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8·11汇改两周年:当人民币升值不再依赖弱美元与强干预

人民币升值:这次不一样

今天是811汇改两周年纪念日。而就在本周,在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了大幅升值,从周初的1:6.72升至1:6.67一线,给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平添了一分色彩。

实际上,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一直维持着升值的趋势,在本周前从去年年末的1:6.95升值至1:6.72,升值幅度达到3.33%,但这更多是依赖于监管机构的干预以及美元指数的走弱。而在本周之前,即期汇率收盘价相对于中间价变化引导汇率升值的局面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今年年初,由于离岸市场的流动性收紧使得离岸汇率大幅升值,并向在岸市场传导;第二次发生在6月初,央行在人民币汇率中加入逆周期因子,加上部分干预措施使得市场预期出现一定的混乱,引发人民币出现了升值。但随着离岸市场流动性压力的缓解,以及央行态度的明确,贬值预期很快便重归主导地位。


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也可以与汇率走势大体印证。今年外汇供不应求的局面相对去年同期总体有所好转,这主要由于货物贸易结售汇顺差扩大以及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结售汇逆差的收窄,而这一变化背后还是因为央行在去年年末新一轮资本管制措施的增强以及美元指数趋弱,使得资本流出的态势有所缓和,结汇率有所上升,但是贬值预期的存在使得结售汇逆差的局面并未出现逆转。而央行口径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数据也发生了背离——尽管由于美元走弱带来的估值效应使外汇储备连续增加,但是央行仍然不断在外汇市场投放美元使得外汇占款仍处于下降的趋势中。


但是本周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又出现了一轮快速升值。与此前的三轮快速升值不同的是,这一次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发生在美元指数反弹的背景下,目前也并没有证据表明央行在这一过程发挥了引导作用。从我们与银行交流的信息来看,本轮人民币的升值是由于客盘结汇量突然大幅增加导致市场供求发生逆转。这一点也可以从即期汇率收盘价本周持续相对中间价升值中看出。而客盘结汇的增加不排除是在7月实需购汇释放后,部分美元头寸持有者借助美元指数反弹离场,引发市场恐慌性结汇。从这个角度上看,本周的汇率变化,标志着在时隔811汇改两周年后,长期笼罩在市场上的贬值预期出现了松动。这是本轮人民币升值与以往的最大不同。


人民币有望实现双向浮动 未来期待实需原则放松

截至8月10日收盘,我们追踪的CFETS指数日度数据已经突破94,已经非常接近去年同期人民币维持在6.65左右时的位置,但从目前来看,市场结汇需求尚没有出现逆转的迹象,人民币短期内升值可能仍会持续数日。尽管从全年的角度看,我们认为美元指数在年底之前可能会较当前的位置继续反弹,这仍然会使人民币汇率预期发生反复,现在就断言人民币将重归升值趋势还为时尚早,但是贬值预期的松动无疑将给人民币带来一些积极的变化。


尽管监管当局为培育人民币汇率双边波动的努力进行了很多年,但是效果一直并不显著,人民币汇率总是呈现出单边升值或者单边贬值的局面。这除了央行对于汇率波动渐进性与稳健性的要求之外,也与央行对于外汇市场的实需管理要求相关。在实需原则约束下,企业在没有获得足以证明贸易和投资行为将真实发生的文件前难以进行外汇买卖,这使外汇交易缺乏灵活性,也导致了汇率预期一旦形成,便难以出现逆转。

针对这一问题,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完善外汇市场体制机制的要求,而最近我们也听到了监管机构希望适时适度放松实需原则的有关信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实需原则的放宽可以采取由点到面,分步推进的手段逐渐实现。在“点”的方面,可先在单一自贸区试点放宽实需原则,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若风险可控可在所有自贸区推行,若运行顺利则考虑在全国推行。而当前汇率预期的变化也为实需原则的放松创造了条件。

综合以上条件,我们认为年内CFETS指数有望继续上行,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未来出现双向波动的概率大大增加,这也将是未来外汇市场的重要变化。


对资金面带来改善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近期人民币走强也引发了对于外汇占款转正,进而引发国内市场流动性改善的猜测。我们认为市场预期的变化带来的结汇需求增加,加上货币当局对于海外投资监管措施的增强,将有利于国内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甚至不排除在部分月份外汇占款转正的可能。但未来外汇占款的变化能否对于流动性持续呵护,我们认为可能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客盘结汇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仅相当于增加了一笔美元资产与人民币负债,并不会直接影响基础货币规模,只有央行从商业银行手中将美元购回,才会使得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增加。尽管外管局对于商业银行有结售汇综合头寸的管理要求,但由于此前在人民币贬值期内央行不断扩大头寸下限,估计银行整体距离达到上限仍有距离。而以往央行持续购买美元,一般都发生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目前这一条件尚不具备。而从现有的信息看,央行在这一轮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买入美元的信号。因此这一条件尚未得到满足。

而即便这一条件得到了满足,央行从商业银行手中买入了客户结汇的外汇,其影响有些类似于财政存款的减少。前者是央行资产的增加,后者是央行负债的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会同时引起M2的上升与基础货币的增加。但流动性能否因此得到改善还要依赖于央行是否通过其他手段进行了对冲。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曾提到,在今年3月,为了对冲财政存款减少带来流动性上升,央行在一定程度上回笼基础货币导致了其资产规模的收缩。而在目前国内经济相对平稳,监管升级对于金融机构流动性冲击趋缓的背景下,央行可能会维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将会从全局的角度管理市场流动性,不能排除央行采取其他手段进行对冲的可能。

因此,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改善流动性的两大条件目前尚不能完全满足,未来趋势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跟随隔夜跌势 恒指低开1.6% 腾讯重挫4%

微博宣战今日头条:这种公司做的再大,也赢得不了任何尊重

今天,微博和今日头条把战斗搬上了台面。

微博官方今天公布的一则社区公告显示,“某第三方新闻平台在微博毫不知情、并未授权的情况下直接从微博抓取自媒体账号的内容,鉴于其行为性质严重,微博先行暂停了第三方接口。”

根据媒体报道,微博此番动作意在针对今日头条正在内测的“微博内容源”功能。这项功能可以通过头条的“技术能力”,帮助用户将微博等平台发布的内容自动发表到今日头条旗下的社交媒体产品“微头条”上。

今天中午,微博副总裁曹增辉发文称头条通过技术突破微博防线,并称“这种公司做的再大,也赢得不了任何尊重。”


互相借鉴,暗战由来已久

尽管这一次双方的争端看上去出自版权,但从头条近期推出微头条、邀请明星入驻、头条大V等一系列“借鉴”微博的动作来看,微博的确有足够的理由提高警觉。

与微博运营大V的逻辑不同,由于微头条依靠AI推荐,一个没有粉丝的头条号主,会因为平台推荐而获得巨大的访问量。一些观点认为,头条依靠这种方式让自己做到了微博的“快”,继而对微博实现弯道超车也不是没有可能。

36kr在报道中称,微头条代表着的新型社交媒体分发方式并没有冲击微博的基本面,基于粉丝关注连接的微博仍然坚挺,但在信息流日益成为行业标配的情况下,微博面临着被弯道超越的风险。

同时,微博也正在一步步的偷师头条——此前,微博在时间线体系外加入了智能推荐体系,并开始通过算法干预用户的信息流。最近的更新中,微博直接把热门频道移到了首页第二个tab的显著位置,以图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长。


事实上,尽管两家公司的定位有所不同,但从数据来看,他们的体量与模式正在慢慢靠近。

微博刚刚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微博的日活跃用户规模增长到1.5亿,而头条的日活跃用户也在不久前突破了一亿大关。在用户使用时长上,今日头条一直稳坐霸主地位,微博的用户月度使用时长环比一季度也增长近50%。

而在估值上,完成D轮融资的头条也正在一步步逼近166 亿美市值的微博,两者爆发正面冲突也在意料之中。


和微博相比,今日头条还少什么?

一年前,Twitter的CEO杰克·多西表示公司新的使命是成为“大众新闻网络”,Twittter希望告诉用户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的2016年,不论是里约奥运会还是特朗普大选,诸多热点事件,Twitter都是最核心的舆论阵地和新闻源头。

在中国,微博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大众新闻网络,通过大力推进内容战略、取消了140字字数限制、支持图片、视频、文章等内容形态,微博已成为许多人获得资讯的核心平台之一。同时,微博也在给媒体界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影响着新闻生产。

在同一时间,尽管流量同样凶猛,但智能算法来带的阅读兴趣变窄、标题党泛滥等缺陷却困扰着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内容分发平台。


从去年开始,今日头条越来越少的提到“算法”,而更多的是“内容”。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日头条有了总编辑,并有意去吸引权威内容生产者入驻,同时引入了编辑团队来强化人对于内容分发的干预,用编辑而不是工程师的价值观来决定内容的流向——他们的竞争对手,一点资讯也进入了新浪元老陈彤来做总裁,同样意在减少算法分发带来的缺陷。

同时,今日头条提出“价值观”,推出金秒奖、金字节奖、签约千人万元作者,都有扶持和引导平台自媒体生产优质内容之意,同时也在不由自主的向微博看齐。

中芯国际Q2财报不及预期,芯片行业加速洗牌,低端产品或面临出局

8月9日晚间,中芯国际(00981.HK)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7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季度营收为7.512亿美元,与第一财季的7.931亿美元环比下滑5.3%,与上年同期的6.902亿美元相比增长8.8%。净利润为3600万美元,与第一财季的7000万美元相比下滑48%,与上年同期的9800万美元相比下滑62.9%。

随后,中信里昂发表研究报告,下调中芯国际评级及目标价。中信里昂将中芯评级由“中性”降至“沽售”,目标价下调30%,由10.1元降至7元。


该行表示,中芯加快研发投入的新策略,对提升盈利增长作用有限,加上面对激烈竞争,直言集团盈利能力已响起警号,预期未来两年股本回报率将降至介于4%至5%,下调未来两年每股盈利预测51%。

此外,汇丰证券下调中芯目标价14%,由8.75元降至7.5元,该行认为,中芯第二季业绩逊预期,集团对第三季的预测远逊预期,故下调全年盈利预测;高盛称下调中芯目标价8%,由7.9元降至7.2元;美银美林则维持中芯“买入”评级,目标价降至10.5元。

2016年销售额曾创新高

对于财报不及预期以及被下调评级,业界纷纷猜测,中芯国际到底怎么了?

要知道,仅半年前,中芯国际2016年的销售额还创造了历史新高,Q4的营收达到了8.148亿美元,同时,毛利为2.46亿美元,毛利率30.2%,中芯国际应占利润1.04亿美元。

今年5月份传出消息,邱慈云因为身体及家庭因素辞任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由赵海军接替,邱慈云将留任副董事长、非执行董事。

邱慈云对于中芯国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性人物,他出任中芯国际CEO时正值公司的低谷。2011年中芯国际前任董事长江上舟去世,引发公司管理层内斗,CEO王宁国辞职。后张文义出任中芯国际董事长,邱慈云被找来做CEO,张邱两人搭档把中芯国际从低谷拉回正轨,并且成功让亏损多年的公司扭亏为盈。

随着他的离任,中芯国际又将面临各种内部问题?


受芯片价格下滑影响,芯片行业正加速洗牌

另一方面,行业的冲击对中芯国际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目前,中芯国际的营收主力是0.15/0.18um工艺的产品,45nm及其以下的先进节点紧随其后,排名第三的是55/65nm,然后就是0.11/0.13um工艺的产品,最后是90nm工艺产品,占中芯国际的营收微乎其微。

也有消息称,中芯国际正推进在12寸晶圆上生产0.15/0.18um工艺的产品,如果能实现量产,对于中芯来说,未来业绩会或有一定提升。

但目前全球范围内芯片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势必会加剧行业洗牌,导致一些竞争力不足的厂商离场。

不仅如此,业内人士认为,2015-2016年中芯国际是借着集成电路产业成为国家战略的东风兴起的。而如今,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加上移动端的比例大幅增加,这些因素都在改写半导体行业的“社会等级”。

巨头涉足芯片领域,行业面临洗牌

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正在深度地改变芯片行业。 一方面,大数据、AI工作流及高性能计算和分析越来越多地围绕GPU 展开,这一趋势已经让英伟达成为关键的企业玩家,同时也为AMD带来了新生。

另一方面,高通深耕移动新品市场,目前正在开发面向自动驾驶汽车和服务器的产品。主流的芯片玩家已经将目光从现有的移动芯片市场,转移到了AI芯片市场。在据需挖掘现有市场产品的同时,已经开始着手对面全新领域以抵挡市场转变可能带来的威胁。

同时,新巨头的进入近一步挤压了市场空间,包括苹果、微软和谷歌等巨头都在开发自己深度学习的芯片,以应对人工智能和其他的工作需要。

但在中国,目前为数众多的工业半导体企业里,还没有形成一个较有力的群体竞争力。虽然在一些产品线上已给欧美巨头较大的冲击,但因产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想要打入全球主流市场,又恰逢行业方向转变,遭遇巨头挤压面临强者恒强,弱者出局的尴尬局面。


“同伴”联发科

同样面临“低端”标签问题的还有联发科。

联发科2017年5月公布的运营情况显示,当月营收仅为184.37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41.6亿元)。虽然环比增长了3.9%,但是同比依然大幅下滑25.2%。随后,市场份额下降、营收减少等一系列负面的消息不断冲击着联发科。

分析认为,对于毛利率已经跌破40%的联发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试图依靠低端芯片大量出货来夺回丢掉的市场份额,而是尽快撕掉身上被用户贴牢的“低端”标签。

在移动产品盛行的今天,性能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决定性因素。低端新品在这种市场格局下,如果不力图转型,加速消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AI领域“砸钱”太猛?科大讯飞上半年净利下滑58% 回应称大投入布局大未来

虽然近年来,科大讯飞已经成为中国AI概念股的代名词,但今年中报却惨遭“滑铁卢”。

在10日下午举行的业绩说明发布会上,科大讯飞董事会秘书江涛在回应中报表现时强调其“大投入,布局大未来”。

江涛表示,上半年投入方面,科大讯飞在市场和研发都加大了投入,政府补助仅占营收3.49%。人才方面,科大讯飞半年来引入了大量关键人才和核心骨干,取得了很大进步。

9日晚间,科大讯飞发布的上半年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增长43.79%,但净利润同比下滑58.11%,为五年来最大降幅。

此外,报告中提到,公司上半年管理费用同比增加57%,为三年来最大增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降低60%;营业外收入同比减少98.8%,为5年来最大降幅。

图:科大讯飞上半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今日,在A股上市的科大讯飞股价下跌0.46%。

科大讯飞称,上半年净利润下降主要系两个因素影响所致:

  • 第一,公司在人工智能重点应用领域持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渠道建设和产业布局,费用增幅较大。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及应用研发、市场推广、运营支撑三方面费用增加总计达3.6亿元,超过新增毛利3.28亿元。
  • 第二,公司2016年收购参股公司讯飞皆成部分股权,讯飞皆成由参股成为控股子公司,在合并报表中按财务准则实现投资收益(非经常性损益)1.17 亿元,该部分收益导致2017年科大讯飞非经常性收益比2016年同期大幅减少。


对于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降低60.09%,科大讯飞在中报内表示,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加大战略投入、业务规模增大带来的支付货款、薪酬及经营性费用等经营性支出增加所致。

此外,中报还提到公司应收账款情况:

本期应收账款余额 26.8 亿,其中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运营商、大型企业应收账款占比 86.8%。应收账款所涉及客户整体支付能力强,且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虽有一定账期,但坏账率很低。


今日,科大讯飞发布2017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17年1-9月净利润为1.39-2.78亿元,上年同期为2.78亿元,同比变动-50.00%-0.00%。

公司表示,做出上述预测的原因: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与毛利将持续加快增长,主营业务发展态势良好。2017年公司在人工智能重点应用领域持续加大产业布局和核心技术研发,相关战略布局导致研发和市场费用增加较大,影响了当期税后利润,但对提升产业领导者地位,保障未来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盈利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16财年亏损9657亿日元!东芝财报终获审计师认可,预计本财年将恢复盈利

据彭博8月10日报道,东芝公司2016财年年报得到审计机构的签字确认,审计机构还为东芝在会计丑闻之后的稳定提供临时救济,从而尽力减免法律政策可能导致的芯片业务延迟销售。

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工业和消费电子产品2016财年净亏损达9657亿日元(88亿美元)。这一数字低于分析师平均预计的9774亿日元净亏损以及东芝自主预计的最高1.01万亿日元净亏损,东芝预测2017财年的净收入为2330亿日元。


尽管财务报表获得审计机构的批准对东芝来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普华永道Aarata公司也对东芝的内部控制提出批评。东芝称,否定意见可能会对公司的融资、利润以及股东出售股票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在夸大利润来掩盖核电子公司数十亿美元亏损的丑闻被曝光后,东芝一直处于东京证券交易所的退市观察名单中。东芝会不会退市将取决于东京证交所的评估,或者它能不能在2018年3月之前填补资产负债表中的财务漏洞。

Ace研究所分析师Hideki Yasuda表示:“他们终于设法提交并得到合格认可,这是个好消息。 虽然这并意味着东芝退市风险已经消除,但至少他们已经清除了最直接的障碍。”

东芝必须在2018年3月之前出售其闪存芯片部门,从而避免其在下一财年报告中遭遇股东权益变负的情况,因为这将自动触发东芝退市。根据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东芝可能会通过出售闪存芯片业务融资大约2.1万亿日元。东芝上月表示,由于持有电能计量公司Landis+Gyr AG60%的股份,该公司首次公开招股将会让东芝获益1617亿日元。


受此消息影响,东芝股价午盘上涨2.4%至297日元。由于大卫·艾恩霍恩(David Einhorn)的绿光资本,Effissimo资本管理和金街资本管理公司对东芝的投资,其股票今年以来已涨4.6%。

东芝方面表示,本年度利润前景包括Landis上市的收益,但不包括出售芯片业务。东芝预测,本财年营业利润将达4300亿日元,同比增长59%,销售额将攀升至4.97万亿日元。

东芝也报道了截至6月30日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其营业利润较去年同期上升了近六倍,达到967亿日元,芯片业务利润翻了两番;销售额增长8.2%,净收入下降37%至503亿日元。

欧盟提高对中国不锈钢关税,最高至28.5%

周四,新浪财经援引美国媒体消息称,欧盟提高针对中国不锈钢的课征关税,税率最高达28.5%。

近两年,欧盟多次以反倾销为由对来自中国的多种钢铁产品课征高额关税。


就在今年6上旬,欧盟委员会裁定对进口中国的热轧卷板征收35.9%的惩罚性关税,理由是“中国一些企业通过从国有银行的优惠贷款、抵税、使用工业用地等方式获得不公平补贴”。

欧盟贸易专员马姆斯特罗姆当时在一份声明中说,“必要时,我们会继续采取行动,纠正钢铁行业中存在的不公平贸易条件和外国倾销行为”。

她补充说,希望国际范围有关钢铁产能过剩的讨论会让中国放弃不公平的产业模式,保障为所有钢铁生产厂商提供平等的竞争条件。


投行Jefferies当时评论称:“欧盟的决定标志着欧盟开始正视‘伤害的威胁’,欧洲委员会的政策立场发生了明显转变。”该行预计欧盟钢铁业集团将要求欧盟委员会发起更多的反补贴调查。

去年8月,欧盟对中国螺纹钢和冷轧板钢卷的反倾销税率较年初分别提高了近10%和6%,分别至18.4%-22.5%和19.8%-22.1%。

去年2月,欧盟认定来自中国的不锈钢倾销对欧盟制造商造成实质损害,因而对其征收的反倾销税为13.8%至16%之间,将持续6个月。征税可能延长5年,这将取决于调查的最终结果。

截至目前,欧盟已经针对中国的冷轧板钢和不锈钢进口产品采取过40多项惩罚性措施。

近些年中国钢材出口大幅增加,令欧美钢铁厂承受重压,海外钢厂将工厂关门和裁员等措施归咎于中国对手倾销,屡屡向政界施压。这使得中国获得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遇阻。

不只是中国,连美国也批评中国的钢铁产业政策。由此引发两国钢铁领域贸易摩擦不断。


今年4月,特朗普以大量进口钢铁可能威胁美国的安全为由,指示商务部对钢铁进口的实际情况进行为期270天的调查评估,从而引发各界怀疑美国政府可能对中国等钢铁出口国采取新的关税措施。

上个月路透报道称,特朗普说正在考虑动用配额和关税,以应对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倾销钢铁这一大问题,“他们在倾销钢铁并摧毁我们的钢铁产业,他们几十年来一直这么做,我要加以阻止。这种做法会停止。”

而中国在6月上旬对欧盟的新反倾销措施表示强烈抗议,称这没道理、欠考虑,并说欧盟由于对中国的商务发展及贷款系统不了解,得出错误的调查结论。中国商务部官员王贺军说,欧盟无视2016年中国向欧洲出口的钢材明显减少的事实,利用中国钢铁产能过剩为借口,宣称中国的热轧卷板产品威胁到欧盟钢铁业,其实这是与事实无关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