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美团欲拉长金融生态链,下属小贷公司发行首单生意贷ABS

互联网巨头们的ABS再“破冰”。


11月21日,美团完成首期5亿元专项计划的设立,而美团获批的生意贷ABS额度总额为50亿元。借场景优势,美团正在打通金融的“任督二脉”。


美团获批的ABS产品全名为“中金-美团生意贷第X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下称“美团生意贷第X期ABS”)已经获批深交所储架发行额度50亿元,并于2018年11月21日完成首期5亿元专项计划的设立,其基础资产为重庆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美团小贷”)向美团网及大众点评网合作商户发放的“生意贷”贷款债权。


“生意贷”衍生出的ABS


“美团生意贷第X期ABS”依托美团点评平台生态内生意贷业务板块,以业务链条中美团小贷向合作商户发放的小微商户经营性贷款为基础资产。募集资金可以用于持续稳定地为小微商户提供低成本贷款资金。


互联网巨头发行ABS并不新鲜,其中不乏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巨头的身影。根据信托业协会11月21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信贷ABS基础资产的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2017年消费金融ABS发行16单,发行规模为836.74亿元。目前非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有助贷形式(银行、信托、持牌消金公司提供资金)、ABS、ABN、P2P几种模式。


巨头们发行ABS无非是为了解决融资问题,对于美团而言,首单ABS的意义非凡。首先,这是美团在金融的布局之路上的再进一步,通过发行ABS,可以借助场景优势打通资金和资产两端,解决自己场景中商户的融资难题。其次,这单ABS背后的底层资产和以往巨头们发布的不同,值得关注。和大多数巨头发行的基于个人消费金融产品类所不同的是,美团这次盯准的是小微商家。


2016年11月,美团取得小额贷款牌照,注册成立了重庆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依托流量和消费场景优势,美团小贷服务于美团点评生态圈内的510万年度活跃商户,主打产品就是美团生意贷,美团生意贷贴合美团的下半场战略。


美团生态金融事业部相关负责人称:“美团生意贷核心是配合美团整体的下半场战略,目前美团餐饮生态圈为千万线下小微商户提供营销、供应链、物流、IT、经营、金融六大服务。其中生意贷提供的是简单、便捷、高效的经营性贷款服务,帮助他们做好生意。”


顾名思义,美团生意贷是在美团开店宝APP中的一款产品,目前生意贷分极速贷和大额贷两种,极速贷只需提供身份证、营业执照等基本申请资料:用户1分钟申贷、10秒内出授信结果、全程0人工介入,大幅降低了信贷成本。大额贷涉及人工审核环节,需半个工作日完成。


生意贷切入的是小微商家的需求“脉络”,不仅仅是贷款产品,覆盖了小微商家在运营中的各个环节,是“一条龙解决方案”,其中包括精准的在线营销工具、高效的及时配送基础设施,云端ERP系统、聚合支付系统,以及供应链和金融解决方案,并计划为商家提供更多增值解决方案。


利用生意贷,美团不断在金融板块开疆拓土。目前美团服务覆盖2800个城市,涵盖餐饮、外卖、酒店旅游、电影、休闲娱乐等200 多个品类,而“美团生意贷”的业务已覆盖全国1556个县域,户均贷款额为8万元。


美团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这次和中金公司的资产证券化合作,不仅填补了目前资产证券化市场在生活服务电商平台这一领域的空白,还是双方持续服务小微企业、促进消费升级、推动普惠金融的重大举措。未来,美团将坚持通过自身优势为小微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小额贷款服务,根据监管政策导向,合理安排发行额度。


“510万+”的金融“下半场”


互联网下半场,美团被外界界定为生活服务领域的互联网公司,美团不断加码B端业务,其组织结构调整也明显在突出对于B端服务或者B端业务的发展。和此契合的是,金融业务亦是美团在B端业务中的重中之重,美团也在探索自己金融的“下半场”。


目前美团餐饮生态圈为千万线下小微商户提供营销、供应链、物流、IT、经营、金融六大板块的服务,其中生意贷提供的是简单、便捷、高效的经营性贷款服务,而嫁接在生意贷这一底层资产上的“美团生意贷第X期ABS”则是美团落地“场景+金融”战略的重要一环,是为服务小微商户的最直接的“触角”,通过ABS,能够解决更广泛的小微商户的需求。


美团金融的下半场,正是要寻找千千万万的此类“触角”,生成一张大网。


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穆荣均曾描绘过美团金融的愿景图,“通过‘场景+金融’双向赋能,将美团渠道、技术、营销等方面的能力,与金融机构在资金、风控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优势互补,共建普惠金融新生态。通过场景触达用户需求,才能服务到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让金融下沉到全国更多的省市县区中,为小微企业和用户提供多维度金融服务,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和其他巨头相比,美团的优势在于场景和粘度。在美团的到家、到店、出行、旅行四类场景中,都是和用户密切相关的金融业务生长的土壤。如今,在美团钱包里接入着借钱、理财、美团信用卡、保险、亿联易贷等多个金融端口,美团已变身为一个多样化金融服务的流量入口。


在多个金融端口中,小贷业务既是核心又是“主力”。


2016年11月,美团子公司重庆三快拿下小贷牌照,美团即开展了面对商户开放的美团小贷业务,包括无需申请和抵押可直接享受的5万以内的小额贷款和无抵押线上申请的最高额度为50万的大额贷款。


链接了510万B端活跃商户、手握多张金融牌照的美团,当然不会止步于小贷业务,在小贷业务由点到面的网状发展之后,掌握巨大场景优势的美团在金融的下半场中正在蓄谋更大的棋局。

高投入、高增长,拼多多三季度持续“烧钱”引流量

拼多多在质疑中交出了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


作为黑马的拼多多,在本次财报中依然延续了其高速增长的一贯作风,GMV及收入双增长,对电商格局的影响还在加大。


根据财报,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拼多多平台GMV达3448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386%;年度活跃买家数3.855亿,较去年同期增长144%;平台移动客户端平均月活用户数为2.317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26%;在2018年第三季度,拼多多平台营收33.724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679%。


这组数据背后,是拼多多加大技术研发、高额投资储备,以及持续烧钱投广告带来的流量效应。


高GMV和用户增长


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拼多多平台GMV达3448亿,较去年同期增长386%,环比增长43%。


作为电商行业的重要指标,拼多多的GMV增速远超预期。拼多多没有公布单季度的GMV数量,单从12个月内的GMV数字来看,其增长率达386%,是电商行业平均增速的15倍。


从拼多多利用微信分享、多人拼团购买的购物模式来看,这样的成绩并不意外。另一方面,这个数据也说明了拼多多社交电商的体量还未触及天花板,下沉市场的购物潜力依然有掘金空间。


在用户增长方面,拼多多在第三季度新增4200万的活跃买家数,平均月活用户新增3700万,这表明平台在维持用户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较高的用户留存率。


在电商行业整体趋于萧条的背景下,拼多多利用更为低价的活动促销、APP站内游戏多多果园的互动式行为提高用户粘性,成功拉新促活,将拼多多的增长率保留在较高水平。


据国内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发布的《2018年Q3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在综合电商领域,拼多多的日均启动次数最高,淘宝与拼多多持平,京东趋于平缓。


不过,同一份报告显示,在2018年第三季度,国内的电商整体规模趋向稳定,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增速平稳,仅拼多多的环比增长有所回落。


225亿现金及投资储备


除GMV增长外,拼多多在第三季度财报的另一看点是225亿现金及投资储备。


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拼多多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总额为人民币225亿元,上一季度这个数字为103亿。


然而,拼多多并未在财报中透露投资储备的细节,单季度122亿的增长来源也未可知。


营收与销售支出持平


由于平台业务量激增,拼多多在第三季度人力投入、云服务、呼叫中心支出和商户支持等成本增加,但基于线营销技术服务收入的增长,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平台Q3的亏损收窄至7.9亿元。计算股权激励等成本的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平台亏损为人民币12.695亿元。


快速增长的体量带来了人员、运营等多方面资源的投入。据拼多多官网公布的数据,拼多多在2018年1月,公司的员工数量已经超过5000人,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拼多多的行政支出3.06亿。


拼多多持续烧钱引流量


广告费用依然是第三季度的支出重点。当季,拼多多投入品牌推广、广告及促销的销售费用为32.30亿元,其中包括平台投入电视广告等费用,接近其33.724亿元的营收。


这就意味着,拼多多在第三季度的营收与销售支出基本持平。虽然拼多多维持着高增长、高活跃的状态,但其冠名综艺、烧钱补贴等营销行为带来了巨额支出,以致于33.724亿的营收几乎被广告支出抵消。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的部分收入还来源于“在线营销技术服务收入”,这项技术服务收入为29.7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27%。基于这部分收入的增长,拼多多当季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为2.497亿元,为正数,去年同期的该项数字则为负6.821亿元。


黄峥在财报电话会议中提到,拼多多从上一季度起逐渐为商家开设了“多多大学”,帮助商家更好地经营网店、合理营销。由此看来,拼多多对商家的培训服务或成为未来一项巨大的盈利来源。


3.32亿研发费用


拼多多还加大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


在2018年第三季,拼多多将研发费用的投入增加至3.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28%,较Q2环比增长80%,平台研发投入占比攀升至9.8%。


这个数字相较于阿里在技术上的万亿投入和多年耕耘自然无法相提并论,但其攀升的投入占比意味着拼多多有意把技术引入公司基因。


拼多多基于分布式人工智能架构的深度学习模型,目前主要用于辅助平台的打假行动。


拼多多成立以来,山寨、假货传言频频,拼多多试图通过投入算法完善技术辅助打假行动。根据拼多多提供的数据,在今年9月,通过平台的自主算法,平台主动关闭了涉嫌违法违规的店铺5500多家,下架问题商品超过770万件,前置拦截疑似假冒商品链接超过300万条。


在拼多多创始人兼CEO黄峥的设想中,拼多多的理想形态是一个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而非时下流行的集中式大脑型AI系统)驱动的Costco+Disneyland的结合体,黄峥希望拼多多能集购物与娱乐为一体,并做到产业变革。


黄峥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拼多多会持续大幅增加技术投入,运用基于分布式人工智能架构的深度学习模型,持续提升产品及推广推荐的精准度。此外,拼多多还和世界各地科研机构合作,以提升公司在分布式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能力,黄峥将直接领导相关工作。


可以预测,拼多多并不想靠目前的烧钱引流量模式来长久获客。拼多多加大技术投入,意味着其后台和系统趋于稳定,大数据和算法更好地支撑订单增长,后台运营更加智能化,长远来看有利于其生态和规模化管理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黄峥理想中的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通过基于分布式人工智能架构的深度学习模型,似乎能够向前迈步了。

哔哩哔哩三季报营收超预期,净亏损2.46亿元

美国时间11月20日,哔哩哔哩发布了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哔哩哔哩第三季度总净营收达人民币10.788亿元(约合1.571亿美元),同比增长48%,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营收为1.47亿美元的预期。


营收主要来源于移动游戏业务方面。在第三季度,哔哩哔哩的移动游戏营收为人民币7.440亿元(约合1.08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4%。财报表示,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于移动游戏付费用户人数增长,其第三季度移动游戏平均月度付费用户人数达9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


此外,哔哩哔哩在当季来自于直播和增值服务的营收为人民币1.694亿元(约合2470万美元),同比增长292%。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在商业化方面加大了努力,尤其是由于直播服务和高级会员计划的付费用户人数增长。来自于广告的营收为人民币1.373亿元(约合2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79%,增长主要来源于2017年第四季度推出的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


报告期内,哔哩哔哩净亏损人民币2.461亿元(约合358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的净亏损人民币1460万元相比有所扩大。


用户方面,哔哩哔哩第三季度平均月度活跃用户人数(MAU)达9270万人,移动月度活跃用户人数达80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5%和33%;平均月度付费用户人数达35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2%。


哔哩哔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睿表示:“在本季度和最近几个月,我们通过强大的PUPV生态体系和一些合作协议,增强和扩展了我们的内容。10月,我们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扩大我们在动漫项目上的合作,并联合运营更多腾讯游戏。”


此前,在10月31日,有消息传出,称在腾讯成为第二大股东之后,哔哩哔哩又于近期获得阿里投资,这次投资的性质也是增资扩股。目前,腾讯对哔哩哔哩的持股比例达到了12%,而阿里则据传将占哔哩哔哩10%的股份。对此,哔哩哔哩和阿里均表示,投资信息以官方公告为准。


与此同时,也有报道称,哔哩哔哩计划收购网易旗下的漫画社区网易漫画,但这一消息同样未经正式证实。目前,哔哩哔哩已经投资了接近50家ACG产业链公司,涵盖了内容制作、虚拟动漫偶像等领域。

京东金融“变身”京东数科,业务版图向实体产业扩张

京东金融正在淡化自身的金融色彩,现在这家公司正将版图延伸至其他实体产业领域。


11月20日,在京东数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会上,“京东金融”品牌正式升级为“京东数字科技”。在品牌升级之后,京东数字科技旗下将包括京东金融、京东城市、京东农牧、京东少东家、京东钼媒等多个独立子品牌。而京东金融子品牌仍是最核心的板块之一,有个人金融、企业金融、金融科技等数字金融相关业务。


京东数科CEO陈生强提到,从2013年开始,京东金融用两年时间搭建了一整套服务于零售产业链的以风险定价为核心基础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到2015年,京东金融开始提出金融科技的定位,为金融机构提供数字化服务。在此过程中,京东积累了大量toB服务经验,连接产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尤其在基础技术领域,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声学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并且在很短时间内进入产业级应用。


基于京东金融在服务金融机构中积累的技术能力,现在则是将这些能力扩展到更大的版图,从金融行业走向其他实体产业,如智慧城市、农牧、线下营销等等。“数字科技也可以服务实体产业互联网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实体产业发展。”陈生强说,“从金融数字化到产业数字化,是一个自然进阶的过程。”


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京东数科副总裁曹鹏表示,京东数科选择进入智慧城市、农牧、营销等场景的原因在于,城市有最多的数据,着重发展智能城市业务,就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数据做更多事情。选择营销场景,则因为营销是京东数科所有客户的痛点,而农牧场景则是一个京东内部孵化出的项目。


具体来讲,京东数科会在四个层次做事情,首先是基础设施层,即私有云,包括计算能力、存储、分布式架构等技术;在这层之上是技术核心能力层,包括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IoT技术;在技术层之上是场景层,依托于具体的场景,例如营销、客服、风控,每个场景背后都需要一个或多个技术职称;在最上层是行业解决方案,京东数科会在技术与场景的基础上,包装出能够解决行业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京东数科的新版图中,陈生强着重介绍了京东城市以及京东钼媒,并称其为“两个突破性业务进展”。”京东城市的主要业务是智慧城市建设。京东钼媒则是基于物联网的数字营销服务体系,目标是提升线下媒体资源投放的管理效率、打通线上线下广告衡量机制。


除了上述两项新业务外,京东数科还在数字农业、数字校园等场景中推出了数字化产品或解决方案。不过,除了金融板块之外的其他业务板块目前仍在初期拓展阶段,未来能否取得成功还有待市场检验。对于目前京东金融在京东数科总营收中所占的比例,京东也未做透露。

腾讯《无限法则》和区块链平台合作,它能让“区块链+游戏”真正落地吗?

日前,电竞娱乐平台SLIVER.tv宣布,其与腾讯旗下的大逃杀类网游《无限法则》达成了一项直播合作。


SLIVER.tv在其官方推特上宣布了这一消息。具体的合作内容是,双方将共同推出一个全天候的游戏直播频道,频道内将支持一款区块链货币Theta的使用,在频道中进行直播的玩家有机会获得Theta币。


用户可以使用Theta币在这个电竞平台上购买包括皮肤在内的一些游戏道具,或者获得一些现实产品的购买优惠。


腾讯方面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腾讯游戏北极光工作室群的《无限法则》项目与SLIVER.tv达成了一项关于这款产品在北美地区小范围的推广合作。关于区块链相关的内容,腾讯并未给出进一步介绍。


《无限法则》是腾讯在2018年9月上线的一款大逃杀游戏。这款游戏包括全维度战场、动态天气系统和物理破坏效果等特色。这款游戏目前尚未登陆国内市场,也没有进入腾讯旗下的WeGame平台。


公开信息显示,SLIVER.tv成立于2015年9月,是一家拥有360度全景VR直播技术的电竞直播平台;Theta是由SLIVER.tv在2017年6月所推出来的一个区块链项目,目的在于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闲余带宽,使得网络上的终端设备成为缓存节点。一定程度上,它和此前迅雷所推出的“玩客币”在机制上有相似之处。


和“玩客币”类似的是,分享带宽的用户也可以从SLIVER.tv平台处获得相关的“Theta币”作为奖励。2017年12月,Theta币在SLIVER.tv的平台正式上线,2018年1月开始发售。此前,用户可以使用Theta币打赏平台上的主播,或者购买虚拟商品。


可以说,腾讯这次和SLIVER.tv的合作,更多地是体现在了内容方面,“区块链”则可以被看作是对外宣传的一个噱头。


此前,区块链和游戏的结合,更多地是体现在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游戏元素,从而形成游戏元素的不可复制性上。比如说,一度流行的《CryptoKitties》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让每一个“猫咪宠物”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资产稀缺性。


包括百度、网易在内的企业之后都推出了这种类型的游戏。不过由于游戏性的缺乏,这类“区块链宠物”游戏最终也没能火起来。


在那之后,网易推出的网游《逆水寒》也尝试过推出虚拟货币“伏羲通宝”。按照网易的说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游戏行业公认的游戏资产管理标准,实现游戏资产的保值。这可以算是区块链货币概念在游戏世界的一次直接移植。


在接受钛媒体旗下区块链资讯平台“链得得”的采访时,网易副总裁胡志鹏透露,接下来网易将在《倩女幽魂》、《流星蝴蝶剑》等游戏中引入区块链技术,来继续尝试新的可能。


不过,除去这次和SLIVER.tv的合作之外,腾讯此前也曾经推出过自己的区块链游戏。在2018年4月举办的腾讯新文创“UP”大会上,腾讯就公布了一款名为《一起来捉妖》的区块链AR手游,部分稀有的道具可以在区块链上实现永久保存。


目前来看,各家企业对于区块链游戏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并没有一家公司找到了比较火热的“区块链+游戏”落地模式。可以说,游戏现阶段还不能算是区块链落地的一个主要领域,区块链现在还是比较适合像金融、政务这样,对于数据的保密性有较高要求的细分领域。

又要大手笔收购?亚马逊被曝竞购迪士尼22个体育网络 金额或达200亿美元


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正欲切入媒体行业,大手笔收购体育网络。


11月21日,美国财经媒体CNBC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亚马逊在竞购华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下称“迪士尼”) 旗下22家地区体育网络,包括播放纽约洋基队比赛的YES Network,以及其他播放各种职业联赛、地区比赛的网络。


有消息人士向路透社透露,这笔交易金额可能高达200亿美元。如果亚马逊达成收购协议,价格将超过其去年收购全食支付的137亿美元。


CNBC还指出,除了亚马逊,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KKR,黑石集团,两家广播电视公司辛克莱广播集团和Tegna也参与了这些网络的首轮竞标。


虽然福克斯首席执行官拉克伦·默多克(Lachlan Murdoch)本月初在Dealbook会议上证实,他的公司有兴趣回购这些网络。不过,有消息人士向CNBC透露,福克斯没有提交第一轮竞购方案,但有可能加入加入到第二轮中。该媒体获悉,下周将对投标公司进行尽调,对这些体育网络的第二轮竞标将在今年底前完成。


这笔交易是此前迪士尼收购福克斯的延续。早在去年12月,迪士尼就宣布与21福克斯公司达成协议,准备以约524亿美元收购后者重要资产。今年6月月,迪士尼又将收购报价提高至713亿美元,以应对美国有线电视公司康卡斯特(Comcast)提出的650亿美元竞购交易。


最终,美国司法部有条件批准了迪士尼以713亿美元收购21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交易,但要求迪士尼出售21世纪福克斯旗下22家地区体育电视网络,以纾缓垄断指控,否则上述并购交易可能会导致这些地区体育电视网络在当地市场收取更高费用。


迪士尼随即发表声明称,根据与司法部达成的协议,迪士尼在完成并购交易后将有至少90天时间出售这些地区体育电视网络资产。


CNBC认为,亚马逊的兴趣可能会推高福克斯的竞购价格,帮助迪士尼从必须剥离的资产中获得最大价值。但由于其节目收入增速下降,亚马逊并不想长期经营有线电视网络。


BTIG分析师里奇·格林菲尔德(Rich Greenfield)则认为,亚马逊可以买下这些网络,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淘汰它们。“体育也是可以保持观众收视率的内容,还可以反过来支持亚马逊700亿美元的电视广告业。亚马逊随后还可以提供仅供亚马逊Prime用户使用的内容,或者提供一个附加的亚马逊频道(Amazon Channel)。”Greenfield分析称。


从迪士尼方面来看,CNBC认为,其最好的长期战略是保留亚马逊作为竞标者,从而在这场交易中争取更多的钱。


截至11月20日收盘,迪士尼股价跌超3%,报111.87美元,市值逾1663亿美元。



蓝箭航天完成3亿元的B+轮融资

在11月20日举行的华创资本思享会上,民营火箭公司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透露,公司已于9月完成B+轮3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融资由华创资本领投,中冀投资、西电天朗创投(聚卓资本)、36氪基金跟投,金风科技、创想天使、中天世纪等老股东继续追加投资。截至2018年9月底,蓝箭航天累计融资金额超8亿人民币。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公司主力产品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和中型液体运载火箭“朱雀二号”(ZQ-2)研发制造以及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试图打造独立自主的新型液体火箭研发、生产、试验全流程。


目前,“天鹊”(TQ-12)发动机已于2018年9月底完成短喷管状态推力室试车,预计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全系统试车。基于此款发动机研制的中型液体运载火箭“朱雀二号”(ZQ-2)计划于2020年首飞。


此前,蓝箭航天曾在10月2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因三级出现异常,搭载卫星最终未能入轨。初步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怀疑末修姿控动力系统某推力室输送管损坏导致控制力下降和推进剂泄漏。


资金问题一直是商业航天初创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背靠亿万富埃隆•马斯克和杰夫·贝索斯的美国商业航天企业SpaceX和Blue Origin(蓝色起源)不同,中国的商业航天企业更多依靠外部融资。


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商业航天初创企业共获得超过4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主要从事火箭制造和发射服务的蓝色起源获得19.41亿美元的资金。中国企业共获得约3亿美元的投资。


今年5月,SpaceX也获得5亿美元投资,埃隆•马斯克跟投1亿美元。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在10月表示,他计划明年为蓝色起源多投资“一些资金”,同时他也提到当蓝色起源需要钱的时候,自己从不会拒绝。在此之前,贝索斯每年为蓝色起源投资的金额都为 10 亿美元。


截止今年8月,另外两家民营商业火箭公司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也分别完成A轮和B轮融资,合计累计融资越14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