物流业务的增长和营收方面将仓储物流开放,让第三方商家进入,分摊仓储物流成本是无奈之举。

同时,随着国内物流快递行业飞速发展,用户体验不断提升,京东自建的物流优势荡然无存。2016 年 6 月 19 日,网上出现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京东数据显示,北京一位用户在京东母婴会场抢购了一箱某品牌超薄成长裤,仅过了7 分钟,菜鸟系的圆通速递就为该用户送货上门并完成了签收,这也是 618 全网第一单。2016 京东 618 全网第一单的头筹,竟然不是被京东自建物流拔得,对于第三方商家而言,京东物流优势荡然无存。

压制第三方自营增速依旧滑铁卢

如果说,通过压制来猛降第三方业务增速的目的是发展自营业务,尚且情有可原。然而事实上,2017年Q1京东自营业务增速也呈放缓趋势。

在京东Q1财报中引以为傲的服装业务,其实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第三方商家,而京东起家的3C业务却光芒不再。

随着京东大力发展非3C业务,京东来自非3C和大家电的交易额占比大幅度上升,2016四个季度分别为47.8%、48.2%、51.3%和52%。

这意味着京东核心的3C品类交易额比重其实一直在下滑。2017年Q1,京东3C业务直接降至37%。加上此前所提的自建物流的优势不再,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量薄弱,或将成为京东最大的现实困难和未来隐患。

基于美化财报,京东剥离了金融业务,那么为了持续保持美观的财报,势必要不断地在第三方商家身上抽取足够的血液,必然引起第三方反弹,或将导致京东业务链出现结构性雪崩,从而影响未来的京东整体发展。

另外,物流资金压力是京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也迫使京东开放物流给第三方,这也体现出小牛拉大车的不适,在当下的情况下问题还未显现,但是在未来又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