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下一个迪拜?中央重磅文件对海南意味什么

这几天,海南接连登上《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


4月13日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纪念日,当天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这一举措被视为海南发展新的重大机遇,国家为何选择海南?这又会对普通百姓产生什么影响?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采访了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自贸港 VS 自贸区


相对于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在中国还算个“新事物”。


去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署名文章《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文中阐释了自由贸易港的概念,即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香港、新加坡、鹿特丹、迪拜都是比较典型的自由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会长肖金成对政知君表示,实际上自由贸易港是依托海港和空港,建立非关税区。各国的货轮可以自由地停靠,然后集装箱的货物可以上岛,可到港口装卸、分装,还可以转口,这样的都不用缴纳关税,也不用办报关手续。自由贸易港是非常有利于开展国际贸易,尤其是对服务业、旅游业很有利,对海南发展也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金融地产的好日子要结束了!

大大说,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但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当中,有两个行业在我们看来基本上不是靠奋斗在赚钱,而是“躺着在赚钱”,其中一个是银行,另外一个是房地产。而这两个行业又是中国经济目前主要风险的来源,无论是举债过度、还是地产泡沫,都与金融地产密切相关,那么问题来了,凭什么中国的金融地产这么赚钱,还把风险留给了大家?


首先,银行靠垄断和管制赚钱。


大家都知道,银行做的是钱的生意,它的业务模式就是靠钱生钱。一方面,通过存款,向老百姓借钱。另一方面,通过贷款,把钱借给企业。银行赚的就是存贷款中间的利差。但是仅仅靠存贷款业务,其实并不能保证银行稳赚不赔。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设有无数家银行,每家银行都可以给存贷款利率自由定价来吸引客户,那么银行应该赚不到什么钱。因为大家都会把钱存到利率最高的那家银行,而企业都会找利率最低的银行贷款,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存款利率向贷款利率接轨,而银行的存贷息差会趋于零。


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去找银行做业务,如果把钱存到银行,政府规定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只有1.5%,目前有银行最多会把存款利率上浮50%,也就是存款利率最高也只有2.25%。但是如果去找银行贷款,1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就是4.75%,而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7年末在所有贷款当中执行基准利率下浮的比例只有14.3%,而执行基准利率以及上浮利率的比例高达85.7%,贷款利率的平均上浮比例是基准利率的1.26倍,也就银行贷款利率在接近6%的水平,而中间的近4%就是银行的存款息差。这说明银行的定价行为非常不市场化。


截止2017年,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在内,我国大概拥有4000家银行,银行的数量应该不算少。但是,从银行资产规模的角度来观察,中国4大银行的存贷款就占据了银行总规模的40%左右,而上市的25家银行占据了银行总规模的70%,这其实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着高度的垄断,竞争并不充分。与此同时,银行的定价行为依然受到政策的管制,比如与贷款利率相比,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明显过低,其结果就是对银行的保护,让银行享受到了巨大的存贷息差。


因此,我们认为,银行赚钱并非其有多么好的服务,其本身有多么努力, 而是躺在垄断经营和政策保护上面赚大钱。


按照上市公司2016年的数据,25家上市银行的总利润达到1.3万亿,占所有上市公司利润比例的46%,这其实意味着中国实体经济的利润一半都被银行拿走了,金融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帮助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就一定要改变银行业垄断和政策保护的现状,而推动这一改变的工具就是利率市场化,也就是让银行利率实现市场化定价。


其次,利率市场化不够充分,催生了地产泡沫。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从12,13年开始加速推进,12年存款利率上浮的上限扩大到1.1倍,贷款利率下浮下限扩大到0.8倍,此后存款利率上浮和贷款利率下浮的区间一直在扩大,一直到完全取消。


但是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并不彻底。表面上,我们在2013年和2015年,分别完全放开了贷款和存款利率的浮动,但实际上只有贷款利率可以说是基本市场化,而存款利率依然存在着高度的管制。因为目前政府对贷款利率的浮动已经基本没有干预,但是在存款利率方面,实际上依然存在着官方定价的窗口指导或者定价联盟,目前的现状就是存款利率上浮程度不能超过50%,所以,中国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不彻底。


而政府之所以一直没有放开存款利率定价,应该是出于对银行的保护,对产生金融风险的担心,因为万一存款利率完全放开,银行存款利率大幅上浮,如果有银行存贷息差归零,经营不慎的话破产了怎么办,会不会引发金融风险?


因此,从实际的发展来看,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我们没有直接选择存量存款的利率市场化,而是在引导增量的利率市场化,也就是发展存款的替代竞争产品,比如说货币基金、还有银行表外理财,这些产品目前提供的收益率都在4-5%,远高于银行2%左右的存款利率,通过货基和银行理财的发展,逐渐让银行适应资金成本的上升。但是到17年末为止,货币基金总规模大约7万亿,银行理财总规模大约30万亿,而银行存款总规模160万亿,银行存款规模依旧一股独大。但是银行理财的发展,又产生了影子银行的新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跟我们不彻底的利率市场化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由于对存款利率的严格管制,再考虑通胀的影响,中国居民存款实际上是负利率,这是对地产泡沫的最大刺激。


截止2017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为64万亿,其中的40%是活期存款,另外60%是定期存款。按照目前0.35%的存款利率,以及1.5%的1年期存款利率,假定所有利率均上浮50%,可以测算出中国居民的存款平均利率大约在1.5%左右。而即便按照大家不太相信的官方CPI数据,中国的通胀也长期保持在2%左右,18年3月的CPI是2.1%,这意味着中国居民储蓄的实际利率为负。


按照居民1.5%的存款利率,相比4-5%的货基和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当于被剪了3%左右的羊毛,这意味着相对于居民60万多亿的储蓄,每年有2万亿利息收入被银行拿走了。而这些被拿走的居民储蓄,其实就是对地产泡沫的额外补贴,如果这些利息收入能够还给居民,那么居民买房保值的动力肯定会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这种通过银行表外理财的发展来推动的利率市场化,产生了中国版的影子银行,又把资金投向了泡沫化的房地产。


由于银行理财的收益率远高于存款利率,因此在12年以后银行理财规模飞速扩张,从11年末的4.6万亿上升到16年年末的30万亿,年均增速接近50%。


由于银行表外理财的资金成本高企,去发放传统的贷款已经不能满足银行的成本要求,因此银行理财大量对接被政府限制的高风险贷款,尤其是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


为什么在中国经常出现地价比房价贵、也就是面粉比面包贵的情况?地产企业几乎每一个都负债累累,上市公司数据显示17年3季度前30大地产企业剔除预收账款之后的资产负债率中值接近80%,说明房地产企业拿地的钱基本都是借来的。问题是找谁借来的?央行公布的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只有8万亿,17年新增了1.2万亿。但是17年新增房地产信托就达到了8000亿。这说明银行表内房地产贷款的增长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因此,房地产企业的高负债,很大一部分是靠影子银行在支撑,通过各种信托委托贷款,可以支持地产企业高价拿地。


总结来说,中国房地产行业之所以这么暴利,地产泡沫之所以愈演愈烈,和不彻底的利率市场化有很大的关系。被管制压低的存款利率使得居民储蓄在补贴银行,而银行发展了表外的影子银行来适应利率市场化,又把资金导向了房地产,所以就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供需两旺。


事实上,不止是中国,我们研究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经验,发现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成本上升,美国日本的银行都是增加了对地产贷款的发放,而韩国则是影子银行大发展,最终都是推动了地产泡沫的出现,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但问题是,中国经济的未来,不需要这么多的金融和地产,而中国的银行和房地产赚够了钱,但是却把举债过度和资产泡沫留给了实体经济,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因此要改变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彻底地推行利率市场化。


未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管住影子银行。



而从去年开始,我们发现利率市场化开始回归正确的方向。


首先,政府大力规范影子银行。央行去年开始实施MPA考核,其实就是在约束影子银行发展。而即将实施的资产管理新规,更是影子银行发展的紧箍咒。


从银行理财的规模来看,在2017年4季度下降了3000亿,这也是过去这么多年的首次下降。而代表表外融资的信托和委托贷款,在今年3月份双双出现负增长,这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说明这一次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是动了真格。


中国经济的未来,并不需要这么大的影子银行。


之后,新任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论坛,专门讲到了中国的利率双轨制问题,随后有媒体报道中国考虑放开对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指导。我们认为这个变化特别值得重视。


今年以来,银行又开始出现大规模拉存款的现象,而结构性存款成为银行今年揽储的主力。但是目前的各种银行揽储方式,无论是同业存单,还是结构性存款,以及大额可转让存单,其实都与普通老百姓无关。因此中国最重要的,还是应该考虑放开对存款利率的管制,逐步取消对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指导。


影响:银行地产好日子要结束了,实体经济受益。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下决心管住影子银行发展,让各项贷款回归到银行表内,而由于银行的表内贷款受到资本充足率、政策监管等多项约束,那么相当于掐住了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企业的渠道,那么地价比房价贵、地价推着房价走的现象就难以再现。


如果我们真的能放开银行表内存款利率上浮,那么居民储蓄的实际利率就能由负转正,居民存钱的意愿就会大幅上升,那么居民贷款买房投机的意愿也会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将会得到极大的抑制。


而在利率方面,虽然存款利率的上升会增加银行的资金成本,但是贷款利率不一定会上升,而是会分化。由于我们同时管住了影子银行,压缩了无效融资需求,其实意味着全社会整体的贷款需求趋于萎缩,这也可以从今年以来社会融资增速的持续回落当中看出来,与此相应,全社会的平均融资利率会趋于下降,这也是今年以来债市超预期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存款利率的上浮叠加贷款利率下降,也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息差将大幅缩窄,银行业的利润将大幅下降,而这些利润将流向实体经济部门。


但是对于那些依赖于影子银行的企业,其融资渠道被全面封堵,可能融资成本会大幅上升,甚至可能会因为融资无门而破产倒闭。


总结来说,如果我们下定决心推进利率市场化往正确的方向,管住影子银行,放开存款利率上浮,那么过去靠垄断和管制躺着赚钱的银行和地产行业的好日子就要结束了,而存款利率的上升可以增加居民收入、有助于消费长期上升,而贷款利率的下降对企业减负有利,未来金融和地产行业将反哺实体经济,这反过来意味着以后只能靠努力奋斗、做好实体经济才能创造价值。

A股低开创业板跌0.35% 海南板块集体涨停

京东AI全景图首度曝光:将全力追赶BAT

在2017年京东集团的年会上,刘强东曾做过这样的构想:在未来的零售业态中,目前大部分人的工作完全可以用人工智能加上机器人的方式解决;他还提到了未来京东发展的三大关键词,其中之一就是技术。


而如今京东的AI 战略全景正式浮出水面。4月15日下午,在京东举办的人工智能峰会上,京东首度披露了自己的AI全景图,并发布了AI开放平台——NeuHub。

京东集团副总裁、AI平台与研究部负责人 周伯文博士


据京东集团副总裁、AI平台与研究部负责人周伯文介绍,Neu是指代神经元,而Hub寓意支点。这个平台的目标是:拓展AI零售基础设施,为行业打造易用和好用的开放式AI基础能力。周博文表示,通过这一平台,京东将进一步推进无界零售的进程。


京东的AI 全景图

那么,京东完整的AI体系到底是什么?


如果用一句概括,那就是:三大主体、七大应用场景和五个人工智能产业化的布局方向。


具体而言,三大主体分别是“AI基础研究”、“AI开放平台”及“AI+商业创新”。“五大产业化方向”则指金融科技、智慧物流、智能消费、智能供应、对外赋能。据周博文介绍,京东AI体系的这三部分会相辅相成,共同拼接成京东“从0到1,从1到N,从N到无穷”的布局。


从0到1,即通过技术创新能赋能零售,物流,金融,智能云等产业,让技术落地,通过基础研究创造全新的技术能力;从1到N,即通过持续打磨迭代提升技术;从N扩展到无穷大,则是把通用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到广泛的产业场景。


对于此次AI 体系的定位,京东将其总结为“开放和赋能”,在不断推进无界零售的大背景下,京东的AI开放平台,将通过人工智能更多的链接平台和商家,了解产业链的上下游,以求更好的调节供需平衡,做好选品布局,以及促进智慧物流的流通。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物流,电商以及医疗领域,京东的AI技术已经开始布局。


在AI+物流领域,京东的无人车、无人机以及无人仓已经处于行业领先;而在AI+医疗领域,京东一方面自己研发,另一方面与数据提供方、医疗机构合作,以及与大学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利用机器学习的方式来做医疗影像和精准医疗。


追赶BAT

相比较BAT在AI上的巨大投入和积极布局,京东在AI方面显得逊色一些。不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京东在AI 上不断发力,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体现在AI人才的引进上。


周伯文此前就是IBM Watson首席科学家,他在去年9月份加入京东。除此之外,前亚马逊首席科学家薄列峰、前华为首席AI 科学家裴健、前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梅涛以及微软美国研究院NLP首席研究远何晓冬等技术大牛也在在近半年相继加盟京东。这些足见刘强东对AI 的重视。




而除了在人才引进上花费巨大心思,在研发投入上,京东也在不断追赶BAT。BATJ过去3年在研发上的投入数据,结果显示,京东每年的研发投入几乎都保持在接近50%的增幅。

BAT狂飙人工智能

在去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正式宣布成立达摩院研究院,马云宣称将在未来三年内投资1000 亿人民币,建造一个以科技为核心的,汇聚全球顶尖科技大牛、学者的交流中心。而在阿里公布的首批十位达摩院学术咨询委员会成员中,有三位中国两院院士、五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与阿里相似,腾讯、百度近年来也相继设立了研究院。马化腾曾指出,研究院的目的除了研究未来需要的技术,还是一个吸引高端人才的平台。在过去几年中,腾讯招来了张潼、俞栋等AI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而百度则挖到了微软前高管陆奇等,并在过去几年投入了数十亿美金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如今百度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各类业务中,不仅通过人工智能提升以手机百度、搜索和Feed流为主的核心业务,也在通过开放平台与生态系统积极打造全新的AI生态。


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积极招募科研人才,BATJ的目的很明确:全力向科技公司转型。百度、阿里、腾讯、京东都在努力为自己贴上“科技公司”的新标签,试图在人工智能时代占领制高点。

美国将向世行增资130亿美元 推动减少对华贷款

美国政府计划向世界银行增资130亿美元,但希望推动世行减少对华贷款。


IMF和世界银行将于16日在华盛顿举行春季会议,两家媒体均援引信源称如无意外,美国财长姆努钦将在会上宣布增资计划。


130亿美元的增资,包括对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75亿美元,以及对国际金融公司(IFC)的55亿美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对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美国财政部官员对英国《金融时报》称,世行应该聚焦的一项改革是向最需要贷款的国家发放贷款。


去年,中国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处获得了24亿美元资金,是该行的最大借款国,在该行总贷款中占比11%。


世界银行将为对中国等中高收入国家的贷款,制定新的定价系统,并将优先向更为贫穷的国家提供贷款。


路透社提到,世行或将提高更高收入国家的融资成本,中国的融资成本可能不会立即上升,但世行可以减少印度等低收入国家的借款利率。


世界银行上一次增资是在2010年的春季会议上,当时世行增资35亿美元,填补金融危机期间的大量借贷,为该组织20年来首度增资。


两家媒体还提到,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将上升至5.7%,仍排在第三位,次于美日。美国在世行有16%的投票权。


上周四在国会听证会上,美国财长姆努钦称,支持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多边开发银行,但力求国际金融机构“更有效地运作”。


白宫方面的态度转变,被认为是世行总裁金墉的一次重要胜利。特朗普政府在去年10月的世行年会上拒绝了世行的增资要求,呼吁世行提高贷款效率。


上任以来,“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对一系列全球组织都表达了怀疑,WTO的地位就在美国强调双边贸易的影响下岌岌可危。


小米被曝最快5月申请赴港上市 并考虑以CDR形式内地上市

作为国内科技“独角兽”,小米的上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4月16日消息,科网“独角兽”小米有望成为香港首批“同股不股权”上市公司,据悉,小米已基本准备就绪,将会趁联交所下周公布上市制度咨询结果完成最后拼图,最快5月初提交申请在港上市,然后考虑以CDR(中国预托证券)在内地上市事宜。


对于小米的估值问题,该报指出,小米最近数月不乏上市前股东售股活动,售股价格显示公司估值介乎650亿至700亿美元。


此前,全天候科技独家获悉,小米计划于2018年第三季度末IPO,在港交所上市的可能性非常大,估值希望达到900-1100亿美元,P/E(市盈率)60倍。


港股、A股两地上市?

早前关于小米上市的猜想,时间大多集中在2018第三季度末,地点主要是港交所。


今年1月,知情者消息称,小米可能在香港或纽约上市,已经指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领衔承销今年晚些时候公司的IPO。


2017年12月,美国报道也称,小米正在与多家投行商谈IPO事宜,最早2018年下半年上市。报道称,小米最有可能的上市地点为香港联交所,纽交所目前也在考虑范围。


在监管层和交易所对新经济企业“频频示好”的情况下,“回归A股”也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企业一直思考的问题。小米也被曝将成为香港首批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之一。


联交所上月底结束扩阔上市制度的次轮咨询,尚需时间总结咨询结果,预计将于本月最后一周才能正式发布总结,相应规则和指引信。有参与筹备工作人士指出,小米只待联交所发布定义创新产业的指引信,然后修订申请内容,继而在未来一两个月内提交上市申请。


全天候科技也曾提到,一些媒体报道称,港交所想让小米作为引入VIE架构的首批重点企业,让这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2314亿美元估值)上市规模最大的科技类公司落户香港。甚至有消息称,港交所希望小米能在4月底新例生效后立即提交申请表,尽快成为首轮上市的同股不同权公司。目前,这些都未得到官方证实。


但考虑到证监会以年为单位的调整速度,到处兜售小米老股份额的基金大多不太相信小米能在年内登陆A股。


估值几何?

关于小米上市的估值传闻也曾出现多个版本,从几百亿到2000亿美元不等。


小米估值介乎650亿至700亿美元。但这一估值主要是根据前股东售股价格来判断,不能完全代表真实估值。


路透社消息则称,小米有望冲击今年全球最大科技业IPO,有知情人士表示,小米IPO规模巨大,估值1000亿美元也“不会是一个疯狂的数字”。


此前,还有消息称,雷军给小米定调2000亿美元的目标,并且受到了投行的认可。


“如果小米整体上市,1000亿美元估值是较为合理的。看决策层意见,80%可能性是整体上,但也可能最后只拿部分业务出来上市”。一位接近交易的投行人士告诉全天候科技。


今年3月底,根据全天候科技获得的小米Pre-IPO老股转让材料显示,投资人对小米Pre-IPO的估值似乎有回调迹象,给出的数据有“700亿-800亿美金”的版本,也有“790亿美元”的版本,同时也有媒体拿到的推介材料显示估值是680亿美元。


国内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

上述投行人士还告诉全天候科技,大概率会上市的是国内手机业务和小米生态圈业务,海外手机业务有可能被排除在外。但从小米国内业务的发展状况来看,其国内手机出货量发展势头并不乐观。


4月9日,工信部旗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1-3 月,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8137万部,同比下降26.1%。其中,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7586.4万部,同比下降27.8%。国内手机市场出现“饱和”信号。



特别要指出的是,头部玩家在手机出货量方面的垄断势头越来越明显。今年1月,国际市场调研公司Counterpoint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出货量排名中,华为、OPPO、vivo、小米、苹果分列前五名,市场份额占比合计高达77%,2016年这一数据尚为67%。


小米始终在线上销售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实体零售快速增长,小米在国内手机销量占比一度下滑。小米在2017年的复兴可以归功于一种新的策略,即把更多实体店与线上战略整合。


而国内市场整体出货量的下滑对即将上市的小米来说,是个不利因素。

比特币重回八千美元大关 成交量激增多头重新入场

周五(4月13日),比特币延续前一交易日的涨势,且突破8000美元大关。近两日来比特币持续大涨,令加密货币市场重新热闹起来。据数据显示,本周比特币市场成交金额达到100亿美元,而过去一段时间每周平均成交金额仅为50亿美元。


虽然比特币重新获得活力,一些业内人士预测比特币将会继续飙升。CoinShares董事长Danny Masters表示,加密货币市场将迎来反弹,因越来越多的区块链技术将商业化,从而将增添加密货币投资者的信心。


此外,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也对比特币构成利好。随着叙利亚局势越发紧张,以及中美贸易战风险仍未完全消散。投资者将更多资金投向避险资产,而比特币素有数字黄金之称。美国知名亿万富翁Mark Cuban就表示,他更喜欢比特币,而不是黄金。


最近几个月,比特币价格较2017年末下降了65%。许多不同的因素导致了抛售,而税收季节就是其中之一。鉴于纳税人在2017年的资本利得税比原先预计的要多,比特币持有者发现自己需要卖出更多的资产来支付这些税款。这有助于解释近几个月来的负面偏见。随着这些担忧几乎消失,市场正强劲反弹。


IronFX的高级研究分析师Peter Iosif表示,过去几天交易员们的乐观情绪可能会让他们有更高的空间。比特币很可能将继续上升,只要正面的头条新闻不断出现。


根据Tradingview平台,周五比特币的价格一度达到了8200美元,引领加密货币市场整体性上涨,在过去的24小时里,大多数的顶级金币和令牌都有两位数的增长。比特币的价格上涨了13.51%,莱特币上涨了17.12%,而波动率则上升了20.59%。


根据Coinmarketcap.com的数据,市值排名前20位的加密货币中,最大的赢家是IOTA,上涨28.36%。按市值计算,在前100名中排名第35位和第31位的比特币(115.49%)以三位数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