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全球首例!腾讯领投的聊天应用Kik拟发售1.25亿美元虚拟货币

在当下虚拟货币大热的背景下,一些聊天应用公司也开始动起这方面的脑筋,准备推出自己的加密货币。

据路透社8月30日报道,加拿大聊天应用Kik Interactive公司日前表示,将在两周内推出自己的加密货币,预计融资1.25亿美元。此前,公司获得由腾讯领投的5000万美元D轮融资。如果成功,Kik将成为全球首个在聊天应用上出售虚拟货币的公司,也是为数不多的进入ICO这个蓬勃发展但高度投机市场的“知名”公司。

据报道,这种加密货币“Kin”将在以太坊区块链上推出,是另一种类似于比特币的在线公共账簿。 


Kik公司表示,出售所得将用于打造一个新的平台--Kin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将提供一系列分散的产品和服务。

Kik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泰德·利文斯顿(Ted Livingston)周二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我们相信,公司有机会从根本上改变数字服务构建、使用和货币化的方式。” 


Kik计划借代币筹资1.25亿美元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Kik计划创造10万亿个单位的数字货币“Kin”,这次交易将发售1万亿个,计划筹资1.25亿美元。

其中4880亿个代币已经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包括风险资本公司Blockchain Capital以及对冲基金Pantera Capital和Polychain capital在内的投资者。剩下的5120亿个将于9月12日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 

数字代币市场于2017年爆炸性增长。据美国研究公司Smith & Crown的调研,全球有超过100家公司借此筹得逾17亿美元,高于2016年的64家公司筹资约1.03亿美元。其中许多是尚无应用产品的初创公司,但Kik和他们不一样。 


立志将Kin推广为“应用最广泛的加密货币”

Kik表示,将会将加密货币“Kin”应用到Kik的一些应用场景中,成为主要的交易货币。 Kik是一款为青少年打造的免费聊天和消息应用,拥有约3亿注册用户,由一群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生在2009年开发的,是加拿大版“微信”。目前,平台上有百万用户,公司希望推动主流消费者使用加密货币Kin,从而使其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加密货币。 

利文斯顿对此也很有信心,他表示:“Kik将成为全球使用加密货币用户最多的公司。有一天,Kin或许可以成为全球使用次数最多的加密货币。” 


利文斯顿的信心来自充足的资金支持。CrunchBase的数据显示,Kik目前累计获得1.21亿美元的融资,其中包括2015年8月获得的由腾讯领投的5000万美元D轮融资。

但是Kik的这一自有货币计划能否成功运作,还有待检验。

一方面,从月活用户数来看,Kik披露的数据显示,公司月活用户达1500万,而去年同期注册人数是3亿。这一月活量远低于Facebook旗下Messenger月活10亿的数据。

另一方面,加拿大证券管理局(CSA)也于8月25日表示,加密货币发行涉及证券销售行为,应遵守证券发行规则;目前还没有任何加密货币在该国得到承认。

业务惨淡“愧对”投资人 “傲娇”高盛又低头

高盛可以说是华尔街最傲娇的银行了。

作为常年成绩优秀的优等生,高盛从来不屑于向投资者披露“秘笈”。

但是,今年二季度,高盛的成绩单超差。背负着投资者的种种压力,高盛的傲娇开始瓦解。

据路透社30日报道,高盛决定打破传统,向投资者通报投资策略。


自我救赎第二步:继续放下身段

此前,华尔街见闻曾提到,由于今年二季度业绩不佳,高盛先是放下身段,重拾自己曾经“瞧不起”的业务,在公司客户的相关业务上发力。

现在,高盛自我救赎的第二步也将迈出。面对投资者的压力,高盛不得不向他们披露交易策略,以缓解投资者对高盛陷入泥潭的担忧。

上月,高盛公布了业绩,核心业务债券交易回报率猛跌40%,业绩比起主要竞争对手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差很多。


高盛CFO Marty Chavez在二季度业绩公布会上说,高盛在“引导市场”方面出现了问题,但是并没有指出高盛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手持高盛250万股,在Janus Henderson做银行分析师的Ian McDonald说:

高盛提到‘引导市场’出现麻烦之后就戛然而止,我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是不是已经像同行那样承担风险了?

Ian McDonald称,他对高盛的交易策略和股票有信心,但是高盛需要在同投资者沟通方面做得更好。


高盛的黑箱操作或许要终结了

同其他银行不同,高盛一直很少向投资者披露交易信息,也从不披露投资标的和预测。

但是这一次,高盛面临完全不同的局面。因为二季度业绩大不如竞争对手,久经考验的高盛“黑箱操作”可能要终结。

路透社称,高盛总裁Harvey Schwartz将在9月12日的一次会议上打破高盛“黑箱操作”的传统,并且向投资者解释,为何债务交易业务业绩为何会出现大幅下滑。

新华社:集体土地建租赁房将如何影响市场?

继九部门启动12个城市租赁改革试点后,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再确定北上广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多部门围绕租住房改革密集出台政策,释放出重要信号,表示出中央加大房地产改革的决心。


为什么选这13个城市试点?

为什么选择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厦门、武汉、合肥、郑州、广州、佛山、肇庆、沈阳、成都试点?分析人士认为,本次选择的13个试点城市基本囊括本轮房价上涨较快城市,对需求侧的把握极为精准。

“此次是要在超大、特大城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的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城市中,按照地方自愿原则,部署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负责人对记者说,作为人口净流入的代表性城市,这些城市租赁住房需求较大,村镇集体经济组织有建设意愿、有资金来源,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相对较强。

据住建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6亿人在城镇租房居住,占城镇常住人口的21%,其中以新就业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在高房价时代,与新市民旺盛的住房租赁需求相比,我国大中城市租赁市场存在房源总量严重不足、租价高、供应结构不合理、租住环境一般等问题。

链家研究院院长杨现领认为,对于住房库存较为短缺、人口净流入速度较快、房价较高、服务业占比超过50%的城市,需要通过发展租赁市场以保证住房供给。


为什么推出集体土地建租赁住房?

在房价、租金居高不下的大中城市,土地、房源供应长期紧张,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土地市场引入招拍挂制度后,我国土地制度“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加剧。一方面,热点一二线城市宅地供应异常紧缺,土拍竞争愈加激烈,地价飙升,地王频现;另一方面,农村土地不能直接转化为城市住房用地,在耕地红线的高压线下,大城市国有土地总量已经触顶,唯有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才能在缓解城市供地压力的同时,盘活农村最大一笔资产。

在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陆铭看来,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将拓展我国集体土地用途,促进集体土地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构建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将满足什么群体的租房需求?

“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住房,主要是为满足新市民过渡性的居住需求。国家层面上,这个试点政策主要是面向供给侧的,要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需求。”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局长郭宏定对记者说,从2014年到2020年,江苏省将有800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仅在南京江北新区就有50万农村人口市民化,这将给住房保障带来巨大需求。

“近年来,广州平均每年接收20多万名非广州生源大学生入户,加上广州籍生源接近30万新毕业留穗大学生,呈逐年递增趋势。”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会长王韶表示。

事实上,为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2012年1月,国土资源部批复北京、上海作为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租房首批试点城市。北京陆续启动海淀区唐家岭、朝阳区平房乡、昌平区北七家镇等5个试点项目。

作为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租赁住房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几年来北京、上海项目效果良好,增加了住宅用地来源和租赁住房供给,拓宽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增收渠道。“从试点的有益经验看,能够支撑扩大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负责人说。


对平抑高租金影响几何?

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意味着未来将有一大批低成本土地入市,这对于抑制高房价、高租金或产生一定作用。

“租赁房源不需要建立在成本高昂、基本以招拍挂等方式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上,从而降低了租赁房屋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租金水平会大大低于现有市场房源。”杨现领说。

据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测算,国有土地购置成本占房价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加上如由村镇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开发的话,部分建安成本也可省略,综合算下来,此类租赁房源与现有同类房源相比,租金水平或将降40%至70%,对平抑市场价格将产生较大影响。

“房租下降的前提是获取项目的成本下降,政策从供给端进行改革,扩大租赁房来源,对短期租金的上涨会有所抑制,也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我们会密切关注,积极参与。”旭辉领寓国际副总裁高杰说。

杨现领建议,未来政府应进一步降低开发、交易租赁房产的相关税费,以保障各项租赁利好政策的落地,从而在住房租赁市场建立低成本的流通体系。

房价未必降?租金可能涨?一线赶人二线抢人? “租售同权”或许和你想得不一样

租售同权能让租金上涨,带动房价下降?一线城市要把人才赶走,二线城市接盘?

中银国际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租售同权对房价的影响有限,城市会继续分化;对投资的影响总体相对平稳;由于政策支撑,租金会分层稳步上涨;由于具体政策差异,一线城市会调整人口结构,二线城市则会出现抢人才的局面;同时,租售同权有助于规范租房市场,对接房产税、不动产登记制度等长效机制。


租售同权对房价影响有限 城市继续分化

中银国际认为,租售同权的目的不是冲击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引发不必要的经济震荡,而是通过租房市场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调节,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在综合分析政策走向后,中银国际认为租售同权:

核心目标仍然是探索建立一套能够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渐进式消除房地产泡沫和缓解住房供需矛盾,而租房市场是调节整个房地产市场一个非常有效的杠杆和抓手。

因此各地在制定“租售同权”等类似鼓励租房政策的同时,以满足常住人口教育公共服务需求和缓解职住矛盾为现实目标,充分考虑了政策的预期可达效果,尤其是对现有人群利益和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影响,斟酌“同权”时因城施策增加适当门槛,甚至暂时不提“同权”,如佛山、深圳等。

基于这样的政策导向分析,中银国际认为:

租房市场鼓励政策对房价预期上涨的所在城市的整体趋势方向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会大幅放缓房价上涨速度,而房产缺乏吸引力的城市,并没有出台鼓励租房政策的必要和动力,城市房价继续分化的趋势将长时间延续。


投资方面因素共振 总体相对平稳

中银国际认为,租售同权对房地产投资影响有限。除了房产本身保值增值的特性外,中银国际还列举了如下原因:

(1)资源紧缺的核心一二线城市,“租售”很长时间内都不可能完全“同权”,鼓励租房政策更多解决人才短期居住问题,长期来看一旦经济条件允许,租房客就会快速转向购房市场;

(2)附带门槛“租售同权”的二线及部分三线城市,长期房价稳定上涨预期具有其内在原因,“租售同权”政策更大程度的是作为人口导入策略的配套,本质是降低所需人才进入和安家门槛,先租后买将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

(3)近期土地及房产交易市场活跃的三四线城市,其原因是房企对土地的补库存和资本外溢激发本地改善需求,并非由于人口大幅流入及产业发展有质的变化,因此未来影响其房地产投资的基本面并没有恶化的风险;

(4)供地向租赁用地倾斜的政策是以高额地价为牺牲,将短期风险可控的收益转换为长期风险较高的收益,对企业长期承受能力和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上海两幅只租不售的租赁用地均为国企购得,此模式导向意义和点状效应较强,但在绝对量上很难大范围复制,预计对正常商住用地供应冲击较小;

(5)增加租赁住房措施本身也会刺激房地产投资,各地基本均有增加租赁住房用地有效供应、 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造成租赁住房等多元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的政策,其实际政策效果并不会导致本地房地产投资额总量产生重大变化。

由此,报告得出结论:

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租售同权对房地产投资并无太多负面影响。

就2017年而言,在土地供给增加、房地产企业现金流改善等因素作用下,我们对房地产投资实际完成情况并不悲观,预计在几轮强力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渐放缓后将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不会对经济稳定增长起到拖累作用。


租金:政策支撑 分层稳步上涨

很多人认为租售同权后租金会立刻大涨。但据中银国际分析,由于有政策的支撑,住房租金会在未来分层稳步上涨:

在各地的鼓励租房政策中都有着多渠道加大租赁房供给的政策,甚至在土地拍卖中,“只租不卖”用地也低价被国企购入,这些政策形成的低价租赁房在短期内会对租房市场价格产生冲击。但如之前所述,政策目标是稳定房地产市场,而不是建立一套住房福利制度,因此低价租赁房有其区域或者人群的特殊针对性和时效性,在绝对规模上难以和个人或机构租赁用房相比,且租赁用房根据区位、配套等条件不同有着自身的定价体系。

因此,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成本的逐渐提高、从购房市场转移至租房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多,长期来看房租将分层次呈稳步上涨趋势,政府供给租赁房上涨速度将慢于个人或机构提供的租赁房。另外,“租售同权”政策本身也将会带动资源集中区域房租上涨。


人口:一线调结构二线抢人才

中银国际认为,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在是否“同权”、在多大程度上“同权”等问题上,政策有差异。租售同权政策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也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一线城市在制定“租售同权”政策时通过与户籍等其他权利配套设臵较高门槛,在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同时还对人口结构进行了调整。如上海通过居住证和教育挂钩、租房和居住证挂钩等形式调节人口结构配合郊区进行城市更新、产业升级。

二线城市则利用将户籍等权利和租房挂钩,降低外来人才生活成本,帮助外来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城市亲和力,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制度:扩大税基 对接长效机制

中银国际认为,租售同权政策一方面会规范租房市场:

目前,租房市场房源以个人住房出租为主,很大一部分游离在管理体系和税收体系之外,在安全和权益保障方面存在很大隐患。此次鼓励租房政策中各地基本都提出建立租赁信息平台,同时强调必须是在有关部门备案的租赁行为才能作为“租售同权”的依据,这将为规范租房市场打下较好的基础,为租房市场形成长效机制重要一环积累重要的信息。

另一方面,还会和未来的机制实现对接:

另外,租房相关信息规范化后,还可以与未来将出台的房产税、不动产登记制度进行对接,同时还能与金融部门联动,为整体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完善和地方财政收入转型做好必要的准备。

时代巨变:是时候裁掉债券交易员、给资金交易员升职加薪!


现在这个市场上只有两种资金交易员:借得到钱的,和借不到钱的。华创屈庆在朋友圈调侃称:

现在恐怕已经不是给资金交易员加工资那么简单了,必须要给职位了!是时候裁掉现券交易员,让资金交易员统筹整个交易了!

会借钱、借得到钱的,能撑起公司的利润,甚至能决定中小银行的生死。

而借不到钱的(多是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的资金交易员,最好多买保险、多吃扩充血管的食物,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来面对每天的旱情。

所以,为什么现在的资金交易员最值钱?中国没有QE这样固定的投放计划,所以市场必须盯紧了央行。但问题是,现在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发生了改变,而新的模式,以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为主的模式,并不公平。


交易员春申君指出,在外汇占款暴增的年代里,想要获取货币、想要套利,手段非常公平:

银行的贸易清算做的好,拉存款做得好,就能获得基础货币,而且这个投放是实时的、零散的;怎么套利呢?很难,想套利就去把银行的基本业务:服务贸易、服务清算、服务存款、服务实体经济做到最好。

但是现在,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变成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主动投放。那么差异就变得很明显了:

大银行有存款基础,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的身份,也保证了他们能(很容易地)获取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

但是中小银行到非银机构,他们拿不到“第一手”的钱,只能发行同业存单,从一级交易商那拿钱。

拿到钱的一级交易商要套利,整体流动性又不充裕,这意味着,中小银行拿到的资金价格,甚至要比曾经被视作利率走廊上限的MLF,还要更高。交易员春申君还提到:

并不是说一级交易商分层不对。如果是少量的,以流动性管理为目的的交易,这很合理,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是占到央行负债表1/4量级的投放,里面的问题还是很大的。而且这对中小银行很不公平。


所以说,资金交易员地位的上升,乃至大型银行和中小、非银之间的区别,很大原因是来自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方式的转变。在这种流动性的“不公平对待”之下, 中信证券明明甚至指出,比起流动性水平不高,更应关注流动性结构的不均衡,避免因中小型银行和非银机构流动性紧张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至关重要。

而现券交易员,从屈庆的调侃来看,也是可以“裁掉”了。金融监管不放松,央行流动性依然偏紧,到处都借不到钱,债市压力还是很大,分析师也都不太看好交易机会。当然对债市的悲观从年初就已经有了,现在可能也都看开了。

最后友情提醒一下,要想增加血管弹性,防止高血压、血管硬化,应该吃所谓的“碱性食品”,多吃蔬菜多喝粥,少抽香烟多健身,时时保有平常心。

TMT上市延续疯狂:上半年中国TMT行业IPO共计59起,融资258亿元

今年上半年,中国TMT企业上市延续了去年的火热趋势。

8月29日,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整个TMT(科技、媒体及通讯)行业共有59起 IPO,融资金额258亿元。

只从科技企业IPO情况来看,报告指出,2017年上半年全球科技企业IPO共有46起,环比上涨53%;共获得约109亿美元融资,环比上涨54%。其中,中国科技企业以28起IPO数量处于领先位置,美国以10起位居第二。但从融资额角度看,2017年上半年美国科技企业IPO排名第一,韩国、中国分列第二、第三位。

去年下半年,中国TMT行业IPO数量快速增长,共有58起IPO,总计获得约人民币330亿元的融资额,金额环比上升547%。


据中新网,对于今年上半年中国TMT企业上市情况,普华永道中国科技、媒体及通讯行业主管合伙人高建斌表示:

受国内资本市场IPO审核加速的影响,此前积压的一部分中国TMT企业在今年上半年过审。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持续活跃,也使得中国TMT企业IPO数量可以继续保持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对于未来,他还指出:

近期国内IPO审批速度呈现出放缓迹象,监管及核查力度的加强将对企业境内上市提出更高的要求。预计下半年境内TMT企业IPO数量将维持稳定。2017年下半年中国TMT行业IPO预期仍将保持在全球前三位,继续成为全球最热的IPO融资市场之一。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创业板有27起TMT行业IPO,共获得约90亿元融资额,占总融资额的35%;主板有19起TMT行业IPO,获得约108亿元融资额,占总融资额的41%;深圳中小板有12起TMT行业IPO,获得约55亿融资额,占总融资额的22%;另有1家中国TMT公司选择海外上市,获得约5亿元人民币融资额。


在今年上半年上市的国内科技企业中,共有3家首发募资超过10亿元,分别是:亿联网络(15.90亿元)、世运电路(13.39亿元)、景旺电子(11.11亿元)。

对比来看,亿联网络上市后涨幅最猛,上市至今涨幅达168%,目前市值已超过210亿元。景旺电子上市至今涨幅44%,目前市值195亿元。世运电路上市至今涨幅17%,目前市值8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在A股上市的TMT公司平均市盈率持续下降。截至2017年6月30日,在A股上市的TMT公司平均市盈率为54倍,低于2016年6月30日的71倍,2016年12月31日的68倍。

对此,普华永道全球科技、媒体及通讯行业主管合伙人周伟然向新浪财经表示,“这其实是从高预期回归到合适预期的过程”。普华永道中国科技、媒体及通讯行业合伙人陈建孝进一步解释称,2015年因为受政策以及市场等影响,众多TMT企业涌入A股市场,投资者对于整个行业相对看好,“但我们也认为105倍这个平均市盈率太高,难以维持常态”。

王忠民:总量达几万亿未上市国有资产酝酿划拨至全国社保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