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晚间,中芯国际(00981.HK)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7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季度营收为7.512亿美元,与第一财季的7.931亿美元环比下滑5.3%,与上年同期的6.902亿美元相比增长8.8%。净利润为3600万美元,与第一财季的7000万美元相比下滑48%,与上年同期的9800万美元相比下滑62.9%。
随后,中信里昂发表研究报告,下调中芯国际评级及目标价。中信里昂将中芯评级由“中性”降至“沽售”,目标价下调30%,由10.1元降至7元。
该行表示,中芯加快研发投入的新策略,对提升盈利增长作用有限,加上面对激烈竞争,直言集团盈利能力已响起警号,预期未来两年股本回报率将降至介于4%至5%,下调未来两年每股盈利预测51%。
此外,汇丰证券下调中芯目标价14%,由8.75元降至7.5元,该行认为,中芯第二季业绩逊预期,集团对第三季的预测远逊预期,故下调全年盈利预测;高盛称下调中芯目标价8%,由7.9元降至7.2元;美银美林则维持中芯“买入”评级,目标价降至10.5元。
2016年销售额曾创新高
对于财报不及预期以及被下调评级,业界纷纷猜测,中芯国际到底怎么了?
要知道,仅半年前,中芯国际2016年的销售额还创造了历史新高,Q4的营收达到了8.148亿美元,同时,毛利为2.46亿美元,毛利率30.2%,中芯国际应占利润1.04亿美元。
今年5月份传出消息,邱慈云因为身体及家庭因素辞任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由赵海军接替,邱慈云将留任副董事长、非执行董事。
邱慈云对于中芯国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性人物,他出任中芯国际CEO时正值公司的低谷。2011年中芯国际前任董事长江上舟去世,引发公司管理层内斗,CEO王宁国辞职。后张文义出任中芯国际董事长,邱慈云被找来做CEO,张邱两人搭档把中芯国际从低谷拉回正轨,并且成功让亏损多年的公司扭亏为盈。
随着他的离任,中芯国际又将面临各种内部问题?
受芯片价格下滑影响,芯片行业正加速洗牌
另一方面,行业的冲击对中芯国际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目前,中芯国际的营收主力是0.15/0.18um工艺的产品,45nm及其以下的先进节点紧随其后,排名第三的是55/65nm,然后就是0.11/0.13um工艺的产品,最后是90nm工艺产品,占中芯国际的营收微乎其微。
也有消息称,中芯国际正推进在12寸晶圆上生产0.15/0.18um工艺的产品,如果能实现量产,对于中芯来说,未来业绩会或有一定提升。
但目前全球范围内芯片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势必会加剧行业洗牌,导致一些竞争力不足的厂商离场。
不仅如此,业内人士认为,2015-2016年中芯国际是借着集成电路产业成为国家战略的东风兴起的。而如今,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加上移动端的比例大幅增加,这些因素都在改写半导体行业的“社会等级”。
巨头涉足芯片领域,行业面临洗牌
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正在深度地改变芯片行业。 一方面,大数据、AI工作流及高性能计算和分析越来越多地围绕GPU 展开,这一趋势已经让英伟达成为关键的企业玩家,同时也为AMD带来了新生。
另一方面,高通深耕移动新品市场,目前正在开发面向自动驾驶汽车和服务器的产品。主流的芯片玩家已经将目光从现有的移动芯片市场,转移到了AI芯片市场。在据需挖掘现有市场产品的同时,已经开始着手对面全新领域以抵挡市场转变可能带来的威胁。
同时,新巨头的进入近一步挤压了市场空间,包括苹果、微软和谷歌等巨头都在开发自己深度学习的芯片,以应对人工智能和其他的工作需要。
但在中国,目前为数众多的工业半导体企业里,还没有形成一个较有力的群体竞争力。虽然在一些产品线上已给欧美巨头较大的冲击,但因产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想要打入全球主流市场,又恰逢行业方向转变,遭遇巨头挤压面临强者恒强,弱者出局的尴尬局面。
“同伴”联发科
同样面临“低端”标签问题的还有联发科。
联发科2017年5月公布的运营情况显示,当月营收仅为184.37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41.6亿元)。虽然环比增长了3.9%,但是同比依然大幅下滑25.2%。随后,市场份额下降、营收减少等一系列负面的消息不断冲击着联发科。
分析认为,对于毛利率已经跌破40%的联发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试图依靠低端芯片大量出货来夺回丢掉的市场份额,而是尽快撕掉身上被用户贴牢的“低端”标签。
在移动产品盛行的今天,性能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决定性因素。低端新品在这种市场格局下,如果不力图转型,加速消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