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文章列表

惊险!SpaceX翻新火箭发射成功 但差点撞到一架客机

国家网信办关停18款低俗直播类应用

国外单车咋"共享":法国资本与政府配合 美国仍亏损

早在1974年,法国城市拉罗舍尔就推出了“小黄车”项目,这些自行车最初完全免费供市民使用。不过,法国最著名的公共自行车案例应属诞生于2007年的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Velib。无论是巴黎市民还是旅居者,只需支付29欧元的年租金(相当于在巴黎搭乘20次地铁的费用),便能够无限次使用公共自行车。


发展至今,Velib已经成为法国惟一一个为城市赚取稳定净收益的公共交通项目,年均利润高达2000万欧元。在巴黎骑自行车的人中,3人里就有一人骑的是Velib自行车。


Velib的成功与资本及政府配合分不开。一方面,巴黎市政府与运营商达成协议,每年支出400万欧元用于更新及维修损坏的自行车;另一方面,通过与全球最大的户外广告公司德高广告公司合作,Velib获得了建设和管理整个公共自行车系统10年的费用。


荷兰:巧设“自行车市长”


“自行车之都”阿姆斯特丹有110万人口,其自行车保有高达100万辆。如今,全市人口每天骑行的总里程达到200万公里,自行车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出行方式中占比高达68%。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姆斯特丹仅有11%的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分配给了自行车,是汽车的1/4。


与日趋完善的汽车停车场相比,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停车位长期供不应求。在游客聚集地,临时停放的自行车布满路边的护栏,横七竖八,在占据人行通道的同时,也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美感。


2016年,由市政官员和自行车协会成员组成的陪审团推举在自行车生产商捷安特公司任职的安娜·鲁特纳出任阿姆斯特丹首任“自行车市长”。虽然被冠以“市长”美名,但鲁特纳并非市政官员,更没有直接行政权,而是受雇于非政府组织。她的工作是倾听各方意见和建议,在政府、民间组织和民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同时,鲁特纳凭借自己在自行车领域的多年从业经验,为推广绿色出行及改善城市骑车环境出谋划策。


美国:仍在亏损状态

在美国,共享单车曾经也由私营机构运营,但很多宣告失败,巨额的运营维修费用和单车成本是压垮这些美国本土企业的重要原因。


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美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开始牵头共享单车项目。纽约的Citi Bike是一个完全不受政府补贴的项目。2012年5月,花旗银行与纽约市达成协议,用4100万美元赞助Citi Bike未来5年的运营。自2013年5月首次运营,Citi Bike先后推出了330个站点和5000辆自行车,主要分布在曼哈顿下城和布鲁克林西北区,推出当天就有1.6万名会员注册。


2014年,Citi Bike获得新的投资,运营公司的名字也更新为Motivate,取意“促进”。全新的设计及运营理念,让Citi Bike扩张得很快。


虽然纽约Citi Bike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在财务盈利上却惨遭滑铁卢。据资料显示,运营这么多年的Citi Bike目前依然处在亏损状态,每年亏损额估计在数百万美元左右。

国家邮政局:明年快递收寄信息化要全覆盖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国家邮政局近日表示,4月起将启动试点邮件快件实名收寄信息系统推广应用试点,计划2018年底前基本实现实名收寄的信息化全覆盖。


早在 2015 年 11 月,国家邮政局就下发了全面实行实名收寄的通知,还规定自 2016 年 6 月 1 日起,快递单必须实名登记、快件也必须先通过快递员的检查才能收寄。


今年2月,国家邮政局、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全国邮件快件实名收寄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实名收寄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开展,力争利用两年时间基本实现邮件、快件实名收寄信息化目标,着力构建企业低成本运行、用户易于接受、政府高效监管、信息安全有效保障的实名收寄制度。


收寄实名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为何要试点推广信息系统?


实名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政策遭遇重重阻力。用户方也往往担忧快递实名制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而且从目前的实名制采集过程来看,比以往增加了不少麻烦,这也会造成用户的抵触。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林虎介绍,实名收寄信息系统由国家邮政局统一指导建设,寄递企业采集实名收寄数据信息并实时上传。


邮件快件揽收人员利用“巴枪”、手机APP等,结合身份证识读设备,对寄递用户身份信息进行数字化、自动化采集,并利用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实时传输,一次性比对采集、重复共享使用。林虎介绍,有相关部门已开展信息化试点,但不同程度地存在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不共享、多头采集等问题。为此,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各方面密切协作,统一标准规范、实现数据共享。

网联平台试运行 支付宝等支付机构不再直连银行

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论剑“人工智能”

“谷歌AlphaGo下赢围棋被说得天花乱坠,但‘so what‘!”“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云计算。”“弯道超车十有九翻,要换道超车才能赢得未来发展……”“人工智能不是互联网的一个阶段,是堪比工业革命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4月2日上午,主题为“迈进智能新时代”的2017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在深圳五洲宾馆隆重开幕,作为中国IT产业界风向标式人物,“BAT”三巨头——马云、李彦宏、马化腾时隔三年再度聚首,并现场围绕“人工智能”等话题展开交锋。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究竟处于什么阶段?应用情况如何?未来又将颠覆哪些产业?趋势又如何?南方日报记者为您整理出现场最热最新观点。


马云谈应用:


AlphaGo赢了,“So What!”


今天峰会上,马云凭借其“段子手”的潜质,一上台就“金句”不断,赢得阵阵掌声。他的话题主要围绕“未来30年世界将发生哪些变革”展开。


谈及人工智能,马云抛出个性化观点:“去年在IT领袖峰会上,大家把AlphaGo说得天花乱坠,我觉得So What?!”在马云看来,机器计算本来就比人快,机器如果做人能做好的事情不算什么,机器应该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机器应该有自己的思考。


“过去人类100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100年我们将会把机器变成人,而这个人跟我们想象的人是不一样的。”


在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上,马云建议要多花点时间在机器智能上,让机器成为人最好的伙伴,而不是人最大的对手,“人类有责任和担当让机器成为人的合伙人,而不是让机器来取代”。


马云预测,随着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成熟,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在未来30年会受到巨大冲击,“你要跟机器比谁算得快,谁算得准,不现实。未来不再是知识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是体验的竞争,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去学习音乐、体育、美术。音乐让人有智慧、通灵,体育让人有团队精神,画画则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们必须让孩子懂得很多在知识以外的事情。未来,教育的重点将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团队精神”。

VR产业“挤泡沫”:资本投入及用户尝鲜热度均降低

2016年被视为“VR元年”,VR(虚拟现实)成为创投圈的热潮概念,大量头显设备随之出现。但目前国内市场上九成以上的消费者购买的都是不足百元的VR盒子,内容少、体验差,过度泛滥的劣质山寨头盔,毫无疑问将对VR技术在消费领域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面对这种现状,VR行业该如何继续前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进行了调研采访。


产业步入静默期


VR作为一种新兴信息技术,将对社会生活以及各个行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几乎所有的国际巨头都参与了VR/AR的投资:Facebook收购Oculus,三星推出GearVR,谷歌领投Magic Leap,微软推出HoloLens,索尼发布PS VR,HTC力推HTC Vive,等等。


在国内,VR也获得了资本和市场的青睐。由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指导的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投资促进委员会发布的《2017中国VR产业投融资白皮书》显示,2016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总规模为68.2亿元,硬件制作商是中国VR行业现阶段融资发展的重点产业。


捷孚凯市场研究集团(GfK)通过在线市场监测数据发现,2016年中国零售市场VR硬件月平均销量达到38.2万台,单台均价137元,市场相关的品牌数量多达480个,不过其中绝大多数是眼镜盒子类产品。


记者在位于北京朝外大街的一家数码商城发现,VR硬件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大多数VR盒子的价格在百元左右甚至更低,有的被当作促销赠品。商家告诉记者,许多VR盒子成本价在10元左右。一些创业公司的“品牌”VR盒子,也是直接从这些厂家订购并贴牌。


这些“VR盒子”能代表VR技术吗?其实“VR盒子”构造非常简单,两片透镜,加上一个塑料盒子,再加上一个舒适的绑带,有的还配有可调节的近视镜片,就算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再插入手机就可以直接观看VR内容。在这类VR盒子里,并没有任何运算发生,透镜也只是用来放大盒子里面的手机显示屏,让图像占据人们的整个视野,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视觉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