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摩拜和ofo先后曝出腐败问题 双方互指友商故意攻击

红黄单车暗战?


相关爆料尚无确凿证据、与消费者体验关联不大,背后是否存在资本较量引发关注



近日,有ofo前员工在一家社交平台上爆料,称“这个公司从高层到基层,贪腐现象严重。”ofo前日随即发布声明表示,“语焉不详的爆料不能作为反腐证据”,ofo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风控部”,对于贪腐零容忍。


无独有偶,昨天摩拜也被“爆出”腐败传闻,摩拜同样发布声明称这是“恶意诽谤,捏造事实,已经报案”。有摩拜相关人士私下告诉南都记者:这是ofo的“乌贼战术”,“把整个水搅浑好全身而退”。同样地,之前ofo相关人士也曾暗示“有友商故意攻击”。


这已经不是红、黄两家单车第一次对同一事件互相指责“互黑”,包括市场数据、创始人“架空”、“拼爹”站队等,比起之前的单车迭代、补贴大战、投放市场围追堵截,这些传言跟消费者体验并没有太大关系,反而是背后的资本大战暗流涌动。


真爆料?匿名传言缺乏证据


针对相关“贪腐”传言,摩拜CEO王晓峰在微信群里表示“造谣,已经采取法律行动”。同样地,ofo的CEO戴威则在朋友圈发布《关于<ofo员工爆料内部大范围贪腐>的声明》,表示“匿名社交平台上语焉不详、身份不详,带有明显个人情绪,既不能作为反腐工作的证据,也不适合作为新闻源和新闻素材”,并强调“ofo在2016年就已经成立了风控部。”欢迎大家实名举报。


“实际上这种匿名爆料的传言很多时候以讹传讹,确实不能作为证据”,一名互联网从业人士开玩笑说,按照这家社交平台的“爆料”,中国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该死3次了。而另一名互联网从业人士则坦言事出有因,并非空穴来风,“肯定有夸张成分,但现在共享单车扩张太快,内部管理能否跟上很难讲。”


真腐败?权限太大或有弊端


“要说共享单车传出的腐败问题,我觉得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一名共享单车从业人士钟白(化名)告诉南都记者,这很大程度因为各家共享单车都有一大批“uber系”的人。去年8月滴滴收购了优步中国,当时正值共享单车崛起之际,吸引了许多“uber系”老员工加盟,光高层的就有摩拜CEO王晓峰、ofo的COO张严琪以及小蓝COO胡宇沸等,更别说各地的运营团队。


“但是uber最引以为荣的机制,扁平化的‘城市为中心’机制是有弊端的”,钟白介绍说,城市经理拥有极大权限,包括人事、市场、运营等各个方面的资金调度,早期有利于结合本地特色快速扩张,但太大程度的权力下放也埋下隐患。


“现在很多单车企业都学了这一招,城市经理有很大的资金调度权限。你可以看到他们在市场活动、人事招聘上各个地区都会找很多家代理商,总部监管是没办法做到很细的。”钟白如是介绍。


两年前,刚上任的优步中国区负责人柳甄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时优步进行一轮架构调整,设立三个大区进行资源配置协调,市场公关及供应链职能集中到大区层面,不过柳甄本人主要还是负责法律及市场公关,大区经理在业务层面依然直接向总部汇报。直到与滴滴合并,优步中国还没有设立CEO一职。


实际上,各个行业都有一个“元老级”公司扮演“黄埔军校”,比如手机圈的“华为系”,游戏圈的“网易系”、“金山系”,视频圈的“搜狐系”,这些“系”成熟的运营经验跟人脉关系网可以为创业公司在资本与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加持,也少走一些弯路。“但优步这个公司在中国就3年,这些‘旧部’都太年轻了,一离开优步就升了几个级别,很容易迷失自己。”钟白如是表示。


真口水?聚焦产品才是正道


摩拜在声明中表示,“呼吁所有行业参与者聚焦于产品”。坦白说,ofo、摩拜“腐败”与否跟用户并没有太大关系,对此最在意的应该是背后的资本。


“其实单车们出现了一个不好的现象”,一名互联网从业人士告诉南都记者,在去年双方还会不断强调自己的单车迭代速度、覆盖区域,上半年还会掀起“补贴大战”,“这些起码都是对用户有好处的东西,但这段时间密集的‘口水战’实际上是做给投资人看的。”



有趣的是,如果搜索“摩拜市场份额”及“ofo市场份额”,出来的是两份不同的结果。前者是速途研究院的报告显示摩拜市场份额56%;后者则是比达咨询显示ofo投放量最多,市占率51%———双方都超过一半,肯定有人数据造假,但实际上,这种市场份额同样不影响消费者体验。


资本就是“拼爹”,这其中最重要的“爹”,无疑是微信及支付宝,但其关系同样微妙。


4月底,蚂蚁金服宣布战略入股ofo,但ofo合作的免押金城市仅有“上海、杭州”,没有接入所有城市;蚂蚁金服则接入6家单车,没有给ofo唯一入口。反过来,被腾讯投资的摩拜唯一一个接入微信小程序与九宫格“第三方服务”,但微信不像当年直接封杀uber公众号一样停止ofo公众号服务,而摩拜也不能像ofo一样直接微信或者QQ登录。


“其实共享单车对于巨头最大的价值无非是支付、云以及信用,这背后都是为了前端的流量入口和后端的大数据”,钟白说,信用层面现在只有支付宝有,微信支付与支付宝谁也不敢撇掉,只不过谁排前面。至于云,ofo、摩拜都用的微软azure,没有使用阿里云或者腾讯云。

业绩下滑 三星电子中国区换帅

5月11日,三星电子任命了新的中国区业务负责人,这项举动既是常规重组的一部分,也是基于中国市场表现不佳的应对措施。Note 7事件和腐败丑闻对三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品牌伤害,S8的发售将成为三星扭转局面的关键机会。



三星称,任命Kwon Kye hyun为中国区业务负责人。三星总部的执行副总裁崔炯植(Choi Kyung-sik)被提升为移动部门的战略营销办公室主任,前任李圭喆(Lee Sang chul)被重新指派,负责三星公司的东南亚业务,高东镇(Koh Dong jin)仍然负责智能手机业务。


换帅与三星中国市场的销售数据下滑关系密切。根据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共出货1.056亿部智能手机、同比增长4%的市场环境下,三星发生了断崖式下跌,销量降幅达到了60%,以3.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六。华为、OPPO、vivo在快速增长,市场份额排名在前三位。除了三星手机销售数据不佳,三星家电也处于困境。中国彩电品牌的崛起冲击了日韩家电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地位,据市场调查机构IHS的统计,去年,以三星和LG为首的韩国彩电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跌破5%,降至4.5%,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产业观察家洪仕斌认为,三星中国区换帅,将为三星中国注入新鲜血液,Kwon Kye hyun也会将新的经营模式和经验应用到中国区公司,但能否重振三星中国业务,要看消费者对即将上市的S8的态度,Note 7降低了消费者对三星的品牌信任,如果S8足够出彩,才可能挽回过去一年失去的用户。

连续8个季度亏损 HTC手机残局该如何下

HTC最新公布的2017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净亏损约4.57亿元,而这已经是HTC连续8个季度亏损。尽管年初发布了两款手机新品,HTC的手机业务依然是拖累整个公司的负担,5月16日,HTC还将发布新的旗舰手机HTC U11,HTC押宝路线是否能够让其实现自救乃至重现辉煌,目前仍是迷雾重重。


财报显示,一季度HTC营业收入为145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33.12亿元),营业亏损为24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5.48亿元),营业利润率为-16.2%;税后净亏损为20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4.57亿元)。HTC 4月营收情况也并不利好,营业收入环比下降9.29%,同比下降18.03%。


这已经是HTC连续8个季度遭遇亏损,上个季度,HTC营收同比下滑13.6%,净亏损31亿新台币。而持续亏损的因素,自然集中在最主要的手机业务上。北京商报记者就业绩亏损一事致电HTC相关负责人,截至记者发稿前,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以代工起家的HTC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曾经生产了全世界第一款Windows手机、第一款安卓手机,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普及初期亦是其巅峰时期。但近年来,该公司的手机业务一落千丈,已经陷入了一种亏损的恶性循环。


业内人士认为,HTC手机高不成低不就,目前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地位尴尬,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空间,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HTC手机的设计和技术缺乏亮点,在智能手机技术研发实力上,HTC代工的出身也是一个短板,同时国内手机厂商的日益崛起也挤压掉了HTC的一部分市场份额”。


HTC在全球手机市场份额排名断崖式下滑,2016年在中国排名甚至跌出了一些第三方机构的前20名。分析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HTC 2016年全球市场份额仅为0.68%。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和产品展示都是华为、苹果、OPPO、vivo等品牌,很少见到HTC的身影。



今年1月,HTC发布了HTC U Ultra和HTC U Play两款新品,但是并未有很好的销量表现。本月中旬,HTC还将发布骁龙835旗舰HTC U11,该机将配备另类的挤压触控功能,HTC也寄希望于这款产品能挽回销量和业绩。业界猜测,这款全新交互手机售价可能会突破5000元。不过,业界对HTC手机的重振并不抱以信心,今年手机市场的格局已经基本定型,手机市场也较之早几年成熟,HTC很难打破现有的格局。


对于在手机市场的溃败,HTC并非无动于衷,将经营的重心放到了新业务VR(虚拟现实)上。两年前,HTC董事长王雪红亲自担任操盘手,推出了VR产品HTC Vive,并兼任公司CEO,但王雪红其实也是在进行一场豪赌。目前,高端VR市场依然尚未成熟,市场年出货量仅为200万台,这一数字只是苹果iPhone销量的零头。Facebook于2014年以20亿美元收购了VR厂商Oculus,但并不打算短期兑现,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甚至认为,未来数年VR不可能贡献营收。

空前严厉的监管和去杠杆,加息正在路上。

5月10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的CPI和PPI数据,CPI同比涨幅只有1.2%。

一位朋友给我留言说:CPI仍然维持在通缩水准,你说的央行加息不会发生了!

这位朋友不知道,有一种加息叫“不宣而战”,就如同IPO注册制改革一样。而这两个“不宣而战”,就是当前中国金融领域发生的三件大事中的两件。另外一件,则是空前严厉的监管和去杠杆。

加息!央行已经不宣而战

上面是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走势图,其中蓝线代表的是同比涨幅,也就是最核心的指标。中国政府近年来对于CPI的控制指标,一般都在3%以内。也就是说,如果超过3%,就会加息;如果不到2%,则可以理解为通缩。1.2%的同比涨幅,简直可以降息了。

加息!央行已经不宣而战

上图是4月份的PPI走势,同样看蓝线:PPI的同比涨幅在快速转正之后,于2月份见顶,随后连续两个月回落。这意味着,去产能(减产保价)和房地产热给钢铁、煤炭等带来的生产资料涨价潮,已经开始减退。

综合上述两大因素,的确看不到央行加息的理由。而且,央行一直没有正式宣布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

但值得高度关注的是,今天“证券日报”报道了一个重要信息:记者在北京各银行网点调查中发现,包括工农中建在内的各大银行,已经纷纷提高了存款利率。

下面就是根据这篇报道,整理出来的建行某网点的存款利率:

期限 央行基准利率 1万元以下 1万元以上 20万元以上
三个月 1.1% 1.32% 1.43% 1.54%
半年 1.3% 1.56% 1.69% 1.82%
一年 1.5% 1.8% 1.95% 2.1%
两年 2.1% 2.52% 2.73% 2.94%
三年 2.75% 2.75% 3.58% 3.85%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1万元以上的存款,北京建行给出了相当于基准利率1.3倍的利息;20万以上的存款,则上浮了40%。

在3个月到2年期的定期存款上,大幅提高利率20%到40%,是绝大多数银行的普遍做法。原因很简单,存这种期限存款的客户在乎利率高低,银行又需要他们的钱,所以要用利益来稳定、吸引他们。

诡异的是:5大行为代表的很多银行,在大幅提高中短期定期存款利息的同时,降低了活期存款利率,普遍从央行的基准利率0.35%下调到了0.3%。

这是啥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宰富人”。在银行账户里有几万、几十万活期存款,而不转存定期或者做理财的,肯定都是对利率不敏感的富人,那么就占他们的便宜吧!

事实上,这种捡漏性质的“低息资金”,年年都给大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比如工商银行2016年末吸收了7.7万亿的个人存款,其中3.44万亿是活期存款,这部分的平均付息率是0.31%,低于国家给出的0.35%的利率。如果这部分活期存款都转为定期(平均付息率为2.69%),则工行一年将多支出818亿的利息!

也就是说,工商银行每年2800亿利润中的800多亿,都是富人们因为“对利率不敏感”而给予的馈赠!

此外,很多银行还出现了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等于、低于3年期的现象,所谓的“利率倒挂”。原因也很简单,银行不太需要期限长的定期存款。

这就是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图景:央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不太重要,只有参照价值。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市场)利率,越来越重要,其中央行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利率,成为资金价格的新的、最重要的风向标。

所以,当春节之后央行两次提高逆回购和MLF利率的时候,其实就意味着加息了。更何况,随后央行有“缩表”和收紧资金流动性的连续举动。

我多次在专栏里提醒读者,当你找不到近期资金价格(利率)走向时,就去余额宝官网上看余额宝的收益率走势图。如果收益率不断上升,则意味着市场利率在走高,反之则在走低。

加息!央行已经不宣而战

上图就是余额宝的收益率走势图,其中超过6%的阶段,对应的是房地产熊市;而跌破3%的那段日子,大家都在抢房。现在的收益率是4%,仍然加“杠杆投资性抢房”的基本上都是“二愣子”了。如果余额宝收益率重回6%以上,那么会有炒房客跳楼了。

“证券日报”今天这篇报道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央行在货币市场的加息,已经传递到了存款利率上。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加息。

当然,这次加息针对的不是“穷人基本生存安全线”的CPI,而是富人们关心的资产价格。

今天,深沪股市尾盘跳水,继续大跌。其中上证综合指数跌了0.9%,收盘为3052.78点;最惨的是创业板指数,跌了1.73%,创下了27个月以来的收盘新低。

金准数据分享:云计算市场竞争即将升级

如果从亚马逊AWS S3服务商用算起,云计算已经发展了十年,十年时间在科技行业已经算比较长的发展时间周期了,那么经过十年发展,云计算市场是否可以说格局已定,竞争态势已经明朗了呢?

1.全球云计算市场整体情况

先从云计算整体市场来看,数据最客观,先来看看Gartner的预测数据,Gartner预计2017年云计算市场占总体IT市场达到18%,预计未来几年扔将保持快速增长,到2020年云计算占整体市场24%,从数据来看,这一比例还很小。另外一组数据是,全球IT支出的90%来自财富前2000强,9%来自于2000到2万强,剩下的企业占1%,一般新技术突破10%临界点走会步入加速上升的趋势,综合可知,2017年云计算会深化在行业大客户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采用。当前IT市场向云转型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云计算竞争关键在于大型企业,现在市场远没有到格局已定的阶段,现在就下定论还早!

云计算市场格局未定,竞争料将升级

云计算与非云IT占比2014-2020 (蓝色部分为云计算)

2.云计算细分领域竞争格局

1)细分领域市场领导者

从synergy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基础设施服务领域(IaaS/PaaS),亚马逊和微软处于领先位置,而在私有云/混合云领域,领导者变成了IBM和亚马逊,SaaS领域领导者为微软和Salesforce,而UCaaS领域则变成了Cisco和Citrix,所以说云计算不同领域市场领导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云计算市场格局未定,竞争料将升级

2)细分区域发展阶段不同

从市场发展阶段来看,美国市场起步最早,发展最快,呈现出向巨头汇聚的特点,,以AT&T、Verizon为代表的许多企业纷纷退出,云计算领域为四大巨头占据:亚马逊、微软、IBM和Google,从synergy的数据可以看出,微软和Google增长特别快,不断追赶亚马逊,Google最近雄心勃勃的提出要五年内赶超亚马逊。

云计算市场格局未定,竞争料将升级

盘点一下美国的四家云计算公司:

AWS:亚马逊在公有云领先发优势明显,市场份额Iaa占整体40%以上,是排名第二阵营的Azure、google、ibm之和还多;IaaS优势基础上,发展paas业务,同时通过与VMware的深度合作,切入企业传统应用市场

微软: 推行CloudFirst 战略获得成功,Azure基础云服务快速增长,站稳了公有云第二, Office365 用户近8000万,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市值达到500亿,希望通过Azure stack混合云方案打通线上和线下能力,同时积极布局AI,将AI整合到产品和服务中。

谷歌:从2015年11月起,格林开始担任谷歌云计算负责人,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重组和并购。对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发展,格林透露,谷歌已经先后收购了Kaggle、DeepMind等公司。谷歌在AI技术和生态方面优势明显,正高速追赶中,谷歌云计算业务负责人黛安·格林日前在出席Forbes CIO Summit时表示“我们在5年内就会成为行业龙头,谷歌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有效性、安全和自动化等领域具有优势。”

IBM:2016年初宣布全面向“认知”+“云平台”转型,通过softlayer构筑IaaS服务能力,Bluemix构筑Paas能力,构建开放生态,依托行业走向市场,IaaS、PaaS市场份额靠前。

再来看中国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企业众多。中国公有云服2015年市场规模达到 14.42 亿美元,比 2014 年同比增长 53.8%。IaaS 市场依然是规模最大并且增速最快的基础市场:2015 年 IaaS 市场总规模达到 8.37 亿美元,年度同比增长率高达 70.7% 。

云计算市场格局未定,竞争料将升级

以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为代表的运营商,以华为、浪潮为代表的设备厂家都在积极投资和发展这块市场,积极向云转型,现在处于跑马圈地阶段,最终谁能在这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现在还未可知。

3)客户选择习惯

企业在选择但处于安全和避免被单个供应商锁定,一般企业会选择多家供应商图,根据rightscale的报告,采用多个云策略的大型企业比例保持在 82%,计划使用混合云的比例保持 在 55%。计划使用多个公有云的大型企业数量稍有增多(从 13% 增长到 16%),同时,计划使用多个私有云的大型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从 14% 减少 到 11%)

云计算市场格局未定,竞争料将升级

4) 单独的IAAS越来越同质化,需要积极发展paas服务

最近几年IAAS和SaaS保持高速增长,相对而言PaaS份额较少。随着IaaS市场发展,产品越来越趋向同质化,但随着企业应用市场的发展和差异化竞争的需要,云计算运营商需要发展PaaS来满足客户需求和差异化竞争,笔者认为根据行业客户需求或场景化需求来发展PaaS业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行业格局新趋势:积极布局基于云的AI

2016年底,亚马逊举一年一度的re:Invent 大会上,AWS正式推出自己的AI产品线:Amazon Lex、Amazon Polly 以及Amazon Rekognition,分别定位于可编写自然人机交互、语音转换服务以及图像识别。AWS正式加入了这场人工智能领域的大战。稍早两周前,AI领域的知名专家李飞飞及李佳加入Google,入职云计算业务新成立的机器学习部门 。云加AI成为新的趋势,Google这一行为也被解读为希望借AI赶超AWS。ibm Watson 综合大数据、高性能计算、自然语言分析、服务器和芯片等,构建感知计算。

作为提升数据处理效率的有利武器,AI 还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落脚点,云天然的是数据处理的天然土壤。云端的海量数据,给人工智能提供了宝贵的训练数据;已经成为云服务巨头们极为看重的市场,也是云计算竞争进一步升级的领域。

金准数据分享:技术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区块链应用规模性落地至少10年

一个技术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区块链应用规模性落地至少10年


8年时间,比特币仍在接受时间的检验,法币梦似乎实现无望,但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却备受市场欢迎。

谈及区块链,有人说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人说它是第二代互联网,将重新定义世界。英国《经济学人》更直接将其称为“信任的机器”。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则说出这样一句话:区块链很有趣,但如果三四年前你问同样的问题,其实答案并不会很有趣。

告别2015年区块链元年,普遍认为,2017年将是区块链正式走向应用落地的元年。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坦言,区块链应用全面落地开花至少要10年。

区块链概念之后是理性落地应用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区块链的概念被炒得火热,但基本是“雷声大雨点小”。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有关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开始进入公众视线。

区块链最先尝试的领域是金融领域,包括在互联网银行、股份行以及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持牌金融机构当中进行的尝试,涉及到的应用场景有联合贷款备付金管理和对账、跨境直连支付结算、票据融资、票据托管等。但是有一点值得说明,目前在金融领域方面的应用只是区块链1.0。

根据区块链科学研究所创始人Melanie Swan的观点,区块链技术发展共分为3个阶段或领域:区块链1.0、2.0和3.0。

1.0的重点是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创新,如货币转移、兑付和支付系统等;2.0着重在合约方面的创新,即商业合同涉及交易方面的创新,如股票、证券的登记、期货、贷款、清算结算、所谓的智能合约等;3.0则更多地对应人类的组织形态的变革上,包括健康、科学、文化和基于区块链的司法、投票等。

比特币交易网副总裁范李悦在接受金融之家采访时表示,目前比较看好区块链在数字资产方面的应用,即确权、股权债券的数字资产证券化方面。

而按照各方分析人士的观点,以R3为代表的国际区块链联盟其倡导的区块链技术最有可能率先应用于国际金融支付和清算领域,首先颠覆的就是现有的支付系统。

从1.0到2.0再到3.0的应用过程,就是全行业彻底革新的过程,从根本上颠覆现有的诸多模式,如同第一代互联网技术一样,后者的到来几乎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活和运作方式。

有链圈沪上人士表示,区块链的革新也必将是与众不同、前所未有的。

一个技术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区块链应用规模性落地至少10年

区块链是可以想象的有趣世界

到目前为止,外界对于区块链的价值基本已经达成普遍共识。尽管有关区块链的概念听起来仍然抽象,但如果深入其中,就会发现,正如前文所述,区块链很有趣,像科幻电影,又像未建立之前的故事世界。

区块链的治理机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分布式架构,简单理解就是它建立在一个点对点(Peer to Peer)的对等网络之上,对交易数据进行分布式计算,这种计算发生在任何地方。业内人士表示,滴滴打车就初步具备分布式计算的特点。

分布式,也就是去中心化,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技术效率。Vitalik Buterin举例称,如果我们想要一个中心化的系统,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基础设施都要你自己来做,不仅要负担维护成本,还有承担责任保证这个系统在线上正常运行,不会中途停止。而去中心化意味着,用户之间互相管理数据,所有人可以向所有人提供服务。区块链是零基础设施,用户就是这个基础设施本身,就是基础架构本身。

“在没有分布式之前,如果说我有一个数字化的100美元的汇票,我把它发给一个朋友,如果说在我发送了这100美元的汇票之后,我手上还有100美元的汇票,那就有问题了,那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免费拿钱了。”

Vitalik Buterin接着补充到:“有了分布式之后,现在整个网络同意我手上有100美元的汇票,然后我发送两笔交易,第一笔交易发给A,第二笔交易,我把同样数字的汇票发给B,很显然,其中肯定有一笔是成功的,一笔是失败的。”

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全网共识。万向控股副董事长、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发起人肖风表示,区块链技术起源于社区组织,一个社区的组织之下,如果要对系统做任何的改进或者确认某些事情,都必须是在全网共识下才能做出改变。

一旦出现分歧,目前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分叉。他提到,当公有链达不到共识时,只有采用分叉的形式。以太坊之所以到今天生命力仍然强壮,原因就在于它经历过几次分叉。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几乎大部分的商业应用项目,都是基于以太坊开发的,在商业应用方面,基于比特币区块链进行开发的很少,原因就在于分歧太大。

区块链另外可以解决的就是第一代互联网过于透明化的问题。在透明的今天,人们愿意牺牲掉一部分隐私以获取便利,但是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总有一天所有人都将无法忍受。

肖风认为,第二代互联网必须有的机制就是加密。现在各国央行对现金是无法追踪的,所以反洗钱任务很重。而数字货币既能做到匿名,同时又能让监管机构很好地去追踪它。

“电影《速度与激情8》里,你看到黑客操纵一千台自动驾驶的汽车,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场景。”肖风讲到。

一个不能加密的数字世界,就是一个极度不安全的数字世界。在不能加密的数字世界里,比现在这个社会还要不安全。

区块链金融在互联网金融之上

信任是金融运行的基石。区块链既然被认为是创造信任的机器,又因其最先应用的领域就是金融领域,所以势必会对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产生影响。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或许大有可为。

比特币交易网副总裁范李悦认为,区块链技术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支付、清算、交易、确权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截至目前,在区块链技术应用领域进行深耕的企业有三类,以BAT阵营里蚂蚁金服、腾讯、百度为代表,初创公司链圈阵营里以复杂美、布比区块链、趣链、PDX等为代表,初创公司币圈阵营里以OKCoin币行旗下产品OKLink、比特币交易网旗下产品区块宝和asch.so(阿希)、有火币网基因的区块链公司博晨等为代表。

互联网金融领域,有蚂蚁金服、微众银行、通联支付、乐视金融、微贷网等互金平台在区块链应用方面快人一步抢占行业高地。

蚂蚁金服首席架构师童玲认为,区块链金融在互联网金融之上。最早的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靠通讯建立,到了互联网金融阶段,底下的通讯一层被互联网所代替,但是数据的线上记录、处理及操作仍然是各自进行的。而区块链金融还要再往上两层,在互联网的上面,它通过共享账本,可以让记录的数据在两个机构之间实现点对点的协同。

从本质上来讲,区块链技术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信任的问题,行业内普遍把它称之为“信任连接器”。借助区块链本身的优势,可以加速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透明化程度,无论是在平台信息共享、底层资产的穿透以及资金流向的追踪等方面,都具有一定正向意义。

P2P网贷平台微贷网副总裁、首席战略官汪鹏飞在采访中表示,汽车金融企业的共同诉求是如何实现汽车金融数据共享。

“过去,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车贷平台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合作后很难打通平台共享数据。车贷联盟成立后,我们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多平台的信息整合和共享。”

尽管如此,区块链如果想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有所突破,仍然是比较大的工程,需要长期地推进。此外,可以看到的是,即便是在其他场景当中,区块链的应用也仅仅是停留在工具层面,未来任重而道远,有业内人士坦言,区块链的规模性落地至少要10年。

采访中,我们也发现,很多人在谈及区块链时都要讲到一句话,区块链只是个小小的技术,一个技术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诚然如此,蚂蚁金服首席架构师童玲也认为,当下是技术的黄金时代,而未来的商业问题,不是由一个技术来解决的,技术的组合可以帮助我们去解决一些原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在可预见的未来,区块链技术或许会像第一代互联网一样,以洪水倾泻般的姿态席卷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事物的到来不可阻挡,所有的一切也只待时间的检验。

万科股价跌跌不休之下,宝能资管计划的极限承受线究竟在哪里?

宝能的9个资管计划,整体预警价为16.82元/股,相较万科当前股价可承受1个跌停板;整体平仓价为14.75元/股,相较万科当前股价可承受2个跌停板。


整体而言,宝能的资管计划于万科的持股压力,尚有一定的承压空间,但也不甚乐观。


2017510日,万科A000002)收盘于18.67/股,微涨0.27%,这是继前一个交易日上涨0.81%之后连续连续2个交易日收红。


427日以来,受安邦概念股全线下挫的影响,安邦参股的万科也未能幸免,其股价从20.36/股一路走低至18.32/股的最低点,累计最大跌幅达到10%


随着万科股价的一路走低,关于宝能资管计划所持有的万科股票面临平仓压力的问题,又再度引发外界关注。


根据万科披露的数据,宝能系目前持有万科25.4%股权,其中10.38%是通过9个资管计划持有的。而9个资管计划的平均持股成本,均高于前海人寿与钜盛华直接持股部分。


万科自201674日复牌以来,股价曾在短期内累计下跌超过30%,最低曾跌至16.74/股。当时就引发过一轮吃瓜群众围观讨论宝能的杆杠持股是否爆仓。


2016719日,万科管理层曾公开一封名为《关于提请查处钜盛华及其控制的相关资管计划违法违规行为的报告》的万言举报信,特别是详细披露了宝能9个资管计划各自的规模、仓位、持股数、持股成本等明细数据,令外界对宝能资管计划的承压能力一目了然。


2016719日之后,宝能系既未再增持也未减持过万科的股票,换句话说,其资管计划的持股详情,依然维持着万科曝光该等资管计划时的状态。那么,我们不防再来详细计算一下9个资管计划详细的平仓价及预警价。


数据显示,宝能9个资管计划的总规模为236.25亿元,累计使用资金215.7亿元,意味着其整体仓位为91.3%


从披露数据来看,9个资管计划的规模从15亿元到45亿元不等,除了广钜2号、泰信1号、信鑫7号之外,其余全部满仓。规模为18.75亿元的信鑫7号,已经累计使用资金18.15亿元,实际也已经接近满仓。


根据宝能的资金使用额及持股数计算,各个资管计划的持股成本介于15.31/股至22.06/股之间,持股成本最低的是安盛1号,持股成本最高的是广钜2号。

通常而言,资管计划的杠杆比例为1:2,即自有资金占1/3、外部融资占2/3。外部融资为优先资金,自有资金为劣后资金,假如产生本金亏损,首先由劣后资金承担。为了确保优先资金的安全性,资管计划往往会设定“预警线”及“平仓线”,分别为计划份额净值0.90.8

当资管计划触及预警线式,则劣后资金方须向资管计划补充资金,如果未及时补充资金且资管计划净值进一步下跌并触及平仓线时则会被强制平仓。换句话说,无论是预警线还是平仓线,并非持股成本直接打9折及8折,而是实际要根据该账户的持股市值与剩余现金合计的金额计算,如果合计金额低于初始金额的90%,则需补充资金;如果合计金额低于初始金额的80%,才进行强制平仓。


根据新财富的计算,宝能的9个资管计划,整体预警价为16.82/股,相较万科当前股价可承受1个跌停板;整体平仓价为14.75/股,相较万科当前股价可承受2个跌停板。


就平仓线而言,宝能9个资管计划各自的平仓价介于12.24/股至15.96/股之间,整体平均平仓价为14.75/股。无论是最高值、最低值还是平均值,相较于2017510日的收盘价18.67/股而言,皆还有不小的距离。即便按平仓价最高的金裕1号资管计划来说,在当前股价的基础上再有1.5个跌停板才能触及平仓线。


就预警线而言,宝能9个资管计划各自的预警价介于13.77/股至17.99/股之间,整体平均预警价为16.82/股。换句话说,目前尚无哪个资管计划需要补充资金。按照预警价最高的信泰1号资管计划来说,尚有0.68/股(3.64%)的下跌空间方触及预警线。


不过,按照9个资管计划的平均持股成本18.89/股计算,相较于18.67/股的当前股价,已经产生约1%的轻微浮亏。如果再加上各资管计划杆杠融资的利息成本,则其整体浮亏或达到5%左右。


因而,整体而言,宝能的资管计划于万科的持股压力,尚有一定的承压空间,但也不甚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