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耶伦为何急于现在加息?因为下一场危机可能随时降临

《货币战争》作者Jim Rickards认为,美联储急于加息是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经济衰退。历史显示当一场严重衰退降临时,美联储必须降息300个基点或更多以提振经济,但目前利率仅为1.25%。即便按照现在速度每年加息4次,达到3%也要到2019年年中。美联储正为错过最佳加息时间点买单。

黄金是所有主要市场最具前瞻性的资产。现在黄金市场的表现可能是看到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出现疲软迹象,并且最终将紧缩过度,导致经济衰退。美联储将通过前瞻性指引转向宽松政策。这将导致通胀更高和美元贬值,而这十分利于黄金。


以下是Jim Rickards的关于美联储加息的一些看法:

在一个典型的商业周期中,经济从一个较低的基数开始,然后逐渐开始扩张,雇佣人数增加,更多的人消费,然后企业扩张。最终,工业产能被耗尽,劳动力市场紧缩,资源紧张。物价上涨,通胀上升,然后美联储说:“啊哈!现在出现了一些通胀,我们最好解决了它。”所以它会提高利率,这通常就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然而,当这一过程发生逆转时,它不得不降息。这是正常的商业周期。从历史上来看,这种方式是正确的。自二战结束以来,这一进程已经发生了40次。

问题是,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现实中。这是九年来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结果——QE1, QE2, QE3、扭转操作和低利率政策。而这在以前从未发生过。这是伯南克的一个巨大的科学实验。现在必须要有符合现实的模式,华尔街仍在按照旧的模式行进。


急于加息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

新的现实就是,美联储基本错过了一整个周期。它们应该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加息。经济增长并不强劲。事实上是相当脆弱。但是这仍是一个增长周期的早期阶段。如果它们当时选择加息,可能会有许多人抱怨,股市发展可能会出现减速,但这不会是世界末日。

在2009年底,市场恐慌已经基本消散。没有流动性危机,金融体系里有很多钱,市场不缺钱,利率为0。他们本可以尝试加息25个基点,但是并没有。

在2009年8月,当我被问及美联储该怎么做时,我的回答是:“美联储应该加息,这只是说它们会恢复正常。”当然,这从未发生。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因为美联储错过了五年前的加息机会,而现在它们正在努力追赶,上周加息是6个月以来的第三次加息。


经济研究显示,在经济衰退中,美联储不得不将利率下调300个基点(3%)或者更多以提振经济。我并不是说现在已经处于衰退时期,尽管现在可能已经很接近了。

但是,如果经济衰退在未来几个月甚至一年内后到来,那么美联储如何在利率仅为1.25%的情况下降息3%呢?他们当然没办法做到。

因此,在下一次经济衰退之前,美联储拼命的将利率提高到3%,这样它们才能有再次降息的空间。

华尔街认为美联储加息是因为官方的失业率很低,以及经济正在走强。但其实根本不是这个原因,而是美联储迫切希望赶上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伯南克跳过整个周期的事实。

事实上,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出现疲软迹象。在上周加息后,美联储要想达到3%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意味着每次加息25个基点一共要加息7次,或者一年加息4次。这代表着这项任务要到2019年6月才能完成。


什么会导致美联储退出紧缩路线呢?

首先是市场崩盘。如果股市下跌5%,其中道琼斯指数下跌超过1000个点,那不足以让美联储放弃。但如果股市下跌15%,情况就不一样了。

现在,如果股市下跌10%,美联储将会暂停加息,但在这一点上它也不会降息。

并且,现在市场处于自满状态,并没有预料到会有任何的下跌。但往往在市场最自满的时候最有可能出现这种突然的大跌。2015年8月和2016年1月就是很好的例子。另一场大跌可能就在眼前。

第二个条件是新增就业岗位太少。现在,创造的工作岗位不需要每月20万个,也不需要15万个。他们的基线大约是7.5万,这是一个非常低的基数。如果创造的工作岗位低于7.5万个,美联储可能会暂停加息。

第三个条件是通胀疲软。这并不是指完全的通货紧缩,而是指在PCE(美国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指标下,通胀率大大低于美联储目标或者PCE。

美联储想要维持2%的通胀率,最近已经接近这个目标了。但是这个数字下降到1.4%,那美联储可能会暂停加息,不过这似乎不太可能。

除非这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发生,否则美联储还是打算在2019年年中之前,每年加息4次。如果这三种情况中任何一种发生,美联储可能会暂停加息,如果三种情况同时发生,美联储肯定会停止加息。


金价是最具前瞻性的指标

我预计金价将走高,因为众多强有力的因素在背后支撑。日益减少的供应量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西方国家央行几乎都停止了抛售黄金,同时民间黄金投资者也保留其黄金。Jim Rickards在瑞士旅行途中发现,瑞士物流运营商建造金库的速度满足不了黄金存储的需求,还从瑞士军队手中接管了核防空洞当做金库。

地缘政治风险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朝鲜、叙利亚、伊朗和委内瑞拉的情况变得更糟,这些都有利于支撑金价。

美联储的紧缩政策通常不利于黄金,但是在美联储2016年12月和2017年3月加息时仿佛在暗示金价将上涨。


黄金是所有主要市场最具前瞻性的商品。现在的黄金市场表现可能是看到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出现疲软,并且最终将紧缩过度,导致经济衰退。

在这一点上,美联储将通过前瞻性指引转向宽松政策。这将导致通胀更高和美元贬值,而这十分利于黄金。

简而言之,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基于美联储的宽松政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美元走弱,未来几个月金价将走高。

英国央行称目前不是加息良机 英镑大跌触及一周低点

英国央行行长卡尼周二指出,目前不是加息良机。

“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方面信号喜忧参半,国内通胀压力仍然低迷,尤其是薪资增速很低,现在还不是调整的时机,”卡尼向伦敦银行界如是表态,他还指出,必须看到经济对英国脱欧的现实做出回应。

卡尼称,未来几个月将关注消费增长疲弱被其他需求因素抵消的程度,以及经济如何对退欧谈判做出反应。他还强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金融服务方面,称经常项目可持续性取决于英国脱欧。

卡尼发言过后,市场反应强烈。英镑兑美元随即大跌50个点,随后触及一周低点1.2671;英镑/欧元下跌0.4%至0.8794;美元指数触及三周高点97.617。


黄金小幅上扬。


英国短期英镑利率期货涨4-5个跳动点;英国国债期货涨近30个跳动点。10年期英国国债收益率6月15日来首次跌破1%。


上周,英国央行宣布利率决议,维持利率不变,但支持加息的委员意外增至三人。英国央行会议纪要显示,以5-3的投票比例维持利率不变,其中5人支持维持利率不变,3人支持加息——央行委员Saunders和Mccafferty加入Forbes,投票赞成加息。以8-0维持国债购买规模不变;以8-0维持企业债购买规模不变。

此前有文章曾提及,尽管当日投票结果释放出强烈加息信号,但市场主流观点仍是:英国央行短期内不会加息。有分析师甚至猜测,其实英国央行并不想加息,而是另有他意……

媒体:中化集团或分拆石油业务到香港IPO

亚洲快速老龄化 “全球工厂”的商品谁来消费呢?

婴儿潮一代逐渐退休、生育率持续下滑且人口寿命不断延长,对于快速老龄化的亚洲来说,商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势头势必难以为继。

快速的老龄化

高盛在近期一份报告中称,对于亚洲新兴市场而言,人口寿命在1975-2015年间增加了13岁,达到76岁。同时,生育率在过去40年中则由4.6下降到1.8,即每名妇女平均生育1.8个子女,低于全球平均2.5的水平。

报告称,这两个变化叠加亚洲婴儿潮一代的退休,在接下来20年时间里,亚洲新兴市场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口数量,将在2016年2.5亿的基础上增加近3亿人,增加的数量将占全球增量的54%。

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和黄金工作年龄(30-64岁)人口的比例,在未来20年内会平均上涨16个百分点,远远高出过去10年中2个百分点的涨幅。

高盛认为,在中国大陆、韩国以及泰国等制造型经济体,以及新加坡和香港这样的金融中心,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情况尤为突出,未来20年老年人口和黄金工作年龄人口的比例(以下简称为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27个百分点,老龄化速度在现代历史上首次超过发达经济体。


商品消费持续下滑

高盛对1996-2014年间40个地区的研究发现,老年人口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年轻人口比例(29岁以下人口对30-64的比例)每减少1个百分点,那么商品在总消费中的占比就将分别下降40以及10个百分点。


对于亚洲新兴经济体而言,高盛称,在未来20年内,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商品在总消费中的占比减少8个百分点。

在合理的宏观假设条件下,这将导致亚洲新兴经济体2004-2014年年均12.7%的商品消费增速,在未来20年内降至大约2%。

高盛认为,这意味着以名义美元计算,新兴市场商品消费的边际增长可能已经见顶。


制造业还能好么?

高盛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导致服务消费增加而商品消费减少,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报告称,在亚洲经济持续扩张的过程中,商品消费的放缓,将导致目前已经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而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就需要人口老龄化的经济体在宏观政策上进行协调。

在供应端,宽松的信贷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的产品出口;在需求端,人口持续老龄化,叠加贸易伙伴的保护主义政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区域性产品产能和需求的失衡。

150年里的自由贸易:全球化到反全球化,再到超级全球化

怀疑论者倾向于认为,保护主义的抬头和经济低迷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而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愿意将巴克莱的这张图表看做是一种警示:看,上一次反全球化浪潮兴起,正是全球经济深陷泥淖之时。这的确是事实:二战结束后全球化逐渐兴起的几十年间,正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生产率高速增长,高收入者高税负,商品密集型经济,金融化程度较低(虽然这些特征今日都已经不复存在)。


巴克莱以17个国家的“进口+出口/GDP”绘制了一个半世纪里的全球化走势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程度已经攀高到了将近50%。那么,目前对自由贸易的质疑,究竟是从何而来?

巴克莱指出,贸易往来终归是让所有人都变得更好的——然而这并不是天上的馅饼,也不意味着永远不会有输家。在开放贸易带来冲击的过渡期间,为了补偿“输家”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可能是巨大的,

受益者的总体受益,还是足以补偿在过程中损失利益的输家的。

劳动力市场不是风平浪静的。贸易开放的冲击不但降低了均衡工资,还有可能产生失业。


对于显著贸易自由化的行业和地区,工人遭受的损失越发明显。目前对“输家”的补偿主要通过医保社保或是残疾保险,而不是有针对性的援助计划,例如贸易调整援助。

目前看来,输家似乎将利益损失系数归咎于贸易自由。然而事实上保护主义并不是一个好的选项——以目前世界各国的全球化程度,进出口在GDP中的占比显著上升,反全球化的保护主义同时也会导致这部分贸易利益随之消散。

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正如上文提到的,巴克莱认为,促进对“输家”的补偿才是关键。政府应该推进逐步、分阶段的贸易自由化,并支持自由贸易导致失业的工人过渡到新的就业岗位(包括对工人的培训、完善保障、就近迁移岗位等)。

一张图看清全球60大证券交易所

VisualCapitalist公布了一张全球股票交易所地图。数据显示,60个主要股市占据了全球93%的股票交易,总市值达到69万亿美元。在这些股市中,有16个市值超过了1万亿美元,组成了“1万亿美元俱乐部”,占全球市值的87%。

纽约证交所以18.5万亿美元的市值占据了全球最大股市的名号,全球占比27%。如果在60个主要股市中除掉市值排名最靠前的10个市场,剩下50个市场的总市值还不及单个纽约股市的市值。


亚太方面,中国三大股票交易所的市值均进入16个大型股市的行列,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的总市值分别为4.46万亿、3.42万亿和3.17万亿美元。日本股市的规模在亚洲位居第一,日本交易所集团旗下证券总市值达4.9万亿美元。其他规模相对较大的亚太股市还包括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1.45万亿美元)、印度孟买证券交易所(1.48万亿美元),韩国证交所(1.27万亿美元)和澳大利亚证交所(1.14万亿美元)。

欧洲方面,5个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交易所分别是伦敦证交所(3.27万亿美元)、纳斯达克OMX北欧交易所(1.25万亿美元)、德国证券交易所(1.74万亿)、瑞士证券交易所(1.49万亿美元)和泛欧交易所(3.38万亿美元)。


美洲方面,纳斯达克证交所和加拿大TMX集团的规模紧随纽约证交所之后,市值分别为7.4万亿美元和1.7万亿美元。与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两大巨头相比,墨西哥、巴西与阿根廷股市的规模要小得多,分别为4260亿美元、5190亿美元和810亿美元。

一些金融业发达的欧洲国家股市规模却并不大。例如,爱尔兰证交所规模只有1340亿美元,卢森堡证交所规模只有490亿美元。尽管俄罗斯国土规模庞大,但莫斯科证交所规模仅为4470亿美元。



这个美联储高官一天之内“由鹰转鸽”:美联储可以等到12月再次加息

纽约联储主席、美联储三号人物杜德利昨日发表鹰派言论后不久,另一位美联储重磅人物——芝加哥联储主席Charles Evans(今年有投票权)也发表了对美国经济、美联储加息的看法。

Evans长期持鸽派立场,在昨日的发言中,他的态度经历了“由鹰转鸽”。


起初,在纽约大学的一个论坛上,Evans态度偏鹰派:

我认为现在的利率水平符合我的看法;

上周的加息我没有反对意见,因为“目前阶段经济真的很好”;

美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并会延续;

美联储今年加息2次、3次,还是4次,只有“微小差异”;

开启缩表会成为更容易、更自然的事情,将在今年的某个时候启动;

美联储缩表应该是渐进的,如“看着油漆变干”;

我不能说,继续保持低利率没有风险。

但在之后回答记者问题时,Evans态度出现明显变化,又回到了一贯的鸽派立场:

看几个月通胀数据明显改善很重要;虽然美联储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的目标,但通胀率2%的目标却始终没有实现;

我们可以等到十二月再加息;

如果我们在加息进程上节奏太快,却没看到通胀的改善,可能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我认为这是政策路线的危险部分,现在,我们可能已经走得太远了。


在昨日Evans讲话之前,美国纽约联储主席、美联储三号人物William Dudley表示,现在暂停紧缩周期将伤害经济,美国的加息周期“目前为止一切顺利”。

Dudley讲话推升美元/日元短线快速走高,但在Evans讲话过程中,美元指数经历小幅上涨后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