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2018广州车展| 捷豹路虎希冀借赛事持续推动全面电气化进程

如果直到今日仍有哪家豪华汽车品牌坚守内燃机阵营,而不是及时转舵朝向电气化驶去的话,那几乎已经为它并不能成为汽车工业下一个百年领军者的身份打上了包票。但事实上,拥抱和进军电气化并不仅是简单地用汽油车的底盘加装几块电池组推向市场就能高枕无忧的,即便在电气化时代,一台汽车的底蕴与出身依旧重要,比如如何将赛道上积累的机械经验运用到家用量产车领域。


来自英国的豪华汽车品牌捷豹给出了一个前卫而时髦的解决方案——开启一项针对量产电动汽车的国际化赛事——I-PACE eTROPHY杯纯电动车锦标赛,将传承了八十余年的赛道基因淋漓尽致地进行呈现。



下个月,Formula E第五赛季即将正式开赛,作为其唯一官方垫场赛,捷豹 I-PACE eTROPHY杯纯电动车锦标赛将于十个分站,与Formula E在同一城市、同一赛道、同一周末举行比赛。来自全球的10支车队将驾驶20辆捷豹I-PACE eTROPHY纯电赛车参赛,并将在香港、罗马、巴黎、纽约等十个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赛道上展开激烈角逐。


作为首家参与Formula E的豪华汽车品牌,捷豹在过去两个赛季中,携I-TYPE电动方程式赛车出征多地,斩获“最快圈速”等优异成绩,全方位展示了捷豹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卓越技术实力,以及前瞻性电动化战略布局。


明年3月份,该赛事将随Formula E一同来到中国香港和三亚,为广大中国车迷诠释电动化时代的“豹力美学”。


基于量产版I-PACE所打造的捷豹I-PACE eTROPHY纯电赛车,保留了量产版车型在电机、结构等方面的原汁原味,更进一步优化了空气动力学性能。此外,在采用一系列轻量化举措后,赛车成功减重225公斤,从而更能适应赛道驾驶。



捷豹I-PACE单次充电续航里程最高可达456公里(根据NEDC新欧洲行驶工况测试标准所得数据)。在使用直流快充模式下(100千瓦)的情况下,捷豹I-PACE可以最快在40分钟内将电池从0充至80%,即充电15分钟就可以实现100公里的续航里程。由捷豹自主研发两台同轴永磁电机分别位于车辆的前后轴,I-PACE动力总成系统,提供400马力的功率输出和696牛·米的可用瞬时扭矩,凭借内置的四轮驱动牵引系统,I-PACE从静止到加速至100公里/小时用时为4.8秒。


从参与Formula E,到推出捷豹 I-PACE eTROPHY杯纯电动车锦标赛,始终不变的赛道激情推动着捷豹不断前行。秉持“竞而为新”理念,捷豹在未来也将继续以赛促研,不仅为全球消费者及车迷带来激动人心的精彩赛事,更将为他们带来兼具卓越品质、赛道传承、杰出性能的电动车产品。

高银117大厦之后 潘苏通140亿港元投建香港启德项目

对于香港启德机场,百度百科如此描述:启德机场位于香港市区之内,九龙半岛南岸,维多利亚港之滨。机场范围以外是九龙城闹市,三面环山。


而启德机场自1998年关闭后,部分区域被改造成香港最大的邮轮码头。整个启德发展区也被规划为集CBD、住宅、体育、旅游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城中城。


可以想象,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发展前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在所难免,以致启德的每一次土地出让也都自带“光环”,入局的都是有故事的主,这一次,它迎来了兴趣爱好广泛的高银集团主席潘苏通。


11月14日晚,高银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宣布,附属公司迅富国际有限公司以地价约89.07亿港元,投得香港九龙启德第4B区4号地盘新九龙内地段第6591号地块,总占地面积约9708平方米。这也是香港启德前机场跑道第二幅出让的住宅地。


在启德如此“地标”位置入手新项目,不禁让人联想到高银在天津历时逾十年打造的地标——117大厦,最新的消息是2018年底完成主体结构建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次潘苏通又将演绎怎样一个故事呢?


89亿港元入局启德


11月14日下午,地政总署公布启德用地招标结果显示,香港启德跑道区第4B区4号的住宅地块,已经以89.07亿港元的价格,批予高银集团。


高银集团旗下上市平台高银金融当晚公告投得启德第4B区4号地,并介绍,该地块总占地面积约9708平方米,位于香港九龙启德第4B区4号地盘。土地用途为兴建私营楼宇。该地块最少及最多总建筑面积分别为32037平方米及53394平方米。由投标人与香港政府订立协议备忘录日期起计,该地块获授五十年之年期。


事实上,除却高银之外,参与该地块的投标财团还包括长实集团,新鸿基地产,中国海外发展,建灏地产,由会德丰地产、新世界及帝国集团联合组成的财团,由嘉华国际及信和置业联合组成的财团等,除了建灏地产这个快速崛起的地产新贵外,入标的无疑都是老牌实力房企。


这当然也和地块的“金贵”密不可分,如若按照给出的建筑面积粗略计算,该地块的成交楼面价将达16.68万港元-27.8万港元/平方米。


对此,高银集团发言人认为“中标价合理”,“九龙启德地皮位处香港市区绝无仅有的临海优质地段,集团上次已参与4B区3号地皮的投标,至于是次中标的4B区4号地皮,景观和位置更为开扬优越,中标价合理。”


他还表示,高银集团预计项目总投资额约140亿港元。如此一来,香港地寸土寸金的现实再一次被夯实。


值得一提的是,该住宅地块是香港启德前机场跑道第二幅住宅地,而香港启德前机场跑道首幅住宅地于11月7日成功出让,正是高银集团参与投标而未能入手的4B区3号地皮。


就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该位于九龙启德第4B区3号地盘的新九龙内地段第6574号用地,以83.33亿港元价格被Voyage Mile Limited标得,而该公司的股东分别有会德丰地产有限公司、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及Empire Development Hong Kong (BVI) Limited。


按最低及最高的楼面面积32030平方米及53383平方米计算,第4B区3号地盘成交楼面价也达到15.61万港元-26.02万港元/平方米。


另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不完全统计,在这块机场大盘中,早已聚集包括新鸿基、新世界、会德丰、恒基兆业、南丰、嘉华国际、利福国际等港资大佬,此外更不乏中海、保利置业、海航、龙湖&合景泰富联合体等内房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楼市升温下,仅2016年末至2018上半年,启德区域就曾先后四度产生地王,包括两次香港总价地王。


2017年5月31日,九龙启德第1F区2号地盘以246亿港元被批予南丰发展有限公司,这一价格也超越此前半个月恒基兆业232.8亿港元拿下的美利道商地,成为香港总价新地王。


未足一年后,2018年5月15日,新鸿基以251.61亿港元总价,夺得九龙启德第1F区1号地盘的新九龙内地段第6568号用地,首度进入启德发展区,更成为香港史上总价地王。


如此看来,能在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占有一席之位,无疑是潘苏通可以津津乐道的一大话题了。但另一方面,其能否承担高额的地价与建设投入,不免引来外界的揣测。


观点地产新媒体查看高银金融2018年中期报告了解,其上半年录得营业仅7.93亿港元,同比上升4.4%;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有12.02亿港元,同比减少15.3%。


于2018年6月30日,该集团的营运资金约为31.75亿港元,较2017财政年度末录得的119.98亿港元大幅减少73.5%。现金及现金等值总额仅为2.78亿港元,同比减少43.2%。


不过拿地公告又显示,启德第4B区4号地投标人分别由高银金融及主席潘苏通各持有60%及40%股权,而高银金融由潘苏通持有70.67%——潘苏通最终持有启德项目股权将不低于82%。


或许在未来的开发中,潘苏通才是该地块成功的“神助攻”。


高银117的故事


事实上,在启德机场如此“地标”位置入手新项目,不禁让人联想到高银在天津历时逾十年打造的地标——117大厦,最新的消息是2018年底将完成主体结构建设。


虽然117大厦是综合体项目,而启德地块将发展为住宅项目,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次潘苏通又将演绎怎样一个故事呢?


117大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07年,高银以33亿元竞得天津2600亩土地,计划投资数百亿元兴建天津最高端中央商务区——高银“Metropolitan”项目,建成后将成全国最高建筑“高银117大厦”。


2010年,高银买下项目附近的两宗地块,用以发展马球会。整个高银Metropolitan项目由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及天津环亚国际马球运动主题公园构成,包括地标摩天大楼“高银金融117”和高端住宅项目“富国高银”、双子塔办公大楼、大型高端购物商场等。


高银117项目的大体量和地标属性,使其从立项之初就备受关注。资料显示,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达1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33万平方米,结构高度达到596.5米,仅次于828米的阿联酋哈利法塔。


“世界结构第二高楼、中国在建结构第一高楼”是高银向外界宣传时常常提及的,只是11年过去后,这个项目仍未正式揭开面纱。


而据天津滨海新区区委今年6月份透露,117大厦的建设计划在2018年底完成主体结构,2019年底完成电梯及幕墙工程。其他项目目前暂无施工计划。


其实,高银天津项目中的天津环亚国际马球会部分早在2010年已率先开幕,并希冀通过多场国际赛事来为项目提高知名度。


终于在拿地六年后,2013年6月,时值上一轮楼市调控火热之时,项目中的高端住宅部分富国高银迎来首度推盘,共推出33栋独栋别墅、11栋联排别墅及12栋高层公寓单位,共计近700套,总楼面面积20.8万平方米。


网上楼盘销售数据显示,富国高银几年来的销售价格基本保持在4万元/平方米及以上,未有明显涨幅。按高银2016年确认销售收入11.24亿元估算,一期住宅截至2016年的销售面积为10.7万平方米,为首期推出规模的一半。


高银117项目由于投资额巨大,潘苏通为筹措开发资金也是招数尽出。于2017年8月18日退市的高银地产,从2007年到起十年间,前后进行了供股、定增及发行可换股债券等方式筹资100多亿元。


而在退市之前,高银地产2016年3月还引入四大AMC之一中国信达,为其天津项目融资。具体安排为,高银地产以与中国信达合资设立合伙企业和投资公司这一方式,将包括117大厦在内的标的资产从上市公司剥离了出去。


按照协议,各方拟设立合伙企业进行融资,并将融资所得资金专项用于与高银地产融资项目有关的股权及债权投资,而此次交易中涉及的金额高达180亿元。


2016年时,潘苏通就曾透露,已在高银117项目投入400亿元,总投资额为780亿元。


虽已豪掷数百亿,但这场长跑似乎仍未抵达终点,潘苏通将如何转战启德项目的开发也就成了大家新的关注点——毕竟对于超百亿的投资而言,高银集团上市平台披露的数字并不好看。


据2018年11月15日网上信息显示,高银117项目住宅部分“富国高银”目前在售1、3、4、17、30号楼,在售产品211-310平方米,均价40000元/平方米。1号楼为39层到顶3梯3户,3号楼27层到顶3梯3户,4号楼为26层到顶3梯2户。30号楼为15层到顶,1梯2户,主推建筑面积201-313平方米。

宜家计划投资58亿欧元在全球开新店,中国独占其中20亿

宜家正在全球推行新的店铺开发与零售模式。


近期,这家瑞典零售巨头在国际零售房地产展(MAPIC)中表示,未来三年中,宜家将投资58亿欧元在“全球地产开发”上——更综合的体验中心、创意公寓、宜家酒店与办公楼等等都包括在内。58亿投资中,有30亿欧元将用于在欧洲、亚洲与北美市场建造城市综合购物体验中心。而城市综合购物体验中心拓展计划中,有20亿将用于在中国上海、长沙和西安3个城市投资综合城市综合体项目。


“这项投资将帮助宜家进军新市场,并将我们目前的门店升级成多渠道零售的综合门店。”宜家旗下负责地产开发的Ingka部门主管Gerard Groener称,目前宜家在15个国家有43个荟聚购物中心(LIVAT),到2025年其购物中心的数字将增至70个。Ingka部门主要负责宜家的综合地产开发,已参与投资规划了95亿欧元的地产项目。


据宜家方面介绍,这类综合购物体验中心与传统的宜家家居门店不同,结合了零售、休闲与娱乐区,年平均人流量约为4.8亿。目前类似的综合购物体验中心(荟聚购物中心)在中国共有三个。宜家表示,2022年将在上海开出第一家新的综合购物体验中心,囊括300家不同的零售店与一个屋顶花园;长沙、西安的店也在计划中。


综合购物体验中心一方面能为宜家带来租金收入,更重要的是,在综合购物中心中的宜家家居也将收获更多样化的客流、提高来店率——吸引那些有就餐、购买家居商品需求之外的客源。


宜家的购物中心

中国市场上,与早先的两位数增长相比,宜家的销售额增速已有所放缓。2017财年(截至2017年8月)其全球销售额达到383亿欧元;2018财年(截至2018年8月)的中国销售额则预计超过14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3%。


为了在不同国家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多渠道的店铺销售模式、地产开发与数字化尝试,都将成为宜家未来的重点。

AI洞观 | 戴上"红帽" 看IBM冲杀云计算市场

IBM豪掷340亿美元收购红帽(Red Hat),让本就火热的云计算市场再次沸腾。


这单2018年科技领域最大的收购案,或将助推这家百年老店坐上全球混合云供应商的头把交椅。


宣布收购的半个月之后,11月15日,IBM云计算的高管们悉数前往南京,全面解读了IBM的云计算战略和最新进展。


目前,完成第四次转型的IBM,定位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其战略性业务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正稳步提升,到2018年第二季度,IBM连续三个季度实现收入增长,战略转型业务占据总收入48%,过去12个月,云计算业务营收为1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


而且,得益于收购红帽,IBM预计在12个月内实现自由现金流和毛利率增长,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红帽与IBM之间的合作很早就开始了,通过之前的协议,IBM和红帽的企业用户现在能够利用IBM Cloud Private和红帽OpenShift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现有的技术投资。在一套单一、集成的容器平台IBM Cloud Private上构建和部署容器化的应用,获得企业所有数据的整合视图。


此外,借助运行在红帽OpenShift容器平台上的IBM Cloud Private,同时利用IBM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让开发人员更快速地设计、改造和部署新的应用。


作为该协议的一部分,IBM将把其私有云平台及其中间件产品扩展至红帽OpenShift容器平台,成为红帽认证的容器产品。


传统 IT 和公有云环境之间的桥梁


如今的产业格局正处于变革的关口,有行业报告显示,传统企业正在从平台、数据、运营三个层面实现对互联网企业和新兴企业的逆袭。


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几乎所有传统企业都在构建平台或参与平台建设,46%的企业正在投入巨资建设平台,其余54%高管表示将必须利用其他公司的平台。


不仅如此,世界上的数据只有20%可以被公开搜索到,其他80%的数据都在传统企业的手中。


基于此,IBM 预计,全球企业自2017年起每年将投入超过 500亿美元以建立和发展私有云,而到了 2020年,私有云的年增长率将保持在 15% 至 20%。


所以,他们希望构建传统 IT 和公有云环境之间的桥梁,基于容器,微服务及 APIs 推出 IBM Cloud Private 平台。


Multicloud Manager控制面板


据了解,IBM Cloud Private 让企业即使在本地,也能获得与公有云类似的云能力来加速应用开发。这个新的平台是基于开源的 Kubernetes 容器架构而构建,且支持 Docker 环境和 Cloud Foundry,这有助于工作负载在任何云环境下实现集成和迁移。


长期以来,很多公司都在通过某种形式“上云”,报告称,其中85% 的企业采用多云环境,虽然急于上云的趋势十分显著,但由于性能问题和法规要求,80%的关键工作负载和敏感数据仍运行在本地部署的系统上,无法迁移至云端。



IBM副总裁、大中华区云计算业务总经理张永健


IBM副总裁、大中华区云计算业务总经理张永健在接受网易智能(公号smartman163)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不管他们是否觉察,每家公司都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其业务转型。但要实现转型,他们就需要部署用以收集、管理和分析业务数据的信息架构。只有IBM能够提供安全、开放并且灵活的构架。


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四大阵营


我们看得出IBM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决心,相比在国际市场的顺风顺水,要试图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全面开花,可能尚需时日。


A

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发展规律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商业市场不够成熟,还没有出现类似IBM、亚马逊、微软这样的巨头。


所以,有行业报告就显示,中国云计算市场竞争格局主要有以下四类,分别是互联网巨头、新兴创业公司、传统IT公司、运营商。


其中,报告指出,传统IT公司和电信运营商具备丰富的硬件设备资源、网络资源以及成熟的销售渠道体系,但在云计算核心技术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他们通常选择以私有云切入。


而互联网巨头由于在云计算底层资源上的长期投入,拥有大量的技术和基础设施积累,同时互联网巨头具备内容、渠道、用户运营等多方面的优势,更适合建立公有云生态。


根据2017年Morgan Stanley调研的中国126家企业的报告,显示腾讯和华为在IaaS领域正在崛起,到2020年国内IaaS市场可能变为阿里、腾讯、华为三足鼎立的格局,而就目前而言,阿里云还是占有全国近半的市场。

此外,根据IDC数据,2016年中国公有云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市场总容量为100亿元人民币,份额排名前四的厂商分别是阿里云(营收40亿元,占比40.67%)、中国电信(营收8.5亿元,占比8.51%)、腾讯云(营收7.3亿元,占比7.34%)、金山云(营收6亿元,占比6.02%)。


IBM的竞争对手有些谁?


收购红帽之后,IBM方面说道,除IBM云计算外,IBM和红帽公司还将继续建立和加强红帽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与AWS、微软Azure、谷歌云、阿里云等主要云供应商的合作。


有竞争也有合作,二者并存永远是商业世界的主题。


在国际市场,《财富》杂志评选出的100强企业中,有90%都在使用IBM的系统,即便如此,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的抢先入局也会让IBM感到压力,毕竟AWS占据着云基础设施市场约1/3的份额。


在国内,IBM和思科、华为都是私有云的主要推手,这些传统IT设备巨头作为数据中心的设备供应商,具有雄厚的企业客户资源,并理解其需求,他们都将成为IBM在中国开疆拓土过程中的对手,同样,IBM这名超级重量级的选手也会对中国市场造成冲击,他们最新的成绩单是,IBM私有云解决方案发布不到12个月,在全球有数百家企业和组织采用,包括中国福耀集团等。


总之,可以预计,未来的云计算市场将越来越比拼生态综合服务能力,云计算行业进入下半场,谁在裸泳不久见分晓。

福特计划2021年前推出自动驾驶网约车

苹果市值跌破9000亿美元,5个交易日累计蒸发1070亿美元

11月15日消息,受投行Guggenheim周三发布研报,把苹果股票评级从“买入”下调为“中性”的影响,苹果股价周三再跌2.82%,市值跌破9000亿美元。在过去的5个交易日中,苹果股价连续下挫,累计跌去约11%,市值蒸发近1070亿美元,创出自4月以来的最长连跌。


Guggenheim在周三发布的研报中,把苹果股票评级从“买入”降级为“中性”。本周二,投行高盛给予苹果股票“中性”评级,并将其目标股价从222美元下调到了209美元,原因是认为新款iPhone的需求可能会“继续恶化”。


高盛分析师将iPhone的预期销量下调了6%,并下调了它的目标股价。此前,负责为苹果Face ID摄像头生产零部件的供应商Lumentum称,它的一个大客户大幅减少了订单。分析师预计,这个大客户就是苹果。“考虑到这个新的情况,我们下调了iPhone XR/XS Max/XS的预期销量,同时提高了低价位iPhone的预期销量。我们担心新款iPhone的市场需求正在恶化,”高盛分析师在研报中表示。


此外,知名苹果分析师、天风国际证券(TF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的郭明錤周一发布研报,将苹果iPhone XR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预期下调了3000万部。郭明錤指出,下调iPhone XR出货量预期的理由包括“贸易问题将对消费者信心造成负面影响”等。他还补充道,消费者可能会更加青睐iPhone XS和iPhone XS等更贵的机型,这些机型拥有摄像头更好等特点。最后,他还指出华为新推出的Mate 20系列手机将会使得iPhone XR迎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我们已经将苹果公司在新的产品寿命周期(2018年第四季度到2019年第三季度)中的iPhone XR出货量预期从1亿部下调到了7000万部。”郭明錤说道。相比之下,此前郭明錤在10月份发布了一份类似的报告,预计iPhone XR对苹果来说将是一款大卖的产品。郭明錤当前仍旧预计,第四季度苹果iPhone的总出货量在将在7500万部到8000万部之间。


在郭明錤之前,摩根大通分析师沙米克·查特吉(Samik Chatterjee)在研报中将苹果目标股价从270美元下调到了266美元。这是他在本月第二次下调苹果目标股价。不过该分析师仍然给予苹果“增持”评级。查特吉表示,由于受到新兴市场如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弱和美元继续坚挺等因素的影响,他下调了苹果的营收预期。宏观经济环境变弱会导致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变弱,而美元坚挺则让iPhone在美国之外的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变得更贵。查特吉还下调了iPhone的预期销量,将iPhone在2018年的预期销量从2.16亿部下调到了2.14亿部,将iPhone在2019年的预期销量从2.18亿部下调到了2.08亿部。而且,他还将苹果在2019财年和2010财年的每股预期收益下调了10美分。在11月2日,由于美元继续坚挺,查特吉曾把苹果的目标股价从272美元下调到了270美元。


华尔街投行Longbow Research周一发布研报称,iPhone在中国市场的需求有下滑风险。上周有报道称,苹果已告知富士康等代工厂商,要求其暂停增加iPhone XR生产线的计划。该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富士康最初准备近60条生产线来生产iPhone XR,但近期仅启用约45条生产线。这意味着富士康每天要少生产大约10万部iPhone XR,与最初的乐观预期低20%至25%。整体而言,iPhone XR和iPhone XS Max的订单量被削减了20%至30%。与此同时,苹果将上一代产品iPhone 8和iPhone 8 Plus的订单量提高了20%至25%。Longbow Research维持苹果公司股票“中性”评级。


当前,在追踪苹果股价的38位分析师中,11位给予“强力买入”评级,21位给予“买入”评级,6位给予“持有”评级。


苹果股价周三在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常规交易中下跌5.43美元,跌幅为2.82%,报收于186.80美元。按照周三的收盘价计算,苹果市值已降至8864亿美元。过去52周,苹果最低股价为150.24美元,最高股价为233.47美元。

软银集团的“智能汽车帝国梦”

从汽车制造商到服务软件的多领域投资,软银集团已不仅是过去定位于通信业的老大,更多的是要在通信业务的基础上打造属于它的汽车帝国梦。


一个月之前,丰田汽车和软银集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两家公司将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名为MONET Technologies新合资企业,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相关方面的研究,从而将其打造成为一家提供新型出行服务的公司。


据了解,新合资公司以20亿日元(约合1亿2千万人民币)的资金启动,双方持股比例分别为50.25%和49.75%。在新合资公司的发展规划中,其初期将专注于日本的服务市场,而后走向全球。



对于成立MONET Technologies合资公司,丰田计划未来将其研发的相关技术成果运用在移动商店、医院以及其它服务上,从而通过自动驾驶来减少人力成本。而软银集团则想通过与丰田合作,最终达到在2020年实现不发生交通事故的自动驾驶。


面对当下的汽车行业,汽车企业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已屡见不鲜,但对于此次丰田和软银的“再次”合作,可以称为是日本两大巨头的强强联合。


作为一家综合性的风险投资公司,软银主要致力于IT产业的投资,包括网络和电信。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软银总市值已达到10万亿日元,是日本排名第五的企业。


从传统的电信网络到物联网转型,软银集团在两年前已逐步加大在海外的投资项目,其中,在互联网电商、制造业技术研发、医疗保健、共享等产业中,软银集团都对其龙头企业进行了投资。


针对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的发展早已成为软银集团的投资对象,尤其是当下发展最为火热的自动驾驶、智能互联等方面。对于丰田而言,成立合资公司发展自动驾驶和共享汽车等服务是顺理成章,但作为一家致力IT产业的风险投资公司,软银集团为何要进军汽车产业,进行移动出行发展?


据相关资料显示,此次软银集团和丰田汽车进行相关合作并非是两者之间的初次“接触”,早在近20年前,软银就曾向丰田提出在其产品销售系统中导入美国的网上4S店系统,无奈最后相关协议并未达成。


但伴随着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的不断变化,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丰田需要从移动出行、汽车电动化等多个方面增强企业实力,从而在市场中赢得更大话语权。


从这一方面看,丰田选择与软银集团进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当下的汽车产品已经与通信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软银在这一点上有着最大的优势。


从最初的通信行业发展至今,目前软银已经先于其他公司发展5G,其拥有超高速通信、超低延迟等众多优点,可增强与汽车产品之间的连接。在未来的服务和产品,5G网络是必须的,因为它可支撑一套成熟的IoT系统,将机器、硬件、感应元件、服务种类进行完美匹配,从而实现“万物互联”的模式。


在软银集团的掌门人孙正义看来,汽车的智能互联时代只有在5G网络的基础下,才能真正的实现汽车时代的改变和发展。而软银集团预计到2020年时,5G才能真正开展。在此之前,软银率先与汽车企业进行合作,或将以最快速度实现它的“汽车帝国梦”。


除了与丰田进行共享汽车方面的合作外,软银集团并不吝啬于投资汽车行业的其他领域。相反,软银集团对未来汽车的投资几乎霸占了整个产业研发,而唯独放下了“汽车制造”这一最基础的区域。


仅在近几年内,软银集团就与通用、本田、宝马等多家汽车制造商进行合作,在自动驾驶、车联网、无人驾驶等方面进行发展。另外,在移动出行平台的投资建设中,软银同样对Uber、滴滴打车、Ola、Grab等不同国家公司进行投资,整个投资范围已覆盖亚洲、欧美等地,可见软银在出行方面的布局意图已很是明显。


据了解,早在今年2月份,滴滴出行就曾表示将与软银集团合作,在日本的出租车产业提供乘车和其他服务。同时,滴滴大中华版APP也将推出定制化的日本漫游功能,届时中国用户将能直接使用滴滴大中华版APP在日本使用出租车叫车服务。


从汽车制造商到汽车服务软件,软银集团的投资合作已遍布全球市场中的主流企业。因此,从很大程度上看,如今的软银集团已不再是过去定位于通信行业的老大,更多的是要在通信业的基础上打造与其相关的汽车帝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