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文章列表

Uber增加新功能:允许用户下单之后修改上车地点

人类历史第一次!SpaceX火箭回收后再次发射成功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31日消息,15年来,SpaceX一直在努力,它想用全新的方法将人类送上太空。本周四,SpaceX让一枚轨道火箭重新升空,之前这枚火箭曾经发射过。


去年4月份,SpaceX曾用猎鹰9号火箭将Dragon航天器送入太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本周四,猎鹰9号再次飞入太空,将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的SES-10商用通信卫星送入轨道。


去年4月8日,猎鹰9号将Dragon航天器送到目的地之后没过几分钟,火箭成功降落在SpaceX遥控船上,SpaceX将船停在大西洋,火箭成功回收。这是火箭第一次成功回收,没有爆炸。


后来火箭被修复,重新装载,为第二次发射做准备,本周四下午,猎鹰9号在佛罗里达发射升空。


升空之后大约过了10分钟,猎鹰9号火箭再次回到“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遥控船,船停在佛罗里达海岸,火箭准确降落在停机坪圆心正中央。


火箭着陆之后,SpaceX CEO马斯克表示:“这一次发射必将为太空飞行带来巨大变革。让飞机飞行,每飞行一次就抛弃飞机;或者多次重复利用,二者的区别是相当巨大的。”


回收火箭是SpaceX公司的业务基础,因为回收可以降低成本。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组建的Blue Origin公司也曾让New Shepard火箭成功着陆并再次发射,不过这枚火箭更小,属于亚轨道火箭,而且发射时只是测试飞行;SpaceX火箭不一样,它要进入轨道,完成复杂的轨道任务。


SpaceX现在已经成功收回火箭并循环利用,它可以朝着更伟大的目标前进,比如将100万人送上火星。但也有业内人士和政府专家称,至少在几年内、甚至更长时间内,这种雄心勃勃的巨额成本节约和其他营运收益还不会特别明显。

知识付费这么红,它会进军海外火遍硅谷吗?

《人类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八卦和讲故事让人类最终成为万物主宰。由于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为智人(现代人的祖先)带来了认知革命。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逐渐的,人类学会了八卦,到后来又学会了讲故事,于是在诸多的人种中,智人最终成了食物链的顶端。


如果说认知是对于事物建立初步的物理印象,那么语言就是对于这个印象的输出,沟通是对于事件的传播,故事是事件的包装和加工,而知识是对前面四者按照一定逻辑综合性的归纳整理、提取、梳理。更为关键是的,知识的延续、传承、升级、迭代等性质,让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整合与传播又呈现出了更多形式。当下最火的莫过于是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的春天为何出现在中国?


回顾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发现、整理、运用知识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说知识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另一类是非技术性的。技术性知识是用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而非技术性知识则是对人类本性的精神引导和提升。两种知识的协同作用,一起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当下的中国互联网,不管是学说普通话、理财、品鉴红酒等技术性的,还是诗歌、话剧等非技术性的,突然爆火了,一反之前的对知识的不待见的地位。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内的用户一方面是一直向钱看奔发展,另外一方面是知识无用论,赚到钱的才是牛人。这种反智思潮,直接导致了知识的廉价性和不受待见。


但是随着消费升级,网络支付等外在条件搭建完毕等前提下,同时个体意识空前强大,越来越追求自我的实现与价值。于是,不管是出于自我完善,还是虚荣心,或者安全感等各种心理需求,知识的需求出现了一个小阳春,随之而来的知识付费的浪潮来了。一向提倡免费主义的互联网界,开始发现原来知识这个领域还可以刨到新的商业机会,开始扎堆进入。知识付费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火爆程度。


从2016下半年知识付费大潮开始,包括得到、知乎、喜马拉雅等都上线了多档知识付费的产品与课程,包括李笑来,马云湖畔课堂等无数大咖以专栏和演讲形式加入,创下一个一个的惊人记录,比如李笑来创下了超过2500万的最贵个人付费专栏的记录。


知乎周源曾经说,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来分享知识,将每个人的知识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


第三方机构易观公布的《2016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用户对于“内容”和“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正在发生转变,从不愿付费变得对于显著高质量、服务更好的类似产品愿意付费;用户信息获取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漫无目的地接收信息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选择行为更为成熟,从而推动了知识付费行业的爆发。


从平台角度来看,类似知乎这种围绕知识分享的社区属性产品,本来就已积累了大量各行各业的知识达人,既有热门行业大V,也有冷门小众领域的“知道分子”,做知识付费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便捷性。如果说之前的值乎属于是中规中矩的产品,那么知乎后来推出的知乎Live,就是在充分结合了自有平台积累后的一个付费的突破口,同时还可以延伸到实体书、电子书和版权销售等商业模式。


为何硅谷没出现知识付费热潮?


反观大洋彼岸的欧美,在用户付费习惯优于国内的前提下,走的并不顺利。美国最大的知识问答社区Quora,目前的商业模式,除了传统的广告业务之外,也在做一些新的尝试。现有的信用系统用户,在回答问题之后,系统会根据他获得的点赞数、评论量而调整他的信用评分,同时用户之间的信用,也是可以转让的。在未来,一方面可以通过付费,使自己的回答获得更多推广机会,另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悬赏的方式吸引其他用户回答问题。


2017年1月份, Quora新推出了knowledge prize功能,提问者可以通过现金悬赏,吸引相关的专家回答问题,最后最优质的回答者会获得这笔钱,奖赏是完全公开的。比如最近一个拿了250美金的回答就是关于亚马逊印度电商策略的回答。Quora还可以提供付费的特别版,比如一个针对白领人士的Quora或者一个针对创业者的Quora,上面会集中提供相关领域的高质量问答。但目前并没有特别耀眼的成绩。


时间拨到更早的2010年,新闻集团对旗下的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电子版收费,每周2英镑。但收费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半年后,两家报纸网站首页的点击数下降了43%,用户则减少近90%。2016年初泰晤士报旗下的时报周刊,每月收费3.99美元。结果也是门可罗雀,被迫关停。而Evan Williams 创立的美国最大的博客平台Medium,推出的付费订阅服务,每月 5 美元起。为付费用户提供没有广告的独占文章内容、离线下载等,但数据不佳,目前在调整方向。


之所以有这么大差异,一方面包括了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认识的差异性,同时也包括了网络硬件支付等条件的成熟。苹果CEO库克在这次访问中国时,特别提到了中外支付的差异性。他认为之所以移动支付,中国比美国和欧洲还要繁荣,这可能部分是因为是支付传统的原因。“在美国硅谷可以使用移动支付,但是你去美国腹地,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移动支付,他们更习惯用信用卡消费。中国的信用卡没有美欧那么普及,一些初创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了变革,中国人更愿意接受新的变革,在任何地方可以使用移动支付。”


知识付费表面上是规模化的知识购买的形式,但深层次上,它创造了新的人与人连接的可能性,和获取认可和收益的方式。在国外,还没有类似对标的产品和模式。之前比较流行的付费模式,是相对传统的新闻订阅和专门的教育平台培训。这和国内现有的知识付费,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传统的课程培训,本质是为了增加技能,是一种技巧和实操性的方式方法,而知识是一个高于技能,系统性的动态的并且持续进行的的行为。新东方的潘欣在知乎上说,如果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待知识付费市场,那么在线培训其实更多解决的是初阶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解决的升学和饭碗问题;这一波知识付费市场,更多要解决的是高阶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解决的是面子和小康问题。

就因为这 “摩拜单车”在南京被城管查处了

甲骨文拟收购埃森哲会掀起A股波澜吗?

消息称,甲骨文已聘请顾问对市值775亿美元的埃森哲进行尽职调查,拟收购其股权,这一重磅消息引起了市场关注。


2004年,甲骨文公司以103亿美元收购应用程序软件公司仁科PeopleSoft;2006年,耗资58.5亿美元收购管理软件提供商Siebel Systems;2008年,以85亿美元收购全球电子商务应用基础架构软体厂商BEA Systems;2010年,以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un Microsystems。从以上的收购倾向上看,甲骨文一直偏爱软件开发类公司,并没有涉及信息服务类。甲骨文通过对大规模软件公司的收购,获得更前沿的产品,实现产业的成长与升级。现阶段,甲骨文战略重点已转移到云端业务,对服务业的需求,完全可以通过战略合作获得,并不值得花重金收购。


另一方面,甲骨文与埃森哲为了客户更好的云端数字体验,2015年联手成立了新业务部门,至今为止两家企业已经维持了长达24年的合作关系,在这个时间节点突然出现收购意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从两家公司的基本面上看,埃森哲公布的最新季报中,净收入8.39亿美元,利润同比减少36.62%,造成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服务成本同比增加近2.31亿美元。在甲骨文公布的最新季度报告中,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1.77%,但传统业务收入同比下降9.42%,华尔街此前就预测,云业务带来的增长在短期内并不足以抵消传统业务利润下降带来的损失,难道甲骨文意欲收购埃森哲是为了弥补传统业务的受损?


对于埃森哲来说,被收购的同时,与甲骨文竞争对手微软、亚马逊等的合作关系必定产生负面影响。若收购成功,埃森哲从甲骨文处获得的仅是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技术资源,对其运营并没有实质帮助。结合IBM收购普华永道咨询部门的案例,IBM最终将一些工作岗位外包到服务成本更低的地区,企业内部的就业机会大幅减少,从员工层面来看,这一举措并不有益。

人工智能板块仍存阶段性投资机会

当阿尔法狗(AlphaGo)最终以4:1 战胜了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人工智能便开始广泛走进公众视野。李世石说,我输给了“阿尔法狗”并不可怕,怕的是它(已经有了感情因素)假装输给我。2017年,人工智能还被首次写入了中国官方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投资者们感到既亲切又神秘,既熟悉又陌生。那么,在向来信奉“题材炒作”的A股市场上,人工智能概念股究竟有没有投资机会呢?


面对时间的流逝、岁月的蹉跎,苏学士(苏轼)曾站在兰溪前发出过响彻古今的呐喊:“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学士不服老,想要“花有重开日,人能再少年”,原本一厢情愿的哲学憧憬,在斗转星移、世殊时异之后的当下,竟然可能成为现实。有着“硅谷钢铁侠”之称的美国人埃隆·马斯克正试图把人工智能植入人类的大脑(超人工智能),未来人脑中超过1000亿个神经元将可以无障碍与计算机实现交互,并存储于云端,实现实时上传和下载。目前,人工智能正成为各国争先恐后重点发展的目标,科技公司也扎堆涌向神话般的人工智能研发领域。


从资本热度上看,无论是谷歌旗下大战李世石的AlphaGo,还是百度参加《最强大脑》的“小度”,或者是腾讯研发的“绝艺”(Fine Art),抑或是阿里云联合英特尔、linkdoc共同打造的NASA,都显示了人工智能对于资本的吸金魅力。可以说,全球范围内在人工智能领域竞争性研究已经悄然展开,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增长潜力也同样巨大。


那么人工智能在A股相关上市公司的层面是否会有反应呢?人工智能与工业4.0产业链对接会是重点突破方向,它能非常完美地把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会化媒体、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产业包容并整合进来。无论从促进宏观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可持续的复合增长速率上,人工智能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整体而言,伴随着《政府工作报告》的正式提名,国家层面重点实验室建设、产学研合作的深层次促进、人工智能产业会有较好的机会。短期看,以赛为智能、科大智能、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个股已经获得主力资金青睐,整体板块仍存有阶段性主题投资机会。

瑞信:中国2025年网购规模将超2万亿美元

瑞信研究院发布第七年度《新兴市场消费者调查报告》,其中细致分析了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俄罗斯、南非及土耳其八个主要新兴经济体的消费者概况、情绪及行为。


这八个新兴经济体人口总计接近四十亿,年消费总额达9.4万亿美元,瑞信希望通过分析这些国家的国民消费习惯,归纳出有价值的投资主题。


正在香港出席第二十届瑞信亚洲投资论坛的瑞信全球股票研究产品及主题研究部主管Richard Kersley表示:“我们的分析显示,过去三年有10%的新增受访家庭成功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换言之,仅以受访的八个国家来说,就创造了12.5亿人的中产消费群体,这进一步显示了新兴市场消费者的重要性及其为投资者带来的增长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全球经济前景好转、各地股市上涨,以及对商品价格敏感的国家承压有所缓解,核心新兴市场的消费信心较2016年有所提升。


核心新兴市场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国平均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64点,较2016年调查所得的49点大幅上升,依然是消费活跃的新兴市场。这个分数依据五个因素的中期预期对消费者情绪进行衡量和评分,包括个人财务、通胀、家庭收入趋势、实时消费意愿,及过往收入情况。


在中国,年轻富裕消费者继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由于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升级以及中国对独生子女政策的放宽,运动服装、儿童服装、家居修缮、家电制造、教育保健等行业将从中受益。此外,到2025年,新兴市场网上零售额将超过2.5万亿美元,而中国将保持75%的市场占比。


但相比之下,主要亚洲经济体中最乐观的消费者,与土耳其和墨西哥的消费者已经呈现严重的分歧,地缘政治因素导致这两个国家的消费信心出现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