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鲍威尔给新兴经济体的“定心丸”,美联储加息没大事!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周二表示,美联储加息对全球金融市场及新兴市场经济体构成风险的影响,经常被夸大,“美联储和IMF研究表明,主要央行的行动对全球金融波动性和资本流动的影响,只占很小的比例”。


不过,鲍威尔仍表示,美联储未来执行事先已经充分告知的渐进加息时,需要同时关注全球风险意愿变化。


鲍威尔讲话结束不久,美元指数突破93关口,创2017年12月28日来新高,过去三周累计涨幅超4%。最近一段时间,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也屡屡逼近3%的关口,4月25日一度冲至3.035%,现报2.948%。



他称,虽然美联储利率决议近几年对于新兴市场的资本进出影响不大,但可能有些投资人和机构尚未对预期中的美国加息做好准备。


鲍威尔称,为了在美联储加息之际帮助全球金融稳定及增长,美联储将会持续协助金融体系增加韧性,同时“将尽可能地明确透明地沟通我们的政策策略,以协助调和市场预期,避免市场动乱”。


关于企业债务问题,鲍威尔称,除中国外的新兴市场公司债风险有限,因为更强劲全球经济增长推高了收益,使债务危机出现反转。


他还称,美联储对全球金融稳定的影响不应该被高估。


他表示,美联储不是唯一有全球影响力的央行,而且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速差异也对资本流动有重大影响,此前执行的加息政策事后也证明并没有扰乱金融市场。


鲍威尔还称,美联储和其它发达经济体的央行的货币刺激政策,被证明对近些年新兴市场的迅猛的资本流入影响有限,而且经过上世纪80-90年代金融危机考验后,相关国家改善了货币和财政政策框架,采取了更浮动的汇率,因此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正常化应该继续执行,以证明这些新兴市场的韧性。


鲍威尔并没有提及2013年的紧缩恐慌,当时担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暗示央行将很快地放缓购债计划,令投资人大感意外,从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暴跌。

郭磊:出口只是开始,Q2经济可能连续修正悲观预期

前期异常值证实是季节扰动,本月出口超预期修复。在前期报告《出口为何单月负增长》中,我们指出春节扰动可能是3月异常的主因,即酷似2015年节奏;从韩、越、印等区域出口看,外需环境并未有变化。本月数据证实了这一判断。4月出口超预期反弹,单月出口增速12.9%,和Q1累计值14.1%大致相当。


出口主要由基本面决定,全年已大概率高于去年。和直觉不同的是,历史规律显示出口主要受基本面影响,受外生因素干扰并不大。年初以来全球综合PMI在相对高位就是出口的基本面,当前外需景气度偏高。前4个月出口累计增速13.7%(去年同期7%),后续大概率会随基数和价格周期放缓,但全年增速可能会高于去年。



出口只是开始,从高频数据看,4-5月经济数据正在经历一轮环比上行。除出口之外的其它高频数据也比较一致:发电耗煤增速3月是-2.5%,4月是5.5%,5月第一周是9.6%;高炉开工率3月是63.1%,4月是66.8%,5月第一周是68.9%;螺纹钢价格4月比3月反弹7.6%,5月第一周继续反弹2.2%。多种信号显示4-5月经济数据正在经历一轮环比上行。



预计Q2名义GDP将趋于稳定,量价弹性缩小,但韧性呈现,这一点将带来增长敏感型资产和利率的预期修正。Q1名义GDP从2017年的11.2%重估至10.2%,其中结构特征大致是量稳价落(实际GDP为6.84%,平减指数从4.0%回落至3.0%)。


展望Q2,我们估计名义GDP可能环比企稳。


首先,实际增速预计仍在6.8%附近,若放缓也不会低于6.7%;其次再看下价格因素。CPI在Q1为2.1%,4月可能略低,但从猪肉和蔬菜基数及原油系传递来看,Q2后续两个月可能会有反弹。CRB和CRB工业原材料在4-5月已经反弹,按照规律PPI在未来三个月可能会有小幅回升。Q2的GDP平减指数预计不会再继续走低。



若我们以发电耗煤(量)和螺纹钢价格(价)建立一个双坐标,可以看到2017年的特点是量价齐升,但价的弹性显著高于量的弹性,这其中附加的贡献来自于供给侧改革(“需求扩张+供给收缩”)。2018年量价弹性明显趋于一致,它的背后是“需求平稳+供给平稳”。这一点一度引发市场有误读,即认为价格的偏弱是由于需求差带来的。当前和后续数据将是对这一预期的修正。



如我们近期一再指出的,经济韧性的证实可能会带来增长敏感型资产和利率预期的一轮小周期向上修正。

打破国外垄断,我国拿下一项“制芯”关键技术

“PM2.5,是大家很熟悉的微小颗粒物,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但我们研制这种制造芯片的关键材料,在过程中如果进入了哪怕PM1.0的粉尘,这个材料就是废品,就不能被应用到芯片当中。”


唐一林


唐一林简单一句话,道出了集“超纯净”与“超均匀”于一体的制芯新材料——“光刻胶用线性酚醛树脂”对环境的苛刻要求。5月初,这位亚洲最大酚醛树脂生产基地的掌舵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历时26年,用于芯片制作的国产高端电子树脂研制成功。专家认为,这种高端材料打破了美日等国垄断,可大大加速我国自主芯片的研制进度。


据悉,“光刻胶用线性酚醛树脂”的国产化成功,已经让数家光刻胶企业(“芯片”上游企业)慕名而来,采购这种“制芯”用的高端材料。


“以前并没有觉得电子树脂的市场可以如此之大,主要将其应用在印制电路板领域。但随着中兴事件发酵,以及自主芯片热的再度升温,让我们看到中国发展高端电子树脂的迫切性。”项目研制者之一、圣泉酚醛树脂研究所所长李枝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中国芯’难产的背后,也暴露出中国高端材料长期依赖进口,以致于被人卡脖子的窘境。”


作为芯片的核心材料,光刻胶及光刻胶用树脂的技术曾长期由国外垄断,中国长期依赖进口。1992年,唐一林开始组建团队,着手酚醛树脂的研发,并尝试进行生产,但由于生产装备落后,不掌握核心技术等原因,他们经历了许多挫折,未能做出好的产品。无奈之下,只能将目光投向海外。1997年,经过严谨甄选,多轮谈判,圣泉最终与英国海沃斯矿物及化学品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引进了英国最先进的酚醛树脂生产技术。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作为过来人,唐一林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在引进外智的同时,他没有放下自主力量,引进了以原天津树脂厂总工李乃宁高工为首的一系列研发骨干;2007年,与中科院化学所合作成立了“酚醛树脂技术研究中心”,引进并开发了包括火箭耐烧蚀材料在内的多个航天及军工项目;之后,建成了博士工作站,与多个院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2011年,又引进了日本先进的环氧树脂生产技术,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电子级特种环氧树脂车间……


2017年,按照全球公认的独角兽划分标准,圣泉被中国证监会下属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官方认定为“独角兽”。而此时,他们的自主酚醛,已在多个国字号工程中充当大任。其中,先进树脂材料——轻芯钢服务于高铁、磁悬浮列车;最新开发的特种树脂和高端复合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已经被应用于国家航空航天器、火箭及导弹等军工制品中;酚醛微球自“神舟八号”开始,连续被用于“神舟”系列中。


“中国从不缺乏芯片技术,也不缺乏芯片用材料,缺乏的是芯片链条上的企业拧成一股绳儿的聚合力,缺乏的是企业向深处钻研的耐力。”利用26年探索终于磨砺出自己的“制芯”关键材料。唐一林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研发成功,就是因为这个科研团队有一股没有突破绝不回头的耐力。这可以为任重道远的中国芯片科研提供些许参考。”

中国品牌日之上海科创丨上海超导打破国外垄断,开启未来之门


说到高温超导材料,有些人还会感觉到陌生,但说到超导磁悬浮列车、磁共振成像、超导电缆等超导材料的应用,读者便恍然大悟:原来超导在生活中已有诸多应用。


简单地说,超导材料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电阻为零的材料。它们具有两大重要特性:一是零电阻特性。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卡未林·昂内斯用液氮冷却水银,意外发现当温度下降到4.2K(-268.95℃)时,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特点是不产生热损耗且电流损耗为零)。这种现象也称为超导电性。


二是完全抗磁性。1933年,荷兰的迈纳斯和奥森菲尔德共同发现了超导体完全抗磁性,也称为迈纳斯效应,即当一个磁体靠近处于超导态的材料时,超导体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


基于这两个特性,超导材料成为前沿新材料之一,也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超导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的每一次提升,都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技术突破,这也让超导成为盛产诺贝尔奖的热门领域之一。


不过,想要制备出廉价的超导材料并不简单:一方面这需要很高的技术门槛,另一方面是要控制好生产成本。


目前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均在超导材料、超导物理和技术方面大量投入,争取在未来的大规模应用中占得先机。对于中国来说,上海就有一家民营企业——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超导”),自研自建了第二代高温超导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品牌日”之“上海科创”专题采访中,上海超导材料事业部总经理朱佳敏介绍道,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中国正式掌握了高性能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核心生产技术,也极大地填补了中国在高端制造业生产装备上的空白。


上海超导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金5.17亿元人民币,为上海市“十二五”期间特别培育的战略性高科技企业。成立以来,上海超导与上海交通大学持续深度合作,并建有联合研究院。


打破国外厂商在超导生产设备上的垄断


对于超导材料来说,使用环境为其临界温度之下。空气中有丰富的氮气资源,人们可以生产最廉价的低温冷质(cryogent),即液氮,其沸点温度为77.3K(约为-196℃)。因此,寻找临界温度高于77.3K的超导体,就成为了重要方向。高温超导体一般界定为临界温度超过40K的超导体,因为通常的电子-声子机制下超导临界温度的上限是40K左右,即所谓麦克米兰极限。因此,临界温度突破40K的超导体便是重中之重。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探索中,超导材料主要经过了3次大发展。首先是1960年代的低温超导材料,这是一种超导临界转变温度在30K以下的超导超导。它的主要应用在磁共振设备、粒子加速器、超导弱电元器件等方面。但它的主要问题在于需要用液氮或液氢制冷,运行成本十分高昂。


第二次发展发生在1990年代,这个时间里出现了第一代高温超导带材。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可在液氮中实现超导态,相比起低温超导运行成本大幅下降。但它也有不足,其中70%的原材料是银,成本高昂,同时,磁场下临界电流会急剧衰减。


第三次发展发生在2000年,这个时间里出现了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钇钡铜氧(YBCO)。这是世界首个超导临界温度在液氮沸点(-196℃)以上的材料。它具有低温高场性能,一流的自场电流密度、优异的磁体绕制性能、极低的交流损耗,可应用与电力、交通、能源、医疗、高能物理、军事等各个领域。

上海超导生产的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2014年,上海超导于开发出了具有全球领先的低温高场性能的“二代高温超导(YBCO)带材”,经第三方认证,其性能比目前国际上最好的产品高出25%左右。此外,上海超导生产的二代高温超导带材还拥有自场电流密度(77K、自场下,带材最高性能可达600A/cm)、极高的磁体绕制成功率和一流的耐过流冲击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超导还自主研发了先进的“超低阻带材接头技术”,实现了全球最低的工业接头电阻,使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产业化和应用进程得以进一步加速。


目前,上海超导已掌握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物理法制备成套设备与工艺,并打破了国外厂商在超导生产设备上的垄断,独立掌握并成功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条千米级第二代高温超导“交钥匙”产线,成功实现带材的稳定量产。


上海超导自主研发的千米级第二代高温超导“交钥匙”产线


朱佳敏称,该产线成功解决了带材向产业化转移所必须克服的镀膜工艺中稳定性、重复性和可靠性等技术难点,从而大幅降低了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了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性价比与经济适用性。生产线和生产设备的自研自建,也让上海超导成为了全球唯一能够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产线对外销售的企业,单条产线在稳定实现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年产300公里带材(10mm宽带)。


超导应用:走在梦想和创新的最前沿


基于超导材料的特性,超导材料在能源、医疗、交通、国防和大科学工程等方面有许多应用。在国内,上海超导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也将在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对接应用。目前,上海超导生产的超导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并已经开拓国际市场。


基于超导材料零电阻的特性,超导电缆成为大容量电力输送的最佳技术方案之一。据朱佳敏介绍,新一代超导电缆可采用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作为电流传输层,其载流能力至少可达同等尺寸的铜导线的5-10倍。同时输电损耗较常规电缆降低70-80%,且环境友好,无电磁辐射/热辐射。


超导电缆


国际上,德国和美国在超导电缆领域已经有所布局。2008年,美国纽约长岛电力局和美国超导公司联合宣布世界上第一条高温超导电缆已在商业电网中投入运行。2013年德国启动在埃森市区铺设世界上最长的高温超导电缆,这条输电电压为10千伏的陶瓷电缆,长1公里、直径仅15厘米,输电功率达40兆瓦。2014年,该电缆还被成功接入德国埃森市电网并投入使用。


当前,中国相关单位已经开始筹建商业级别的实际供电的超导电缆,在未来5-10年内将有数百公里的超导电缆并网替代传统电缆,以满足长距离低损耗输电和密集城市电力增容的迫切需求。


另一个超导材料的应用领域是超导磁悬浮列车。在探访上海超导总部时,记者发现展览厅里有一辆“冒白烟”的小车正快速运行在圆形轨道上方,同时还有“冒白烟”的小飞碟正稳稳地悬浮在磁体轨道下方。


“超导磁悬浮现象演示”场景


据上海超导的研究员介绍,能产生这两个现象是因为他们将上海自主生产的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编制成小薄块置于小车和小飞碟内,通过液氮(温度为-196℃)给小车和小飞碟降温,使超导材料达到超导态,以保证超导材料的完全抗磁性与量子锁定能力。因此,被液氮降温的小车和小飞碟可以正向或反向悬浮在永磁体上/下,或是顺着永磁体轨道快速悬浮“飞行”。


科学家们正在将这一原理用在轨道交通上,打造未来高铁——超导低空列车。因为没有与地面的摩擦力,超导低空列车只受空气阻力影响,速度较高铁可提高2-3倍。目前,国外科学家已利用该技术实现了603km/h的全球轨道交通最高时速,并于2014年开始在东京与名古屋之间兴建第一条商用化的超导低空列车运行线。如果未来超导低空列车能实现在真空管道内运行,那运行时速有可能达到1500-2000km/h甚至以上。


超导低空列车模拟场景 资料图


超导材料还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有重要应用。国际上,以ITER项目为代表的基于托卡马克技术的可控核聚变发电装置已走入商用样机研制阶段,该类装置具有体积小、能耗低、无污染、无核废料等优势,将彻底改变未来世界能源格局。目前,全世界有数十家单位正在开展相关研发工作,随着二代高温超导材料性价比的继续提高,将带动可控核聚变发电装置核心部件超导磁体的性能提升和成本下降,从而大大加快装置的开发进度。


上海超导也在积极参与国内可控核聚变的项目。目前已开始为国际主要可控核聚变发电装置生产商批量供应材料。

ITER项目托卡马克聚变反应堆示意图 资料图


在科研装置上,超导材料还在粒子加速器领域发挥作用。粒子加速器是利用磁体磁场对特定粒子进行磁约束,从而进行科学实验和其他微观应用的装置。全世界在建和在筹的此类工程有数十项,都具有投资金额巨大(数十亿乃至数百亿),持续周期长(十几年)的特点。超导磁体作为粒子加速器的主要零部件,采用高温超导材料作为核心材料将大幅提升磁体性能。可以预计,随着粒子加速器在国内的落地,将极大推动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产业化推广。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Large Hadron Collider) 资料图


此外,粒子加速器还可以用于质子/重离子癌症治疗装置的核心单元,这是人类目前治疗癌症的几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据统计,仅中国就有50多家医院在建设和筹建质子重离子治疗设备。该设备采用高温超导材料后可以大幅度减小设备的整体占地面积和重量,使得设备可以在现有医院有限的场地内安装。


据透露,上海超导已与中科院某所合作,依托国家大科学工程,共同探索粒子加速器未来应用。



中国4月重回贸易顺差,出口增长12.9%进口增长21.5%

一文看尽微软Build2018:新的AI战略和更开放的微软

“智能云与智能边缘计算近在咫尺,这些发展为开发者带来巨大的机遇,并且同时也让我们倍感使命艰巨,以确保我们构建的技术是可信、可靠,且有益于社会的。”


微软公司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的主旨演讲,宣布了微软于今年5月7日到5月9日在美国西雅图举办的微软Build 2018大会开幕。


接下来,网易智能第一时间给大家谈谈微软今年Build 2018的那些事。


总的而言,今年微软带来了Azure IoT Edge Runtime的开源并宣布与高通、大疆的合作;推出Project Kinect for Azure微软新一代深度摄像头在内的传感器套件以及混合现实技术;还有赋能开发者使用他们所选择的语言和框架来构建横跨Azure,Microsoft 365和其他平台的新型应用。


微软宣布Azure IoT Edge开源


目前,不同种类的智能设备正快速涌现在家庭和商业场合中,预计到2020年,其总数将超过200亿台。


为此,微软Build 2018带来他们对于智能边缘计算与智能云的最新进展,首先是宣布Azure IoT Edge Runtime的开源,让用户能够对边缘应用进行修改、调试,并拥有更高的透明度和控制能力。


一文看尽微软Build2018:新的AI战略和更开放的微软


这让定制化视觉服务将可以在Azure IoT Edge上运行,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DJI)与微软合作推出了面向Windows 10电脑的全新开发工具包(SDK),同时选定Azure作为首选云平台,大疆创新和微软还将利用Azure IOT Edge和微软人工智能服务合作开发适用于农业、建筑行业、公共安全及更多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微软宣布与高通合作打造运行Azure IoT Edge的视觉人工智能开发工具包,开发者可以利用Azure机器学习服务及高通视觉智能平台与高通人工智能引擎的硬件加速开发应用解决方案,摄像头也可以用于更高级的Azure服务,例如机器学习、流分析和认知服务,并且可以从云端下载到边缘环境中在本地运行。


微软新一代深度摄像头在内的传感器套件


今天凌晨,微软还宣布推出Project Kinect for Azure,这是一组包含微软新一代深度摄像头在内的传感器套件,并具备在边缘环境中进行人工智能计算的能力。


据介绍,Project Kinect for Azure能帮助开发者更好地利用环境智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包括微软飞行时间(TOF)深度传感器在内的多种传感器集成于尺寸小、功耗低的设备中,资料显示,其可以对所有手部关节的运动进行跟踪,还能绘制高清晰度的空间映射图,这些将让更高精度的解决方案成为可能。



Project Kinect for Azure


微软希望充分发挥数据、机器学习、认知智能的威力,让开发者可以构建和管理内置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


他们也为此带来一些开发者工具。


一、今天发布的语音设备开发工具包(SDK)能针对多声道音源提供高级声音处理,从而实现更准确的语音识别效果,包括降噪、远场声音识别等;


二、Azure Cosmos DB升级新加入了全球规模的异步多主数据库,可支持云端和边缘部署,而部署在正式商用的VNET将带来更好的安全性;


三、Project Brainwave开放预览,这种用于深层神经网络处理的架构可用于Azure与边缘环境。Project Brainwave让Azure成为实时运行人工智能最快的云平台;


四、Azure认知服务的更新中包括一项统一语音服务;


五、Bot Framework与认知服务的最新升级将为新一代对话机器人带来更加丰富的对话、更完整的个性和声音定制功能。


不得不说,微软正在努力将Azure打造成人工智能对话的最佳开发平台。


多传感器与多设备体验带来混合现实的新功能


在现场,微软也多次谈到混合现实技术的升级,同样,我们刚刚谈到的微软全新推出的Project Kinect for Azure是一组包含微软飞行时间深度摄像头在内的传感器套件,它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利用环境智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


除此之外,利用Microsoft Remote Assist用户可以通过抬头可见、无需动手的视频通话、图像分享和混合现实注释来实现远程协作;借助Microsoft Layout,用户可以在混合现实中结合实际环境进行空间设计。只要导入3D模型就可以创造出真实尺寸大小的房间,然后就可以在现实的物理空间中,或者是在完全虚拟现实的世界中,通过全息影像,体验到设计的实际效果,并能与其他人一起实时地分享和更改这些设计。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升级都将为Hololens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微软要做一家更开放的公司


微软还希望赋能开发者使用他们所选择的语言和框架来构建横跨Azure,Microsoft 365和其他平台的新型应用。


据了解,今天发布的Azure Kubernetes Service(AKS)能够大幅度简化开发者构建和运行基于容器解决方案的过程,而无需丰富的Kubernetes配置经验;Visual Studio IntelliCode则是一项借助人工智能能力来提升日常软件开发效率的新功能;而Visual Studio Live Share现已提供预览,它能让开发者更轻松、更安全地与团队成员进行实时协作,其他成员可以用他们现有的工具如Visual Studio 2017和Visual Studio Code直接对编码进行编辑和调试。


此外,基于双方对开发者和开源社区的共同承诺,微软宣布与GitHub达成新的合作,将Azure开发运维一体化的在线服务能力带给GitHub用户。今天发布了Visual Studio App Center与GitHub的整合,GitHub开发者在开发面向iOS、Android、Windows和macOS设备的移动应用时,可以体验与GitHub无缝衔接的自动化的开发运维流程。


在Build大会上,微软还允许开发者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编程语言和框架来进行开发和设计,Microsoft 365也将为开发者带来新的机遇,微软宣布带来一系列的升级,为Microsoft 365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是面向开发者端。


微软开源平台目前的“朋友圈”


不仅仅服务更多开发者,这次微软释放的信息要更加开放,他们希望与更多伙伴共同合作发展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


此外,微软今天宣布推出“人工智能无障碍计划(AI for Accessibility)”,将在未来五年内投入2500万美元,用于研发能够增强人类能力的人工智能技术。


微软Build 2018上的中国面孔


我们注意到,今年微软Build 2018有更多的中国面孔。


基于合作,来自中国的大疆创新公司发布面向Windows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将商用无人机技术拓展到企业开发者社区,这相当于把无人机技术开放给了全球将近7亿的Windows 10用户们,他们还宣布选定Microsoft Azure智能云平台作为首选云计算合作伙伴。


除了大疆,微软在演讲当中还谈到华为和北京智能管家公司,纳德拉认为聊天方面的AI需要新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需要构建真正适合其业务的机器人和代理,微软正在为对话机器人推出“100多种新功能”,华为就搭载了Azure AI的技术。



而北京智能管家(ROOBO)和微软的合作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方案平台ROS.AI,现在这一平台已经开始应用微软Azure智能云和语音图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成果,ROS.AI是一种整体式的AI解决方案,包含硬件、软件、后台AI 云服务在内的必要功能,所有硬件均以标准模组的形式提供。

大战空头第三波:不仅靠嘴 马斯克拿出了近千万美元真金白银

马斯克对空头的炮轰不仅是发发推特,他拿出了真金白银。


周一,马斯克增持特斯拉33,000股,成交均价298.5美元。经此985万美元的增持,马斯克对特斯拉的持股升至33,665,421股。马斯克对特斯拉持股约20%。


在马斯克的增持下,特斯拉股价周一收涨3%至302.77美元,挽回了5月2日糟糕的发布会以来的全部跌幅。



这笔近千万美元的增持用的是“自己的钱”。马斯克的薪酬计划包括股权激励,但从SEC本次的披露来看,5月7日的增持和薪酬计划无关。


马斯克上一次自掏腰包增持特斯拉是在2017年3月,当时他以262美元的成交均价,增持了价值2500万美元的特斯拉股票。



5月4日,马斯克发布推特称“本世纪的做空火焰即将到来,喷火器应该及时到达”,隔天他又称“(空头)看起来比想象的还要更快”,还告诫“大规模的屠杀不会是真实的,如果你在做空,我建议你悄悄离开...”。


马斯克的增持拯救了特斯拉股票,但在做空力量下,特斯拉的公司债就没有那么幸运。



本轮对特斯拉的做空始于5月2日那场糟糕的发布会。在季度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斥责投行伯恩斯坦的分析师,称问题无聊而没劲,并切断分析师信号拒绝回答提问,转到Youtube回答普通投资者的问题近25分钟。


马斯克让投资者信心重挫,当天空头激增40万股,首次超过4000万股。券商开始下调目标价,摩根士丹利更是发布研报狂批马斯克,认为在Model 3面临生产压力时,马斯克此举进一步恶化自己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甚至还会影响到融资前景。


强势的做空力量袭来,马斯克周五在推特互动中承认,发布会上忽略分析师问题的行为“太愚蠢”。但他也顺便抨击了电话会上的两名卖方分析师,称他们只是站在做空的理论基础上,根本不是真实投资者,自己更愿意和真实投资者(Youtube HyperChange频道运营者)沟通。


不过,即使没有发布会上出奇的CEO表现,特斯拉今年以来的股价也并不乐观。如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所言,特斯拉的Model 3已经在面临生产压力,再加上融资压力,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仍录得2.8%的下跌。


这家为各式各样的梦想烧钱的公司,彭博认为它的资金可能在今年年底耗尽,《经济学人》认为今年要再融资25-30亿美元。但马斯克坚称今年没有融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