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稳基建稳投资持续发力 地方债3个月发行将达2.6万亿

继中央强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和财政部催促加快发债之后,为了给基建筹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入了冲刺阶段。


仅8月31日当天,浙江、山东、湖北就发行了超过1200亿元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券,财政部政府债券发行系统客户端甚至一度出现故障,迫使湖北改用书面形式来公布债券发行应急投标书。


截至8月底,地方政府债券累计发行约3万亿元,其中实施了3年多的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下称“置换债券”)发行基本结束,债务置换计划任务完成。按照年初设定的近4万亿元发行计划以及财政部要求,还有近1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将主要集中在9月完成,其中专项债券需要在10月底前完成发行。加上7月的7569.5亿元、8月的8830亿元,7~9三个月累计发行地方债将达约2.6万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9月即将到来的地方债发行高峰,将会对流动性回笼造成一定压力。不过,央行会通过公开市场等操作从量上进行对冲,来维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但从价格上来说市场利率将面临一定的上行压力。


多位财税专家认为,在经济爬坡过坎的时期,积极财政政策发力除了减税之外,还需要保持支出强度,地方政府债券加快发行筹资,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以及精准扶贫、生态环保、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优先用于在建项目平稳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稳投资、稳经济。


14万亿债务置换完成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除了财政收入方面的投入外,主要依赖于借债。为了控制财政风险,地方此前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等灰色渠道筹资路径相继被封杀,筹资的唯一合法手段只有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而且这一债券额度由中央采取限额管理,设定了债务规模的“天花板”。


为了满足地方合理筹资需求,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额度提高到2.18万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券为1.35万亿元,新增一般债券为0.83万亿元。除此之外,还有置换债券额度约1.7万亿元。这意味着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接近4万亿元。


在近4万亿元的发债计划中,置换债券在前八个月发行速度较快,基本完成发债计划。根据Wind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置换债券发行额约1.78万亿元。这意味着历时3年多的置换债券基本接近尾声。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员李晗称,地方政府置换债务可以理解为通过金融机构的资金流转实现政府层面的去杠杆,成本转嫁之后降低城投主体债务风险。


2015年财政部首次发行了置换债券,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替换约14万亿元的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债务,以此来降低地方政府利息负担,避免了地方政府资金链断裂,化解了许多长期积压的“三角债”,降低了金融系统呆坏账损失。


随着14万亿元的债务置换完成,置换债券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后的债券期限错配,今年财政部首次推出了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部分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


一位财政部人士此前声称,再融资债券其实就是地方发新债还旧债(下称“借新还旧”)。其实以前就有借新还旧,但是今年的规模会比较大。


与前两年不到3000亿元的到期债务相比,今年及以后地方政府到期债务明显增加,2018年到期债务约8389亿元,此后几年更是超过1万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苏莉认为,随着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信用的切割完成,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将退出清单,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再融资债券和新增债券。未来满足地方政府新增资金缺口的新增债券以及满足债务本金到期额度的再融资债券或将成为地方政府债券用途的主要分类科目。


财政部在公布月度债务数据时,已经将置换债券和再融资债券归为一类。


地方加快筹资撑基建


置换债券只是债务形式的变化,并不增加债务余额,再融资债券也只是借新还旧,因此扩大基建投资还需依靠新增的2.1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


上海财经大学郑春荣教授认为,上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缓慢,7月份以来发行逐步提速,尤其是8月财政部发文催促地方政府加快发债后,地方政府新增债券明显提速。


在上半年基建投资不振的大背景下,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下半年稳投资,尤其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补短板力度。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要求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其中之一正是加强相关方面衔接,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早见成效。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地方政府利用这些新增债券筹资主要用于土地储备、棚户区改造、收费公路、水利建设等基建项目,重点支持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


随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提速,资金筹措到位,中央和地方加快审批基建项目。与此同时,中央部委和地方在交通、油气、电信、航空等领域推介一批以民间投资为主、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提振民间投资。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短期来看,专项债发行提速恰逢跨季时点,可能对流动性管理带来挑战。


地方债发行提速背后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使资金需求重新回升。根据银保监会网站消息,7月新增基础设施行业贷款1724亿元,较6月多增469亿元。“如果基建投资增速回升,将对下游制造业融资需求形成拉动。如果宽财政得以最终兑现,基建投资增速的回升可能逐步传导至其他经济主体。积极财政带来的融资需求回升可能增加商业银行对于资金,尤其是长期资金的需求,进而改变当前供给升、需求降的资金面格局。”鲁政委说。


地方债发行高峰,流动性承压


交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称,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加快实施、地方债放量发行冲击短期流动性等影响,短期债市行情一般,10年国债收益率难以继续下行;长期来看,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货币政策边际放松、总需求不足下,债市总体看好,中美贸易摩擦仍是最大不确定性。


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表示,地方政府债置换一般不对基础货币构成影响,新增债会引起对基础货币的消耗。


“新增政府债的影响则与置换债不同,无论认购政府债的是银行还是非银金融机构,均表现为流动性流出金融体系,只是在路径上有所差异。银行认购地方债时,货币当局负债端下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下降,政府存款上升,从而导致基础货币下降。”明明称。他预计,未来两月新增地方政府债规模较大,但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将与之平衡。


“8月份和9月份往往是财政支出大月,平均来看8月和9月的财政支出净额分别达到了3000亿元和6000亿元,地方债供给上升对资金面冲击不会特别明显。考虑到财政支出的月末效应和地方债发行的均匀分布,非月末时期地方债发行缴款导致的流动性降低依然会存在。”明明称。


在专家看来,央行会适时加大流动性投放来进行支持。实际上,8月份央行已经通过超额续作MLF(中期借贷便利)以及后续的国库现金定存等方式,来缓和地方债发行提速带来的流动性冲击。8月流动性呈现出前紧后松的局面。


“从历史情况看,在地方政府债冲击较大时期,央行通常通过增加公开市场操作量并降低资金利率的方式应对。”明明表示。在他看来,9月地方债发行和财政支出引发的市场摩擦,央行可能通过短期或中期的数量工具进行对冲。


也有市场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地方债发行期限较长,央行或许也会配合中长期流动性的投放,包括MLF、降准来配合。


对于市场而言,一边是供给端发行增加,另一边是需求端消化承重。从地方债的主要持有者银行的角度看,“对于银行自营资金而言,要在短时间内消化2万亿~3万亿元的地方债,存在难度。”中金公司固收团队称,一是各地分行之间存在竞争和摩擦;二是不少银行今年的资本充足率压力在快速上升,投资地方债面临一定资金制约;三是地方债期限较长,尤其今年专项地方债增加了15年和20年超长期限品种,对银行自营资金的久期控制构成压力,从而影响银行资金流动性。

媒体:美团IPO最高融资45亿美元 5家基石投资者投资15亿美元

9月3日,知情人士消息称,美团点评计划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中融资至多45亿美元。此次吸引了5家基石投资者共投资15亿美元,其中,总部位于纽约的Oppenheimer Holdings Inc.已同意作为基石投资者投资5亿美元,对冲基金Darsana Capital Partners LP和Landsdowne将分别认购2亿美元和3亿美元的股票。


上述媒体还透露,美团点评计划于9月4日至9月12日开始接受投资者认购;预计9月12日定价,股票将于9月20日开始交易。


随着美团点评上市日期的临近,越来越多消息也逐步公开。


8月31日晚间,美团点评IPO定价区间已敲定 ——定价区间为3575亿港币-4290亿港币(约合455亿美元-547亿美元);每股定价区间为60港币-72港币。


据报道,此次有超过20家基石投资者对美团点评感兴趣,最终敲定5家,包括腾讯、Oppenheimer、Lansdowne、Darsana及诚通基金。


腾讯作为美团第一大股东,预计或将认购约4亿美元。诚通基金是国务院国资委委托成立的基金之一,另三家则在投资科技公司方面颇有建树,Oppenheimer投资过腾讯、阿里巴巴,Darsana长期持仓百度、Facebook等科技公司。


8月29日,记者在投资人处独家获悉,美团点评香港IPO承销商之一的高盛当前给美团点评的最新估值是最低可达570亿美元。同时,摩根士丹利看好美团点评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发展潜力和领先市场地位,给出了约580亿美元的估值。


8月30日,瑞银给予美团点评最高达7460亿元(约合1094亿美元)的估值,相当于其明年预测市盈率(P/E)184.5倍。具体来看,瑞银给予美团估值介于5110亿至7460亿元(约合749亿至1094亿美元),估值相当于其明年预测市盈率126.4倍至184.5倍。而美团的3名保荐人美银美林、高盛及摩根士丹利给予的估值介于3550亿至4524亿元水平(约合521亿至663亿美元)。


若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美团点评将成为继小米之后香港股市第二家同股不同权上市公司。

华为诉三星专利侵权索赔1500万昨日开庭 涉5款手机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对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公司”)和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惠州三星公司”)、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三星中国公司”)的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一案进行了第一次公开审理。原告华为公司要求两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涉案专利权的行为,并索赔1500万元。


华为公司诉称,其在2010年4月28日申请了名称为“一种在界面中添加图标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的发明专利,于2014年12月31日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现仍处于有效期内。被告一方的Galaxy S6、Galaxy Note5、Galaxy S6 edge、Galaxy S6 edge+、Galaxy A8五款手机设备落入了其上述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其中,惠州三星公司制造、使用、销售了相关手机设备,三星中国公司在中国三星电子官网上展示了相关手机设备并提供购买链接和渠道,侵犯了原告华为终端公司的专利权。华为公司在起诉时称,要求两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涉案专利权的行为,并连带赔偿经济损失1500万元。


对此,惠州三星公司辩称,涉案的五款手机设备没有使用华为公司专利权利要求所述的技术方案,其使用的是现有技术。华为公司主张的涉案专利是方法专利,仅使用行为受保护,而两被告没有实施使用涉案专利权利要求方法的行为。因此,华为公司起诉两被告除使用以外的行为没有法律依据。同时,两被告作为独立法人,并无共同侵权的故意,不构成共同侵权。华为公司以两被告的侵权获利作为赔偿计算的依据,但没有提供任何关于侵犯专利权获利的证据,诉请赔偿1500万元没有法律依据。


三星中国公司的答辩意见与惠州三星公司一致,认为其没有制造行为。华为公司也没有证据证明其销售了涉案的手机设备,其所销售的手机合法来源于惠州三星公司。

当日,由于案情复杂,证据事实较多,法庭将另定时间再次开庭。


自2016年5月起,华为与三星多次因标准必要专利互相提起诉讼,索赔金额均在千万量级。2016年7月,三星曾在起诉华为时提出了索赔1.61亿元的诉讼请求。

拼多多Q2营收27.09亿元,平均月活用户数1.95亿人

8月31日消息,电商平台拼多多(NASDAQ: PDD)今日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8财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这也是拼多多上市36天后发布的首份财报。


财报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7.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89%。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人民币64.939亿元(约合9.814亿美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为人民币1.095亿元,相比之下有所扩大。


拼多多当季的研发支出较去年同期增长647%,市场推广的支出成本为29.71亿元,这使得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拼多多的营业亏损为8.16亿元。拼多多还在上市后首份财报中,一次性计算了此前面向全体员工发放的股权激励,这使得GAAP(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累计净亏损为78亿元。


作为电商平台,GMV数据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前12个月,平台GMV为26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83%。活跃买家数为3.436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45%。2018年Q2平均月活用户数为1.95亿,较去年同期的3280万增长495%。活跃买家平均年消费额为762.8元,较去年同期的385.0元增长98%。


此前,由于备受假冒伪劣和山寨产品的指责,拼多多在其平台展开了“双打行动”,打击侵权和假冒产品。8月第一周,平台强制关店1128家,下架产品近430万件,批量拦截疑似假冒商品链接超过45万条。


公司在声明中表示,“深知存在于过去的问题不应该继续存在于未来,有担当的企业应该通过创造性地解决存量问题来寻求发展,实现自身社会价值。”


拼多多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峥表示:“2018年第二季度,我们取得了非常优异的财务和运营成绩。GMV和月活用户数的大幅增长,充分证明了新电商模式服务最广大用户的潜力。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持续提升平台的影响力与用户体验。我们将始终致力于技术投资,致力于平台的长期发展。我们相信,电商行业仍在快速发展,拥有巨大机遇,我们将牢牢把握这个机会。”

苏宁易购半年报:减持阿里股份净利润暴增 GMV增长76.5%

周四晚间,苏宁易购披露本财年上半年财务信息。


财报显示:


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106.78亿元,同比增长32%;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03亿元,同比增长1959.41%;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268.1万元,同比增长116.66%。


单季度来看,苏宁易购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速为31.7%,较上一个季度略有下滑。



上半年,苏宁易购线上平台GMV为883.22亿元,同比增长76.5%:其中,二季度线上平台GMV为485.51亿元,环比上升22.1%。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利润总额、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 59.33 亿元、60.03 亿元,同比增长 1822.41%、1959.41%。若不考虑出售阿里巴巴股份带来的利润影响,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 4.02 亿元,同比增长 37.95%。



苏宁易购曾在第一季度财报中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61亿至4.61亿元,同比增长24%至58%;考虑公司出售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带来的影响,苏宁易购又上调净利润预期为59.62亿元-60.62亿元,同比增长1945%-1979.7%。


苏宁易购与阿里巴巴互为战略投资者。2015年,阿里巴巴旗下淘宝中国认购苏宁易购非公开发行股份,占发行后股本总额比例的19.99%,而苏宁易购也通过境外子公司战略投资阿里巴巴新发行股份2632.47万股,占阿里巴巴集团股份比例为1.05%。最新一轮减持后,苏宁易购仍将持有阿里巴巴1316.47万股股份,占其目前总发行股份比例为0.51%。苏宁易购表示,减持所得资金将用于支持公司在渠道拓展、商品丰富以及科技研发等领域的投资和业务发展。


进入2018年以来,苏宁易购商品销售规模连续两个季度实现40%的同比高增长,营业收入增速也连续两个季度突破30%。


其增速来源一方面是苏宁易购加强线上运营,家电和3C数码品类销量持续增长,尤其是在手机行业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苏宁易购的通讯品类呈逆势增长状态;另一方面,苏宁易购加速推动“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继续落实“一大、两小、多专”(“一大”是指苏宁易购广场,“两小”是指苏宁小店、苏宁易购县镇店,“多专”是指苏宁易购云店、红孩子、苏鲜生等业态产品)的店面业态产品,持续向三、四线县镇市场下沉,大量开店。


在线下店面中,苏宁小店是今年苏宁的重点之一。据财报信息,报告期内,已有苏宁小店 732 家。此外还有拟收购上海迪亚天天的308家门店。


此外,报告期内,苏宁易购直营店数量达到2,392家。在苏宁易购零售云加盟店网络建设方面,上半年取得一定成效,新开苏宁易购零售云加盟店726家,并储备了近700家加盟店资源;与此同时,公司进一步完善零售云体系在商品供应链、物流、IT、 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建设,以更好的赋能加盟商及运营输出。截至 6 月 30 日苏宁易购零售云加盟店的数量达到765家。


除了零售业务之外,今年上半年,苏宁易购在物流基础设施和金融业务方面也有相当的进展。


报告期内,苏宁易购物流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扩建。苏宁物流及天天快递拥有仓储及相关配套合计面积735万平方米,拥有快递网点达到23416个,苏宁物流社会化营业收入(不含天天快递)同比增长118.49%。


而金融业务板块,支付业务新增绑卡会员数同比增长48%,供应链金融累计交易规模同比增长29%,截至2018年6月苏宁银行总资产较年初增长28%。


海通证券汪立亭认为:


公司2017下半年以来执行力强化,2018年以来加速布局线下入口,迎来外部环境和自身改善下的成长新机遇。预计公司将延续2017年以来高成长,且规模与利润结构均有优化,效率改善逐渐显现。

天风证券刘章明认为:


公司线下已步入稳定盈利期,未来苏宁易购广场将与新业态“零售云加盟店”与“苏宁小店”共同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促进线下快速占领市场;而线上方面,内生多维流量提升+阿里支持,增速环比持续上行,MAU\DAU数据持续改善,Q2延续强增长趋势,亏损逐季减少。此外,未来第三方平台、金融、物流作为零售衍生业务提高综合毛利。且从下半年来看,一方面,Q3的818和Q4的双11两个大促销季将继续为公司全年GMV增长提供有效保证;另一方面,由于上半年线下开店速度加快,尤其是苏宁小店和零售云店已分别开业超过700家,预计将为下半年带来有效增量贡献。

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PMI 51.3 连续25个月高于临界点

2018年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连续25个月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扩张态势。


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扩张态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PMI 51.3,预期 51,前值 51.2。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1%,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50.4%,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小型企业PMI为50.0%,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低于临界点。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7%,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减少。


从业人员指数为49.4%,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上升,仍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降幅持续收窄。



国家统计局:价格指数升至近期高点 高技术制造业发力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称,8月制造业PMI主要特点:


一是,生产继续扩张,市场需求总体稳定。在生产活动加快的拉动下,企业采购意愿增强,采购量指数为51.8%,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二是,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动能不断积蓄和发力。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4.3%,环比、同比分别上升1.7和2.4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专用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PMI明显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且这些行业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


三是,价格指数升至近期高点。本月受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反弹等因素影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比上月上升4.4和3.8个百分点,为58.7%和54.3%。其中,黑色、化工、纺织、金属制品等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位于60.0%以上的高位运行区间。


四是,中、小型企业景气水平提升。大型企业PMI为52.1%,虽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制造业总体0.8个百分点,依然是支撑制造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小型企业PMI为50.4%和50.0%,分别比上月上升0.5和0.7个百分点,均高于年均值。


五是,受国际经贸摩擦升温和外部环境不确定等因素影响,进出口景气度有所回落。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49.4%和49.1%,分别低于上月0.4和0.5个百分点。但高技术制造业进出口继续保持扩张态势,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3.9%和54.3%,环比上升0.9和3.3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5和2.6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本月反映物流成本高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的企业比重为27.7%和18.3%,比上月均有所上升。


针对8月价格指数升至近期高点,国盛固收刘郁认为,环保因素导致的涨价,部分脱离了需求端的支撑,快速上涨的价格会抑制需求,这可能是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原因;因而这种没有需求端足够配合的涨价难以持续,后续价格走势仍需关注以基建为支点的内需反弹力度。


非制造业总体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中国8月官方非制造业PMI 54.2,预期 53.8,前值 54。


分行业看,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有所加快。


从行业大类看,零售业、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6.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活动较为活跃。


邮政业、资本市场服务、保险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业务总量有所回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9.0%,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建筑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扩张速度有所放缓。


新订单指数为50.6%,低于上月0.4个百分点,仍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速有所减缓。


分行业看,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0.7%,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49.6%,比上月下降6.8个百分点,落至临界点以下。



赵庆河解读称,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调查的20个行业中,14个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处于扩张区间。本月为暑期消费旺季,与其相关的零售、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互联网软件、旅游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6.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活动较为活跃。证券、保险、物流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业务总量有所回落。


建筑业景气度有所回落。从劳动力需求和市场预期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4.3%和65.8%,分别比上月上升0.8和1.7个百分点,其中从业人员指数连续3个月上升,建筑业用工量持续增长,企业对未来市场信心继续增强。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中国8月官方综合PMI 53.8,前值 53.6。


股价突破2000美元后,分析师认为亚马逊未来3至5年市值可能翻倍

据CNBC消息,Baron Capital分析师Ashim Mehra周四表示,在广告收入和云业务增长的推动下,亚马逊未来三到五年内市值可能翻番,达到约2万亿美元。他指出,过去几个季度,广告业务成为亚马逊营收的一大驱动力。“如果你设想一下未来三年或五年内,广告业务将成为一个带来300亿至500亿美元营收的业务,利润率非常高。”


Mehra还表示,从零售业务来看,与五年前相比亚马逊的整体盈利能力已完全不同。因此,今年和明年亚马逊的盈利能力将迎来显著变化。


亚马逊2018年二季度财报显示,亚马逊的广告业务营业额为2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AWS云服务的收入为61亿美元,同比增长49%。而从亚马逊各业务的增速来看,广告和云业务在过去六个季度也处于领先地位。

BMO Capital公司分析师Daniel Salmon曾表示,与传统的两大数字广告巨头谷歌和Facebook相比,亚马逊有多方面优势:


首先,亚马逊的平台拥有海量消费者数据,其他两家巨头难以企及。亚马逊可以根据客户的浏览和购买记录预测消费行为,能帮助各大品牌在其网站投放广告时更精准有效。


其次,用户在亚马逊上看到广告后,可以直接购物,而不需要跳转页面重新再搜索,这是谷歌和Facebook做不到的。


第三,亚马逊的搜索引发了客户产品评级的广泛使用,即使对于在其他网站购物的消费者而言也是非常有用的。


竞争对手紧追其后

不过,也有分析师看到亚马逊发展的隐忧。Fort Pitt Capital Group分析师Kim Caughey Forrest认为,未来,竞争对手将努力阻碍亚马逊的增长,特别是在广告收入方面。为了与对手抗争,亚马逊需要学习产品销售。她指出,“亚马逊真的就是一家便利店,我不喜欢在里面逛来逛去购物。亚马逊要真正成为一个吸引客户的零售商,必须学会如何销售商品,这是一个大问号。”


另一个“问号”是亚马逊的云业务AWS。Forrest表示,亚马逊的竞争对手,如微软,已经有大量基于他们工具和服务的安装基础,这使得客户将业务迁移到微软云上是有意义的。这对亚马逊来说是一大挑战,亚马逊必须加快步伐,投入更多资金到云的工具和辅助产品上。


云服务研究权威机构Canalys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中,亚马逊依然保持着第一的位置,但占比轻微下降至31%。而微软云服务Azure二季度暴增89%,市场占有率上升到18%,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谷歌云二季度收入更是暴涨108%,市场占有率也上升到8%。可以看出,在云服务领域,竞争对手正在紧追亚马逊。

周四美股一开盘,亚马逊股价史上首次涨破2000美元整数位心理关口,盘中触及纪录高点2018美元,市值超过9800亿美元。测算得知,只要亚马逊股价达到2050美元,就能达到万亿美元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