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中国央行今日公开市场零投放零回笼 连续第二天完全对冲

海外需求强劲?中国7月财新制造业PMI创4个月新高

中国7月财新制造业PMI好于预期,并创下了四个月以来最高值。

数据显示,中国7月财新制造业PMI为 51.1,好于预期值50.4,与6月财新制造业PMI50.4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处于四个月以来的高位。


7 月份中国制造业运行轻微加速增长。在新出口订单出现可观回升的背景下,产出与新订单总量皆创下 5 个月来最显著增速。与此同时,通胀压力抬头,投入品价格与产出 价格的上涨速度皆超过 6 月份。不过,制造商对于用工仍然保持相对审慎态度,用工数 量在 7 月份继续下降。同时出现下降的还有业界对未来一年经营前景的乐观度,目前已降至11个月以来的低点。

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点评中国7月财新制造业PMI数据称,制造业生产处于温和扩张状态,7月制造业景气度再次回升,经济延续了上月的反弹,金融监管也难言放松。


 海外需求强劲?或可不持续

据《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报告》,促进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海外需求强劲,新业务总量加速增长。数据显示,新增出口业务录得 2014 年 9 月以来的次高增速。为应对客户需求增长,制造商在 7 月份继续增加产量,产出的扩张率也创下 2 月份以来最高纪录。

促进重要指标 PMI 回升的是新业务总量的加速增长,而且 7 月份增速可观,为 5 个月来最显著。

受访厂商普遍反映,市况好转,海外需求强劲。值得注意的是,新增出口业务录得 2014 年 9 月以来的次高增速。为应对客户需求增长,制造商在 7 月份继续增加产量,与新业务一样,产出的扩张率也创下 2 月份以来最高纪录。

7 月份,虽然生产与新订单皆有扩张,但厂商对用工仍继续保持相对审慎态度,用工规模进一步收缩,而且收缩率为 10 个月以来最显著。因此,积压工作量持续上升,积压率与 6 月份相近,同属小幅。

中国制造商连续第二个月增加采购,而且增速超过 6 月份。投入品库存因此恢复增长,但增速尚微。许多受访厂商鉴于客户需求转强而重建库存。另一方面,成品库存轻微下降,部分厂商动用原有库存交付新订单。

7 月份,制造业平均投入成本涨幅可观,为 4 个月以来最显著。许多受访厂商反映原料价格上扬。厂商也因此连续两月上调产品出厂价格,加价速度超过上月。

7 月份,业界对于未来 12 个月的经营前景信心轻微减弱,乐观度降至 2016 年 8 月以来最低。

但是,海外需求强劲或不可持续。在昨日出炉的官方PMI数据中,由于受欧洲经济回落拖累,海外订单数目已经出现了下滑。此外,美国和中国在本月初未能同意采取重大新措施,减少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这让市场对中美两国未来是否会产生贸易摩擦感到担忧。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周一表示,虽然中国对外贸易在今年下半年总体上面临着一个积极的环境,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财新PMI与官方PMI数据再次背离

与中国7月财新制造业PMI创4个月新高不同,昨日统计局公布的官方7月制造业PMI出现回落,其中中小型企业PMI均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降至50%荣枯线以下。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中型企业PMI为49.6%,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落至临界点以下;小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另外,官方数据还显示,海外需求出现放缓,新出口订单有所下滑(新出口订单下降1.1个百分点,而总的新订单仅下降0.3个百分点)。这与7月财新制造业PMI报告中“受访厂商普遍反映,市况好转,海外需求强劲”出现了较大背离。

这不是财新PMI数据第一次与官方PMI数据出现背离。由于财新主要调查的是国内的中小企业,官方数据则更侧重于大型企业,尤其是国企,故两个数据常常有所出入。

疑似定制基金露狐狸尾巴 中融鑫回报C等被大量赎回

专门针对委外定制基金的“3·17新规”实施4个月以来,仍有基金公司“暗度陈仓”。

所谓“3·17新规”指的是《机构监管情况通报》文件中的要求,若新发行的基金单一投资者持有份额超过50%,应采用封闭式运作或定期开放运作。其中,定期开放周期不得低于3个月,同时,单一持有份额超50%的新基金需采用发起式基金形式,并在基金合同、招募等文件中进行披露,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

机构投资者一直受基金公司重视,针对上述新规,已有光大保德信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展开行动,或按照要求申报新的委外定制基金,或将原有基金调整成符合监管要求的条件。

不过,“疑似定制”基金依然隐藏在暗处。这些基金特征明显,一般发行时间较短,只有一两天时间,投资者户数也较少,一般仅有两三百户。此外,还有一些基金公司采取拼单方式规避定制基金新规,从而使单一机构投资者比例不超过50%,这样可以采取普通公募基金的形式,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这类基金由于机构容易大额赎回等原因,风险较大,应注意辨别。


“疑似定制”基金现形

记者注意到,华北地区基金公司多只基金满足上述“疑似定制”条件,并于半年内存在大额赎回的情况。例如东方基金旗下东方岳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成立于2016年9月22日,发行总份额为8亿份,投资者认购期仅有一天。二季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该基金仅剩下2.33亿份,也就是说,在过去9个月内,该基金遭到总计约5.67亿份的大额赎回。

东方岳灵活配置赎回潮主要出现在今年第二季度,总计约3.03亿份。一位接近东方基金的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这只基金确实是定制基金,赎回主要出于政策等方面原因。截至2017年7月27日,该基金近半年收益率为2.32%,在同月成立的64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38位。

同样情形的还有中融基金的中融鑫回报C。据统计显示,该基金成立于2016年12月22日,发行总份额为2亿份,募集期也仅有一天。基金二季报显示,其份额仅剩0.18亿份,存在大额赎回的情况。中融基金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基金产品的申购和赎回都是投资者正常的投资行为。


新规提高资金要求

一般来说,银行、保险等委外资金会通过专户及发售公募基金两种方式与基金公司嫁接。之前多以专户形式存在,而过去一年,机构青睐后者。一方面公募基金分红不需要交税,减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公募基金也因委外资金的进入,规模得以迅速增加,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共赢。此外,由于资本市场低迷,吸引散户入场不易,机构投资者的大额资金也成为公募基金的必争之地。

今年3月份,监管层发布了《机构监管情况通报》文件要求,按照规定,委外定制基金必须采取发起式金形式。这是指基金公司成立发起式基金需在募集资金时,使用公司股东资金、公司固有资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基金经理等人员的资金认购的基金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


由此看来,“3·17新规”中委外定制基金对基金管理人资本实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近期,不少基金公司通过增资的方式,增加可运用资本,从而扩大委外定制基金的可操作性。据媒体统计,6月份至今,至少有东方基金、中融基金、华富基金、红土创新基金等4家基金公司宣布增资,总增资金额达到6亿元。

目前,已有多家基金公司按照新要求申报委外定制基金,或将原有基金转型成符合条件的基金产品。第一只符合新规标准的委外定制基金是光大保德信基金的光大保德信尊盈半年定期开放债基,于今年5月份正式转型为发起式基金。

据证监会公布的数据,目前共有26只定开债发起式基金等待批复,另有12只基金申请变更注册为定开债发起式基金。可以预见的是,下半年将有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委外定制基金活跃于市场。


投资者需注意回避

“3·17新规”的实施,对投资者避雷起到很大作用,但依然有一些基金公司采取拼单方式规避新规,使单一机构投资者比例不超过50%,从而可以采取普通公募基金的形式,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

比如,长盛基金旗下长盛盛崇混合型基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总共有3家机构持股比例超过30%,且两家机构是在6月份申购的,3家机构总计持股比例高达99.9%,符合拼单特征。

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这类“疑似定制”基金暗藏流动性风险,由于单一机构持有基金量占比过高,一旦发生巨额赎回,基金净值将产生巨大波动。


一般而言,基金招募说明书及基金合同书上会将基金份额净值计算精确到0.001,小数点后第4位采取四舍五入的方式。例如某基金净值是1.0005,四舍五入后就变成了1.001,赎回者每份基金就多赎回0.0005元,这就导致巨额赎回后,该基金净值暴跌,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四舍”,巨额赎回后,基金净值暴涨的情况。例如去年11月,永盈双利A净值一夜间大涨177.29%,从1.026元跃升至2.85元。不过无论暴涨还是暴跌,对于追求稳健的投资者来说都不是件好事。

此外,机构进行大额赎回之后,基金规模急剧下降,不少仅剩下几百万元资金,不易于基金经理调仓操作。同时,基金市场上散户和机构之间往往信息不对称,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吃亏。

个人投资者如何拥有一双慧眼?请参照以下三条——认购户数较少、发行份额较大、认购时间较短甚至只有一两天的基金,很有可能是拼单拼出来的“疑似定制”基金。

让香港证监会来告诉你,暴涨暴跌的细价股套路究竟有多深?

自从细价股灾后,香港证监会就加强调查了其关连网络。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证监会昨日发布通函,指出部分私人基金实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所控,甚至牵涉部分细价股,将手持股份卖给基金,又再以投资者的身分买入基金,涉及明显的利益冲突

香港证监会昨日发表通函刊载,发现多个基金持仓集中,并重点投资低流通量、互有关连的细价股网络。香港证监会列举这些持仓的不寻常之处,例如基金投资者或委托持有人实为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董事或联系人士,甚至资产管理公司的董事是旗下基金有份投资的多家上市公司之董事或行政总裁等。

在香港证监会调查的案例中,某些资产管理公司透过买入及卖出单据,向相关人士购入或出售上市公司股份,过程中只是按指示行事,并没有行使投资酌情权。香港证监会表明,怀疑这种作业方式,只是存心隐藏基金投资者有这些上市公司的实际持股量。香港证监会警告,资产公司不应对客户可疑交易视若无睹,应严格审查,避免卷入市场失当行为。

香港证监会又指,上市公司的董事知悉重大非公开及股价敏感数据,并可能导致潜在利益冲突,故在投资相关股票时,应谨慎行事。亦有个案涉不公平行事或利益冲突,有资产管理公司向一名基金投资者获提供优惠待遇,获允许在基金价格下跌前赎回所持有的股份,以此减少其投资损失。香港证监会呼吁当资产管理公司在怀疑客户违反市场失当行为时,应马上向香港证监会汇报,又指公司的核心职能主管有主要责任,监督商业活动,确保风险管理措施适当,以及遵守适当程序。


中国糖果:一个细价股股灾的案例

中国糖果可能就是香港证监会所描述的极佳案例。

7月14日,中国糖果(8182.HK)发表公告,由于要约人宗馥莉未能在7月13日前成功收购公司50%的股份,因此收购要约正式失效。买壳计划失败令中国糖果在当天大跌56.8%,收盘价0.229元。 

此前,娃哈哈集团宗庆后之女宗庆后宣布收购的利好消息让中国糖果在4月3日暴涨75.5%,收盘价达0.33元。而随着市场不断炒作,中国糖果在4月至7月一路暴涨,股价最高曾达到0.94元。


中国糖果公告每股收购价为0.3565元,而共持有26.01%的主要股东(嘉庆发展有限公司持有9.33%和Noble Core Limited持有16.68%)也已接受要约,这意味着宗馥莉只需在市场上额外收购24%的股权便能达成要约的先决条件。但最后的结局是,只有26.03%的股东同意收购,达不成50%的先决条件,收购计划完完全全地失败,中国糖果股价也因此暴跌。

诡异的是,此前中国糖果最大股东嘉庆发展曾多次出售手中股份。据投资人士王雅媛查证,自上市至今一年零八个月内,嘉庆发展曾做过作出了3次减持,从51.99%减持至11.19%,涉及金额约7,600万元。

中国糖果于2015年11月11日在港交所配售上市,配售价为0.2元。当时主要股东嘉庆发展(由公司主席许金培及其配偶洪荫治持有)持有51.99%和Noble Core(由郭纯怡及其配偶叶雅云持有)持有20.01%。

2016年6月15日,大股东嘉庆发展作出第一次的减持,场内减持了7.21%,平均价为0.115元。

2016年8月23日,嘉庆发展以每股0.115元再次减持1.5亿股,大股东持股量下降至33.58%。

2016年12月28日,嘉庆发展场内再度减持3亿股,成交均价0.158元。大股东持股量下降至11.19%。

表面上大股东沽出的股票是出售到了持股比例5%以下,而不需要披露持股的投资者手上,但实际上是集中在少数的券商手上。


经投资人士王雅媛查证,发现当中15%股权出售给了两家券商。这两家券商于2016年12月底开始持有,直到2017年5月中不约而同减持,目前持有股权不到0.2%。

表面上,中国糖果的大股东在公司上市半年后极速减持,通过三次出售令股权由51.99%变为11.19%,但实际只是改变及隐藏了持有者的身份,股权仍然高度集中。

最后更是在2017年2月23日发动最后一击,宣布用尽配股的上限20%,以0.148元配售予不少于六名承配人。数字上看,大股东的股权进一步被分摊,嘉庆发展变为持有9.33%的股权。但其实是中国糖果的股权进一步被集中了。

投资人士王雅媛称,大股东的股票先转手到不知名的友好人士手上,制造股权分散的假像,一是为了日后于市场上出售的方便,二是为了创造对于炒股票有利的宗馥莉收购剧情。

试想想如果大股东仍持有50%以上,一来宗馥莉就能够完成收购公司控股权,那么它的出售价最多就是宗馥莉提出的0.3565元。

相反,现在大股东预先减持自己的股权,制造他及二股东股权加起来才26%的局面,这样就迫使有心收购的宗馥莉提出要收购50%才继续收购的先决条件。

之后相关人马就配合传媒渲染宗馥莉收购成功后公司的发展潜力,在要约投票前,利用散户的预期把股价炒至远高于0.3565元收购价。不成功的话,就选择卖给宗馥莉。成功炒上的话,各路相关人马就高位套现。

细拆苹果AI战略蓝图,看离领跑全球还有多远?

7月份,在经历了长达几个月外界对苹果AI技术落后的质疑后,苹果又有了一些新动作,首先是在7月20日上线了苹果机器学习官方博客(Apple Machine Learning Journal),并发表了第一篇博文;其次提交的论文被CVPR 2017收录,获最佳论文。

苹果CEO库克面对外界对苹果AI技术落后的质疑,曾向媒体回应说,苹果精神是“just work ”(实干精神),之所以外界看不到苹果AI技术的进展,是因为苹果只喜欢谈论即将上线的产品功能。这么来看,公众最多只能通过公开的博客和学术论文中了解到苹果在AI领域研究的大方向,而关于这些研究的应用以及进度,只能靠猜测了。

不过AI科技评论编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PPT。这些PPT是在去年的12月6日,一个仅面向受邀者参加的行业AI大会的午餐会上,苹果公司机器学习负责人罗斯·萨拉克丁诺夫(Russ Salakhutdinov)和其他苹果员工进行的议题讨论,详细介绍了苹果公司在AI领域的一些进展。


无人驾驶领域

根据参会者的描绘:

会上一张幻灯片上有两张非常有特色的汽车图片,该幻灯片汇总了苹果公司的研究,说明了“LiDAR的体积检测”和“结构化输出预测”。

对于现如今的无人驾驶技术而言,LiDAR或光感测距(和雷达类似,但借助激光)以及物理事件预测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鉴于所介绍的内容比较敏感,两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参会者强调,苹果公司并没有提及他们的造车理想。

今年6月份,库克首次公开谈论了正在开发的代号为Project Titan 无人驾驶项目。但只是声称在做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对是否会自主制造汽车,库克并没有给出答案。

而英国《每日邮报》7月21日有文爆料,苹果正与一家中国公司合作研发汽车电池, 这家公司名字叫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CATL曾经隶属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为苹果产品供应电池,但后来脱离后者成为一个独立实体。CATL目前为电动巴士、电动客车、电动卡车和固定能量储存供应电池组。

由此可见,苹果的野心并不只是研发自动驾驶系统那么简单。


AI专用芯片

对于算法在图形处理单元或GPU(常用于服务器端加速深度学习的处理速度)上的运行效率,苹果还是非常自豪的。一张幻灯片指出,苹果的图像识别算法每秒钟处理的照片是谷歌的两倍,谷歌每秒处理1500张,而他们每秒可以处理3000张,而且大体上只需要1/3的GPU。这种比较是基于在Amazon Web Services(一个云计算的标准)上运行算法做出的。

虽然其他公司正开始基于专用芯片来加速AI工作,如谷歌的TPU(张量处理单元)和微软的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闸阵列),值得注意的是,苹果是基于标准的GPU。不过,苹果是否为了匹配其客制化客户硬件而构建了自己的客制化GPU,还是从像英伟达这样的大型制造商购买,并没有详细介绍。

另外,苹果用来训练其神经网络识别图像的图片库似乎是专有的,其规模几乎是标准ImageNet数据库的两倍。

神经网络工具Core ML

神经网络工具Core ML, 它构建的神经网络比原始神经网络小4.5倍,精度却没有损失,速度比原先快两倍。在AI研究领域,这项技术使用更强大的神经网络训练另一个网络,使其知道在各种情况下做什么决策。然后,这位“学生”(student)网络就会具备“老师”(teacher)网络知识的精简版本。本质上,对于给定的照片或音频样本,它能做出更大网络的预测。通过精简神经网络,iPhone和iPad可以识别照片中的人脸和位置,或者了解用户的心率变化,并且不需要依赖远程服务器。将这些处理过程封装在手机里可以让这项功能随处可用,而且,这还使得数据无需加密,也无需通过无线网络传输。

Core ML

对于希望将AI构建到自己的iOS应用的开发人员而言,苹果构建的这一套机器学习模型和应用程序协议接口(API),即Core ML,非常有帮助。开发人员可以使用这些工具将图像识别构建到照片应用中,或者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到一个聊天机器人中,可以理解用户所说的内容。

苹果首先发布了其中四个图像识别模型以及一个面向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API。这些工具在用户设备本地运行,也就是说,数据仍然是私有的,永远不需要在云上进行处理。

此外,苹果还让AI开发人员可以很容易地将他们自己喜欢的AI引入苹果设备。某些种类的深度神经网络可以直接转换为Core ML。

苹果现在提供了Caffe和Keras支持,前者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的一款用于构建和训练神经网络的开源软件,后者是一个可以简化那个过程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它不支持谷歌的开源AI框架TensorFlow。不过,创建者可以构建自己的转换器。

在苹果提供的预训练模型中,有一部分是开源的谷歌代码,主要面向图像识别。

需要说明的是:苹果并不是第一个发布可在移动设备运行的深度学习工具的公司。

在WWDC之前的谷歌I/O大会上,谷歌发布了“为移动而生”的TensorFlow Lite,它将允许开发人员在用户的移动设备上实时地运行人工智能应用,有多款在移动设备上使用 TensorFlow 做翻译、风格化等工作;TensorFlow 在移动设备 CPU(高通 820)上,能够达到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

而早在 2016 年 11 月,Facebook 就已经发布了一个称为 Caffe2Go 的架构。Caffe2Go 用于实时风格转移(Style Transfer),即在用户的移动设备添加了类艺术(Art-like)过滤器。在今年的 F8 大会上, Facebook 进一步发布了 Caffe2,正式支持移动平台。而除此之外,MxNet 深度学习框架也支持多个平台,包括移动设备。


和Tensorflow、Caffe等深度学习框架不同,Core ML是完全聚集于在设备端本地进行深度学习推理的框架,而其它框架除了支持本地设备端同时也支持云端,能够推理也支持训练。苹果宣传Inception v3速度是Tensorflow的6倍,这是通过MetalAPI对于GPU能力充分利用的结果。

相较于其他移动端深度学习框架,Core ML看起来更方便使用。苹果很聪明的定义了一个标准的模型格式(.mlmodel),提供了流行的框架模型到该格式的转换工具,比如你可以将你的Caffe模型转换成Core ML的模型格式。这样就可以利用各个模型的训练阶段,而不像TensorflowLite只能使用Tensorflow模型。模型训练好了之后,只要拖放到XCode中就可以使用,苹果甚至把接口的Swift代码都生成好了,非常方便。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Core ML似乎在移动端上的表现更胜一筹,但是将来是否真的可以保持稳定发挥,还得靠时间来检验。


苹果系统中AI应用

苹果在之前的开发者大会上的主题演讲中清楚地向大家表明,发生在手机上的每个动作都会被记录,然后由操作系统的一系列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预示着用户希望要做一个日历预约、拨打一个电话,或者制作更好的动态照片。像Apple music的听歌推荐,通过对用户听歌记录的学习来调整作出相应的推荐;iphone的电池续航,手机的电池管理系统使用了机器学习,了解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使续航更持久。

另外从Siri的声音也可以看出苹果用到了机器学习。他们不再使用预先录制好的标准答案,现在,Siri的声音完全是由AI生成的。这样更灵活(苹果在大会上示范了四种不同的音调),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听上去会越来越像真人(苹果的竞争对手离这个目标已经不远了)。


学术研究

苹果只发表了一篇论文,并且获得了CVPR 2017最佳论文。苹果AI研究负责人Ruslan Salakhutdinov一直在做巡回演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招聘到AI顶尖人才)。举例来说,他在Nvidia的GPU技术大会上了发表了演讲,之后他还会在纽约发表演讲。此外,去年年底,在Salakhutdinov上任后不久,苹果在一个重大的AI会议上和他们的竞争对手举行了一场闭门会议。但是,就目前竞争激烈的AI市场来讲,论文和演讲的威慑力似乎远不如实在的研究成果来的强大。苹果公司如果想成为全球AI领跑者,未来的路似乎并不好走。

格林斯潘:美国股市没有泡沫 但要警惕债市风险

经济增长几乎停滞,通胀却不断上升?按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话,这是美国经济的未来。

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格林斯潘表示,没有任何实质性通胀的疲软扩张时代即将结束,而未来世界的增长同样没有加快,但通胀将加速增长。换句话说,这预示着美国经济即将面临滞胀。

“自2008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经济停滞阶段,这是资本投资和生产力增长急剧下滑带来的后果。但滞胀即将出现,我们正进入经济的另一阶段——滞胀阶段,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就未曾出现过的,这对资产价格并非好事。”


资产方面,格林斯潘表示,股市并非真正的泡沫所在,债市才是,而当债市泡沫破裂,人人遭殃。

“不论如何衡量,实际长期利率都太低了,因此这是无法持续的。当实际长期利率上升时,速度很可能较快。我们正经历泡沫期,不是股价泡沫,而是债券价格,市场并未将此计入价格。”

尽管华尔街各大行依然预计低利率将持续,但格林斯潘并非唯一一个在全球央行货币宽松即将终结时,警告利率会快速上行的人。此前德意志银行分析师Binky Chadha表示,实际债券收益率远低于实际增长水平,表明前者将很快回升。

“真正的问题在于债市泡沫何时破裂,长期利率将走高。我们正进入经济的另一阶段——滞胀阶段,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未曾见过的,对资产价格并非好事。”

在岸、离岸人民币双双涨破6.72!气势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