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云服务收入首次公开,腾讯开始摆脱“游戏公司”的标签

11月14日傍晚,腾讯发布了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腾讯本季度收入为805.95亿元,同比增长24%;净利润(按通用会计准则)为233.3亿元,同比增长30%。


财报中,有两项内容最值得关注:一是腾讯的网游收入持续下降,二是腾讯的其他业务收入持续提升,其中包括首次公布的云服务业务收入。一下一上背后,体现了腾讯的收入结构开始趋向均衡化,长期背负的“游戏公司”标签正逐渐被撕下。


9月30日,腾讯对外宣布了时隔六年的新一轮架构调整和战略升级,主要调整了两个方向:在社交和内容方面,新成立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在To B业务领域,腾讯整合了包括云、AI、安全、LBS在内的细分业务,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


组织架构调整的同时,腾讯高层多次对外发布“拥抱产业互联网”的信号。不久前腾讯举办20周年司庆活动时,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就表示,腾讯之所以进行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是因为看到了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的机会。


今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是腾讯在组织架构调整后发出的首份财报。这份财报一方面体现了在监管收紧的情况下,腾讯游戏业务正持续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腾讯也开始逐渐提升对To B业务的关注。在腾讯内部,转变已然开始。


游戏业务持续波动


此前腾讯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网络游戏的收入环比下降12%,至252.02亿元人民币;手游业务营收176亿人民币,环比下降19%。


游戏业务一直是腾讯营收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在2018年上半年,随着监管层开始暂缓游戏版号的发放,腾讯尽管推出了《绝地求生》等在市场上引发了积极反响的游戏产品,但却一直未能推进这些产品的商业化。


“我们最主要的游戏产品还未开始商业化,同时,我们正在努力解决监管的问题。”腾讯总裁刘炽平当时表示。


到了第三季度,腾讯的游戏业务表现稍微有所回暖。财报显示,其网络游戏业务收入同比下降4%,至人民币258.13亿元,然而环比却上升2.4%;手游收入则同比增长7%,环比增长11%,至人民币195亿元。


网络游戏业务收入同比继续下降的原因在于PC端游收入的减少,不过这部分收入的减少已经被手游收入的增加所抵销。


整个第三季度,腾讯一共发布了10款新游戏,包括《自由幻想手游》、《我叫MT4》及《圣斗士星矢》。这些游戏产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腾讯的游戏收入。另外,根据腾讯方面的说法,《王者荣耀》的付费用户环比增长,从而促进业务收入环比增长。


对此,腾讯高层也对外公开表态继续看好游戏业务。在此前的一次媒体沟通会上,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表示,腾讯的游戏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腾讯之后会更专注于游戏的开发和发行,以及电子竞技的培育和发展这两个方向,投入的力度和决心不会变。


即便如此,版号的下发依然是目前市场上影响腾讯游戏业务收入的最大不可控因素。有关版号恢复发放的传闻一直流传在坊间,但始终没有变成现实。


腾讯在财报中也提到,已经有15款已获商业化批准的游戏在推出计划中,其中大部分是基于已有IP的角色扮演游戏及动作类游戏。这些产品将成为支撑此后一段时间内,腾讯游戏收入的主要动力。


外部观点对于腾讯游戏业务的回暖持一定的乐观态度。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指出,监管层对于游戏许可证审批流程最终会恢复,目前外界的担忧多少有些过度,因此腾讯的股价长期仍然值得看好。


云服务业绩亮相 其他业务增长迅速


腾讯游戏收入的增长相对放缓,某种不程度上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反衬出其他业务的增长速度。


在腾讯第三季度的整体营收结构中,增值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为55%,增值业务下的游戏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则为32%,广告业务收入的比例为20%,其他业务的收入比例则为25%。


组织架构调整之后,产业互联网成为腾讯未来的主要方向。在财务数据上,其他业务收入比例的持续上升,就是这次改变的直接体现。


在第三季度的财报中,腾讯首次公开了云服务的营收情况:云服务在本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一倍,今年前三季度的收入达到了人民币60亿元,云服务收入在2018年已经连续三季同比增长率超过100%。


腾讯提到,腾讯云服务在游戏及直播领域维持领先地位,并扩大了在金融及零售等其他行业的市场份额。这是腾讯云收入出现明显增长的一个原因。


云服务是腾讯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腾讯推动产业互联网落地的过程中,腾讯云在扮演一个基础设施的角色,承担起腾讯输出自身技术能力,推动其他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重任。按照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的说法,腾讯云本身就是To B业务中所有产品的一个出口。花旗银行在研报中也提到,预料腾讯将加大投资于云服务,来为传统工业提供科技资源。


此前,尽管腾讯云一直被视为腾讯业务的下一个增长点,但其具体的业绩表现始终没有对外公开。在明确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之后,腾讯云的发展情况也随之被披露。往后,随着腾讯深入产业互联网的布局,包括云服务在内的更多To B业务发展情况将可能会被进一步公开。


除了云服务之外,腾讯的其他业务也在第三季度中呈现出了上升势头,其中的一个亮点就体现在视频业务上。在第三季度,腾讯视频推出的多款电视剧及动画,带动了订购用户数的大量增长,腾讯视频订购用户同比增长79%,达8200万;得益于此,腾讯的媒体广告收入也有23%的同比增长,至51亿元。


另一个亮点是微信用户的稳定增长。在第三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10.83亿,这也带动了移动支付以及小程序等业务的发展。现在,超过100万个小程序已经上线,最近半年内,小程序日交易量提升142%。移动支付方面,微信支付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长超50%,其中线下日均商业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长200%,这也是腾讯其他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看,腾讯第三季度的财报已经体现出了公司收入结构开始均衡化的趋势。游戏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占比正在不断下降,而包括云计算、支付业务、广告业务在内的其余业务,收入比例则在不断提升。长远来说,这对于腾讯的发展算是一个有利的变化。

原创芭蕾舞剧《敦煌》上海首演 展现敦煌人的坚守奉献精神

中央芭蕾舞团历时七年创作的芭蕾舞剧《敦煌》将于11月16日和17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该芭蕾舞剧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之一,也是东艺2018-2019演出季“一带一路”版块的重要剧目。

7年磨一剧:3个月亲身体验28次改稿


提起“丝绸之路”上起始段的敦煌,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大漠戈壁以及莫高窟绚丽的壁画,其背后一代代为敦煌、为敦煌艺术而坚守与奉献的“敦煌人”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每当清晨的钟声敲响,敦煌人素衣起身,拎起工具箱,进入洞窟,对残破的壁画修修补补,一代又一代,对于这份进入洞窟就与世隔绝的工作他们从无怨言,心中的信念常常支撑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奉献一生。


团长冯英带领的中芭团队第一次去敦煌采风,就被“敦煌人”留守敦煌的精神深深打动,“太多太多的人,越挖掘,越感动,感到敦煌在召唤我们,我们能为敦煌做些什么?”


整整七年,用芭蕾的语言,向这批无私奉献的人致敬成为整个团队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诠释作品,编导费波带领年轻队伍体验了三个月的敦煌人生活。费波还透露,芭蕾舞剧《敦煌》的剧本文字稿经过了28次修改后才进行首次排练。为了向“敦煌人”致以崇高敬意,中央芭蕾舞团凝聚了实力强大的《敦煌》创作团队:中芭团长、艺术总监冯英担任总策划和制作人;中芭青年编导费波任导演和编剧;曾与中芭合作过芭蕾舞剧《牡丹亭》的作曲家郭文景和迈克尔·西蒙再次分别担任作曲和舞美设计;香港影视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张叔平担任服装造型设计;中芭青年设计师刘钊和徐彬分别担任灯光设计和化妆造型设计。


冯英称该剧相较于其他敦煌题材剧目的新颖之处在于切入点与众不同。芭蕾舞剧《敦煌》从中国第一代致力于敦煌艺术保护与研究的传承者为切入点,整个剧情围绕敦煌人与莫高窟艺术在心境上的共鸣为主线,通过一对同样热爱并痴迷敦煌艺术的恋人间波折动人的情感纠葛展开,展现了千年文明与戈壁大漠中孕育的那份坚守和奉献精神。


冯英希望用古典和现代芭蕾共融的表现手法,在舞台上绘出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艺术创作不能照搬照抄,我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让世界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千年的文化,以及背后的人文。”


因此,芭蕾舞剧《敦煌》不仅使用了西方艺术语汇,同时融合了大量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戏曲、武术等。11月16日、17日,《敦煌》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

中央芭蕾舞团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建立合作关系


11月15日,原创芭蕾舞剧《敦煌》媒体见面会上,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与中央芭蕾舞团正式签署了未来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中芭每年将在东艺至少上演一部大型经典芭蕾舞剧,并列入双方的演出季,包括2019年的《红色娘子军》 、2020年的《过年》等。同时,双方将把合作延伸到芭蕾讲座、教育、展览等艺术教育和芭蕾体验活动。今后,东艺的观众不仅能欣赏到一流的交响乐,还将在这座艺术殿堂观赏到顶级的芭蕾舞表演。


成立于1959年的中央芭蕾舞团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芭蕾舞团,长期活跃在世界芭蕾舞坛的前沿,代表着中国芭蕾艺术的最高水准。经年累月,中央芭蕾舞团始终致力于推出高品质的原创芭蕾舞剧。例如其与张艺谋导演合作了原创芭蕾舞剧 《大红灯笼高高挂》 ,还有原创芭蕾舞剧《牡丹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芭蕾舞剧 《过年》,聚焦现实题材、抒发“天人合一”中华人文情怀的《鹤魂》等。


而东艺一直致力于引进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院团和剧目,并与国际许多著名的剧院和演出机构保持着良好关系。两者的联手,将更有助于中国文化通过芭蕾这一西方语汇推向国际舞台。

巴菲特继续看好科技金融 索罗斯青睐消费板块

美国各大基金经理提交给美国证监会的第三季度13F持仓报告陆续出炉。总是赶在最后截止日期前一刻提交的“股神”巴菲特和“大鳄”索罗斯这次全面“互怼”。前者大举增仓美国股市,后者小幅减仓。


在板块选择上,巴菲特继续看好金融、科技板块;索罗斯却减持了上述两个板块的仓位;索罗斯对必需消费品板块日渐青睐,巴菲特却砍掉了不少必需消费品板块的仓位。


索罗斯“用脚投票”


索罗斯今年以来持续强调,美元飙升和新兴市场的资本外逃可能导致一场重大的金融危机发生。从最新美股持仓数据可见,“大鳄”对美股市场不甚看好,已经“用脚投票”了。巴菲特则多次表示,投资者在面对股市剧烈波动时,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保持冷静,并坚守长期持有的投资原则。


第三季度13F持仓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计拥有价值约2210.2亿美元的美国股票,比上一季度增加了254亿美元,增加幅度约为13%。在其美股投资组合中,新建仓4只,增仓7只,维持仓位不变29只,减仓6只,清仓2只。


截至2018年9月30日,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总计拥有价值40.77亿美元的美国股票,比上一季度减少了7.45亿美元,减少幅度15.5%。在其美股投资组合中,新建仓50只,增仓20只,维持仓位不变13只,减仓68只,清仓60只。


板块调整 你弃我取


科技板块、金融板块成为了巴菲特最重要的增仓对象,其中科技板块仓位比上一季度增加2.6%,金融板块仓位规模增加2.3%。必需消费品板块(-3%)、能源板块(-1.2%)则是他减仓最大的对象。


索罗斯则恰好相反。必需消费品板块仓位比上一季度增加6.4%、通讯板块仓位规模增加5.3%,为最大的两增仓板块;金融板块(-6.4%)、科技板块(-4.8%)则成为他减仓最大的板块。


两人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必需消费品三大板块上。从标普500指数分类子板块指数10月以来的表现情况来看,标普500金融指数从9月28日的458.18点跌至11月14日436.868点,跌幅4.65%;标普500信息技术指数从1322.07点跌至1166.4384点,跌幅11.77%;标普500核心消费品指数从554.91点升至574.6761点,涨幅3.56%。


在这一轮的调仓换股中,索罗斯短期可谓占得先机。但美国市场人士评论称,巴菲特着眼的是长线机会。彭博经济学家指出,巴菲特可能在押注美国经济走强和利率持续抬升,最终会利好于美国最大型的银行。


巴菲特增仓苹果未赚钱


在第三季度的巴菲特新建仓位中,第一位是摩根大通,买入3566万股;第二位是甲骨文,买入4140万股。在其增持仓位中,第一位是苹果,增持52.2万股;第二位是美国银行,增持1.98亿股。在其清仓的仓位中,第一位是圣诺菲,卖出370万股;第二位是沃尔玛,卖出139万股。


其中,摩根大通股价二季度末为近105美元,三季度冲高遇阻回落,11月14日收盘价为107.33美元,巴菲特的这笔投资估计已遭小幅浮亏。苹果股价近日大幅回调,已跌至今年7月初的最低水平,巴菲特的增持仓位估计已被套牢。被巴菲特清仓的沃尔玛近期却表现抢眼,本季度以来上涨逾8%。


索罗斯方面,在第三季度的新建仓位中,第一位是论坛媒体公司(TRCO),买入160万股;第二位是农产品公司ARCHER-DANIELS(ADM),买入72万股。在其增持仓位中,第一位是微软,增持42.9万股;第二位是安硕MSCI新兴市场ETF;增持100万股。在其清仓的仓位中,第一位是恩智浦,卖出192万股;第二位是通信和航电设备制造商罗克威尔科林斯,卖出63.4万股。


其中,论坛媒体公司股价自7月中旬以来上涨逾20%,索罗斯的这笔投资估计已获得浮盈。但微软股价跌至7月中旬水平,索罗斯的增持仓位估计已被套牢。被索罗斯清仓的恩智浦自9月20日以来一度下跌逾12%。

2018广州车展|兰博基尼推出63台超级限量版Aventador SVJ 63

2018广州车展| 捷豹路虎希冀借赛事持续推动全面电气化进程

如果直到今日仍有哪家豪华汽车品牌坚守内燃机阵营,而不是及时转舵朝向电气化驶去的话,那几乎已经为它并不能成为汽车工业下一个百年领军者的身份打上了包票。但事实上,拥抱和进军电气化并不仅是简单地用汽油车的底盘加装几块电池组推向市场就能高枕无忧的,即便在电气化时代,一台汽车的底蕴与出身依旧重要,比如如何将赛道上积累的机械经验运用到家用量产车领域。


来自英国的豪华汽车品牌捷豹给出了一个前卫而时髦的解决方案——开启一项针对量产电动汽车的国际化赛事——I-PACE eTROPHY杯纯电动车锦标赛,将传承了八十余年的赛道基因淋漓尽致地进行呈现。



下个月,Formula E第五赛季即将正式开赛,作为其唯一官方垫场赛,捷豹 I-PACE eTROPHY杯纯电动车锦标赛将于十个分站,与Formula E在同一城市、同一赛道、同一周末举行比赛。来自全球的10支车队将驾驶20辆捷豹I-PACE eTROPHY纯电赛车参赛,并将在香港、罗马、巴黎、纽约等十个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赛道上展开激烈角逐。


作为首家参与Formula E的豪华汽车品牌,捷豹在过去两个赛季中,携I-TYPE电动方程式赛车出征多地,斩获“最快圈速”等优异成绩,全方位展示了捷豹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卓越技术实力,以及前瞻性电动化战略布局。


明年3月份,该赛事将随Formula E一同来到中国香港和三亚,为广大中国车迷诠释电动化时代的“豹力美学”。


基于量产版I-PACE所打造的捷豹I-PACE eTROPHY纯电赛车,保留了量产版车型在电机、结构等方面的原汁原味,更进一步优化了空气动力学性能。此外,在采用一系列轻量化举措后,赛车成功减重225公斤,从而更能适应赛道驾驶。



捷豹I-PACE单次充电续航里程最高可达456公里(根据NEDC新欧洲行驶工况测试标准所得数据)。在使用直流快充模式下(100千瓦)的情况下,捷豹I-PACE可以最快在40分钟内将电池从0充至80%,即充电15分钟就可以实现100公里的续航里程。由捷豹自主研发两台同轴永磁电机分别位于车辆的前后轴,I-PACE动力总成系统,提供400马力的功率输出和696牛·米的可用瞬时扭矩,凭借内置的四轮驱动牵引系统,I-PACE从静止到加速至100公里/小时用时为4.8秒。


从参与Formula E,到推出捷豹 I-PACE eTROPHY杯纯电动车锦标赛,始终不变的赛道激情推动着捷豹不断前行。秉持“竞而为新”理念,捷豹在未来也将继续以赛促研,不仅为全球消费者及车迷带来激动人心的精彩赛事,更将为他们带来兼具卓越品质、赛道传承、杰出性能的电动车产品。

高银117大厦之后 潘苏通140亿港元投建香港启德项目

对于香港启德机场,百度百科如此描述:启德机场位于香港市区之内,九龙半岛南岸,维多利亚港之滨。机场范围以外是九龙城闹市,三面环山。


而启德机场自1998年关闭后,部分区域被改造成香港最大的邮轮码头。整个启德发展区也被规划为集CBD、住宅、体育、旅游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城中城。


可以想象,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发展前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在所难免,以致启德的每一次土地出让也都自带“光环”,入局的都是有故事的主,这一次,它迎来了兴趣爱好广泛的高银集团主席潘苏通。


11月14日晚,高银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宣布,附属公司迅富国际有限公司以地价约89.07亿港元,投得香港九龙启德第4B区4号地盘新九龙内地段第6591号地块,总占地面积约9708平方米。这也是香港启德前机场跑道第二幅出让的住宅地。


在启德如此“地标”位置入手新项目,不禁让人联想到高银在天津历时逾十年打造的地标——117大厦,最新的消息是2018年底完成主体结构建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次潘苏通又将演绎怎样一个故事呢?


89亿港元入局启德


11月14日下午,地政总署公布启德用地招标结果显示,香港启德跑道区第4B区4号的住宅地块,已经以89.07亿港元的价格,批予高银集团。


高银集团旗下上市平台高银金融当晚公告投得启德第4B区4号地,并介绍,该地块总占地面积约9708平方米,位于香港九龙启德第4B区4号地盘。土地用途为兴建私营楼宇。该地块最少及最多总建筑面积分别为32037平方米及53394平方米。由投标人与香港政府订立协议备忘录日期起计,该地块获授五十年之年期。


事实上,除却高银之外,参与该地块的投标财团还包括长实集团,新鸿基地产,中国海外发展,建灏地产,由会德丰地产、新世界及帝国集团联合组成的财团,由嘉华国际及信和置业联合组成的财团等,除了建灏地产这个快速崛起的地产新贵外,入标的无疑都是老牌实力房企。


这当然也和地块的“金贵”密不可分,如若按照给出的建筑面积粗略计算,该地块的成交楼面价将达16.68万港元-27.8万港元/平方米。


对此,高银集团发言人认为“中标价合理”,“九龙启德地皮位处香港市区绝无仅有的临海优质地段,集团上次已参与4B区3号地皮的投标,至于是次中标的4B区4号地皮,景观和位置更为开扬优越,中标价合理。”


他还表示,高银集团预计项目总投资额约140亿港元。如此一来,香港地寸土寸金的现实再一次被夯实。


值得一提的是,该住宅地块是香港启德前机场跑道第二幅住宅地,而香港启德前机场跑道首幅住宅地于11月7日成功出让,正是高银集团参与投标而未能入手的4B区3号地皮。


就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该位于九龙启德第4B区3号地盘的新九龙内地段第6574号用地,以83.33亿港元价格被Voyage Mile Limited标得,而该公司的股东分别有会德丰地产有限公司、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及Empire Development Hong Kong (BVI) Limited。


按最低及最高的楼面面积32030平方米及53383平方米计算,第4B区3号地盘成交楼面价也达到15.61万港元-26.02万港元/平方米。


另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不完全统计,在这块机场大盘中,早已聚集包括新鸿基、新世界、会德丰、恒基兆业、南丰、嘉华国际、利福国际等港资大佬,此外更不乏中海、保利置业、海航、龙湖&合景泰富联合体等内房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楼市升温下,仅2016年末至2018上半年,启德区域就曾先后四度产生地王,包括两次香港总价地王。


2017年5月31日,九龙启德第1F区2号地盘以246亿港元被批予南丰发展有限公司,这一价格也超越此前半个月恒基兆业232.8亿港元拿下的美利道商地,成为香港总价新地王。


未足一年后,2018年5月15日,新鸿基以251.61亿港元总价,夺得九龙启德第1F区1号地盘的新九龙内地段第6568号用地,首度进入启德发展区,更成为香港史上总价地王。


如此看来,能在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占有一席之位,无疑是潘苏通可以津津乐道的一大话题了。但另一方面,其能否承担高额的地价与建设投入,不免引来外界的揣测。


观点地产新媒体查看高银金融2018年中期报告了解,其上半年录得营业仅7.93亿港元,同比上升4.4%;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有12.02亿港元,同比减少15.3%。


于2018年6月30日,该集团的营运资金约为31.75亿港元,较2017财政年度末录得的119.98亿港元大幅减少73.5%。现金及现金等值总额仅为2.78亿港元,同比减少43.2%。


不过拿地公告又显示,启德第4B区4号地投标人分别由高银金融及主席潘苏通各持有60%及40%股权,而高银金融由潘苏通持有70.67%——潘苏通最终持有启德项目股权将不低于82%。


或许在未来的开发中,潘苏通才是该地块成功的“神助攻”。


高银117的故事


事实上,在启德机场如此“地标”位置入手新项目,不禁让人联想到高银在天津历时逾十年打造的地标——117大厦,最新的消息是2018年底将完成主体结构建设。


虽然117大厦是综合体项目,而启德地块将发展为住宅项目,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次潘苏通又将演绎怎样一个故事呢?


117大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07年,高银以33亿元竞得天津2600亩土地,计划投资数百亿元兴建天津最高端中央商务区——高银“Metropolitan”项目,建成后将成全国最高建筑“高银117大厦”。


2010年,高银买下项目附近的两宗地块,用以发展马球会。整个高银Metropolitan项目由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及天津环亚国际马球运动主题公园构成,包括地标摩天大楼“高银金融117”和高端住宅项目“富国高银”、双子塔办公大楼、大型高端购物商场等。


高银117项目的大体量和地标属性,使其从立项之初就备受关注。资料显示,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达1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33万平方米,结构高度达到596.5米,仅次于828米的阿联酋哈利法塔。


“世界结构第二高楼、中国在建结构第一高楼”是高银向外界宣传时常常提及的,只是11年过去后,这个项目仍未正式揭开面纱。


而据天津滨海新区区委今年6月份透露,117大厦的建设计划在2018年底完成主体结构,2019年底完成电梯及幕墙工程。其他项目目前暂无施工计划。


其实,高银天津项目中的天津环亚国际马球会部分早在2010年已率先开幕,并希冀通过多场国际赛事来为项目提高知名度。


终于在拿地六年后,2013年6月,时值上一轮楼市调控火热之时,项目中的高端住宅部分富国高银迎来首度推盘,共推出33栋独栋别墅、11栋联排别墅及12栋高层公寓单位,共计近700套,总楼面面积20.8万平方米。


网上楼盘销售数据显示,富国高银几年来的销售价格基本保持在4万元/平方米及以上,未有明显涨幅。按高银2016年确认销售收入11.24亿元估算,一期住宅截至2016年的销售面积为10.7万平方米,为首期推出规模的一半。


高银117项目由于投资额巨大,潘苏通为筹措开发资金也是招数尽出。于2017年8月18日退市的高银地产,从2007年到起十年间,前后进行了供股、定增及发行可换股债券等方式筹资100多亿元。


而在退市之前,高银地产2016年3月还引入四大AMC之一中国信达,为其天津项目融资。具体安排为,高银地产以与中国信达合资设立合伙企业和投资公司这一方式,将包括117大厦在内的标的资产从上市公司剥离了出去。


按照协议,各方拟设立合伙企业进行融资,并将融资所得资金专项用于与高银地产融资项目有关的股权及债权投资,而此次交易中涉及的金额高达180亿元。


2016年时,潘苏通就曾透露,已在高银117项目投入400亿元,总投资额为780亿元。


虽已豪掷数百亿,但这场长跑似乎仍未抵达终点,潘苏通将如何转战启德项目的开发也就成了大家新的关注点——毕竟对于超百亿的投资而言,高银集团上市平台披露的数字并不好看。


据2018年11月15日网上信息显示,高银117项目住宅部分“富国高银”目前在售1、3、4、17、30号楼,在售产品211-310平方米,均价40000元/平方米。1号楼为39层到顶3梯3户,3号楼27层到顶3梯3户,4号楼为26层到顶3梯2户。30号楼为15层到顶,1梯2户,主推建筑面积201-313平方米。

宜家计划投资58亿欧元在全球开新店,中国独占其中20亿

宜家正在全球推行新的店铺开发与零售模式。


近期,这家瑞典零售巨头在国际零售房地产展(MAPIC)中表示,未来三年中,宜家将投资58亿欧元在“全球地产开发”上——更综合的体验中心、创意公寓、宜家酒店与办公楼等等都包括在内。58亿投资中,有30亿欧元将用于在欧洲、亚洲与北美市场建造城市综合购物体验中心。而城市综合购物体验中心拓展计划中,有20亿将用于在中国上海、长沙和西安3个城市投资综合城市综合体项目。


“这项投资将帮助宜家进军新市场,并将我们目前的门店升级成多渠道零售的综合门店。”宜家旗下负责地产开发的Ingka部门主管Gerard Groener称,目前宜家在15个国家有43个荟聚购物中心(LIVAT),到2025年其购物中心的数字将增至70个。Ingka部门主要负责宜家的综合地产开发,已参与投资规划了95亿欧元的地产项目。


据宜家方面介绍,这类综合购物体验中心与传统的宜家家居门店不同,结合了零售、休闲与娱乐区,年平均人流量约为4.8亿。目前类似的综合购物体验中心(荟聚购物中心)在中国共有三个。宜家表示,2022年将在上海开出第一家新的综合购物体验中心,囊括300家不同的零售店与一个屋顶花园;长沙、西安的店也在计划中。


综合购物体验中心一方面能为宜家带来租金收入,更重要的是,在综合购物中心中的宜家家居也将收获更多样化的客流、提高来店率——吸引那些有就餐、购买家居商品需求之外的客源。


宜家的购物中心

中国市场上,与早先的两位数增长相比,宜家的销售额增速已有所放缓。2017财年(截至2017年8月)其全球销售额达到383亿欧元;2018财年(截至2018年8月)的中国销售额则预计超过14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3%。


为了在不同国家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多渠道的店铺销售模式、地产开发与数字化尝试,都将成为宜家未来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