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2019日内瓦车展|100岁的宾利推出了100台限量版车型

作为屹立全球超豪华汽车市场顶尖的宾利品牌为庆祝百年华诞,打造了藏家级的全新欧陆GT 9号Mulliner特别版车型。该车型由宾利汽车个性化定制部门Mulliner完成,以独树一帜的设计重现宾利汽车所缔造的赛事荣耀,重现豪华运动旅行车的昔日荣光。

这款特别的纪念版车型基于2019款全新欧陆GT打造,由位于英国克鲁工厂的宾利汽车个性化定制部门Mulliner手工限量匠造100台。9号Mulliner特别版车型旨在致敬20世纪20至30年代“宾利小子”中最为重要的成员之一:Henry Ralph Stanley Tim Birkin爵士。他不仅是宾利客户,同时也是一名投资家和赛车手,最终宾利4½升Blower车型得以诞生。

1930年,Tim Birkin爵士驾驶着他的机械增压型9号宾利Blower赛车参与竞逐勒芒24小时耐力赛(Le Mans 24 Hours)。他还专注于打造一系列宾利4½升车型,均搭载由独立工程师Amherst Villiers开发的机械增压器。安装机械增压器后,宾利4½升车型的最高功率从110匹制动马力显著提升至175匹制动马力。从此以后,这款个性鲜明的绿色车型成为二战时期前富有标志性的宾利赛车。

欧陆GT 9号Mulliner特别版的标志性特征是独具一格的专属9号字样徽章,以及与之呼应的前格栅上的醒目数字。宾利客户可以选择深翠绿(Viridian)或鲸鱼黑(Beluga)两种车身漆面颜色,搭配同色的21英寸10辐轮毂,还可定制黑色系列套件和碳纤维车身装饰套件。

Mulliner特别版座舱有墨绿(Cumbrian Green)或鲸鱼黑(Beluga)两种颜色的经典真皮内饰供客户选择,令车内座椅、车门内饰板以及其他车内区域更富光泽度。座椅头枕和车门饰板均点缀双飞翼“B”字徽标图案,确保与1930年宾利Blower车型的细节设计一脉相承。

采用独特工艺匠造的仪表板以精美优雅的车削花纹(Engine Spin)装点中控台表面。车削花纹通常被称为“车削铝表面”(Turned Aluminium),这种外观表面能有效抑制光反射,因此在20世纪20至30年代颇受赛车界和航空业青睐。

该车型的中控台通过嵌入专属定制的British Jaeger时钟而更为瞩目,这款时钟由Mulliner携手British Jaeger联袂开发,灵感源自历史上9号宾利Blower赛车的经典表盘,且采用了与传奇赛车表盘相同的传统制造工艺。

宾利Blower车型的经典元素与欧陆GT上革新性的宾利三面翻转中控面板(Bentley Rotating Display)相辅,使得这款典藏级车型在雍容层面得到升华。全新欧陆GT 9号Mulliner特别版均装点蕴含历史意义的木饰嵌件,该饰件取材于1930年Tim Birkin征战勒芒赛场时所驾驶的宾利Blower赛车的座椅。宾利汽车的匠人们对这辆传奇赛车进行专业修复时,将其驾驶座上的一块木料精心分割,用以打造出此车型。背光饰件由树脂封装,嵌入宾利三面翻转中控面板中心表盘的中央,为限量版车型赋予深远意义。


此外,100台限量版新车均采用18K镀金风琴音栓式控制键,灵感来自9号宾利Blower赛车的经典设计。车辆迎宾踏板装饰有“1 of 100”专属字样,以表其稀有身份。

新“提速降费”下,5G商用难在哪

3月5日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19年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持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要开展城市千兆宽带入户示范,改造提升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推动移动网络基站扩容升级,让用户感受到网速更快更稳定。在今年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规范套餐设置,使降费实实在在、消费者明明白白。


“提速”今年将加大投入。全球5G如火如荼,国内三大运营商现阶段都在积极推进5G商用化进程,并已确定了2020年在重点城市规模商用5G的详细的实施方案。这一目标处于全球前列。提速的本真在于通过对用户真实的体验速率进行监测和晾晒,充分保证用户体验速率既要快又稳定。


“降费”目前看来势在必行。从今年总理政府报告关于提速降费的内容来看,受益的人群从普通消费者进一步延伸到了企业和行业,这与即将商用的5G特性和适用范围息息相关。和此前几代网络不同,5G不仅高速率,同时还具备高带宽、低时延两大特性,它在产业转型和企业数字化升级中将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5G有先发优势,主设备商具备技术和生态领先优势,终端厂商也一再加快技术研发步伐,但网络建设和商用的核心角色是电信运营商,人们普遍只看到了电信运营商快速推进5G的规划,往往忽略其战略背后的实质落地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是信息通信行业中为数不多的来自电信运营商的委员,今年两会,张云勇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加快5G商用步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提案。


张云勇指出,5G网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相对4G网络,5G无线基站设备单价高,5G频率高使得站址更密集、新增站址难度大,5G大带宽对传输网络的需求大,因此5G网络的投资成本将巨增。据相关研究报告预计,累计投资将达2.3万亿元,投资规模约是4G的4倍。


他认为,在提速降费持续推进、4G投资成本还未完全回收、5G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等因素的影响下,运营商将难以应对5G网络建设运营的巨额资金投入。


张云勇建议,为加速5G网络建设,加快推进5G商用步伐,建议国家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对运营商予以支持,以降低运营商的资金压力。


张云勇提出的问题的是现实存在的。中国4G在2014年商用,时隔不到6年启动5G商用,运营商确实面临巨大成本压力。


运营商更大的压力在于,随着5G的到来,流量将加速贬值,红利逐渐消失,互联网业务对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替代效应也进一步强化,这将直接影响运营商的总体收入。因此,国内电信运营商在5G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带有一定消极情绪,在5G的推进过程中可能会动力不足。


提速降费重点从个人延伸到了产业


此时重新回顾国家“提速降费”行动颇有意义。国家从2015年开始鼓励三大电信运营商“提速降费”。从提速降费实施5年时间流量资费的变化来看,用户流量资费从2014年平均单GB价格为134元,降低到2018年平均单GB价格4-6元。


据工信部统计,2018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711亿GB,比2017年增长189.1%,增速较2017年提高26.9个百分点。2018年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DOU(月户均流量)达4.42GB/月/户,是上一年的2.6倍;2018年12月当月高达6.25GB/月/户。


这意味着,中国DOU已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仅次于韩国等个别国家和地区。青海等西部省份DOU已接近10GB/月/户,网络负载较重的部分省市DOU低于5GB/月/户,行业普遍认为,5G网络商用后消费潜力会得到释放。


这些降费举措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生态的繁荣,让抖音等产品起飞。5G时代,作用会更加明显。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以2020年5G正式商用算起,预计2020—2025年期间,中国5G发展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3.3万亿元,创造直接就业岗位达310万个。


网络基础提升可以带来数字经济繁荣,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的新引擎,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又取决于运营商。运营商作为网络领域道路的建设者,对于5G网络投资力度,直接决定了我国5G网络效率。


运营商为什么难?


运营商建5G,资金投入是成败关键。三大因素决定运营商资金投入的力度。


其一,提速降费5年,运营商“量收剪刀差”进一步加大。工信部发布2018年通信业经济运行报告,电信业务总量达到65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9%,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0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电信业务总量与业务收入两者相差134个百分点,业务总量增幅已达业务收入增幅的45.9倍,“量收剪刀差”再创新高——2013年,通信业的业务量增幅和业务收入增幅之间相差6.9个百分点;2015年,提速降费政策提出后,这个数字增长到30.7个百分点;2018年达到13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运营商在网络建设方面支出又在不断增加。这种支出一部分来源于运营商对于现有网络的运维,由于基础网络“四代共生”(2/3/4/5G),核心网演进“十域并存”(CS/PS/IMS/物联网/国际网等),运营商面临强度大、人员不足、流程差异和复杂度高等挑战,运营商对网络的运维成本不断增加。


其三,运营面临5G网络建设投入巨大。工信部专家韦乐平预测,5G基站量将是4G基站量的2倍,5G网络建设对运营商的投资要求至少是4G的1.5倍。预计我国三大运营商5G总投资将超万亿元,相较于4G时代增长超过了60%。


仅是5G建设初期,中国移动就筹备设立首期1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5G联创产业基金,通过基金扶植和创新孵化,促进5G产业成熟发展。


除了直接投资5G网络,运营商还需投资光纤宽带等网络,给ICT企业留出一定资金空间,以发力AI、芯片、操作系统等多个重要竞争技术点。整个ICT生态的任何一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中国联通近期发布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已核准联通运营公司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人民币500亿元的公司债券,采用分期发行方式。有人认为,中国联通此举在于为5G投资筹资,中国联通还在年初启动41.6万4G基站的集采,预计将花费数百亿元投资。


三大运营商均为上市公司,为保证短期财务数据,数年来,运营商陷入同质化竞争,价格战激烈,基层员工收入一再降低,如果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资金矛盾,这样的恶性循环将进一步恶化。


如何破解?


面对现实,代表运营商的张云勇提出了几个解决方向,主要思路是开源节流:降低通信企业考核压力,以便于运营商更好的履行普遍信息惠民责任,保证5G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他还提到,建议研究设立5G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5G网络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补贴。


另一个方式是加大5G网络共建共享力度,尽量避免网络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节约网络整体投资,缓解5G网络建设将面临的巨额资金压力,加快推动5G的商用步伐。


如果从更加市场化和长远的角度考量,从根源上增强运营商推动5G的积极性问题,还需要更多商业上的创新尝试。


国际上的一些先锋运营商的做法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日韩是全球5G建网的第一阵营,韩国运营商表现积极,在2018年12月1日宣布5G商用,至今建设近万座5G基站。韩国运营商与政府达成共识,在网络能力提升与资费下降之间寻求平衡,通过不断提升网络能力、推出差异化业务来改善用户体验。韩国运营商通过灵活的资费策略和精准的业务推荐,推动了移动视频、物联网(IoT)等创新业务。


美国的模式是政府的有效引导和行业的积极反推。这与美国对5G的高战略定位有极大关系。美国ICT企业(140家)研发投资为1508亿美元,占美国企业研发投资的49%,近5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4%。2017年,仅美国医疗仪器促进协会共投入648亿美元研发费用,是中国全部ICT企业研发费用的两倍,同比增长13.5%。


行业的投资极大反促了美国运营商的投资热情,2012~2017年,AT&T在美国本土的投资总额超过1350亿美元,投资来自全网络规模的业务扩展刺激。


以此反鉴,中国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需要政府、运营商、设备商和行业的多方推动,用政策和市场两只手共同作用,形成良性的运转机制。


政府层面,“提速降费”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提质”,保障较高质量的网络,让使用者真切感受到5G网络的高体验感,其中内涵在于,不仅是每月支出费用的降低,还包括“花同样钱,得到更多”。提供高质网络的同时,保障运营商的利润。


运营商层面,运营商需要跳出延亘多年的“价格战”思维,根据市场节奏降低资费。运营商如果不跳出管道思维,将无法获得明天。


近十多年来,电信行业与互联网信息行业相比,几乎所有的技术、商业模式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良,走在惯性的道路上,没有革命性的变化。业务范畴不断被侵蚀、替代,几乎与所有新机会失之交臂。移动支付、云、社交、分享经济,运营商多多少少都有布局,但都没有抓住,积累的问题却越来越多,越来越重。


5G是运营商跳出管道宿命的一个契机,也将是一个分水岭。全球大大小小数千家电信运营商,主动谋变或顺势而为,取决于自身的情况。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无论是体量还是用户量,都处于全球第一阵营,需要提前适应多样化,战略布局生态。从顶层设计上及时构筑生态,即便具备技术能力,主动去引导用户需求,而非被动适应市场需求。


相对于此前的2/3/4G,5G的机会不仅在个人消费者,也在行业、政府和企业市场,从技术角度来说,5G网络的到来,将革命性催化云、物联网、AI等技术的潜力,运营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整合此前资源服务好这个市场的用户?


除了战略上重视,从市场、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多重领域,运营商均需要主动调整,迎接挑战。例如,运营商的销售人员普遍擅长卖SIM卡、卖套餐,但5G时代,他们需要擅长和潜在客户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既要自己赚钱,获得明天,也要让客户(行业、企业客户)赚到钱,找到新的商业出路。


如果说提速降费是一个将长期持续的常态,一个现实的实用做法是,运营商可以与政府一起动态协同,根据市场变化,动态寻找网络能力提升与资费下降的最佳平衡点。


此外,政府除了通过“提速降费”给予行业更低的资费,更高效的网络,还可以借鉴美国模式,探索通过更多途径,引导各行各业主动布局,拥抱新技术机遇,发掘新技术和网络带来的新商业机会。如果政府和行业企业双向互动,加大对新技术和新网络应用的研究和布局,形成一批先锋领域的标杆企业和应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易金融的“加减法”: 曾筹谋消费金融牌照,今仅剩支付和网络小贷

潮起潮落,互联网金融的热潮正在退去。


参与者的热情也不复当年。彼时,各大门户网站如网易、新浪、搜狐、凤凰等,纷纷布局金融,并于2015年左右形成一定规模的金融业务,如网易金融、微汇金融、搜易贷、凤凰金融等。


近期网易金融的业务大幅萎缩,将于3月17日下线保险业务,仅余支付、网络小贷,引起了业内较大关注。


“行业大环境使然,加之这种老牌互联网公司,缺乏金融基因,跟风而上,只是将此当作流量变现的途径之一,想做起来不容易。”一位支付机构人士如此评价。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综合来看,网易金融核心业务线的陆续下线,是监管环境、自身禀赋、战略决策以及行业周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反应的结果,网易金融的发展轨迹具有一定代表性,但仅反映了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于同类型机构而言,失败并非唯一结局。


3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尝试联系网易金融方面,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曾经的加法:筹谋消费金融牌照


互联网公司或产业公司布局金融,基本都是从支付切入的。


网易也不例外。2012年6月,网易宝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是首批支付牌照之一,由此开启了其金融布局之路。


2013年底,网易理财上线,主要提供精选的基金、保险、股票、债券等在线金融产品。


与此同时,网易开始尝试利用流量优势,销售保险产品。比如,2014年一季度,网易保险与18家保险公司合作,推出55款保险产品,涵盖车险、意外险、健康险、家财险等险种。


一位接近网易金融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网易保险业务并不属于网易金融,是北京的另一个团队在负责运营。


2015年7月,上海网易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网易持股70%。


网易小贷先后推出了几款产品,如小额信贷产品网易来钱和消费分期产品网易去花,类似蚂蚁借呗和花呗,后者主要在网易考拉海购和网易严选上运营。


2015年开始,网易金融逐渐成型。当年5月,网易金融事业部正式成立。据企查查显示,网易金融是一个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致力于利用大数据、智能科技为用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主要产品有网易宝(支付)、网易理财、网易小贷。


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事实是,网易金融还曾筹谋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几年前,正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热潮,网易金融曾计划和浙江一家城商行共同发起设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双方已有接触讨论,但由于业务模式等多种因素搁置。后来,该城商行和其他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如今的减法:只剩支付和网络小贷


经过几年的野蛮生长,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逐渐暴露出来。


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此后,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强监管阶段。


自此,网易金融业务也开始做“减法”。


2018年11月,网易理财发布《网易理财服务迁移公告》称,因公司业务调整,网易理财将于近期下线所有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灵活保、稳赢3年、增盈保、智能投顾、易钱袋、现金宝。


薛洪言分析,在支付、理财、贷款和产品代销四大产品线中,支付和产品代销都是低毛利业务,自营理财和贷款才是盈利的保障,受强监管影响,其自营理财业务于2018年6月30日被下线,贷款业务成为唯一的盈利支柱。


“网易金融的贷款业务发展算不上理想,网易虽然有强大的线上场景,但无论是资讯还是游戏,都不适宜进行贷款转化;电商场景虽好,由于接入了第三方支付工具,也不利于自家产品的渗透。线下建团队做金融也是一条出路,不过可能与互联网企业的线上基因不符,并未进行有效布局。”薛洪言称。


薛洪言还表示,随着全行业对盈利能力的重视,高毛利产品的缺失会加大企业在支付、产品代销等低毛利业务推广拓展层面的顾虑,使之越来越成为鸡肋型产品,整个业务发展陷入负反馈循环;在强监管环境下,核心金融牌照的缺失,可能成为最后一击。


网易金融一直未获得保险代销或保险经纪牌照。今年2月15日,网易保险发布《关于网易保险业务调整公告》称,网易保险将在30天后停止服务,已投保用户如需查询保单详情可咨询相关保险公司。


3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报道,近期银保监会收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来函,提请银保监会在日常监管中关注互联网机构为银行、信托、保险等持牌机构提供引流、营销宣传等服务的合法合规性,并提供了部分从事此类业务的互联网机构名单。


而网易最早布局的支付业务,目前已经换帅。企查查显示,2019年2月26日,网易宝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由网易宝总裁王磊变更为网易宝副总裁刘庆生,刘庆生还兼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公司监事则为丁磊。

印尼网约车服务Go-Jek计划F轮融资20亿美元的目标已过半

据外媒报道,印尼网约车服务Go-Jek计划在F轮融资活动中筹集20亿美元资金,目前它已实现了大约一半的目标。


美国打车服务巨头Lyft和Uber即将在美国上市,但在东南亚,这两家最大的打车服务公司仍在疯狂地增加投资。


今日,打算进军东南亚地区的印尼网约车服务Go-Jek宣布,它从现有投资者阿斯特拉集团(Astra)获得1亿美元投资。


这是它目前正在进行的F轮融资活动的一部分。


Go-Jek公司的目标是在此轮融资中至少筹集20亿美元投资。目前,它已实现了大约一半目标。阿斯特拉集团将是众多帮助它实现这一融资目标的公司之一。


这笔交易属于阿斯特拉集团的战略投资。


阿斯特拉集团是一家200亿美元的企业集团,专注于制造、汽车和基础设施行业。该公司计划与Go-Jek成立一家合资企业,为其车队配备阿斯特拉集团的车队管理系统,以帮助Go-Jek公司改进管理车队和提供打车服务的方式。该系统的推出将首先从Go-Jek 公司的“成千上万”的汽车司机开始。


这笔资金将用来以扩大Go-Jek公司在东南亚的服务。


最近,Go-Jek公司在泰国正式推出了它的业务。过去一年,该公司的业务还扩展到越南和新加坡,并准备很快拓展到菲律宾。


与此同时,Go-Jek的主要对手Grab公司最近已为在H轮融资活动中筹集了20亿美元。该公司正在努力将这一数字扩大到50亿美元,因为软银旗下的愿景基金计划在未来给它投资15亿美元。

专访马化腾:“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融合的产物和载体,产业互联网将带来哪些变革,又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怎样的机遇?


记者日前就相关话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马化腾认为,互联网将全面渗透到产业价值链,并对其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环节进行改造升级,可以形成极其丰富的全新场景,极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马化腾认为,在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应做好连接器、工具箱、生态共建者。


马化腾建议,夯实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基础,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以及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进行突破。


产业互联网是未来全新的大领域


今年全国两会,马化腾代表带来一份关于“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他认为,过去这些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给人们的出行、购物、社交等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使不少企业成长壮大,为中国经济增添了发展活力。


腾讯是个缩影。从腾讯成立至今,中国网民数量从几百万人增长至超8亿人,腾讯公司也从几百K文件大小的OICQ产品起步,成长为市值几万亿元的大型企业。


“今天我们面临一个新问题,即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变。”马化腾说,互联网正在从提供资讯、搜索、电商、购物、社交等服务,逐渐转变到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


马化腾认为,产业互联网是未来全新的大领域,有很多想像空间。互联网将全面渗透到产业价值链,并对其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环节进行改造升级,可以形成极其丰富的全新场景,极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互联网将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机遇和技术条件,对实体经济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的影响。”马化腾说,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公司要作为实体产业的“数字化助手”,帮助实体产业在各自的赛道上成长为世界冠军。


各行业探索产业互联网实践


事实上,产业互联网虽然是个比较新颖的概念,但已经有不少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在探索与此相关的实践,做出了不少创新。


比如,互联网和工业结合领域,海尔打造的“互联工厂”已经实现大规模生产定制产品;互联网和汽车产业结合,让汽车可以自动泊位等;腾讯人工智能结合医疗行业开发的腾讯觅影,已累计服务超百万名患者。


为适应产业互联网发展需要,腾讯还积极调整自身。2018年9月,腾讯宣布调整内部架构,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我们将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马化腾说。


他认为,在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应做好连接器、工具箱、生态共建者,为各行各业进入数字世界提供丰富的数字接口、完备的数字工具,并与各行业共建数字生态共同体。


立足长远仍需关键技术突破


站在数字化转型的风口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还需要多方助力。马化腾在建议中提出了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多项建议。


“夯实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基础,首先要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马化腾建议,要大力推动高速光纤宽带网络跨越发展,加快5G和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全面商用部署,加速产业链成熟,加快应用创新等。


“上云”也是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必要前提。马化腾建议,要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推动企业稳妥有序实施“上云”,鼓励工业云、金融云、政务云、医疗云、教育云、交通云等各类云平台加快发展。


立足长远,还要多措并举,切实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他建议,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等,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此外,针对如何发展产业互联网,马化腾还建议,要做好产业互联网安全保障,建立多方协同联动的安全治理机制;坚持开放融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

金准产业研究 2019年中国咖啡市场数据报告(上)

前言

中国的商业正在经历着与资本结合的沸点时代。在资本的热情加持下,饮品行业进入壁垒似乎不再高筑。对于咖啡领域而言,硬件方面,移动互联网设施的建设——移动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即时物流,带来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充分连接,能够降低咖啡交付的综合成本。同时,咖啡文化在目标消费人群中的接受度和渗透率提升,消费场景和频次增加,为咖啡这样的可选消费品带来了乐观的涨幅期。

本报告聚焦咖啡消费市场,以瑞幸咖啡为研究主体,以星巴克(中国)和多个餐饮行业上市公司作为参照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全球咖啡市场现状,以及中国咖啡市场目前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2.中国现磨咖啡的市场规模是多少?

3.瑞幸咖啡22亿美元的估值到底值不值?以及瑞幸咖啡完整的、相对具有可能性的估值可变区间。

首先,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基于对全球及中国咖啡行业原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通过案头研究的方法,具体梳理了行业基本概念和咖啡行业数据,呈现了当下咖啡市场的基本现状。同时为了解真实的咖啡市场消费现状,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走访了多位经营咖啡馆的从业者,并进行深度访谈。

其次,本文测算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的逻辑是,从咖啡原材料市场(包括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出发,根据中国咖啡豆消费量推算出中国一年卖出多少杯现磨咖啡,乘以每杯咖啡的单价(假设高中低三个场景),通过高中低场景的消费频率、单杯价格来推算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

除此之外,我们向大家提供另外两个可行思路:①从B端出发去思考——咖啡供给B端,根据中国市场上提供咖啡消费的B端体量,从而推算出向中国消费者提供的咖啡杯数;②从C端出发去思考——咖啡消费C端,根据中国市场上消费咖啡的人群体量,从而推算出中国消费者一年能够消费的咖啡杯数。上述较为宏观的市场测算,仅能将瑞幸咖啡放置在很宽泛的行业面上来看。瑞幸咖啡的业务创新和成长速度都比较快,为了解瑞幸咖啡在微观层面的企业运作情况,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对其营业收入、业务结构和估值进行测算;辅之以星巴克(中国)为参考,了解其财务结构和业务结构,为我们更理性地看待瑞幸咖啡的发展提供理性的数据参考。

一、全球咖啡市场现状

1.1咖啡行业基本概念

起源

众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生态学家都认为咖啡起源于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的西南侧,据信,第一次使用咖啡的经历发生在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地区。

世界上栽培咖啡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但相比于茶叶、酒和可可,咖啡可以说是一种年轻的饮品。咖啡产业持续增长已有500多年,时至今日,咖啡已成为世界上高频消费的饮品之一。ICO数据显示,2014年世界上有超过1.2亿人从事咖啡生产相关的工作,其中包括2500万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小型农场工作人员。咖啡文化的普及、咖啡店数量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都将成为咖啡消费快速上涨的驱动因素。

品种

全球咖啡豆的两个主要品种:阿拉比卡咖啡(Arabica)和罗布斯塔咖啡(Robusta)。阿拉比卡咖啡占世界咖啡的75%左右,但只有5%的咖啡可以被评为“特色咖啡”,生长在营养丰富的土壤中,通常在阴凉处、全年潮湿的气候中。

植物

咖啡树是一种灌木,覆盖着蜡质的绿叶,咖啡樱桃(Coffee Cherry)沿着它的枝条成束生长,从芳香的白色花朵成长为成熟的果实。咖啡豆(Coffee Beans)实际上是咖啡樱桃(Coffee Cherry)的种子。

1.2生产量

咖啡带

全球咖啡植物生长在大约80个不同的国家,即所谓的“咖啡带”,指的是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在这些纬度内有三个咖啡种植区,被称为“美洲”区、“非洲”区和“印度-太平洋”区(如下图所示)。

2017/18农事年全球咖啡生产国产量前十


全球咖啡(出口国)总产量及增长趋势

1990年以来,全球咖啡出口国总产量保持波动上升,但增长速度比较平稳,没有出现猛增趋势;1990/91(农事年)至2017/18(农事年)的27年,生产量没有实现翻倍增长。

全球56个咖啡生产出口国(ICO成员国),2017/18(农事年)共生产1.5856亿袋(每袋60kg),总计951.36万吨咖啡(如下图所示)。

(备注:ICO仅统计其组织成员国的咖啡生产量,理论上全球真正的咖啡产量要高于951.36万吨;但ICO的56个成员国已基本实现全球生产国的覆盖,因此上述数据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用此作为基本衡量标准来考察全球性咖啡生产总量。)

1990-2017年世界咖啡出口国总产量(Total production)


全球咖啡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

以下12个国家的咖啡总生产量占ICO56个成员国咖啡生产量的92.7%。

1.3出口量

全球咖啡出口量

2017年全球咖啡出口总量约1000万吨,ICO成员国出口量705万吨,以下这12个国家的出口量占ICO56个成员国出口量的93.9%。

全球咖啡出口额

2017年全球咖啡出口总额为327亿美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7.5%;其中欧洲出口总额115亿美元,占全球咖啡出口总值的最高值——35.1%。

紧随其后的是拉丁美洲(不包括墨西哥)和加勒比地区的33.2%,亚洲出口比例较小——18.3%,非洲6.9%,北美洲5.9%,大洋洲仅占0.6%。

中国咖啡出口额为4.88亿美元,排名19,仅占世界的1.5%。

全球咖啡出口公司:

根据热带商品联盟(TCC),生咖啡豆(green coffee beans)是一种经过初级处理的贸易商品,约占咖啡出口的95%。咖啡生产国的产品销售和出口收入微乎其微,因为咖啡供应链中的大部分利润都流向中间商和大型烘焙企业,国际咖啡贸易公司通过与当地中间商经营合资企业在咖啡生产国开展业务。

以下是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咖啡贸易公司:

1.4进口量

全球咖啡进口量

根据ICO统计数据,2017年全球咖啡进口总量952万吨,其中ICO成员国进口量757万吨,ICO非成员国进口量195万吨。2017年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咖啡进口国家/地区包括:欧盟496万吨、美国169.6万吨、日本44万吨、俄罗斯32万吨、加拿大30.6万吨、瑞士18.4万吨、韩国17.6万吨等。

全球咖啡进口额

2017年全球咖啡进口额329亿美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9.4%;欧洲国家的咖啡进口咖啡额最高——185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56.4%。排在第二位的是北美,占23.5%;亚洲14.5%、非洲2.3%,大洋洲1.8%、拉丁美洲(不包括墨西哥,包括加勒比海地区)1.2%。

按出口额计算,2017年下述所列出的15个国家(右图)进口额占全球的75.3%。中国咖啡进口额为5.2亿美元,排名14,仅占世界的1.6%。

1.5消费量

20世纪60年代,速溶咖啡在商店货架上广泛出售,带动了第一波咖啡消费浪潮。之后,连锁咖啡店的出现又推动了第二次消费热潮,星巴克第一家咖啡店1971年在美国西雅图开业。全球传统的咖啡消费市场主要是指美国、加拿大,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地区,中国与其相比,属于非传统咖啡消费国。

全球咖啡消费结构

ITC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出口的咖啡豆中,86%用作包装咖啡豆零售和现磨咖啡,14%用作速溶和即饮咖啡消费。速溶和即饮咖啡属于资本密集型市场,目前被头部企业垄断,比如Nestlé和Jacobs Douwe Egberts。

全球咖啡消费量

ICO数据显示,基于世界消费数据和零售价格测算出的2016年咖啡行业(咖啡豆)的交易规模达到1.889千亿美元(约1.28万亿人民币)。

2013/14农事年(2013年10月-2014年9月),全球咖啡消费量894万吨;

2016/17农事年(2016年10月-2017年9月),全球咖啡消费量937万吨。

ICO列出了全球较为典型的咖啡消费国,例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如下图所示)。

1.6全球咖啡价值链

国际贸易中,咖啡的4位HTS代码前缀是0901。上述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提及的咖啡进出口国际贸易额,指的是所有咖啡交易形式的全球贸易数据,即0901-coffee,包括:

090112——Decaffeinated coffee(脱咖啡因咖啡,不包括已烘焙过的)

090121——Roasted coffee(已烘焙咖啡)

090122——Roasted,decaffeinated coffee(已烘焙且脱咖啡因咖啡)

090190——coffee husks and skins;coffee substitutes containing coffee in any proportion(咖啡外壳;含有任何咖啡比例的咖啡替代品)

全球咖啡价值链(coffee value chain)示意图

二、中国咖啡市场现状

中国咖啡生产情况

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云南是我国咖啡豆主产地,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的98%以上;此外,海南、四川也有种植。

中国咖啡出口结构

ITC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主要将咖啡出口至以下十个国家/地区:德国(25.6%)、香港(19.2%)、美国(10.3%)、比利时(9%)、越南(8%)、英国(3.6%)、俄罗斯、西班牙、法国、瑞典等国家。

中国咖啡进口结构

ITC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主要从以下七个国家进口咖啡:印度尼西亚(17.75%)、马来西亚(13%)、意大利(9.96%)、越南(9.11%)、美国(6.53%)、巴西(4.82%)和危地马拉(3.68%)。

ICO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咖啡进口量15.5万吨,中国(大陆)咖啡进口量12.9万吨(如下图所示),仅占世界的1.36%。

1990-2017年中国(内陆)咖啡进口总量:

中国咖啡消费情况

从咖啡消费类型来看,咖啡消费分为:速溶、即饮和现磨。

根据其在中国演进历程来看,最初是雀巢所代表的速溶咖啡进入中国,打开了中国咖啡消费的入口;之后则是星巴克1999年进入中国,以标准化生产与品控的模式推动咖啡馆的规模经济发展,教育着当时近乎空白的中国咖啡市场。当下,星巴克代表的现磨咖啡消费和咖啡社交文化,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也愈加受到更多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咖门与美团点评2017发布的《中国咖啡馆生存状况数据报告》中指出,在2016年,中国的咖啡馆数量突破10万家。央视财经公布数据,2018年底中国咖啡馆数量突破14万家,而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仅有3700多家,从门店数量上来看,仅占中国咖啡馆的2.6%。

2.1中国咖啡市场基本数据

本文第一章的六小节,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整理分析了全球咖啡市场的现状,包括生产量、出口量、进口量、消费量以及咖啡价值链,目的是想要弄清楚,和全球市场以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咖啡市场目前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通过上述数据,测算出中国2017年咖啡原材料端——咖啡豆消费量,为下一步推算出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做好数据准备。

2.2中国现磨咖啡市场现状

中国目前主要的咖啡消费品牌及消费场景:

中国现磨咖啡消费现状——“长尾供给”市场

长尾市场指的是,头部咖啡品牌/零售商——多为连锁咖啡品牌,它们品牌知名度高、触达人群广、咖啡销量大,在中国现磨咖啡消费市场中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是这样的品牌/零售商占全部市场份额的比例较小,占比更大的是尾部的一大批“小品牌”和“小门店”,它们的服务形式包括非连锁咖啡馆、餐饮店里的咖啡消费(快餐品牌咖啡:麦当劳麦咖啡、肯德基咖啡、汉堡王咖啡、德克士咖啡;餐饮店咖啡:咖啡之翼等餐厅)、饮品店里的咖啡消费、便利店咖啡(全家湃客咖啡)、自助咖啡机等。

中国现磨咖啡“长尾供给”市场示意图:

2.3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测算

本文测算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的逻辑是,从原材料端出发,根据中国咖啡豆消费量推算出中国一年卖出多少杯现磨咖啡,乘以每杯咖啡的单价(假设高中低三个场景),测算出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

在上述2.1中,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推算出中国2017年咖啡消费量=国内生产+进口量-出口量≈15万吨,在下述计算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时,需特别指出以下关键信息:

A. 咖啡豆用作咖啡消费的三个场景:速溶、即饮、现磨,通过与咖啡从业者的深访,现磨咖啡占咖啡豆消耗量的比例约为20%。为了还原更为真实的现磨咖啡消费市场,防止占比过高,下表也测算了当占比为15%时市场规模的量级。

B. 从咖啡原材料消费量转化到咖啡杯数时,我们用到了一个行业内通用的等式:1杯咖啡平均消耗12g咖啡豆,这个等式由金准产业研究团队经过桌面研究以及访谈行业专家得到。

C.通过调研市场上现磨咖啡的定价,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假定三个平均咖啡单价,分为高中低三个场景:35元/杯、30元/杯、25元/杯。

依照上述测算逻辑,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测算出在现磨咖啡占咖啡豆消耗量比例为15%的条件下,2017年中国现磨咖啡消费市场规模的可变区间为469亿元——656亿元;在现磨咖啡占咖啡豆消耗量比例为20%的条件下,2017年中国现磨咖啡消费市场规模的可变区间为625亿元——875亿元。

假设中国现磨咖啡市场的增长速度为15%,那么2019年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可以达到800亿元;假设增速为20%,2019年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2021年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

中国现磨咖啡消费市场规模测算

2.4瑞幸咖啡发展概述

为什么要研究瑞幸?

无论我们用“一路狂奔”还是“大规模补贴”来形容瑞幸,都反映出瑞幸作为一家仅成立一年的新创品牌,其成长速度大幅度超出人们的预期。我们关注到了瑞幸咖啡作为当下的新零售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搅动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发展格局。技术和资本催生中国消费市场发生更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尽管目前瑞幸咖啡体量较小,但是它的出现已经能够说明中国本土品牌正在加码国内咖啡消费市场。以瑞幸为代表的本土咖啡品牌基于前期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用作价格补贴和密集点位铺设,辅助以社交裂变营销和品牌塑造,带来了新增用户的路径依赖和品牌心智占领。

瑞幸咖啡高效地满足了即时消费需求,咖啡单价的降低一方面是价格补贴,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和外卖服务能力的增强带来了效率提升;总体来说,咖啡消费人群的渗透率和用户群增长是整个咖啡行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而当下消费能力的提升、咖啡文化的普及、技术和支付等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加速了咖啡消费的进程。

瑞幸咖啡发展路径

瑞幸咖啡发展大事记:

瑞幸咖啡的用户是谁?

瑞幸咖啡目前以现磨咖啡为切入口入局中国咖啡市场,它对中国咖啡行业最大的价值在于,做到了市场端的品牌化,以互联网思维和打法推动了现磨咖啡消费文化。咖啡从业人士向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表示,且不论瑞幸当下的商业模式是否拥有持续的竞争力,也不考虑目前是否盈利,就瑞幸咖啡的出现对普及现磨咖啡消费所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用户结构:男女购买比例基本持平,总体呈现年轻化

目前用户所持有的五类消费态度

A.瑞幸咖啡的头部用户:此类消费者有消费咖啡的习惯,在瑞幸没有出现之前,他们也会消费咖啡,瑞幸成立之后,他们消费咖啡的决策速度会很快,因为已经培养了喝咖啡的习惯。对于这类用户来说,瑞幸的出现,并没有将他们从星巴克的目标用户中抢过来,而是增加了他们的消费频率和消费场景(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用户认为消费星巴克和瑞幸咖啡并没有本质性区别)。

B.瑞幸咖啡的重点转化用户:此类消费者在瑞幸成立之前不喝咖啡,瑞幸用较低的价格高效地满足了现磨咖啡即时消费需求,这类用户在瑞幸的推广和宣传下,开始尝试喝咖啡。在这个过程中,瑞幸扮演推广和教育的角色,这些被转化的用户对瑞幸保有较高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同时他们也是瑞幸未来重点关注的用户。

C.瑞幸咖啡的易逝用户/易流失用户:此类消费者抱有“占便宜”和“薅羊毛”的心理,在瑞幸咖啡免费送券和大力补贴的时候,以较低价格完成咖啡购买,当需要自己付钱购买时,他们就选择不再继续购买了。

D.瑞幸咖啡的潜力用户:对于此类用户来说,可以尝试喝咖啡,但是目前仍没有特别强烈的消费意愿,他们是瑞幸未来继续挖掘的用户群体。

E.瑞幸咖啡的非目标用户:此类消费者没有咖啡消费习惯,也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改变个人消费态度。

三、瑞幸咖啡22亿美元的估值到底值不值?

瑞幸咖啡成立一年多,拿到两轮融资,共4亿美元,B轮融资后估值达到22亿美元。根据公开数据,了解到2018年1-9月,瑞幸咖啡收入3.75亿元,亏损8.58亿元,目前仍没有达到盈利状态。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瑞幸咖啡目前的经营数据,并预测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经营数据,来说明瑞幸咖啡满足怎样的条件时,才能真的值22亿美元,以及未来瑞幸咖啡的估值空间。

对比星巴克来说,瑞幸咖啡处于快速增长期。星巴克进入中国20年,在中国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数据属于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将星巴克(中国)的数据作为瑞幸未来发展空间的参考系,希望用星巴克的数据作为参考来推算瑞幸未来的店销、营收、估值、潜力以及在中国咖啡市场能够占领的份额。

3.1瑞幸咖啡公开的经营数据

瑞星咖啡2018年经营数据:


瑞星咖啡2018年1-9月损益表(单位:千元人民币)


施华洛世奇中止了对CFDA时尚奖的赞助,但时尚行业从不缺“金主”

据《女装日报》消息,奥地利水晶品牌施华洛世奇已放弃与美国时装设计协会的合作,不在担任该协会将于今年6月3日举办的2019年度时尚奖(CFDA Fashion Awards)的冠名赞助商。


CFDA时尚奖由美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于1981年设立,下设年度女装设计师奖、年度男装设计师奖、年度最佳饰品设计师奖、施华洛世奇最具潜力女装设计师奖等多个奖项。评审团包括了著名设计师、时尚媒体以及成衣业的零售商等,旨在表扬设计师在时尚行业中的贡献和杰出表现。


而在近17年里,施华洛世奇一直作为该奖项的主赞助商,为获奖者提供资金支持、品牌的水晶资源以及在设计方面的协助。2017年,CFDA设立了施华洛世奇积极变革奖,以表彰一位在时尚行业对美国社区产生影响并通过公民责任、慈善和可持续性改善他人福利的美国个人,并将适用于女装、男装和配饰设计师施华洛世奇新兴人才奖的获奖者由三人增加到五人。


多年来,获得该奖项以及施华洛世奇支持的设计师包括Brandon Maxwell, Paul Andrew, Rosie Assoulin, Shane Oliver(品牌Hood by Air的创始人)、Phillip Lim(品牌3.1 Phillip Lim的创始人)、Tabitha Simmons、Joseph Altuzarra,、Brian Atwood、Doo-Ri Chung以及Prabal Gurung。


2018 CFDA Fashion Awards 来源:beautimode

每年,CFDA也会与施华洛世奇在该颁奖典礼举办前共同鸡尾酒会,以表彰受到施华洛世奇提名的新兴人才。“纽约的设计界充满着年轻的活力,他们看起来很自信也很开心。在我们参与CFDA的17个年头里,这个行业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年轻的设计师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鼓励。”2018年5月,施华洛世奇曾在接受《女装日报》采访时说道。


但今年,这一切将伴随着施华洛世奇的缺席而不复存在了。


施华洛世奇执行董事会成员Nadja Swarovski表示:“我们为与CFDA时装奖的17年合作以及我们通过施华洛世奇新兴人才奖和施华洛世奇积极变革奖对45名设计师的支持和认可感到自豪。施华洛世奇期待着通过我们多样化的时尚支持项目继续支持下一代美国人才。”


根据CFD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teven Kolb的消息,在施华洛世奇离开后,今年的新兴人才奖和积极变革奖将不会设置制定的赞助商。


“这不是一个专属于施华洛世奇的奖项。在施华洛世奇奖之前,它是Perry Ellis(美国老牌服饰集团)奖。支持年轻的设计人才,是CFDA颁奖典礼上要继续做的事情,通过我们的奖学金、Elaine Gold Launch Pad和CFDA/Vogue时尚基金,我们希望可以支持更多的设计师。”Kolb说道。


他同时也表达了对施华洛世奇过去17年支持的感谢,并表示将尽快为行业颁奖晚会命名新的合作伙伴和赞助商。


事实上,对于品牌来说,赞助时装周或是时装大奖,绝对不是一门亏本的生意。以施华洛世奇为例,在 2018年,CFDA时尚奖在Facebook的直播获得了近400万次的浏览量,而作为其冠名赞助商,施华洛世奇媒体价值也伴随着浏览量达到了一个顶峰。而这还不仅仅是当下的获利,由于该颁奖典礼每年都会挖掘出行业中顶尖的设计师,这些由施华洛世奇间接支持并投资的设计师都成为了该品牌的潜在合作对象。


而施华洛世奇更是不甘心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


2017年英国时尚大奖 来源:sohu

在2017年及2018年英国时尚大奖的颁奖典礼上,施华洛世奇也作为冠名赞助商出现在了该颁奖典的活动现场。当场活动的其它官方赞助商还包括美国运通、Bird in Hand、Digital Domain、Getty Images、Lavazza 咖啡,、梅赛德斯-奔驰,、伦敦瑰丽酒店以及Slingsby金酒。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另一个赞助商就是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


与施华洛世奇相比,这个汽车品牌唯一跟时尚搭边的就是其受众群体与奢侈品及高端品牌的受众高度重合。在1996年赞助了澳大利亚时装周后,梅赛德斯·奔驰先后作为官方赞助商出现在了纽约、柏林、马德里、阿姆斯特丹以及伦敦的时装周“金主”名单中,并每年在全球范围内30个国家支持超过50个时尚活动。


同样广撒网的还有美妆品牌M.A.C。直接与时尚挂钩的它依靠着充足的预算以及能为时装秀提供必需品———美妆的便利条件,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赞助超过800场时装秀,美宝莲也一直是伦敦时装周与纽约时装周的官方赞助商,米兰时装周和巴黎时装周则是巴黎欧莱雅打下的天下。


然而随着时尚奖项以及时装周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数量的增多,不少品牌男女秀场的合并,单独的时装周以及时尚奖项的影响力正在逐渐下降,这些越来越“入不敷出”出赞助商也开始对时尚界的赞助精打细算起来。


比如说在2015年,梅赛德斯·奔驰就率先宣布,将不再冠名赞助纽约时装周。


梅赛德斯·奔驰赞助伦敦时装周 来源:wxwenku

而后接手纽约男装周赞助商的汽车品牌凯迪拉克的营销总监Melody Lee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公司更希望为那些立足于勇于冒险、富有企业精神的品牌提供赞助,如Public School、Jason Wu等。


而此次,尽管施华洛世奇并没有公开表示,将在接下来赞助哪些其它新的时尚项目,但可以猜到的是,如今的CFDA对于施华洛世奇来讲,已经失去原有的魅力了。


但不用怀疑的是,新的赞助商,正在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