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央行旗下媒体刊文:遏制虚拟货币风险 加快推出主权数字货币

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今日刊发评论文章称,经过这一轮虚拟货币市场和监管的洗礼之后,期待在央行主导下尽快推出我国自己的主权数字货币,助力我国数字金融早日走入全球化时代,继续引领全球数字金融的发展。

文章作者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表示,当前主权国家依然是世界政治的根本,这也是世界金融制度的特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试图挑战主权国家的货币发行权,要求货币发行去国家化等是行不通的。我国对于货币形态的数字化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正在积极部署相关工作,央行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和数字货币研究所探索主权货币数字化。


继ICO交易平台被央行等七部委公告全面叫停之后,针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措施犹如多米诺骨牌一个接一个向市场袭来,多家比特币交易平台先后宣布停止交,比特币价格应声跳水。最新消息称,中国打击比特币进一步升级,或将全面封杀海外交易通道。

金融时报文章表示,正因为比特币的研发者信奉和主张货币的去国家化,比特币并不为各主权国家特别是货币当局所承认。比特币在中国曾经被认为是一种虚拟商品或数字资产,但并不是一种国家认可的货币,它的价格也并不稳定,忽上忽下。自身价格不稳定的物品无法充当货币,所以比特币只是一种被称之为“币”的数字产品,并非真正的货币。

新京报今日也刊发评论文章表示,不同于以往金融骗局,虚拟币一旦泛滥,任何人都可造币,不仅会冲垮中国现有金融体系,更会颠覆几乎所有主权货币。

文章认为,此次叫停的根本原因,在于虚拟代币已对人民币货币主权产生威胁。

新京报文章称,泡沫破裂后,政府背书下发展的数字货币也将成未来大势,至于其他未经背书的虚拟代币,最多只是商品,终不可能成为货币。

中国互联网崛起 外媒感叹:现在是西方在“复制”中国模式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如果说原来是中国在模仿硅谷,那么现在是硅谷模仿中国了,包括了共享单车、二维码、新零售等方面。

今年6月《华尔街日报》在香港举办的D. Live Asia大会上,风险投资人陈梅陵就谈到,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崛起,许多硅谷公司都在模仿中国。

《纽约时报》2016年采访了科技调研公司Stratechery的创始人Ben Thompson。他表示,中国抄袭美国这种说法好多年前就过时了,在移动领域恰恰是美国常常抄袭中国,比如Facebook Messenger最好是以微信为鉴。

巨大的互联网市场是中国的优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截止2017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7.51亿,其中96.3%的人通过手机上网。

无人机公司亿航的联合创始人兼CMO熊逸放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时表示,除了巨大的市场,重要的是中国年轻一代的转变。他表示:“90后诞生于全球化,他们从未经历过困难时期,因此他们拥有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共享经济

从Uber到滴滴出行,中国是在模仿硅谷的共享乘车,然而现在,中国的创业者们显然更理解“共享”的精髓,共享单车就是一个例子。

今年以来,以摩拜和ofo为首的共享单车出现在了中国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手机扫码、解锁、GPS定位追踪,全部只需使用手机即可完成。“随骑随停”的特点也让共享单车比必须归还到特定位置的公共自行车更受欢迎。

共享单车的风潮还刮到了美国。今年3月,美国共享单车公司LimeBike获得了1200万美元的融资,这个黄绿色的单车不仅有内置GPS,还可以无线通讯,并有远程上锁系统。

Limebike的创始人在最近的采访中表示,今年的计划是每周开拓一个新市场,今年的目标是投放7万至10万辆自行车,每个城市的数量在4000到5000辆之间。


二维码

扫一扫二维码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支付可以用二维码、交换名片可以用二维码,租共享单车也可以使用,在杭州甚至还可以刷二维码坐公交。

CNN援引数据称,2016年有超过1.65万亿美元的交易使用二维码,约占中国移动支付总额的三分之一。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今年6月造访中国后就表示,中国向无现金社会的转型非常之快,就连大城市的乞丐都已开始把二维码放在乞讨碗里,供路人扫描用了。

现在,包括Snapchat、Facebook和Spotify在内的硅谷社交软件们也正在慢慢接受并拥抱二维码。

今年4月,Facebook宣布升级聊天工具Messenger,支持二维码操作。用户可以扫描个性化二维码,在特定商店购买时就能获得折扣。音乐软件Spotify则增加了二维码,便于用户快速分享音乐。


新零售

英国《金融时报》感叹,当零售巨头亚马逊今年6月大手笔收购超市Whole Foods的时候,大洋彼岸的中国零售巨头们已经先行一步启动了“新零售模式”。

去年10月,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就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并在今年3月发布了《新零售报告》指出,“新零售”是以消费者体验为重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

为了达成“新零售”,阿里巴巴已先后与苏宁云商达成战略合作、提出私有化银泰商业、与上海百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并推出了“生鲜食品超市+餐饮+电商+物流配送”的盒马鲜生。

人民币8月凶猛 为何结售汇仍是逆差?

根据外汇局数据,8月银行结售汇逆差38亿美元,但8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高达2%,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简单看数据,很容易得出监管当局主动拉升人民币的结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外汇局公布的银行结售汇数据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银行代客结售汇;二是银行自身结售汇。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里面又分成两部分:一是当月新增的即期结售汇;二是过去签署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约在当月的履约数据。

在8月38亿美元的逆差当中,银行自身结售汇是3亿美元顺差,银行代客结售汇是41亿美元逆差。但远期结售汇合约在8月当月的履约导致了大约42亿美元的逆差。如果扣除掉远期结售汇在当月履约数据的影响,8月银行代客结售汇实际上的基本平衡的。


说到这里,我们还漏了一个数据,那就是远期结售汇在8月当月的新增签约规模。外汇局单独公布这一数据,8月远期结售汇新增签约实现了31亿美元的顺差。

对于银行而言,一旦和企业签署了远期结售汇合约,银行一般就要在外汇即期市场上进行平盘操作,31亿美元的远期净结汇意味着银行间市场31亿美元的净卖出压力。

所以如果我们只考虑8月新增的结售汇规模,将即期和远期数据加在一起,应该是实现了34亿美元的顺差,即银行自身结售汇的3亿美元顺差再加上远期结售汇的31亿美元顺差。

现在再来看8月的人民币升值是不是就比较合理了。换句话说,表面上看8月结售汇是逆差,但剔除掉干扰项之后,真正在8月新增的结售汇总体上是顺差的。


还有两点需要指出:

一是8月结售汇数据虽然相当乐观,但是仍然不能得出人民币市场全面转为升值预期的结论,只能说市场预期持续向好。因为对于一个外贸顺差大国来说,目前的结售汇顺差规模其实是很小的,这说明市场对人民币的未来走势其实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二是远期结售汇市场已经连续5个月呈现顺差,但这依然不能作为市场情绪全面转为看多人民币的证据,因为近期远期结售汇的签约规模太小。

举例而言,2015年9月对远期售汇征收20%的风险准备金之前,2015年1-8月远期结售汇的月均签约额约为500亿美元,2014年月均签约额大约是450亿美元,而今年的月均签约额仅有212亿美元,最近5个月更是仅有199亿美元。

过小的签约规模导致远期市场不能对整个市场的情绪做出准确的反映。当然,必须承认,连续的远期净结汇格局的确说明市场对人民币的乐观情绪正在逐渐升温。笔者强调的是,这种升温目前还并不意味着升值预期已经全面占据上风。

从8月底以来的市场行情看,市场的结汇动力持续强于购汇,导致银行代客市场总体呈现顺差格局,如果9月份银行结售汇即期与远期市场呈现全面顺差格局,也并不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

谁是区块链技术的新王者?

研究机构Juniper Research日前发布报告称,在区块链技术的三大领头羊中,IBM排名第一,微软位列第二,Accenture则是第三位。

报告显示,在区块链行业的技术高管和负责人中,有43%的被调查者认为IBM排名第一,仅有20%的人认为微软排名第一。

该结果反映了IBM与Hyperledger等令人瞩目的研发活动,及其在银行业务、资产跟踪和音乐工业等各种关键的垂直市场中拥有众多客户。


瑞银此前在报告中指出,区块链等技术对于IBM而言是救命稻草,其在货币之外的应用将是IBM继续发展的关键,且IBM作为面向金融服务企业的领先技术供应商,其“精通金融的销售团队”将推动其成为开发区块链的领导者:

IBM和微软都在寻求从区块链中获利,但我们认为IBM更胜一筹,而且区块链对其而言更为重要。IBM的传统业务正在衰落,我们认为区块链和认知计算之类的技术是其复苏的最大希望。

实际上,早在今年6月,IBM就成功成功竞标DTC(七大欧洲银行合建的区块链贸易融资系统),并预计该系统将于年底上线。

这是大型金融机构首次将区块链技术投入实际应用。这标志着IBM正式与华尔街、以太坊竞争下一代金融服务操作系统。

目前,市场上存在着3大基于区块链的的金融服务系统:IBM的Hyperledger Fabric、R3(华尔街各大投资银行组成的联盟)开发的Cada,还有今年3月成立的以太坊企业联盟(EEA)。在业界一致认为区块链将颠覆金融业、成为下一代金融服务底层技术之时,争夺金融服务市场份额对三大系统具有战略意义。

最先开始颠覆金融界的可能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量化程序,而是区块链。去中心、去信任,银行业描述的未来传言即将成为现实,一场金融界的技术革命即将来袭。

一图看清纯电动车世界里的大宗商品需求

目前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但随着中国、法国和英国等主要汽车数据市场纷纷将禁售燃油车提上日程,未来一个由电动车称霸汽车市场的世界并非遥不可及。

摩根士丹利曾预计,在乐观的情况下,如果监管驱动“弃油从电”给力的话,到2040年电动车的渗透率将达到60%,到2045年进一步提升至95%。

从燃油车转换到电动车,将对汽车生产供应链产生巨大影响,相应地原材料供需也会发生重大变化。

瑞银 Evidence Lab的一份报告中,设想了一个纯电动车的世界,并以通用汽车的大众版本电动汽车Chevy Bolt为样本,拆解了电动车的成分构成,并预计相应地大宗商品原料需求变化。


图片来源:Visualcapitalist.com

如图所示,如果世界上的汽车100%都是Chevy Bolt,那么大宗商品需求将会发生以下转变:

  • 被广泛运用于锂电池中,锂需求将激增2,898%;
  • 运用在三元阴极材料(NMC Cathode)中,钴的需求将增加1,928%;
  • 稀土需求增加655%;(Bolt在永磁电机中使用了钕);
  • 石墨需求增加524%;
  • 镍需求增加105%;
  • 铜需求增加22%;
  • 锰需求增加14%;
  • 铝需求增加13%;
  • 硅的需求不变;
  • 钢需求减少1%;(由于电动车将减少钢的使用以减轻重量)
  • 铂族金属(PGMs)需求将大幅减少53%。铂族金属被运用在燃油车催化转换器中来减少污染排放,而电动车中不再需要催化转换器。

值得一提的是,与另外一家有望实现电动车全民化的特斯拉相比,Chevy Bolt的电池配方有所不同。Bolt使用的是NMC阴极组合(镍、锰和钴的比例为1:1:1),而特斯拉使用的是NCA阴极组合(镍、钴和铝的比例为16:3:1)。

此外,Bolt使用的是永磁同步电机,而特斯拉使用的是交流感应电动机,这将导致稀土使用量的不同。

积木、娃娃的时代过去了,全球最大玩具零售商反斗城申请破产

当还不会说话的婴儿懂得点击iPad的时候,当你看到小学生们在数字游戏平台“虐杀”成年人的时候,或许你会感叹:玩积木、玩洋娃娃的时代正在远去。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行业巨头陷入困境。

全球最大玩具连锁零售商反斗城(Toys ‘R’ Us)今天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公司公告称,其获得超过30亿美元的债务人持有资产(DIP)融资承诺,以支持业务运营。

此前,美国媒体援引知情人称,这家位于新泽西(New Jersey)的公司总负债约49亿美元,其中4亿美元将于明年到期,17亿美元在2019年到期。

申请破产保护可以帮助反斗城在即将到来的假期销售旺季增加销售收入。

反斗城近年来一直高度依赖节假日销售来支撑业绩,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去年的圣诞季销量数据并不好看。


由于受到网络购物和电子产品的双重冲击,公司连年亏损,今年第一季度亏损扩大至1.64亿美元,同店销售同比下滑了6.2%。主要受到婴幼儿业务表现疲软的影响。

大型对手沃尔玛多年来一直都保持玩具低价策略,周三更是发布了2017节假日玩具销售名单,还放话称玩具会是其与对手竞争的一线商品。科技巨头亚马逊的网络纸尿裤销售生意也是做得红红火火。这些都令反斗城的市场份额遭遇严重挤压。

虽然反斗城去年曾成功进行债务融资,但销售持续下滑和零售商破产令其举步维艰,他们很难获得更多的融资。

反斗城公司成立于1948年,在全球拥有近1500家分店。

1978年,由于母公司州际百货宣布破产,反斗城分拆出来独立经营。债权人在清算中获得反斗城的股票作为补偿。当年,公司股价跌至仅1美元。知名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当年大量买进反斗城股票。到1985年,该股一度涨至25美元。

2005年,私募股权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贝恩资本(Bain Capital),以及地产公司Vornado Realty Trust信托以大约60亿美元买下了这家公司。

京东天猫战火升级?44家品牌商撤离京东!

京东与天猫的品牌争夺战进入白热化状态。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一个月内,包括韩都衣舍、江南布衣、太平鸟、真维斯、GXG等在内的40多家国产知名服装品牌官方旗舰店从京东平台上消失,海澜之家官方旗舰店也只剩下为数不多型号的男鞋。

南都记者就此事件询问多家厂商,得到的答案多为“战略调整”、“业务调整”。


京东证实品牌撤离

除了询问厂商,南都记者也就此事向京东时尚部求证,京东方面确认此事属实。南都获悉,8月起一些服饰品牌陆续开始撤离京东平台,迄今已有44家。其中,女装品牌27家,童装7家,内衣3家。就连平台上业绩较好的男装品牌也有部分选择离开,如海澜之家、真维斯、森马、柒牌等共计7家。

京东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太平鸟、真维斯业绩同比上涨90%、40%,维持了较高的增速。不仅是这几家,关闭店铺的40多个品牌中的绝大多数都保持了高速增长。


多家品牌在天猫平台仍可见

多品牌表示目前撤离的平台只有京东,在其他平台的店铺仍会继续开放。

南都记者采访到部分品牌商,其中,

海澜之家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公司决策,海澜之家已于本月在京东撤店,且暂时不会再开,建议今后在天猫平台上官方旗舰店购买其产品。

江南布衣方面表示,由于公司业务调整,近期关闭了京东上的店铺,可在天猫、唯品会等平台继续进行购买。

对此现象,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对南都记者表示,按理而言,在传统零售业不景,很多品牌商线下渠道增速趋缓乃至负增长的背景下,这些商家应该留在京东广开门路。


“二选一”事件是潜在原因?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品牌关闭京东平台上的店铺。

618购物节当天,裂帛创始人汤大风在微博表示要“申请关闭裂帛京东旗舰店”,理由是京东强制品牌自行承担3.8折优惠,使其低于成本价销售,不能自由定价。

另据创投新闻9与12日报道,红品爱家和世源灯饰这两家建材商家先后宣布退出京东平台,理由均是京东侵犯其自主经营店铺的主权,锁定商品后台和库存导致无法进行商品的上新和下架。

曹磊认为,如果这类情况属实,这可能是商家选择闭店的潜在原因之一。

京东方面强调,最近并没有出台对服饰领域商家不利的规定,相反还不断出台优惠政策,给予商家多方面扶持。

曹磊分析,由于线上服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还不排除有第三方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施加压力,要求商家退出京东平台。

此前,京东已与部分物流公司终止合作,如今再失去部分品牌,未来电商大战将如何发展仍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