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文章列表

内容、同行、资本……他们谁“杀死了”papi酱?

短视频被很多人称为风口上的新猪,尤其是腾讯3.5亿美元重金入主快手,更是以真金白银给它喂了一口料,但我突然发现那个靠短视频成为第一网红的papi酱却似乎消失了。时至今日,除了好看的数据以外,她的身上已经没有了互联网元素,委身Angelababy的经纪公司,回归到了传统明星的模式中,最后还失去了“第一短视频网红”的头衔:


“在2月新榜发布的原创作者影响力月榜当中,一个看起来“把办公室当作厨房”的美食短视频作者办公室小野以1500万+播放量的成绩打破了papi酱的五连冠,关键数据计算出的综合分数更是几乎两倍于papi酱。”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杀死了”papi酱?


内容“杀死了”papi酱


如果你不知道最近互联网上人们都在讨论些什么,有哪些最新的网络流行语,大可以去看看papi酱最新一期的视频,而这几乎已经成为papi酱内容产出的标准模式:


“收集网友们最热门的那些评论和段子,进行视频化的集中演绎。”


这个模式成就了早期的papi酱,一则消除了人们长期以来固有的镜头疏离感,将视频能够承载的内容更靠近平民语境,二则找到了全新的公众情绪/互联网文化的集中表达方式,与此前的段子手们划出了泾渭分明的界限,也通过这一波新鲜感积累了大量流量。


但这个模式也毁掉了后期的papi酱,毁掉的方式大体可以总结成“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先天不足在于,一旦内容来源以翻拍、搬运为主,缺少原创的主体架构支撑,就必然会产生无法消除的时间差。在等待新段子产出和最终视频发布的这段时间里,随着社交网络传播半衰期的缩短,网友的兴奋点也自然越来越低,从而遭遇段子手们必然的“原教旨式困境”:涸泽而渔。


后天畸形在于,虽然脱口秀是个很好建立品牌的表演形式,比如大洋彼岸的囧司徒秀、柯南秀都是舞台喜剧演员成功商业化的典范,然而缺乏内容主导权的单纯演绎并不能成为品牌建立的根基。即使剪辑、变声器、反串多角、客串嘉宾等越来越多的元素进入到了papi酱的视频里,人们记住的也只有变声器,没有品牌。


另外还有一个潜在的风险,如果papi酱把网友的热评段子用来满足广告主的需求,还有面临集体诉讼的可能。当然,在如今这个互联网环境里,好像用你的段子去创业并不算什么事。


一个没有内容输出能力(或者说持续输出能力)的内容创业者,倒在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行业风口中,这是一次标准的自然死亡。


同行“杀死了”papi酱


德云社有一首负责价值观输出的社歌叫做《大实话》,有一句后来被删掉的歌词是:“说同行亲,不那么亲,勾心斗角好寒心,争名夺利多少载,骨肉相残为何因。”


当时郭德纲是一个标准的在同行挤兑下艰难求生的角色,于是这首歌词在当时简直深得观众心,每到这句台下观众“吁”声响成一片——既送给相声这个行业,也送给因此产生共鸣的自己。


如果papi酱出现在彼时三里屯剧场的舞台下,她肯定也会“吁”得格外响亮,虽然她依旧在短视频行业内不得不提到的一个标志,但同行们正在收割她的生存空间。


办公室小野虽然是papi酱的同行,但她却有papi酱无法完成的品牌性。因为在阅读“办公室小野”这个标签时,人们的阅读重点会放在充满场景感的“办公室”,从而让办公室小野的任何行为都有了情绪的承载。此外办公室创作环境的“封闭性”,也在美食短视频的欣赏需求之外找到了一个新的空白,形成了独立的IP。

从数据上来看,这点得到了印证:办公室小野到目前一共发布10条左右视频,全网的分发播放数据超过2.5个亿,吊诡的是,这个叫小野的女主角自始至终一言不发,被戏称“董事长女儿”。我对比了papi酱在2016年1月同期的数据,办公室小野要高不少。


而《日食记》和一条们虽然没有办公室小野的个性,但他们也有papi酱无法相比的独立性。因为无论网友如何参与他们的内容输出过程,主导权依旧掌握在自媒体运营者手里。在专属内容领域内深耕的他们逐渐成为了某种调性的象征,市场和资本自然喜欢这样的细水长流。


乃至和自己相同类型的短视频创业者相比,被资本架上擂台的papi酱在扩张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低门槛、轻阅读、可复制性的产出思路。当这样的快速发展思路越来越追不上预期的效果,大杂烩的她回望过去,各条退路早已被细分殆尽:


"快语速不是她的专利,前有《万合天宜》的万万没想到和老湿,后有讲悬疑的怪异君;汇总段子也可能算不上什么专长,前有《屌丝男士》压阵,后有《吐槽大会》压轴;至于情绪的输出?能让人们“热情盈眶”的力量依旧掌握在抛弃她的罗胖手上。"


世界上没有比前任过得比自己好,更扎心的事儿吧?


papi酱可能会委屈,也可能不服,但是她就这样被同行们挤出了话题中心。


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短视频自然会完成2.0的进步,在猎奇之上进行产品形态的升级。于是papi酱的死,也是死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资本“杀死了”papi酱


观察所有曾经被誉为风口的行业,你会发现那些最终活下来的从来不是入场最早的。


早早入场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快速占领市场空白、有利于原始资源的积累,可以增加自己行业内的话语权,甚至还可以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暂时不到位,提前享受一波红利。


然而对于整个行业的大环境来说,提前入场者更大的意义在于扮演一个市场样本的角色。人们会寄予样本更多的关注,去观察他如何求生、如何发展、如何应对危机,从而得到来之不易的实践案例和反馈数据。在这样需求的推动下,成长会出现脱离自身基础之外的加速,这种非正常的高速运转也必然导致惨烈的车祸。


只是这个过程并不是瞬间完成的。当行业发展到需要资本力量进行加速的阶段,他们往往会分两步逐渐被剔除出行业的最前线:


第一阶段,资本的表达还是善意的,同时还会让渡大部分资源和渠道,让提前入场者快速打开市场,吸引足够诱导互联网话题方向的关注度。然而这样的善意并不是无条件的,资本押注的是提前入场者身后的市场前景,而树立一个区的成功的标签显然是对创业者最好的增强信心方式。


第二阶段,提前入场者虽然已经有了成品,但这也是一份不被正常行业允许存在的“畸形产品”。在失去了提振市场信心所需要的标杆作用后,逐利的资本自然会放弃这个被环境无限放大的产品,去选择更有平稳发展潜力的产品形态。而此时因为积累巨大量级,而错误判断发展趋势的提前入场者,只能在被“打回原型”的落差下强求续命。


这是papi酱的故事,也几乎是所有提前入场者的故事。达尔文主义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行业从萌芽到繁荣再到稳定,越早入场的先行者越有几率成为后来者的生存样本,更何况这个与个人绑定很深的符号,陷入了“光环效应”的困境——papi酱只是在用突出的特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四周的一切都会被忽视。


于是最近papi酱似乎虽然很忙,虽然跨了很多圈,但没有拯救跑鞋、没有拯救面膜,也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出来。


“被杀死”的不只是papi酱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但互联网人永远不能喝下这碗鸡汤:用户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始终在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创业者再也没有办法把创业失败的锅甩给命运多舛或者环境多变,那些被“杀死”的创业者其实在创业之初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然而杀死papi酱的办公室小野们也有自己的问题,那些帮助她完成反超的原创性、品牌性和封闭性,也给她设置了高创作门槛和高受众期待,这些都会成为发展到后期的局限,最终小野们也可能“杀死”自己——创业本来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每个人都是凶手,每个人都有行凶的理由。


我们死磕凶手们的行凶理由,并不是想看衰某个创业者或者某种行业,而是将行业中存在的那些不合理的现象以最直观的方式传播给大多数人,让后来者不至于再次经历黑暗中的摸索,让后来的道理少些磕磕绊绊。


我们死磕凶手到底是谁,并不是想哀叹整个创业环境的糟糕,从而帮助创业者们洗白或者甩锅,而是想让莽撞入场的创业者,在停下脚步喘息之间还可以找到最清晰的路牌,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选择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死磕被害者的窘迫,也不是享受“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快感,而是信息快速更迭下的我们更需要猛烈的冲击来加深自己的记忆,让我们在忙碌的过程中牢记总有一个无法跨越的界限。

低风险投资就是下有保底上不封顶

2008年,次贷危机肆虐,美国5大投资银行中雷曼破产,贝尔斯登和雷曼被收购,剩下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坦利岌岌可危,此时高盛寻求巴菲特入股,以挽回市场信心,巴菲特在当时选择一种低风险投资的方式入股高盛,他入股高盛采用的交易结构是“优先股+认购权证”,所谓优先股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债券,可以优先获得公司承诺发放的股息,同时在公司破产时能优先于普通股获得清偿,巴菲特承诺买入高盛50亿美元的优先股,高盛许诺每年向巴菲特支付10%的利息,同时,高盛有权回购这些优先股。2011年3月,高盛向巴菲特回购优先股,两年半时间高盛向巴菲特支付分红和回购赔偿总计17.5亿美元,也就是巴菲特2年半实现了35%的回报。


除了优先股之外,高盛同时向巴菲特发行认购权证,所谓认购权证,就是买入权证的投资者有以某种价格买入某种资产的权利,但不是义务,高盛向巴菲特发行的认购权证,就是巴菲特在有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买入4350万股高盛股票的权利,高盛目前的股价大约是250元美股,巴菲特就这些权证行权后,按照250美元的价格,赚取了大约59亿元美元的利润,权证的好处在于不行权之前,基本不需要付出成本。


巴菲特对高盛的投资是一种典型的“收益下有保底上不封底”的低风险投资模式。


说起优先股,目前在国内风投当中中很流行一种投资产品,他们很喜欢采用“可赎回可转换优先股”的方式投资创业公司,以形成对自己的保护。这种优先股可以转换为普通股,在未转为普通股之前,发行公司要向买入方每年支付利息,同时买入方也可以要求发行公司赎回。这就为风投公司提供了非常好的保护。假如风投入股的公司在约定时间内不能上市,风投可要求公司回购这些优先股,每年还能赚点利息钱,假如公司上市了,股价暴涨,风投再把优先股转为普通股,然后在二级市场卖出获利,对于风投而言,可赎回可转换优先股就是一种典型的“收益下有保底上不封底”的低风险投资模式。当然,如果创业公司彻底挂了,连优先股的利息和本金都支付不了,那对风投就是灾难了,所以人家是风险投资嘛,但是尽量采用了低风险的模式。


观察很多有风投入股的上市公司,都有很多采用这种交易结构的,比如2016年刚刚在香港上市的颐海国际(01579.hk),这家公司是海底捞的独家供应商,主要做火锅底料,与海底捞的实际控制人都是同一人。颐海国际上市前曾获得马云旗下云峰基金的入股,云峰所采用的交易结构就是可赎回可转换优先股,在这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将可赎回可转换优先股计入负债科目,因为优先股是需要向股东支付利息的,显然在没有转为普通股之前,对公司而言就相当于债券,同时,在颐海国际上市后,这些优先股自动转化为普通股。


虽然我们普通人不怎么能直接接触到这类优先股,也没有交易机会,这儿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维的角度,那就是到底是什么是低风险投资的品种或机会,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就是“收益下有保底上不封顶,产品既有债性又有股性,既能稳定吃息又能爆发的可能性”。

中国首艘国产航母要“试水”? 专家解析下水日期

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可能于4月23日“海军节”那天下水?连日来,这条消息刷爆了广大军迷的“朋友圈”。


台湾媒体近日报道称,从3月以来网络上陆续曝光的“001A型航空母舰”照片得知,大陆首艘国产航母继涂装红色底漆,舰岛上安装玻璃后,已开始清理甲板,极可能在近期就会下水。台媒推测,下水日期可能是解放军海军建军日,即4月23日。


对此,军事专家李杰表示:“下水是舰艇建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这些年,很多人对航母、大型驱逐舰等大型舰艇的发展非常关注。一旦航母的下水选择了一个重要的日子,比如海军节等,就表明不仅海军极为重视,而且国家也非常重视。应该说,航母下水绝不仅仅是海军的行为,而是国家的行为,关乎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带来的是国家整体力量的提升和发展。”


下水前准备工作相当繁琐


从国外大型舰艇的建造经验来看,通常以“切割第一块钢板”为标志开始正式建造。然后将船体分割为若干个船段或模块在岸上建造,随后在船坞内敷设龙骨,进行组装。而举行舰艇的下水仪式,标志主船体建造工作基本结束,即将转入舾装阶段。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舰船下水时一般是才完成总工程量的70%—80%,船体在附近码头还要继续进行舾装、试验等环节。


李杰介绍:“航母在下水之前有很多工作要做。一般来说,舰艇下水前的建造分为分段建造、合拢、涂漆、安装基本部件等几个步骤。”


其中分段建造就是在车间内建成若干个大型船段,然后像搭积木似地在船坞内组装,重达几百吨的岛型建筑都是在陆地完成建造,整体吊装的。例如,美国的纽波特纽斯船厂实力较为雄厚,从敷设龙骨到船体结构建造基本都在厂内完成。英国则采取了多家船厂联合建造的方式,为建造新航母专门成立了由几家船厂组成的航母联盟,分别承建船段,然后再运输到一起进行合拢组装。

人死如灯灭:从生到死这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一天的时光即将消逝,总有一段黄昏用来承接白昼的光明与夜晚的黑暗。濒死就是生的白昼逐渐沉入死亡永夜之间那珍贵又短暂的黄昏。


濒死:盘桓在生死之间的灰色地带


对于每个活着的人来说,死亡都是一件或早或晚必须去面对的事情——“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待。”但如果谈起那块盘桓于生死之间的灰色地带,想了解无限接近死亡的“濒死体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从幸运的亲历者到权威的资深医生,可能都无法完全准确地描述。


死亡如同房间里的灯一盏盏熄灭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表示:“我们说人死如灯灭,濒死阶段就像呆在一个大房间里关灯,关掉所有的灯时不是去拉总闸,而是按照一盏或同时几盏的顺序来关,全身器官短时间内走向衰竭继而停止是有一个时间差的存在。”他认为虽然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个体上的濒死感受不同,但是这一阶段里,一些共有情况还是在相继发生。


王一方认为,整个生物学死亡的前期阶段是一个“点线面”的立体过程。点,是心脏和呼吸,心脏和呼吸停止后有一个延迟反应连接到大脑皮层,再沿着大脑皮层扩散到外周的神经,然后在通过神经线慢慢传递扩散过到人体的整个面,整个面就开始“熄灯”了。


由于这阶段机体各系统的机能都发生了严重障碍,人会出现呼吸中枢麻痹,造成呼吸不规则或短促、张口呼吸,呼吸带鼻声、痰鸣或出现潮式呼吸,叹气样、哭泣样(双吸气)呼吸的情况,也可能会表现为呼吸急促,每分钟在30~50次。大脑或者神经没有严重受损的部分病人,此时虽然意识尚存,但也可能会因缺氧而表现出烦躁不安或者出现混乱,丧失对记忆和对空间时间的感知。


视觉最先消失,听觉最后消失

随着时间推移,脑干以上各神经中枢处于深度抑制状态,种种深浅反射逐渐消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人体温度会出现高热或者降低两种极端情况,这时间由于心肌收缩无力,心搏出量减少,脉搏微弱而不规则,血压下降。


同时,一些感官状况也开始消失,一般来说视觉最快,表现为不能辨认亲友或看不见人。嗅觉失灵,说话困难,由于吃不下饭也喝不了水,味觉上有口干、口苦、味觉等改变,能量减低,临终脱水效应出现。这种脱水效应通常是一种自然过程,随着尿量、痰液、胃肠道分泌液以及肿瘤组织水分减少,人感知到的痛苦也会相应减轻。听觉通常是最慢消失的,处于濒死阶段的人虽然能听到周围的声音,但已经无力回应。


“熄灯”的过程中也会有“余光”


不过整个“熄灯”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余光”。“这个阶段里,等心跳和呼吸停止了,但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一些器官对缺氧的耐受度也不同。在一些缺氧耐受力强的个体中,可能大脑神经元还在放电,或者一些感觉神经的末梢仍然停留了4~8个小时。这时候运动神经可能终止了,手指无法移动,但是部分肌肉的非中枢性反应还在。有时一些家属会跟医生产生分歧,说病人会动了。这时候往往是一个局部的较短反射造成的,不是大脑下达的命令,而是属于末梢反射。”王一方说。


至于在这阶段时有发生,民间称之为“回光返照”的现象,王一方表示,可能的解释是在生命最后阶段里,人体倾尽全力地最后一搏:在大脑皮质指挥下,分泌出的肾上腺激素起到了应急的作用,各器官表现出了最佳状态,但是这个效果的持续时间常常是非常短暂的。

淘宝直播能缓解卖家的“流量焦虑”吗?

3月底,淘宝直播一周年庆典请来了300多位网红主播,包括直播2小时给淘宝带来2000万销售额的张大奕。


张大奕说自己一个月直播一到两次,时间不固定,“我直播都是随性的,想直播就直播”。


像张大奕这样级别的网红,并不是淘宝直播的主力。宸帆电商CEO雪梨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有些主播真的很努力,一天直播六七个小时,不停地换衣服,我直播一个小时,就不想换了。”


淘宝直播负责人陈镭披露了一组数据,淘宝直播一天的观看人数超过一千万,转化率(在直播中直接访问直播商品)保持在50%以上。陈镭认为,淘宝的体量,决定了淘宝直播内容的长尾曲线。


一位珍珠卖家在淘宝上直播开蚌取珍珠,去年双十二期间,他从上午9点直播到晚上12点,当天卖出1200颗珍珠。


“像潮搭、美妆、海外直播这样的场景是规划的,但很多是天然长出来的。比如直播卖多肉、古筝、花鸟鱼虫,虽然还没进入网络爆款,效果也不错。”


“电商直播非常消耗用户,必须有一定体量才能撑起来。”陈镭说。


陈镭告诉界面新闻记者,2016年,淘宝直播做的是整个频道横向的布局。怎么保证全天24小时一直都有人在直播?基于这一点,直播频道做了大量海外直播,除了可以介绍海外的商品,在时间轴上也能有很好的补充,根据陈镭的介绍,目前淘宝每天有600多场海外直播,“我们做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让频道24小时都有直播”。


2017年,淘宝直播的重点是纵向的升级。纵向第一点是拓宽人群,保证每一个角色打开淘宝直播,都能有他感兴趣的内容。陈镭说:“一个男性用户走进淘宝直播,美妆他可能会看两眼,但他不是潜在用户。在这点上,淘宝直播目前还存在空缺。”纵向的另一个维度是直播内容的升级。目前,淘宝直播有70档PGC栏目,去年双十一期间,淘宝直播推出了《九牛与二虎》、《疯狂Boss》、《镇店之宝》等PGC节目,这些内容提供商除了网站、传媒公司,还有传统的电视购物平台。

中国专利申请数量泛滥利用率不高 许可实施率仅2%

为进一步推动经济产业升级,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方案,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研发水平、创新程度,并反映在品牌知名度等因素上,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所要实现的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与知识产权制度息息相关。然而,社科院近日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7)》披露,当下中国产品供给存在整体质量不高,创新程度不足的情况。中国知识产权还存在量多质低,保护力度不足及保护成本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创新及产品质量的提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动供给侧改革目的的实现。


研发投入500万以上企业仅占4.1%


法治蓝皮书披露,通过对七千多家企业研发项目平均投入的调查发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100万元以下的占绝大多数(67%),投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仅占4.1%。而对企业的专利研发周期调查发现,企业研发周期1年及以下的占23.2%,1年到2年的占44.1%,合计占67.3%;而真正愿意在3年以上进行长期研发的占6.2%。这说明绝大多数企业不愿花费太长周期从事研发活动。


蓝皮书指出,技术创新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虽需要资金投入,但也会产生巨额回报,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经费在技术创新领域是需要进行反思和改善的问题。与此同时,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供给能力,中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恰恰就是要想办法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并且全面提升其品牌信誉度。因此,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助力供给侧改革也就成为摆在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专利申请数量泛滥利用率不高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根据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如果仅仅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似乎应是位居“世界首位”的,然而从申请专利的质量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在日用消费品抑或是高科技产品领域,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与国际同行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持续增长的专利申请数量不成正比。


然而,法治蓝皮书披露,企业申请的大量专利并没有真正用于提升产品质量。根据中国专利法规定,中国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年限为10年。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专利权人都会中途放弃专利。《2014年度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国内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3.8年,实用新型专利为3.5年,外观设计专利为3.2年;而真正达到最长维持年限的发明仅占0.02%,实用新型仅占1.1%,外观设计仅占0.5%。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绝大多数申请的专利没有真正投入使用。


此外,专利许可实施率也能够反映专利实际使用情况。从2012年至2014年,全国共授予国内专利2787707件,签订专利许可合同仅为56067件,仅占授权专利比例的2%。该数据也反映出绝大多数的专利没有真正投入使用。


因此,企业申请专利与企业产品供给能力之间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事实上,现有制度中评价政府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依然是专利量,如:企业要享受诸多优惠福利政策需要专利;企业要减免税收、申请高新企业认证需要有专利指标要求;很多地方和单位的人才引进、人才考评也需要专利。显然,申请专利可以满足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加之,很多地方为了争创专利申请数量先进,通过所谓奖励措施为企业申请专利颁发奖金,更加导致专利申请数量泛滥。


七成人认为知产保护水平需强化


法治蓝皮书介绍,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评价”为题,对8938人进行了调查,总体上,有67%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需要逐步强化,甚至有24.4%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大幅强化,仅有7.2%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适当。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企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是致力于自己创新抑或是模仿和抄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本和收益的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过低,致使许多企业在产品供给过程中不愿意创新,更愿意模仿和抄袭。在专利侵权案件损害赔偿诉讼中,有97.25%的案件适用“法定赔偿”标准,平均赔偿数额仅为7.96万元。相比之下,美国2007-2012年期间专利诉讼赔偿额平均高达2940万元。在商标侵权案件中,法院判赔的平均金额为6.2万元,这与商标经营者长期为维护品牌所花费的巨大心血同样不成正比。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赔偿数额过低助长了这种局面的形成:创新者在追求产品品质方面,需要花费大量财力、心力才能有所作为,侵权者只需付出较低成本就可以“抄袭”使用,因此,在中国各类产品供给中模仿痕迹较重,创新能力不足,知识产权纠纷数量居高不下。


建议全面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


供给侧改革与知识产权密不可分,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供给侧改革。基于上述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的前述问题,蓝皮书建议完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实现供给侧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在调整专利质量考评体系过程中,应当将原有专利量化的指标调整为专利对于提升产品供给的实际贡献值。无论是涉及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抑或是有关高新企业税收减免,或是专利申请费用减免,以及企业发明创造的相关奖励,有必要取消原有的关于专利量化的规定,而将专利是否实际使用、使用效果、对于产品供给的实际贡献值作为考评指标。在一系列需要企业提交的证明文件中,除专利证书之外有必要提交的是专利对于产品供给发挥实际作用的证明文件。

特斯拉一季度汽车销量增69% 股价大涨7%市值超福特

据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特斯拉提前公布了今年第一财季“靓丽的”汽车销量业绩。周一股价报收于298.52美元的收盘新高记录,大涨20.22美元或7.27%。


尽管现金流仍为负值,但截止周一收盘,特斯拉市值涨至486.88亿美元,历史上首次超过了美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福特的市值455.53亿美元,也更接近榜首通用汽车的市值508.4亿美元。


2017年第一财季,特斯拉全交付了逾 2.5 万辆电动汽车,较去年同期(14820辆)大增69%,创季度最佳销售纪录,超过了2.42万辆的市场预期。受此推动,特斯拉也创造了史上第二高的季度利润,并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交付5万辆汽车的目标。


受数据推动,特斯拉股价周一开盘强势上涨5.4%,随后一路高企,收盘前5分钟最大涨幅7.44%,刷新盘中纪录高位至299美元。去年特斯拉股价累涨23.1%,今年以来已跳涨至少37%,引发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推特上嘲弄:“马上就要有人卖空特斯拉了。”


具体来看,Model S 交付约13450辆,Model X交付了11550辆。2017财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实际生产了25148辆汽车,一财季销量强劲主要是因为Model X销量大增。


强劲的汽车销售也提振了投资者对Model 3按期上线的信心。特斯拉在2016年第四财季及全年财报中表示,Model 3预计将在今年7月初始生产,量产将在9月进行。


华尔街见闻此前曾提到,由于投资者担忧特斯拉在推动Model 3型电动车上随心所欲地烧钱,恐怕会加大未来融资需求,2月下旬其股价曾一度重挫6%。而3月下旬,腾讯对特斯拉进行了17.8 亿美元的投资,这对于正在“烧钱”的特斯拉来说,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消息。


美国证监会文件显示,截至2017年3月24日,腾讯控股持有特斯拉5%的被动股权。据媒体数据,腾讯已成为特斯拉的第五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