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东阿里双陷黑稿罗生门 公关战上升到司法层面

这一周,最引人注目的行业新闻,莫过于阿里和京东几乎同时“掀起”的巨大“黑稿风波”。一方面,阿里称遭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的组织策划,制造谣言,攻击诋毁阿里的违法行为,将依法向司法机关启动报案程序。另一面,京东委托律师回应,从未与任何机构合作发起针对他人的恶意造谣,京东长期以来遭受系统的、有组织性的、毫无事实和法律依据的恶意攻击及抹黑。


实际上,这两家电商巨头的公关战由来已久,从京东举报阿里逼迫商家“二选一”到阿里京东高管就数据统计口径隔空掐架,而这一次上升到司法层面,算是达到了一次顶峰。


京东:从未恶意造谣,长期被抹黑


针对网上多个账号和媒体发布的题为《京东花260万高价,多次雇佣方兴东写黑稿攻击阿里》《京东260万雇佣方兴东写黑报告攻击阿里背后》等文章,京东表示,从未与任何机构合作发起针对他人的恶意造谣,京东长期以来遭受系统的、有组织性的、毫无事实和法律依据的恶意攻击及抹黑。


11月23日,有网友曝出方兴东200万受雇京东合同,定制报告推动有关部门立案调查天猫。互联网实验室发表声明称,近期举办了关于互联网行业“二选一”现象相关的研讨会,多位法律专家和经济学家积极参与研讨,并达成一定共识,认为“二选一”是行业乱像,某些行业巨头的行为有损消费者和行业利益。


京东表示,京东从未与任何机构合作发起针对他人的恶意造谣,相关媒体在毫无事实依据和司法认定的前提下,将此主观臆测为京东驱动第三方机构打击抹黑竞争对手,此举严重侵害了京东的名誉权。


阿里:将依法向司法机关启动报案程序


11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法务部对外发布声明,称针对近日遭遇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的组织策划,制造谣言,操纵舆论,攻击诋毁阿里巴巴的违法行为,将依法向司法机关启动报案程序,依规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相关事实,提供证据。


此前的11月22日,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惠翔律师在微博公开发文,透露在天猫双11等大型活动前,阿里巴巴遭遇近五百个账号9700余篇网络黑文攻击,其中以所谓“二选一”和“垄断”为名恶意攻击达4600余篇。


11月23日,有微博曝出“博客教父”方兴东与京东签订数百万元合同的文件,内容显示,方兴东团队负责制作阿里“二选一”和“垄断”报告,帮助京东“营造极大的舆论声势,使得阿里今后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将对京东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方兴东回应称,自己与阿里遭遇的有组织网络攻击无关。并否认和京东签署合同。


但就在24日下午,微博账号“今晚月色很美1994”再次曝光一份新的带有京东水印的合同。这份合同金额60万元。依旧由京东和方兴东团队签订,内容约定召开研讨会,组织内参,并发布阿里“垄断”报告。


据媒体报道公开资料,第二份被曝光的合同签约时间更早,目前已履约完毕。2017年9月19日,方兴东的互联网实验室召开研讨会并发布了《中国超级电商平台竞争与垄断研究报告》。


幕后黑手是谁?或许只有时间给出答案


近年“双11”期间电商平台之间的互撕已不新鲜,而今年则来得更狂野。阿里京东双方同时起诉相关文章造谣抹黑,而且都称黑稿的背后是有组织有预谋。那么究竟幕后的黑手是谁,或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事实上,面对“黑稿”,大多数企业采取诉讼的方式来维权,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一般而言,诉讼是维权的最后方式,但现在也有很多企业会优先打官司,来澄清负面新闻的影响。原因在于,尽管打官司有着不菲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但诉讼的澄清效果却是最好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


然而,我不得不反思,在企业竞争中,利用抹黑对手的“黑稿”进行商业诋毁,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互联网乱象之一。“黑稿”泛滥,演变成不正当竞争的“黑武器”,不仅侵害了相关企业的商业信誉,也搅乱了新媒体行业秩序。业内人士呼吁,共同打击商业诋毁乱象,促进新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茅台6天蒸发千亿市值 外资杀了回马枪董事长放豪言

刚刚过去的6个交易日,茅台大跌12%,市值蒸发1118亿,从9033亿跌至7915亿。券商中国11月16日对茅台冲高后存在的短线风险进行了充分的报道,特别是陆港通的集中撤离动作。


不过,外资的动作总是出其不意,跌得最猛得一天,他们却杀了个回马枪。


11月23日,A股大跌2.29%,创今年最大单日跌幅,市场一片恐慌。当日,外资却大幅抄底,茅台也结束连续6天的净卖出转为净买入。再回看外资对茅台一路上涨的系列操作,看看有何惊喜?此外,大宗交易市场茅台也有所回暖,处在风口浪尖的茅台股价,是继续向下还是跌到位了?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11月25日茅台董事长袁仁国在新华网发文,对茅台信心满满,并给出了目标:到2020年,茅台白酒产量达到12万吨,其中茅台酒5万吨,集团整体收入跨入千亿。这对茅台意味着什么呢?

640-2.jpeg


茅台6天市值蒸发1118亿


11月16日,茅台股价一举突破700元大关,最高涨至719.96元,几乎以最高价收盘。总市值也突破9000亿元。


从600元到700元,茅台仅用15天,就在离万亿市值仅一个涨停的关口的时候,茅台股价惊人的上涨速度和市值攀升速度引起了市场的担忧。


16日晚间,一方面贵州茅台公告称过高的目标股价及估值不代表公司态度,另一方面新华网亦发文称要理性看待茅台的股价。券商中国在当晚推送的《茅台站上700,离万亿市值还有1个涨停,2个涨停超贵州GDP,公司涨怕了,外资正撤退,但斌这样说》一文中,充分提示了茅台创新高后的这些变化,并提示风险。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茅台“泡沫论”引起市场的巨大争论。


在茅台站上700元后,安信证券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苏铖喊出了茅台2025年前后市值天花板为1.85万亿元。11月20日晚间,上交所对安信证券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苏铖的研报给予通报批评,要求其规范发布,避免研报出现夸大、误导性陈述。


从二级市场表现看,短期支持“泡沫论”似乎更胜一筹。11月17日,在多重利空消息的影响下,茅台大幅低开。从17日至24日短短六天交易时间,茅台累计跌去12.48%,股价从11月16日的719.96元的历史最高价下跌89.92元,市值也从最高9033亿元回落至7915亿元,1118亿元市值蒸发。


在茅台大跌的同时,整个白酒板块也遭重挫。此外,格力电器、伊利股份、美的电器、上汽集团、中国平安等一众白马股开始全线回调,中小创跌幅更大,上证综指23日一天跌去2.29%,市场心态遭受沉重打击。


大宗交易和沪股通有所回暖


一周大跌8.72%,贵州茅台的股价经历了自2015年股灾以来最大的一次回调。虽然市场看空预期强烈,然而大宗交易市场和沪股通均有回暖迹象。


先看大宗交易市场。


11月17日,茅台股价大跌4.01%,大宗交易市场大幅折价8.22%成交;11月21日折价2.82%;11月23日,上证指数大跌市场情绪低迷,茅台股价跌2.28%,大宗交易市场共成交3笔,其中有两笔折价4.69%,以620元的价格成交,创近期新低。


11月24日,大宗交易市场有所回暖,其中两笔成交额较大的交易,成交价都超过630元,与二级交易市场价格相当,高于前一天的620元。

640.png


再看外资也就是沪股通的动向。


近7个交易日,外资从贵州茅台大幅撤退,净卖出额达23.41亿元。如果拉长至近一个月,外资净卖出额为35.88亿,伴随茅台的一路新高,外资在高位不断撤退。


下图反映了今年以来外资持股茅台的变动情况。从7月份开始,伴随着茅台股价的上涨,外资一路增仓,占流通股比例首次超过6%,达到6.01%。随后一直保持在6%以上,10月中旬外资高位减仓。10月26日,茅台突破600元高位以后,外资加速撤退,持股比例降至6%以下。11月22日,外资持股比例5.68%,创近半年来新低。外资一番加减仓操作可谓精准。

640-3.jpeg


11月23日, A股大跌,外资却通过沪港通大幅买入,沪股通全天净流入20.99亿人民币,创今年10月10日以来最大净流入。外资结束连续6个交易日净卖出贵州茅台,转为净买入1.67亿元。


11月24日,茅台依然是北向资金成交最活跃的股票,总成交额为13.18亿元,其中买入7.77亿元,卖出5.42亿元,净买入2.35亿元,是外资通过沪股通买入最多的股票。


茅台在一轮大跌后,外资从大幅卖出转为净买入,值得市场注意。


董事长在新华网放话


先不管市场如何,茅台董事长对茅台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25日,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在新华网发文称,贵州茅台拥抱实体经济发展新时代,做足酒文章,扩大酒天地。茅台将抢抓历史机遇,以更高的站位壮大主业、做优主业、做久主业,为茅台下一个百年开启新的航程。


文章称2017年,茅台全年销售收入预计将突破600亿元,利润可达300亿元,上交税收可达200亿元,将完成一份历史上最靓丽的成绩单。今年,茅台股票市值最高突破9000亿元,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酒类企业。


袁仁国表示合理规划“十三五”茅台酒及系列酒产能和市场规模。到2020年,白酒产量达到12万吨,其中茅台酒5万吨,集团整体收入跨入千亿级企业行列。到2023年,把茅台培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假设按照袁仁国的预计,2020年达到营收1000亿,3年营收增长近70%。目前茅台的净利率50.32%,如果茅台保持这样的净利率计算的话,也就是说,茅台的净利润在2020年会达到500亿。如果是10倍市盈率的话,总市值就是5000亿,如果是20倍的市盈率那总市值就是1万亿,如果是30倍的市盈率就是1.5万亿。


“如果你把茅台当做酒,那它的成长就需要时间,涨快了涨多了必然要跌。如果你把茅台当做投机炒作,那么就无需分析,跟着资金炒就好,被忽悠到天上去了,一不小心可能就高位站岗,保持冷静尤为重要。”一位上海的私募投资人表示。

职场人选表指南——宝玑篇

初入职场

宝玑 Type XXII 3880 ST

宝玑Type XXII 计时表当然拥有飞返功能,仅一次操作就可使计时归零并迅速重新启动。另外,表盘还含有第二时区指示及显示日历的视窗。通过双功能位表冠,可以通过调整中央的时针,重新设置第二时区指示,同时不对分针产生影响。表冠在同一位置时,日历跟随中央主时区的时间变化。3 点钟处的24 小时日夜指示有助于佩戴者了解第二时区覆盖的区域处于白天还是黑夜。9 点钟处的小表盘显示转动的秒针,也是30 秒完成一圈,再次显示了该表的超凡特性。计时表的黑色表盘与红色飞返标识形成鲜明对比。该表款搭配了鳄鱼皮表带。凌厉的外形可以彰显凌人的气势,职场新人也可以初生牛犊不怕虎。

崭露锋芒

宝玑(Breguet)MARINE 5817

镀银金质表盘与黑色镀铑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盘中央的手工镌刻波浪饰纹将光线吸收并反射于镀银分圏上。凸起黑色时符与带有夜光针尖的镀铑指针相互映衬。大日历显示窗置于6时位。蓝宝石水晶底盖透视着机芯的奥秘。配以带有平钉式样的橡胶表带,另备钢质表带供选择。充满动力与男士的气魄,为这款自动上链机械机芯的规律摆动提供了活力与能量。适合职场上升期的你,简单优雅,懂得适时收敛锋芒,却又实力不凡。

人生赢家

宝玑(Breguet)Classique 经典系列 5717 Hora Mundi 腕表

此款表由珍贵材料制作而成:18K玫瑰金或950铂金。可选3款表盘:南北美洲,欧亚大陆或是亚洲和大洋洲 --- 分表代表世界的一方疆界,共6种型号。Breguet (宝玑)团队历时三年设计,开发和完善这款复杂腕表。这是首款具有瞬间跳转时区显示功能的机械腕表。此功能让旅行者轻松地读取两个预选时区的时间,只需按下一个按钮,就能在不干扰走时的情况下瞬间从一个时区切换到另一个时区。停秒系统可以确保在设定过程中准确走时,更改时区不会影响时间,而且还通过“跟踪”日历系统实现同步日期和日/夜指示。Hora Mundi腕表具有卓尔不群的精工修饰,如半透明漆面表盘,即将成为注重亮丽外观的旅行者的最爱。这是一款从品牌历史中沿袭其正统性的腕表。

这款腕表最具代表性的创举是它的瞬间跳转时区显示系统,该系统可同步显示日期、昼/夜和城市指示,这对于机械表来说,无疑是世界首创。这一功能可以支持佩戴者在24个时区城市列表中预选两个需要显示当地时间的城市。佩戴者可以通过按动8点位置上的表冠/按钮,引发瞬间跳转,瞬间完成在两个时区之间的切换。例如,假定当前时间为巴黎时间本月25日下午4时。旋转表冠/按钮组合使6点位置窗口内显示“巴黎”,然后调节3点位置上的表冠将指针设定至4时,并将日期调至25日,请注意此时昼/夜指示器显示为太阳的图形。为了快速读取此时悉尼的当地时间,先旋转表冠/按钮组合将澳大利亚的城市名显示在6点位置的窗口中;然后腕表会自动设定为悉尼时间。由于两地的时差为9个小时,时针将向前移动9个小时的距离。同时日期也将切换至26日,而昼/夜指示器也将显示月亮图形。当巴黎时间为下午4点时,实际上悉尼当地时间为次日凌晨1点。一旦对腕表进行预先设定,瞬间跳转时区显示系统将同步变化所有指示内容 - 时间、日期和昼/夜显示 --- 佩戴者仅需按动表冠/按钮即可在巴黎时间和悉尼时间之间来回切换。这项复杂工艺对于频繁出门选行的旅行者或者需要与远在他国的朋友联系的人来说非常实用,这可以使得他们与其他时区的人进行联系时,确信不会在半夜里将他们吵醒。

在精工修饰和装壳完工方面,本款表直径为44毫米,厚度为13.55毫米,完全沿袭Breguet (宝玑)的传统。表壳由18K黄金或950铂金制成,具有30米防水性能。本款表具有蓝宝石表壳底盖和一些复杂的设计,如薄巧的圆形表圈、钱币纹表侧搭配焊接表耳。显示系统采用了著名的Breguet (宝玑)指针,这从随处可见的“偏心月相尖端”即可辨认,指针绕着高度复杂的足金表盘旋转。表盘的外围是带有罗马数字的字圈,采用镀银和缎面拉丝处理,边缘为采用手工镌刻(rose engine),以及玫瑰金小时刻度 - 或表壳的材质一致采用铂金刻度。表盘的中央绘有地球图案,运用铭刻和手工镌刻(rose engine)工艺创造出海的“波”纹。海洋部分通过多层漆处理,而大陆部分则被抛光处理。在昼/夜指示器上,天空采用含有黄铁矿的青金石制成,看上去就像细小的金斑,以表现星辰。太阳和月亮由足金制成:太阳采用黄金制成,而月亮则采用镀铑黄金。用于表现云并刻有Breguet (宝玑)名称和序列号的外盖也采用镀银18K黄金,并采用纯手工雕刻。Classique Hora Mundi,作为首款带有瞬间跳转时区显示,同步日期记忆,昼/夜以及城市指示功能的机械表,又一次成功挑战卓越的品质与创新。无疑是职场导师的你的最佳选择与事业伙伴。

多材质拼接板鞋

除了传统机车夹克外,你还需要知道几种款式

无论是秀场或是街拍当中总不乏皮夹克的身影,除了经典阳刚的机车夹克外,经过多年演化,皮夹克有了更多选择的款式,无论是在颜色上多了新意,一些款式也结合其他类型服饰来适应不太喜欢叛逆风格的男士。

2017FW Diesel Black Gold

搭配建议

工装款皮夹克少了机车夹克那种过于利落的感觉,不过也不失霸气,修身的剪裁能很好地展现男士帅气的身姿,搭配正式的职场造型也毫不违和,混搭出硬朗不羁的感觉。

工装皮夹克:Zara
售价:约899元 from Zara
绒面革德比鞋:Tod’s
售价:约3752元 from Farfetch
卡其色九分西裤:Gucci
售价:约4333元 from Mr Porter
白色衬衫:Maison Kitsune
售价:约1556元 from Mr Porter

运动型的皮夹克在腰部采用宽松的设计,多了一份休闲随性气息。只留下袖子部分的皮革,将其他部位替换成绒面革材质来降低其叛逆的味道,这种大胆的创新让传统的黑色皮夹克也有了更多搭配可能性 。

运动皮夹克:Golden Bear
售价:约556元 from Farfetch
黑色卫裤:Y-3
售价:约1462元 from Mr Porter
条纹毛衣:J.Crew
售价:约647元 from Mr Porter
蓝色板鞋:Vans
售价:约556元 from Farfetch

厌倦了大众化的棕色或黑色皮夹克的话,不妨尝试一下这种带有褪色效果的浅色皮夹克,极为简约的设计不失普通款的利落感,同时搭配上又多了一点清新不做作的感觉。

浅色皮夹克:H&M
售价:约796元 from H&M
格纹衬衫:Faherty
售价:约1200元 from Mr Porter
浅蓝色牛仔裤:Gucci
售价:折后约4752元 from Mr Porter
棕色高帮靴:Dries Van Noten
售价:约4292元 from Mr Porter


人工智能也有性别属性?

微软公司创造的女性聊天机器人塔伊(Tay)被放在了社交网络上。微软的本意是希望塔伊通过与人类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变得更擅长沟通,但结果却出乎意料。一些恶意网友诱使塔伊在聊天学习的过程中,变成了种族主义和男性至上主义者。眼看机器人一天工夫就被教坏,微软公司只好撤下了塔伊。


人工智能会有性别属性吗?这还真是个问题,甚至一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主线问题。一般认为,左脑(主管逻辑思维、计算)代表男性,右脑(主管形象思维、情感)代表女性。人工智能的早期算法是男性化算法主导。上世纪80年代后,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女性化算法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围棋是少有的需要男性思维与女性思维共同协作的智力活动,围棋局面和层层包裹的牡丹花,在视觉上高度近似。例如,《红楼梦》里下围棋的多为女性,妙玉、惜春等都是围棋高手。由此,攻克围棋软件人工智能,成了人工智能性别属性之争的高潮。


2016年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阿尔法狗”,以及2017年TA的升级版——战胜人类60位围棋高手无一失误的“大师”,都标志着当前算法的一个突破。利用蒙特卡洛算法,将男性化的左脑算法与女性化的右脑算法结合,人工智能向着亦男亦女的方向高速进化。


文中开头提到的塔伊,“她”遇到的问题则是社会性的。过去的一般观点是,互联网包括人工智能的社会性别更加偏向女性,对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的研究也广为流传。女性在网上更喜欢社交、购物,更喜欢感性化的视频,等等。互联网或人工智能的女性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当代思想的体验化,互联网的情感化思维,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思维。艾莉·李在《女性何以能够统治互联网》中还提供了以下数据:女性在社交网站上比男性多花了30%的时间,而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者55%是女性。女性占领了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生意场。根据阿里巴巴的统计,阿里系在线电商销售额的70%由女性贡献,女性消费者最爱在线上购买的商品中,服饰占89%,母婴产品占87%,化妆品占83%,家居用品占78%。这些数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人工智能偏向女性化的原因。


当然也有舆论担心,随着偏见渗入程序、运算法则和设计,人工智能很快会变得比塔伊更复杂,“男性至上”的趋势可能更加明显。如果现在不开始对这些技术做出深思熟虑的改变,人工智能会根据男性最基本的文化准则扩散,例如,让战争机器人形似男性(如许多美国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形似女性(如许多日本机器人)。 不过,就目前而言,塔伊事件仍是个案,引诱塔伊学坏的人,都是见不得光的,很难以主流方式影响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况且,得罪女性顾客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编辑生殖细胞基因?美国科学院首度松口!

2011年,《自然》子刊《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将基因编辑评为“年度方法”;2015年,《科学》把“年度突破”颁发给了横空出世的CRISPR-Cas9系统;2016年,中国科学家将经基因编辑的T细胞注入患者体内,标志着CRISPR-Cas9系统的首个人体应用。然而每一项革命性技术背后,都有着伦理与监管的风险。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默守“不对人类的生殖细胞进行编辑”这条底线,避免踏入禁区。

隶属于美国科学院与美国医学院的一个委员会发布了《人类基因组编辑:科学、伦理与管理》(Human Genome Editing: Science, Ethics, and Governance)。在这份报告中,科学界首次松口,表露出支持编辑生殖细胞的态度。

发布的这份报告中,美国科学院与美国医学院的22名知名科学家、医生、伦理学家、政策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允许科学家们在严格的监管下,利用成熟的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的精子、卵子或早期胚胎进行编辑,消除镰状细胞贫血、囊性纤维化等重大遗传疾病。这些经基因编辑的生殖细胞能用于孕育后代。换句话说,只要政策允许,经基因编辑的人类有望诞生。

这份报告的一个关键词是“遗传疾病”。在全球,有几千种遗传疾病是由单基因的突变导致。尽管单个遗传病的发病较为罕见,但这些疾病加起来,总共影响了全球5~7%的人群,患者家庭的情感、经济等负担不容忽视。在这些疾病中,有一些只会影响单一体细胞类型。对于这些疾病,科学家们目前正在开发新型基因疗法,对生殖细胞的编辑不是必须。但对另一些罹患溶酶体贮积症、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等疾病的患者来说,如果想拥有健康的亲生子女,对生殖细胞进行编辑也许是当下唯一的道路。制订本次报告的委员会认为,如果证实安全可靠,我们应当允许使用基因编辑的方法,修正会遗传给下一代的突变。


这份报告的另一个关键词是“严格监管”。为了避免灰色地带产生,这个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首先,只有在预防重大疾病,且没有其他合理手段可以尝试的情况下,才能够尝试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其次,科学家们必须严格证实,这些被编辑的基因导致了重大疾病,或让重大疾病的发病率极大提高;第三,需要可信的临床前与临床试验,来评估这一手段的风险与收益,确保参与者的健康与安全;第四,研究人员要对参与者进行长达几代的跟踪分析,了解长期风险。

根据这份报告,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只能够用于预防疾病,不能够用来增加人的智力、身高、力量等因素。

这份报告出炉后,不少资深人士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负责人 埃里克·兰德 (Eric Lander)教授对此表示看好:“他们在这份报告中说,只有对一小块区域,一小部分病例,对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才是正确的。这份报告中最棒的一点声明是,如果我们无法控制后果,我们就不应该去做它。”

波士顿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乔治·安纳斯(George Annas)教授则提出了他的担忧:“科学家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收益风险的评估问题,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个想法会让他们觉得不舒服。委员会可能低估了这些反对声。”



多名知名学者对本报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哈佛大学的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教授则说了他的想法。一方面,他认为这些建议很合理:“未雨绸缪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基因编辑被证实安全有效,再讨论就太晚了”。但另一方面,他也指出,有些基因很难简单“一刀切”。他举了GRIN2B基因作为例子——这个基因与自闭症有着关联,但GRIN2B蛋白的水平也和较高的认知能力有关。作为预防自闭症的手段,编辑这个基因很有可能带来智力的提升。这就有可能带来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告只是作为一份倡议。尽管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松了口,这并不意味科学家们从今天起就能动手尝试。在监管措施具体落实,在适用疾病的定义更为清晰,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得到证实之前,这份报告在短期内还无法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至于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