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独角兽”回归潮或全面开启 将如何影响今年科技股投资?

百度、网易、搜狗等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企业希望回归A股上市的消息在周末引发了市场热议。


近日,先是360正式回归A股,同时富士康A股IPO获得特批,此后监管层又传出对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这四个行业的“独角兽”企业实施IPO“即报即审”消息。对此,中概股反应积极。出席全国两会的网易董事局主席丁磊、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搜狗总裁王小川均表示,考虑回到国内股市。


由此,天风证券分析师沈海兵、缪欣君预计,“独角兽”回归潮将全面开启。

他们进一步表示,短期来看,在“独角兽”集中回归前后,科技股的热度有望再上一个台阶,A股存量“独角兽”的估值体系或将重塑,参股“独角兽”公司存在主题性机会。


以下为两位分析师在研报中的具体分析:


影响


板块热度有望再上一个台阶,利好存量 A 股“独角兽”


短期:情绪催化下相关个股或存在15%超额收益


“独角兽”回归前后,板块热度有望再上一个台阶。以 360 回归 A 股为例,信息安全板块 短期内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板块龙头启明星辰在 360 确定上市之前一周收益率仍跑输计算 机(中信)标准 3.99%,在 360 确定上市之后启明星辰股价一度上扬,按 360 确定前一周 即 10 月 27 日为基准日, 存在近 15%的超额收益。

中长期:结构性利好存量 A 股“独角兽”


我们对存量 A 股“独角兽”的定义是严苛的是,即 A 股科技板块垂直行业龙头。随着优 质科技股回归和上市,我们判断对竞争力一般的科技公司中长期整体偏空。但是,产业资 本视角下,垂直行业龙头有望得到进一步重视。存量“独角兽”与将上市的偏 C 端的“独 角兽”形成差异化,凭借对 B 端垂直行业的理解具有不可绕过的价值。存量“独角兽”多 在金融 IT、医疗、大消费、大交通等领域,他们中的不少已被巨头控股、参股或被参股其 子公司,如恒生电子、四维图新、石基信息等。

考虑行业空间和增速,当前 A 股存量 “独角兽”当前 PE 估值并不昂贵。我们对美股科技 股中的垂直领域龙头企业进行了统计,在报表增速不高的背景下,其普遍对应 2017 年估 值在 25X 左右。基于成长空间和成长性,如医疗行业新一轮高景气周期、金融 IT 出海,我 们认为当前 A 股部分垂直领域龙头 35X 估值并不高甚至还有向上修复空间。

进一步展望,以成熟科技股市场为鉴,“独角兽”回归或重塑估值体系。科技行业存在两 类公司,第一是技术驱动型,前期存在较大研发投入,足够的规模效应后,经过盈亏平衡 点中后期才有较大盈利释放,第二类是商业模式驱动型,前期存在较大推广投入,足够的 用户积累后,经过盈亏平衡点中后期才有较大盈利释放。因此,传统 A 股计算机行业新老 业务统一以 PE 进行估值并不恰当。而这在已经成熟的市场如美股科技股市场,以亚马逊、 Salesforce 为代表公司,已用 PS、PCF 等多种估值方法进行预测。


我们相信“独角兽” 回归下,产业视角将更为投资者所认知,A 股存量“独角兽”的价值或被重新发现。


投资机会


建议积极向存量 A 股“独角兽”靠拢


第一,建议投资者积极向存量 A 股“独角兽”靠拢(云计算、AI、垂直行业三大领域)。


存量“独角兽”上市公司,我们将其定义为具备稀缺性的垂直行业龙头。存量“独角兽” 本身与将上市的“独角兽”形成差异化,凭借对垂直行业的理解具有不可绕过的价值。我 们认为,不少尚未被巨头青睐的“独角兽”在产业资本视角下,仍被显著低估。其价值, 不可以简单 PE 体系做衡量,重点推荐上海钢联、生意宝、启明星辰、卫宁健康、长亮科 技、广联达、浪潮信息、东方国信、汉得信息。

第二,把握主题映射机会,建议关注参股“独角兽”和 BATJ 概念股。


投资机会第二点在 于参股“独角兽”的上市公司,比如科大讯飞、汉鼎佑宇、佳都科技等。我们判断,受益 于事件催化其有望迎来主题性机会,具体弹性需综合考虑上市公司市值和占股比例。

中国2月财新服务业PMI低于预期 综合PMI小幅回落

中国2月财新服务业PMI54.2,预期54.3,前值54.7。中国2月财新综合PMI53.3,前值53.7。


2月份中国经济活动整体进一步呈现强劲增长,但增速较1月份有所放缓。综合产出指数在2月份录得53.3,略低于年初创下的七年来最高纪录(53.7)。


不过IHS Markit今日(3月5日)发布的报告也提到,服务业经营活动的整体增速仍属可观,接近1月份创下的68个月最高纪录,财新中国通用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经季节性调整)在2月份录得54.2,仅略低于上月(54.7)。


此前于3月1日公布的2月财新制造业PMI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产出保持增长,但增速处于小幅水平,较1月同样略有放缓。

2月财新中国产出PMI要点:


制造业生产与服务业活动皆增速放缓

服务业新订单增速放缓,制造业增速回升

投入价格涨幅放缓


2018年2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录得54.2,较上月创下的高点小幅回落0.5。


新业务指数降幅最为明显,反映服务业需求火热的态势有所降温。在此情况下,投入价格指数亦从上 月创下的高点回落,但收费价格指数依然向上波动,体现服务业盈利状况有所好转。


与此相伴地,经营预期指数(反映厂商对未来12个月的预期)有所回升。


2月财新中国综合产出指数录得53.3,脱离上月创下的高点,制造业产出和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均较上月小幅回落。


但制造业需求状况仍较稳定,服务业成本上升态势有所收敛,宏观经济的平稳状态尚未动摇。

第一季度中旬,制造业新订单量的增长势头略有加强。服务业新业务增速虽然轻微减弱,但整体仍属可观,许多企业加大力度争取新客户和新项目,促进了销售增长。两大行业综合,新接业务总量连续第二个月增速微降。


2 月份,服务业用工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制造业用工的收缩,综合用工规模因此与上月几乎持平。月内服务业用工量小幅增长,原因是业务需求上升,促使企业增加人手。制造业用工规模则连续52 个月呈现收缩,但本月收缩率仅算轻微。


制造业积压工作量在2 月份继续上升,服务业整体则大致持平。不过,由于制造业工作积压率放缓至5 个月以来最低,所以两大行业综合后,整体积压率轻微,为去年9 月以来最低。


在最近调查期间,中国企业继续反映投入成本上升。制造业投入品价格的整体涨幅虽然已放缓至7 个月以来最小,但仍属显著。服务业成本负担加剧,涨幅虽然较1 月份的69 个月最高纪录有所放缓,但仍属可观。成本负担上升的原因,普遍与食品、燃料、原料和薪酬的价格上涨有关。不过,由于两大行业的投入品价格皆涨幅放缓,综合涨幅因此降至6 个月以来最低。


虽然成本负担继续强劲上升,服务业企业的收费价格仅有小幅上升,升幅仅略超1 月份。制造业的加价幅度虽然也是轻微上升,但也仍然处于小幅水平。综合而言,产出价格的整体涨幅在2 月份略有上升,但仍属温和。


对于未来12 个月的经济活动前景,两大行业的企业在2 月份皆信心增强,服务业企业乐观度更高,而制造业信心度也升至11 个月以来最高,因此整体前景乐观度升至去年6 月以来最高水平。

2017年房地产销售额首破13亿,专家:今年进入下行通道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99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住宅投资75148亿元,增长9.4%。


纵观2017年全年,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首次在年内出现回落至8.8%,随后基本延续回落态势,仅在9月稍有企稳,而7%的增速则是年内的最低点。


中原地产资深分析师张大伟指出,2017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放缓,7%的增速为年内最低点,这也反映出去库存以及抑制楼市过热等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影响。但是需要指出的是,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仍处于高位,预计2018年仍呈现持续放缓态势。


可以看到的是,即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全年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却刷新最高记录。


统计局于1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94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5.3%;商品房销售额133701亿元,增长13.7%,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1.3%。


值得注意的是,仅2017年12月份房屋销售面积就达到了22840万平方米,这一数据为历史上单月成交最高的规模。


张大伟对此解读称,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已连续2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2017年的商品房销售额为历史上第一次突破13万亿,而商品房销售面积也是第一次突破16亿平方米。


按照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2017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178654万平方米,增长7.0%,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28098万平方米,增长10.5%。房屋竣工面积101486万平方米,下降4.4%,降幅扩大3.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1815万平方米,下降7.0%。


截至201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8923万平方米,比11月末减少68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670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118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减少215万平方米。


按照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顾云昌的预判,2018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预计将整体处于下行通道中,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增速预计仍将平稳放缓。顾云昌同时预测,今年房价预计也将维持平稳走势,基本不会发生大涨或者大跌情况。


除了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统计公报亦披露了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实施情况。


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棚户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全国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609万套,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604万套,公租房基本建成82万套。全年全国农村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152.5万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棚改和公租房项目,未来都会和去库存的战略做结合。过去不同的项目是孤立的,但是当前部分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城都需要去库存,未来将此类不同的房地产项目做对接,能够释放更多的居住需求,同时利好库存的去化。比如公租房项目未来可以适当由部分库存住宅房源充当、棚改项目的安置也可以和库存住宅住房对接,类似改造的产业正面效应会很明显。

德银奉上“冲击流程图”——市场恐惧是这么传导的

2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美股剧烈震荡重创了全球金融市场。当天道指盘中一度暴跌近1600点,标普收跌4.6%,美股市值一日之间蒸发逾1万亿美元。


周四,美国总统特朗普挥舞的“贸易大棒”再度吓坏了投资者,道指再度下挫500点。


这两场大跌背后的具体触发因素完全不同,但却共同表明了一个事实:曾经“有恃无恐”的美国超级大牛市随着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惊吓,市场已经切换到风险规避模式了。


那么这一转换是如何发生的?德银近日用一张市场冲击流程图来回顾市场的避险模式是如何“发酵”的。

德银认为,风险模式的转换始于1月,当时特朗普政府有意在中期选举前保持美元弱势的信号打压了美元,使得原油价格走高,引发了通胀抬头的担忧。早前通过的税改方案,以及包括就业数据在内的强劲经济数据也都为通胀升温埋下伏笔。


同时,对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紧缩预期、政府债券供应增加以及稍早前对中国央行减持美债的媒体报道共同导致了市场对政府债券泡沫崩盘的担心。


通胀叠加债市崩盘的担忧使得利率出现“不利的“(unfavorable)上升,这是引发股市调整的重要因素。


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从11月22日的2.32%大幅上升至2月22日时的2.92%。德银的美国利率研究团队也因此上调2018年底10年期美债利率预期至3.25%,此前为2.95%。


德银认为美联储资产终端实际利率、通胀风险溢价和期限溢价存在进一步上行的潜力,通胀的突然爆发可能剧烈冲击资产价格,正如20世纪60年代曾发生过的一样。


上图汉化如下:

更高的利率意味着更高的无风险利率,这压低了市场估值,导致股价下挫。但德银指出了利率走高打压股市的另一个传导机制,而且这一机制的影响更大,即通过衡量市场波动性的"恐慌指数"VIX来产生作用。


德银认为,利率走高之下,市场隐含波动性上涨,这导致风险溢价上升,市场估值下降,股价下跌。


如下图所示,自2018年1月26日以来,VIX指数和市盈率成反比,和风险溢价成正比:

2017中国人均GDP超8800美元 2022年望进入高收入国家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中包括了2017年GDP、CPI、房价、投资、进出口、金融等重磅数据。


“经济如果持续向好,2022年左右,中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的下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蔡志洲2月28日说。


公报显示,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年人均GDP为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如果以美元计价,2017年中国全年人均GDP为8836美元。


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为人均国民收入1.2万美元左右。2017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在8790美元左右,和人均GDP接近。如果此后几年人均GDP和收入维持2017年增速,则大约在2022年,中国将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


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经济增速首次回升。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盛来运认为,2017年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动能成长实现新突破,生态环保力度加大。2018年,我国经济有条件有能力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未来人均GDP增长有整体经济支撑


实现人均GDP平稳较快提升,关键是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如果要实现以美元计价的人均GDP平稳提升,则还需要实现汇率相对稳定。


数据显示,最近几年人民币汇率有阶段性波动。2011年至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为升值,2015年至2017年则为贬值。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蔡志洲认为,因为最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购买力平价反映的经济实力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多个周期,近年来经济整体呈现L型态势。


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为14%以上,到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7%,10年时间,经济增速放慢了约一半。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9%,呈现了稳中有进状况。


中国经济的结构在优化,发展质量也在提高。比如公报显示,2017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为40.5%,是2010年以来的首次上升,这表明实体经济地位得到了加强。


另外,公报显示,2017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167.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2%。这是有数据可查的1994年以来的首次个位数增长,这也表明宏观杠杆率在2017年有所下降。


宏观杠杆率可以用广义货币(M2)供应量与GDP总额之比来测算,2017年GDP名义增速为11.23%,M2供应量只有8.2%,上述比例比上一年有所下降。不过整体仍在2:1左右的水平,比发达国家的1:1水平要高。


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盛来运认为,2017年实现了6.9%的经济增长、不到5%的失业率、1.6%的通胀率,这样的经济运行格局难能可贵,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枝独秀。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国经济有条件有能力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但要清醒地看到,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他撰文分析说。


五年后有望迈入高收入国家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未来几年,关键看中国经济增长及人民币汇率趋势。


他认为,如果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后续四年只要保持6.3%左右增速,同时汇率维持稳定不出现大幅贬值,应该能实现人均12000美元的收入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从目前的经济增长态势看,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不大。”他说。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持续难以跨越高收入国家界限。这在拉美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表现明显。


美洲国家阿根廷一度进入发达国家的边缘,但是此后多年一直在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徘徊。究其原因,难有定论,不过该国制造业丧失优势,科技竞争力不足等,均是共识。


中国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2016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低于房地产增加值的8.6%,反映出经济有脱实向虚的情况。201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7%,尽管高于整个经济的6.9%增速,以及房地产增加值的5.6%增速,但是低于第三产业增速1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公报显示,2017年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1231元/人,比上年提高6.7%,低于经济增速0.2个百分点。


公报显示,2017年中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GDP之比为2.12%,达到了欧盟水平,但是与2020年的2.5%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蔡志洲认为,未来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年龄人口会快速下降,这时候要发挥科技的作用,比如像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实现以更少的劳动人口,来支撑经济平稳发展。


蔡志洲认为,中国可能在2022年左右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但是要注意的是,美国等国家的人均GDP是数万美元。“中国届时从经济总量看是进入了世界舞台中央,但是在很多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差距大,比如人均受教育水平。”他说。

我国海洋经济稳中向好,去年生产总值77611亿增6.9%

3月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据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


据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张占海介绍,2017年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可以概括为海洋经济稳中向好,结构调整继续深化。


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6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0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3919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6%、38.8%和56.6%。


2017年,我国海洋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其中,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31735亿元,比上年增长8.5%;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16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具体来看,海洋生物医药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滨海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4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海洋电力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海上风电项目加快推进,新增装机容量近1200兆瓦。


从区域来看,2017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463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7%,比上年回落了0.8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295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6%,比上年回落了0.1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815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4%,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张占海表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仍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的关键时期,部分产业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融资难、盈利难等问题。但总体来看,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持续推进,以及各级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重视程度不断加强,2018年全国海洋经济将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公募基金总规模超12万亿,增幅最大的货币基金或被限制规模

12.17万亿元!2018年的第一个月,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便突破12万亿元,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


2018年3月1日,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2018年1月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底,中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3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5家,内资公司68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管子公司共13家,保险资管公司2家。


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12.17万亿元,较2017年12月底的11.6万亿元,增加了5705.08亿元,增幅为4.92%。

公募基金市场数据(2018年1月)


具体来看,货币基金成为整体市场规模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推手,截至2018年1月底,货币基金规模为7.3万亿元,较前一个月增长了6425.89亿元,增幅达9.54%。这也是货币基金规模首次突破7万亿元整数关口。


不过,占到公募基金整体规模超六成的货币基金,或将迎来监管政策调整。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最新业内流传的说法是,在资管新规公布以后,所有的理财型基金按照颁布时点,规模只能减少,不能增加。


“最近一直有消息说,监管在考虑进一步对货币基金进行限制,像是给货币基金直接用于消费、支付以及T+0赎回设定每日额度,上限拟定为一万元,但还没有看到具体的细则下发。”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此前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天弘基金旗下余额宝已陆续出台多项举措,来防范潜在的流动性风险。目前来看,这显然只是试水。


2017年12月以来,监管层对货币基金年底冲规模的监管动作频频,先是在2017年12月8日召开基金评价座谈会,要求基金评价机构淡化货币基金规模,协会也不再公布包括货币基金规模的基金管理人排名。随后,提出了更细化的10余条监管要求,基金管理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宣传扩大货币基金规模,并防控岁末年初流动性风险。


根据监管要求,货币基金规模超风险准备金200倍的公司严禁冲规模,冲规模的把控标准在于实质结果导致存量大幅增加,规模控制要从严掌控,一旦发现就要严惩。而且,基金管理人不得通过任何宣传(包括微信、朋友圈等)来扩大货币基金规模,若违反规定,监管机构将采取严厉措施,包括按照同期未分配利润的一定比例补足风险准备金,并会对高管问责。


2018年2月1日起,天弘基金开始设置余额宝每日申购总量,即单日实际申购达到设定额度时,当日不再受理申购申请,每日申购额度根据基金申购、赎回情况动态设定,天弘基金并不会公布余额宝每天的限购总量。而自此前的2017年5月起,天弘基金开启了一系列针对余额宝申购及保有额度的主动调整。目前,余额宝个人交易账户持有额度上限为10万元,单日购买额度为2万元。


此外,也有市场人士指出,对于货币基金的监管政策调整需要将其放在更广义的背景下来研判。


2018年1月,央行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也就是将货币基金直接纳入广义货币M2。


“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比较高,使用方便,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比较直接,同样具有货币创造的功能。”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外汇研究员王有鑫此前曾表示,“随着货币市场基金规模持续升高,给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带来较大影响。”


王有鑫指出,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看,在各类货币市场基金出现之前,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相对简单,负债端主要是存款,资产端是各类贷款和债券。随着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负债端结构变得愈加复杂,部分活期存款从银行体系流失,转而购买收益率更高的货币市场基金,再通过协议存款或同业存单等渠道回流银行体系,拉长了负债链条,同时造成负债成本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