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IPO不应为市场“失血”背锅 新股发行市场化要保持定力

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日报今日齐齐在头版刊文指出,继续让IPO为大盘调整“背黑锅”不合时宜,应坚定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定力。 

目前市场上有观点认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尤其表现为包括退市、投资者保护、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在内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应当严控IPO,新股的常态化发行也应当等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之后再行推出。


而证监会对IPO的放缓亦是较为明显的。最近三周,证监会的IPO核发数量打破了每周10家以上的常态化节奏,分别变为7家、4家和8家。据证监会统计,截至2017年5月19日,IPO企业的未通过率(包括终止审查和否决)达到26.85%,几乎为过去十年均值的两倍。

三大证券报指出,认为暂停IPO能大盘扶摇直上的想法,太“高估”IPO了。不应将IPO视为“洪水猛兽”,市场需要发行新股的“活水”,应该坚定市场化改革的定力,在常态化新股发行的基础上寻找动态平衡。


上证报:《常态化发行应有定力 动态平衡寻求改革更优解》

证监会9日公布了今年以来第21个批次的IPO核发情况,8家企业获得批文,筹资总额不超过25亿元。近3周以来,证监会核发IPO批文数量打破了“周10家”的节奏,分别为7家、4家、8家,这显示监管部门正在综合研判改革力度与市场可承受程度,在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新股发行的动态平衡。


适度调整和变动新股发行的节奏,体现了监管层呵护市场的用意,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改革力度和市场可承受程度,也更有利于市场平稳运行。然而,IPO并不是决定市场走势的核心因素,“每周发几家”不应成为投资者决策的根本依据。


发行体制是资本市场综合改革的重要一环,它与其他基础性制度一道标记着市场成熟度的成色。“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市场化、法治化之路需要一步接着一步才能走稳、走远,其中关键不仅在于各项改革要步调一致,更在于哪项改革也不能止步不前,甚至开倒车。


近日,市场上有观点提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尤其表现为包括退市、投资者保护、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在内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应当严控IPO,新股的常态化发行也应当等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之后再行推出。


这种观点,把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基础性制度组成部分的发行制度与其他制度割裂了开来,把资本市场复杂的综合改革简化成了发行改革和为发行改革铺路的改革。

2009年,证监会正式启动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新股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八年来,退市制度改革、再融资制度改革、投资者保护制度改革、上市公司监管改革、稽查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也在同步推进。这些工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既无法“单兵突进”,也无法在其他改革按兵不动的情况下“独善其身”。


一个“只进不出”的市场是不健康的,一个“不进不出”,或者“只出不进”的市场呢?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的“木桶原理”应该无需赘言,先待其他制度木板补齐,最后再来修缮发行的短板,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历史上,新股发行因二级市场低迷而9次暂停,又9次重启。每次IPO暂停后,市场趋势都并未就此扭转;每次重启,又都因为一级市场开闸的心理影响,使市场短期承压。市场源头之水时断时续,为壳溢价、壳炒作提供了土壤,上市公司“久病不退”也成了A股市场的一大痼疾。


去年四季度以来,新股发行渐至常态化,其间二级市场虽有波动,但各方对“IPO不是影响市场走势的根本因素”、“暂停IPO于市场发展无益”也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

申万宏源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认为,IPO融资是市场的基础性功能,应该得到正常发挥,近期IPO的节奏调节是监管层为了缓解市场忧虑,尽可能维护市场稳定,短期内适度进行节奏调整是必要的,但未来的出路还是得加快推进改革。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提出,IPO是资本市场正常的输血机制,IPO常态化表明市场是正常化运行的。

而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看来,IPO核发节奏可快可慢,关键是不能停。暂停IPO不仅不能改变市场的基本走势,反而会进一步强化投资者的熊市预期。


当前的新股发行体制尚未达到市场之手遴选企业、市场博弈形成价格、市场决定发行节奏的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对于监管层和市场都十分期待的这一“理想状态”来说,保持正常的新股发行是前提而不是结果。新股发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不可能通过停止IPO进程来实现;包括发行体制在内的资本市场整体改革,也不应因为二级市场的价格博弈而动摇或反复。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的要求下,只有常态化的新股发行才能保证市场基本融资功能正常实现,才能帮助市场形成明确预期,才能使包括退市、投资者保护、上市公司监管等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改革得到统筹推进。


而在常态化新股发行的基础上寻找动态平衡,也更有利于优化新股发行节奏的弹性,在当前市况、当前资本市场发展阶段,求得市场化改革的更优解。


中证报:保持定力增强韧性 推进新股发行市场化

股市一旦连续调整,市场上关于暂停新股发行(IPO)的声音就会增多,视IPO常态化为洪水猛兽。对此,中国证券报认为,不宜将新股发行常态化与市场涨跌直接挂钩,切不可重走所谓暂停IPO以救市的老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环节,新股发行市场化是A股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资本市场发挥创业创新“孵化器”功效的基本保障。

主张暂停IPO的直接理由是新股发行过多造成股市失血,以致市场连续走低。从历史数据来看,IPO筹资额上升与股市下跌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过去数次暂停IPO也并未扭转股市下跌势头。市场调整是一个向基本面回归的过程,个股估值必须与实实在在的业绩支撑相匹配,而且资金流向也受市场风险偏好的影响。


实际上,相对于IPO融资,再融资和减持被视为A股市场的两大出血点。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再融资规模开始大幅超过IPO募资规模,前者在2016年是后者的10倍以上,对市场资金的整体影响更大,且带来过度融资、灰色甚至是非法套利等问题。对此,证监会在今年2月发布再融资新政予以规范,优化资本市场融资结构。5月底,针对无序减持、任性减持、违规减持等问题,证监会封堵制度漏洞,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行为。


在IPO常态化进程中,监管层对新股发行审核是从严从紧的。统计显示,截至5月19日,今年证监会共审结IPO企业257家,其中,已核准的IPO企业188家;未通过发审会(被否决)的IPO企业24家;终止审查(申请撤回)的IPO企业45家。IPO审结通过率约为73.15%,未通过(包括终止审查和否决)率约为26.85%。


暂停IPO能不能救市是个未知数,但暂停IPO对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以及实体经济的伤害是可预知的。最直接的伤害是一些优质公司难以获得上市融资机会。这一方面将使上市公司资源稀缺性加剧,增加壳资源炒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加剧实体经济面临的融资难,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等难题,而作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风险承担最为分散的市场,资本市场将丧失创业、创新“孵化器”功效。更严重的是,资本市场的发展预期将再次被扰乱。


2015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从过往来看,在融资功能方面,中国股市主要面临两大痼疾,一是多层次体系不完善,“倒金字塔”式的体系不能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二是股票发行机制不够市场化,且股票发行经常因为市况不好而被叫停。“融资功能完备”内在地要求新股发行常态化、市场化,激发A股市场“孵化器”功效,像美国资本市场一样培育出世界领先的科技型企业。


新股发行不宜也不能再纠缠于要不要暂停以救市的窠臼中,更应聚焦于如何进一步市场化的考量上。就新股发行本身而言,哪些公司可以上市、如何定价、什么时候发行都需要交给市场来回答,并最终向注册制过渡。在这一个长期过程中,中国证券报认为,监管部门应坚定市场化改革的定力,增强改革韧性,积极搭建新股市场化发行的制度框架,夯实市场化改革的法治基础,稳定资本市场的发展预期。


证券日报:继续让IPO为大盘调整“背黑锅”已不合时宜

长期以来,市场上对新股发行(IPO)的机制、节奏和规模的存在一些争议。最典型的一种说法就是IPO规模大会导致市场调整,进而要求暂停IPO。那么,暂停IPO真的能让大盘扶摇直上吗?显然,这种想法太“高估”IPO了。


先来看看新股发行的速度和融资规模。今年5月27日之前,新股发行的节奏是保持着每周10家的速度,此后三周分别是7家、4家和8家。虽然看似每周都有发行,但是,从融资规模来看,其实并不大。今年以来拿到IPO批文的207家企业,筹资总额不超过1039亿元,平均筹资额在5亿元左右。


这样的融资规模大吗?显然不大。所以,把IPO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是造成市场调整的原因,认为会造成市场大量“失血”,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对的。

再者,如果我们从过往的数据来看,也无法得出暂停IPO就能让股市扶摇直上这样的结论。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有分析认为,从公司筹资的角度看,往往是股市上涨时更容易筹集资金,因此公司在牛市中筹资意愿增强,熊市里筹资意愿减弱。IPO筹资量上升与股市下跌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过去数次IPO暂停的时期股市也未出现上涨。


与此同时,有市场人士指出,IPO暂停后资金是否流入股市仍取决于市场的风险偏好。以2015年7月份IPO暂停为例,当月货币基金规模激增8077亿份,股市并没有出现期待中的上涨,投资者的情绪尚处于股市异常波动后的恐慌阶段,IPO的暂停难以改变市场风险偏好的改变。


显然,所谓“IPO批量供应造成了市场供求失衡,导致市场下跌”的说法有失偏颇,这早已经被众多有识之士明确指出。在我国资本市场深度已经发生质变,早已摆脱早期那种“低级别供给平衡”的今天,再旧调重弹,让IPO来为大盘调整“背黑锅”,已不合时宜了。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IPO,定向增发的融资规模对市场整体资金的影响要来得更大。以2016年为例,A股增发募集资金量为16918.03亿元,是IPO融资规模的11.31倍。由此可见,跟定增市场比起来,IPO市场融资规模仍然较小,不足以对A股造成下行压力。鉴于此,我们看到,监管层分别于今年2月份和5月份对再融资和股东减持予以进一步规范。


市场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活水”,发行新股就是为市场补充新鲜血液、补充“活水”。一些优秀的、新鲜的“血液”进入市场,可以提高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拓展投资者的选择范围。


那么,这些“活水”质量如何?监管层是否从源头上把好了关?来看一组数据:根据统计,截至2017年5月19日,今年证监会共审结IPO企业257家,其中,已核准的IPO企业188家;未通过发审会(被否决)的IPO企业24家;终止审查(申请撤回)的IPO企业45家。IPO审结通过率约为73.15%,未通过(包括终止审查和否决)率约为26.85%。


应该说,从目前IPO企业终止审查和否决情况看,从严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离不开监管层的严审核。

我们看到,今年以来,证监会继续严把审核质量关,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严格实施IPO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通过反馈、检查、初审、发审等审核流程和审核机制的有机配合,有效遏制问题苗头和“带病申报”情形,净化审核环境,强化中介机构责任,严厉打击利润操纵、欺诈发行、包装上市、虚假披露等行为,以从严监管促进优质企业上市,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当然,在为市场输送“活水”的同时,也要将“死水”和“臭水”清理出去。这就必须进一步健全退市制度,加大退市力度。我们既要让优秀的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也要对走不动、跟不上或者有重大违法的上市公司采取退市措施。这样既使得股市投资标的实现“优胜劣汰”,提升市场整体的投资价值,也减少了IPO加速对市场情绪造成的负面冲击。


业界人士推断,IPO常态化之后,接下来的当务之急就是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可以预期的是,在“严监管”模式下,未来退市将成为A股市场的一种常态。

日韩熄火中国发力 比特币价格涨破3000美元

今晨,在货币电报报道韩国和日本(全球第三大和第四大比特币交易市场)不再显示比特币价格溢价后,比特币价格首次突破3000美元(数据来自BitcoinWisdom),创下历史新高。


5月下旬,韩国比特币价格一度达到4,000万韩元,也就是3600美元。而北美的比特币价格却只有2400美元,中间存在着1200美元的价格溢价。现在,韩国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Korbit上的数据显示,这些溢价已经跌至零。


从数据上看,韩国和日本比特币交易市场的极端溢价率并非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导致极端溢价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比特币市场的稳定。


随着监管力度的放松,中国比特币市场6月逐渐稳定,中国三大比特币交易所(火币网、OKCoin和BTCC)也开始全面走向复苏。原本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5%的中国比特币价格,现已走在世界的前列,超过了全球平均价格。


据OKCoin数据显示,中国比特币交易价格目前为3185.56美元,而Bitstamp平台上比特币的交易价格仅为2968.09美元。三个月前,前一个平台上的比特币价格为1187.56美元,而后者上的比特币价格则为1226.62美元。


随着中国市场带动全球比特币均价一路走高,日韩比特币价格与全球平均水平之间的溢价缩小。与此同时,日韩市场的流动性也大幅上涨。日本的一些最大的公司,包括数十亿美元的互联网综合转型公司,开通了比特币交易所,以应对比特币快速增长的需求,韩国的交易所也开始专注于为交易者提供更高的流动性。这些使得日韩市场高溢价最终滑落至零。


现在,日韩市场的比特币溢价消失,而中国市场的比特币折价时代结束,重新走向溢价时代。

据货币电报评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市场,是全球比特币交易市场稳定和标准化的催化剂,对比特币价格上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565亿美元!阿里巴巴登顶亚洲市值最大公司

今年是阿里巴巴集团上市第三年,也是阿里连续第二年在杭州举办投资者日大会。


来自全球最顶级投资机构的350位投资者和分析师来到阿里西溪园区。他们所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4万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去年的200人,今年人数增加了75%。


当阿里发布,其2018财年营收将增长45%~49%,远超出市场36%~38%的分析预测时,现场投资人发出了惊呼。彭博社等境外媒体,也予以了大篇幅报道。随后,阿里股价在周四盘初大涨13.5%至142.6美元,总市值达3565亿美元,成为亚洲市值最高公司。


数据干货满满


预估2018财年营收增近5成


面对投资人和分析师,阿里用一组漂亮的数据秀出商业实力。


在过去的2017财年,阿里巴巴拿出了出色的成绩单,全年收入同比增长56%至1582.73亿元人民币。经调整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达744.56亿元人民币(108.17亿美元),首次超过百亿美元大关。


2017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显示,当季度电商核心业务收入315.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移动电商平台贡献了中国零售平台季度收入的85%,中国零售平台年度活跃买家增至4.54亿,移动端月度活跃用户高达5.07亿。在巨大的规模体量下,阿里延续高速增长,全面超越市场预期,并创下自IPO以来最高季度收入增幅。


此前阿里巴巴公布的2018财年营收增长45~49%,预测好于预期。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表示,阿里巴巴的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GMV达到1万亿美元(6万亿人民币);远景目标是到2036年,服务的全球消费者达到20亿。

世界银行公布GDP预期,未来三年中国增速超美国,位列第一!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2017到2019年期间,世界平均实际GDP预期增长量为2.8%。


那么这些增长是来自哪里呢?是发生在那些以稳定2%速度增长的大国,还是在普遍8%增长率的新型小国?



世界银行公布GDP预期,未来三年中国增速超美国,位列第一!


2017-2019世界实际GDP增速占比。


中国仍然最高。


即使因为一些原因,中国发展放缓,世界银行仍然预测中国今年会以6.5%的速度扩张,并且未来两年增长速度为6.3%。


将这些数据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联系,就拥有难以置信的增长量。其实,这一阶段35.2%的世界GDP增长量来自中国,其经济总产值增长高出2.3万亿美元。


世界银行公布GDP预期,未来三年中国增速超美国,位列第一!


美国的不确定性


即使美国依然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大量贡献,但是世界银行却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警告。


“对美国的预测不包括特朗普新政产生的影响,因为这些政策的范围和最终形式还不确定。”


也就是说,世界银行认为,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税减政策,理论上会使美国和全球经济放缓。但是,由于美国当前政治环境混乱,税减政策被推迟,有些分析师正在降低新政对经济产生影响的预期。


其他经济体


世界银行公布GDP预期,未来三年中国增速超美国,位列第一!


除了普遍被认为是高增长的中国、印度、欧元区、和美国以外,印度尼西亚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大亮点。


印度尼西亚拥有世界第四多的人口,占全球GDP增长的2.5%,增长量为1.6万亿美元,GDP总量达到9.41万亿美元。世界银行预测印度尼西亚今年增长率为5.3%,未来两年为5.5%。


GDP增长率在1%及以上的国家包括:韩国(2.0%)、澳大利亚(1.8%)、加拿大(1.7%)、英国(1.6%)、日本(1.5%)、巴西(1.2%)、土耳其(1.2%)、墨西哥(1.2%)、俄罗斯(1.0%)、伊朗(1.0%)。

银行年中资金争夺战打响 理财收益全线超5%

理财收益首次全线超过5%,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年中将近,一场存款大战,似乎已在银行间打响。

6月2日以来,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内的各类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全部都出现了预期收益率5%以上的产品。公开信息显示,部分银行近期发行的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超过5%的,占比已经超过70%。同时,存款利率也出现显著上浮,不少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达到50%,连国有大行也上浮了16%以上。

理财、存款收益上升的同时,银行开始盯上大额资金。根据产品信息,认购金额百万元以上理财产品普遍出现,而认购起点最高的已经达到5000万元。此外,对于大额存款,银行也会给出高于挂牌价格的利率。

理财预期收益全线飙过5%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5月27日到6月2日,银行封闭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43%,较上期上升0.01个百分点。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预期收益率已远远超过上述数据。厦门银行5月19日以来发行的40款理财产品中,29款年化预期收益率超过5%,且高于5.2%的已经达到7款,低于5%的只有11款。除了三款期限在349天到364天之间外,其他的26款,期限全部在182天之内。其中,两款期限63天的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5.4%、5.3%。此外,两款31天期限的,收益也达到5.2%、5.1%。

不仅是中小城商行,一些规模较大的银行也同样如此。

江苏银行产品信息显示,该行6月2日开始发行的10款固定期限产品,收益率全部超过5%,其中最低的也有5.05%,最高的则达到5.3%,而期限全部在42天至182天之间。

多数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5%,已非城商行所独有的情况,股份制银行同样也是如此。产品信息显示,浦发银行目前在售的理财产品中,年化预期收益率超过5%的有两款,收益高达5.5%、5.3%,但期限只有188天、35天。而民生银行发行的两款60天、126天期限理财产品,收益率也达到5%,起购金额只有5万元。

中信银行6月7日开始募集的一款产品,期限182天,预期年化收益为4.75%,另两款“乐盈稳健”系列的“新客户专属”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9%、5%,认购起点5万元,期限均只有91天。此外,6月3日开始募集的两款产品,100万元起购,期限305天、91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也达到5%、5.05%。

6月5日以来,平安银行就发行了六款高收益理财产品,期限最长的182天,最短的91天,起购金额分别为5万元、100万元,但预期年化收益均在5%以上,预期收益率超过5.1%的有两款,最高的达到5.15%。而华夏银行6月1日至6月13日的在售产品中,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有四款,其中,两款为5.1%,两款为5%,除了一款认购起点为300万元,其他均为5万元。

国有大行的理财收益率,虽然低于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但也同样显著飙升,个别产品预期收益率也超过5%。产品信息显示,建行发行的一款大额理财产品,起购金额600万元,期限只有51天,预期年化收益已达5%。此外,该行6月6日到6月8日开始发行的理财产品中,已经有7款预期年化收益达到4.5%~4.65%,期限最长的也只有138天,期限最短的则只有56天。此外,农行在售的理财产品中,也有两款最高收益率达到4.75%。

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

理财产品收益全线飙升的同时,银行的存款利率水平同样也在大幅度上浮,不少中小银行的上浮幅度已经达到50%,上浮30%则是常见情况。

根据央行规定,目前,三个月、半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1.1%、1.3%,而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分别为1.5%、2.1%、2.75%。

但网站信息显示,工行、建行、农行、中行目前一年期、两年期存款的挂牌利率均为1.75%、2.25%,较基准利率高出0.25、0.15个百分点,上浮幅度为16.7%、7.1%。此外,招商银行的挂牌存款利率,也与上述四家国有大行相同。

“如果是大额存款,我们行的利率比其他行要高一点,超过100万元的,一年利率是1.95%,要是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还会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一点,一年能给到2%,甚至还不止。”某股份制银行支行行长对第一财经称,眼下各家银行的流动性压力较大,对业务人员的考核力度也在加大,大额存款的实际利率通常都会高于挂牌利率。

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1.95%已经是普遍现象。根据公开信息,民生银行一年期存款挂牌利率为1.95%、两年期为2.35%,比基准利率上浮了30%、12%。而光大银行一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同为1.95%,两年期则为2.41%,较基准利率上浮了0.31个百分点,上浮接近16%。

与此同时,恒丰银行两年期存款的利率已经上调至2.5%,较基准利率上调了0.4个百分点,上浮幅度接近19%。渤海银行两年期存款利率更是上调至2.65%,比基准利率上浮了0.55个百分点,上浮幅度超过26%。

不过,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30%可能还不是最高的。根据融360监测数据,截至5月23日,北京地区定期各期限存款利率最高上浮36.67%,上海地区最高上浮36.36%,南京地区最高上浮42%,但较一季度没有明显变化。

相较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存款利率无疑更高。长沙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025%,两年期为2.835%,分别比基准利率上浮0.525、0.735个百分点,上浮幅度均为35%。而重庆银行则为2.1%、2.835%,一年期上浮了40%。

然而这也还不是最高的。公开信息显示,汉口银行、河北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达到2.25%,上浮0.75个百分点,上浮幅度达50%。其中,汉口银行两年期存款利率为2.94%,上浮0.84个百分点,上浮幅度达到40%。

盯上大额资金

和大额存款一样,收益提高的同时,银行也瞄准了大额理财产品,一些产品的认购起点已经高达数千万元。

江苏银行产品信息显示,该行6月2日开始发行的10款固定期限产品,一半的起购金额设定在100万元,最高的一款起购点达到600万元。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的不少收益较高的产品,起购金额都在100万元,个别则达到300万元。

一些中小银行的标准更高。晋城银行5月24日、25日发行的两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4.39%,期限为365天、38天,但起购金额却高达2000万元。而6月5日发行的一款产品,期限365天,预期年化收益5%,但起购金额更是达到5000万元。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市场流动性紧张密切相关。数家中小银行金融市场部门人士此前向第一财经分析,小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以前发行了大量同业理财,如今同业理财成为重点清理对象,为了填补期限错配形成的资金缺口,已经很难发行,只能向企业、个人客户发行理财产品。同时,商业银行还要面对央行年中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 现在已经时日无多。

“流动性确实比较紧张,过于依赖同业负债的银行更是这样。”某中小银行董事长对第一财经称,同业理财目前除了发行难,还面临着赎回压力。为了降低同业负债占比,占比偏高的银行,正在压降同业理财规模,对流动性形成压力。

这位董事长认为,今年5月,同业存单净融资额为负,一方面是因为同业理财资金成本上升,套利空间已极小,甚至已经倒挂。而另一方面是因为流动性紧张。尽管收益上升,但理财产品销售仍不理想。数据显示,今年5月,同业存单净融资额为—3328亿元。

根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5月27日到6月2日的一周,共有188家银行发行了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1182款,发行银行数量比上周减少60家,产品发行数量则减少448款。

“上调存款利率、理财收益率,虽然有普遍性,但不是每个银行都存在这种情况。”某城商行高层对第一财经称,总体来看,目前市场流动性偏紧,但比一季度略有好转。出现目前的情况,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年中MPA考核,一方面各家是银行之间业务结构的差异,导致的资金需求不同。“像我们行这几年一直控制同业负债,现在同业负债占比不到5%,流动性不存在问题。”


中国5月CPI增速加快至1.5% PPI继续放缓

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5月CPI同比1.5%,为今年3月以来的新高,前值1.2%;5月PPI同比5.5%,前值6.4%。

此前市场预计,在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拖累下,PPI涨幅料从4月的6.4%放缓至5.6%;5月份CPI同比增速将回升,从4月份的1.2%加速至1.5%。

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解读称,在5月份CPI 1.5%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1.0个百分点,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鲜菜、鸡蛋和猪肉供应充足,5月CPI同比涨幅的扩大主要来自非食品价格因素。PPI方面,拖累因素主要来自黑色系金属和煤炭的价格回落,还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价格的下滑。


CPI环比微降 同比涨幅扩大

中国CPI同比增速在今年4月重回1%上方,5月,同比增速继续扩大至1.5%,但环比微降0.1%。

统计局解读称,鲜菜、鸡蛋和猪肉供应充足,5月CPI同比涨幅的扩大主要来自非食品价格因素,涨幅较大的有医疗保健、教育服务、居住、交通。非食品价格环比与上月持平。

从环比看,5月份CPI微降0.1%,走势基本平稳。食品类价格下降0.7%,影响CPI下降约0.14个百分点。

其中,鲜菜由于气温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6.2%;鸡蛋供大于求,价格下降4.1%;猪肉供应充足,价格下降2.9%。三项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24个百分点。应季瓜果上市价格较高,鲜果价格上涨4.2%;水产品由于休渔期影响供应减少,价格上涨1.2%。两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与上月持平。汽油和柴油因两次调价,价格分别下降0.6%和0.8%;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下降5.5%和0.8%。中药和西药因原料涨价,价格分别上涨0.5%和0.7%;部分地区公立医院推动价格改革,医疗服务类价格上涨0.3%。

从同比看,5月份CPI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3%,影响CPI上涨约1.84个百分点。

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5.9%,教育服务类价格上涨3.3%,居住类价格上涨2.5%,交通类价格上涨2.3%。食品价格下降1.6%,影响CPI下降约0.32个百分点。其中,鸡蛋、猪肉和鲜菜价格同比下降较多,降幅分别为16.8%、12.8%和6.3%,三项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61个百分点。

商务部8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猪肉、鸡蛋、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下降较为明显。本轮肉蛋菜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供应增加。以生猪市场为例,今年一季度猪肉产量、生猪出栏量均出现2015年以来首次正增长。

商务部预计,下半年国内生猪及猪肉市场供给稳步增长,价格整体呈下行态势;鸡蛋市场近期供应充足,入秋后蛋价有望企稳回升;未来几个月,蔬菜价格总体将延续回落态势,但不排除部分产品在个别时段、局部地区出现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

PPI继续回落

PPI增速同比、环比均继续回落。拖累因素主要来自黑色系金属和煤炭的价格回落,还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价格的下滑。

从环比看,5月份PPI继续下降,但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4%,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降幅与上月相同。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0个行业产品价格环比下降,比上月增加6个。从主要行业看,价格环比降幅收窄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石油加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分别下降1.3%、1.0%、0.4%和0.3%;环比降幅扩大的有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下降4.1%和0.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由升转降,下降0.6%。

从同比看,5月份PPI上涨5.5%,涨幅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37.2%,涨幅比上月回落3.2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27.0%,回落16.0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业价格上涨22.0%,回落5.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7.7%,回落4.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3.6%,回落2.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7.7%,回落1.5个百分点。上述六大行业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4.1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74.5%。

德银:香港房价10年内下跌一半才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