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彭博社:东南亚,中国称雄世界科技行业的第一步



中国的科技企业已经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中国科技巨头的野心不局限于此。据《环球时报》6月2日援引外媒报道,中国称雄世界科技行业正在东南亚悄然起步。


据美国彭博社6月1日报道,阿里巴巴、腾讯、滴滴出行等中国的科技企业巨头正在把东南亚市场作为其称霸全球科技行业的起点。


彭博社报道截图


艾萨克·何(Isaac Ho)和其他投资者至今对中国在新加坡投资的一个癌症检测创业公司的一幕场景记忆犹新:一个中国千万富翁一句话不说,在白板上写下了“速度×市场份额”几个中文字。这一简单的公式意味着,不论成本多高,要做就要做第一和最大的。自那时候起,艾萨克就理解了东南亚的科技市场将面临巨变。


“那时候我就开始理解中国人的策略了。”同样作为科技公司创始人的艾萨克说,“如果你不是第一,你就将被淘汰;但如果你是第一,你就可以买下最新的技术。这是赢者通吃的游戏规则。”


阿里巴巴、腾讯和滴滴出行都急速扩张,其中阿里巴巴和腾讯还挤进了全球最大公司的前10名。只有5年历史的滴滴出行甚至超过了优步(Uber)。目前,中国国内市场增长缓慢而且接近饱和,中国的科技企业正在寻求其全球战略。而它们的第一站往往是东南亚:这里的人口数量是美国的两倍,还拥有最多数量的海外华人。


目前,腾讯正在和印尼的专车公司Go-Jek谈判相关合作事宜,该公司提供专车、摩托车接送、快递、送货等业务


去年,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同比增长超过一倍,达到了378亿美元。其中,2016年,阿里巴巴花10亿美元买下了新加坡的电商企业Lazada集团;微信运营商腾讯集团现在已经入股东南亚最具活力的创业企业海洋公司(Sea Ltd.)。滴滴也在东南亚投资与之业务相似的公司,作为其走向全球的第一步。


“你所目睹的是观念的变化,”投资机构戈壁创投创始合作人托马斯·曹说,“他们的需求已经不一样了,他们不再满足于做中国最大的公司,现在他们以全球眼光考虑问题。”


彭博社称,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已经有数十年了。随着中国越来越富裕,中国已经在东南亚投入了上千亿资金,涵盖当地交通、地产等诸多行业,而且中国的影响力也在改变着东南亚。据瑞士信贷公司估计,仅2016年一年,中国对东盟内最大的六个国家的投资就将近翻了一倍。




不过,中国对东南亚的高科技投资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依然规模不大。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当地中产阶级的扩大,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在东南亚正在迅速扩张。东南亚有最大的海外华人群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东盟中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五国在2022年前都将保持5%以上的经济年增长率。


在东南亚,各种科技企业也正在迅速发展,但没有一家能够形成垄断地位。但是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百度为主的搜索引擎、以阿里巴巴为主的电子商务、以腾讯为主的社交媒体和以滴滴为主的出行软件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局面。


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也不限于此。阿里巴巴的主要竞争对手京东正打算出资数千万美元投资印尼的电商平台Tokopedia,腾讯也在和印尼的专车服务公司Go-Jek进行股权收购谈判。在泰国,腾讯也出手投资当地社交媒体及移动应用公司。




“亚洲的机会前所未有。”腾讯高级合作战略与投资运营官格蕾丝·夏说,“东南亚经济正在加速增长,当地用户和中国用户有很多共同点。”


截至目前,对东南亚市场最有野心的还是阿里巴巴。通过与Lazada的合作,阿里巴巴成功阻击了亚马逊。3月,马云在吉隆坡指出,阿里巴巴的首个中国以外的分销中心将落户马来西亚。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在东南亚发展迅速,也仰赖于其金融服务。马云的蚂蚁金服与泰国正大集团共同战略投资泰国的支付企业Ascend Money,该公司的目标是服务东南亚3.4亿难以接触到银行服务的民众。




对于中国企业的快速行动,以色列科技先驱尤西·瓦尔迪表示,中国科技巨头在国外夺取市场份额的凌厉举动让他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企业开始向外寻求增长,结果成了跨国公司。“(中国企业的)势头很猛,才刚刚开始。”


汇丰:美元恐重演里根时期的“丑陋一幕”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许多方面被外界与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进行对比。汇丰(HSBC)策略师在周三(5月3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通过美元这个角度将两者进行对比。

 

因华尔街憧憬特朗普会祭出促增长政策且美联储(FED)进行加息,2016年末美元指数飙升至14年高点。

 

汇丰全球新兴市场股票策略主管John Lomax写道:“我们的外汇团队设想的美元走势与上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时的美元走势相当相似。”

 

Lomax指出,从1981年到1985年初,美元汇率出现飙升,以对宽松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出回应。

 

然而,随着美国在财政赤字和经常帐赤字方面双双恶化,美元走势发生逆转。

 

在特朗普上任伊始,他的一些促增长提议,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支出和减税,被视为利好美元。Loma指出,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些财政措施不会得到通过,或者最终会对美元构成负面影响。

 

美元指数已经自大选后的高点回落约6%。汇丰外汇团队认为,有四大理由令其认为美元今年会进一步走软:

 

在法国总统大选之后,欧洲的政治潮流开始转为利好欧元。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分析师们曾表示,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胜选是唯一的利好市场的结果。但在美国,对于特朗普政策议程的高预期可能引发失望情绪。

 

市场基本上已经消化了美联储逐步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目前风险和市场焦点在欧洲央行(ECB),该央行正处于宽松进程之中。

 

美国财政政策的“结构性转变”:经济刺激的周期性益处可能会被对赤字的结构性忧虑所盖过。

 

汇丰团队称,“美国希望弱势美元”。美国新政府强调不公平贸易和弱势美元,这会引发双重赤字,与里根时期的情形类似。

人民币补涨是技术性调整 升值难成趋势

一、中间价的逆周期因子与人民币补涨可能无关

去年5月央行在《2016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机制:前一日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今年端午节前央行修改了之前公布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加入一个逆周期因子。新公式下,中间价=前一日收盘价+一揽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调节因子。

由于汇率定价本身和经济基本面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外汇投资的羊群效应容易使得汇率的单边预期被放大,以致汇率过度波动和超调,所以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的目的是平稳因经济波动带来的汇率波动。但是美元走弱,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补涨”看起来更像是一次顺周期调整,端午节后CNYCNH强势升值好像和这个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无关。

为什么之前美元顺畅走贬而人民币不升值?为什么人民币补涨?涨价是否持续?

二、之前美元走贬而人民币不升值是市场定价,实际有利于金融去杠杆

过去两个月整体呈现出“美元指数顺畅走贬,而人民币不升值”。按照之前的中间价定价公式,美元走弱,如果维持CFETS一篮子货币稳定,中间价应当升值,而实际结果是人民币对美元稳定,抱住美元对CFETS一篮子货币跌

3月中旬以来,美元指数虽然走弱但经济硬数据表现良好,主要是特朗普国内政策推行阻滞和法国大选平稳着陆之后,美元对欧元和英镑走贬,美元对新兴市场货币并未走贬。所以3月以来美元走贬而人民币不升,可能不是央行刻意要抱着美元兑一篮子货币贬值,而是市场给中国经济基本面预期和资产泡沫风险的公平定价。一方面二季度之后基本面向下已成一致性预期,另一方面资本泡沫的压力还未释放,目前的状况下,人民币面临的不应该是升值压力。

过去两个月国内金融监管步伐加快,站在有利于中国的角度看,人民币对美元不升值是好事,这意味着未来联储加息美元走强之后,中国的市场利率和资产价格可以少调整一点。如果之前人民币因美元走弱而升值,未来美元走强后要么人民币贬回去的幅度更大,要么利率和资产价格调整的更多。

三、近期人民币补涨是技术性调整,升值难成趋势

5月21号穆迪将中国的信用评级从Aa3下调到A1。5月开始CNH Hibor隔夜拆借利率就逐渐上行,31日至20%以上,创2017年1月以来新高。人民币补涨是秀肌肉,还是要应对中美百日协定里来自美汇率升值的诉求,我们也不知道。不过HIBOR拉到这么高还是老故事,实际上离岸是否存在大量人民币空头还是个问题。

CFETS USDCNY日交易量4月以来持续上升,美元对人民币远期升水仍然维持高位。目前看人民币的补涨是技术性调整,升值难成趋势。美元指数已经回到去年10月的水平,随着债务上限问题的解决,下半年特朗普政府努力推进税改、促进跨境企业利润回流,美元可能会有阶段性升值压力。对外,美国硬数据强劲且6月加息板上钉钉;对内,金融去杠杆的深入需要需要汇率稳定或中枢微贬为利率留出缓冲空间。除非在维稳上有很强的意图,否则人民币继续升值没有太多空间。

图:CFETS USD/CNY日度交易量持续上升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图:美元兑人民币远期升水维持高位

历史性撤退!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

种种消息都指向了今天的结局:特朗普终于明确,美国将撤出有历史性意义的全球减排协议。他指责协议牺牲美国的利益,未来不排除以对美国“公平”的条件重新加入。

本周四,特朗普宣布将终止执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所有条款。他认为,巴黎协定是伤害美国的范本,牺牲了美国的就业,美国的财富被它“大规模地重新分配”。经济增长需要所有形式的美国能源,美国退出对巴黎协定本身影响不会太大。他说:

“协定并没有消灭煤矿业的工作岗位,只是将它们转移到了美国以外地区,输送给外国。这个协定与其说是和气候有关,不如说是让他国获得优于美国的财力优势。”

特朗普表示,将开始进行谈判,尝试能否以对美国“公平”的协议重新加入巴黎协定,“我们会开始谈判,看能否达成公平的协议。如果能那很好,不能也没关系。”

特朗普说,巴黎协定是奥巴马政府谈判不力的结果,协定对美国人民来说是“坏协议”,退出协定是他“恪守美国工人优先这一竞选承诺”的表现。他将立即与民主党人共同确定新版气候协议的谈判条款,并努力确保美国的全球性环境领袖地位

本周初,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大学的讲话中警告,退出巴黎协定将伤害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前景。不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的国家经济将落后10至20年,同时也会削弱美国的全球领导力。

但从多家媒体近来的消息看,特朗普退出当前巴黎协定去意已决。

在特朗普宣布决定后,欧洲三大经济体德意法发布支持巴黎协定的联合声明,称协定不容重新谈判。这更让人怀疑美国经过谈判再度加入的前景。

全球反应强烈

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美国国内外掀起了批评声浪。

特朗普公布决定不久,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退出特朗普的白宫商业委员会。他参加了特朗普政府的制造业就业委员、战略和政策论坛以及基础设施委员会,为特朗普政府提供意见。

此前马斯克等美国大公司CEO都敦促特朗普坚持巴黎协定。马斯克本周三在Twitter上警告,如果白宫退出协定,他将停止向特朗普提供建议。

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批评特朗普退出气候协定的决定,称美国正加入“那些拒绝未来的”国家行列。他相信,美国若干州、市和企业将反对特朗普的气候行动。

前美国副总统戈尔评论称,特朗普的决定是不计后果的鲁莽行为,它破坏了美国的全球形象,威胁到人类及时解决气候危机的能力。但即使特朗普不带领全球恪守巴黎气候协议,美国人民也会。

美国的欧洲盟友也纷纷表态。欧盟负责气候行动与能源的委员Canete称,欧盟对美国的单边气候决定深表遗憾。比利时首相Condemns表示,对抗巴黎协定是非常野蛮的。

德法意三国政府发布联合声明,称三国“坚信巴黎气候协定不容重新谈判”,对美方的决定深表遗憾,相信协定为“前景和增长”提供了实质性经济机遇。三国将加大力度支持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实现巴黎协定约定的相关目标。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表示,很遗憾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他认为,这对美国的利益而言是失误,气候变化方面并没有巴黎协定的替代性计划,将不会重新谈判。他呼吁美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到法国工作,共同致力于抗击气候变化。

不过,同为共和党人的美国众议院议长Ryan对特朗普的决定表示赞赏,称巴黎协定使美国受到不公平待遇。

巴黎气候协定如何退出?

美国是在去年与中国共同批准巴黎协定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规定,签署国只能在正式加入后三年才能申请退出。在申请一年之后,退出才能生效。

也就是说,按照巴黎协定的规定,美国最终退出要到2020年11月,那时特朗普还剩两个月就要结束第一个总统任期

签署国也可以选择退出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保护框架公约》(UNFCCC),并以此方式退出巴黎协定,因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制定的。与巴黎协定的规定不同,UNFCCC的签署国随时可以宣布退出,一年之后生效

周四稍早美国媒体消息称,特朗普预计,退出将耗时逾三年,截止于2020年11月。

美国退出不算意外

去年选举期间,特朗普曾多次宣称全球气候变化是骗局,威胁要退出巴黎协定,曾表示将在上任100天之内“取消”协定。现在距离这一期限已经过去一个多月。

上周末G7峰会后,特朗普又放出退出巴黎协定的风声。

5月27日G7峰会结束后的联合声明中,特朗普打破其他六国的共识,称美国正在重新审查巴黎协定。特朗普27日当天还在 Twitter上表示,“我将在下周(注:本周)对巴黎协定做出最终决定”。

也是在G7峰会后不久,华尔街见闻援引美国政经新媒体Axios消息称,特朗普已在私底下告知美国环保署(EPA)局长Scott Pruitt等人,他希望退出巴黎协定。

在特朗普宣布退出前,已有包括巴勒斯坦自治区在内的196个国家宣布支持《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参与协定的发达国家将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能源转型,增强防御气候变化的后果。

发达国家已经承诺在2020年之前为此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但特朗普之前就暗示,他领导的美国不会实践出资承诺。

中欧有望联手

中国和欧盟分别是全球第一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地,美国的排放量在第二位。尚未签署通过巴黎协定的最大排放国是俄罗斯,其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五,排在印度之后。

昨日华尔街见闻提到,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将于本周五推出执气候协议之牛耳的联合声明,中欧认为全球能源系统转型“势在必行、无可逆转”,双方愿意共同捍卫巴黎气候协定的历史成果。

文章称,中欧将在电动汽车、能效标识和绿色创新科研等领域合作,并改善互联电力系统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欧盟将同意向中国提供1000万欧元,用于支持中方今年即将推出的全国性碳排放交易系统

文章称,中欧双方将在声明中表示,打击气候变化、改造全球能源系统,是促进就业、增进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双方还将联手帮助全球最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绿色经济,以增强发展中国家对巴黎气候协定的继续支持。

也在昨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事外。无论其他国家的立场 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加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认真履行巴黎协定,继续坚定地维护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大数据平台如何帮汽车产业带来变革和商业增值

毫无疑问,制造汽车是一门艺术,汽车设计仍然涉及很多素描,雕塑和审美情趣,这是汽车行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如今的汽车制造商也知道这是一门科学,大数据的有效利用正在成为汽车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方面。


传统的汽车行业数据来源不畅、结构单一、应用较浅,无法满足企业的数据需求。而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普及,正在诸多方面改变着人们的车辆购置和使用习惯,使传统的汽车数据收集、分析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大数据必将推动汽车产业全产业链的变革,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大数据帮助汽车厂商找准市场定位


在汽车行业,企业要想在无硝烟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需要架构大数据战略,拓宽汽车行业调研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从大数据中了解汽车行业市场构成、细分市场特征、消费者需求和竞争者状况等众多因素,在科学系统的信息数据收集、管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保证企业品牌市场定位独具个性化,提高企业品牌市场定位的行业接受度。


汽车企业只有定位准确乃至精确,企业才能构建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足够量的信息数据来供汽车行业研究人员分析和判断。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借助数据挖掘和信息采集技术不仅能给研究人员提供足够的样本量和数据信息,还能够建立基于大数据数学模型对未来市场进行预测。依靠传统的人工数据收集和统计显然难以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需求,所以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与挖掘显得尤为重要。


大数据逐步覆盖汽车产业全链条


目前在数据收集方面,车企、经销商、互联网及消费者等多渠道的数据收集方式日趋完善,使汽车大数据逐步覆盖全链条。车企大数据包括客户信息、交易信息、车辆信息、生产信息、采购信息、维修信息、投诉信息等,随着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的数据采集技术的使用,这些数据都将逐步得到完善。


随着数据的收集应用,汽车经销商能够实现从消费者“关注”到“消费”整个过程核心行为要素的实时监测,确保消费者入店行为数据的全录入,同时监测车辆4s店维修保养信息。通过慧数汽车大数据平台,车企能够洞察客户对车型和品牌的关注点和走势,掌握不同客户的潜在需求及预期,监控产品舆情反馈等等。


在数据分析方面,需要将多渠道、标准不一的客户数据进行整合,建立用户画像。慧数汽车大数据平台能够洞察全网汽车用户,从职业、收入、爱好、地域等多个维度对用户进行画像扫描,为车企提供最真实的用户信息,进而协助完成精准营销。


汽车大数据全方位应用


在数据利用方面,汽车行业对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的利用涉及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用户洞察、开展精准营销、改善客户管理及服务、改善产品研发和提升产品质量、业务运营监控、汽车后市场、交通领域、汽车流通等方面。通过对多渠道的汽车大数据进行融合及挖掘,能够深刻地了解客户需求及动向、掌握客户信息、进行市场细分、竞争分析、掌握客户满意度等。大数据还可用于开展精准营销,通过整合汽车媒体、微信、官网等互联网渠道潜客数据,扩大线索入口,提高非店面的新增潜客线索量,并挖掘保有客户的增购、换购、荐购线索,从新客户和保有客户两个维度扩大线索池;运用大数据原理,定义线索级别并进行购车意向分析,优化潜客培育,提高销售线索的转化率,提升销量。


大数据应用在企业运营方面可通过搭建业务运营的关键数据体系,开发可视化的数据产品,监控关键数据的异动,快速发现问题并定位数据异动的原因,辅助运营决策。


更好更快的开发汽车


汽车大数据的发展,车企能够借助大数据来改进自己的产品设计、汽车性能,并以此来加强与消费者的关系。消费者的意见对于新车型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制造厂商也能通过消费者对现有车型的反馈来收集信息。这些信息使厂商能更准确地了解现有车型的缺陷,也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大数据可以改善产品质量,促进产品研发。通过用户洞察,进行产品设计改进及产品性能改进,提高产品可靠性,降低产品故障率。


一款汽车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量产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支撑,对汽车制造商来说需要付出巨大资金和人力。上市以后如果销量可观,那对企业来说当然是值得欣喜的事情,相反,有可能新车型上市之后,市场反馈不好,销量持续低迷,久而久之,不得已被迫停掉这个车型的生产线而造成一笔巨大损失。慧数汽车大数据平台能让汽车厂商避免一些损失,让生产变得更精准,更适合用户,犹如量身订制一般。通过慧数汽车平台,我们可以准确的判断用户对汽车的需求点,比如汽车的外观,颜色,以及配置,还可以帮助我们精准区分用户的群体分类,从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来判断不同人群对汽车的不同需求,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群体来量身定做车型。


车企全面了解汽车行业各个环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最新进展,有利于各种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大大加快了汽车行业互联网化、数字化的进程,对于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只要汽车行业企业平时善于通过专业大数据平台收集、挖掘、统计和分析这些数据,为我所用,都会有效地帮助自己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收益能力,赢得良好的效益。


投资:拐点将至 流动性预期可能在逐步转向


投资要点:

1、近期利率债收益率曲线逐步陡峭化,在货币投放力度并未加码的情况下,可能标志着货币政策预期出现转向。

2、从空间、时间和预期三个维度来看,债券市场已经在接近由熊转牛的拐点:

1)空间上的原因:国债及国开债期限利差(1年-10年)当前都处于历史的低位。历史上,这个位置的期限利差一般说明流动性已经明显偏紧或者经济增长预期明显恶化,且意味着流动性已经接近一个从紧到松的边际拐点;

2)时间上的原因:当前的“货币发行”增速回落已经大致经历了6个月,根据货币发行和名义增长率的经验规律,名义增长率可能已经位于短周期的顶部区域。

3)预期上的原因:在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所构筑的政策走廊中,近来的政策明显在靠近“市场风险”这一沿。

3、在熬过6月末的MPA考核后,利率债及高评级信用债将迎来很强的安全边际。

4、后期债券市场的转牛可能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货币政策率先于监管政策转向,且形成利率债及高评级信用债收益率的顶部;其二是监管政策退出将形成中低评级信用债的顶部。

5、我们推荐在配置上逐步转为哑铃型。一方面酌情配置中长期限品种;另一方面继续配置短期限及类货币品种,受流动性仍然偏紧的影响,这些品种的利息收益也比较丰厚。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明显收紧、去杠杆超预期、信用违约冲击加大。

正文:

上周债券市场收益率普遍上升,而短端利率品收益率则有所下调。其中,低评级信用债曲线上升幅度偏大,AA-企业债1年及10年期收益率分别上升12.4bp和10.1bp报于5.83%和7.3%,AA+企业债及城投债收益率曲线也整体上移3-5bp;而1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调1.8bp报于3.47%,1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则下调5.9bp收于4.13%。国债及金融债期限利差(1年-10年)分别反弹4.3bp及7.7bp至18.5bp和20.9bp。

这一次利率债曲线的陡峭化可能标志着货币政策预期出现转向。早自4月以来,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就有所放松,但在这段期间,利率债的曲线出现了先平坦再陡峭的变化(多注入的流动性先集中涌向长端市场,最近才又集体投向短端市场)。收益率曲线表现得更加陡峭还是更加平坦往往意味着市场对流动性的预期如何,近期收益率曲线由平到陡的变化,在更大程度上可能意味着市场对流动性预期的转变。

货币政策预期转向的三个原因。边际上看,5月份投放的流动性是不如4月份的,而近期在投放量并不强劲的情况下,流动性预期发生转向,可能由下述三个原因所致:

1)空间上的原因:国债及国开债期限利差(1年-10年)在5月20日附近分别收至13bp和12bp,都处于历史的低位。如果不考虑资金面因受到异常扰动(季末等特殊时点)导致曲线异常平坦的话,国债曲线的平坦程度仅次于2011年9月,国开债曲线的平坦程度仅次于2008年10月以及2015年一季度。历史上,这个位置的期限利差一般说明流动性已经紧得接近极限(如2011年以及2015年)或者经济增长预期急剧恶化(如2008年),而二者都说明流动性已经位于一个从紧到松的边际拐点。

2)时间上的原因:当前的“货币发行”增速回落已经大致有6个月的时间,名义增长率可能已经位于短周期的顶部区域。如果用央行的“货币发行”去衡量基础流动性的话,经验上会发现“货币发行”增速的变化传导到经济的名义增长率需要相对稳定的5-7个月的惯性期,而在5-7个月的时间内,货币政策在所有阶段中是最紧的。

3)预期上的原因:在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所构筑的政策走廊中,近来的政策明显在靠近“市场风险”这一沿(政策已经明显意识到货币过紧的风险)。近来不但有“守住系统性风险”的表态,央行也表明了通过投放MLF及28天逆回购去平滑6月末资金面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市场的预期。

从空间、时间和预期三个维度来看,债券市场已经在接近由熊转牛的拐点。我们预计债券市场的转牛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货币政策率先于监管政策转向,这个拐点可能会形成利率债及高评级信用债收益率的顶部;其二是监管政策退出,政策目标转向稳增长及稳定资产价格,这个拐点或将形成中低评级信用债的顶部。

熬过6月末的MPA考核后,利率债及高评级信用债将迎来很强的安全边际。我们建议负债稳定的机构可以拉长久期、增加仓位;对于负债不稳定的机构来说,我们推荐在配置上逐步转为哑铃型:一方面酌情配置中长期限品种;另一方面继续配置短期限及类货币品种,受流动性仍然偏紧的影响,这些品种的利息收益也比较丰厚。



在线娱乐和共享出行迎来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