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比特币挖矿到底有多耗电:竟超过一个国家

12张图看懂Gartner《智能客服机器人行业最佳实践》报告

引言:2016,开启了人工智能(AI)元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轮新的技术和应用革命。由于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伴随着人工红利消失、消费升级、个性化用户体验的刚性需求催化了各种AI应用的快速落地,包括无人驾驶、计算机视觉、智能聊天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慢慢从实验室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2016年Alpha GO打败李世石震惊了世界,人工智能也迎来了一波投资热潮。2016年前三季度全球人工智能行业融资额36.84亿美元,融资交易高达457次。据统计,2015年全球AI市场规模约为484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全球AI市场将达到1190亿元人民币规模。


有科学家大胆预测,在未来几十年人类将创造出具有灵长类动物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统。但现阶段AI发挥最大生产力更可能是在垂直行业,如无人驾驶、安防、医疗、工业机器人、企业服务等。以企业级服务为例,人工智能已经被企业级软件服务行业视为顶层设计和终极竞争层面,特别是在客户服务行业,智能客服聊天机器人已经展示给世人强大的生产力。


作为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企业级服务先行者,环信CEO刘俊彦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环境,锦上添花的AI功能叫好不叫座,客户缺乏付费意愿。AI只有做到真正替代人工或者完全自动化一个企业的流程,甚至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更具效率的业务流程,才会有客户大规模买单。”而在客户服务行业,当用户请求接入后,先由智能客服机器人解答80%的常见问题,剩下20%复杂问题再由真人专家客服来回答解决。智能客服机器人创造的整套流程已经完全改变了整个客服行业的劳动力结构和工作方式,正如自动驾驶未来终将彻底改变整个交通出行和汽车制造行业。


科技和创新进入拐点式爆发,从“互联网+”到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到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紧密结合将催生出更多、更大、更接地气的应用场景。互联网作为一个连接器,实现了人与人,人与信息的普世连接,而环信也将借助环信智能客服机器人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对“人与商业”的重构和深度连接。



环保产业望再迎政策红利 500亿规模基金正在酝酿

日前从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17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获悉,到2030年左右,我国大面积传统型的污染治理可望完成。环保产业若要真正担起支柱产业这个担子,则更需要以前瞻眼光,从污染施治的后端逐渐转向绿色生产的前端,国家正酝酿包括500亿元规模绿色发展引导基金在内的多项举措以扶持环保产业继续壮大。

“我国目前可能处于污染最高峰时期。”环境商会副会长骆建华说,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这种污染程度也都发生过。从他国历史看,将来一旦污染治理实现,这个行业可能将慢慢萎缩。所以,狭义的污染治理产业,无论在哪个国家,也都没有变为支柱性产业。


在环保部环规院副院长吴舜泽看来,中国的环保产业,若要在未来成长为支柱性产业,下一步就需要做到“融”“为”“强”“新”四个字。

“融”是融合。吴舜泽指出,环保产业一定要从末端到前端,往绿色产业、绿色产品里去融合,因为这里面的空间广大,也是支柱化的方向。“为”是环保产业仍是政策驱动特征较明显的产业,而如果一个产业是政策驱动,那么永远成不了支柱产业,所以,还要靠企业家有所作为。“新”是指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投资,都需要创新。“强”是指如果没有强的企业,支柱性产业是发展不成的。“这个强可以不一定大,小而强也可以。”

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在论坛上表示,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环保部接下来将重点做好多方面工作,包括推动实施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支持性政策措施确保高质量PPP项目实施、增强市场主体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推行环保领跑者制度等。

发改委也在规划多项支持举措。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任树本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在多方面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包括:加快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江西和贵州实施方案的编制,力争尽快印发;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

论坛上还传出消息,发改委正在研究设立一个国家绿色发展引导基金,规模约为500亿元。

金融工作会议解读:全方位防范金融风险 监管不留死角

作为定调未来5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风向标”,备受市场瞩目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14日至15日在京召开。本次会议重点内容可以归纳为“统一领导、四大原则、三项任务”。在统一领导方面,强调了中央对于金融行业监管的统一领导,并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

防风险是本次会议的基调,也与此前中央的多次表态一脉相承。业内普遍认为,在“稳”字当头的前提下,强化金融监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实行财务硬约束,以及稳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都是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一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而服务。


根据对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新闻通稿的词频统计,风险和监管是最为高频的词汇,分别出现了31次和28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防控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监管是会议的主要议题。

受访专家认为,从会议精神看,本次会议的基调是防风险,这与此前高层的态度一脉相承;但更为重要的是,本次会议上透露出未来5年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更为详尽的全方位措施。而作为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强化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和监管协调,也将有助于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未来监管套利等有望得到有效遏制。


防风险系统性措施

虽然说市场普遍认为,本次会议的内容并没有超预期,但仍有一些细节值得关注。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从新闻通稿看,高层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系统性措施,按照回归本源、各归其位、多措并举的原则进行。


具体来说,首先,本次会议虽然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并未仅局限于金融风险,而是同时要求防控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风险并举,特别是找到了国有企业高杠杆和地方政府债务、“僵尸企业”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源。要求“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将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形成有力的硬约束。

其次,会议也强调金融机构作为微观主体及时进行风险处置的重要性和责任,要求金融机构“完善风险管理框架,真实披露和及时处置风险资产”,将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风险实现及早处置。

第三,防范金融风险除了微观主体及早处置自身风险外,也强调监管部门落实主体责任,要求监管各归其位、各司其责,并实现严格的监管问责,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与此同时,明确地方政府与中央在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职责,即处置金融风险时要接受中央统一领导、部署,但“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意味着在处置风险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配合,不得推卸责任。


此外,加强宏观层面的统一领导和审慎管理,强调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在国务院层面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强化央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

“会议从风险根源出发,从微观主体的业务层面、党政体系的治理层面对防范金融风险做了系统性部署和规划,强调各归其位、各司其职。”陈道富称。

值得注意的是,防范金融风险也需要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会议要求“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其中“控总量”的提法并不常见,对此,中金公司分析师陈健恒称,货币政策目前仍以稳为主,“不松不紧”是总基调,“控总量”意味着将对金融总量增长有所约束。


确定功能监管+行为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强化监管,这也被直接列入未来金融工作的四大原则之一。本次会议不仅强调“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还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确定监管“三性”,要求“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练就‘火眼金睛’,及时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整治金融乱象”。

业内普遍认为,从本次会议精神来看,未来金融监管只会更加严格,放松可能性不大,未来监管套利有望得到有效遏制,有助于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称,此次会议确认监管模式为“功能监管、行为监管”,这是首次在如此高规格的层面对监管模式的改变进行确认,标志着“机构监管”将成为过去式,这是监管模式的重大转变,这意味着“一行三会”监管对象必然将出现交叉,监管真空、监管套利等一直存在的监管问题有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中国金融40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管涛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未来的监管模式就是在加强监管协调的基础上,按照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对所有金融业务先摸清风险底数,再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内。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设立是本次会议最为关注的一项议题,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监管协调。管涛称,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与之前高层对于金融监管方面提出的要求一脉相承。这样一个在国务院层面设立的层次高于“一行三会”的委员会,是在分业监管不变的情况下,保证有一个高级别、具有权威性的机制安排来统筹金融监管和发展问题,更加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这将是一个由国务院领导,一行三会、外汇局、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之所以叫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说明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也强调金融的改革和发展,但当务之急更会着眼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管涛称。

创业板崩跌,A股和港股都傻眼了

中国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11%超预期

中国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7.6% 大幅高于预期及前值

中国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 7.6%,预期 6.5%,前值 6.5%。


1-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 6.9%,预期 6.7%,前值 6.7%。

6月发电量同比增长5.2%至5203亿千瓦时,5月同比增长5%。

以下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17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6%(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比5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81%。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 

分三大门类看,6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1%,制造业增长8.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3%。

 分经济类型看,6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集体企业增长3.9%,股份制企业增长7.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0%。

 分行业看,6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7.2%,纺织业增长4.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0.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3%,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0%,汽车制造业增长13.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6%。

 分地区看,6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2%,中部地区增长8.5%,西部地区增长7.9%,东北地区增长1.7%。

 分产品看,6月份,596种产品中有441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钢材9757万吨,同比增长0.7%;水泥22081万吨,下降0.9%;十种有色金属485万吨,增长6.1%;乙烯135万吨,下降3.2%;汽车225.0万辆,增长6.2%;轿车90.5万辆,下降1.0%;发电量5203亿千瓦时,增长5.2%;原油加工量4608万吨,增长2.3%。

 6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7%,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72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