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语音助手被亚马逊、谷歌同类产品碾压,微软如今将AI确定为“头号战略”

AI大潮下,科技巨头纷纷将AI列为公司重要的发展方向,继谷歌、百度之后,微软近日也明确表示,要将AI定为“头号战略”。

微软本周三发布的2017年年报中整整6次提到人工智能,在之前的年报中从未提及。微软还在今年的年报中表示:“我们的战略愿景是,通过为智能云和由AI支撑的前沿领域提供一流的平台和生产服务来实现发展。”


相比之下,微软去年年报的说法是:“我们的战略愿景是,通过为移动和云端提供生产服务和平台服务来实现发展。”此次新的表态,标志着微软已放弃移动,战略重心转向了AI。

Satya Nadella在2014年成为微软CEO以来,多次谈到该公司将瞄准移动和云端市场。但从实际情况看,过去几年,微软布局移动领域的成效并不好。微软费心打造的Windows手机操作系统如今“半死不活”,对于2015年重金收购诺基亚一事,微软自己也承认收购几乎毫无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转向AI对微软来说意义重大。


微软的AI布局

实际上,在此次正式表态之前,微软已经在AI领域大力布局。最重要的产品是智能语音助手——Cortana(小娜)。

2014年,微软相继推出了语音助手小冰和小娜。Cortana现已登录了Windows Phone、Android、iOS以及Windows PC系统等多个平台。它能够了解用户的喜好和习惯,帮助用户进行日程安排、问题回答等。通过记录用户的行为和使用习惯,利用云计算、搜索引擎和“非结构化数据”分析,读取和“学习”包括手机中的文本、邮件、图片、视频等数据,来理解用户的语义和语境,实现人机交互。

根据微软官方公布的数据,目前Cortana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45亿左右。而内置了Cortana的windows10系统装机量已达到5亿。


去年9月,微软专门成立了新的人工智能部门,旨在更深入地探索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该部门由微软的执行副总裁沈向洋领导,整合了来自微软研究院、微软信息平台部门、Bing和Cortana产品部门以及环境计算和机器人团队的相关人员,旗下拥有超过5000名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

今年,随着智能音箱设备大受欢迎,微软也决定跟风。近期,微软宣布要和哈曼卡顿携手推出一款智能音箱Invoke,它将内置Cortana,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来操控家电、音乐,提醒等,还可以配合Skype进行语音通话。

此外,随着微软的Azure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公有云服务平台,微软希望通过将云服务与AI结合。Azure Batch AI Training是Azure的一项新功能,它允许开发者和数据科学家利用参数配置运行环境,针对多CPU、多GPU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不同环境运行自己的数据模型。

但不得不说,微软的AI产品功能相比谷歌、亚马逊仍有显著差距。就语音交互的功能而言,AI统计机构Voicebot的数据显示,亚马逊语音助手Alexa已经拥有了惊人的15069万个功能,谷歌旗下的Google Assistant有378个功能,而微软小娜,发展至今仅65个功能。


巨头纷纷转向“AI First”

在微软此次表态之前,已有多家科技巨头表示将AI列为重点发展目标。

去年年底,谷歌将未来发展战略从“Mobile First”调整为“AI First”。在今年5月举行的谷歌 I/O 2017开发者大会上,谷歌CEO Sundar Pichai再次表示,在AI-first 的世界里,公司正在反思所有的产品,“你能想到的每一样 Google 核心产品,背后都有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


今年5月,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表示,百度创立17年来将首次改变使命,从之前的“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变为“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就是要借助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的力量化繁为简,唤醒万物。7月,百度总裁陆奇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进一步指出,百度已经不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欧元区7月综合PMI终值55.7 创6个月新低

英伟达首次投资中国自动驾驶企业,获图森未来3%的股份

国内自动驾驶初创企业图森未来(TuSimple)今日正式宣布,已获得来自全球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的投资,此次投资后,英伟达占图森未来3%的股份。本轮投资将被计入图森未来的B轮融资中,具体投资额未披露。根据此公布的消息,图森预计在今年Q4完成一笔3000万美金以上的B轮融资。

这家在AI领域布局已久的公司凭借GPU优势和一贯的投资战略已经开始获利,这次大手笔首次合作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着实引起了广泛关注。


图森是谁?

图森未来成立于2015年,据陈默向新智驾透露,图森未来采用的是摄像头为主要传感器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专注于L4级别(SAE标准,L0-L5级)自动驾驶卡车的研发。团队目前近170人,到今年Q4,将会在中美两地实现L4级别非极端天气、非夜间路况的货车自动驾驶功能性demo。

图森未来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侧重视觉感知,以毫米波雷达为辅,整体成本希望控制在1万美金以内,应用场景针对货物集散地间的高速公路无人运输。


去年9月,图森研发的深度学习感知算法曾在全球权威自动驾驶算法评测数据集KITTI、Cityscapes上获得10项世界第一,目前基于陕汽HD型卡车研发的无人驾驶货运卡车也已经能够上路。

英伟达与中美两地的自动驾驶企业均有往来,此前曾发起过一个名为NVIDIA Inception Program的创始精英项目,并与1300家各个垂直领域的AI初创公司合作,但投资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尚属首次。

据图森未来CEO陈默介绍,数月前英伟达已经与公司达成投资意向。目前融资已交割完毕,投资款已到账。未来将在北京和加州圣迭戈设立研发中心。

2016年初曾获5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领投方为新浪微创投。


英伟达AI战略:输出技术产品

英伟达在AI领域布局已久,CEO黄仁勋有AI教父之誉。而英伟达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快速获利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数据中心均采用英伟达的GPU等产品。

NVIDIA Inception Program的成员可以较早应用NVIDIA 的技术并参与协助NVIDIA 一些新产品线的研发。图森未来、速腾聚创等一批国内自动驾驶技术公司都是NVIDIA Inception Program的成员。

目前,图森未来使用英伟达多款产品来支持自动驾驶的研发,硬件方面主要有Drive PX 2, K80, Titian X, 1080, 1080 Ti, TX1, TX2,同时还有后端产品CUDA以及cuDNN;另外还包括 NVIDIA Profiling tools等。图森未来CTO侯晓迪自称早在2000年就成为英伟达铁粉。


英伟达自动驾驶首席解决方案架构师卞敬锡 (Peter Pyun) 也曾在PingWest于旧金山举办的 SYNC 2016 SF 大会上透露:包括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阿里云、和 IBM Watson 等大厂的云计算平台,以及 Google、Facebook 和 OpenAI 等大小公司机构的人工智能系统,都在使用基于英伟达 GPU 的解决方案。

无论业务层面合作,还是资本层面的投资,英伟达的目的很简单:为自家的AI技术产品寻找合作方。

这次与图森未来的合作就是基于同样的逻辑。                                                

图森未来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视觉来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对算法和算力提出了巨大挑战。而英伟达不仅能够满足自动驾驶和深度学习对算力的需求,还能够根据自动驾驶企业的研发实际进行产品优化和需求定制,这才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此前,英伟达CEO黄仁勋在GTC2017现场宣布与丰田合作的时候,也是称为其提供人工智能硬件及软件技术。丰田将采用NVIDIA DRIVE™ PX人工智能汽车计算平台,双方致力于在未来几年内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并推进商业化进程。

GGV合伙人李宏玮曾在接受全天候科技作者独家面访时指出,中美公司在无人驾驶领域投资的不同在于,美国做软件方案的会稍微多一些,美国的创业企业不太喜欢做硬件。中国不一样,中国的方案一般是往硬件方向走,比如蔚来汽车、乐视汽车等。即便是做软件方案的团队,也会去研发传感器。

英伟达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连续十多年加大研发力度,依靠其技术和GPU产品,这种投入正在见效逐步见效,今天是数据中心,明天是汽车(自动驾驶)业务。黄仁勋也在2017财年第四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里卖了一个汽车业务的关子,他说,英伟达的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熟,会在未来几年带来暴发式的增长。

英伟达用于汽车业务的主要产品是前年的 Drive PX、去年的 Drive PX-2 以及未来的 Xavier 等汽车超级计算机,2016年第四季度,这些产品带来了 1.28 亿美元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 38%。

税改冲击波:印度综合PMI创八年最大跌幅

由于消费税改革导致国内供给链和分销链出现紊乱,印度的商业情况极度恶化,达到金融危机以来最糟糕水平。

周四日经印度综合PMI指数报告出炉。该指数从6月的52.7暴跌至7月的46,创下了2009年3月以来最大跌幅。


核心服务业PMI从53.1骤跌至45.9,为2013年9月份以来最低,2009年以来次低,跌破了荣枯线以下。在未推行消费税改革之前的6月,印度PMI指数达到了总统莫迪自去年11月份废钞以来最高。这些数据表明,这个亚洲第三大的世界新兴经济体自身的经济状况可能十分脆弱。

IHS Markit首席经济学家Pollyanna de Lima点评数据称,印度七月PMI指数的下挫意味着该国经济增长已经见顶。在6月份经济表现达到最好状态后,印度经济将出现回落。此外,Lima还表示,此次经济恶化的大部分原因要归结于消费税改革带来的市场紊乱。



独立70年来最大规模税改

自7月1日以来,印度启动了自1947年从英国殖民地独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税制改革。这也是莫迪自2014年上台执政以来最重大的经济改革措施。

印度将用统一的全国商品和服务税(GST)来取代繁琐且混乱的邦州地方税和联邦税。只要年收入超过200万卢比(3.1万美元)就必须每月向新税制系统上传发票清单。发票必须与开票方(无论是企业还是摊贩)相匹配,开票方必须在申请银行信用之前提供纳税识别号。 


当局希望通过此举迫使数以百万计的商人开始纳税,以此打击长久存在的地下经济,增加政府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在此之前,印度各邦州独立制定税率,目前至少并存17种不同的邦和联邦税制,商品跨越不同邦州需缴纳邦税。与此同时,印度广泛存在企业避税现象,其税收与GDP比例仅16.6%,远低于经合组织的平均值(34%),在全世界倒数。 

华尔街日报援引一些专家称,预计新的税收系统将在未来几年内拉动印度GDP增长近一个百分点。不过,这场改革必然会带来混乱,且很可能在短期内拖累经济增长。


央行降息降息至7年来最低

周三,印度央行将回购利率从6.25%下调至6.00%,创2010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并敦促印度政府加快改革进度,因为“迫切需要”促进私人部门的投资。

这是去年10月以来印度央行首次降息,也是12月以来第一次有亚洲央行降息。

印度6月CPI增幅放缓至1.54%,为逾五年低点,这远远低于印度央行4%的通胀目标。根据媒体汇总的分析师观点,至少到2018年底,印度的政策利率都将维持在6%的水平,今年二季度GDP增速或达到6.9%,低于此前7%的预期。

最高法:用破产方式处置僵尸企业可从根本上化解金融风险

最高人民法院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人民法院依法推进破产审判工作,妥善处理"僵尸企业"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有记者问,处置“僵尸企业”是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运用破产方式来处置“僵尸企业”有哪些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贺小荣对此作出解答,他称,去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并将其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在处置“僵尸企业”的多种方式中,破产机制与法治化、市场化要求完全相符,具有三方面的特殊意义和作用:

一是可以彻底解决围绕“僵尸企业”形成的各类债务链条,从根本上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破产企业往往债务缠身、经营乏力,甚至还有连环担保、相互担保等债务,如果不及时有效清理,极易形成行业性、区域性金融危机。尽早使“僵尸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可以整体了结企业债务链条,一揽子解决由此形成的债务困局,消弥风险传导、防范系统性危机。


二是破产程序提供了“破”和“救”的不同措施,可以双管齐下,既能解决僵尸企业淘汰出清问题,也可以对具有拯救价值的企业进行挽救。


三是通过破产程序处置“僵尸企业”可以树立我国依法治国的良好形象,改善我国的营商环境。破产程序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的法律体现,破产法实施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也是评价一个国家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正是基于此,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一直将破产工作状况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状况、营商环境和金融风险等级的重要指标。大力运用破产方式处置僵尸企业,可以营造法治化、市场化的良好国际形象,改善我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

腾讯研究院发布《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中国AI产业将迎来泡沫?

谈起AI,中国有理由感到自豪,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一;在数理基础研究领域,集聚了大量人才;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以及自然语音识别等技术,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这些已经够了么?

当下,中美两国虽同属AI领域第一梯队,但美国AI整体实力却是公认的全球第一。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又是在哪里?


顶层战略和美相似,基础研究和应用落后

美国和中国政府都把人工智能当作未来战略的主导,出台发展战略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推进。美国人工智能报告体现了美国政府对新时代维持自身领先优势的战略导向。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在战略引导和项目实施上做了整体部署。虽然美国和中国都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研发促进机制,整体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但在应用系统中,美国走的较远,已经开始将AI装备到军事领域。

美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中国在基础算法和理论研究方面和美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产业真实差距较大

报告从七个维度全面对比,发现中国并没有可以弯道超车的迹象,只有局部有所突破。

第一,美国的AI企业数量遥遥领先全球。

 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领先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截止到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2542家,其中美国拥有 1078家,占据42%;中国其次,拥有592家,占据23%。中美两国相差486家。其余872家企业分布在瑞典、新加坡、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等国家。

 从企业历史统计来看,美国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早于中国5年。美国最早从1991年萌芽;1998进入发展期;2005后开始高速成长期;2013后发展趋稳。中国AI企业诞生于1996年,2003年产业进入发展期。在2015年达到峰值后进入平稳期。


第二,美国全产业布局,而中国只在局部有所突破。

美国AI产业布局全面领先,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数据等产业核心领域,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各层级企业数量全面领先中国。

  • 基础层(主要为处理器/芯片)企业数量来看,中国拥有14家,美国33家,中国仅为美国的42%。

  • 技术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技术平台),中国拥有273家,美国拥有586家,中国为美国的46%。

  • 应用层(机器学习应用/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语音识别),中国拥有304家,美国拥有488家,中国是美国62.3%。


第三,从人才队伍来看,美国梯队完整,中国参差不齐。

AI产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和知识储备的竞争。只有投入更多的科研人员,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才会获得更多的智能技术。美国研究者更关注基础研究,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扎实,研究型人才优势显著。具体来看,在基础学科建设、专利及论文发表、高端研发人才、创业投资和领军企业等关键环节上,美国形成了能够持久领军世界的格局。

  •  美国产业人才总量约是中国的两倍。美国1078家人工智能企业约有78000名员工,中国592家公司中约有39000位员工,约为美国的50%。

  •  美国基础层人才数量是中国的13.8倍。美国团队人数在处理器/芯片,机器学习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无人机4大热点领域全面压制中国。

在研究领域,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和专利数量保持高速增长,已进入第一梯队。相较而言,中国在人工智能需要在研发费用和研发人员规模上的持续投入,加大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尤其是算法和算力领域。


第四,从AI行业热点领域来看,中美各有优势。

深度学习引领了本轮AI发展热潮。究其原因,在于算力和数据在近十年来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当下,人工智能产业出现了九大发展热点领域,分别是芯片、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机器学习应用、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技术平台、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

  • 在美国AI创业公司中排名前三的领域为:自然语言处理252家,机器学习应用(Machine Learning Application)242家,以及计算机视觉与图像190家。

  • 在中国AI创业公司中排名前三的领域为:计算机视觉与图像146家,智能机器人125家以及自然语言处理92家。


第五,从投资趋势来看,中美差异较大。美国投入资本雄厚,中国这种近些年奋起直追。

自1999年美国第一笔人工智能风险投资出现以后,全球AI加速发展,在18年内,投资到人工智能领域风险资金累计1914亿元。截止至目前,美国达到978亿元,在融资金额上领先中国54.01%,占据全球总融资50.10%;中国仅次于美国,635亿,占据全球33.18%;其他国家合计占15.73%。中国的1亿美元级大型投资热度高于美国,共有22笔,总计353.5亿元。美国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一共11笔,总计417.3亿,超过中国63.8亿。


第六,从创业投资领域角度来看,美国面向全产业投资,投资领域遍及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而中国接受融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应用层。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中,融资占比排名前三的领域为计算机视觉,融资143亿元,占比23%;自然语音处理,融资122亿元,占比19%以及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融资107亿元,占比18%。中国的自动驾驶/辅助驾驶企业虽然数量不多,只有31家,而融资额却是第三,意味着中国的投资者非常看好这一领域。

美国融资可能在2020年前突破2000亿。预计在2020年之前,美国累计AI公司数量将会超过1200家,累计融资将达到惊人的2000亿人民币。

中国AI企业增势不明朗。根据行业发展周期来计算,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会在2018年回暖,新增公司数量会上扬到30以上,预期融资累计量将会达到900-1000亿人民币,仍和美国有较大差距。


第七,从主导产业发展的巨头实力来看,美国具有先发优势。

由于AI产业核心技术掌握在巨头企业手里,巨头企业在产业中的资源和布局,都是创业公司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引领AI产业发展的技术竞赛,主要是巨头之间的角力。

当前,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这五大科技巨头无一例外投入越来越多资源抢占人工智能市场,甚至整体转型为人工智能驱动的公司。国内互联网领军者“BAT”也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战略,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

巨头通过招募AI高端人才、组建实验室等方式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同时,通过持续收购新兴AI创业公司,争夺人才与技术,并通过开源技术平台,构建生态体系。


AI未来将会出现泡沫

主要信号有两个: 

一、资金多而项目缺

具体到美国未来趋势而言,美国AI领域的融资可能在2020年前突破2000亿。原因在于特朗普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美国资本迅速回流,资本市场正在加大对AI企业的投资。由此推动美国AI产业融资持续上升。预计在2020年之前,美国累计AI公司数量将会超过1200家,累计融资将达到惊人的2000亿人民币。具体到中国来看,中国AI企业增势不明朗,但资金仍在增加。 未来一段时期,创投圈将会发现,找到一个新的有潜力的项目越来越难,由于新增企业数量稀少,经常只能跟投一些项目。终于有一天,会发现创业者不够用了。


二、周期长而营收难

通俗的说,现在的人工智能市场被高估了。深度学习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神经网络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前沿研究是由对已有方法的微小改动和改进组成,而这些方法在几十年就已经被设计出来了。

尽管如此,市场热炒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度仍然有限。许多项目和技术,并不能直接获得消费者欢迎,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走向成熟。

这种前提下,创业项目不得不舍弃大众消费市场而致力于解决企业级问题,创新公司的商业模式回归到类似传统IT厂商的角色,进一步加大了营收难度。综合来看,资金多而项目缺,周期长而营收难,项目却一天比一天更加昂贵,这是资本泡沫即将出现的信号。但对于创业公司,它们将过上一段顺风顺水的好日子。


中国未来在哪里?

放眼技术社会变迁,IT时代Wintel联盟一统江山;互联网时代,谷歌、亚马逊异军突起雄霸天下;移动时代,又有苹果谷歌引领世界潮流。

现在,人工智能正在缓缓揭开时代变迁的新篇章。

人工智能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可以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实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AI产业发展战略,中国正在快速形成商业应用开发能力,行业创投领域正在紧追美国,并在应用层的一些领域显现出竞争实力,部分指标达到了与美国相近的水平。


与互联网相似,中国将会成为AI应用的最大市场,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拥有全球最多的用户和活跃的数据生产主体。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便让中国AI有机会走得更远。

国家实力的提升来源于科技企业创新。美国以绝对实力处于领先地位,一批中国初创企业也在蓄势待发。AI时代未来必然也会产生类似英特尔、微软、谷歌、苹果这样的全球级企业。我们相信中国企业有机会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弄潮儿,在AI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AI群雄逐鹿,天下未定,机遇和挑战同在。 多些实干,少些浮躁。 让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吧!

央媒:专家建议对一线和部分二线热点城市试点房产税

新华社旗下媒体经济参考报今日刊文援引业内人士称,要利用好当下这段窗口期,从住房制度建设、土地供给、金融财税等方面入手出台楼市调控长效机制。广东省地产商会秘书长黄朝晖建议,在重庆、上海房产税试点基础上,对一线和部分二线热点城市先行试点征收房产税。

长期以来,土地资源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工具,“土地财政”是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绕不过去的“坎”。专家及业内人士表示,房地产税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是国际通行做法,应加快房地产税制改革,扩大房产税试点,进而构建有利于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的税收支撑体系。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国家通过调整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手段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但在实际交易中,买家税费全部转嫁至购房者身上,硬性的交易成本导致房价持续上升。特别是在一二线重点城市老城区优质地段的房屋,基本上都是买家负担全部税费。

“我国房地产领域主要是流转税,持有阶段的税负较轻,在卖方市场下容易发生税负转移现象。应推进保有环节税收制度构建,经过多年积淀,我国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已具备先行征收房地产税的基础条件。”广东省地产商会秘书长黄朝晖建议,在重庆、上海房产税试点基础上,对一线和部分二线热点城市先行试点征收房产税。

不少专家认为,购买住房而不居住不仅是投机炒作,也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可以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征收住房空置税来打击炒房行为,从而将空置的存量住房逼入市场,有效增加住房供给。


关于房产税呼声不断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随后在17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同时社科院发布蓝皮书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的状况下,应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降低企业赋税,推动个税改革,尽快实施房产税、遗产税。此后关于房产税的呼声不断。

1月18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新浪专栏撰文指出,对于房价调控,“从需求方角度看,不一定限购,办法就是实行房产税。”他表示,中国土地国有、利益牵扯都不是房产税实施的阻碍。针对房产税不管用的说法,樊纲反驳道,这违反了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价格肯定是管用的,价格不管用往往是价格没到足够高。上海、重庆搞试点,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房产税当然不管用,如果像美国一样到了3%-4%的房产税你看起不起作用?中国的炒房团跑到美国,说美国次贷了危机房子便宜,转了一圈最后一问每年还得交4%的税,结果全都不买了。

2月28日,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在《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房地产税法草案已经完成,最快有可能2017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刘剑文预测:“按照中央的部署,应该是在2020年前实施。还有4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