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阿里京东大举投资无人机和机器人 缩短配送时间

两大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均在无人机和机器人技术上进行大举投资,以期升级各自的电商帝国的物流网络。随着电商的兴起,中国快递业呈现蓬勃的发展——对新物流技术的投资旨在进一步缩短配送时间。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一片开放空间里,好奇的观众拿出他们的智能手机,快速地拍摄众多展出的机器人中的两个。在一个区域,一个机器人手臂将箱子放在几个高大的移动机器人的顶部,后者似乎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前往另一个分拣区,然后将它们的货物放入标识全国范围各个目的地的收集袋中。

在一年一度的全球智能物流峰会的另一场展览中,几辆让人联想起“扫地机器人”的无人搬运车(AGV)举起堆放着不少箱子的金属架子快速移动。不管你走到哪,都可以看到展出的高科技物流技术,从可以携带一吨负载的无人机,到可以穿梭于大街小巷向不同客户交付一系列包裹的无人驾驶物流车。

这些新的机器人发明标志着中国物流行业是如何努力地提升物流配送效率的,不管是在包裹日处理量达数十万件的配送中心的运营上,还是在将包裹交到消费者前的“最后一公里”流程上。

虽然配送时间近年来已经缩减了不少,但马云仍然雄心勃勃,豪言要将旗下物流子公司的全球送达时间缩短到72小时——他准备投资一千亿元以上来实现这一目标。

电商带旺快递业

过去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中国快递业蓬勃发展。据马云称,中国每天有大约1.3亿件快递包裹送达消费者手中——这是全球快递业的最高数字。

电商的繁荣发展,让中国大型快递公司的创始人纷纷跻身亿万富翁之列。仅在2017年,就有七家这样的公司上市。如今,顺丰、中通、申通、圆通、百世物流、韵达和德邦物流的合计市值达到820亿美元左右。

快递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张极为快速,同一城市甚至同一省份的包裹都可以在同一天送达。深圳和北京等一线城市之间的包裹配送通常可以在第二天内完成。

马云本月早些时候在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表示,“五年前,全球配送平均需要70天……而今天,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家之间的配送可以在10天内完成。”

两大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在这股热潮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们大力投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以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快速的配送和更好的服务。

图示:中国七大快递公司的包裹量和市场份额对比

“电子商务的发展从两个方面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首先,它吸引了许多新玩家进入物流行业,推高了包裹处理数量以及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衡量标准是配送时长、准时送达率和货物丢失/损坏率——从而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大中华区总裁Neil Wang指出。

他补充称,资本大量流入中国物流业,推动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现代化,并产生了大量的用户信息和物流数据,这些信息数据能够被用来获取帮助企业进一步改善物流和供应链的洞见。

“物流体验是网购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交货时间和频繁的延迟,货物损坏甚至丢失——只会驱使顾客重新去光顾实体店。”Neil Wang表示。

然而,京东和阿里巴巴在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方面走不同的路线。

菜鸟展开连串合作

传统上偏爱轻资产的阿里巴巴在2013年成立了物流子公司菜鸟网络。菜鸟的经营模式是与各家快递公司合作,产生一种开源的标准化物流流程,并从中获得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的洞见。与此相反,京东是选择自己建立专有的物流网络:建造仓库,并雇佣大量的快递员,在全国各地为顾客提供服务。其模式类似于美国的亚马逊。

这两种不同的策略反映了双方的商业模式差异。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和天猫都是提供给第三方商家的销售平台,而京东则是直接向消费者销售自有仓库里的商品。尽管京东已将第三方商家引入其平台,但自营业务仍是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图:一家快递公司的员工在物流中心扫描箱子和包裹。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菜鸟与中国的15家主流快递公司和世界各地成千上万家其他的配送合作伙伴合作,后者都能够使用菜鸟的数据平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从电子输入运单到“双十一”等高峰时期大数据技术带来的配送量预测数据。

据菜鸟称,它已经帮助各家快递公司标准化电子账单和标签,通过提供单一的平台提高线上查看合作伙伴发出的包裹配送进度的便利性。该公司也提高了快递公司的配送效率和包裹数量,因为商家可以通过与淘宝或天猫整合的菜鸟平台选择最优的配送路线和偏爱的快递公司。

但近年来,菜鸟也开始大举投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提升创新能力。在杭州举行的峰会上,马云重申菜鸟不会经营自己的物流业务,但会把资金投向合作伙伴无力或不愿投资的领域。

“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机遇巨大,意味着企业必须愿意投资建立扩张这一网络所需的资本资源。”普华永道(PwC)中国数字战略主管汤姆·伯特希尔(Tom Birtwhistle)指出,“在中国,快递公司的成本仍然相对较低,因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很多都是由骑自行车的个人来完成的……快递公司不会像欧洲或北美部分地区的同行公司那样面临人力成本方面的挑战。”

在去年9月获得菜鸟的控股权后,阿里巴巴表示,它将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约合156亿美元)建设高效的物流网络,使得包裹在国内能够24小时送达,国外72小时送达。

作为提升运营效率的一部分,菜鸟投入巨额资金携手诸如Quicktron的合作伙进行技术开发,部署能够运载半吨重货物的无人搬运车。

菜鸟还与中国一汽公司合作开发用于长途货运的无人驾驶卡车,以及与自动驾驶技术公司速腾聚创(Robosense)共同开发名为“小G Plus”的无人驾驶物流车。该款车辆采用MEMS(微机电系统)固态激光雷达(光探测和测距)技术来实现车辆的自动化功能,为行业首创。

速腾聚创使用的MEMS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有一个只有几毫米宽的镜子,可以将激光束引导到不同的方向,并快速扫描周围环境,使得自动驾驶车辆能够“看到”行人、路标和潜在的障碍物。

MEMS固态传感器技术预计将降低用于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成本,它没有诸如旋转镜的运动部件,不同于以前的激光雷达传感器。激光雷达传感器之前需要反射镜来将激光束引导到环境中。

“MEMS将(传感器)成本降低大约三分之二,因而让大规模生产无人驾驶车辆成为可能。”菜鸟ET物流实验室负责人张春晖在接受采访时说。

他补充说,小G Plus目前正在街上进行试验,车速大约为每小时15公里——这个速度刚刚好:既不太快(因此对于行人和司机来说没那么危险),也不太慢。

菜鸟的另一个合作项目是,与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衍生出来的北航无人机公司合作开发一款送货无人机——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无人机。这架无人机的翼展近20米,能够飞行1500公里,未来将能够运载超过一吨的货物。目前,各家物流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将货品运送到中国的边远地区。

京东的一系列投资布局

京东公司也在物流技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5月,该公司公布了由其美国研究中心开发的无人驾驶卡车技术。该无人驾驶卡车达到“Level 4”自动驾驶级别。根据美国交通部的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无人驾驶汽车纲要,该级别意味着能够“完全自动驾驶”,能够在没有人类在场的情况下执行所有的安全关键功能,尽管它局限于“操作设计范畴”。

京东X事业部总裁肖军指出,“如果我们的技术只能将三个司机减少到两个或者一个,那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我们想开发一款完全无人驾驶的卡车。”上个月,他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京东的卡车能够在开阔公路上行驶,但仍然需要学习如何应对交通灯。

与菜鸟一样,京东也开发了小型的自动驾驶送货车,目前正在北京的大学校园里进行测试。此外,该公司还开发了用于农村送货的无人机,它在江苏省北部的宿迁市设有一个送货无人机调度中心。

据京东称,其庞大的物流网络拥有500个仓库和近7000个送货站点,这意味着该公司有90%的订单能够在当天或次日送达。

智能快递柜

创新竞赛不仅仅局限于拣货和送货。企业也专注于提升顾客体验,努力寻找办法让消费者在一天的任何时候都能更方便地收到包裹,以及增加快递员在任何时候的包裹配送数量。

经营“智能快递柜”的公司在中国迅速扩张。它们在公寓大楼部署智能快递柜,让快递员将收货人的包裹存放在柜子里,然后向收件人发送带有取件码的短信,这样收件人就能够在方便时自行提取包裹,让快递员不再需要与他们协调送货时间。

中国邮政是中国提供这项服务的几家公司之一。该公司的数据显示,它已经在中国80多个城市部署了逾9万个智能快递柜。菜鸟投资的丰巢公司表示,它目前占中国包裹“交付”总量的7%。

在杭州的物流峰会上,菜鸟还展示了一项名为菜鸟小盒的发明。该款智能快递柜可让消费者部署在自家门外。它支持横向扩展来容纳更大的包裹,并且支持温度控制,方便披萨等热食的配送。该柜子还将有面部识别功能,确保只有顾客可以打开它来提取他们的商品。据该公司称,许多披萨爱好者都表示对该款柜子很有兴趣,尽管它尚未公开推出。

物流绩效尚待提升

尽管阿里巴巴和京东向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但在物流运营表现方面,中国仍落后于许多其它的市场。2016年,中国大陆在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中排名第27位,排在中国台湾地区(第25位)、韩国(第24位)、日本(第12位)和中国香港地区(第9位)等地区之后。该指数根据物流环境、核心物流流程、体系、执行时间和成本数据对每个市场进行衡量和评分。

图:菜鸟的一款机器人手臂将包裹放在自动机器人上面。

马云在杭州表示,菜鸟的目标是将中国物流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目前的约15%削减至不到5%。

“中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很适合打造规模庞大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普华永道的伯特希尔表示,“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中国经历了电商增长奇迹,东南亚和印度也将经历同样的情况,但这些地区的渗透率仍然很低。如果你没有全国性的或者广泛的供应链网络,那么你……就无法服务于市场里的大多数人。”

他说,东南亚也是一个极其分散的市场,有许多岛屿,城市化程度较低,这使得建立高效的物流网络变得极具挑战性。

阿里巴巴等公司已认识到东南亚地区电商行业的潜力,它们已经与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合作建立电子自由贸易区,并向新加坡邮政(Singpost)等物流公司注入资金。

“在供应链方面,你需要赶在需求产生之前进行投资。”伯特希尔说。

原乐视网CEO梁军启动创业项目 仍为互联网电视领域

辞去乐视网CEO半年有余的梁军最近有了新动向。6月13日,腾讯新闻《一线》获悉,梁军于2018年3月份组建成立了新视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视家)。梁军向腾讯新闻《一线》确认了这一事实,并称“希望能拿出好产品”。


根据梁军在社交媒体上的介绍,新视家构建的是“围绕屏幕+人工智能构建家庭IOT平台”。


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的注册时间为2018年3月16日,注册资金为500万元。其中,梁军出资450万元,占股90%;郑烜乐出资50万元,占股10%。郑烜乐为光源资本创始人兼CEO,该基金成立于2014年9月,主要关注TMT领域的投资。


“一个很小的功能就能让生活体验瞬间得到提升,”梁军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希望新视家的团队能发自内心的做好用的产品,让生活更轻松简单。


大学毕业后即加入联想的梁军,于2012年在乐视网开启了他的“互联网电视”生涯。他2017年5月接任乐视网创始人贾跃亭出任乐视网CEO,并于5个月后宣布辞职。


梁军离职乐视网时,一位乐视网高管曾对腾讯新闻《一线》表示,“以他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的性格……相信他未来还会在互联网电视领域折腾。”


乐视任职期间,梁军曾在演讲时表示,大屏互联网电视行业正在从卖硬件为主转向以互联网服务为主。“在互联网生态里,每一台用户家中的智能电视都是待开发的金矿!”他说。


中国互联网电视市场潜力巨大。奥维云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市场包括智能电视和机顶盒在内的OTT智能终端的累计保有量达2.3亿台,激活量达到1.7亿台;智能电视终端激活量达到了1.3亿台,主流品牌整体达到了可运营级别。

中兴通讯复牌:H股一度跌超41%,A股开盘跌停

停牌近两个月后,中兴通讯于6月13日(周三)复牌。中兴H股开盘狂泻,A股开盘跌停。


此前中兴发布公告称,将支付合计14亿美元民事罚款,并在BIS命令签署后30日内更换公司和中兴康讯的全部董事会成员。


中兴通讯H股今日复牌,开盘跌37.5%,随后快速跳水,盘中一度跌超41%。



中兴通讯A股开盘跌停,封单超600万手,报28.18元/股,当天市值蒸发131.24亿元。



中兴通讯股票自4月17日起停牌,此前数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命令,禁止美国公司向该公司出售产品。


6月12日晚间,中兴通讯发布公告称,公司和全资子公司中兴康讯已与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达成《替代的和解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中兴通讯需支付合计14亿美元民事罚款,将在6月8日后30日内与公司和中兴康讯的现任高级副总裁及以上所有的高层领导,以及任何参与、监督BIS于2017年3月签发的建议指控函或2018年4月15日拒绝令所涉行为或其他对该等所涉行为负有责任的管理层或高级职员解除合同,并且禁止中兴通讯及其子公司或关联企业再聘用上述人员等。


两度遭遇估值下调


此前据不完全统计,6月8日-12日期间,已至少有11家基金公司下调中兴通讯股票估值。这是继4月25日前中兴通讯股票估值被大批基金公司下调后,再次遭遇估值下调。


此次,基金公司多数按照20.04元/股调整中兴通讯A股估值,相较中兴通讯停牌前31.31元的收盘价,看空近4个跌停的水平。


富国基金自6月7日起,对旗下证券投资基金持有的中兴通讯股票进行估值调整。其中,中兴通讯A股按照20.04元进行估值;中兴通讯H股按照港元16.38元进行估值。


广发基金、工银瑞信、安信基金、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也发布下调中兴通讯估值的公告,中兴通讯A股多数按照20.04元/股进行估值。泰达宏利基金对旗下基金持有的中兴通讯A股按20.04元/股的价格进行估值,此前为25.05元。


为何中兴通讯股价估值两度遭遇下调?


前海开源执行总经理杨德龙表示,尽管美国与中兴通讯达成和解,但中兴通讯遭遇的罚款金额非常大,对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个利空,部分基金公司可能担心复盘后会出现多次跌停,因此中兴通讯的股票估值会再度遭到下调。


盈码基金研究员杨晓晴表示,中兴通讯再度被下调估值有两大原因,首先,美国对中兴开出的惩罚措施过于严重,对中兴中伤非常大;其次,中兴通讯将暂时不被纳入MSCI相关指数,被外资拉涨的预期落空。


重新编制财报


中兴通讯在周二晚间发布的公告中还表示,公司将全面评估2018年4月15日拒绝令和协议对2018年第一季度报告的影响,重新编制及披露2018年第一季度报告。


自美国商务部4月16日激活限制令至今,中兴通讯一直向7万余员工正常发放工资,预估这项支出每个月近40亿人民币。文章称,再加上天价罚款缴纳在即,势必给中兴通讯现金流带来巨大压力。


2017年年报显示,中兴通讯去年营业收入1088亿人民币,营业成本约750亿人民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2.2亿人民币,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5.7亿元。


按照年报数据计算,中兴通讯从2013年~2016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合计94.1亿元,本次14亿美元罚款几乎相当于过去五年净利润之和。

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5万亿 M2货币供应增长8.3%

一、广义货币增长8.3%,狭义货币增长6%


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4.31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0.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2.63万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个和1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98万亿元,同比增长3.6%。当月净回笼现金1702亿元。


二、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5万亿元,外币贷款减少45亿美元


5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32.89万亿元,同比增长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27.3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0.3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405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14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22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923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2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8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031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44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42亿元。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700亿美元,同比增长6.1%。当月外币贷款减少45亿美元。


三、5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3万亿元,外币存款减少136亿美元


5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76.16万亿元,同比增长8.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71.0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3万亿元,同比多增197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166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3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386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144亿元。月末,外币存款余额8010亿美元,同比增长2.8%。当月外币存款减少136亿美元。


四、5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72%,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82%


5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81.3万亿元,日均成交3.7万亿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同期增长25%。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01.9%,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44.9%,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6%。


5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72%,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09个和0.16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82%,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8个和0.1个百分点。


五、当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4315.6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2641.7亿元


2018年5月,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3010.4亿元、1305.2亿元、1054.4亿元、1587.3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2018年1月,人民银行完善货币供应量中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的统计方法,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完善后,2017年各月末M2增速如下:


注3:自2014年8月份开始,转口贸易被调整到货物贸易进行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


注4: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

数字货币集体下挫 比特币跌到6500美元下方

小米CDR募资50亿美元 估值710亿美元?

6月11日凌晨,中国证监会披露了小米CDR(中国存托凭证)招股书,这距离CDR相关文件的发布仅仅过去四天。


6月7日凌晨,证监会发布了《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9份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对CDR的发行、上市、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等进行了明确要求。


在外界看来,上述文件的发布意味着酝酿半年已久的CDR发行工作将进入实质性阶段。据证监会官网6月8日披露,6月7日新规发布当天,小米就向证监会提交了CDR发行的申请,并得到受理。


而随着招股书的发布,小米离CDR第一股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与此同时,CDR具体实施的相关细节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尽管小米此次并没有透露太多关于具体发行的信息,但是,作为首份CDR招股书,其在诸多内容上仍将对行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CDR募资320亿元


证监会披露的小米招股书显示,小米CDR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向存托机构发行的是B类普通股,由中信证券作为保荐机构。同时,小米明确提出将以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为主上市地,并与港交所同步发行上市。


对于外界较为关心的CDR发行数量、发行价等信息,招股书并未披露,但有媒体援引接近小米人士的消息称,小米计划融资100亿美元,其中发行CDR约为50亿美元,且发行数量或不超过总股本数的7%。


有券商人士就此消息向记者表示,若按A股募资50亿美元(约合320亿元人民币)、7%股本来算,小米的估值或在710亿美元左右,这与之前传出的约800亿美元估值有所差距。此前,有消息人士称,投资人给出的小米估值普遍在750亿至850亿美元之间。


对于A股募集资金的用途,小米提出其中30%将用于研发核心自主产品;30%用于扩大并加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及移动互联网服务等主要行业的生态链;40%用于全球扩张。


而在发行价方面,招股书显示,小米计划采用市场化询价方式,综合考虑公司基本面、投资者需求、市场承受能力、未来发展的资金需求等因素确定发行价格。


上述券商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来看,因为小米属于尚未境外上市的试点企业,所以其在CDR定价上大概率会与港股IPO保持一致。但是,该人士进一步说道,与发行价相比,未来CDR与港股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尤其是在股价上,二者以什么样的方式互通,才是外界最期望了解的核心问题。


记者了解到,小米在招股书中承诺,将确保存托凭证持有人实际享有与境外基础股票持有人相当权益的承诺。具体实现方式是,CDR持有人可以通过存托人实际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剩余财产分配等公司其他B类普通股股东依法享有的权利。


但根据证监会发布的CDR新规,CDR与境外发行的存量基础股票原则上暂不安排相互转换。小米在招股书的风险提示中也指出,由于CDR和港股之间不能直接转换或代替,而二者之间拥有不同的交易规则、交易机制和特点,且投资者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所以CDR价格和港股价格可能并不相同,但相互之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小米认为,CDR属于市场创新产品,中国境内资本市场尚无先例,其未来的交易活跃程度、价格决定机制、投资者关注度等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由于公司同步申请在中国香港发行股份并上市,未来仍可能发行新的股份,所以CDR持有人的权益或被进一步稀释。


一季度营收344亿元


5月3日,小米向港交所提交的IPO招股书已经公布,而此次发布的CDR招股书中,除了与CDR相关的信息外,小米还更新了部分最新内容。


招股书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的营业收入344.12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38亿元。而2015年至2017年期间,小米的营收分别为668.11亿元、684.34亿元、1146.25亿元,扣非后的净利润分别为-22.48亿元、2.33亿元、39.4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若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小米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则为-70.27亿元。小米方面对此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会计处理造成,公司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核算,公司估值不断上升导致优先股公允价值相应上升,使得一季度形成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00.71亿元。


但记者注意到,因为A股和港股在信息披露规则上有所差异,所以二者的数据也存在不同。比如按照港股的规则,小米一季度经调整经营净利润则为16.99亿元,比A股的10.38亿元净利润要高。


一位证券专家告诉记者,A股和港股的这部分差异,主要体现在股权支付费用算不算非经常性损益,以及要不要扣除理财产品投资收益和政府补助等。根据小米的CDR招股书,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累计未弥补亏损为1352亿元,其中主要是由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导致。


此外,招股书还显示,小米一季度互联网服务收入为32.31亿元,毛利21.19亿元,毛利率达到了65.58%,毛利占比也达到40%。同时,小米IoT和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在一季度达到76.97亿元,而该部分业务2017年全年的收入为234.48亿元。


据披露,小米IoT平台已连接1亿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若以联网设备数量口径统计,小米占全球消费物联网市场份额为1.9%,亚马逊和苹果分别为1.2%和1%。而此前港股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小米占全球消费物联网市场份额为1.7%,亚马逊和苹果均为0.9%。


截至目前,小米境外控股子公司37家,境内控股子公司71家,直接持有股份或权益的参股公司共213家。


在CDR还在酝酿阶段时就有消息称,第一批CDR名单已确定:先是小米,随后百度、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网易、携程、舜宇光学将陆续推出。虽然该消息未经官方正式公布,但6月11日下午,在小米的CDR招股书披露后,百度将接力小米成为第二家发行CDR的企业的消息迅速传开。据称,百度已经选定华泰证券和中信证券作为发行CDR的保荐机构。


虽然百度作为已经在美股上市的公司,其发行CDR的具体情况与小米应该会有较大差异,但是,这并不妨碍小米成为其他企业的试金石。按照目前比较可靠的消息,小米或将于7月16日在上交所发行CDR,然后7月17日在港交所进行IPO。小米成功拉开了CDR的序幕,接下来,将让投资者拭目以待它的敲钟时刻。

中国流量费有多高?价格超欧盟40% 是印度的14倍

实际上,中国流量价格不只高于芬兰、印度。根据Rewheel数据,2017年11月欧盟28国流量均价为2.4欧元/GB,合18.3元/GB,中国流量均价比欧盟高出了42%。而OECD地区流量均价为2.9欧元/GB,同样低于中国。


2018年6月9日晚,工信部官方微博、微信发布消息,要求基础运营商规范“不限量”套餐的宣传行为,要求运营商“高度重视当前不限量套餐中存在的问题,全行业立刻开始自查工作,规范此类套餐的宣传推广行为,不得夸大宣传,对于限制条款要标示醒目。”工信部这条微博获得了3000次转发、评论、近2万条赞。


自2017年初中国联通推出“不限量”冰激凌套餐之后,国内三大运营商陆续启动了“不限量”竞争。但这些不限量套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条款,主要表现为超出一定使用量之后对上网速度进行限制。以中国移动的“任我行”为例,88元档不限量套餐在使用超出10GB流量之后,上网速度将从最高300Mbps降至1Mbps。


世界上“流量不限量”最突出的国家是芬兰。该国最大的运营商Telia的不限量套餐售价29.9欧元(约225元),芬兰用户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使用4G网络,最高速率300M。与之相比,中国移动售价238元的任我行套餐,流量门槛为40GB,超出40GB之后最高速为1M。此外,Telia还有最高限速为100M、0.2M的不限量套餐,分别售价24.9欧元、6.9欧元。Telia在芬兰拥有300多万用户,占芬兰总人口约60%。


得益于真正的不限量,芬兰一直引领全球流量浪潮。2016、2017年,芬兰人均流量使用量分别为10GB/月、20GB/月,同期,中国人均流量使用量分别为770MB/月、1775MB/月。


根据芬兰电信咨询机构Rewheel近期发布的调查报告,芬兰也是世界上流量单价最便宜的国家,2018年4月份数据,芬兰流量单价为0.2欧元/GB,约1.5元/GB。而在国内,工信部此前数据,2017年12月,中国流量价格降至26元/GB,相当于芬兰的17倍。


价格超欧盟40%、比印度贵14倍


与芬兰的流量单价相近的,是2016年才正式启动4G的印度。


根据印度TRAI近期发布的数据,2017年,印度流量均价为19.35卢比/GB,合人民币1.84元/GB,以此计算,中国流量价格为印度的14.13倍。


2017年,印度总移动用户11.67亿户,其中4G用户2.38亿户,总流量使用量从46.42亿GB增至200.92亿GB,增长了332%,但其流量总收入只从3508亿卢比增至3888亿卢比(约371亿元),增长10%。同期,中国总流量消费246亿GB,流量总收入5489亿元。


印度几乎一步跨入了4G时代,而主要原因则归因于“免费”了超过半年的运营商Jio。Jio隶属于印度最大的私营集团——信实集团,于2016年9月5日正式提供4G服务。与全球其他所有运营商不同,Jio只有4G业务,且在拓展业务初期直接宣布“免费”推广。到2017年2月,只用了170天,Jio发展了1亿4G用户,其后停止免费策略,但仍然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开展业务。


根据信实集团财报,2017年,Jio的4G业务收入2391.6亿卢比,盈利317.4亿卢比,按照美元计算则分别为36.7亿美元、4.87亿美元。在印度2.383亿4G用户中,Jio占了1.866亿户,占比78%。


需要指出,由于印度总计只有67万4G基站,却承载了200亿GB流量,网络较为拥堵,除了Jio下载速率能达到17.9Mbps之外,其余运营商均低于10Mbps,且网络稳定性较差。相比之下,中国拥有300多万个4G基站,网络质量、覆盖率均遥遥领先。


实际上,中国流量价格不只是高于芬兰、印度。根据Rewheel数据,法国流量均价为0.8欧元/GB,合4.6元/GB,2017年11月欧盟28国流量均价为2.4欧元/GB,合18.3元/GB,中国流量均价比欧盟高出了42%。而OECD地区流量均价为2.9欧元/GB,同样低于中国。


与Rewheel报告相互印证的是来自欧盟委员会发布的《Mobile Broadband Prices in Europe 2017》,该报告统计了欧盟28国2017年6月之前的流量价格。


在欧盟28国10GB以下的流量套餐中,最便宜的套餐是意大利的Wind Tre提供的Super Internet套餐,其5GB纯流量价格3.64欧元、10GB流量价格5.7欧元。Wind Tre是意大利主流运营商,拥有3000万移动用户。20GB流量的最低价则是Tele 2在爱沙尼亚推出的业务,售价仅11.2欧元。上述套餐均属于主流套餐。此外,多位常驻西班牙、德国、法国人士告诉记者,“当消费者每个月的流量用光之后,大部分运营商会进行速率限制,但并不会额外收取费用。”


在整个欧盟28国中,5GB、10GB、20GB流量套餐的平均价分别为12.66、21.77、33.12欧元,这些价格均低于或等于中国移动2017年等量流量可选包价格。2018年,中国移动大幅降低流量可选包价格,已全面低于欧盟2017年的平均价,但仍高于欧盟2017年最低价的主流套餐,且不确定是否低于欧盟2018年价格。


激烈竞争中的“限制因素”


2012年以来,中国多次推动宽带普及提速、移动网络提速降费工程。


但是,移动流量价格却始终处于高价之列。


在印度、欧盟,竞争是推动价格下降最主要的因素,印度一直被视为“电信竞争最惨烈”的国家,全国超过13家运营商激烈竞争,Jio的免费让印度一步跨入4G时代。而在欧盟,每个国家都有多个主流国际运营商竞争,且存在大量小型虚拟运营商。


国内并非没有竞争,甚至在很多领域,国内竞争远比国际激烈。但是,国内电信行业存在很多“限制性条款”将市场竞争控制在局部区域。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一句“流量费太贵了”,开启了降费帷幕,并随后明确了提速降费的五大举措。2015全年,固定宽带、移动流量的平均资费下降幅度分别超过50%、39%。2015-2017年,中国流量均价从100元/GB降至26元/GB。人均流量从400MB/月提升至接近2GB/月。


在此期间,除了直接降低套餐价格之外,运营商开始面向用户赠送大量仅适用于本地的流量套餐,且推出诸如“王卡”等大流量套餐业务,在很多新兴套餐中,流量价格已经低至2元/GB。但是,本地流量仅适用于本市、本省,不能全国通用,而诸如王卡等新型业务,却仅适用于新增用户,老用户始终无法办理。


“本地流量”“老用户不得办理”的限制条款成为国内电信市场的避风港,仅适用于新兴用户的“2元/GB”的低价,并不能冲击全国市场。


与国内不同,欧盟地区,单一成员国内不存在“本地流量”限制。且由于用户可以携号转网,除个别针对“28岁以下”“国外用户”推出的套餐外,绝大多数业务对所有人适用,这些政策可以保障市场竞争的效果最大化。


2018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敦促提速降费,要求年内取消流量“漫游”费,且移动资费年内降低至少30%、明显降低宽带费用。工信部已经公开表示将于7月1日前实现全国流量无差别。而目前,限制市场竞争的只剩下“新老用户不同权”“携号转网”等因素,一旦这些领域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内流量单价仍有下降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