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一周制造丨台积电拟投33.6亿美元建厂,ABB斥资3亿美元建制造基地

中国商飞上飞公司与腾讯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11月12日消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上飞公司”)与腾讯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将将共同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前沿技术在航空工业及相关上下游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ABB斥资3亿美元,打造厦门创新与制造基地


ABB11月13日宣布,位于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的ABB厦门工业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占地面积达42.5万平方米,ABB投资3亿美元,拟将其打造为ABB全球最大的创新与制造基地。


该工业园整合了ABB从研发、制造、工程到销售和服务的全产业链业务,并涵盖了ABB中国供应链管理等职能部门。今后该工业中心将专注于开发和制造电气产品和电网两大事业部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沃德智能携手海尔COSMOPlat


11月13日消息,海尔COSMOPlat与沃德传动(天津)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海尔工业园举行。


根据合作协议内容,基于海尔以大规模定制模式为主线构建的工业APP开放生态体系,双方将共同打造工业设备智能健康管理平台,在智能制造、传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技术研发、业务拓展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HPE Aruba与西门子建立物联网合作关系


西门子将与HPE的Aruba部门合作,更好地整合部署工业物联网。这两家公司的目标是围绕融合运营和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对于HPE,与西门子合作,可增强针对工业客户的能力,而西门子可获得HPE Aruba的边缘计算和网络技术。


中国移动首次发布工业互联网系列产品


11月14日,"赋能行业·智造未来"中国移动工业互联网产品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移动首次针对工业互联网垂直行业,发布了以"1+4"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即1个行业平台,提供统一、通用、聚合、开放的行业共性服务;4大垂直行业,即制造云、电器云、能源云、动力云。


台积电拟投资33.6亿美元建新厂房


11月14日消息,台积电(TSMC)已批准拨款约33.6亿美元,用于建造新的晶圆厂、推进先进节点及专业技术升级以及增加相关产能。


新批准的资本支出还将用于将某些逻辑技术能力转化为专门技术能力、研发资本投资,以及2019年第一季度的持续资本支出。此外,台积电董事会还批准另外投资1732万美元用于2019年上半年的租赁资产。


宝马集团3D打印的零部件已达百万


最近,宝马集团将其生产的第一百万个3D打印零部件-车窗导轨投入批量生产,用于BMW i8 Roadster。该导轨仅需5天就成功研发,然后很快在莱比锡工厂投入批量生产。


在过去的十年里,宝马(BMW)已经生产出一百万个3D打印的零部件。今年,宝马集团增材制造中心(BMW Group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entre)预计将生产200,000个3D打印零部件,比去年增加42%。


吉凯恩与EOS达成金属3D打印工业化技术合作


11月15日,金属粉末行业内以创新著称的领先的材料与部件制造商吉凯恩粉末冶金公司(GKN Powder Metallurgy)今天宣布与全球领先的工业级金属和聚合物3D打印技术提供商EOS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已共同设计出一种全新、高生产率的激光金属3D打印工艺,将生产时间缩短了70%,总成本减少50%。


中南高科·合肥长丰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开工


11月15日,中国二十冶城市建设公司承建的合肥市中南高科·合肥长丰智造产业园一期工程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定位于集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疗、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于一体的高端智能生态创新产业园区。

京东方新技术曝光:OLED再加筹码,未来蒸镀设备不再依赖日韩企业

在过去的1年,京东方既受到了很多赞美,同时也遭受到了不少质疑。2017年作为国内首次拥有量产AMOLED生产线的企业,成为了我们又一领域的零突破。京东方还有望挤走三星,进入苹果供应链,更是为国人争光。但是仍然不乏一些质疑着发声:京东方制造出OLED屏不算什么,背后能够制造OLED屏的蒸镀设备的企业才是技术高峰。而这些蒸镀设备的企业又恰恰主要分布在日本和韩国。


的确,京东方在每两年就斥巨资扩张建厂的同时,所用的设备大部分都是从日本、韩国进口。为拿下苹果这个大客户,又花了约1.57亿从韩国SNU进口蒸镀设备。虽然目前京东方与这些设备供应商具有稳定的合作关系,但是一方面竞争对手也在韩国,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如果设备的控制权一直掌握在别的国家手中,那么技术OLED的技术再高超,也确实存在短板,风险很大。质疑者一方面处于技术的质疑,另一方也是对于每年京东方将营收的15%投入到研发经费和庞大的研发团队的质疑。


京东方从1993年,从一个连续亏损7年的北京电子管(京东方前身),经过25年发展到今天,LCD出货量第一,市场占有率达22.3%,实现AMOLED量产,打破三星垄断,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京东方从2005年开始,重心往液晶面板业务转移后,每年投入15%营收进行研发,并且京东方还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到2015年,已经累计亏损了75亿元,每年靠政府资金补贴,收到多方面质疑。而面对三星、LG已经实现研发、营收良性循环,京东方投入的研发似乎在背水一战。


所幸京东方没有辜负众望,也用实际行动回复了这些质疑之声。根据2018年,11月京东方公布的新专利来看,京东方除了在众所周知已经撵上脚步的显示器、OLED的设计制造技术上面继续有突破外,还在显示屏的蒸镀技术上也开始了零突破,OLED技术又加筹码。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蒸镀设备在一个显示器和OLED制作工艺的重要性。蒸镀其实类似于蒸发,只不过将水蒸气换成要要加热蒸镀的材料,将蒸镀材料熔化或者升华成原子、分子或者原子团的蒸汽,然后凝结到基板表面成膜,从而形成OLED器件,并且蒸镀是在真空中进行。


其实一个显示器的制造就是多个功能层的叠加,每一层实现的功能不同,最终呈现的就是一个完整的、非常薄的显示屏,每一层的形成都需要用到蒸镀技术。那么一个OLED屏幕,则需要经过低温多晶硅(LTPS)、蒸镀、封装、单元、模块等5个主要过程,这其中,蒸镀过程则是这五块工艺的核心工艺。


对于一个蒸镀工艺来讲,最重要的则是用于蒸发材料的蒸发源,那么蒸发源的能量更加有效、更加均匀则是重点。在2018年11月京东方公开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蒸发源的改进技术,这种蒸发源经过京东方的设计,加上特有的调热原件,大幅提高了蒸镀精度。


其实2018年11月公布的蒸镀设备已经趋向于成熟,早在京东方布局OLED屏的同时,在2009年与合肥合力建立了合肥鑫晟光电科技公司,这家公司除了经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及配套产品以外,重心则是在蒸镀设备的创新上。而京东方多数关于蒸发设备和蒸发源的技术积累,都是与合肥鑫晟合作进行。从两家公司申请的关于蒸镀设备和蒸发源专利公开时间来看,最早也是从2018年1开始的,也就是说,目前蒸镀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未来京东方的蒸镀设备将不再依赖日韩企业。

一年出货上亿颗芯片!低调的中国芯片巨头 增速远超高通

众所周知,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根据相关数据,仅去年我国半导体市场消费额就达到了1315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的32%,不过令人无奈的是,我国目前的芯片自给率仅有14%,而这也意味着我国半导体行业仍然要大量进口,尤其是在高端芯片方面,这种现象要更加的突出。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我国半导体行业较为落伍的现状,这两年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纷纷投入巨资进行相应的芯片研发,据悉目前全球在建的晶圆厂中,接近有30%都是我国的,此外国内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与空调巨头格力今年也是相继宣布进入芯片领域,其中阿里巴巴更是集合自家生态中的最强实力,组建了平头哥半导体芯片公司。


而除了这些新入行的半导体新贵之外,在我国其实已经有不少芯片巨头慢慢的崛起了,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华为的海思半导体公司,从2004年组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海思半导体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IC芯片设计公司以及半导体公司之一,而其主要为华为手机供应的麒麟芯片去年出货量更是已经达到了上亿颗!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华为今年手机在出货费方面创下新高,海思无论是在芯片出货量方面与营收方面都将创下新高,按照华为的目标,今年华为手机的全球出货量预计为2亿台左右,而根据相关媒体披露,华为手机搭载麒麟芯片的比例达到了75%,也就是说海思今年手机芯片的出货量或许能够达到1.5亿颗。


单从手机芯片出货量方面来说,今年海思大概有了30%的增长速度,对比之下去年高通手机芯片的增长幅度仅为2.5%,虽然说海思在手机芯片出货总量上与高通还有很大差距,但两者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而在营收方面,根据相关机构预测,今年海思营收或将达到80亿美元(约550亿人民币),相比海思去年的387亿元营收,增长幅度高达40%以上!


而更为给力的是,经过多年的产品迭代,海思高端处理器已经达到了行业的领先水平,比如今年的麒麟980处理器,在综合性能上便超越了骁龙845处理器,性能达到了安卓阵营的顶级水平,而凭借着华为在研发上的高投入,未来海思或许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马化腾总在说"产业互联网":它机遇何在?如何破局?

2018年10月31日,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在公开信中,他声称: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已经接近尾声,下半场的序幕正在拉开。而互联网的主战场,正在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移。这一判断再度引发各界对于产业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关注。


(一)产业互联网是什么?


那么,被各界追捧的产业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它又蕴含着怎样的机遇呢?其实,如果我们对互联网的发展比较熟悉,就会知道产业互联网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早在2000年,硅谷的沙利文(Frost & Sullivan)咨询公司就曾提出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在这份报告中,产业互联网被定义为用复杂物理机器和网络化传感器及软件实现的制造业企业互联。不过,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一概念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2012年,通用公司发布了一份名为《产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的报告,对“产业互联网”重新进行了介绍,这才让这个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由于在英文中,“产业”和“工业”都是同一个词industry(形容词为industrial),加之产业互联网的最早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因此在这一概念被引入到中国时,被译成了“工业互联网”。后来,“工业互联网”的概念逐步和德国“工业4.0”的概念融合,成为“产业互联网”的通行翻译。不过,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原始文献,就不难发现产业互联网的应用领域并不止于工业。至少在通用电气的报告中,它就涉及到了航空管理、医疗等领域。

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已经占到了GDP的一半以上,而在第三产业中的很多行业,产业互联网的相关技术依然是适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产业互联网的理解不应该局限在工业领域,否则,就可能低估了其发展潜力,限制了其发展。


(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何在?

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蕴含着远为巨大的商机。对此,我们可以从两者的连接数和app需求量来窥得一些端倪。消费互联网的连接对象主要是人与PC、手机等终端,其连接数量大约为35亿个,而产业互联网连接的对象则包括人、设备、软件、工厂、产品,以及各类要素,其潜在的连接数量可能达到数百亿。从app的数量上看,整个消费互联网现有的app只有几百万个,而据估计,仅在工业领域,产业互联网需要的app数就约有6000万。

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来看,产业互联网的意义要比消费互联网更为重大。从功能上看,消费互联网解决问题主要是连接消费者,帮助既有的产品更好地进行销售和流通。尽管它也会对生产产生促进效应,但总体来说这种影响依然是间接的、有限的。相比之下,产业互联网对生产的影响则更为直接,也更为明显。通过借力互联网,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传统企业可以更好地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更有效地组织生产、更快捷地实现产品的物流和销售,从整体上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生产效率。这对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难点何在?

尽管产业互联网的潜力十分巨大,但相对于消费互联网,其发展却比较滞后。除了技术因素,这和产业互联网本身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各产业都具有自身的特征,使得发展产业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很难实现。虽然产业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潜力巨大,但由于产业的性状各异,因此具体到每一个产业,其市场却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进行建设的规模经济就很难实现,投资很难得到回报。

第二,产业互联网对产业组织的变革有很大要求。如果没有组织的系统变革,单靠信息系统和技术来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难度很大。然而,组织变革并非易事,难以在一朝一夕实现。

第三,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多个环节环环相扣,很难像消费互联网那样实现单点突破。在消费互联网中,企业的盈利模式相对简单,只要开发一个软件,开通一个app,就可以让用户下载,通过增值来获得收费。这种模式很简单,很容易复制,可以迅速扩大规模。但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却很困难,一个模式的成功往往需要其他产业和企业的配合,因此很难迅速发展。

第四,产业互联网对基础设施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对于资本的需求也更大。

以上这些特点,都限制了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四)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应如何破局?

要突破以上种种限制,推进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就必须综合发挥政府、互联网企业,以及传统企业这三者之间的力量。

首先,政府、互联网企业,以及传统企业应当积极合作,探索产业互联网的底层架构标准。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中,可以借鉴哈佛大学两位教授鲍德温和克拉克所提出的“模块化”理论。一个产业的设计规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架构层面和应用层面。在架构层面,需要有一套统一的规则。有了这样的规则,企业之间就避免了不必要的协调成本。而在应用层面,则可以采用模块化,让具体的应用开发者设计自己的规则。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中,这个思路是完全适用的。尽管由于产业的差异性,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但是如果有了一套统一的底层架构标准,那么整个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所面临的市场就变得足够大了,企业进行相关建设的成本也会大为降低。至于这套底层架构标准怎么定,就需要政府、互联网企业,以及传统企业共同探索。

其次,传统企业应着力对企业组织体系的改造和创新。应努力实现企业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转型,从而提高企业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只有当企业的组织结构足以灵活,才可能有效地应用技术变化带来的挑战,有效拥抱产业互联网带来的变革。

再次,各类主体之间应当加强协作,共同推进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不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各类主体之间的彼此配合、协调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之间应当要加强沟通,力图对相关的技术标准达成共识。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减少企业的协调成本。

最后,政府应当通过产业政策对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进行扶持,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的研发进行补贴。产业互联网的建设是具有巨大正外部性的工作,如果仅仅依靠私人企业,就会出现投资不足。因此,政府应当积极介入、大力支持,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我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也将继续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再创佳绩。

BAT财报对比:百度跌出第一阵营 营收与腾讯阿里拉开差距

随着腾讯上周公布财报,BAT三家2018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均已公布,曾经与腾讯、阿里齐名的百度正被拉开越来越明显的距离。


腾讯阿里单季营收破800亿 百度一度停滞增长



2018年第三季度,腾讯和阿里单季营收都突破了800亿元,百度营收达到282亿,但在下一个季度,百度营收又会大幅回落。


财报显示,腾讯第三季营收805.95亿元,同比增长24%,受惠于支付相关服务、网络广告、数字内容销售及云服务的增长。


腾讯最新营收数据

这是腾讯营收首度突破800亿。腾讯第三季度增值服务业务收入440.49亿,同比增长5%。


腾讯第三季度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增长61%至111.57亿元,主要反映广告资源的增加(如微信朋友圈)及新的广告形式(如小程序),及腾讯移动广告联盟及QQ看点的收入增长。


腾讯第三季度媒体广告收入增长23%至50.90亿元,该项增长主要受益于电视剧及自制综艺节目的成功而带动的腾讯视频广告收入的增加。


阿里巴巴第三季度收入851.48亿元,同比增长54%。阿里巴巴第三季度核心电商收入724.75亿元,同比增56%,占营收比例为85%。


阿里营收

阿里巴巴第三季度云计算收入56.67亿元,同比增长90%。阿里大文娱营收为59.4亿元,阿里来自创新业务的营收为10.66亿元。


百度第三季度总营收282亿元(约合41.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


百度营收

百度第三季度核心业务营收为216亿元(约合31.5亿美元),同比增长25%;爱奇艺营收达到69亿元(约合10.1亿美元),同比增长48%。


阿里、腾讯过去3年时间营收都有质的增长,都是从200多亿跨越到800亿以上,但百度营收一度是停滞增长,甚至下降,直到这个季度才提升至280亿。


百度最新的财报预计是,2018年第四季度百度营收总额会介于254.8亿元到267.2亿,同比增长15%到20%,移除百度国际业务和度小满拆分的影响,同比增长20%-26%。


这就意味着随着时间推移,百度在营收层面与腾讯、阿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腾讯游戏增长受困 公司面临变革


BAT营收曲线

当然,由于大经济环境不太乐观,腾讯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4%,增幅创下近年来新低。


此外,腾讯的核心支柱收入来源——游戏正遭遇挑战,游戏版号的问题、及大的政策环境都在限制腾讯游戏的增长空间。


反映在财报中的表现就是,腾讯第三季度游戏营收258.13亿,较上年同期下降4%,此前腾讯游戏营收都是同比至少20%增长,腾讯游戏收入这两季度是持续低迷。


过去的一年,由于股价持续下跌,腾讯也越来越受到挑战。


今年10月,腾讯重组三个现有事业群(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及社交网络事业群(SNG)),置入新组成的两个事业群(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及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及成立一条新业务线(广告营销服务线(AMS))。


鉴于用户对多媒体内容需求日益增加及内容创作者对内容分发平台需求也越来越大,腾讯在PCG内将数字内容服务与社交及其他高流量平台结合在一起。


腾讯同时正将广告业务并入企业发展事业群(CDG)的AMS内,以充分利用腾讯在社交、视频、新闻及信息媒体的综合资源,并为广告主创造更大价值。


阿里巴巴也有重大调整,即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明年将要退休。


阿里巴巴营收同比增长依然明显。过去一年期间,通过参股高鑫零售和居然之家,收购饿了么,更多商业力量融入到了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武卫表示,本地服务、物流、娱乐及国际扩张方面的重大投资,对本季度整体盈利水平的增长带来些许影响。


“但核心电商业务盈利及现金流增长表现强劲,让阿里能对战略领域和技术持续进行投资。”


腾讯阿里毛利交替领先 百度落后至少200亿


BAT毛利曲线

腾讯第三季度毛利354.8亿,毛利率为44%,低于上年同期的49%,也低于上一季度的47%。


阿里巴巴第三季度毛利为383.62亿元,较上一季度小幅提升,本季度毛利率为45.1%。


从毛利的角度看,阿里大多时间会超过腾讯,但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毛利均超过300亿,与百度至少拉开了200亿的差距。


腾讯利润领先 阿里受累于投资影响


BAT利润对比

腾讯的利润最高,腾讯第三季度期内盈利234.05亿元(34.0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净利润率由上年同期的28%上升至29%。


腾讯利润表

腾讯第三季度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为233.33亿元(33.9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


按非通用会计准则 ,已排除若干非现金项目及并购交易的若干影响:


腾讯第三季度经营盈利为225.63亿元(32.8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经营利润率由上年同期的33%下降至28%。


腾讯第三季度期内盈利为204.23亿元(29.6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净利润率由上年同期的26%下降至25%。


腾讯第三季度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为197.10亿元(28.6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


于2018年9月30日,腾讯的负债净额为292.27亿元。于2018年9月30日,腾讯于上市投资公司(不包括附属公司)权益的公允价值合共为2,731.04亿元。


阿里利润表

阿里巴巴第三季度净利为182.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较上一季度增长138%。


阿里巴巴第三季度核心电商经调整EBITA为298.07亿元,同比增长13%。


不计饿了么、菜鸟网络并表的影响,以及积极投资本地生活、国际扩张相关支出,核心电商经调整EBITA将同比增长27%至356.42亿元。


阿里巴巴的利润水平主要是受投资及布局新业务的影响,比如,阿里云运营亏损为11.65亿元。阿里大文娱亏损最大,达到48.05亿元,阿里创新业务的亏损为22亿元。


百度利润表

第三季度归属百度的净利润为124亿(约18.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


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第三季度归属百度净利67亿(约9.73亿美元),同比增长47%。


百度利润大幅改善,主要是剥离很多业务,比如,百度外卖、百度金融、百度国际业务,并非是真正意义上靠业务增长驱动利润改善。


百度与腾讯、阿里拉开差距,体现在市值上最明显的就是,如今百度市值只有650亿美元,腾讯、阿里超过百度市值在3000亿美元,已经是好几个百度。

云服务收入首次公开,腾讯开始摆脱“游戏公司”的标签

11月14日傍晚,腾讯发布了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腾讯本季度收入为805.95亿元,同比增长24%;净利润(按通用会计准则)为233.3亿元,同比增长30%。


财报中,有两项内容最值得关注:一是腾讯的网游收入持续下降,二是腾讯的其他业务收入持续提升,其中包括首次公布的云服务业务收入。一下一上背后,体现了腾讯的收入结构开始趋向均衡化,长期背负的“游戏公司”标签正逐渐被撕下。


9月30日,腾讯对外宣布了时隔六年的新一轮架构调整和战略升级,主要调整了两个方向:在社交和内容方面,新成立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在To B业务领域,腾讯整合了包括云、AI、安全、LBS在内的细分业务,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


组织架构调整的同时,腾讯高层多次对外发布“拥抱产业互联网”的信号。不久前腾讯举办20周年司庆活动时,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就表示,腾讯之所以进行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是因为看到了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的机会。


今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是腾讯在组织架构调整后发出的首份财报。这份财报一方面体现了在监管收紧的情况下,腾讯游戏业务正持续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腾讯也开始逐渐提升对To B业务的关注。在腾讯内部,转变已然开始。


游戏业务持续波动


此前腾讯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网络游戏的收入环比下降12%,至252.02亿元人民币;手游业务营收176亿人民币,环比下降19%。


游戏业务一直是腾讯营收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在2018年上半年,随着监管层开始暂缓游戏版号的发放,腾讯尽管推出了《绝地求生》等在市场上引发了积极反响的游戏产品,但却一直未能推进这些产品的商业化。


“我们最主要的游戏产品还未开始商业化,同时,我们正在努力解决监管的问题。”腾讯总裁刘炽平当时表示。


到了第三季度,腾讯的游戏业务表现稍微有所回暖。财报显示,其网络游戏业务收入同比下降4%,至人民币258.13亿元,然而环比却上升2.4%;手游收入则同比增长7%,环比增长11%,至人民币195亿元。


网络游戏业务收入同比继续下降的原因在于PC端游收入的减少,不过这部分收入的减少已经被手游收入的增加所抵销。


整个第三季度,腾讯一共发布了10款新游戏,包括《自由幻想手游》、《我叫MT4》及《圣斗士星矢》。这些游戏产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腾讯的游戏收入。另外,根据腾讯方面的说法,《王者荣耀》的付费用户环比增长,从而促进业务收入环比增长。


对此,腾讯高层也对外公开表态继续看好游戏业务。在此前的一次媒体沟通会上,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表示,腾讯的游戏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腾讯之后会更专注于游戏的开发和发行,以及电子竞技的培育和发展这两个方向,投入的力度和决心不会变。


即便如此,版号的下发依然是目前市场上影响腾讯游戏业务收入的最大不可控因素。有关版号恢复发放的传闻一直流传在坊间,但始终没有变成现实。


腾讯在财报中也提到,已经有15款已获商业化批准的游戏在推出计划中,其中大部分是基于已有IP的角色扮演游戏及动作类游戏。这些产品将成为支撑此后一段时间内,腾讯游戏收入的主要动力。


外部观点对于腾讯游戏业务的回暖持一定的乐观态度。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指出,监管层对于游戏许可证审批流程最终会恢复,目前外界的担忧多少有些过度,因此腾讯的股价长期仍然值得看好。


云服务业绩亮相 其他业务增长迅速


腾讯游戏收入的增长相对放缓,某种不程度上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反衬出其他业务的增长速度。


在腾讯第三季度的整体营收结构中,增值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为55%,增值业务下的游戏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则为32%,广告业务收入的比例为20%,其他业务的收入比例则为25%。


组织架构调整之后,产业互联网成为腾讯未来的主要方向。在财务数据上,其他业务收入比例的持续上升,就是这次改变的直接体现。


在第三季度的财报中,腾讯首次公开了云服务的营收情况:云服务在本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一倍,今年前三季度的收入达到了人民币60亿元,云服务收入在2018年已经连续三季同比增长率超过100%。


腾讯提到,腾讯云服务在游戏及直播领域维持领先地位,并扩大了在金融及零售等其他行业的市场份额。这是腾讯云收入出现明显增长的一个原因。


云服务是腾讯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腾讯推动产业互联网落地的过程中,腾讯云在扮演一个基础设施的角色,承担起腾讯输出自身技术能力,推动其他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重任。按照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的说法,腾讯云本身就是To B业务中所有产品的一个出口。花旗银行在研报中也提到,预料腾讯将加大投资于云服务,来为传统工业提供科技资源。


此前,尽管腾讯云一直被视为腾讯业务的下一个增长点,但其具体的业绩表现始终没有对外公开。在明确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之后,腾讯云的发展情况也随之被披露。往后,随着腾讯深入产业互联网的布局,包括云服务在内的更多To B业务发展情况将可能会被进一步公开。


除了云服务之外,腾讯的其他业务也在第三季度中呈现出了上升势头,其中的一个亮点就体现在视频业务上。在第三季度,腾讯视频推出的多款电视剧及动画,带动了订购用户数的大量增长,腾讯视频订购用户同比增长79%,达8200万;得益于此,腾讯的媒体广告收入也有23%的同比增长,至51亿元。


另一个亮点是微信用户的稳定增长。在第三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10.83亿,这也带动了移动支付以及小程序等业务的发展。现在,超过100万个小程序已经上线,最近半年内,小程序日交易量提升142%。移动支付方面,微信支付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长超50%,其中线下日均商业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长200%,这也是腾讯其他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看,腾讯第三季度的财报已经体现出了公司收入结构开始均衡化的趋势。游戏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占比正在不断下降,而包括云计算、支付业务、广告业务在内的其余业务,收入比例则在不断提升。长远来说,这对于腾讯的发展算是一个有利的变化。

巴菲特继续看好科技金融 索罗斯青睐消费板块

美国各大基金经理提交给美国证监会的第三季度13F持仓报告陆续出炉。总是赶在最后截止日期前一刻提交的“股神”巴菲特和“大鳄”索罗斯这次全面“互怼”。前者大举增仓美国股市,后者小幅减仓。


在板块选择上,巴菲特继续看好金融、科技板块;索罗斯却减持了上述两个板块的仓位;索罗斯对必需消费品板块日渐青睐,巴菲特却砍掉了不少必需消费品板块的仓位。


索罗斯“用脚投票”


索罗斯今年以来持续强调,美元飙升和新兴市场的资本外逃可能导致一场重大的金融危机发生。从最新美股持仓数据可见,“大鳄”对美股市场不甚看好,已经“用脚投票”了。巴菲特则多次表示,投资者在面对股市剧烈波动时,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保持冷静,并坚守长期持有的投资原则。


第三季度13F持仓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计拥有价值约2210.2亿美元的美国股票,比上一季度增加了254亿美元,增加幅度约为13%。在其美股投资组合中,新建仓4只,增仓7只,维持仓位不变29只,减仓6只,清仓2只。


截至2018年9月30日,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总计拥有价值40.77亿美元的美国股票,比上一季度减少了7.45亿美元,减少幅度15.5%。在其美股投资组合中,新建仓50只,增仓20只,维持仓位不变13只,减仓68只,清仓60只。


板块调整 你弃我取


科技板块、金融板块成为了巴菲特最重要的增仓对象,其中科技板块仓位比上一季度增加2.6%,金融板块仓位规模增加2.3%。必需消费品板块(-3%)、能源板块(-1.2%)则是他减仓最大的对象。


索罗斯则恰好相反。必需消费品板块仓位比上一季度增加6.4%、通讯板块仓位规模增加5.3%,为最大的两增仓板块;金融板块(-6.4%)、科技板块(-4.8%)则成为他减仓最大的板块。


两人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必需消费品三大板块上。从标普500指数分类子板块指数10月以来的表现情况来看,标普500金融指数从9月28日的458.18点跌至11月14日436.868点,跌幅4.65%;标普500信息技术指数从1322.07点跌至1166.4384点,跌幅11.77%;标普500核心消费品指数从554.91点升至574.6761点,涨幅3.56%。


在这一轮的调仓换股中,索罗斯短期可谓占得先机。但美国市场人士评论称,巴菲特着眼的是长线机会。彭博经济学家指出,巴菲特可能在押注美国经济走强和利率持续抬升,最终会利好于美国最大型的银行。


巴菲特增仓苹果未赚钱


在第三季度的巴菲特新建仓位中,第一位是摩根大通,买入3566万股;第二位是甲骨文,买入4140万股。在其增持仓位中,第一位是苹果,增持52.2万股;第二位是美国银行,增持1.98亿股。在其清仓的仓位中,第一位是圣诺菲,卖出370万股;第二位是沃尔玛,卖出139万股。


其中,摩根大通股价二季度末为近105美元,三季度冲高遇阻回落,11月14日收盘价为107.33美元,巴菲特的这笔投资估计已遭小幅浮亏。苹果股价近日大幅回调,已跌至今年7月初的最低水平,巴菲特的增持仓位估计已被套牢。被巴菲特清仓的沃尔玛近期却表现抢眼,本季度以来上涨逾8%。


索罗斯方面,在第三季度的新建仓位中,第一位是论坛媒体公司(TRCO),买入160万股;第二位是农产品公司ARCHER-DANIELS(ADM),买入72万股。在其增持仓位中,第一位是微软,增持42.9万股;第二位是安硕MSCI新兴市场ETF;增持100万股。在其清仓的仓位中,第一位是恩智浦,卖出192万股;第二位是通信和航电设备制造商罗克威尔科林斯,卖出63.4万股。


其中,论坛媒体公司股价自7月中旬以来上涨逾20%,索罗斯的这笔投资估计已获得浮盈。但微软股价跌至7月中旬水平,索罗斯的增持仓位估计已被套牢。被索罗斯清仓的恩智浦自9月20日以来一度下跌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