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95后设计师CALVIN LUO:支持设计师最好的方式是掏腰包买单

“我声音是不是听上去很奇怪,今天有点感冒嗓子发炎。”急匆匆从上海的服装工厂赶来的罗禹城问道。他的手机壳上印着《神奇宝贝》里的小恐龙,与他的微信头像一模一样。


彼时的罗禹城刚刚结束了前几日在英国进行的杂志拍摄的工作,但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又投身于2019年纽约时装周的准备工作中。


不过这对他而言,轻车熟路。


与男孩般的样貌和22岁的年纪带来的“少年感”相左,罗禹城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服装设计师了。


自2015年秋冬系列开始,罗禹城与自创品牌CALVIN LUO每个季度都会出现在纽约时装周的官方日程上,“无性”、“科技”、“70年代复古”,他的每一季主题都以“解构”的理念来演绎不同的热门议题,而随着他2019年春夏系列中首次发布了专门的男装系列,他将CALVIN LUO打入了包括farfetch、harveynichols, LUISAVIAROMA 、Opening Ceremony NYC等国际店铺以及中国买手店10 Corso Como。


CALVIN LUO 2019年春夏女装 来源:CALVIN LUO

CALVIN LUO 2019年春夏女装 来源:CALVIN LUO

“我现在定居在上海,工作室和服装工厂也都在上海,不过在美国也有一个团队,除了外包出去的公关、销售以及样板师傅,加在一起可能15、20个人左右。”罗禹城介绍道,他的工作室就在上海新天地附近,最近因为忙着准备下一季的服装以及即将到来的纽约时装周,几乎乱的已经没什么可以下脚的地方。他告诉界面记者,依靠着面料主要都是在世界各地定,由意大利的、由日本的韩国的,生产有一部分是在上海,另外一些片手工类的可能会放在美国。


然而与这些成绩相比,此时坐在对面的这个年轻男孩穿着贴身的羊绒毛衣和黑色的阔腿裤,深色的西装外套映衬的皮肤十分白皙,说起话来声音也缓缓慢慢的,比想象中的要腼腆的多。


95后罗禹城诞生于重庆, 他在山城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初中时期跟随家人搬迁到深圳,随后在初三转入到香港的一所英国制高中。20世纪初的重庆和香港,在商业环境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境地。据罗禹城回忆,在他小的时候,几乎很难在重庆找到一家像样的百货公司,但香港则不同。


“那个年代的香港从这条马路走到那条马路,可能都必须要穿过一个商场,街道上也都是奢侈品店铺、买手店,时尚氛围比较好,” 罗禹城对界面记者回忆道,“初中的时候我们都是不让化妆的,但到了香港,身边的朋友都比较注重打扮,穿人字拖、超短裤都是可以的。”


设计师罗禹城 来源:CALVIN LUO

生活环境的转变敲响了罗禹城内心的“钟声“。他开始穿好看的衣服,注重仪表上的打扮,空闲时间里也爱上了阅读时尚杂志来追寻潮流资讯,还关注了很多学校里时尚方面的社团。16岁的时候,罗禹城开辟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


“我16岁就收到了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转年的2月就过去学习设计了,”他补充道,“当时我家里人不是特别希望我学这方面的专业,我自己考了托福和SAT后就自己找了中介,正好当时的成绩也够美国大学的申请条件。”


他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年的12月20日左右,他收到了几所美国学校的offer,争取了家人的同意后,就正式踏进了服装设计的门槛。


不同于很多在国内接受服装设计教育后而转至国外的中国设计师,罗禹城的设计师之路还算顺遂。“刚过去没过的时候倒是觉得没有什么不适应,纽约比较小,大概一两个月的过度就习惯了。”


渐渐融入了美式教育的罗禹城在大三的时候抓住了一个机会。当时帕森斯设计学院与IMG集团(国际领先的体育、娱乐媒体集团)联合举办了一个设计比赛,正值漫长暑假的罗禹城闲来无事,联系了国内的一家工厂做了10个左右的服装look作为自己的参赛作品。不久后,身为环球文化嘉年华负责人的Linyao看到了他的作品,并向其询问是否有兴趣参加次年2月的纽约时装周。以此为契机,罗禹城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CALVIN LUO,并正式拉开了其品牌在纽约时装周的序幕。


CALVIN LUO 2019年春夏男装宣传片 来源:CALVIN LUO

或许是受到帕森斯学校教育中对于品牌商业的导向,罗禹城在创立品牌之初,就没有把 “是否要将品牌商业化”视作一个问题,尽管这个想法曾经困扰了很多刚刚从国外毕业回国的中国设计师。


在界面时尚(公众号teedevil2018)此前接触过的设计师中,很多年轻的中国设计师都是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伦敦艺术学院等英国的设计学院,受到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他们往往在自己的设计中会显现出更多的艺术化倾向。比如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李筱,她在刚毕业时的设计就选用了大量的糖果色,硅胶元素以及有着充气效果的廓形,还配上了占据整件衣服的装饰物,使整个设计颇显戏剧性,而曾在中央圣马丁读完了本科和硕士的中国设计师万一方则曾表示,在圣马丁的教育理念里,创意的先锋性被反复强调,穿着者是否觉得舒服和方便反在其次。


CALVIN LUO 2019年春夏男装宣传片 来源:CALVIN LUO

相比之下,罗禹城没什么艺术家的包袱。


在他看来,任何品牌如果想把公司运营下去,商业化是必须要考虑的一点,不管是大品牌还是设计师品牌,也不管设计师本人是否认同商业化,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去支撑品牌的发展。“你可以去做很夸张的设计,但你就要想办法从其他方面来补齐你的运营资金,或者通过副线品牌去养活主线,很多时候设计师在后期心态是会有转变的。”


关于这一点,此前界面曾采访的中国设计师黄婉冰就是一个例子。她在毕业后,选择把原来的品牌Wanbing Huang分为了体现她本人特质的艺术品牌Wanbing Huang和侧重商业化的品牌AT-ONE-MENT两个部分。


罗禹城认为:“但我还是不建议做太过的商业化,最好的就是要找到一个设计感与商业化的平衡点。”


在最早的几个系列中,罗禹城做的都是比较中性的设计,他希望消费者可以感受到的美,是能够超越性别跟地域的。而在随后的几季里,他开始逐渐将性别定位清晰化,并在每个系列中都加入了4-6套男装的设计。


2018年6月,CALVIN LUO在2019春夏巴黎男装周期间发布了品牌首个男装春夏系列,提取了19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喇叭裤、牛仔以及紧身针织服装等元素重新设计,并在巴黎设立了为期一周的独立SHOEROOM展示订货。该系列在发布不久后就受到了VOGUE RUNWAY的关注,由时尚撰稿人NICK REMSEN撰写了系列评论,并随后入驻了Harvey Nichols、Luisaviaroma,Opening Ceremony NY等买手店。


对罗禹城来说,做男装比做女装更容易些,但最终决定推出专门的男装系列,更多的还是出于商业的考量。“男装和女装的发布季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很多买手来说,他们的预算可能在2月女装结束后就花完了。从销售层面来讲,如果一个系列中只有6个男装,对他们来说可能算不上是一个很完整的系列,他们比较难选择。”


工作中的罗禹城(后着黑色服装) 来源:CALVIN LUO

在很多人眼里,罗禹城有着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成熟与稳重,在执行力和判断力方面尤为突出。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近几年,以上海时装周为首,中国时尚行业的氛围正在向一个良性状态飞速发展,再加上中国消费者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从数字上来讲,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罗禹城当然也希望分到中国市场这碗羹。然而,从品牌2014年成立至今,他一直没有在国内的时装周上举办任何的发布会。


相比之下同毕业于帕森斯设计学院的两位设计师瞿思颖和李浩冉创立的品牌PRIVATE POLICY在上海时装周已经混熟了脸,在中国消费者的印象里或多或少也占据了部分位置。


罗禹城却也不着急。


他不是没有想过通过上海时装周来打开国内市场,但显然目前包括秀导、模特以及化妆师在内的中国团队还并不能让他满意,尤其是在报价上。


“国外的话报价都是比较固定的,同一个模特可能在国内和国外走秀的报价差的会特别多。”考虑到经费的问题,罗禹城表示,未来可能会首先在中国市场做一些户外的广告活动以及橱窗类的快闪店宣传。


他也坦言将品牌从国外带回国内后,无论是在国内独立设计师的市场竞争还是媒体环境,都和他想象中的有一定出入。尤其是在他2017年和合作伙伴共同创立了时尚杂志《ROUGE FASHIONBOOK》后,从媒体人的角度出发来看中国的设计师,更是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美国和中国的时尚环境不大一样,回到中国你会觉得人都会更实际一点。” 罗禹城说,国内独立设计师领域的竞争压力远比他想象中的要大,而时尚媒体对于设计师的支持则更多的偏向于以广告客户为主,对设计师的有效帮助着实不多。“每年都有非常多的中国设计师从国外毕业,他们都在创立自己的品牌,尽管国内目前很多商业品牌发展的都不错,但留给设计师的出路比我想象中的更窄。”


CALVIN LUO 2019年春夏女装 来源:CALVIN LUO

而他很欣喜的一点则在于自己心态上变得更成熟了。“刚开始的时候我可能很容易被外界的评论的声音左右,但现在觉得也无所谓了,就做自己吧。”


如今,罗禹城的压力大多集中于品牌的竞争和销售方面,他会在每个系列上市前给自己定下一个有关销售的小目标,通过更为实际的数字去激励自己。很多媒体为他贴上“纽约时装周最年轻设计师”的标签,他也并不反感。“年轻代表着很多,你有机会犯错,也可以尝试很多大胆的想法。”他说道。


而抛开工作的罗禹城则像很多同龄的“95”后一样,喜欢利用休息的时间宅在家里,偶尔也会看看口碑扑街的爆米花电影。在他看来,从事艺术行业的人在私底下可能更加需要远离艺术的放松,“我喜欢的东西还挺杂的,也没有说会固定看哪一类电影。但如果有人说他只看文艺片的话,我可能会翻一个白眼,我觉得那不真实。”不过他也表示,如果自己当初没有走上设计师这条路,可能会专心地做时尚杂志杂志,但不管什么行业都会是在时尚圈。


采访结束的几天后,刚好是2018年的平安夜,罗禹城在这天给自己放了个假,跑到日本度过了自己23岁的生日。而就在2天前,他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条评论设计师Raf Simons离开Calvin Klein的图文,上面写道:


“如果你真的欣赏和认可一个设计师或品牌,支持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掏腰包买单,等到设计师离职后才感叹可惜或者现在才开始购入,都晚了。”

AI画作卖出43万美元,创造力不再专属于人类了吗?

2018年早些时候,一则秘密的媒体通稿出现在了许多记者的邮箱中。通稿的黑白风格就像是电子游戏机的“游戏结束”页面,稿件中这样写道:“创意已经不再是人类的专属。”作者是名为“Obvious”的法国三人组,他们声称自己打造的人工智能已经成功地创造出了艺术。这是一系列公关活动的初始,目的是为了拍卖一幅神秘肖像画。佳士得拍卖行对这幅画的估价低于1万美元,结果这幅画的最终成交价为43万美元。


“Obvious”的皮埃尔·福特雷(Pierre Fautrel)在肖像画前拍照,2018年10月,这幅作品在佳士得以43万美元成交 图片来源:Getty

这幅肖像画本身看上去充满颗粒感,而且像是仍未完成的状态。眯着眼睛看,这幅画几乎可以放在伦敦的国家肖像馆接受观众的检阅;睁大眼睛看,画作看上去模糊而奇怪:白色的圆脸浮现在阴暗的画布上,三块深色的区域代表两只眼睛和一张嘴。“笔触”看上去是像素化的,右下角的签名是算法的名字。这是机器“眼中”的我们吗?也许在去除人类感知的偏见之后,这就是我们的样子。


这是第一幅在拍卖会上售出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Obvious”成为了媒体笔下新艺术的开道者。他们的营销旨在利用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焦虑情绪来激起人们内心的激动,却让人们失去了理性。媒体圈内涌现了各种惊慌的问题:这是艺术吗?艺术家是谁?这幅画属于谁?机器也有创造力了吗?


这些疑问虽然有根据,但却是不成熟的。这项科技的发展绝没有“Obvious”声称的那样完善,公众也不了解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以及究竟能够做什么。“Obvious”的市场营销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Obvious”用创作画作的算法签了名 图片来源:Getty

人工智能的智能


人工智能已经发展了50年,但“Obvious”的肖像画是新浪潮的一部分。过去,利用计算机创作艺术的人们通常得为特定的审美撰写特定的程序。相反,新浪潮使用的算法可以自学审美,然后用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等工具生成新的图像。


“Obvious”肖像画右下角的签名是生成对抗网络的算法。从本质上来说,生成对抗网络不是只用一个网络来工作,而是通过让两个神经网络相互博弈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模仿了画作伪造者和艺术鉴定者之间的互动。它们接受了同样的数据训练,从中习得了审美。之后,一个负责模仿它看到的作品,另一个负责鉴别画作的真假。如果伪造者的诡计被揭穿,它就得学着改进。随着这样的互动不断反复,鉴定者就再也无法辨别画作的真假。在佳士得拍卖的作品就是一幅顺利通过鉴定的作品。


马里奥·克林吉门是在艺术行业利用人工智能的先锋之一 图片来源:马里奥·克林吉门

但这不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唯一一幅作品。事实上,这几乎是无限类似作品中的一幅而已。“Obvious”背后的三人组出于未知的原因选择了这幅画,只因为他们觉得合适。他们先编好了人工智能程序,然后选择了1.5万幅肖像画供其学习。所谓生成对抗网络的算法也只是营销方法的一种,因为无论从何种意义来讲,这幅肖像画都不是人工智能独立创作出来的。


事实上,这甚至不是“Obvious”自己编程的人工智能程序。佳士得拍卖之后,人们才发现,这实际上出自另一位艺术家罗比·巴拉特(Robbie Barrat)之手。他编写了程序,用Wikiart网站中的作品训练了人工智能以生成类似的肖像画。然后他把代码开源分享在了网络上,任何人都能免费使用。“Obvious”肖像画既不出自人工智能之手,甚至和“Obvious”也没有关系。


在得知背景后,针对佳士得拍卖的热潮很快散去了。人工智能既没有独自创造艺术,也没有任何人类意义上的“创意”。这甚至不是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那种感觉敏锐、目标明确、只为自己着想的人工智能机器。但它依然是一个能做出有意思的、出人意料的事情的技术,数十位艺术家正和“Obvious”一样对其加以利用,只不过更具想象力。


愫君的艺术展示了艺术家和她的机器风格自然结合 图片来源:愫君

人工智能的艺术


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艺术家们并不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取代。他们亲自制作了机器,并天天利用其进行工作。他们了解机器的局限性。人工智能艺术家更感兴趣的是二者之间的合作:人工智能可以让人类挑战原本的能力。将人工智能和艺术结合的先锋艺术家马里奥·克林吉门认为,这种合作可以扩展人类认知的界限。“最后,你只局限在自己所看、所听和所读的范围内,这是很难出问题的,”马里奥·克林吉门说,“有些人通过嗑药来达到这种状态,去获取和建立一些更荒唐的联系,但机器可以更有效地帮你达到这一点。和人类大脑相比,机器更容易出现小故障和偏差。这个过程中,通常会有意料之外的有趣事情发生。 ”


安娜·里德勒拍摄了上千幅郁金香的照片,然后剪辑成了一组郁金香盛开的视频,变量是由比特币价格控制的

图片来源:安娜·里德勒

人工智能艺术家不仅仅是把代码复制粘贴来点击运行就行,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克林吉门设计的系统把模型生成系统串联起来,用前一串的结果训练后一串,直到生成原图的模糊扭曲折射。安娜·里德勒用独特的数据库训练模型,例如,她拍摄了上千幅郁金香的照片,然后训练人工智能去生成郁金香绽放的视频,变量是由比特币价格控制的。愫君(Sougwen Chung)用自己的画作训练人工智能,把学习到自己风格的AI转移到一个机械臂上,与她一起工作。所以,她的作品就像是双人画作,将艺术家的风格和机器风格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一开始,人工智能艺术社群确实觉得受到了视觉艺术家的主导,因为当时的印象是人工智能更适合创作图像,而不是文字或声音。但现实是,当人工智能试图模仿它所学到的信息时,总会出现错误,视觉艺术只是更能容忍这样的错误而已。“眼睛比耳朵更宽容。”克林吉门说。


罗斯·古德温以车作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写了一本小说

图片来源:Automatic on the Road, dir Lewis Rapkin. Photo by David Smole

不过,也有艺术家在探索人工智能在文字和声音上的运用。罗斯·古德温(Ross Goodwin)就是其中之一。他的领域是文字和计算的融合,他最新的项目是开着一辆装有摄影机、麦克风和电脑的黑色凯迪拉克车上路,吐出的纸条像是没有尽头的超市收据。“我的想法就是以车作笔,写一部小说,”古德温说。人工智能会把周围的景象、车中的聊天声、时间和地点转化成文章。更改他训练人工智能所使用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他就可以控制最终成品的风格。“阅读的时候,你反而变成了作者,因为字句背后没有人类的隐藏目的,”古德温说,“是你为作品赋予了意义,读者由此变成了作者。”


目的的真空状态正是人工智能艺术概念转变的核心。“这是我们反思为人的意义、智能的意义的机会,”一位在舞蹈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艺术家凯尔·麦克唐纳(Kyle McDonald)说,“如果我们利用算法来模拟自己的智力,我们就有机会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创造力的意义何在?艺术为什么有好有坏,我们为什么会与之共情?作者的身份有多重要——如果我听到一首不错的歌,作曲者是人工智能还是人类还重要吗?’”


在舞蹈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艺术家凯尔·麦克唐纳问道,创造力的意义何在?图片来源:凯尔·麦克唐纳

人工智能有创造力的说法会引来绝大多数艺术家的嘲笑,但这个说法的对错取决于我们对“创造力”的定义。人工智能确实能创造出东西,有时候方式也很新颖实际,但它们没有目的,也不知怎样引起共鸣,要靠人类解读和研究这些作品来发现。“机器没有任何创造的目的,”克林吉门说,“点一把火会产生有意思的形状,但这并不是火焰本身有创造力——是人类幻想出了形状,看到了规律——人工智能就是美化了的篝火。”


我们应该问的问题,不是机器是否能有创造力,而是我们需要什么才能相信机器的创造力。该领域的老前辈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曾经写过,“我们朝人工智能的发展每迈出一步,都并没有产出人们都认可的真正的智能产品,而是反映了什么是不智能的产品。”创造力也可以用同样的话来解释:机器取得的成就越大,标准就越高,我们也就越来越理解人类的创造力。“最后,竞争反而激励人们寻求改进,”克林吉门说,“这让我们知道,人类依然是特殊的。”

中国公司创业小项目,成就火爆英国的“购票神器”

2018年末,老牌英国科技秀The Gadget Show介绍了一款帮助用户寻找廉价火车票的“购票神器”TrainPal。长期备受高价火车票“压榨”的英国用户发现,这款App通过智能算法,将乘车路线拆分两段,计算出最省钱的组合,能帮用户平均省下30%至40%的费用。


节目播出两分钟内,TrainPal服务器就收到平时50到60倍的访问量,TrainPal位于法兰克福的服务器还瘫痪了20分钟。随后这款App又连续两周被推上了英国、爱尔兰App Store “用户最爱的新软件”。


这款瞄准英国人痛点的“欧洲版12306”,实则是由一个中国团队在创新试验中完成的,他们来自携程。携程收购Skyscanner之后联手拓展国际市场,研发国际火车票业务,团队打算先试水英国市场。携程国际火车票CEO韦入溥接手TrainPal团队时,甚至只有三名工程师,一个产品经理都没有。


“因为火车票是标品,中国出境游客需要购买国际火车票产品,外国本地人也需要购买,因此可以借此打通这个本地购票市场。”韦入溥向界面新闻讲述自己的创业思路。


英国的火车票价高昂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有英国媒体将英国的火车票价同欧洲其他国家做了一番比较。在德国,乘客购买全年可乘坐德国所有线路的火车打折卡,二等座票价约合3795英镑;法国埃松河畔巴朗库尔到巴黎的全年往返票大约是750英镑;而涨价后从剑桥郡的彼得伯勒到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全程约120公里)的季票票价就高达6540英镑。


英国工党的一份调查研究显示,自2017年以来,英国火车票季票价格已经平均上涨了27%。就在近期英国铁路运输集团宣布,从2019年1月2日起,英国火车票价格将平均上涨3.1%。相比而言,中国的高铁票价仅为其他国家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英国有20多家铁路公司,提供了20多个购买车票的渠道,价格多样,可以通过组合拆票省钱,天然适合第三方分销,这对TrainPal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韦入溥说到。20多家铁路公司不同的票价系统非常复杂,用户购买的票往往都不是最便宜的。


目前,TrainPal以第三方分销商的角色,通过智能分拆车票,将每种组合都计算一遍,筛选出最优组合,来帮助用户节省费用。韦入溥记得,有一个用户在Google Play上留言,说他是一个运送卡车的司机,每天运送之后需要坐火车返回,使用TrainPal后一周省下了200多英镑。


在TrainPal英国火车票App市场大受欢迎之前,英国市场已经有像Trainsplit这样的本土拆票网站。不过Trainsplit电脑版为主,2017年才开始尝试做App,Trainsplit也提供拆票功能,但要从用户拆票省下的费用中抽取15%的费用。


此外,英国市场的用户习惯和中国市场不同,也是TrainPal需要应对的挑战。据韦入溥了解,英国火车票的购买在线率较低,且英国在线订票中一半以上的人都还在使用电脑。“欧洲用户相对保守和传统,对于隐私保护要求强烈,对移动支付缺少信任,这也是我们以后要努力的方向。”韦入溥表示。


此外,TrainPal目前只支持拆两段票。有用户提议,部分路线拆分三段有可能省下更多费用,不过这也对TrainPal的算法和速度提出新挑战,将是接下来TrainPal尝试功能升级的方向。


“目前提供给用户线路规划平均要七八秒,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速度,计算量很庞大,就需要判断是否所有的站点都要计算,快速筛选后就能更快得出结果。” 携程国际火车票技术负责人周磊补充道。


TrainPal现已与Skyscanner、携程PC、携程App 等所有携程的火车票预订入口对接。TrainPal在英国的有益尝试也增强了其进一步开拓欧洲市场的信心。韦入溥透露TrainPal在意大利预计还有两三个月就可以上线,此外,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也在未来的拓展计划之中。


目前TrainPal已经纳入到携程整体国际火车票的战略中,对接了携程所有官方预定入口,同时携程也对其提供接国际支付、全球化客服中心和语言翻译的支持。


TrainPal是从携程创新工厂开始的项目。为了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保持企业创新型,携程设立创新工场,为企业内部的创新项目提供支持,曾经孵化了“代客泊车”、“同城行李寄送”、“拼车旅行”等项目。创新工场在2018年升级为Oasis Lab,向消费互联网孵化器方向挺进。

燃油附加费再迎0元时代,1月5日起买机票免交燃油费

随着国际航空煤油价格不断下跌,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将免收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费。


近日,包括深圳航空、海南航空、祥鹏航空、大新华航空在内的多家航空公司相继宣布,自2019年1月5日零时起(出票日期)各航段均免收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费。


这意味着,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再次进入0元时代。


需要注意的是,燃油附加费的暂停收取以原始出票日期为准。出票日期在2019年1月5日零时之前的客票,于1月5日(含)之后改期或签转外航乘机,不再退还原燃油附加费标准与新燃油附加费标准之间的差额。


隆众资讯航煤行业分析师李春艳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国际油价的上涨或是下跌直接影响航空公司的综合采购成本,并直接反映到燃油附加费是否征收以及征收多少上。


2015年4月24日,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发布通知,将收取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的航空煤油基础价格,由每吨4140元提高到每吨5000元。超过每吨5000元,航司可按照联动机制规定收取燃油附加费。


由于2015年的航空煤油价格未达起征点,到2018年6月,燃油附加费已有三年多未征收。


2018年6月起,航空煤油出厂价涨到5389元/吨,超过燃油附加费起征点,航空公司恢复征收燃油附加费,每位成人收取10元。此后,航空煤油出厂价接连上涨,10月5日和11月5日,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两次上调,800公里(含)以下航线上涨至20元;800公里以上航线上涨至50元。


2018年10月开始,国际油价从高开始急剧下滑,航空公司综合采购成本也随之下降。受此影响,12月初,海南航空、祥鹏航空等部分航空公司曾发布公告,下调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


“从国际原油方面看,随着2019年的到来,欧佩克减产气氛增强,沙特对减产的积极表态使利好动力再度浮现。”李春艳表示,虽然美国原油库存持续增加,且需求端仍受到全球经济前景不佳与美国股市不稳的影响,但随着欧佩克切实减产,利好氛围有增强的迹象。


“这对航空煤油出厂价形成了一定支撑。”李春艳说,“如果国际原油价格(以WTI为例)能上涨50美元/桶以上,航空公司则有恢复征收燃油附加费的可能。”

“雄安概念股”银龙股份出局渤钢集团破产重整

天津银龙预应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银龙股份,603969.SH)宣布退出参与渤海钢铁集团(下称渤钢集团)破产重整。


半个月前,银龙股份和荣程集团以联合体的形式与渤钢系企业管理人签订了《渤钢系企业重整备选投资者意向投资协议》,成为渤钢系企业重整项目的备选投资者。


在交了1亿元保证金之后,银龙股份1月2日称,于近日收到了渤钢系企业管理人发来的未能成为渤钢集团重整战略投资者的通知。


银龙股份称,第二轮遴选中,银龙股份和荣程集团联合体制作了《渤钢集团重整方案》,但未被渤钢系企业重整管理人与金融债权人委员会谈判小组评定为最优,因此未能成为渤钢集团重整战略投资者。


渤钢集团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本170.15亿元,由天津市国资委持有100%股权,旗下分别控股天津天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冶金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


2018年8月24日,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分别依法裁定渤钢集团等48家企业重整,并指定渤钢系企业清算组担任管理人。


10月8日,银龙股份称,公司处于报名参与渤钢集团重整第一轮战略投资者遴选阶段。


银龙股份参与重组的理由是:渤钢集团是天津钢铁龙头企业,旗下多家企业被工业与信息化部纳入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其产品得到市场认可,高线、预应力钢绞线、焊丝等产品获得权威机构认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银龙股份在钢铁轧制及金属制品行业有二十多年的专业能力,该公司认为,若参与重组,可以凭借其成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渤钢集团在地理位置、行业品牌、市场、人才队伍等方面的资源,释放渤钢集团的产业价值。


同时,银龙股份拟借助资本市场,通过渤钢集团的重整,整合上游及同行业相关企业,带动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


按照渤钢集团重整程序,通过第一轮战投遴选,选定优选战略投资者或备选战略投资者;再通过第二轮遴选,确定最终的战略投资者并签订《战略投资协议》;最后将提交的方案进一步细化,形成重整计划草案,提交债权人会议审议并表决。


银龙股份主营业务为特种钢材产品,拥有五个钢材生产基地,年产能达60余万吨,主要生产钢丝、钢绞线、钢棒等。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标志着雄安新区基础建设大幕将启。银龙股份被视为相关概念股。


截至2018年9月30日,银龙股份营业收入16.02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224.47万元,较去年同比增加0.52%,基本每股收益0.11元。

苹果业绩“爆雷”:中国市场萎缩,国产品牌抢食

科技巨头“爆雷”


美股新年首个交易日,库克一封给投资者的信将股价震落8个点,其称由于中国等市场意外放缓,下调对该公司当前财季营收的预期。无独有偶,特斯拉也在公布不及预期产能数字后迎来股价下跌,市场担忧情绪明显升温。这背后,是美股从2018年10月一直延续到2019年的下跌趋势,尽管中途出现几次反弹,但标普500指数仍然较去年最高点下滑15%。


苹果在中国市场上确实遭遇了国产品牌的狙击,在巩固中低端手机市场战绩之后,国产品牌如华为、小米等试图挑战苹果在高端手机市场的地位,并获得一些战役的胜利。创新乏力和定价策略的失误让苹果在中国市场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乔布斯红利”终究有吃完的一天。


“今年应当是手机市场的寒冬。在4G向5G转换的一年中,大部分高端用户会选择观望而非购买。苹果公司的手机业务减速也在情理之中。”


苹果的寒冬仍未过去。


1月3日,苹果公司在2019年首个交易日盘后宣布,下调第一季度营收指引。苹果公司预计第一季度毛利润率大约为38%,其他收入大约为5.5亿美元;2019年营收大约为840亿美元,远低于分析师预期的913亿美元。受此消息影响,苹果公司盘后大跌7.55%。截至目前,其市值为7493.94亿美元。


“我们预期某些新兴市场将出现经济疲软。事实上,我们大部分地区的营收都不及给出的指导。”苹果公司CEO库克在致投资人的内部信中表示,此前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需求意外放缓,并且新品iPhone在部分发达市场销量不佳,这是苹果降低业绩预期的主要原因。此外,强势的美元还将减少苹果公司的营收,相比去年减少约200个基点。


华尔街投行分析师Shawn Harrison在研报中指出,iPhone已经开始出现一些风险苗头,iPhone订单同比增速减弱。苹果公司的销量受市场饱和等因素影响,正在持续下滑。


“今年应当是手机市场的寒冬。在4G向5G转换的一年中,大部分高端用户会选择观望而非购买。苹果公司的手机业务减速也在情理之中。”1月3日,中国手机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增长乏力


苹果公司2018年第四财季财报显示,该季度营收为629亿美元,比2017年同期的525.79亿美元增长20%;净利润为141.2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其中,大中华区营收为114.1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随着四季度财报的发布,苹果公司股价也冲破了万亿美元大关。


然而盛名之下,隐忧仍存。


苹果在2018年第三财季共售出4130万部iPhone,增长低于1%;苹果iPad共售出1155.3万台,增长1%。苹果Mac共售出372.0万台,下滑13%。而到了第四财季,iPhone销量仍旧持平,iPad销量同比下降6%;Mac销量同比下降2%。硬件销量的停滞显而易见。


新机的发布也没有带来想象中的高速增长。“预期供应制约,将限制我们某些产品在第一季度的销售量。Apple Watch Series 4和iPad Pro的销售量在本季度受到限制。AirPods和MacBook Air的销售量也受到限制。”库克在内部信中指出,以大中华区为例,苹国的iPhone、Mac和iPad营收预计同比下降100%。


1月3日,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分析师贾沫接受采访时认为,苹果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整体表现走弱,这是导致业绩不及预期的原因。另外,与苹果的产品架构也有很大关系,它在美国国内依旧售卖iPhone6、iPhone 7、iPhone8等型号,能以更低的价格覆盖更多区间。但是在中国的反馈并没有那么乐观,产品定位上尴尬。“比如6499元的价格,在中国来讲算是高端手机的范畴,但它与iPhone 最好的产品售价只差了3100元左右。对于高端用户来说,显然会去选择最好的。”


反观华为、小米等其他国产品牌,在价格定位上都给予用户更多选择。与此同时,苹果的旧款机型还面临着专利危机。2018年12月10日,高通对外宣布,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已批准对苹果的四家中国子公司提出禁令,要求苹果立即停止侵犯高通专利的产品在中国的销售,涉及2014年至2017年所有的苹果手机。


新旧机型转换的当口,苹果出货量明显乏力。IDC(国际咨询机构)此前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连续第四个季度销量下滑。2018 年第三季度(苹果第四财季)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552亿部,同比下降了6%;苹果的市场份额下降为13.2%,不敌华为的14.6%,跌至全球第三。


“苹果需要在技术以及产品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创新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王艳辉认为,对于高端用户而言,他们对一年后可能出现的5G手机有着很大的期待,因此在手机业绩上,苹果今年可能遭遇一定挫折。


“甩锅”中国市场


“iPhone营收放缓,主要是大中华区的营收低于预期。导致我们本季度的营收低于原先的预期,并很大程度上使得我们的全年营收同比下降。”库克表示,苹果在中国的零售店客流量以及渠道合作伙伴的数量均有所下降。


苹果“甩锅”中国市场,在国内手机行业人士看来,其实质是面临国产品牌的强力竞争。IDC数据显示,2018年12月29日,华为宣布总出货量突破2亿台,全年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手机为主)规模同比增长50%,此项营收超过500亿美元。而另一家国产手机品牌小米,第三季度手机出货量达到 3330 万部,同比增长20.4%;拉动小米集团收入升至508亿元,同比增长49.1%。


“在高端市场上,华为和小米都在向苹果靠拢。一方面推出与iPhone S价格相近的机型,另一方面通过高性价比推出一批三四千块左右的机型。整体导致了用户有更多选择可以替代。”贾沫认为,如果单纯从出货量上来看,中国品牌确实对苹果——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造成了影响。但是,放眼全球的话,影响还非常有限,主要是针对的用户群体完全不一样。在美国市场,中国手机品牌很难打开局面;在欧洲市场,中国品牌与苹果、三星还是有巨大的差距,并不足以挑战或威胁到苹果。


面对激烈竞争,另一巨头三星在中国市场也呈现疲态。IDC数据显示,2013年三星全年出货量占据中国市场份额高达18.7%,此后开始了下跌之路,2018年前三季度已跌至0.9%。


王艳辉分析认为,三星在国内市场直接面临和中国品牌的竞争,在性价比上很难胜过华为等品牌。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中高端手机市场近两年逐步拓宽,国产手机品牌也越来越多进入这一领域。未来国产手机与苹果竞争高端市场,依旧是大势所趋。


不管如何,苹果的业绩已经引发了投资者们的质疑。1月3日,美国投资者权益律师事务所Bernstein Liebhard LLP宣布,正在代表苹果股东调查该公司潜在的证券欺诈行为,原因是苹果及其高管可能发布了误导性商业信息。


而在多名行业人士看来,苹果能否持续在高端市场保持影响力,以及旧的苹果手机机型如何维持增量,都是苹果要面临的挑战。“在这样动荡的背景下,苹果如何去稳定自己的品牌,是2019年必须要做的事。”贾沫进一步指出。

金准人工智能 AI应用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前言

人工智能是一种引发诸多领域产生颠覆性变革的前沿技术。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美国白宫接连发布数个人工智能政府报告,是第一个将人工智能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国家,除此以外,英国、欧盟、日本等纷纷发布人工智能相关战略、行动计划,着力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2016年起已有《“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等多个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我国逐渐形成了涵盖计算芯片、开源平台、基础应用、行业应用及产品等环节较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重点分析当前人工智能在软硬件支撑平台、基础产品、复合产品、领域应用等方面现状、问题以及趋势。

一、AI产业应用视图

当前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不断丰富,相应的商业模式也在持续演进和多元化。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从下到上,分为软硬件支撑层、产品层和应用层。

▲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视图

1.1软硬件支撑层

该层包括了硬件和软件平台。其中硬件主要包括CPU、GPU等通用芯片,深度学习、类脑等AI芯片以及传感器、存储器等感知存储硬件,主导厂商主要为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传统芯片厂商以及新兴AI芯片厂商。软件平台可细分为开放平台、应用软件等,开放平台层主要指面向开发者的机器学习开发及基础功能框架;应用软件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软件工具以及应用这些工具开发的相关应用软件。

核心器件多元化创新,带动AI计算产业发展GPU、DSP、FPGA、ASIC以及类脑等AI芯片创新频繁,支撑云侧、端侧AI计算需求。AI计算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云端深度学习计算平台的需求正在快速释放。以英伟达、谷歌、英特尔为首的国外企业加快各类AI技术创新,我国寒武纪、深鉴科技等企业也在跟进。

1.2产品层

产品层包括基础产品和复合产品。其中基础产品又包括了基础语言处理产品、知识图谱产品、计算机视觉产品、人机交互产品四类,是人工智能底层的技术产品,是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的基础。复合产品可看作为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是AI技术的载体,目前主要包括可穿戴产品、机器人、无人车、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特征识别设备等终端及配套软件。

AI产品形式多样,已涵盖了听觉、视觉、触觉、认知等多种形态。无论是基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能够支持处理文字、语音、图像、感知等多种输入或输出形式,产品形式多样,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人脸识别、体感交互等。全球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各产品领域,加强各类产品AI技术创新,有效支撑各种应用场景。

1.3应用层

应用层是指AI技术对各领域的渗透形成“AI+”的行业应用终端、系统及配套软件,然后切入各种场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服务,深度赋能医疗、交通、金融、零售、教育、家居、农业、制造、网络安全、人力资源、安防等领域。

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没有专业限制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通过AI产品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相融合,对于改善传统环节流程、提高效率、提升效能、降低成本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业务体验,有效提升各领域的智能化水平,给传统领域带来变革。

二、AI产业与应用发展现状及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部分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带来新产业的兴起。从产业规模看,2017年国内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7.4亿元,相较于2016年增长67%。其中以生物识别、图像识别、视频识别等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最大,占比34.9%,达到82.8亿元。

从产业结构看,人工智能产业可分为基础计算和软件平台、核心软件和设备、行业领域应用三大部分,其中核心软件和设备、行业领域应用是增长最快的部分。

从企业来看,谷歌、苹果、Facebook、微软、百度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企业均将AI作为下一阶段战略发展重点,加快推进基础算法、平台和智能设备研发,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一并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业热潮与投融资热情在2017年回归理性,但整体来看AI创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已具备一定规模,2016年全球新增初创企业738家,2017年新增初创企业降至324家。

从产业生态来看,目前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模式尚未锁定,各种产业模式均在探索。以谷歌、亚马逊等企业为首的国外领先企业侧重于从芯片、操作系统到运行框架打造垂直生态,并快速将自有架构通过开源、开放等方式进行产业推广,力争形成行业事实标准。国内产业生态偏重于框架层和应用层,尤其是应用层软件技术和平台发展快速。

2.1软硬件支撑平台

2.1.1多种人工智能芯片快速创新

人工智能发展浪潮成为拉动芯片市场增长的新的驱动力。根据预测,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在2016年约为24亿美元,到2020年规模将接近15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保持超过40%的高速率;同时,人工智能芯片在人工智能整体市场规模占比也将呈现逐年递增态势,预计将从2016年的8%增长至2020年的12%。

人工智能芯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人工智能芯片指能够实现各类深度学习算法加速的计算芯片。深度学习算法的运行对卷积、矩阵乘法运算任务以及内存存取等操作较为频繁,对于更擅长串行逻辑运算的CPU而言计算效率较低,难以满足需求。现阶段人工智能芯片类型主要涵盖包含GPU、FPGA、ASIC、类脑芯片等。其中,GPU芯片通用性较强且适合大规模并行计算,但售价贵、能耗高;FPGA可通过编程灵活配置芯片架构适应算法迭代且能效优于GPU芯片,但产品开发技术门槛较高,开发生态不完善;ASIC芯片通过将算法固化实现极致的性能和能效,且大规模量产后成本优势突显,但前期开发周期长易面临算法迭代风险。类脑芯片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

领先企业加快人工智能芯片布局。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了解到英伟达凭借高性能的GPU芯片占据应用规模优势,AMD、英特尔、谷歌等企业加速追赶。英伟达快速推出针对人工智能运算优化的TeslaGPU系列产品,其中最强V100GPU芯片提供每秒120万亿次张量计算能力,同时拓展CUDA生态开发深度学习加速库cuDNN,提升GPU面向深度学习算法和主流开发框架的运行效率,强劲的硬件性能和完善易用的开发者生态助力英伟达迅速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优势,现有客户覆盖谷歌、脸书、微软等巨头企业和大量的初创企业、科研院所等。AMD也加速追赶,最新发布全球首款7nm制程、专为人工智能任务设计的GPU芯片产品,试图抢攻服务器和工作站市场。

与此同时,英特尔、谷歌等企业开发兼具更高能效和低成本优势的ASIC芯片构筑竞争实力。谷歌面向谷歌云业务需求自研人工智能ASIC系列芯片TPU,其中,训练芯片具备实现业界最高的每秒180万亿次峰值浮点计算能力,TPU芯片也与旗下TensorFlow开发框架、算法和谷歌云平台深度耦合构建垂直完备的产业生态;英特尔收购芯片初创企业Nervana掌握ASIC训练芯片技术,第二代产品将于2019年下半年正式推出,性能对标谷歌TPU产品。

2.1.2多方布局人工智能计算框架

基础开发框架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占据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ndroid系统通过GMS与下游云服务松耦合,通过版本控制与上游芯片、整机厂商紧耦合,实现以Android操作系统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闭环生态。在人工智能时代,开发框架也具备媲美Android操作系统的核心地位,具有统领产业进步节奏、带动硬件配置、终端场景与云端服务协同发展的核心作用,占据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以Google深度学习开发框架Tensor Flow为例,Tensor Flow向上与谷歌云紧密绑定,以云平台模式提供云机器学习服务,向下与芯片和硬件厂商紧密耦合做定制优化,谷歌TPU专用于Tensor Flow。

领先企业围绕开发框架平台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一是纵向打通模式,从硬件到开源平台再到云平台至应用服务,贯通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全产业生态,谷歌为其典型代表;二是向上布局行业应用服务模式,以业务为导向,通过核心平台向上布局重点行业应用,如亚马逊、阿里等;三是算法下沉于硬件模式,核心算法固化于硬件,以硬件形态提供行业通用或专用计算能力,如寒武纪;四是以核心平台开放基础能力,为行业提供基础能力,如讯飞为行业提供基础语音识别基础技术,商汤为行业提供人脸识别基础技术等。在四种发展模式中,云平台和应用服务产生的所有数据均回流于训练平台进行数据反哺,可有效提升平台的综合能力。

国际巨头开源人工智能开发框架意图加快掌握技术产业组织的主动权。国际巨头纷纷布局开发框架,意图加快掌握技术产业组织的主动权,占领客户、应用和数据资源,逐步建立新的产业格局和技术标准。2013年,伯克利大学贾清阳博士宣布开源深度学习框架Caffe,成为第一个主流工业级深度学习工具。

2015年11月,Google开源深度学习框架Tensor Flow,具备深度学习基本算法,可满足图形分类、音频处理、推荐系统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基本功能,成为GitHub最受欢迎的机器学习开源项目,目前吸引ARM、京东等大批合作伙伴。2016年,亚马逊宣布MXNet作为其官方支持框架,具有优异分布式计算性能,拥有卡耐基梅隆、英特尔、英伟达等众多合作伙伴,国内图森互联和地平线等公司也有使用。2015年11月,IBM宣布开源机器学习平台System ML,可根据数据和集群特性使用基于规则和基于成本的优化技术动态地编译和优化,应用在不同工业领域。2016年9月,百度开源其深度学习平台Paddle Paddle,可提供机器视觉、自然语言理解、搜索引擎排序、推荐系统等功能。2017年6月,腾讯和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高性能分布式计算平台Angel正式开源,具有较强的容错设计和稳定性。众多开源学习框架促进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发展。据IDC预测,到2020年,60%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将在开源平台上运行。

2.2人工智能基础产品

2.2.1自然语言处理产品呈现实用化发展趋势

自然语言处理(NLP)是指机器理解并解释人类写作、说话方式的能力,是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的一部分,它致力于使用计算机理解或产生人类语言中的词语或句子。自然语言处理主要涉及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类产品呈现实用化的发展趋势,但是产品成熟度上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语音识别受到国内外商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无噪音无口音干扰情况下可接近人类水平。目前语音识别的技术成熟度较高,已达到95%的准确度,但背景噪音仍难解决,实际应用仅限于近距离使用。我国语音识别技术研究水平良好,基本上与国外同步,科大讯飞语音识别成功率达到97%,离线识别率亦达95%。此外,我国在汉语语音识别技术上还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语音识别产品方面,微软、谷歌、亚马逊,以及国内的百度、讯飞、思必驰等企业均推出了各自基于语音交互的产品,其中以输入法、车载语音、智能家居、教育测评最为普遍。

机器翻译是当前最热门的应用方向,由于自然语言语义分析的复杂性,翻译水平还远不能和人类相比。近年来机器翻译技术越发成熟,各大厂商都积极投身于这个备受关注的机器翻译领域,谷歌使用深度学习技术,显著提升了翻译的性能与质量。各大互联网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翻译系统,谷歌、微软、有道、科大讯飞、百度、搜狗等均上线或更新了翻译产品。例如阿里机器翻译基于阿里巴巴海量电商数据,并结合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多语言语种识别与自动翻译功能,为跨境电商信息本地化与跨语言沟通提供精准、快捷、可靠的在线翻译服务。

2.2.2知识图谱从实际问题出发呈现多维度应用

知识图谱概念由谷歌2012年正式提出,其初衷是为了提高搜索引擎的能力,改善用户的搜索质量以及搜索体验。知识图谱是具有向图结构的一个知识库,其中图的节点代表实体或概念,而图的边代表实体/概念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语义网络,本质上是使机器用接近于自然语言语义的方式存储信息,从而提升智能信息检索能力,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智能问答、个性化推荐等领域。

知识图谱经历了由人工和群体协作构建到利用机器学习和信息抽取技术自动获取的过程。早期知识图谱主要依靠人工处理获得,如英文WordNet和Cyc项目。通过人工处理,知识图谱将上百万条知识处理为机器能够理解的形式,使机器拥有判断和推理能力。随着互联网上最大群体智能知识库维基百科的建立,出现了DBpedia、YAGO以及Freebase等依托大规模协同合作建立的知识图谱。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知识图谱的数据来源不再局限于百科类的半结构化数据和各类型网络数据。

基于知识图谱的服务和应用是当前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当前,知识图谱的应用可以归纳为语义搜索、知识问答以及基于知识的大数据分析与决策三个方面:

1、在语义搜索方面,由于知识图谱所具有的良好定义的结构形式,语义搜索利用建立大规模数据库对关键词和文档内容进行语义标注,从而改善搜索结果。国外搜索引擎以谷歌搜索和微软Bing最为典型。一方面,基于知识图谱的搜索引擎相继融入了维基百科、CIA世界概览等公共资源。另一方面,搜索引擎与Facebook、Twitter等大型社交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在个性化内容的搜集、定制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国内主流搜索引擎公司近年来也相继将知识图谱的相关研究从概念转向具体产品应用。搜狗“知立方”是国内搜索引擎中的第一款知识图谱产品,它通过整合碎片化的语义信息,对用户的搜索进行逻辑推荐与计算,并将核心知识反馈给用户。百度将知识图谱命名为“知心”,主要致力于构建一个庞大的通用型知识网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知识的各方面。

2、在知识问答方面,基于知识图谱的问答系统通过对用户使用自然语言提出的问题进行语义分析和语法分析,进而将其转化成结构化形式的查询语句,然后在知识图谱中查询答案。目前,国内外形式多样的问答平台都引入了知识图谱,例如苹果的智能语音助手Siri能够为用户提供回答、介绍以及搜索服务;亚马逊收购的自然语言助手Evi,采用True Knowledge引擎进行开发,也可提供类似Siri的服务。国内百度公司研发的小度机器人、小米智能音响、阿里巴巴天猫精灵等都引入知识图谱技术,开始提供交互式问答服务。

3、在分析与决策方面,利用知识图谱可以辅助行业和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和决策。例如在股票投研情报分析方面,通过知识图谱技术从招股书、公司年报/公告、券商研究报告、新闻等半结构化文本数据中自动抽取公司相关信息,可在某个宏观经济事件或者企业突发事件中通过此图谱做更深层次分析和更好的投资决策。目前,高盛、JP摩根、花旗银行等国际著名投行均开展了相关探索和应用。美国Netflix也利用其订阅用户的注册信息和观看行为构建知识图谱,分析用户喜好从而推出新的在线剧集。

2.2.3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推动计算机视觉实现商业价值

计算机视觉指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来感知和认知影像,以达到甚至超越人类视觉智能的效果,是人工智能领域最受关注的方向之一。虽然计算机视觉在当前阶段仍然存在大量尚待解决的问题,但得益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成熟和应用,以图像分类识别为代表的侧重感知智能的计算机视觉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安防、金融、零售等产业,助力相关产业向智能化方向升级。

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大型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的部分细分领域已经取得优秀的成果2017年Image Net最后一届图像分类竞赛上,基于大型神经网络的分类算法在图像分类(1000类)任务中,将TOP5分类的错误率降至2.25%,已经大幅领先于人眼的分类识别能力。2018年在Activity Net视频理解竞赛上,百度团队在Kinetics视频动作识别任务中将平均错误率降至10.9%,所使用的相关技术已经应用于实际线上视频分类系统,为视频打标签、视频对比和视频推建等业务场景提供语义化解析功能。

计算机视觉产品已在安防、金融、互联网、零售、医疗、移动及娱乐等产业逐步输出商业价值。在金融、移动、安防等产业,人脸识别是当前商业成熟度较高的计算机视觉产品,广泛应用于账号身份认证、手机刷脸解锁、人流自动统计和特定人物甄别等诸多场景。在互联网、零售、移动产业,图像搜索产品可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视觉搜索能力。

例如:eBay于2017年10月在其购物平台上增加了新的反向图像搜索工具,以帮助用户使用现有照片查找商品项目;Google公司2018年3月宣布其Google Lens图像搜索服务目前已可应用于android和IOS(通过Google Photo项目)智能手机,该服务通过手机摄像头查看周遭环境并为用户提供与之相关的情境信息。在医疗产业,计算机视觉可提供临床治疗中早期病理筛查能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放射与生物医学成像系和放射学大数据小组在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症诊断研究中,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小规模测试(对来自40名患者的40个成像检查的单独测试)中,对平均发病超过6年的阿尔茨海默症病例发现率达到了100%。

全球计算机视觉产业发展迅速,计算机视觉公司快速涌现。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报告显示,2017年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觉全球市场规模为23.7亿美元,预计2023年会达到253.2亿美元。预测期(2018-2023)内复合年增长率47.54%10。市场上一大批计算机视觉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其中以谷歌、微软、亚马逊为代表的大型跨国科技企业除计算机视觉领域外,还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全产业各个领域。

我国企业虽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涌现出一批市场估值高达百亿人民币的独角兽企业。例如:成立于2014年的商汤科技,广泛服务于安防、金融、移动等产业,客户包括Qualcomm、英伟达、银联、华为等知名企业及政府机构。2017年7月,商汤科技宣布完成4.1亿美元B轮融资,创下当时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单轮融资最高纪录。2018年,商汤科技在4月和5月连续宣布获得6亿美元C轮融资和6.2亿美元C+轮融资。成立于2015年的云从科技,深耕安防、银行、机场等重点产业场景,先后与公安部、四大银行、民航总局等产业界成立联合实验室。2017年11月云从科技正式完成B轮融资,总计获得25亿元人民币发展资金。成立于2014年的码隆科技,为京东、唯品会、可口可乐、蒙牛等零售企业提供商品属性识别、商品图像检索服务。2017年11月码隆科技完成由软银中国领投的2.2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成为软银中国在华投资的第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2.2.4人机交互产品已在多个领域实现落地

人机交互主要是研究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按照交互方式分为语音交互、情感交互、体感交互、脑机交互。目前,人机交互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依赖不同的人机交互技术,不少产品已经问世,并覆盖多个领域。但从整体上来看,受语音、视觉、语义理解等技术条件的限制,人机交互产业还处于萌芽期。人脸表情交互在移动应用产品设计中已得到初步应用,例如由TakutoOnishi开发的iOS应用程序“twika^o^”,可以帮用户把人物面部真实表情转化成文字符号表情。体感交互目前处于发展初期,主要应用在智能家居、体感游戏等方面,用户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移动来控制智能家居设备,Kinect一直在体感游戏方面发力,国内也有相关产品出现,例如速盟享动、绿动、运动加加等,但是在效果体验等方面发展层次不齐。

人机交互的发展过程,经历了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在已进入智能生活时代PC时代的交互方式主要是键盘+鼠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交互方式主要是触摸、手写和手势,而智能生活时代的交互方式开始走向语音和视觉。人机交互的发展史,就是走向自然交互的发展过程——从以机器为中心的人机交互,走向以人为中心的自然交互。

语音助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已相对完善。据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2017年,Google Assistant在智能手机语音助手市场中占主导,为46%,苹果Siri排名第二,占40.1%,百度DuerOS和三星Bixby分别占13%。2019年全球超过一半的智能手机将拥有语音助手,甚至到2023年,这一份额将增长至90%。

目前,智能语音助手还处于智能应用的早期,只是作为一个内置或用户下载的APP供用户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杀手级效应。智能语音助手使用率、活跃率、留存率都较低,即使Siri也不例外。智能语音助手的语音交互输出在很多场景下是无法展现图片那样丰富的信息的,一句语音的输入反馈输出的信息量更少,得不断进行高频率的互动来提高识别率。从应用方向和场景来看,语音助手主要用于消费级产品和专业级行业应用,消费级市场主要应用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如手机、智能车载、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专业级行业应用主要应用于医疗、教育、呼叫中心、庭审等特定场景。

脑机交互将助力人工智能迈向人类智能。国外的脑机交互研究中,“植入式”技术美、荷领先,美国在人机应用研究方面已实现了突破。“非植入式”技术则初探市场,产品迭出,例如日本本田公司生产了意念控制机器人,操作者可以通过想象自己的肢体运动来控制身边机器人进行相应的动作。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受试者可以通过P300信号控制虚拟现实场景中的一些物体,例如开关灯或者操纵虚拟轿车等。

2.3人工智能复合产品

2.3.1生物识别技术持续融合至各领域

生物识别产品主要是指通过人类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产品。人类的生物特征通常具有唯一性、可测量或可自动识别和验证、遗传性或终身不变等特点,因此生物识别认证技术较传统认证技术存在较大的优势。通过对生物特征进行取样,提取其唯一的特征并且转化成数字代码,并进一步将这些代码组成特征模板。生物识别产品包含诸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静脉识别、声纹识别以及眼纹识别等。

指纹识别技术是最成熟成本最低的生物识别技术。其在生物识别技术产业的占比最高,但随着其他识别技术的发展,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指纹识别是通过分析指纹全局和局部特征,例如脊、谷、终点、分叉点或分歧点,再经过比对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电容技术则是目前最常用的采集指纹的技术。通过按压到采集头上手指的脊和谷在手指表皮和芯片之间产生的不同电容,芯片通过测试得到完整的指纹信息。德国ITWerke公司于2011年发布了一款“指纹付款”软件,这是一套只需“刷指纹”便可完成付账的新兴软件。这种便捷的“刷指纹”付账服务目前已经在德国西南部一些超市、酒吧甚至学校饭堂推广。德国著名连锁超市Edeka超市的调查数据显示,大约有1/4的顾客愿意选择“指纹付款”。

人脸识别通过面部特征和面部器官之间的距离、角度、大小外形而量化出一系列的参数来进行识别。由于人脸识别具有使用方便且适用于公共安全等多人群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手机识别以及人脸联网核查等领域,其占比逐渐攀升。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上使用了“E面通”人脸识别系统,对进出世博园区约50万持证人员和7000万人次游客都使用了该“人脸通行证”。但人脸识别所涉及的器官多、面积又大,因此它的识别非常复杂,人脸识别的精度比较高,但相比其他识别技术成本略高。

虹膜识别技术是利用虹膜终身不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来识别身份。因为每个虹膜都包含着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像冠、水晶体、细丝、斑点、凹点、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理论上,虹膜的终身不变,虹膜识别的认假率为1/1500000,高于指纹识别的1/50000,安全程度高,更适合作为“密码”。如美国得克萨斯州联合银行已经将虹膜识别系统应用于储户辨识,储户办理银行业务无需银行卡,更无需回忆密码——通过ATM上的一台摄像机首先对用户的虹膜进行扫描,然后将扫描图像转化成数字信息并与数据库中的资料核对,即可实现对用户的身份认证。但由于虹膜识别安全性高但成本过高,普及尚需时间,目前主要应用于银行金库加密、军队国防等领域。

声纹识别通过测试、采集声音的波形和变化,与登记过的声音模板进行匹配。这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识别技术,实现方式非常自然。但是,声音变化范围非常大,音量、速度、音质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采集与对比的结果。但通过录音或者合成,能很轻松的伪造声音,安全性较差,目前应用于社保、公安刑侦手机锁屏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安防领域重视度的提高,身份识别技术与产品也逐渐趋于成熟与完善,生物特征识别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脸识别、虹膜识别、静脉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正快速发展,市场应用场景广阔,产品比重不断增加。目前,指纹识别产品所占比重已由90%左右下降到不到60%,生物识别产业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呈现一下特点。

生物特征识别产业链趋于完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在我国,生物特征识别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企业规模不断加大,生物特征识别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当前,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内的企业已从20余家发展到200余家,市场规模也已达到数十亿元12。以人脸识别为例,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人脸识别算法研究企业等在内的多种产业角色的完整产业链。目前随着电子护照的逐渐推出,安全问题受到进一步的关注,我国的生物特征识别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产业规模有望进一步加大。

生物识别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安防领域成为应用热点。目前,在我国生物特征识别产业中,指纹识别技术和产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人脸识别、虹膜识别、静脉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模态的生物特征识别产品和市场潜力不可低估。当前随着人们对安全性的不断重视,出现了如生物特征识别门禁在内的一批安防产品,未来安防领域将逐步采用生物识别技术以提升安全性能。

2.3.2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智能运载产品发展迅速

智能运载产品主要应用有自动驾驶、无人机、无人船等,目前智能运载产品应用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无人机和无人船的发展较成熟,已有初步应用,而自动驾驶还处于研发和实验阶段。

根据美国高速路安全管理局(NTHSA)的定义,汽车自动驾驶可分为四个阶段。目前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尚处于研究实验阶段,未进行产业化。近两年,各大自动驾驶的企业相继公布了实现自动驾驶量产的时间表,大都集中在2020-2025年之间。Level-2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即高级辅助驾驶(ADAS)车辆已实现量产化。2017年全球ADAS市场规模在300亿美元左右,并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加速和安全需求的提升,未来全球ADAS市场渗透率将大幅提高。到2020年,全球ADAS渗透率有望达到25%,全球新车ADAS搭载率有望达到50%。

自动驾驶可分为“渐进性”、“革命性”两大技术路线。当前自动驾驶领域根据入局企业所采用技术可大致分为两大路线,一是福特、宝马、奥迪等传统车企所采用的“渐进性”路线,即在汽车上逐步增加一些自动驾驶功能,依托摄像头、导航地图以及各种传感器,为驾驶员提供自动紧急制动、全景泊车、自适应巡航等辅助驾驶功能。

二是谷歌、百度等互联网科技巨头所采用的“革命性”路线,通过使用激光雷达、高清地图和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实现无人驾驶目的,强调产品的创新和便捷性。谷歌早于2009年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成为第一个拿到美国政府路测牌照的企业,其自动驾驶车辆Waymo已完成800万公里的自动驾驶路测里程,技术水平在世界保持领先态势。特斯拉于2015年推出第一代Autopilot汽车,为全球第一辆量产自动驾驶车辆。

百度于2013年开始开展无人驾驶车项目,其无人驾驶汽车目前已取得了国内首批自动驾驶牌照,2018年百度Apollo和金龙客车合作生产的全球首款L4级无人驾驶巴车“阿波龙”已经正式量产下线。除谷歌、百度、特斯拉外,英特尔、苹果、Uber等科技巨头也在无人驾驶领域开展布局。英特尔收购Altera以及Mobileye后,开始启动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研发。2018年英伟达公布了其DrivePX旗下的最新产品Xavier以及未来的下一代产品Pegasus,并基于Xavier分别联合博世以及采埃孚推出了车载AI超级电脑。芯片巨头高通,在收购恩智浦后,于2017年12月初取得美国加州自动驾驶路试的许可证。

无人机以军用无人机为主,需求额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无人机研发技术逐渐成熟,制造成本大幅降低,无人机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无人机按照应用领域主要分为军用无人机、工业无人机、消费无人机。军用无人机主要应用有侦查、电子对抗、无人战斗机等,工业无人机主要应用于农业植保、电力巡检、警用执法、地质勘探、环境监测、森林防火等领域,消费无人机主要应用于个人航拍、影视航拍和遥控玩具等。142017年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60亿美元,而2020年则会进一步增长至112亿美元。全球无人机产量将达300万架,同比增幅高达39%,其中消费类无人机的销售量将会占到94%,但只占到无人机市场销售额的40%左右。

消费级无人机仍处于初级阶段,自主能力仍待提升。目前部分消费级无人机已能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进行自动避障,同时还能依靠机器视觉对飞行环境进行检测,分析所处环境特征从而实现自我规划路径。2016年,Intel通过智能算法成功实现500架多旋翼无人机上演空中编队灯光秀,消费级无人机开始朝更高级别的无人机智能化迈进。我国作为全球无人机第一制造大国,大疆占全球消费无人机70%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然而依照无人机系统路线图标准,大疆消费级无人机技术水平仍属于初级阶段。

2.3.3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品创新活跃

从应用的角度区分,智能机器人可以分为工业机器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四类。其中,工业机器人包括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加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清洁机器人以及其他工业机器人。

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包括家政服务机器人、教育娱乐服务机器人、养老助残服务机器人、个人运输服务机器人和安防监控机器人等。

公共服务机器人包括酒店服务机器人、银行服务机器人、场馆服务机器人和餐饮服务机器人等。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也可统称为服务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包括特种极限机器人、康复辅助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和警用机器人、电力机器人、石油化工机器人、矿业机器人、建筑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安防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和医疗服务机器人等。

工业机器人市场集中度高,是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的行业领域。根据IFR(国际机器人学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17年,工业机器人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中占据高达63.4%的市场份额,发展最为蓬勃。中、韩、日、美、德五国2017年工业机器人销售占全球总销量的71%。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3.8万台,其次是韩国约4万台,日本约3.8万台,美国约3.3万台,德国约2.2万台。新型工业机器人能够取代人工进行繁重的制造过程,在专业的金属加工自动化中它可用于金属器件制作,搬运、码垛,还拥有智能服务内核、学习型“大脑”,在训练与实践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升金属产品的加工精度。

人工智能的兴起推动了家政行业的智能化,个人/家用机器人的应用更加广泛。家政行业的领导企业“管家帮”推出家庭服务类智能管家机器人,可实现语音交互控制完成家政服务在线下单、拨打电话、家居布防、亲情陪护、健康监测、远程监控、主动提醒、居家娱乐、启蒙早教、应急报警、语言学习等诸多服务,是儿童的玩伴及老年人的贴心守护者。日本软银开售的类人机器人,有学习能力,可表达情感,会说话,能看护婴幼儿和病人,甚至在聚会时给人做伴。它们可以使用云计算分享数据,从而发展自己的情感能力,但不会共享主人的个人信息。英特尔公司推出的3D打印机器人,除了走路、说话,还能帮主人发微博、翻译语言,或开冰箱拿饮料。我国小米公司开发的扫地机器人能够自主探知障碍物和室内地形,实现对室内的自动化清洁。

公共服务机器人在酒店、金融、电信、电力、物流等具有大规模智能服务需求的行业中广泛应用,在低投入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米克力美的智能酒店服务机器人能自动学习酒店的通道、电梯和房间位置,自动构建虚拟电子地图来进行导航,确定行走道路,能自动避让人和障碍物,并且可自动乘坐电梯。实现无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完成各项服务,降低了酒店人工成本的同时提升运营效率。

i智能客服机器人是一种全新的智能工具,可以24小时在线实时回复用户提问,作为人工客户服务的有效补充。目前已经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及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近千家公司达成合作。在仓储物流领域,具备搬运、码垛、分拣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已成为物流行业当中的一大热点。

2012年亚马逊以6.78亿美元买下自动化物流提供商Kiva的机器人仓储业务后,利用机器人来处理仓库的货物盘点以及配货等工作。所有员工只需要在固定的位置进行盘点或配货,而Kiva机器人则负责将货物(连同货架)一块搬到员工面前。

Starship公司推出了一种专门用来小件货物配送的“盒子机器人”,其硬件上配置了一系列摄像头和传感器,能够保障其安全行走在人行道上,在指定时间从物流中心出发,穿越大街小巷,来到顾客家门口完成快递任务。在配送过程中,所携带的包裹都是被严密封锁,接收者只有通过其智能手机才能打开。

阿里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曹操”接到订单后,可以迅速定位出商品在仓库分布的位置,并且规划最优拣货路径,拣完货后会自动把货物送到打包台。在2018年618购物节期间,京东、阿里菜鸟、顺丰等物流企业积极应用仓内机器人、分拣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提升仓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特种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替代人类完成特殊环境下难以完成的工作。在医疗领域,国产手术机器人“天玑”,在骨科类手术中已经进入临床实践,有效减少了骨科手术人工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脊髓、血管损伤风险。在诊后康复环节,具有轻量化、高柔韧性的康复机器人开始逐步应用推广。

上海璟和机器人公司推出的多体位智能康复机器人系统Flexbot,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康复科、骨科、神经内科、脑外科等相关临床科室,用以开展临床步态分析,具有机器人步态训练、虚拟行走互动训练、步态分析和康复评定等功能。

在农业特种机器人领域,美国投资公司KhoslaVentures的报告指出,农业特种机器人能够自己识别区分作物与杂草,用专门的除草剂对杂草选点喷洒,能够降低农药污染20%,同时降低种植成本。

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工业机器人领域,新松、新时达、云南昆船、北京机科领衔本土工业机器人第一梯队,相关产品逐步获得市场认可。新松集团将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国内首台7自由度协作机器人,实现了快速配置、牵引示教、视觉引导、碰撞检测等功能。服务机器人领域,我国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已基本可与国际先进水平媲美,涌现出一批以深圳旗瀚科技、深圳越疆等为代表的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企业。特种机器人领域,开诚智能、GQY视讯、海伦哲等企业创新活跃,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在室内定位、高精度定位导航与避障、汽车底盘危险物品快速识别等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

2.3.4智能设备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人工智能与可穿戴智能设备融合带来全新的科技体验。可穿戴设备包含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服装、计步器等多种产品形态,通过采用感知、识别、无线通信、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用户互动、生活娱乐、医疗健康等功能,为佩戴者提供一个完美的科技体验。可穿戴智能设备将会成为人的一部分,作为传感器的载体,进一步补充和延伸人体感知能力,实现人、机、云端更高级、无缝的交互,实现情景感知。

可穿戴设备市场目前处于初期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全球可穿戴设备将持续高增长,据市场调研机构ABI Research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4.85亿台,市场调研机构IHS预计,2018年销售额将达33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2.9%。可穿戴智能设备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多个领域,在医疗、金融支付、身份认证甚至工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就目前来看,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继苹果、三星、华为等企业进入智能穿戴领域后,康佳、联想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瞄准细分领域,并纷纷推出相关产品,如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爱普生智能手表PS-500等。国内厂商也在积极布局,如果壳电子的智能手表Geak Watch、百度联合TCL发布的Boom Band手环、华为TalkBandB1等。然而,目前智能穿戴市场的同质化严重,很多产品即无痛点又非刚需,实用性难以让人满意,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依赖性并不强。如健康手环种类很多,核心功能就是测步、监控睡眠等。

智能音箱市场进入发展快车道。作为智能家居的组成部分之一,智能音箱独特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成为智能家居领域的入口终端,智能家居的广泛普及推动智能音箱行业的快速发展。

2014年亚马逊Echo发布至今,2017年全球智能音箱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120亿元。根据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2017年智能音箱全年出货量达到3200万部,同比增长超过300%。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国内外已经有超过500家公司开始布局智能音箱市场。整个智能音箱产业链上下游覆盖芯片和麦克风等硬件厂商、语音技术服务商、内容供应商、OEM/ODM供应商和互联网企业。随着智能音箱的发展,产业链将实现“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的资源整合,逐渐形成生态闭环。智能音箱厂商通过开放语音识别和麦克风等软硬件技术、丰富语音服务技能、扩展智能设备连接,不断完善智能语音生态,也为企业通过捆绑内容与服务盈利提供条件,带动智能音箱销量增长。

智能摄像头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市场前景广阔。智能摄像头是民用安防市场最大的蓝海,除了传统安防企业,包括360、小米、康佳在内的众多互联网、家电企业都发布了智能摄像头产品。随着谷歌以5.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家庭监控摄像头创业公司Dropcam,家庭监控类产品概念被引爆,开始掀起中国智能摄像机的浪潮。从市场占有率来看,360、中兴智能摄像机、小蚁、萤石、乐橙、联想看家宝、乔安、富视康等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通过内嵌智能SOC芯片、GPU等硬件以及结构化分析、深度学习等机器视觉算法,智能摄像头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主流智能摄像头一般具备行为分析、异常侦测、识别检测、统计等功能,以海康“深眸”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摄像头内置GPU处理器,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在摄像头前端能够提取目标特征,形成深层可供学习的图像数据,极大的提升了目标的检出率。

2.4人工智能各领域应用

2.4.1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各环节能效初显

近年来随着医疗数据数字化深入,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突破以及芯片计算能力提升,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掀起第二次浪潮,已渗透到疾病风险预测、医疗影像、辅助诊疗、虚拟助手、健康管理、医药研发、医院管理、医保控费等各个环节,并取得初步成效。

美、英、日等国政府均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美国《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为人工智能应用扫清了障碍,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施“数字健康创新行动计划”,重构数字健康产品监督体系,并单独组建成立AI与数字医疗审评部,加速AI医疗发展;英国NHS(国家医疗服务系统)正计划在整个卫生服务部门大规模扩展人工智能,用于日常操作和治疗。

201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开始规划AI医疗相关政策,包括医疗费用的修正、采用人工智能医疗的激励措施等,并预计在2020年全面实施与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制度

我国2016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相继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规范和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新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增加了人工智能医疗产品,并预计2019年制定出台相关检定标准。

从应用效果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环节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以试用为主,存在同质化程度高、集中度高、实用效果与医生患者预期不符等问题。在医药、医保、医院环节则更多是面向企业、医疗机构用户,业务模式相对成熟,主要考验的是供给侧的技术能力。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医疗应用发展更加理性,一些公司不断大胆尝试,在商业化道路上逐步探索出不同模式。

统一标准、开放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深度融合。微软、亚马逊、谷歌、IBM、甲骨文和Sales force在2018年8月中旬联合宣布将逐步开放标准,并通过云和人工智能技术消除医疗互操作的技术障碍,挖掘医疗数据潜力,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效果;谷歌公司在2018年7月Google Cloud Next大会上透漏,人工智能产品AutoML的注册用户也已经超过1.8万家,其中超过10%的用户来自医疗和生命医学行业,有效推动了用户在医疗影像辅助检测,以及及时检测预警中风、哮喘、婴儿猝死综合征方面的创新。中国BAT三大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平台特点与优势布局,如具备AI医学图像分析和AI辅助诊疗两项核心能力的腾讯觅影入选科技部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2018年6月AI辅诊引擎接口开放,加速与医院的HIS系统融合。

聚焦合作伙伴,实现医疗影像应用重点突破。医学AI技术研发公司希氏异构从北京迁到成都,专注于与华西一家医院深度合作,联合成立“华西-希氏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医生积极性,同时获取稳定、安全数据。通过对20万份病例数据学习,双方联合研制出国际第一台AI消化内镜样机,其对息肉、肿瘤、静脉曲张的初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7%、93.9%和96.8%,并进行持续迭代优化,迈出了消化内镜AI技术本地化、设备化的关键一步。

通过AI赋能,提升传统医疗器械服务水平。通用电器、西门子、飞利浦以及中国的联影、迈瑞、鱼跃等公司等医疗器械用品制造公司则凭借临床经验和数字化、AI等技术,在已有的医疗设备产品基础上不断推出整合的解决方案,以更低的成本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和医疗关护。如飞利浦全球有超半数的研发人员专注于软件开发,其中大部分研究员同时从事人工智能研究,未来飞利浦大部分产品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相继发布肿瘤疾病整体解决方案、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整体解决方案、睡眠呼吸疾病整体解决方案、监护系统等解决方案。

跨学科技术要求高,欧美公司引领药物研发。药物研发具有低效和费时费钱特点,一种新药研发费用超过1亿美元,周期长达8-12年,同时还需要药物化学、计算机化学、分子模型化和分子图示学等多学科配合,因此在人工智能医疗应用中最具挑战性。目前部分科技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分子数据进行训练来预测候选药物,并分析健康人和患者样品的数据以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建立分子模型,预测结合的亲和力并筛选药物性质,有效降低药物开发成本,缩短上市时间并提高新药成功的可能性。如BergHealth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成功找到了癌症代谢的关键作用分子,提升癌症新药研发效率,其主要抗癌药物—BPM31510,目前处于针对晚期胰腺癌患者治疗的II期临床试验过程中。

智能化监管,各国医保监管机构的必然选择。智能化监管结合时间和空间,从患者、疾病、诊疗、医生、医院等多个维度建立医疗就医关系网络,利用机器学习等相关算法,识别其中的欺诈行为和群体。当前美国半数以上的管控型医疗组织机构在实施医疗反欺诈行动中都通过运用专业的反欺诈信息系统,来帮助稽核人员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进行前瞻性欺诈调查,以检测和识别不一致的数据或形态等,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医保监测逐步走向智能化时代。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推广医保智能监管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三医联动改革”相结合,在医保监管领域,推动医保智能监管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将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纳入范围,实现住院和门诊医疗费用100%智能审核。

2.4.2智能教育加速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智能化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方向。智能教育正改变现有教学方式,解放教师资源,对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引发深刻变革。当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均加速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积极探索教育新模式,开发教育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