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季度城市GDP出炉,受外贸复苏影响,港口城市数据鲜亮,青岛名义增速27%,在所有城市GDP总量方面位居第十一位,东北地区受之前注水的影响,持续负增长。沈阳名义增速-21.23%,大连名义增速-10.24%。
在一季度增量中,上海以697亿位列第一,深圳696亿紧随其后,天津位列第三达到了627亿。
在一季度总量方面,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深圳位居前五。
在人均方面,资源型城市山东东营与内蒙古鄂尔多斯一骑绝尘,位列前2名。
宣亚国际与映客的重组公告再次证明,在中国,独立发展的互联网公司是不存在的,哪怕是广义上。但无论怎样,看上去,映客很快就有钱了。
估值暴涨的8个月
在直播行业,映客的估值并不低,目前最新的数据是2016年9月,昆仑万维以2.1亿人民币的价格出让其所持3%股权,据此推算映客估值达70亿元。
同为泛娱乐直播的花椒,在2016年9月宣布的那轮融资中,融资金额为3亿元,估值15亿元;熊猫直播在9月也被曝出新一轮融资,融资6.5亿元,估值24亿元;在此前的3月,斗鱼直播完成的B轮融资,融资1亿美金,估值超10亿美金。
但根据映客宣布的融资消息,映客的融资总额远少于那些估值接近或更低的同行们。2015年7月,正式上线2个月的映客获A8音乐10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2015年11月,获赛富基金、金沙江创投及紫辉投资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2016年1月,获昆仑万维领投的8000万人民币A+轮投资,其中昆仑万维投资6800万,占股18%,此时,映客的估值不足4亿。
当然,映客还有一些并未公布的融资消息。根据昆仑万维公告,在昆仑万维1月投资映客后,至9月,映客已经经过多轮融资,昆仑万维所持股权比例稀释为13.23%。昆仑万维董事长周亚辉曾在自己的投资笔记中提到过一笔未宣布的融资。
2016年春节前,在周亚辉主张下,映客要把电视台,爱奇艺优酷视频网站、电影院线广告全部包断以获得用户——这需要1个亿,映客创始人奉佑生并不十分赞同将映客账面1个亿的现金全部花光,于是周亚辉找到朋友通过专项基金给映客投1个亿的可转债,按照下一轮融资估值的7折折成股份。
公告中同时提到的还有昆仑万维的套现与光信资本的入局。公告显示,持有映客股份的昆仑万维的子公司昆诺赢展拟将其持有的3%的股权以2.1亿元的价格出售给嘉兴光信,交易完成后,子公司仍持有映客10.23%的股份。
这也是映客在8个月内估值暴涨近20倍的书面体现——昆仑万维股份减少,但套现2.1亿,同时剩余所持股份价值增长;映客注册资本金额未变,增加一名股东,估值增长;光信资本入局。另外,光信资本曾是昆仑万维的B轮投资方。
而从这些融资以及映客庞大的推广规模与运营成本来看,映客趴在账面上的钱并不是太多。而此次宣亚国际收购映客预计不低于50%股权的交易方式,初步定为全部采用现金的方式购买,其交易方包括创始人股东、员工持股平台以及机构投资者。这对于映客的创始股东而言,是很好的退出机会,将股份转让给上市公司以获得回报,支撑平台发展。
二级市场的资本操作
8个月,20倍估值的增长这不过是在一级市场的打法,而二级市场显然打法更多。
三个月前的2月15日,宣亚国际登陆A股市场,开盘价格为19.37元/股,此后连拉数个涨停板至3月3日开板,此后股价依然逆市上涨,4月10日停牌时股价为100元/股。从上市以来的K线走势看,或存在主力资金吸筹的迹象,另外,停牌的前一个交易日,股价在尾盘出现一波拉升,或有资金提前布局。
而此番映客与宣亚国际的交易,也是概念的互相加持。上市公司可借助收购直播独角兽平台的继续拉升股价,而早先周亚辉在询问奉佑生是选择用其个人投资基金还是上市公司投资映客时也提到过,上市公司对品牌有作用,毕竟有几千万人在关注。双方的互利或许也可以解释这笔看上去并不可能实现、但仍旧在推进的交易。
停牌前一个交易日,宣亚国际的收盘价为100元/股,市值72亿元。根据宣亚国际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公司总资产为5.4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4.48亿元,净利润753.14万元,第一季度期末货币资金3.33亿元。这些资金显然不足以收购一个在在去年9月估值已达70亿的独角兽公司,这也是外界对这笔交易最大的质疑点。
募资甚至这笔交易本身也面临着许多政策风险。根据今年证监会发布的《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监管要求主要内容为,一是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二是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前次募集资金包括首发、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但对于发行可转债、优先股和创业板小额快速融资的,不受此期限限制。三是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时,除金融类企业外,原则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在三个月前刚刚上市、市值为72亿的宣亚国际显然并不符合规定。
而放弃融资改为借款,高达十倍的杠杆依然面临来自监管层的压力,此外,文娱行业的并购和重组一直被监管层关注,在政策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交易的可能性
在许多人看来,在宣亚国际账面金额有限、借款与融资都面临监管风险,这笔交易实现的唯一可能性就是映客估值的下调——估值下调愈多,交易就愈容易达成。
进入2017年,映客连同整个直播行业开始渐渐被推出舆论中心——政策监管趋严,隔离了部分黄线外的热度;即便映客打出移动社交直播平台的口号,它本质依旧是秀场直播,而秀场直播的平台门槛并不高,同质化竞争极为严重,在映客之前,已经跑出了行业功底扎实的YY和9158;同时,映客还需要继续保持大额投入以获得流量,继续向前并不容易。
此前,映客一直坚持不签主播,映客副总裁王昊曾表示,一旦主播跟平台或者工会有签约关系,要上岗培训。主播在直播中的形象需要演绎成平台希望看到人物角色,而并不是主播自己。而映客需要的是自由和真实。而这种不签主播的商业模式或许也让映客没能把握住最重要的流量。
独角兽也依旧是创业公司,危机感映客一直都有,在去年风头正盛时,映客陆续开始了一系列转型与尝试,直播+电商、直播+社交,再到最近涉足游戏直播产品。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映客的焦虑——它必须尽快寻找到足以证明其良性生态的商业模式,以支撑已经宣布的70亿估值。毕竟,给70亿估值做见证的那份公告中也同时显示,2015年,映客总收入3048万元,净利润167.28万元。
在查处第三方支付机构方面,央行已由中小机构向巨头身上转移。5月10日,央行上海总部公布了对支付宝的处罚决定,因违反相关支付规定,被处罚3万元。在分析人士看来,央行首次对第三方支付巨头企业处罚,警示意味大于实质动作。同日,央行深圳支行也对第二大移动支付巨头财付通处罚同等金额。
与账户实名制有关
5月10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了央行上海分行第134期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处罚信息显示,支付宝(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央行上海分行要求限期改正,处以罚款3万元。
同一日,央行深圳支行也公布了对财付通的处罚信息,处罚信息显示,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因未严格落实《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被罚款3万元。
对于支付宝、财付通首次遭央行处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移动支付市场现在是“双寡头”垄断的格局,支付宝、财付通两家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0%。央行各对两家机构罚款3万元,警示的意味大于实质的动作。他认为,央行此次处罚传递的信号是,“支付机构的巨头,要带头落实好相关规定,为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做好表率。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央行由此传递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北京商报记者5月10日就被罚原因询问支付宝及财付通,支付宝方面称,“为贯彻落实《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支付宝在去年初就启动了相关的系统升级和改造工作,并通过各种方式让广大用户理解、认可账户实名制给大家带来的帮助和价值,完成相关的认证工作”。支付宝还表态,“目前,支付宝已按照要求完成相关落实工作,之后将更加严格执行规定要求”。
财付通回应道,“自《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发布后,财付通第一时间全面启动了落实支付账户实名制的相关工作。我们一直通过产品引导、用户教育等多种形式,争取妥善、到位地推进实名制的落地工作”。
支付宝、财付通方面虽未明确回复被处罚的原因,但均提到账户实名制的问题。业内人士也指出,双方被罚可能涉及账户实名制。
央行于2015年底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已于去年7月1日正式实施,按照规定,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机构应该对客户进行实名制管理、对账户实行分类管理。去年,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律师曾两次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支付结算协会举报微信支付涉嫌违规,举报内容和支付账户实名制有关。对此,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举报中心回复称,其举报属实,将对其给予3000元奖励。
年内超10家支付公司吃罚单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监管的处罚频率和力度明显加强,第三方支付公司频吃罚单。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近50家支付公司被处罚。仅2017年初到现在,央行已经对超过10家支付机构开出罚单。
除了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已两次遭央行处罚,今年4月,因为违反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相关规定等原因,央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对宁波市银联商务公司处以罚款共计54万元,对相关责任人处以罚款共计4万元。去年7月25日,央行官网发布公告,宣布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联支付和银联商务存在严重违规现象,两者分别被罚款1110万元和2653.7万元,创下了当时罚款金额新纪录。
根据央行处罚信息,处罚原因多出现违反反洗钱规定、违反银行卡收单规定以及违规使用客户备付金等。自今年4月17日起,央行要求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为20%左右,最终将实现全部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指出,经过连续几年的集中整治,一方面是严厉的市场处罚,另一方面则是从制度和机制方面正本清源,可以讲,目前第三方支付领域风险高发的难题已经得到根本缓解。当然,在任何行业,风险都不可能被彻底根治,第三方支付行业也是如此。结合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反洗钱、用户实名制认定、用户信息保护、数据使用等方面,都是潜在的风险高发区。
自去年以来,监管层出台了多项政策,包括实施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机制、确立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机制等,此外,监管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打击支付市场违规乱象。艾瑞咨询分析师李哲峰分析,央行的监管从细分来看,其实是针对不同的业务类型,祭出不同的监管措施,方法更加灵活。央行之前的处罚是针对比较混乱的预付卡和收单业务,但是针对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有些放宽,央行的态度是认为这个业务总体上没有问题,但是要有“监管红线”。
对于第三方支付行业存在的风险,董希淼也补充道,第三方支付未严格保护客户信息和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此前在2016年第五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我国支付产业依然处于发展的机遇期和红利期,但暴露出的风险和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账户实名制有待进一步落实;再如无证经营支付业务的问题,已经出现相关风险案例;部分机构为抢占市场降低了管理标准,系统中断、数据丢失等风险事件时有发生。
“双寡头”格局难改
在移动支付领域,仍然呈现支付宝、财付通“双寡头”格局,在分析人士看来,在监管加强的态势下,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洗牌会加速,正进入存量洗牌期,行业内出现逆袭的概率已经不大,“双寡头”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数据显示,阿里支付宝和腾讯财付通一直占据移动支付的绝对地位。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四季度,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巨头的市场份额已超九成,达91.12%,剩下的企业只能争抢不到10%的份额。
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7)》显示,因注销、主动申请注销、不予续展和续展合并等因素,270家支付机构在去年减少了15家,缩减至255家,行业渐剩寡头。在4月25日举办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法律政策宣传座谈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庞任平指出,目前除了少数排位比较靠前、口碑较好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实现盈利,其他大部分支付公司处于亏损运营状态。
随着央行监管趋于严格,第三方支付正进入存量洗牌期。薛洪言认为,第三方支付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费、固定电话支付和电视支付等几类业态,不同业态面临的行业环境差别很大。具体来讲,在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领域,支付企业的发展依旧要沿着用户、场景两条主线展开;在银行卡收单领域,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实现盈利)仍是重要挑战;对于其他业态而言,主要涉及的是小范围市场内的合规经营问题。整体上看,行业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市场格局也已初步明朗,除非出现新的革命性技术,行业内出现逆袭的概率已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