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今日刊发评论文章称,经过这一轮虚拟货币市场和监管的洗礼之后,期待在央行主导下尽快推出我国自己的主权数字货币,助力我国数字金融早日走入全球化时代,继续引领全球数字金融的发展。
文章作者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表示,当前主权国家依然是世界政治的根本,这也是世界金融制度的特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试图挑战主权国家的货币发行权,要求货币发行去国家化等是行不通的。我国对于货币形态的数字化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正在积极部署相关工作,央行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和数字货币研究所探索主权货币数字化。
继ICO交易平台被央行等七部委公告全面叫停之后,针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措施犹如多米诺骨牌一个接一个向市场袭来,多家比特币交易平台先后宣布停止交,比特币价格应声跳水。最新消息称,中国打击比特币进一步升级,或将全面封杀海外交易通道。
金融时报文章表示,正因为比特币的研发者信奉和主张货币的去国家化,比特币并不为各主权国家特别是货币当局所承认。比特币在中国曾经被认为是一种虚拟商品或数字资产,但并不是一种国家认可的货币,它的价格也并不稳定,忽上忽下。自身价格不稳定的物品无法充当货币,所以比特币只是一种被称之为“币”的数字产品,并非真正的货币。
新京报今日也刊发评论文章表示,不同于以往金融骗局,虚拟币一旦泛滥,任何人都可造币,不仅会冲垮中国现有金融体系,更会颠覆几乎所有主权货币。
文章认为,此次叫停的根本原因,在于虚拟代币已对人民币货币主权产生威胁。
新京报文章称,泡沫破裂后,政府背书下发展的数字货币也将成未来大势,至于其他未经背书的虚拟代币,最多只是商品,终不可能成为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