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A股冷对影视:今年上市公司对影视企业重大资产重组无一成功

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已上映13天,截至今天(8月15日)18时累计票房5.24亿元。影片出品方之一上海润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金文化”)投资1800万元,在影片上映前因保底协议已获得3000万元投资收益,加上其预估的600万元版权收益,这部电影投资回报率100%,算是非常成功。然而欣喜之余,润金文化却错过了一次资本市场财富造梦的机会。



▲台基股份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申请文件二次反馈意见之回复

8月9日晚间,台基股份(300046)发布公告称,终止对润金文化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这意味着,又一家上市公司跨界并购影视标的失败。每经影视记者通过梳理Wind统计数据发现,2017年至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影视资产尚无一例成功过审!


1、修改方案到终止仅38天

8月9日晚间,台基股份公告称,由于近期国内证券市场环境、政策等客观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造成本次交易已经耗时较长。公司与重组相关方审慎研究,决定终止本次交易。而在38天前的7月3日,公司还公告称将撤回并修改本次重组方案。为何几经周折最终还是弃购?为此,每经影视(微信号:meijingyingshi)记者8月11日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台基股份,一位证券部工作人员只称公告已写得很清楚。


台基股份意图收购润金文化,前后“折腾”近17个月,期间台基股份两次下调募资金额,但对润金文化的估值8.1亿元并没有变化。在受到监管层问询后,尽管润金文化对实现业绩承诺进行了详细说明,还不经意间曝光了正在热映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被保底发行,但最终仍错过了一场资本盛宴。

润金文化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两位明星股东韩雪、赵小丁,赵小丁正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导演。两人2016年6月才入股润金文化,各投资750万元,分别持股1%。而两人入股三个月之后,2016年9月台基股份就抛出了橄榄枝,发布重组预案要收购润金文化。如今润金文化被弃购,韩雪、赵小丁也无法马上实现股份增值财富造梦。



▲湖北台基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预案修订稿)

对台基股份而言,没能将润金文化揽入怀中或许也存留遗憾。这家半导体为主业的公司在2016年通过并购影视公司彼岸春天尝到甜头。2016年,彼岸春天实现净利润 3204.61万元,超额实现了2016年度的业绩承诺。而在8月11日上午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台基股份亦透露,彼岸春天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805万元,占台基股份净利润总额的66.87%。可见,影视资产对这家意图跨界经营的公司来说,能贡献较多利润,公司也表示,在内外部资源允许的前提下,未来若有潜在并购重组影视公司的机会,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并披露。


2、2017年至今重组影视标的无一成功过审

今日,证监会发文称,2016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已增至2.3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41.14%,居全球第二,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近日仍表示,证监会将继续强化并购重组业绩承诺监管,保持监管威慑力,保障投资者权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近日证监会召开的保荐代表人培训中,监管层表示要进一步遏制借助并购重组、非公开发行进行的套利行为,同时考虑到会面临商誉大幅减值的风险,将对游戏、VR、影视、互联网金融等轻资产类行业从严审核。


据Wind数据统计,2017年至今(8月15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共369起,其中108起完成,71起失败(注:包括终止和未通过审核)。每经影视(微信号:meijingyingshi)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1月1日至8月15日,涉及影视资产的重大资产重组还无一成功过审,有四起终止,三起仍在进行中。


▲2017年至今,部分重大重组事件(wind/图)


终止重组影视资产的案例,除了前述的台基股份放弃润金文化,还有:

1月初,新文化(300336)终止以21.6亿元收购千足文化100%股权;

3月初,共达电声(002655)几番“妥协”未能以18.9亿元揽入乐华文化100%股权;

7月10日,东方网络(002175)终止重组华桦文化、元纯传媒,改为现金收购其部分股权。

影视行业内公司的并购仍在“路上”。

2016年12月底披露拟以18.95亿元收购首映时代、德纳影业的长城影视(002071),在等待8个月后,目前收到了证监会一次反馈意见,问询问题达34条;

2017年7月初,万达电影(002739)重启收购万达影视,预计将于9月3日前披露重组预案;

2017年7月中旬,当代东方(000673)拟以不超过25.5亿元收购永乐影视100%股权,目前仍处于监管层问询公司待回复阶段。


针对上述现象,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每经影视(微信号:meijingyingshi)记者采访时谈及了个人看法:“证监会对于跨界收购的标准收紧,对于无法合理解释跨界收购必要性的很难通过,而同业收购中,对于标的企业的业绩连续性与稳定性,以及业绩承诺的可行性都在以较严格的标准审核。”

长城证券并购部总经理尹中余也对每经影视(微信号:meijingyingshi)记者表达了个人观点,他说:“从去年6月至今,监管层对影视并购监管趋严,重组并购鼓励脱虚入实。像台基股份从半导体行业跨界并购影视行业资产,基本很难。遇到类似情况的并购重组,我们券商基本会劝它放弃。”

全国房地产库存量达33个月新低 “去库存”任务基本完成?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信息显露出一个很重要的政策信号:持续了20个月的“去库存”政策已经完成任务,三四五线城市始自2015年底的政策宽周期会很快逆转,政策基调将会追平一二线城市以及都市圈卫星城

回查自2015年底启动的“去库存”政策至今,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2015年底的“去库存”。二是在去年的全国两会后,调控的大基调改为“因城施策”,以化解一二线城市供应不足、三四线城市库存过剩的结构性矛盾。三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后,环都市圈卫星城也纷纷从原来的“去库存”加入“限购限价”的紧缩大军,以化解核心城市外溢需求推高房价的矛盾。


可以说,推行去库存政策的城市范围是一步步在收缩。到目前为止,真正推行这一政策的,主体已经落在都市圈范围外的三四五线城市了。

而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7月房地产数据,带给我们一个新的判断:全国范围内的去库存政策,都已经不需要再继续执行了。再继续执行,就会带来新的不可控。

主要论据是:截至7月底,全国商品住宅库存量为34181万平米,同减20.8%。

这个数据很值得分析,按照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最近的研究,这个库存量是过去33个月的新低,已经回到了2012年的水平。而我回查历史数据,是回到了2013年底的水平。当年12月,全国商品住宅库存量为32403万平米

这个库存量意味着,去化周期的大为缩短。按照易居的研究,现在的去化周期是12.3个月。参看今年4月,住建部及国土部发布的供地调控新政策:“对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18~36个月的,要减少供地;6~12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

这说明:房地产全国范围内的去化周期已经靠近合理值(12-18个月,供地不增不减)的下线了。再去,就去过头了,就要进入“供应不足、需增加供地”的区间


然而,以现在的库存消化速度,估计在8月就会掉落到这个区间。回查这两年的去库存历史,最高值在2015年12月(也是历史最高值),为45248万平米,当时的去化周期大约在25个月。到2017年2月,库存减至40725万平米,14个月时间,减少5000万平米,速度已不慢。

但2017年春节之后,去库存的速度变得更快。3-7月5个月时间,住宅库存减少了6544万平米。5个月的去库存,比此前1年多的走量还要猛,说明了去库存的速度是超预期的。这也让我们看到,中小城市的老百姓,那是又有钱又听话,政策往哪里指,储蓄就往哪里跑。



这样的趋势显然不能再继续。因为维持目前的快速的去化速度,很可能原来库存高压的三四线城市,变成了供应短缺。一旦有了这种预期,房价加速上涨就是意料中事。这种迹象,在都市圈的卫星城,事实上已经出现了。

如果去库存最终变成了房价涨,那不是当初推行这一政策的本意,也会诱发更多的问题出现。比如最大的问题是,会释放错误的市场信号,诱导企业和买房人继续在缺乏经济基本面支撑的三四线城市加大投资,累积楼市风险。


因此,据判断,除一些特别城市外(如东北一些小城市),以加杠杆为核心的去库存政策,将会在很多三四线城市比较快的出现收紧,针对三四线城市长达1年半的楼市宽周期政策,要结束了。这意味着,我们将会看到全国范围的适度金融紧缩很快开启。在一二线城市和都市圈卫星城市场,这种金融紧缩已经在过去一段时间发生了,不会继续有大的加码(近期按揭利率在发生小幅上升,但预期不会过于严厉)。但在三四线城市,将沿袭前两类城市的老路——加杠杆变成去杠杆。

对于大部分的三四线城市,它们的房地产市场会因为加杠杆应声而起,也可能会因为去杠杆应声而落。

还有一个次要的论据。统计局给了一个很重要的论断:房地产市场降温并不必然拖累经济增长。

“房地产市场降温并不必然拖累经济增长。今年上半年,GDP增长速度是6.9%。从产业支撑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服务业,支撑服务业主要的力量又是新兴服务业。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今年上半年是6.2%,而上年同期是8.2%。所以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比,在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还提高了0.2个百分点,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或者适度降温,并不必然会下拉经济增长速度”。

——毛盛勇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2017.8.14

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不但没有下滑反而提高了0.2个百分点。

虽然很少,但我认为:这段话显示了至少是国统局对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判断和意图,当局愿意容忍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继续下降一点。因此,在发布会上会刻意降低民众对房地产市场未来的预期。


显然,这样的发言,为未来在三四线城市展开政策收缩,将会提供更多一点的施展空间。当然,这个收缩不会是剧烈的,而会是适度的、逐步的。

整体说来,在这个时点,我们看到的整体数据,正在推动我们得出结论:始自2015年底的房地产政策宽周期,将会全面结束。政策不会等着三四线城市房价出现加速上涨,再动手的,而是会选择未雨绸缪,打提前量。

对于那些杀奔三四线城市去买楼投资的人来说,最好能够密切注意这样的信号。我在去库存政策出台至今一直在表达对三四五线城市的不看好,尽管成交量在大增,但基于经济基本面、人口迁移趋势以及库存总和(除了新建库存外,再叠加在途库存、现房库存等等),大部分中小城市并不值得看好。

MIT CSAIL最新研究:将AI应用于流媒体视频,可获得更好的播放体验

在网上看视频时,缓冲或色块问题时有发生,极其影响观看体验。现在,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利用神经网络算法,最大化地缓解了这种现象。将这种算法应用到YouTube或Netflix等网站之后,观众将会获得更好的体验。此外,这项技术还能应用于VR,缓解现有的网络带宽不够的问题。

Engadget上的一篇文章详述了CSAIL新的方法,AI科技评论将其编译如下。

缓冲和色块是流媒体视频播放中常常出现的问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会影响观看体验,观众换台之后,又会影响广告商的收入。并且,这种情况还给流媒体服务带来了技术上的难点——很难设计出解决方案。

MIT 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新发明的神经网络AI算法或许恰好能满足互联网所需的流畅流媒体服务。


上面播放的视频并不是以整段传输到电脑上的,那会占用太大的带宽。事实上,数据被分成小片段,然后按顺序传送。但是为了保证视频质量,像YouTube这样的网站是利用ABR(码率自适应)算法来确定视频播放的分辨率。ABR算法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测量网络传输数据的速率,另一种是保证视频开头有足够的缓冲区。

如果基于速率的算法失败了,系统会降低比特率以确保视频继续播放,这会导致色块问题。

另外,如果试图将视频快进太多,将会更加影响播放体验,这是因为基于缓冲的系统提前加载新的视频块和缓冲区时,不得不暂停播放。

这两种ABR模式本质上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面,他们都没有完全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就是人工智能的用武之地了。


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开发了一种叫做“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方案,试图预测网络环境如何随时间变化,并基于这个模型做出优化决策。然而,这个系统的问题在于,它只会基于模型自身做出优化决策,不适合那些突然或急剧发生流量变化的网络。

CSAIL的新方法被称为“Pensive”,它并不依赖模型,而是用机器学习来计算何时(以及何种情况下)在速率ABR和基于缓冲的ABR之间进行切换。和其他神经网络一样,Pensive使用奖励和惩罚来强化每次试验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始终获得最高的奖励。有趣的是,由于可以调节奖励,我们可以调整系统,让它执行我们想要得到的行为。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ohammad Alizadeh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的系统很灵活,无论想要什么样的效果,都可以优化它来实现。甚至可以想象用户个性化自己的流媒体体验,这取决于他们是想要让缓冲优先还是让分辨率优先。”该团队对这个神经网络只进行了总长一个月的下载视频内容的训练,就已经能获得与MPC系统相同的分辨率,但减少了10%到30%的缓冲问题。

我们最终会看到这一技术被YouTube和Netflix等公司采用,但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希望先将它应用于VR。Alizadeh说:“VR需要4k的分辨率,在使用时,码率很容易就达到每秒上千兆,而现在的网络根本无法支持。我们很高兴看到像Pensieve这样的系统能够为VR等这样的应用做些什么。这只是我们所做出的第一步。”

比特币价格突破2.9万 风险累积不容忽视

痛失“华尔街之王”后 高盛自我救赎第一步:放下身段

在经历了两个惨淡的季度后,高盛要开始重振它的固收业务了,而它第一个要做的可能是:重拾自己曾经“瞧不起”的业务,在公司客户的相关业务上发力。

在固收业务上,高盛主要盈利来源是对冲基金和基金经理,公司客户只占其收入来源的17%左右。为公司客户提供流动性交易(glow trading activity)一直是花旗,美银美林,摩根大通等传统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但高盛因其利润率低,而一直有点“不屑于”从事这项业务。而高盛主要依赖是对冲基金和基金经理,因为那才是赚大钱的。


然而,2017年以来,市场平静得像纹丝不动的湖面,波动性的降低使得对冲基金们交易需求普遍不高,因此高盛今年要在对冲基金上赚钱越来越难了。

据英国金融时报,高盛准备要在自己曾经不屑的业务上发力——调整客户业务比重,增加公司客户相关业务。

高盛广义的固收业务,即FICC业务,主要包括债券交易业务,商品交易业务和股票交易业务,高盛的交易业务目前主要包括做市商业务,以及为客户设置规避利率风险等的产品,以及部分占较小比例的证券经纪服务。在金融危机前,投行交易部门还能从事大部分自营交易,高盛也在此项业务上赚得盘满钵满,但金融危机后的沃克尔规则限制投行从事大部分的自营交易。

固收交易业务曾是高盛最大的利润来源,称它是高盛的金手指也不为过。高盛现任CEO Blankfein就是来自于交易部门,在金融危机时Blankfein曾凭借CDS的成功赌注带领高盛大赚一笔。


然而,今年以来,继一季度固收业务出人意料地低迷外,高盛二季度固收业务(FICC)营收再遭重挫,同比大跌40%。这是高盛固收业务表现连续第二个季度落后于同行。

这不能不说跟对冲基金的交易活动低迷有着巨大的关系。在去年特朗普当选,对冲基金纷纷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和相关头寸,交易活动还一度很活跃,但今年以来,特朗普几乎一事无成,市场却无比平静,在平静如死水而又缺乏方向的环境下,对冲基金干脆就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干了。


上个月末,摩根士丹利的市值十年来首度超越高盛,高盛痛失华尔街之王宝座,高盛的高管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想尽一切办法来扭转局势了。

高盛和华尔街其它同行一样,都在期待金融监管的放松,尤其沃克尔规则的放宽,这样他们又可以从事之前让他们赚得盘满钵满的自营交易业务。不过,在此之前,为了挽救固定交易业务,高盛第一个要做的似乎是放下身段,调整客户来源了。


是大幅缩减还是等待反弹?高盛固收业务的未来何在

固收业务低迷,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那在天时地利似乎都不具备的条件下,高盛固收业务会大幅收缩吗?

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提到:

早在1998年Blankfein负责高盛固收业务时,长期资本投资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濒临破产,导致其交易收入大跌超过30%。当时的高盛CEO Hank Paulson对投资者表示希望削减交易业务规模,但被Blankfein以“同行一样受到冲击”为由劝阻。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Blankfein甚至进一步扩大高盛交易业务,到了2004年,高盛交易业务和自营投资对营收的贡献高达65%。在1998年,这一比例仅为28%。2006年,Blankfein接替Paulson担任高盛CEO。


那如今是否能重演当年的情景,Blankfein的坚守又能否得到回报?这也许就是市场最大的关注焦点之一了。

《彭博商业周刊》曾评论称,在任职11年后的今天,整个华尔街都在关注,如果监管放松、市场改善让高盛重新变成印钱机器,这也就意味着Blankfein证明了传统的交易模式仍有生命力。如果失败了,那外界对Blankfein的评价则会是又一个“未能帮助企业适应变革的CEO”。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1800亿元 创逾三周新高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今日进行1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13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考虑到今日有1000亿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净投放1800亿元,单日净投放为逾三周高点。

其中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45%,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6%,均与上次持平。


今日中国银行间市场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下跌7.80个基点,报2.7675%;1天质押式回购利率下跌8.13个基点,报2.7516%。

7月,央行总计向市场净投放资金4700多亿元,以“削峰填谷”的方式维持流动性中性的局面。

到了本月初,随着流动性状况持续改善,截至8月7日央行公开市场连续三天净回笼。8月8日和9日两天则零投放零回笼,8月10日净投放300亿元,为7月28日来首次净投放。

昨日,在2875亿元MLF到期以及公开市场1400亿逆回购到期的情况下,央行开展了3995亿MLF操作,期限为一年期,利率3.20%与上期持平。


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在月初文章中称,多位业内人士对8月流动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8月资金面情况总体会继续好转:

首先,8月缴税压力将下降、财政存款通常净减少、财政净支出会增加一定的流动性;

其次,经过6月、7月上市企业海外分红高峰期后,企业购汇需求会有所下降,这对本币流动性的扰动将有所减轻;

再次,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定,未来企业和家庭部门结汇可能增多,外汇占款状况预计将继续向好。

总体来看,8月资金面维持紧平衡格局仍是可以预期的。

未发现客户高估资产100倍 毕马威被罚620万美元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同意支付超过620万美元的罚单,因其签署了一份对某油气公司资产高估超过100倍的审计报告。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周二称,毕马威对Miller Energy Resources的审计缺陷,误导了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价值判断。

Miller Energy Resources是一家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石油天然气勘探生产公司,在SEC对其提出会计欺诈指控后,该公司在2015年申请破产。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自2011年起开始担任Miller Energy的外部审计师,此次被高估的审计报告签署于六年前。毕马威在声明中称,已经“与监管机构充分合作,达成共识”。


SEC认为,毕马威没有充分评估接受Miller Energy这名客户的风险,而且没有进行充分的审计。SEC称,毕马威未能考虑到该公司购买的阿拉斯加油井的估值过高,而且在为公司估值时,毕马威未能发现某些固定资产被统计了两次。

据SEC亚特兰大地区办公室主任Walter E Jospin的表述,Miller Energy的阿拉斯加油井价值不到500万美元,但毕马威的审计令投资者误以为该油井价值4.8亿美元。

毕马威并未对此调查结果表态,但表示接受100万美元的罚款,再上缴从Miller Energy处收到的470万美元的审计费用,还有超过55.8万美元的利息,累计约620万美元。SEC提到,该事务所同时表示将提高对审计质量的控制。

负责审计Miller Energy的John Riordan也同意上缴2.5万美元的罚款,两年内暂停其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John Riordan现年52岁,自1987年起供职于毕马威,并在2000年成为合伙人。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德勤(Deloitte)、安永(EY)、毕马威(KPMG)和普华永道(PwC)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因为审计工作不到位而被处以罚款。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大”都遭遇了会计丑闻。

去年10月,SEC宣布安永将支付1180万美元罚款了结对美国油服巨头的审计失职指控;去年12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对德勤巴西分公司开除了800万美元的罚单;而普华永道在去年8月一度面临55亿美元,这一史上最大的审计诉讼索赔,但此后达成和解,具体金额未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