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中国5月财新制造业PMI 49.6 11个月来首次跌破荣枯线

中国5月财新制造业PMI 49.6,为11个月以来首次位于50下方,预期50.1,前值50.3。

昨日统计局公布的5月官方制造业PMI持平前值,连续10个月站在荣枯线上方。5月官方制造业PMI 51.2,高于预期的51.00,前值51.20。

制造业运行重现放缓,IHS Markit报告指出背景原因是产出与新订单增速放缓,用工加速收缩。海内外需求疲弱,新增出口销量增速轻微,采购量微幅回落,成品库存今年来首次出现上升。 

中国企业对未来一年的前景预测依旧欠佳。业界的信心仍然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乐观度继续维持在4月份的5个月低点。

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称:

分项中,产出指数、新订单指数依然位于扩张区间,但均下跌至去年 6 月以来最低;投入和产出价格指数双双跌落至收缩区间,是去年6月以来首次;采购库存指数大幅下跌,但产成品库存回升,显示企业从主动补库存向被动加库存转变。5月制造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的趋势已经基本确立。” 

海内外需求疲弱,5 月中国制造商的采购数量在 11 个月来首次趋降。许多受访厂商表示,销售未如预期,影响了对投入品的采购。销售乏力,也导致成品库存重现上升。

昨日的官方PMI数据亦提及,产成品库存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均出现下降,降幅均超过1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称,国内外市场需求大体平稳;价格类指数继续回落,表明市场供求缺口正在较快弥合;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原材料库存指数提高,表明库存调整活动趋稳。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点评官方制造业PMI时提到,连续3个月以上的价格回落在逻辑上指向后续补库存动能放缓。5月PMI产成品库存同比环比均是年内最低,确实反映库存动能偏弱,而从4月工业企业产成品数据来看,4月已经开启被动补库存。

IHS Markit的报告还提到:

投入成本在去年 6 月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而这又导致制造业产品销售价格在去年 2 月以来首次趋降。

5 月份,中国制造商进一步增加产出,但增速为 11 个月来最低,仅算轻微。产出增速放缓,反映新订单总量的增长相对乏力,后者的增速在当前此轮增长期内(始于去年 7 月)为最低。数据显示,海内外客户的需求皆相对低迷,新增出口销量也是增速轻微。

与此同时,用工继续收缩,而且收缩率连续第三个月轻微加剧,创下去年 9 月以来最大用工降幅记录。用工数量下降,部分原因与企业压缩规模有关,另外的原因是人员自愿离职后没有填补空缺。因此,积压工作量在 5 月份继续上升,并且录得今年以来最大增速。

5 月份,制造商反映平均成本负担有所减轻,这在将近一年来尚属首次。成本降幅整体仅算轻微,受访厂商表示原因主要与原料降价有关。在成本下降的传导效应下,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也在去年 2 月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多头溃不成军:科通芯城一度再跌近30% 股价三天腰斩

中间价大幅上调逾500点 两岸人民币双双飙涨 在岸升破6.79

周四,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8090,为去年11月10日来最高,上调0.79%,创1月6日来最大升幅,上日中间价报6.8633。上日官方收盘价6.8210,夜间收盘价6.8170。

人民币中间价发布后,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短线拉升约百点后继续快速走强,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突破6.73关口,一度涨至6.7240。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突破6.8,创去年11月11日来最高后进一步升破6.79元关口,一度至6.7875元。



国君固收分析师覃汉认为,美元指数年初以来累计跌幅接近5%且有进一步破位下行的迹象,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不到2%(CNY),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币对美元本身有一定的“补涨需求”。

覃汉认为人民币在当前这个时点出现补涨,可能是因为内、外矛盾同时释放风险过大,央行在内、外部矛盾中更看重前者,暂时“退一步”稳定汇率风险,为国内“去杠杆”腾挪空间。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点评中国经济时表示,鉴于政府收紧资本管制、而美元可能继续偏弱,今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不会超过7(此前的预测是7.15),2018年年底不会超过7.1(此前的预测是7.3),外汇储备规模可能不会跌破3万亿美元。

上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称,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确实考虑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主要考虑是: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上海证券报援引民生银行高级分析员应习文称,“此次中间价报价机制调整被市场视为支撑人民币汇率对美元补涨、并使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货币保持稳定的信号,从而在市场形成了较为一致的预期。” 应习文表示,离岸市场深度较小,也更为敏感,其反应更为剧烈,可能是因为拥挤交易引发离岸人民币资金面趋紧。

在线娱乐和共享出行迎来黄金时代

绳索再收紧——减持新规后股票质押规模难再扩张

2017年5月27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证监会公告〔2017〕9号),这是继2015年7月、2016年1月之后发布的新版减持新规,进一步规范股东减持行为,执行股票质押协议也适用于此规定。对此兴业研究策略点评如下:

新规从强化减持约束和填补规则漏洞两方面延续监管收紧绳索。与2016年旧规定相比,新规进一步强化了对减持行为的约束:第一,减持比例限制:大股东在 3 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 1%,大股东及一致行动人需合并计算;第二,限制范围扩大:新增IPO首发及增发解禁同时适应规定、约束范围从大股东扩展为股东。此外,新规明确填补规则漏洞,新增针对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条款,避免大股东的“过桥减持”。

监管政策引导市场长期回归理性,短期带来阶段性波动。本次股东减持新规对二级市场退出渠道进行规则重塑,实现了首次融资-再融资-减持退出的全链条多环节制度管控。结合此前早已开始的IPO加速、定增再融资、重组并购的收紧,监管层持续引导市场回归理性化的监管思路明显。但在短期,新规对减持约束的加强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强化市场关于监管抑制套利的政策预期,可能引起短期流动性风险释放,带来资产端和资金端的阶段性波动,对股票质押等高流动资产价格构成直接影响。

受制于流动性削弱,股票质押规模难再扩张。股票质押和可交债债转股同样纳入新规范畴,意味着大股东集中质押的场内质押式回购业务的平仓受限。考虑到大股东质押已经成为市场主流,股票质押市场的流动性将整体弱化,平均质押率水平将下行。根据兴势力1号模型的测算:按一年期质押期限计算,一年到期后平仓并延长3个月的减持时间窗口,股价损失率预计提高1.12倍,业务质押率预计平均下降3%,股票质押市场融资规模预计下降1500亿。

商业银行面临股票质押业务存量资产质量下降和增量业务拓展受限的双重困境。存量业务因底层资产流动性削弱导致资产质量受损,需要重新评估资产的内在价值;而增量业务则需要对抵押物、保证金及资产预期收益率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弥补流动性风险。

加强对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识别,资产的流转和处置成为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业务的新方向。从监管政策方向和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看,不仅股票质押业务,商业银行直接大规模参与资本市场的行为都将受到抑制。依靠资金规模优势获取收益空间在缩小,在资产端筛选和获取优质资产变得更加重要。对于包括股票质押在内的非标准化资产,存量资产流转将成为商业银行的新方向。基于底层资产的风险收益的识别,设计衍生品流转交易,获取风险分散化和资产重定价的收益差价。新盈利增长点源于金融市场信用再创造效应:将流动性较差的银行资产变成可交易买卖的金融资产进行融资,而后融资资金再投资形成新的资产,带来大量潜在的信用扩张倍数,拉长信用资金链条,金融市场总体流动性迅速上升。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可获得不同期限、货币种类、利率水平的其他金融资产,扩大资产选择范围,并获得基于金融市场额外流动性信用创造的收益。

中国未来三年拟改造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26日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8-2020年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套。住建部等有关部门将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和金融、用地等支持,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承诺。

陆克华指出,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困难民众住房条件的重要方式。过去8年,中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3287万套。通过棚户区改造,使8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此外,通过城中村改造,帮助约950万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住进了配套完善的安置房小区。

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充足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中国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以促进商品住房去库存。

由于能带动有效投资和建材、装修、家电等消费,促进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棚户区改造也被视为带动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的重大民生工程。

未来三年1500万套的棚改目标如何实现?

除落实好金融信贷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和有关资金补助政策外,陆克华透露,在那些库存量大,市场房源非常充足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还要进一步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促进去库存,减少重复建设。

同时,要努力实现市域内棚改资金收支大体平衡,依法依规控制棚改成本,做好棚改腾空土地的出让工作,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偿还贷款,促进棚改工作可持续发展。

此外,陆克华强调,“棚改”须坚持规划先行,兼顾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棚改推进过程中,需重视维护城市传统风貌特色,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另外,要抓好棚改工作质量和配套设施建设。最后,要督促各地加强棚改专项资金使用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一张图看懂:美国五大科技巨头如何做到富可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