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WTI持仓量超过布伦特原油 美国重夺原油交易中心宝座

时隔三年,美国重夺全球第一大原油市场的宝座。

WTI原油期货的持仓合约在上周打破纪录,累计达到240万张,在2014年末以来首次超过布伦特原油期货持仓合约规模。

今年以来,WTI合约持仓量累计攀升超过16%。

这意味着,更多的交易员认为,WTI原油仓位可更真实反映全球市场情况。英国《金融时报》援引CME能源中心总监Peter Keavey指出,随着美国产油量增加,投资者需要对冲北美原油和德州原油相关风险。


WTI原油在1983年于NYMEX上市,是轻质低硫原油的代表性油种。布伦特原油期货于1988年在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上市,二者被视为世界原油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美国开发页岩油成为主要产油国,并禁止原油出口,WTI原油价格的下滑日渐无法反映全球市场状况,2014年底,布伦特原油持仓合约超过WTI原油期货,美国原油交易中心的位置因而被伦敦取代。据路透,当年布伦特原油在几种大宗商品指数中的权重增加,而WTI原油则反之。

今日盘初,因美国活跃钻机数减少,炼厂在飓风干扰后恢复良好,油价小幅波动,保持在上周创下的七周以来高位附近。


全球供应下滑之际,投资者预计需求更加强劲,油市在上周创下七周以来最大单周涨幅,WTI 10月原油期货当周累计上涨5.1%,创下截至7月28日当周以来最大单周涨幅。布伦特11月原油期货同样创下同期最大单周涨幅。

中国8月楼市进一步降温 15个热点城市无一上涨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中国楼市8月进一步降温。

8月,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或持平,同比涨幅则全部回落。其中,北京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房价环比持平,广州深圳环比下跌。

路透社根据公布的数据测算,中国8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升8.3%,涨幅连续第九个月收窄。从环比看,8月新建住宅销售价格连涨28个月,但涨幅收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在解读中指出,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房价环比继续下降,二三线城市涨幅有所回落。


一线城市房价环比继续下降

8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均下降0.3%。

四个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新建商品住宅环比持平,广州和深圳环比分别下降0.7%和0.4%。

二手房方面,除了广州环比持平以外,北京、上海和深圳环比均下跌,北京降幅最大,达到0.9%。

中国8月商品房销售增速接近3年以来最低水平,德意志银行分析师Jeffrey gao在周一的报告中表示,随着信贷收紧,中国住宅销售在第四季度还会继续走低。


二三线城市涨幅有所回落

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宅涨幅继续收窄。

中国8月份46座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较7月份的56个有所减少。8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均为二三线城市。

其中,呼和浩特和桂林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分别达到了1%和1.1%;南昌、牡丹江、北海的价格环比涨幅也居前列,为0.9%。

环比跌幅中,海口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跌幅达到1%。


二手住宅方面,二三线城市中,天津、南京、厦门、济南、郑州、海口、宜昌和韶关环比下跌,其中天津环比下跌达到0.8%。

二手住宅上涨的城市中,无锡、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环比涨幅最大,分别达到了1.2%、1.1%和1.0%。

以下是部分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数据:

北京8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0.0%(前值-0.1%),同比+5.6%(前值+9.6%)。

上海8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0.0%(前值0.0%),同比+3.2%(前值+8.4%)。

深圳8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0.4%(前值-0.2%),同比-2.0%(前值+0.5%)。

广州8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0.7%(前值+0.4%),同比+13.3%(前值+11.6%)。

合肥8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0.1%(前值+0.3%),同比+5.8%(前值+11%)。

厦门8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0.0%(前值+0.2%),同比+5.7%(前值+9.8%)。

南京8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0.2%(前值-0.1%),同比+5.0%(前值+9.6%)。


以下是部分热点城市二手房数据:

北京8月二手住宅价格环比-0.9%(前值-0.8%),同比+7.8%(前值+13.1%)。

上海8月二手住宅价格环比-0.2%(前值-0.4%),同比+3.4%(前值+7.4%)。

广州8月二手住宅价格环比+0.0%(前值+0.1%),同比+18.3%(前值+21.5%)。

深圳8月二手住宅价格环比-0.2%(前值+0.6%),同比+0.9%(前值+3.1%)。

合肥8月二手房价格环比+0.4%(前值+0.5%),同比+2.8%(前值+4.7%)。

厦门8月二手房价格环比-0.4%(前值-0.3%),同比+6.5%(前值+9.5%)。

南京8月二手房价格环比-0.1%(前值-0.2%),同比+8.9%(前值+12.9%)。


附表

首批公募FOF热捧背后的冷思考:配置难题 内外部之争

千呼万唤始出来,经历了漫长的15个月等待期后,首批公募FOF名单在业内亮相,从已有的公开信息来看,上述产品中多是以全市场FOF为主,并利用量化模型进行资产配置优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获批的六家基金公司在拿到批文的第一时间即刻展开了产品合同修改、宣传推广、渠道销售沟通等工作,一时间,公募基金行业陷入FOF抢筹热潮,不过鲜花背后,质疑的声音也不断袭来,内外部FOF、量化投资工具、双重收费等仍是目前热议的重点。


首批公募FOF全扫描

公募FOF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各方神经,近期首批公募FOF批文下发的消息搅动着平淡已久的公募市场,随着产品陆续完成基金合同修改流程,首批公募FOF破冰指日可待。

基金公司在拿到批文的第一时间都不遗余力地展开产品推广工作,试图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头筹,其中公募FOF产品的类型、定位、投资策略无疑成为市场最大看点。从产品类型来看,全市场FOF仍将是发行主流。包括嘉实领航资产配置混合型FOF、泰达宏利全能优选混合型FOF、华夏聚惠稳健目标风险混合型FOF、建信福泽安泰混合型FOF均将首只FOF产品定位于全市场FOF,也就是说在标的选择方面,内外部基金均会考虑,视各基金的业绩表现、风格具体而定。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基金经理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往往会优先选择内部基金,一方面是由于对本公司产品更为了解,另一方面获批的基金公司几乎都是产品线较为齐全的大型公募基金,前期一定是混合型FOF较多。

从产品策略来看,首批获批的公募FOF普遍采用低风险策略,如建信基金和华夏基金均选择以目标风险控制为基础的系列FOF产品,目标风险策略有着明确的收益风险特征和风险控制措施,根据不同的目标风险来控制基金的回撤和波动性为投资者带来稳健收益。而嘉实领航资产配置混合型FOF、泰达宏利全能优选混合型FOF则是采用了风险平价策略,泰达宏利全能优选FOF拟任基金经理张晓龙介绍,风险平价策略的主要特点是风险均衡,将组合分成多类型资产,通过灵活调整仓位使得每个资产类别都对组合有相同的风险贡献,获取稳定长期投资收益,进而大幅降低择时成本。

与上述产品不同的是,南方基金将首只公募FOF产品的投资策略定位于“全天候”,南方基金宏观研究与资产配置部介绍,“全天候”策略是基于资产类别的风险平价策略,提倡配置风险,而不是配置资产,“全天候”的投资理念认为所有资产类别都有经济环境的偏好,某类资产在某些经济环境下会表现得很好,在其他经济环境下则会表现不佳。而风险平价策略由于使组合内的风险达到了平衡,所以理论上可以抵御各种风险事件,进而达到全天候应对的效果。


配置难题

去年6月,《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南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征求意见稿)》落地令公募市场久旱逢甘露,公募FOF也正式进入实操阶段,不过作为公募市场上的“新生儿”,没有任何历史业绩、经验可以借鉴,基金公司摸着石头过河,投研之路困难重重。

如何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面对全市场数千只基金产品,如何从中进行筛选以及如何进行持续优化成为投研过程中的几大难点。

在资产配置方面,公募FOF也面临着诸多限制,某公司产品总监表示,FOF的业绩来源90%是择时和大类资产配置策略,然而目前公募市场上普通的基金不做大类资产配置,销售机构提供的资产配置建议也极少且不专业,没有以往历史业绩记录、没有完善的大类资产工具以及丰富的境外资产,在有限的境内股债产品里分散,配置的优势难以体现。对于资产配置方面,华夏基金表示根据多年投研历史,总结了内部的MVP资产配置模型,在投资决策时进行应用,建信基金也表示,目前通过自主研发优化配置模型,对10类不同风险类别的资产进行战略性配置,同时这一配置方案也将决定产品的基本风险收益属性。


同时,济安金信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短期来看,公募FOF投研工作准备前期,基金从业人员信息调研难、数据信息不全面、没有可借鉴经验、相关人才缺乏都将成为公募FOF发展的桎梏,不过未来随着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上述问题终将被解决。华夏基金日前在FOF宣传会上表示目前已完成70%-80%优秀基金经理的调研工作,建信基金也公开表示正完成基金经理数据库的建立,通过量化、客观的筛选体系,以寻找具备长期稳定超额收益能力的基金经理。

“公募FOF发展的瓶颈之一在于当前国内另类基金的种类少与规模小,难以满足FOF配置大宗商品、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等另类资产的需求。随着未来另类资产与相关投资基金的丰富,公募FOF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建信基金资产配置及量化投资部总经理梁珉坦言。


内外FOF之争

期盼了15个月之久,证监会终于放行。作为行业内的一大创新,公募FOF填补了中国资产频谱的不完整性,被誉为将改变资管业态的新生力量。不过就在业内一片喝彩的时候,也出现了部分质疑的声音。

事实上,对于公募FOF内外部之争自基金中基金落地后就频频受到热炒,包括业内的很多专家,甚至给协会建言要求取消内部FOF,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对于内部FOF而言,涉嫌利益输送或成为业内普遍担心的问题。

对于内外部FOF之争,天相投顾研究中心负责人贾志表示,内外部FOF更多是取决于这个公司的规模和实力,一些中小型的管理人或者成立时间有限的管理人,产品线不够完备,但经过历史上多轮牛熊转换洗礼,这样的公司旗下产品如果表现都比较稳健的话,内部FOF也是可以做得有声有色的,如果做全市场产品披露投资组合时,自家产品排名靠后,也需要面对投资人的质疑,对于采用何种类型更好还需时间的检验。


另一方面,对于公募FOF在行业内的定位问题也成为讨论热点之一,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分析师表示,如果公募FOF作为券商、银行或者互联网平台客户财富管理的一种服务模式,不以追求高收益为目的,还是可以做成功的,但并非要使用高大上的模型,与以往很多人工惟一的不同就是效率更高,门槛更低,费率更低,服务的人更多,这样来看FOF几乎没有太大的必要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种去大力发展,理论上FOF能做的一切,混合型基金都可以做到。

此外,采用外部FOF不可避免要面临双重收费的问题也在业内饱受诟病。根据现行的公募FOF政策显示,经测算投资内部基金可以减少近1%的费用成本,对中低风险FOF产品而言,节省这一成本会对产品的收益有明显提升。对此,贾志表示,FOF不是一个产品,FOF是一种服务,是一种配置服务,是替你来选基金,帮你做所有这些事情。我认为配置本身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即便FOF再收管理费,这个收费也是合情合理的,作为持有人,如果你觉得它没有达到你的期望或者预期的话你可以用钱投票也可以“用脚投票”。双重收费是一个伪命题,主要还是看配置能力。

央媒齐齐喊话:货币宽松时机未到

央行15日公布数据显示,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远超预期,M2同比增速再创历史新低。近期人民币表现强劲,已经有不少呼吁降准的声音。但多家央媒表示,货币宽松时机尚未到来


17日,新华网转发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称,M2增速放缓并不可怕,目前并没有进入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时期眼下最急需的是稳定,包括政策稳定、市场稳定和信心稳定

18日,《证券时报》刊登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熊园观点称,M2低增将正式成为新常态,货币转向宽松的时机还没到来。市场人士明知不会放松货币取向,呼吁放松货币的真实诉求应该是寄希望于“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证券时报》文章强调,考虑到“防风险、去杠杆、抑泡沫”的金融政策主基调并未转变,中国经济难以大幅下行,且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已全面趋紧,且人民币升值也并不尽然意味着降准,因此当前中国放松货币的条件尚不具备。

实际上,金融强、经济弱的局势已经连续第二个月出现,市场在央行是否应当降准的问题上出现分歧。

在九州证券邓海清看来,央行重新回归用降准来代替外汇占款的“窗口期”可能已经到来,“宽信贷”政策有必要进行修正,政策重心应该集中在社会融资结构上来,需要防止社会融资结构的倒退,“降准+公开市场回笼”将是未来最佳货币政策组合。

华创屈庆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并未转向,经济内生动力仍然较强,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央行货币政策不松不紧。

海通姜超表示,未来的货币政策又面临着重要的抉择,如果不再度放水,那么上游的大幅涨价将面临无人接盘的困境。而上周地产股大涨,债市也蠢蠢欲动,部分原因应该是市场又开始憧憬新一轮货币放松,而这确实是过往习惯性的选择。

中金固收陈健恒指出,M2未来仍有下行压力,工业生产、地产投资等回落趋势相对确定,对应未来融资需求放慢;叠加M2不断下行、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明显减轻背景下,货币政策未来或在基本面转弱后逐步有所放松。


本月以来,央行分别在14日、15日进行两次大额净投放,尽在9月6日、9月13日和9月14日和9月15日开启了逆回购操作。资金面整体亦未出现紧张局面,央行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较高水平。

兴业研究何津津 、鲁政委此前指出,央行仍有回笼资金的需要,上调准备金率可能过于刚猛,易引起市场对货币政策取向的误解;减少MLF虽可行,但灵活性较差;重启正回购操作,则是更可能的选项

招商证券固收此前也称,央行逆回购的“池子”没水了,9月下旬央行回收流动性节奏很可能赶不上财政存款的释放,流动性宽松的概率较大。

中国央行今日净投放3000亿元 创四个月新高

罗杰斯:一旦中美开打贸易战 美国将丧失全球霸权

近日,美国财长姆努钦将经济制裁的矛头对准了中国,称如果中国不遵守联合国对朝鲜的新一轮制裁,美国将施加额外制裁,阻止中国进入美国及国际美元体系。

对此,华尔街传奇投资人、有“商品大王”之称的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对特朗普政府发出警告,称此举将对美国造成更大损失,因此这将促使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之间进一步合作,美国将丧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罗杰斯在接受俄罗斯英文媒体RT.com采访中表示:

如果美国对中国施加严厉制裁,这将令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最终美国受到的损失将比中国大,因为这将促使中国、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走得更近。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已经正试图建立一个新的金融体系。如果美国对他们施加制裁,他们唯有更快行动,这最终将令美国失去对金融体系的垄断地位,美国将是最大损失方。

在被问及美国制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时,罗杰斯说道:“在接下来几年里,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个全球性的经济问题,甚至是危机,美国制裁可能是它的触发点之一。”

罗杰斯以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的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为例子,称当年美国政府也是不顾经济学家们的劝阻,发动了一场与世界其它经济体的贸易战,随后大萧条就来临了。

今年早些时候,罗杰斯曾表示,巨额的债务积累和资产估值的不合理,造成全球经济比2008年时更加脆弱,下一场金融危机将是“我生平见过的最大危机”。

罗杰斯还表示,特朗普长时间以来都叫嚣要和中国打贸易战,而特朗普政府中的一些官员也有这个倾向,这意味着中美贸易战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一旦开打,对全世界都不是什么好事,但美国人民将受到最大伤害。


中国原油期货意义重大

对于中国计划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罗杰斯认为,这将改变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原油行业的“游戏规则。”

中国原油需求在国际原油市场上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力推原油期货上市是争夺国际原油定价权和话语权的重要一步。

罗杰斯表示:“许多人并不喜欢美元,因为一旦美国不高兴,他们就会向你施加巨大压力,甚至让你破产。中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清楚这一点,他们正试图将国际贸易和世界金融体系从美元体系转移开。”

罗杰斯预计,在不到10年时间里,世界石油贸易将向亚洲转移。

新浪微博新版用户协议争议背后:平台内容争夺白热化

9月15日晚,新浪微博发布新版用户服务使用协议,其中部分条款被指涉“霸王条款”,引发争议。

争议条款规定,未经微博平台事先书面许可,用户不得自行授权任何第三方使用微博内容。

这被不少用户看做侵犯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众多新浪微博用户在各社交平台上发声表达不满。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银良认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原创内容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发表平台无权剥夺。“现实中,一些期刊在发表原创内容时会享有一定时间的专有权,但这需要和作者事先约定。”

微博平台用户协议中的条款,是否属于这种“约定”?


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魏士廪认为,该用户协议相当于用户和新浪微博之间订立的合同,合同中约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从合同法对价角度讲,如果约定微博对用户的原创内容享有专有权,需要支付一定的对价,否则属于违背公平原则的霸王条款。

《合同法》第40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方超强认为,新浪微博协议的争议条款中,用户的著作权作为用户的主要权利被排除,显失公平,因此属于无效的合同条款。

9月16日,新浪微博CEO王高飞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中回应称,这一条款的实质在于,用户可以自己将内容发给第三方,但是不能单方授权第三方直接来微博抓取。自己拷贝发送和授权第三方来复制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访问新浪服务器,直接关系到出了违法信息,新浪会不会因为没有尽到审核责任,连带成为被告。

魏士廪认为,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划分平台侵权责任的前提是“明知违法”,如果微博意识到信息违法后及时删除,即便其他平台在删除前已抓取并发布,也不会由新浪微博承担连带的法律责任。


此外,相关条款还可能涉及不正当竞争行为。方超强认为,这一条款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内容的独家性,使得竞争者无法获得任何微博内容的转载权益,可能涉及不正当竞争行为。

新浪微博突然强调用户内容的独家原创性,或和今日头条有关。

8月10日,新浪微博官方公布一则社区公告,称某第三方新闻平台在微博毫不知情、并未授权的情况下直接从微博抓取自媒体账号的内容,鉴于其行为性质严重,微博先行暂停了第三方接口,并表示将会依法维权。

在新浪微博发布声明的前一天,今日头条社区官方发布消息称,头条号平台为所有个人和群媒体类型头条号开放了微博内容同步功能,作者开通此功能后,头条号平台将提供技术能力,帮助用户将微博等平台发布的内容定期自动发表到今日头条旗下的社交媒体产品——微头条上。


9月10日,今日头条向部分用户发出系统通知,称“今日头条将于近期停止提供新浪微博的账号服务”。

之后,新浪微博在《微博服务使用协议》中增加微博内容的原创独家性条款。这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新浪微博对今日头条系列举动的反击,背后是原创内容的争夺。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认为,今日头条批量、自动地抓取微博原创内容,虽然说事先得到作者的同意,但仍然构成对微博正当的商业权益的侵害。这种“搭便车”的行为典型地反映了其市场竞争策略。微博作为原创内容的发表载体,以及以巨大受众数量培育“大V”的新媒体形态,有权维护自己商业模式中的正当权益。“大V”如果不同意这种必要的限制,可以离开微博。

方超强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他表示为了保证内容的独家性,微博应当和用户单独签订协议,不得利用面向全体用户的格式合同强迫获得权益。


对此,新浪微博在9月16日凌晨,对其中一些款项进行了拟修改,称用户对自身拥有完全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内容可以合法使用,但是所有未经用户和微博平台共同同意,擅自直接抓取用户已经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的内容的行为均属于不正当竞争。

存有争议的条款也做了一些删改处理,比如“用户只能在微博上独家展示”“独家发布平台”等内容被删除。

9月16日下午,新浪微博做出进一步说明,指出著作权理所应当是属于内容创作者所有的,权利本身都归属于作者,微博作为发布平台只享有一定范围的使用权。用户对于自己具有完全权利的内容,自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发布到其他平台。不能允许的是未经微博平台同意,自行授权、允许、协助第三方非法抓取已发布的微博内容,非法抓取是指采用程序或者非正常浏览等技术手段获取内容数据的行为。

新浪微博称相关的描述也会在用户使用协议中进行更新。这一修订经相关流程审批后立刻上线,截至记者发稿时,新浪微博客服表示会尽快上线,建议用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