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欧美股债重挫次日 中国股债齐跌

继昨日欧美股市等外盘股市重挫后,中国股债齐跌:

沪指开盘报3176.95点,跌0.35%;深成指开盘报10475.22点,跌0.35%;创业板开盘报1808.08点,跌0.30%。10年期国债期货T1709下跌0.35%;5年期国债期货TF1709下跌近0.2%。中国10年期国债现券(票面利率3.52%)收益率至3.575%,较昨日上涨3个基点。


因对2013年削减恐慌重演的担忧加剧,昨日美国科技股大跌,纳指重挫1.4%,道指和标普500也跌0.8%左右,恐慌指数VIX收涨14.06%,报11.44,创6月12日以来收盘新高。欧洲股市也大跌,欧洲Stoxx大跌逾1.8%,表现为去年9月以来最差。

跟随隔夜欧美股市跌势,亚洲其他国家股市也下挫。日经225指数跌1.1%,韩国首尔综指跌0.39%,澳大利亚S&P/ASX 200指数跌1.04%。


最近的市场抛售很有可能是各国央妈们的收紧信号所引发的,最近欧洲央行、美联储、英国央行乃至加拿大央行都相继发出收紧的信号。

外盘市场变动能否影响国内市场,也成为了最近国内分析师讨论的一个热点。


招商证券徐寒飞称,国内债券市场似乎也受到一些影响,近几个交易日下午都出现了小幅“跳水”的迹象。一部分国内投资者开始担心这一波欧洲货币政策“偏紧”对全球流动性的冲击,进而导致国内债券也会出现调整。

徐寒飞称,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毕竟全球流动性是相通的,不过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海外债券市场的这一波调整对中国国债的影响不会太大,毋须过度担忧海外冲击。”


但国泰君安覃汉则称,ECB紧缩才刚刚开了个头。继“川普交易”之后,国内债市投资者需警惕海外债市冲击的“第二波”:

美联储加息节奏加快仅仅是“潘多拉魔盒打开”的第一步,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收紧甚至都还没有开始。以基准利率衡量,中国央行仍处在几乎是历史上最为宽松的阶段,在国内经济基本面并没有明显走弱压力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逆水行舟的调整空间其实也并不大。16年11月“川普交易”出现后,10年美债收益率大幅跳升100bp,随后国内出现“债灾”,足以见得全球债市联动性已经今非昔比;如果此次德拉吉的“鹰派演讲”拉开外围债市下跌的“第二波”,国内债市投资者就需要警惕自己的position了。

美股重挫黄金跌破1240美元关口 市场聚焦全球央行终结宽松

黄金周四大幅震荡,美市盘中跌破1240美元。欧美股市大幅下跌,美元盘中跌至8个月新低促使金价短暂走高。

而美国再次上修一季度GDP终值至1.4%意味着年内再次加息概率大增,欧美主要央行暗示将收紧货币政策,全球国债抛盘周四加剧,蔓延至股市,造成黄金转跌。

原油期货周四收盘连续第六个交易日上涨,因上周美国石油产量下降点燃了投资者对油价在5月份以来的下滑已开始影响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希望。


黄金亚市早盘开于1248.82美元/盎司后,金价短暂上涨,录得日内高点1248.82美元/盎司后转盘整。欧市金价由盘整转下跌,金价震荡下行,盘中现大幅下挫。美市延续跌势,金价不断走低,录得日内低点1239.16美元/盎司后止跌反弹,终收于1245.32美元/盎司,下跌2.42美元,跌幅0.19%。


美股再次下跌

因科技股再次走软,美国股市主要股指周四大幅下跌。标普500指数跌20.99点,跌幅0.9%,至2419.70点,创出逾一个月最大单日跌幅。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创七周新低,跌幅1.4%,至6144.35点。周四后市跌势加速,尾盘时跌幅有所缩窄。很多投资者称,没有理由对已经接近历史高位的股市继续押注。最近的经济数据表现平平,尤其是通胀数据,对减税和财政刺激等政策改变的预期也有所消退。


美元走势低迷

周四,美元跌至去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因全球数家主要央行准备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提振其他货币。美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10年期国债均走高,在风险资产回落的背景下,对投资者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支持。市场预期英国和加拿大在年底前加息的可能性很大。在过去3个交易日内,美元指数已累计下跌近2%,这是自2016年初以来最糟糕的表现。分析师称,最近的美元疲软实际已经拉低了黄金的均价,本季度黄金将录得下跌,走势是近两年来最波澜不惊的。


美国再度上修一季度GDP终值至1.4%

继修正值大幅上修后,美国GDP终值再度上修,至1.4%,上次修正值1.2%,初值为0.7%。这主要归功于金融服务、保险业和医疗行业的支出数据,贸易对一季度GDP的贡献也有所增加。虽然再度上修普遍出乎分析师的预期,但今年的经济开局依旧比较疲弱,消费者支出的增速依旧是2013年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天气等暂时性因素的改善,将使二季度GDP有较大好转。


欧元突破退欧公投以来高点 

包括欧洲央行在内的央妈释放削减宽松的信号,外汇市场继续震荡。美元指数跌破大选当日的低点,最低至95.76;欧元继续走高,欧元/美元突破英国退欧公投以来高点,最高触及至1.1433。欧元这两天的走高,绝大部分来自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的“语出惊人”。周二,德拉吉一句“通缩的压力已经被通胀力量取代了”,欧元坐上火箭炮,兑美元当日大涨逾1%站上1.13关口。


旅行禁令部分生效

特朗普政府旅行禁令于周四生效,主要针对6个穆斯林占多数国家的难民和游客。官员们预测这一计划将有序进行。本周早些时候,最高法院的一项裁决部分恢复了被下级法院否决的旅游禁令。联邦机构有责任弄清什么人与美国具有“真正的”联系,而这种状态能够使旅行者免除受限制的情况。在美国有正式文件许可的商人和一些生活在美国的人(但不是所有的家庭成员)有资格获得豁免。

油价强势六连涨

原油期货周四收盘连续第六个交易日上涨,因上周美国石油产量下降点燃了投资者对油价在5月份以来的下滑已开始影响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希望。油价已缔造自4月份以来的最长连涨走势,但仍处于熊市领域。过去一年半的数据显示,油价每次跌至短期内的触底位后,平均反弹幅度为22%。因此花旗预计,WTI油价将从本周开始也强势反弹至少22%,即在7月中旬涨至51.29美元/桶。


基本面利好因素:

1.著名的投资者和黄金专家丹尼斯·加特曼表示,尽管最近有压力,但他对贵金属的表现“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是在同类商品原油下滑的情况下,黄金将会持稳。而比特币在一个月前看涨不是问题,但上周的大爆发显示出这个市场的基础很脆弱。

2.周四公布的美国至6月24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24.4万人,比上周略有增长;美国第一季度核心PCE物价指数年化季率终值为2%,略低于前值和预期。数据总体对金银较为有利。


基本面利空因素:

1.美国商务部周四公布,美国一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环比终值1.4%,预期1.2%,上次修正值1.2%,初值为0.7%。GDP的最新上调主要归功于消费支出的增加,消费者支出给GDP增速的贡献上修至0.75%。工业用品和材料的出口也相对之前上修了,增加了贸易对一季度GDP的贡献。

2.美国劳工部周四(6月29日)公布,美国至6月24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24.4万人,前值为24.1万,预期为24万,略高于前值和预期。美国当周初请失业金数据已经连续121周低于30万关口,连续时间创1970年以来最长。


后市展望

1.ABN Amro分析师乔治·波恩说 “这是美元疲软与各国央行消除货币刺激措施的预期之间的战斗,美元疲软是有支持性的,但后者不是。这就是为什么金价维持在1250美元/盎司。”德国商业银行在报告中称 “在很大程度上,最近的美元疲软是因此由于其他货币的走强,这意味着黄金已经低于平均水平。”

2.Saxo银行的商品策略负责人奥勒·汉森表示,但更深入的股票市场调整的风险意味着,投资者现在想持有黄金。“随着抛售欲望的消退,给出一些空间上涨。”Hansen表示,股票投资者在美联储主席Janet Yellen表示股价可能过高之后也处于游移的边缘。


4.德国商业银行在报告中称:“在很大程度上,最近的美元疲软是因此由于其他货币的走强,这意味着黄金已经低于平均水平。”

5.高盛在周四发布的报告中称,对黄金的展望维持“平衡”,金价在6-12个月内将在1250美元/盎司处达到平衡。“我们对黄金前景看好,我们6-12个月的预测值为1250美元/盎司。 一方面,我们预计美国实际利率走高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下降将给黄金带来下行压力。”

全球债市抛售潮已经蔓延到股市

市场对于2013年削减恐慌重演的忧虑加剧,继债市抛售狂潮后,全球股市昨日也遭遇了重挫。

最近欧洲央行、美联储、英国央行乃至加拿大央行都相继发出收紧的信号,这让市场认为,目前的低利率环境已经不能持续,债市最近上演了抛售狂潮:

美国十年期国债昨日涨4个基点,至2.27%;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跳涨9个基点,至0.45%,创六周新高;意大利西班牙国债涨近10个基点。


不仅如此,昨天抛售还蔓延至了全球股市:

昨日美国科技股大跌,纳指重挫1.4%,道指和标普500也跌0.8%左右,恐慌指数VIX收涨14.06%,报11.44,创6月12日以来收盘新高。欧洲股市也大跌,欧洲Stoxx大跌逾1.8%,表现为去年9月以来最差。

周五亚市早盘,亚洲股市也跟随隔夜美股跌势,多国股市集体下挫。日经225指数跌1.1%,韩国首尔综指跌0.39%,澳大利亚S&P/ASX 200指数跌1.04%。


最近的市场抛售很有可能是各国央妈们的收紧信号所引发的。首先是欧洲央行德拉吉本周三站出来说,欧元区已经由通缩转变为通胀,这让部分交易员怀疑,德拉吉在计划Taper(削减)他的600亿欧元的资产购买规模。

尽管欧洲央行出来澄清说,媒体误解了德拉吉的意思,但投资者依旧在逃离市场。


“这引起了市场对于欧洲也会经历美国2013年的Taper Tantrum(削减恐慌)的担忧。全球央妈一直是市场的超级英雄,但在某个时刻,这不得不结束。”Atlantic Trust的首席投资官David Donabedian评论称。

继德拉吉放鹰后,英国央行行长卡尼也周三出来讲,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对超出2%目标的通胀容忍度有限,只要满足商业投资增长抵消掉消费支出疲软、薪资增幅抬升、英国退欧谈判对经济影响有限这三个条件,就可以恢复加息。

加拿大央行行长波罗茨周三也肯定了一季度GDP增速3.7%为G7国家之首的卓越成绩,预计未来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但高于潜在水平,可以消化宽松政策制造的过剩产能。副行长Patterson也承认经济平稳度过三年前油价暴跌的冲击,暗示不再需要低利率。


如果连耶伦也算上,那么周三当天一共有四位央行行长释放了收紧信号。周三美联储主席耶伦在伦敦讲话对美国经济显得相当乐观,她肯定了美国金融和银行体系安全度大幅提高,重申了美联储的政策目标,并大胆预言在我们有生之年不会重演2008年的金融危机。

有分析师称,债券利率依旧保持低位,是因为美联储以外的全球央妈还未收紧,市场一直都在担心,如果只要有一国主要央行继续收紧,那么全球可能会再次经历2013年的削减恐慌,而如今有信号显示,全球央妈似乎都在协同收紧。

隔夜欧美股债双杀 亚洲股市开盘全线下挫

继续涨!人民币中间价连续三日大幅上调

欧元突破退欧公投以来高点 美元创大选以来新低

周四,美元指数连续第三天大跌,跌破美国大选当日的低点95.91,最低至95.76。

与此同时,欧元继续走高。29日亚市早盘,欧元兑美元突破1.14关口;欧洲时段,欧元/美元开盘继续上攻,突破英国退欧公投以来的高点1.1428。


美元指数的走低,与非美货币的走高脱不开干系。而美国国内形势也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美元:美国医保议案投票延后,再度减弱了特朗普总统成功实现推进其税改和基建支出计划的预期。


欧元这两天的走高,绝大部分来自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的“语出惊人”。周二,德拉吉一句“通缩的压力已经被通胀力量取代了”(Deflationary forces have been replaced by reflationary ones),欧元坐上火箭炮,兑美元当日大涨逾1%站上1.13关口。全球国债也遭到抛售,欧美长债收益率应声大涨。

可能德拉吉自己都没有想到这句话的威力那么大——欧洲央行副行长Constancio次日急急出来纠错,称德拉吉立场同现有货币政策一致,即欧元区通胀离2%目标差距较大,宽松货币政策会继续维持。正如法巴银行经济学家Richard Barwell指出的,德拉吉以为市场准备好了缩减QE才大胆发声,但没想到他首次承认缩减量宽的表态被认为更具新闻性。


然而纠错也只是带来了欧元短线的跳水。两小时不到之后,欧元就收回了所有跌幅,并一路缓慢攀高,直至今早突破1.14。发达经济体国债也依旧遭到抛售。

正如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到的,包括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加拿大央行的行长都释放出了削减宽松的信号,前澳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也指出,澳联储可能在明后两年共加息八次。这种全球性的货币政策“转向”,让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都出现了一定波动。


本周以来,欧元/美元上涨1.9%,英镑/美元上涨1.8%,澳元/美元上涨1%,美元/加元下跌1.7%。而美元指数下跌1.1%。

而相比之下, 日本央行堪称近期最“平和”的央妈,而日元也成了相比之下最弱的货币,美元/日元走高0.9%。

15.7万亿美元!这是AI对全球经济的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有研究机构开始评估其经济价值。

周三,普华永道发布报告称,到2030年,人工智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达到15.7万亿美元,超过目前中国和印度GDP的总和。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和北美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总获益相当于10.7万亿美元,占据全球增长比例的近70%。


同一天,埃森哲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通过转变工作方式以及开拓新的价值和增长源,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从6.3%提升至7.9%。埃森哲认为,作为全新的生产要素,人工智能有望将2035年中国经济总增加值提升7.111万亿美元。得益于人工智能帮助员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


普华永道认为,企业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增加劳动力。最终,生产力提升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将达到6.6万亿美元。而在消费端,随着消费者增加对定制化、高品质产品的购买,将为全球经济贡献9.1万亿美元的增长。


从行业来看,受益人工智能最大的3个产业是零售业、金融服务业和生物医疗业。但在不同地区,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并不相同,普华永道的报告指出:

人工智能有望为亚洲国家带来10.4%的GDP增长,为北欧带来9.9%的GDP增长(1.8万亿美元),为南欧带来11.5%的GDP成长(7000亿美元)。

而在发展中国家聚集的拉丁美洲和非洲,由于人工智能科技应用较不普及,因此,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较为温和,低于GDP的6%。


风险与冲击

除了强调人工智能的经济价值,多家研究机构也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风险与冲击。

普华永道在报告中指出,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产业或任何一家企业能够不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光是生产力的改善,就能让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更有竞争力,甚至成为市场的破坏者。报告强调,无法运用人工智能的企业,可能很快会发现自己在时间、成本和经验上将逐渐落后给竞争对手,甚至可能失去市场占有率。


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庄泉娘对新华网表示,同任何推动变革的技术一样,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需要正视。各利益相关方应当在智力、技术、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方面作好准备,迎接人工智能引领的发展。

此外,耶鲁大学学者Wendell Wallach周二在达沃斯经济论坛上指出:

我们要想办法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出现的负面社会影响,如技术导致失业。我们有道德义务确保所采用的技术在为整个人类服务,而不是最能够利用技术进步的一小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