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腾讯音乐即将IPO 这是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7月8日周日晚间,腾讯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已根据第15项应用指引,向港交所提交有关其在线音乐娱乐业务通过经注册的公开发售在美国的认可证券交易所独立上市的方式拟进行分拆的建议。


换言之,腾讯音乐在美上市在即。目前,市场对腾讯音乐的估值在300亿美元左右。


市场份额和版权:腾讯音乐独霸天下


目前已经是国内最大在线音乐平台的腾讯音乐缘起于2003年腾讯公司成立的QQ音乐。


2016年时,QQ音乐和中国音乐集团(海洋音乐)合并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自此,QQ音乐、酷我音乐和酷狗音乐成为腾讯音乐三大在线音乐平台,三者的曲库比起网易云音乐、阿里旗下的虾米音乐等有明显优势。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目前拥有了超过1500万的曲库资源。并且除了拿下了数目众多的曲库外,腾讯音乐此前已经独家代理了环球、华纳、索尼、YG 娱乐、杰威尔音乐等音乐版权。华语、韩国和欧美的大多数流行歌曲的版权都在上述数家公司手里。相较于网易云音乐和阿里音乐,手握大量版权资源的腾讯音乐显然是优势一方。


为了巩固自己的版权优势,腾讯音乐还从2014年起也针对其他平台发起了一系列诉讼。2014年11月,腾讯方面起诉网易云音乐,称后者平台上的623首网络音乐涉嫌侵权行为。判决结果裁定,网易云音乐将相关作品做下架处理。2015年2月,微信关闭了网易云音乐的分享接口,QQ音乐方面称,盗版问题是微信封杀网易云音乐的主要原因。


在线音乐行业,用户规模也处于稳定状态,如今,在线音乐用户在网民中的渗透率已达8成,月活跃用户稳定在5.5亿-6亿之间,增速稳定在10%左右,增量空间已经不大,在线音乐行业在用户数量上也有了一个天花板。


第三方研究机构Quest Mobile认为,在此情况下,音乐APP的规模红利消失,现在很难再有爆发性增长。


市场份额来看,腾讯旗下的酷狗音乐、QQ音乐和酷我音乐占有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是网易云音乐,排名第五的是阿里旗下的虾米音乐。


不论从月活、日活还是时长等数据来看,腾讯旗下三大音乐平台都占有绝对优势。



竞争者已经无路可走?


尽管腾讯音乐在版权和市场份额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其竞争对手也有比较优势。


以仅次于腾讯音乐旗下三大平台的网易云音乐来看,其高品质、社交属性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和收入较高用户。2017年底,网易云音乐称其用户总数超过4亿。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的用户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社交属性赢得了一大批高活跃度和高黏性的用户,在网易云音乐这一平台上,用户不光是听音乐,同时还在下面撰写评论,同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财经网曾在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达成协议后在微博上调研,结果多数网友选择在双方共享版权后仅使用网易云音乐。


在今年2月,国家版权局还推动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就音乐版权合作事宜达成一致,互相授权音乐作品达到各自独家音乐作品数量的99%以上。


虽然双方对最能带来流量的音乐作品还有所保留,但是这已经极大扩展了网易云音乐等音乐平台的曲库。虎嗅网曾做过计算,于腾讯音乐本身曲库丰富,按照1%的比例来算,不计独家,腾讯音娱最多可以保留17万首;计算独家,估计最多保留5万首左右音乐。这个数量级已经足够打出那张“版权差异化”的牌了。


在版权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网易云音乐则和虾米音乐等平台推出了独立的音乐人扶持计划。例如,网易云音乐推进“石头计划”(2016年年底启动),虾米重启“寻光计划”,陌陌推出“MOMO音乐计划”,百度音乐推出“伴星计划”。


背靠腾讯,腾讯音乐会担心亏损吗?


占有大量的版权资源可以是腾讯音乐的优势,但也可能是劣势。


由于各家平台的竞争,音乐版权价格日渐攀升,成为其巨大的内容成本压力。


36氪曾援引业内人士的话指出,2017年,音乐版权到期续约,腾讯音乐至少要准备10亿元。


类似的情况也在美国发生。今年4月,全球最大的流媒体音乐平台Spotify在纽交所IPO,财报显示,2017年销售额接近50亿美元,2016年约为36亿美元,增长近40%。不过由于版权成本很高,公司亏损增加近一倍,达到15亿美元,成为了典型的“营收越高,亏损越多”企业。因此,如何实现良好的盈利水平成为全球在线音乐流媒体急需解决的困境。


第一财经指出,从目前整个行业来看,不盈利是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是成本太高,变现能力弱。


对于在线音乐平台而言,两大变现利器是广告和用户付费,全球经验看,这两块目前还很难覆盖平台的运营成本。


市场上目前对腾讯音乐的估值有高达300亿美元的说法。这么搞的估值主要取决于其行业地位、成长性和未来变现能力的预期三大方面。第一财经指出,其成长性包括中国未来增长空间、用户付费市场的发展前景等。但是这些数据也要从一定程度上通过财务数据等更多信息来判断,目前做判断并不容易。


对于腾讯音乐的高估值,36氪指出,实际上在线音乐这个市场其实并不大,但是,有了腾讯的支持,腾讯音乐却可以在音乐之外有更多发挥的余地。其他的业务包括广告、巡演、衍生品、版权管理等等。


此前,腾讯曾将阅文集团并入麾下,当时很多人并不理解腾讯发展网络文学这样一个“小众”市场的初衷。然而现在回首看来,阅文为腾讯提供源源不断的流量IP,平台上的文学作品正在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动漫、游戏,以及一系列的衍生品,已经形成一条庞大的产业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腾讯音乐的逻辑也有类似之处。


对于有腾讯这一靠山的腾讯音乐来说,市场可以期待,未来的支持是源源不断的。腾讯不仅可能会文化娱乐和社交媒体流量入口上的优势,同时还可能通过线下活动、衍生品开发等方式促进变现。


不过,从当今的流行音乐现状来看,随着年轻受众喜爱的音乐模式越来越多元,此前香港“四大天王”、周杰伦等音乐巨星引发万人空巷的场景再难出现,通过音乐要获得更多流量的成本实际上也会比之前要更高一些。

智慧银行:“软硬”兼施 成本降低,员工仍是未来发展最大资本

科技”席卷了各行各业,金融业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金融科技”应运而生。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头,国外对于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速度和能力都给予了充分肯定的态度,数字经济的发展促使各国竞争力重新洗牌,也让中国有机会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先行者。


对于银行业来说,金融科技给了银行更多的可能性,“智慧银行”便是其中之一。


智慧银行的基础——硬件+软件+人才建设的多重结合


移动支付日益普及的当下,各家银行网点开始改善和加强网点内营销渠道建设,硬件方面以服务机器人、多媒体综合屏、智能茶几、全息投影、体感互动为代表,软件方面以多媒体发布系统、人脸识别系统以及厅堂管理系统为代表。随着银行进一步深化网点智能化建设,诸如智慧柜员机、超级柜台等非现金类自助设备逐步推广至全国。在此前提下,各家银行进行了一系列的产品和技术创新,研发了大量的软硬件产品,帮助银行提升运营效率,让其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能够享受到智能化和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智慧银行已经成为银行业发展必然趋势,除了软硬件需要紧跟时代需求外,各家银行还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人才的引进及培养。有报告指出,银行运营转型首先带来的是人员结构的变动。未来随着流程持续优化和业务不断向线上渠道迁移,网点的高柜和低柜柜员将逐步被释放出来,低柜人员可逐步转为销售人员或销售支持,高柜柜员或转入后台中心或转为大堂经理、销售支持等。小编从兴业银行了解到,该行依托“一岗多能”技能培训计划,可促进操作性人员向“以销售服务为主、交易处理为辅”的综合服务人才转变,从而优化营业厅人力结构,提升用工效能。


智慧化银行降低银行运营成本


智慧银行随着智能软硬件的技术成熟,点亮了渠道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新理念、新模式,极大降低了银行渠道建设及运营成本。生物技术的普及应用,更是极大降低了银行在客户身份识别等领域的认证及风控成本。同时,大数据技术让银行的数据成为利润和价值高产出来源,人工智能更是助力银行的精准化、定制化服务惠及更多维度客群,实现了降成本、增利润的双赢。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有效破解了银行降低运营管控成本的转型难题。


在专业人士看来,智慧银行不是对银行现有服务和技术创新的简要融合,而是对银行经营管理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再造、智慧化升级。


智慧银行的未来


未来银行是智慧的,主要来讲就是据有“智能+智慧”的特征。金融科技革命不是一个纯技术的革命,而是模式革命和思维方式的革命。以前,员工队伍是银行发展的最大资本。信息社会情况下,人力资本全是内部化,通过AI和科技系统,将人类智慧体现出来。可以说未来银行是系统智商的竞争。

姜建清:场景金融成为以客户为中心、功能无缝整合的新型金融

本文系SFI理事长、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姜建清在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办“第八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演讲全文。

——————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在第七届新金融年会上,我讲的题目是《为金融科技正名》。事实上,金融科技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世界上有金融和科技之后,就出现了科技在金融上的应用。每个时代的金融科技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今天的金融科技是漫长金融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追寻金融科技之本》,主要讲三个方面观点:

一、把握金融本源

古人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金融来说,源头就是金融科技背后的商业逻辑和金融本质。金融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与人类社会的交换行为一样古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和金融功能逐步形成和完善,但相比金融机构的发展演化,金融功能作为核心和基础则表现得更为稳定,主要表现为提供支付、资产转化、风险管理、信息处理和监督借款人等方面。近些年来金融科技发展突飞猛进,金融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我们看到,金融科技虽然改变了金融交易的载体、渠道和技术,提高了交易效率,但没有改变商业的目的和对象,也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和功能。支付功能作为金融的基础功能,货币及金融正是由支付而产生,它是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资产转化功能是金融最核心的功能,风险管理和信息处理功能从保障功能亦发展为金融核心功能。数百年来金融业有了很大变化,但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具稳定性。在金融需求推动下,如今的金融规模总量更大、结构更复杂。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开放、高效、关联、互通,使金融风险更隐蔽、传递更迅速。

在金融发展的历史上,支付功能主要沿着交换效率提升的导向开展,资产转换、风险管理和信息处理三项功能主要沿着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导向开展。各项功能之间孤立存在、交叉不多。但近年来金融科技创新促进金融功能的进化,金融功能边界开始模糊,进入了功能融合的新阶段。如支付与融资功能结合,在消费信贷、信用卡、流动性管理等领域出现大量产品。支付账户与理财账户结合,保证流动性同时兼顾效益性和便利性。资产转化、风险管理与信息处理功能也融合发展,将客户营销、信用评估、风控模型等内嵌于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极大提升资产转化能力。通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闭环的金融场景,低成本、准确地判断消费者的风险水平和消费偏好,有效提升消费金融用户转化的效率。互联网的普及为场景金融带来了庞大的用户基础,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为各式线上、线下金融场景的联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风控技术的进步使得金融安全性得以保障;大数据技术则为整个场景金融生态的良性运转提供着关键性的技术支持。场景金融成为金融功能融合加速器。通过场景平台上将金融四项功能融为一体,或集成于一个手机。人与商业的关系迈入到了“场景革命”,供给、需求方便地通过“场景”建立连接,新场景正层出不穷地被定义,新平台不断被新需求创造,新模式不断在升级重塑。2017年中国场景金融交易规模超过1.8万亿元。在此背景下,新一代金融科技将银行的核心功能进行升级和融合,将金融服务贯彻于各个场景之中、贯彻于各个环节,催生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场景金融成为以客户为中心、优化真实体验,功能无缝整合的新型的金融业态。金融科技导致金融的组织结构和形式的改变,新的金融业态、模式和产品的诞生,持续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提升效率。但金融功能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思维方式固化、习惯路径依赖、不适应数据信息时代生存环境的金融机构会成为竞争的失利者,但金融中介不会消失,金融功能不可或缺。金融企业履行金融功能、服务社会的本源不可改变。

二、锤炼科技特色

近几十年来,金融业的竞争越来越多的集中在了金融科技的竞争上。当前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呈现出蓬勃生机。金融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金融业最新的创新成果与金融科技紧密连接在一起,金融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紧密连接在一起,金融业未来与金融科技进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金融科技依然在持续进步,人们为今天的金融科技赞叹,欢呼。但明天、后天会有更新、更难以预见的金融科技会诞生,变化的周期会越来越短。它们必然会一次次冲击现有的金融业态。

不同的金融企业,可根据资源禀赋的差异,选择有利于发挥其竞争比较优势的道路。一个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一定具有其个性和特色,包括科技特色。未来金融的竞争优势并不在于昂贵的硬件设备、复杂的算法模型和天量的数据信息,当然也不在于机构网点的众多或资产实力的强大,但成功的金融企业都须实现数字化变革,未来数字技术对金融业的重构将超过想象。基于工业社会时代形成的金融服务体系,将变迁为基于数据时代架构下的金融服务体系。它体现为金融业的品牌(信任)、客户(流量和规模)、管理(风险控制)和信息(数据基础)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体现为确立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思路,从数据中获得洞察力,使经营决策从依赖经验向依据数据转变,将数据作为判断市场、精准营销、发现价格、评估风险、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体现为整合客户、渠道、流程,实现统一客户画像,形成全景视图;体现为提升资产端的金融科技含量,依靠数据分析、风控模型、多维判断、相互佐证确定风险和定价,实现准入精准化、审批自动化及风控模型化,开发更多的线上自助融资产品。

金融竞争力的持久优势离不开金融科研投入,建立业务、科技专家深度融合的团队和灵活敏捷型的研发模式。金融科技发展要重视基础研究,与时俱进、储备长远。重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应用开发。这场由现代金融技术驱动的革命,最终会对金融业进行根本性变革。金融科技的成功应用会极大地降低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和提高效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会促进金融业自我扬弃、持续改进,提升市场运营和决策能力。大数据技术帮助金融业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和价值。金融服务自助、智能、移动和便捷已成趋势,未来的银行不是客户必要去的地方,而是随时可得的服务。简单重复业务被技术和机器替代,金融业去机构、去人工会成为一个渐进但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坚守服务初心

金融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职能分工,它的经济性在于发挥了中介作用,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发展有了推力,财富得到增值,效率、福利得以提高。金融的社会性,对于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高效和包容的世界,意义同样重大。无论如何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包容增长、满足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并没有变化。

党的十九大上提出,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创新发展,应该不忘初心、坚守本心,牢记金融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提供更包容、更有质量的金融服务。而野蛮扩张、乱象丛生、以高息收入掩盖无实质风险防控的所谓“金融科技”,则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和金融本质。由于金融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外部性的特征,对实施金融功能的机构必须严格准入、严厉监管。应以实质履行的金融功能,判断机构的金融属性,进而确定其是否应纳入金融监管。要加强监管科技化和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强化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控能力评估。对大数据有效性和风控效果压力测试,应成为市场准入和监管的重要标准,将监管的防线前移。

当前金融机构对于金融服务的供给力度仍然不足,特别是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一直以来未被有效满足,巨大的服务真空为金融科技带来机会。通过金融科技技术运用,打破传统的金融边界限和竞争格局,创造出新的业务产品、渠道和流程,改变金融服务方式及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提高在传统业务模式下容易被忽视的微型企业客户的服务供给,将掀开金融竞争和金融科技发展的新的一幕。对于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意义重大。金融科技发展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相结合,金融支持经济薄弱环节的同时要注意“普”和“惠”的兼顾。金融科技的发展前景灿烂,但一定要让它走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道上。

A股三大股指集体拉升 沪指涨超1% 银行股集体飘红

中国6月外储31121.3亿美元 结束两个月连降

退欧事务一二把手意外辞职 英国软脱欧再生变数

周一亚市早盘,英镑短线急挫,涨幅收窄至逼近平盘。稍早,英国负责退欧事务的两大要员双双请辞,令该国平稳退欧再添一层不确定性。


英国退欧事务部确认,原部长David Davis周日已辞去公职。随后,英国退欧事务部次长Steve Baker也被英媒曝出已经辞职。目前尚未公布继任人选。很快,卫报称,英国退欧事务部长助理Suella Braverman也已辞职。


知情人士说,David Davis及其副手Steve Baker都是长期的欧洲怀疑论者,他们决定不支持首相梅上周五提出的退欧方案。


北京时间周一清晨,David Davis发表讲话称,当前的政策趋势与策略令实现退欧的概率越来越低。总的来说,首相的政策方向令英国在谈判中处于劣势。


持硬退欧立场立场的英国保守党议员Rees-Mogg批评称,首相允许David Davis辞职是一次严重错误。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Theresa May)今晨发表公开讲话称,对David Davis辞去退欧事务部长职务感到遗憾。她同时承认:“我与Davis在英国退欧政策的界定上存在分歧。”


梅还称,英国政府在谈判问题上的立场与英国退欧公投以及选举中的授权是一致的。议会在退欧后能够重新应用英国法。政府需要更加有序地实施政策,将就与欧盟的未来关系展开更加详尽的对话。


英国将于明年3月29日正式脱离欧盟,但迄今为止保守党内部对于退欧方案仍存在分歧。


上周五,英国首相特雷莎·梅(Theresa May)的退欧计划在内阁取得共识。该计划旨在加快陷入停滞的退欧谈判。


梅计划推动建立一个与欧盟的“商品自由贸易区”以及维持紧密贸易关系,同时承诺将终止公民的自由迁移、不再认定欧洲法院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停止向欧盟缴纳巨额费用。


欧盟负责英国退欧事务谈判的首席代表巴尼尔(Michel Barnier)对该协议表示欢迎。


梅可能会在今日举行的议会上公布其退欧计划,届时,她可能会与国会议员爆发激烈争辩。


消息公布后,英镑/美元短线下挫20点,涨幅收窄至不到0.1%,报1.3293。




为什么商品评价需要应用区块链技术?

1.我们真的依赖购物“好评榜”吗?

58%的消费者每周至少浏览一次购物评价,可以说好评率对消费者的影响力不容低估。研究显示,93%的消费者表明,他们阅读到的推荐购买信息会影响他们最终的购买决定。

可以说,当今时代在线购物平台风靡,人们已无需亲眼审视商品即可通过网络购买,而其他消费者的购买评论(好评)要比商店的推销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但这样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并非所有的购物网站和网站上的评论都具备同等地位。既然有人信任这些平台,这就意味着该平台会受到人为有意操控。也可以理解为,恶意刷好评。根据同一调查,过去一年中,每五人就有四人阅读过虚假评论,84%的人承认很难辨别好评的真假与否。


2.为什么存在伪造评论?

有时,是因为有人花钱雇人伪造评论。

创业公司及那些受到真实客户差评影响的公司,有时选择雇用评论人撰写令人耳目一新的评论。这样有助于创造出一种假象:创业公司拥有一群支持者,而评级很差的公司也能通过这种方式人为提升声誉。

尽管不少商家致力于创造消除虚假评论的软件,零售商也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删除虚假评论,但伪造评论的做法仍然大肆流行。

部分原因在于,评论人无需证明其已经购买了产品即可做出评论 - 某些情况下,评论人甚至不需要提供其姓名或账户等信息提交评论。那么,这种现象应该如何治理?

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在确保保密性的情况下追踪消费者的购买情况,只允许其为购买的产品做出评论,同时也起到防止人们撰写多个帖子的作用。因为商家可以借助防篡改数据库查证用户的购物历史,确认评论人是否确实购买过该产品。

阅读推荐评论时要注意的警告标志主要有以下两种:出现不寻常的连续多个五星评论以及评论言语模糊,模糊语言实际上表明评论者从未真正关注过其评论的产品。而真正的评论人则会提供详细信息支持其评论。


3.产品排名不可信?

如果一网站的产品排名是根据产品收到的评论而制作出的,那么你就得小心谨慎了。一位多年为各餐馆撰写虚假评论的新闻记者,就揭露了网站如何被操纵的经过。他创建了一家假餐厅,使其在TripAdvisor榜上有名:具体操作是,放上配有高端“食物”的照片,但这些食物实际上由漂白剂和剃须泡沫制成。之后,他要求朋友们留下关于这个虚拟餐厅的好评,而这个场地实际上仅仅是他在伦敦居住的一个棚子而已。最终,该餐厅排名飙升至全市第一,虽然其从未为公众提供过一次食物。


4. 为产品发表评论的大V靠谱吗?

一些知名的YouTuber视频博主会靠评论化妆品、游戏或任意商品获取上百万订阅量...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如他们的评论一样。 尽管这些明星的评论似乎不偏不倚,但无数调查显示,公司为推广产品付给这些明星宣传费——或者他们同自己的粉丝分享各种产品,以此获得部分销售提成。多数情况下,明星们不会向他人透露这种利益关系,因此,年轻和易受影响的观众不会意识到某些产品的好评与实际并不一致。

这一问题令人担忧,因为YouTube影响了18%的购物者。英国,51%的18至30岁的成年人透露说他们曾购买过某位明星评论过的产品。


5. 只有好评存在虚假现象吗?

事实远非如此。

在游戏制作领域,有个著名的现象是“评论炸弹”,这种做法是集中给某些开发者的游戏差评。有时候,会损害刚刚发布了首款游戏的初创公司的声誉。

以Campo Santo公司为例,该公司曾发布了《看火人》游戏。Youtube游戏主播PewDiePie在一个视频中使用了种族歧视的言论,该公司以版权为由,勒令该名网络红人将其制作的相关视频下架。Steam游戏平台上留下了大量负面评论,结果是该网站已开始屏蔽“评论炸弹”留言。

餐馆也经常被负面评论淹没。某个美国面包店拒绝为同性恋夫妇烘焙结婚蛋糕,这一颇受争议的做法登上头条后,该面包店收到多条一星评论的轰炸。 最近,一家餐厅在开张前遭受了一系列恶意评论。原因是餐厅主人的丈夫在NBA总冠军赛中的表现惹恼了一些篮球迷。


6. 问题频出,区块链能做什么?

区块链可以帮助公众建立对网评的信任。

该技术有可能大大减少带有某些幕后动机的评价——因为这类评价误导了顾客,诱导顾客将辛苦赚来的钱花在一些不合格的商品或不达标的服务上。

像UUNIO这样的区块链平台誓言要开创“不受外部影响或互动”干扰的书写评论区。它的目标是:聚合有关“世上一切事物”的评论,无论用户给出好评或差评—UUNIO都会以赠与UNNIO虚拟加密货币作为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