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库存数据跌至三年来最低!全国商品房去化周期仅5.1个月

正如统计局在发布会上提到的,中国今年房地产去库存较快,据测算去化周期仅5.1个月。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2352万平方米,较7月末减少1144万平方米,跌至近三年来新低。

中国证券网援引中原地产分析师张大伟称,按照8月份单月成交面积1.2亿平方米计算,当下库存去化周期已经只有5.1个月,“楼市去库存第一阶段基本完成。除了东北、西北等少数城市,全国大部分城市库存已经进入良性周期。从2014年四季度以来,全国性连续3年的去库存政策见到了明显的效果。”

海通证券分析师涂力磊分析称,在当前的政策紧缩和长效机制并举的情况之下,一线和二线城市去化周期短期仍有继续上行的压力;三四线城市去化周期短期稳中趋降。

据海通证券统计,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一线、三四线去化周期小幅下降,二线小幅上升。

海通证券8月跟踪的34个城市商品房去化周期(6个月移动平均)显示,一线城市平均去化周期为17.9个月;二线城市(15个)平均去化周期为22.1个月,若不计入呼和浩特,二线平均去化周期为17.8个月;三四线城市(15个)平均去化周期为14.5个月:

一线城市的商品房去化周期较上月持平,上海、深圳分别下降0.49、0.63月,北京上升0.76 个月,广州上升0.36个月。

二线城市去化周期8月较上月上升0.4个月,若不计入呼和浩特,则去化周期上升0.8 个月。二线中杭州、苏州、长春、呼和浩特去化周期下降超过1 个月,天津、重庆、南京、温州去化周期分别下降0.24、0.46、0.76、0.35 个月,成都上升17.43 个月。

三四线城市的去化周期8月较上月下滑0.4 个月,其中湛江、东营、江阴、运城、三明分别下滑5.59、1.19、1.1、0.55、1.61 个月,徐州、蚌埠、舟山、芜湖、淮北上升0~1 个月,滁州上升1.03个月。


水泥产量负增长、粗钢产量创纪录,哪个才是供给的真相?

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水泥产量同比下滑3.7%,8月创2015年以来最大降幅,已是连续第三个月下滑;与此同时8月粗钢产量同比大涨8.7%,创历史记录。

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的两大周期产品,缘何在产量数据上呈现出“冰火两重天”,到底哪一个才是中国实体经济供给侧的真相?


钢铁厂家热火朝天 粗钢产量再创记录

在去产能风暴的影响下,近来钢铁价格猛涨,达六年来高点,赶在采暖季限产令全面生效之前,中国的钢铁厂家开足马力热火朝天扩大生产。

据统计局最新数据,中国8月粗钢产量延续7月涨势(10.3%),同比增长8.7%至7459万吨,再创历史纪录未有之新高。


累计来看,中国1-8月份粗钢产量增长5.6%至5.6641亿吨,亦创历史纪录;1-7月同比增长5.1%。

中国粗钢产量占到全球总量的一半,而随着政府重手关停落后产能打击违规生产,加上即将到来的采暖季限产预期,近来钢铁价格只增不减。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螺纹钢现货价格,本月月初一度飙升至4396元/吨,创2011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年初以来螺纹钢价格已上涨达30%。

诱人的利润率促使中国钢铁厂家加班加点,赶在史无前例的环保限产拉开帷幕之前狠赚一笔。8月24日中国环保部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9月5日唐山市委率先展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行动,随后北京、天津、河南等地纷纷实施限产细则,钢铁产能限产最大达50%。

虽然钢铁厂家有包括虚报闲置产能等多种途径规避限制,结合各方面因素,巴克莱银行预计环保限产实际影响660万吨粗钢产出,约占全国产能的2%。


水泥产量连续三个月负增长 所谓“新周期”其实只是面儿上好看?

据统计局最新数据,8月中国水泥产量21185万吨,同比下降3.7%,连续第三个月下滑,创2015年以来最大降幅。而数据呈现更为稳定的三个月移动均值,亦出现同比下滑。

水泥怕水,属于易损品,库存期一般不超过1个月。除了熟料水泥可通过长途水运,水泥生产商的销售半径基本以200公里内的区域市场,这就形成水泥业特有的“以产代销、区域定价”模式。

因此,水泥行业更多依靠市场化力量去产能,这与钢铁行业依靠行政手段形成鲜明对比。而正是由于水泥这种无法库存的特征,只有当需求上涨时才会出现产量增加,所以是比粗钢产量更能直接反映实体经济需求的“晴雨表”。

8月粗钢产量创纪录、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稳的同时,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销售持续下降,新开工房屋面积有所回落,可能是水泥需求下降、产量萎缩的主要原因。

中泰证券指出,夏季长期雨水和高温导致全国水泥价格小幅回调,但三季度错峰限产有序执行,目前水泥库存比往年低10%左右,较多区域熟料供给紧张,多地企业酝酿后续新一轮涨价。

随着9月需求逐渐恢复,水泥价格开启全面上涨模式。一改以往仅个别地区上涨的情况,在各地全线上涨,涨价幅度普遍达到30元-50元/吨,中泰证券认为,四季度多地水泥价格将突破二季度的高点。


姜超:当地产回落时 周期需求的故事就完了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17年上半年GDP增速超预期、工业增速回升,依然是地产周期在推动,地产投资过度导致三四线城市地产库存高企,需要去库存。

因此,姜超认为在周期行业并没有需求扩张的大故事,主要的逻辑仍是供给收缩,剩者为王。其中有两类企业值得关注:

一是在民营企业占比高的行业,其退出会更加彻底,去过几年的造纸、水泥、化工(氨纶、粘胶为代表)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另一种是由政府主导的僵尸行业并购整合,从而实现行业“瘦身健体”。目前看,这仅可能发生在钢铁、煤炭、电力行业。

姜超认为,当本轮地产销售出现回落以后,政府不会回归放松货币刺激地产的老路,因为三四线的房价上涨缺乏人口支持、长期看是更大的泡沫。

姜超指出,避免泡沫破灭的最佳选择是抑制三四线房地产投资,而防范商品价格再度暴跌的最佳选择是抑制设备投资扩张。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希望在于把供给收缩进行到底,而需求扩张难以持续。

比特币出海套利兴起 有玩家发行“山寨”基金

国内交易平台将被取缔的消息传出期间,比特币价格立即跳水,但海外比特币交易平台尚未反应。海内外交易平台价差显著,使不少比特币玩家尝试通过海内外平台“搬砖”套利。不过法律人士提醒,海外比特币交易风险重重,“搬砖”需谨慎。


海外“搬砖”潮起

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代币融资的本质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并且要求立即停止各类代币融资行为,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做出清退安排。比特币应声大跌。正当多头痛哭之时,有玩家却通过在不同平台间“搬砖”收入颇丰。显著的利润空间下,出海“搬砖”在币圈风行起来。

上海一位玩家透露,9月4日15时到9月5日12时,海内外平台出现了显著的价差。通过在平台间腾挪“搬砖”不到12小时,他获利颇丰。

所谓“搬砖”,就是从国内平台买入比特币并转移到海外平台,再将海外平台的比特币提现存到境外银行账户。平台收益为海内外平台价差,成本为比特币交易手续费、转移手续费,比特币从海外平台买卖手续费、比特币从海外平台提现费用。一般情况下,这些费用加起来也很大。不过4日晚间海内外价差最大达每币6000元,如此价差下,费用可以忽略。据了解,各国比特币平台偶尔出现显著价差,价差存在时间一般较短。

上述玩家表示,懂技术的玩家都用机器人“搬砖”。他们在全球多家主流交易平台注册有账号。机器人可以自行判断平台间的价差值得不值得“搬砖”,并在合适时机,自行启动交易。


“砖家”花样多

海内外平台“搬砖”并非新鲜事,不过近期的价差异常显著。引得玩家翻新花样,纷纷出海。

海内外平台“搬砖”套利此前主要局限在懂技术的玩家中。不过最近普通玩家兴致显著提升,于是如同小A样嗅觉敏锐的人卖起了“出海教程”。小A于9月10日建立了一个收费信息分享圈子,年费200元。她从网上搜罗了一堆海外比特币交易的材料挂到圈子里,随后在比特币交易群里发了圈子链接。两天来数百人共掏4万元从她的圈子“学习海外比特币交易”。

平台间价差存在时间短,“搬砖”时机转瞬即逝,获利与资金体量、交易次数相关。境内有玩家正在发行“搬砖”套利产品。其介绍材料显示,一年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为40%。不设募集门槛,公开募集。据了解随着ICO监管落地,问询该“山寨”基金的人数显著上升。

此外,部分“砖家”欲通过国际合作来协力“搬砖”。12日某比特币交易群里一位自称马来西亚籍的人士四处寻觅中国公民配合“搬砖”。该人士向群里的投资者推荐一种国际合作模式。由于当时马来西亚部分比特币交易平台价格显著高于国内交易平台,该人士建议由国内玩家买入比特币,转到他的钱包,再由他通过马来西亚的平台卖出提现,兑换成人民币,获利双方分成。


“搬砖”风险大

法律人士提醒,“搬砖”行为套利风险重重,比特币玩家切忌盲目出海。

首先,海内外交易平台价差转瞬即逝。8日价差显著,但到12日15时,海内外平台的价差已经被“搬砖机器人”填平。由于程序挂单交易的速度远高于普通玩家,一旦价差突然逆转,普通玩家被套的可能性较大。

而所谓的“国际协作搬砖”,由于对合作方的背景缺乏了解,加上比特币是目前不少犯罪分子惯用的洗钱工具,该行为可能是在替犯罪分子洗钱。

此外,比特币平台存在技术风险。主流平台发生过数起比特币被盗事件。中国科技金融法律研究会理事肖飒认为,如果由于平台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加之境外诉讼金钱、时间成本更高,玩家出海交易需考虑如上不确定性。

不少人认为若国内交易平台被取缔,海外交易平台是法外之地。肖飒认为,这种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尽管司法上多数情况遵循属地原则,但是不排除各国就比特币监管进行国际协作,如互认取证结果,互相报送欺诈项目和人员名单等。而一旦开启国际协作,上述逃避监管的做法将难逃法网。鉴于比特币的可自由流动的属性,肖飒认为关于各国间协作处理比特币势在必行。

印度新干线正式开工 中日高铁“争霸赛”刚刚开始

今天(9月14日)赴印度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与印度总理莫迪会晤,而此次安倍访印的重头戏,就是出席印度新干线的开工仪式,正式启动日本在印度的高铁建设计划。

虽然早在2015年中国就赢得了印度高铁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竞标,然而当年12月13日,同样是在安倍出访印度期间,莫迪“钦点”贷款政策更为优惠的日本提案,敲定让日本修筑印度高铁。

随着建设工作的正式开始,印度将成为首个进口标志性“新干线”高速列车的国家,这也是莫迪力推的基础设施升级计划中的亮点。


日印首脑会晤宣传板

日本政府及铁道企业曾希望能将新干线技术出口到美国,然而在美游说多年未见成效。此前进口过新干线高铁的,只有中国台湾地区。


日本“割肉”低息长期贷款为莫迪家乡通高铁

此次兴建的新干线铁路全长316英里(约合500公里),大约相当于旧金山到洛杉矶或北京到济南的距离。

高铁将连接印度金融中心孟买和西部城市艾哈迈德巴德(Ahmedabad),而艾哈迈德巴德正是莫迪的家乡。

新干线的理论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小时,不过在印度高铁的实际运行速度将控制在最高320公里/小时,将使孟买和艾哈迈德巴德之间的行驶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2小时。

该铁路线大部分路段将采用高架线的同时,还将包括一条21公里的隧道,其中7公里将为海底隧道。铁路原计划于2023年完工,不过印度方面称将努力让其提早一年通车。

孟买-艾哈迈德巴德高铁计划路线

日本向印度提供138亿美元的软贷款(指国家开发银行以长期优惠的方式发放、用于国家政策性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的贷款),覆盖了高铁建设所需成本1.08万亿卢比(约合170亿美元)的81%。贷款期限50年,贷款利率0.1%,而早前中方提案的贷款利率为2%-2.5%。

日本一般只会提供1.5%的贷款利率和不超过25年的贷款期限,开出如此优惠的贷款条件,很可能与中日两国之间在高铁产业市场上竞争愈演愈烈有关。


印度订单中日本击败中国意味深远

根据研究机构BCC Research估算,到2019年全球高铁市场将达到1330亿美元规模。与新干线制造商日立制造所和JR东日本竞争这块“大蛋糕”的,除了来自欧洲的传统对手西门子、庞巴迪和阿尔斯通,近年来中国中车在全球市场上也开始崭露头角。

去年11月印度总理莫迪亲自造访新干线列车生产车间,安倍陪同

在中日竞标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万隆高速铁路项目的过程中,日本曾因贷款政策不及中国而落选。国开行和工商银行等可提供不需要印尼主权信用担保的贷款,贷款期限最高为50年,最终帮助中国中车赢得印尼高铁订单。接下来中日两国还将角逐吉隆坡-新加坡高铁项目,订单约55亿美元,计划于2026年竣工。

当然,中国中车靠的不仅仅是崛起的中国资本,在中国国内铺设全球最大的高铁网络时锻炼出的娴熟工人和获得的技术诀窍,也在为中国中车增加竞标中的筹码。

美国媒体援引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交通运输产业主管Jaideep Ghosh称,“中日产业竞争在东南亚地区尤为猛烈,而在印度高铁接下来的阶段性建设项目当中,两国之间还将有更多交锋。日本新干线有着安全运行的悠久历史;政治和战略考量也会影响印度的决策。但归根结底,高铁建设项目仍然是一个商业决定。”


老旧铁路再焕生机 莫迪希望重振就业

印度的铁路网络最早于1853年开始建造,当时仍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陈旧老迈的铁路干线每天需要输送约2400万人流,相当于整个澳大利亚的人口。

印度火车徒手扒车现象屡见不鲜

过去数十年印度在铁路上始终投入不足,而莫迪野心勃勃的铁路现代化计划的第一步,便是在印度国土上引入新干线。印度政府大举投入达8.6万亿卢比(约合1340亿美元),誓将年久失修的铁路换代升级。

莫迪同时还希望通过翻新铁路,为印度就业市场带来蓬勃生机。印度政府称,高铁建设计划将创造2万个建筑就业岗位,建成后的日常运营则将创造4000个直接和2万个间接岗位。

今天印度新干线的开工仪式上,日方承建企业日立制造所董事长中西浩明和JR东日本总裁富田哲郎都将出席。日立制造所发言人表示,将与日本政府和JR东日本紧密合作,积极协助在印度的新干线引入工作。

印度政府表示正在考察未来潜在可以铺设高铁的地理走廊,并希望再铺设至少六条高铁线,其中一条或将连接孟买和印度首都新德里,不过目前尚未做出正式决定。

印度方面表示,除了与日本方面洽谈合作外,这些项目投标也对其他国家的竞争者开放。

套现40亿美元,马云和蔡崇信将售少部分阿里巴巴股份

这起涉案金额不足600美元的诉讼 却可能摧毁整个美国共享经济

当居住在美国旧金山的Raef Lawson发起这场索赔金额仅为586.55美元的诉讼时,他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摧毁整个美国的共享经济,或将波及知名硅谷企业如Uber、外卖送餐服务公司DoorDash等。

Lawson曾是美国送餐服务网站GrubHub的一名送餐员。这场诉讼的争议焦点是,在GrubHub工作期间使用1099表格报税的Lawson应该被当作合同工(Independent Contractor)还是正式雇员(Employee)。

在美国,报税表格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W2表格,使用者为属于正式雇员,包括全职,半职或短期的员工; 另一种是1099表格,使用者是独立承包商、合同工等。


据雅虎新闻介绍,对于雇主来说,聘用使用1099报表的合同工意味着他们可以避免纳税,并且不必支付加班费以及其它一些福利和补偿。

而1099合同工也享有比正式雇员更大的自由,他们可以自己设定排班表,并决定工作的时间和地点。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1099合同工可以同时为多个雇主服务。比如,本次诉讼的原告Lawson在为GrubHub服务时,就曾同时兼职包括邮差在内的其它工作。

但Lawson的律师Shannon Liss-Riordan将焦点集中在Lawson在为GrubHub服务期间,GrubHub对Lawson的控制程度。

Liss-Riordan认为应该使用Borello Test(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采用的一种解决用工纠纷的方法),通过鉴别工作内容是否属于该公司的常规业务,技能要求,付款方式,以及是否在经理监督下完成工作等来断定一个工人是应该属于1099合同工还是W2正式雇员。


目前这个案子尚无定论,但受到了广泛关注。

原因是目前大部分共享经济企业如Uber、DoorDash、Lyft以及第三方配送服务商Postmates等都十分依赖1099合同工,如果这些员工认定为正式雇员,这意味着这些企业未来或将大幅增加正式就业岗位,而且对于他们的商业模式来说将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这起牵涉金额“微不足道”的诉讼案庭审上,出现了Uber的工作人员。

据雅虎,一名Uber就业顾问团队的工作人员出现在庭审现场,认真旁听并仔细笔记。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今年6月,纽约劳动部门判定,在解决失业相关的问题上,该州的三名Uber司机以及“其他情况相似的人”应该被视为公司雇员,有权享受雇员才能享受的失业待遇。该判决维持了纽约州去年底的决定,当时上述三名Uber司机就被认定为Uber雇员,而非合同工。

在美国,Uber将其60万名司机视为外部合同工,这样就可以不用给他们提供政府强制的员工福利以及最低工资保障。上述判决对于Uber的商业模式来说,是一记重击。

《纽约邮报》援引知情人士称,这一判决意味着,Uber需要向纽约州支付自2014年1月以来所有司机的失业保险,这笔金额最高可能达到2500万美元。

Uber发言人当时表示,他们已发起申诉,并要求再度举行听证。

摩根大通质疑:加密货币是新资产还是“金字塔骗局”?

摩根大通CEO怒批数字货币是“骗局”、比特币交易员应该被解雇之后,这家投行的分析师也加入了炮轰数字货币的战队。

小摩分析师Marko Kolanovic在周二的研报中提出质疑,加密货币属于货币吗?属于商品吗?会出现违约吗?它究竟是属于新型资产,还是“金字塔骗局”?

全球基金经理都在狂热地迷恋比特币之时,Kolanovic毫不客气地写到,加密货币无法被可靠地估值,而且有着明显的“尾部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以监管禁令的形式出现。他还指出,虽然不能判断加密货币的价格会否在短期上行,但从货币的历史、政府以及金融欺诈来看,加密货币的未来可能不会很光明。


Kolanovic认为,加密货币的价值无法等同于传统货币:

目前,除了投机之外,使用加密货币的合法理由很少(例如,任何交易都能以美元或欧元等国家法币以电子化进行)。考虑到加密货币的交易成本几乎总是受其波动性而非交易费用影响,有关其交易成本较低的论调并不准确。以比特币为例,其波动率约为100%,是其他货币平均水平的15倍。

由于没有经济基本面来评估商品和服务的供需情况,也不会有通胀的驱动力,以及“汇率差”等,把加密货币的价值等同于传统货币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加密货币是否属于商品?Kolanovic表示,与黄金相比较,加密货币背后同样没有政府支持,但黄金的出现远比政府早,并至少在7000年前就作为价值储存的商品。不仅如此,对于通过特定代码来限制存量的加密货币而言,其稀缺性的特征也是虚假的。因为几乎任何人都能创建一个新的加密体制,现有算法也可以被篡改,加密货币的数量也可能会随之增加。


对没有政府背书,也没有稀缺性保证的加密货币而言,是否存在着违约的可能?这位分析师认为,如果加密货币是用于增强与传统法币的竞争,它们将迅速被监管或是被定为非法。

而且,尽管历史上也有使用贵金属进行类似尝试,但加密货币并没有较长的历史。即便加密货币不会威胁政府在货币问题上的重要地位,这些货币在逃税、暗网等方面的用途也足够引起政府的打压。已经有部分国家采取行动,这个趋势可能继续下去。

此外,小摩还指出,整个加密货币市场与欺诈性“金字塔骗局”有点相似。在“金字塔骗局”中,想赚钱的人必须大量发展“下线”才能获得收入,每一层必须比起上一层大,佣金则大部分归入金字塔上层。

以比特币为例,据说创始人是中本聪,在这位神秘人消失之前,挖出了100万至200万个比特币,约是比特币总量的10%。最初挖矿需要的努力微不足道,后续入场者的收益开始减少,挖矿难度逐渐增大,最终无利可图,这意味着“金字塔骗局”可能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