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索罗斯清仓特斯拉和谷歌 但增持阿里巴巴近80%

当地时间8月14日公布的最新基金经理持仓报告13F显示,索罗斯第二季度清仓特斯拉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公司,建仓3M、Altaba(前身为Yahoo)和亚马逊,增持阿里巴巴79.5%至19.24万ADS,减持Facebook和微软。


对冲基金索罗斯13F报告显示:

第二季度清仓特斯拉、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A类股、雪弗龙、花旗集团、美国航空、康宝莱、迪士尼、麦当劳、高盛、以及IBM持股。

第二季度建仓3M和Altaba(前身为Yahoo),分别持有0.13万股和250万股,建仓亚马逊当前持股0.75万。

第二季度增持阿里巴巴79.5%至19.24万ADS,增持孟山都至12.4889万股(之前持有4.3344万股),增持卡夫亨氏95.4%至46.0733万股。

第二季度减持Facebook的A类股25.3%至47.6713万股,减持微软持股68.8%至0.4万股。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二季度,索罗斯曾清仓阿里巴巴持股:索罗斯家族基金持有的阿里巴巴股票由2015年3月31日的439万股锐减至5.93万股,减持幅度高达98.7%,持仓市值由3.7亿美元减少到490万美元。

阿里巴巴今年以来涨势喜人,目前处于154美元的历史高位,相比年初的88美元,涨幅超过90%。


根据美国证监会规定,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亿美元的基金经理必须在每个季度结束后的45天内提交一份13F表格,以披露股票,债券和期权持仓。13F持仓变动通常揭露基金经理对个股的最新看法和动向,对市场具有较大的引导意义。

索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曾发动过几次大规模货币狙击战,如英镑阻击战,因此而得名。索罗斯家族基金前身为一家对冲基金,成立于1969年。自成立以来到2010年,以平均年收益率高达20%而获得投资者追捧,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赚钱基金。

黑色系全线下挫 创业板重回1800点

美联储三号人物:年内或再加息一次 科恩是美联储主席“合理人选”

美联储“三号人物”、拥有FOMC永久投票权的纽约联储主席杜德利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如果经济增长保持正轨,将支持今年内再加息一次。

他指出,今年以来对美国经济前景的看法几无变化,仍然预计美国经济将增长约2%,就业市场持续紧俏。尽管通胀暂时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但过去几年美国经济的向上动能未改,预计薪资增幅终会抬升,最终推动通胀重回目标。


实际上,就算通胀暂时疲软也不耽误逐步加息路径,因为现有的货币政策已经足够宽松,即短期基准利率偏低。而且去年12月以来的三次加息之后,金融状况不紧反而更加宽松,都成为继续加息的理由。

在缩表事宜上,杜德利没有排除在9月FOMC会议作出决策宣布的可能,毕竟6月会议已经给出了缩表实施的具体纲领,市场对此接受状况良好,预计美联储会按照7月会议声明所写“相对迅速地缩表”。

鉴于9月美国国会面临多项大考,即上调联邦债务上限、讨论新财年预算和税改等,他暗示,美联储完全可能先在9月宣布缩表,但在10月或以后再行实施,因此不认为9月存在影响缩表宣布的因素。预计未来五年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接近2.5-3.5万亿美元,即少于当前的4.5万亿美元,但也不会重回金融危机之前的8000亿美元水平。


对于近期走扬的股市和债券等资产价格,杜德利表示,经济表现可以支撑现有的资产估值,因此不会特别担心。

具体来说,美国经济一直保持增速2%,波动性较低,通胀也保持低位,导致金融资产价格走扬。如果经济前景发生改变,或是波动性重回经济预期,将令资产的高估值缺乏基本面支撑。但目前的金融市场表现同经济大环境相符。

虽然不便对可能的美联储主席接任人选作出表态,曾在高盛履职过的杜德利却出乎意料地表示,前高盛COO、现任美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席科恩“是合理人选”。

理由是科恩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系统足够了解,没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也不耽误其做好联储主席,而保持官员背景的多样化是很重要的指标。

在杜德利的采访发布后,美债收益率集体走扬,10年期基准美债收益率全天涨3.7个基点,至2.2237%,而上周五还一度跌破2.20%关口。30年期美债收益率涨2.4个基点,至2.8112%;两年期美债收益率涨2.8个基点,至1.3222%。


芝加哥商交所CME根据联邦基金利率期货的交易计算得出,预计12月加息的概率升至44%,高于上周五的37.4%。值得注意的,预计年底降息的可能性约为2%,是今年3月以来首次出现的降息预期。


库存告急、需求火爆 美国房屋要卖光了?

美国房价飞速攀升、库存触及30年新低,楼市需求火爆的同时,房地产开发商却在以“龟速”应对——目前美国新屋开工年化户数仅为84.9万,远低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103.6万的水平。

而新屋开工的低迷水平,直接影响到了美国的就业市场:目前仅有76.7万人受雇于美国住宅建筑行业,比十年前的数字低了整整20%。开发商的反应冷淡,可说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本轮复苏的一大“未解之谜”。


根据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 (NAR) 公布的数据,6月季调后房地产销售数据为552万户,比5月环比下降1.8%。NAR首席经济学家Lawrence Yun称,住房供应面的短缺为住宅价格的攀升“火上浇油”,导致更多美国人买不到属于自己的房产。

美国房价自2011年触底反弹以来已经上涨了50%,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看不到涨势放缓的迹象。而美国的房屋库存量已跌至30年新低,二季度未售出库存占房屋总量比例仅为1.9%,为房地产销售额的增长限死了“天花板”。在全国范围内,民众对房价的负担能力正在迅速恶化,若新屋开工不见好转,预计这种趋势仍将持续。


“美国正经历一场大规模的建筑短缺”

复苏中的美国经济,往往依赖房地产市场注入“强心剂”;与历史同期相比,美国每月新屋开工理应再高30%,并创造大量中产阶级岗位,带动就业市场。房地产数据公司Trulia的首席经济学家Ralph McLaughlin指出:“新造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中产阶级岗位的稳固来源。”

但这一次事与愿违,新屋开工明显滞后于劳动市场。 “美国正经历一场大规模的建筑短缺。”


合格劳动力的短缺?

开发商常常抱怨合格技术工人的不足——这也是他们没能建设足量新屋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主要原因。在美国开发商协会 (NAH) 的调查中,78%的建筑公司表示,劳动力短缺是他们的首要担忧,远高于2011年的13%。总部位于达拉斯的Altura Homes总裁Donnie Evans称,“已经很难找到拥有合适技能的可靠劳动力了。”

然而,劳工权利的倡导者却提出了质疑:在做过通胀调整之后,建筑工人的平均时薪与2006年相比,没有任何增加。如果开发商们真的想要雇佣更多的工人,为什么不提高工资水平,以吸引次贷危机中离开建筑行业的技工们回归老本行?


开发商方面的回应则是,他们承受不了更高的薪资水平,因为这将进一步推高房价,使其超出一般买家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举例而言,Evans称Altura Homes已经将平均房价提高了50%,从四五年前的大约16万美元,提高到今天的24万美元。

但是,McLaughlin却指出,若提高建筑工人的薪资,承担更多成本的并非终端的买房客,而是土地的卖家,开发商所谓提高薪资就会推高房价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监管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

政府对楼市的监管又如何呢?McLaughlin表示,政府各项费率和施工标准非常繁重,甚至在地价非常便宜的地方,也会令建筑开发入不敷出。开发商还必须为新开发房屋的配套基础设施成本买单,目前这些成本约占新屋总成本的25%,2011年至2016年期间这一数字增长了近30%。

开发商的资金周转也成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得通过借贷融资承担建筑成本。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称,住房建设贷款总量目前不到2007年水平的40%,同比增长还在持续放缓。NAR首席经济学家Lawrence Yun表示,《多德·弗兰克法案》对社区银行的监管加强阻碍了发展贷款的发放,而在次贷危机中遭到重创的其他银行对于重新涉足房地产贷款业务,也疑虑重重。


总而言之,并非单一因素阻碍建筑行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开工建设新屋满足迫切的市场需求。银行业不愿提供融资,建筑工人的短缺,许多城市缺乏建设用地和相关的区划法规等等因素,都难辞其咎。开发商在享受了多年充足的劳力供应后形成了惯性,也在抵制薪资的上调,而且随着住房市场供不应求,他们也感受不到任何能够迫使他们加薪的压力。

环比跌4.4% 中国7月原油加工量创3年最大降幅

花旗首席“震惊”了:我们的客户已经放弃估值逻辑了

在花旗首席经济学家Matt King最新的报告中,他再一次强调,在未来的几个月里,市场将变得极度敏感。

Matt King指出,对朝鲜半岛局势的担忧冲淡了市场对中央银行削减资产负债表的关注,但最能撩拨市场神经的,依然还是央行。然而市场对央行政策的预期有些偏乐观了。


“看起来,人们非常相信央行能在未来数月,平稳削减对市场的支持而不造成任何大影响。我们并不这么认为。”

Matt King给出了四方面解释。

一,央行在评估对量化宽松(QE)的依赖程度时,一直在关注错误的指标:QE是以央行购买资产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起效的,不是股票;而且QE更与风险资产息息相关,不是国债。

二,QE显著地挤压了可以吸收私人投资者资金的供应端——而在第一轮QE之后,进入实体的资金事实上很少。

三,我们分析认为,有两种情况央行们可以平稳地退出QE:要么基本面出现显著改善,风险资产的高估值能得到确认;要么是风险资产的估值没有那么高。然而目前两种状况都不是。

四,央行作为“父母”面对贪心的市场,要做出正确的决策,非常难。


花旗指出,央行对QE的评估更偏向学术手法,而不是实际交易中市场“每天看到的驱动价格变化的因子”。而下图是花旗认为的,更为明显地展现央行资产购买状况的量度:将全球央行每个月购买的证券简单加和(图1),然后将其与股票价格走势进行比较(图2)。


全球信贷增速已经出现了明显放缓

央行购买的市场上的股票越多,投资者可以接触到的资产越少(供给减少),价格越高,就越会把投资者推进风险资产中。

当一个市场有着稳定的需求,却没有供给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涨价,不顾基本面的涨价。这听起来没什么,不过这不正是过去几年间我们面临的状况么——看看股债,新兴市场甚至房地产。2015年是个例外,那时候新兴市场外储下降,挤进风险资产的资金变少,相当于市场的供给变多。


因此,当央行开始削减资产负债表,市场的供给就会显著下滑,价格下跌,收益率上行。这些都不奇怪,但重要的是,Matt King指出,风险资产的估值已经飞上了天,一旦美联储开始刹车:

我们认为转变会是艰难的,很简单,初始的估值就已经很高了如果一开始,这些风险资产的估值没有高到我们前所未见的地步,央行要退出、让基本面来接手,就会变得简单得多得多。

现在的状况是,息差尤其的低,仅比2007年好些(多数投资者认为金融海啸的程度不会再现);股市的波动性在1950年代以来最低;历史上,标普市场的经周期调整市盈率只有两次比现在还要高:科技泡沫的2000年,还有1929年(大萧条)。回溯过往的记忆,历史已经站在这令人生忧的估值上,警告着贪婪的投资者。

而花旗的客户已经放弃“估值”这件事情了:

在我们和客户的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投资者已经放弃“估值”了。就拿伦敦到纽约到香港的房地产来说,它们看起来很贵,但价格摆在那里,成交也摆在那里。有些投资者说了,他们宁愿和其他人一起亏大钱,也不愿在持续上扬的市场中比不过别人,导致客户流失。 

结果是,大家一起来吹泡泡,用更大的泡泡来吞掉前面的泡泡,然后一起破掉:

关于资金从主动基金经理到ETF还有其他被动投资指数的报道已经有很多。在一个稳定上涨、波动低下的市场里,主动基金经理唯一的机会,就是谨慎评估风险,并确认指数存在长期风险。

如果多数的基金经理都在执行同样的策略,市场注定迟早要巨震。


花旗认为,最糟糕的结果来临时,全球投资级债券的息差将扩大100个bp,而全球股市的抛售程度将达到30%:

从历史经验来判断,美联储还有可能的欧洲央行明年的温和撤出,加上日本央行已现苗头的大规模削减资产购买,有可能带来全球投资级债券的息差扩大100个bp,而全球股市的抛售程度将达到30%。

事实上,不止是市场对央行过于乐观,央行自身也选择性失明地忽略风险。Matt King指出:

耶伦曾经说,在我们这一辈子里都可能都不会再遇到金融危机。一方面原因是他们不像我们这样,认为市场偏离基本面。而且更主要的是,他们对“金融稳定性”的定义,是围绕着银行系统的。稳定性被直接等同于杠杆,如果杠杆低,那就没有稳定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因素,把估值推到这个高处的因素,就是没有人敢想象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到来。

“我们充分相信,市场,会先于经济状况作出反应。”花旗认为,导致抛售的不会是高利率下的公司债违约增加,而恰恰是如前所述,低利率对市场的供应端的挤压,导致投资者的涌入,最终发生踩踏。

《愤怒的小鸟》开发商被传上市,估值20亿美元,此前曾传腾讯有意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