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身家66亿,收购“贪玩蓝月”公司,这位80后失联,员工找不到他

“中国最年轻富豪”、游戏上市公司实控人、大学还没毕业就赚了几百万元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自称“不懂游戏”,却带出了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游戏上市公司,带火了《贪玩蓝月》……


上面任何一个标签,或许都能让一个“80后”被外人盛赞一句“英雄出少年”。


然而,风光过后只剩下一地鸡毛。3月29日晚间,恺英网络公告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王悦从28日起失联。


从公开信息看,王悦的“撤退”,似乎早有预兆......


王悦失联,股权质押率接近100%


王悦被上市公司恺英网络发现“失联”,起因是一起问询函。


3月28日,恺英网络收到深交所的问询函,问询函中相关问题需要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王悦予以确认,但是,从3月28日起,恺英网络通过邮件、电话等各种方式试图联系,但无法和王悦取得联系。



每经影视(微信号:meijingyingshi)记者注意到,在“失联”之前,王悦逐步从恺英网络抽身。


上市公司最后一次提到王悦,是3月25日。这一天,公司收到了王悦的辞职申请,辞职申请自送达公司董事会之日起生效,辞职后,王悦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就在一周之前的3月18日,王悦还刚刚当选恺英网络第四届董事会成员。在同一场董事会会议上,金锋代替王悦,当选公司新的董事长。


去年7月28日,王悦向恺英网络递交书面辞职报告: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后公司董事会提拔副总经理陈永聪取代王悦。


总经理、董事长、董事,半年多时间,王悦一步步退出了恺英网络管理层。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王悦早就有退出的想法,不想干了,去年年中他们要换董事长的消息已被圈里人所知晓。


上市公司的“失联”公告中,还提到了王悦的股权质押问题。


王悦共持有恺英网络股份4.615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44%,而王悦共质押其所持有的股份4.6156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44%。质押率接近100%。


自称“不懂游戏”  大学没毕业就赚了几百万


王悦1983年生于苏州昆山市淀山湖,父母是普通的人民教师,在游戏圈里成名前可以说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素人”。


王悦在游戏圈也是一个颇为传奇的人物,他自称“不懂游戏”,但抱着“80后没有经验所以敢尝试”的心态,赚得了第一桶金。


和很多做游戏的年轻人不同,王悦并不是迷恋游戏,他只玩一些休闲益智的游戏,上大学的时候,偶尔打打CS。那时候,他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怎样做好网站,做大流量。通过做个人站,大学还没毕业,他就已经赚到了几百万。


毕业后,他接受了庞升东邀请加入51.com,历经行政、产品、策划和运营等岗位,做到游戏事业部总监。3年后,王悦辞职,创立恺英网络,从小游戏开始,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恺英游戏王国。


当时网络上“偷菜”盛行,王悦嗅到了社交游戏的商机,第一个小爆款“楼一幢”诞生。2011年,王悦开始做页游,随后推出了《蜀山传奇》。虽然王悦自己也说,游戏行业成功有很大偶然性,但深谙流量运作的他,每次都能押对宝,包括后来已经全球流水超11亿美金的《全民奇迹MU》以及不得不提的《蓝月传奇》。


图片来源:恺英网络官网

2015年,恺英网络作价63亿元借壳泰亚股份登陆A股。当时,恺英网络与泰亚股份签署对赌协议,其承诺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预估净利润不低于4.6亿元、5.7亿元、7亿元。



“不懂游戏是我的优点,也是缺点。因为不懂,所以很信任团队,给他们更多空间去发挥。”王悦在早年的专访里曾多次提及。实际上,在恺英网络创业初期,他就是最重要的产品经理,事事亲力亲为,最后带着恺英网络成为游戏行业“新贵”,也是腾讯平台首个第三方游戏开发合作商。


2016年3月,王悦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以66亿元财富,与滴滴创始人程维一同入选“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国最年轻富豪。


但最近几年,王悦的身家不断缩水,2018年只剩下30亿元。



王悦失联,恺英网络“改朝换代”


王悦失联,金锋成为恺英网络新的掌舵人。金锋是浙江盛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CEO。此前,恺英网络收购了浙江盛和股权,持股比例达71%。


金锋在游戏行业内打出知名度,主要是打造了《蓝月传奇》(又称“贪玩蓝月”)这一爆款游戏。恺英网络在2018年半年报中透露,《蓝月传奇》上线后最高月流水突破2亿元,截至2018年上半年累计流水超过30亿元。一位券商分析师匿名向记者表示,实际上2017年恺英的游戏大火,和浙江盛和强大的发行能力分不开。


此前几年,恺英网络的业绩可以说十分夺目。2015年~2017年,恺英网络实现净利润6.55亿元,6.82亿元和16.11亿元,超额完成三年业绩承诺。


金锋成为恺英网络董事长,意味着恺英网络正式“改朝换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摆在金锋面前的,并不是一条铺好的康庄大道。


记者注意到,和失联公告同一天披露的,还有恺英网络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盈利区间为4500万元至6700万元,同比下滑73%至82%。2018业绩快报显示,恺英网络在2018年的营收为22.8亿元,同比下降27.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5亿元,同比下滑89.75%。


一位行业人士向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分析称,恺英网络营收利润下滑在意料之中,2018年由于版号冻结和行业增速放缓的原因,不少游戏公司都面临业绩下滑的困境。


上述人士也表示,恺英网络和腾讯的诉讼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其业绩。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底,腾讯起诉了恺英网络的《阿拉德之怒》手游侵权,并索赔5000万,最终导致这一重要产品被下架。


2017年年报中曾披露,《阿拉德之怒》自上线后月均流水1.5亿。恺英网络在今年2月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表示,预估停运《阿拉德之怒》对公司经营业绩有一定影响。


未来恺英网络将何去何从目前还难以判断。今年1月,恺英网络CEO陈永聪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恺英网络及旗下子公司报审的产品中,已有2款游戏率先通过版号审核,同时多款类型丰富的新品也蓄势待发,恺英网络将积极研究行业新挑战。


没有疑问的是,对于恺英来说,创始人王悦,已经远去。

金准产业研究 区块链、AI和5G融合分析报告

前言

洗尽铅华,回归IT本质。在过去两年,区块链、去中心化概念盛行,而我们却看到相关公链上的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数量增加而活跃度偏低,游戏、社交等热门方向也未出现里程碑式的应用,市场一直要问,区块链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哪里?完全的去中心化是否合理?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区块链仍应放到IT发展的大趋势中观察,而5G的兴趣、边缘计算的壮大,为此提供了基础设施,在此之上,区块链+AIoT+5G将会诞生出不一样的互联网世界,此文对区块链的未来发展做些许展望。

随着智能手机和物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的推动下,算力、算法和数据三个层面重构互联网商业模式。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期,在区块链、AI和5G融合的推动下,互联网将呈现新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对数据的控制力下降,出现算法模式供应商;区块链网络为数据隐私和数据市场治理提供基础协议,用户分享更多数据价值;5G边缘网络的算力平台将承载更多终端流量,改变先有网络构架,广义智能终端(摄像头、小基站、物联网模组等)计算及存储能力提升;移动终端的硬件构架向GPU倾斜。

未来算法可以预想呈现模块化、产品化的趋势,互联网公司由数据和网络效应的垄断者逐渐蜕变为算法模块的产品商。未来,数据上链、隐私保护下,IT巨头不必掌握用户的行为数据,只提供算法工具,通过区块链网络得到授权、完成数据使用权的费用支付,训练AI机器人。届时,互联网公司也许不再是数据和网络效应的垄断者,蜕变为算法产品化模块的供应商——别忘了,区块链网络重塑了数据市场的治理,互联网公司并不直接掌握数据。而背后皆有大规模算力支持AI、区块链的运转。

区块链实现数据确权和数据市场治理,数据资源的价值分享将向用户倾斜。“无主”的垄断状态下,个人用户产生的数据被广泛用来训练AI机器人,又产生各类互联网服务推送给用户或其他客户。大数据是基础的资源,其挖掘出的价值用户往往得不到任何回报——同时还要承担隐私被侵犯和泄露的风险。未来,分布在网络中的数据将得在区块链账本中得到确权,数据的使用利用区块链Token授权和支付交易。互联网的价值分享将向用户倾斜。

5G边缘计算:“硬核”算力之基。3G/4G时代,数据陆续通过接入层、承载汇聚层、承载核心层,业务数据在核心网集中处理、终结,显然这种中心化工作方式难以满足5G应用场景对时延、大带宽和多连接的要求。5G时代,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业务将在不同节点终结;以去中心化的工作方式提高效率和可靠性。分布式AI的崛起,5G边缘网络平台将承载更多的算力和数据流量。

5G最大的意义在于技术生态的不断成熟和高度融合,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和区块链等技术,会改变数字资源的建设方式,让万物互联,真正迈入数字经济的新时代。

一、区块链、AI5G的发展概况

1.1科技发展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自从2016年以来,相信很多仁人志士们就开始越来越清晰意识到,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中心化商业技术逻辑为核心的“信息交互和高效传输”带来了诸多新的社会问题及矛盾,从4G诞生开始,市场商业组织以中心化商业模式构建的各类信息交互平台加速发展,大家为了快速抢占C端客户资源,跑马圈地,在大幅提升社会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制造了海量碎片化的市场信息,信息的泛滥成灾,使得消费者在进行选购商品或者商家在收集市场信息进行商业决策时往往无所适从,变得越来越艰难和成本及风险越来越大,效率趋于递减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并且市场中那些数量繁杂的中心化“信息交互平台”的商业组织并不是都讲诚信的,也可能存在利用这些技术谋取非法私利,伤害消费者的行为,比如P2P互金行业就出现了大量以非法骗取老百姓钱财跑路的恶性案件,分析其根本原因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甄别信息数据证伪和是否有效的问题,没有人对在互联网的“信息交互和高效传输”中信息数据的真假或者是否具有现实的市场价值负责,从而导致此种通过互联网技术而构建的中心化“信息交互和高效传输”的商业模式经济效用递减,市场趋于混乱和无序,信用缺失趋于严峻。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能在物质世界中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大幅得以改善,物质供给过剩的时代已经来临,在未来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抢占物质供给的资源已经不是重点,重点已经转向于消费升级,社会矛盾已经从“满足人民追求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与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转换成“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愿望与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愿望则更多的体现在满足“差异性和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上面,产品供给的形态也从过去的有形物质产品,趋向产品+服务,最终会更加注重软性服务的需求上,这种消费升级需求不仅仅只停留在享受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还包括在享受需求服务的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出尊重、自身权益、兴趣爱好和参与乐趣及体现自身价值的生存感上面,而这些仅凭中心化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交互和高效传输的平台组织商业模式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势必市场渴望出现一种全新的商业和技术逻辑形态的诞生。

1.2区块链带来的变化

过去两年,区块链试图改造什么?

BTC之后,陆续出现了ETH、EOS等更为开放的公链平台,以此为基础吸引开发者进行DAPP开发,但现实的情况是,DAPP数量上升迅速,但活跃度却很低,有些几乎24小时没有活跃用户。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公链的性能无法与中心化系统相比,开发的DAPP本就没有APP STORE里的好用,二是使用门槛高,对于公钥、私钥等一些列概念,用户无法按照过往使用APP软件的习惯直接迁移,三是商业模式并未成型,包括大家一致在探讨的经济模型问题BUG不断。

回归到区块链技术本身,我们看到EOS、TRON等公链活跃的背后,是其相对中心化的设计理念,现实应用需求与比特币本身的理想化场景正在分道扬镳,对于前者,我们将放到更大的IT发展浪潮中去审视,5G、AIoT的发展本身推动边缘能力强化,将为其应用提供强大的网络、IT支撑。

当前互联网商业模式下,巨头垄断了数据、价值和网络效应,用户处于弱势地位。互联网已经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大数据越来越成为巨大的价值宝藏,由此造就了一批互联网巨头,包括Amazon、Google、Facebook和苹果公司,其中不乏市值万亿的。当下的互联网构架下,我们要依赖于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购物、搜索和社交,账户管理和数据信息由互联网公司的平台来管理。互联网公司成功的秘诀是垄断了数据和网络效应——互联网公司云服务器中存储大量的数据,其中很多是用户的隐私数据。虽然互联网公司声称会保护好用户的隐私,但数据泄露时有发生。

还有一方面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数据的权益——数据是极具价值潜力的资源,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快速进步,大数据这个宝藏的价值不断被挖掘出来——但问题是,这些价值权益该属于谁呢?显然,用户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好处,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数据托管在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内,便冒着泄露的风险拿去被各种大数据工具挖掘价值,给互联网公司创造收益。互联网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人们不应该忘记自身数据处于泄露风险之中,同时数据还在“喂养”互联网公司的AI机器人,然而用户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区块链、AI和5G的不断融合,互联网商业模式将更加去中心化,从算法、算力和数据三个层面重构数据价值、硬件和互联网构架。移动设备和物联网智能设备遍布整个互联网,个人的行为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极具价值潜力。过去我们要依赖于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购物、搜索和社交等服务,账户管理和数据信息由互联网公司的平台来管理——毕竟分散的海量个人终端无法像云服务器那样提供管理数据的平台,这是互联网公司垄断数据的根源。区块链提供了一个大规模点对点的对等账户网络,管理数据和账户不再依赖于中心服务器,使得海量个人终端联合管理数据和账户系统成为可能。区块链的加密特征,确保了个人对数据享受所有权,互联网公司再也不能随意从个人终端设备拿走用户的隐私数据——无论数据存在在哪里。5G通信网络为海量数据传送和终端算力提供了基础支撑,互联网去中心的趋势下,离不开5G网络的推动。

用户因数据收益、互联网公司变成算法供应商,整个产业链利益分配被重构。我们畅想一下,未来的用户在网络里购物、社交聊天或者打游戏,产生的数据和用和账号都通过区块链网络来确保所有权不被侵犯;提供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访问用户的数据、更不能用自己的AI机器人进行数据价值挖掘——互联网公司不再掌控用户数据。互联网公司开发的AI算法机器人可以在用户终端进行机器学习训练,但只能得到最终的模型反馈——用户的数据不会免费使用,互联网公司需要通过区块链Token进行支付像用户购买数据使用权(用以训练机器人)。算法模型会输出很多有价值的服务——包括精准营销、信用评估服务、家庭智能机器人等等,互联网公司和用户都可以分享这些价值的收益。

比如,互联网公司变成了算法模块的供应商(并不掌控用户的隐私数据),为零售商提供用户精准营销的算法模块而获利,用户通过出售个人数据的使用权(用来训练机器人,但并不会泄露出去)获得了作为数据上游的收益。

 

 

二、结论:算力、算法和数据——5GAI和区块链融合之道

随着智能手机和物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的推动下,算力、算法和数据三个层面重构互联网商业模式。如今,人类社会活动从未如此依赖移动设备,算力由个人PC、服务器端向移动终端迁移,人工智能算法处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越来越多由用户移动端本地产生。人类数据的生产量和存储量呈指数级增长,过去5年里数据量已经从TB(1024GB=1TB)级别跃升到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于ZB (1024EB=1ZB)级别。过去20年互联网巨头们依靠享受大量数据的支配权(实际上用户一直强调数据是属于他们)和强大的网络效应掌控了互联网的主要资源和价值。在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商业经历了计算机的开源、软件的开源和数据的开源,曾经的巨头垄断被不断打破。如今,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等信息技术的崛起,整个互联网加速由巨头互联网公司中心走向分布式和去中心化,价值垄断正在被打破。

5G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驱动下,互联网大数据的价值潜力不断被挖掘,大数据的世界需要一个市场规则和经济激励制度——这真是区块链的价值所在。区块链完美地解决个人数据确权和授权交易,为大数据这列高速列车提供了规范的轨道。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在区块链、AI和5G融合的推动下,互联网将呈现新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对数据的控制力下降,出现算法模式供应商;区块链网络为数据隐私和数据市场治理提供基础协议,用户分享更多数据价值;5G边缘网络的算力平台将承载更多终端流量,改变先有网络构架;移动终端的硬件构架向GPU倾斜。

 

 

2.1算法:由中心封闭到开源化、模块化

移动端分布式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是未来主流。人工智能的要素包括算力、算法和数据。它的发展需要算力的支撑,而数据是“喂养”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资料。作为基础资源的数据越来越多由移动端产生,伴随着数据隐私保护的呼声愈烈,掌握算法工具的互联网公司在挖掘“数据金矿”的时候只会越来越受到限制。产品级分布式机器学习的推广已经指日可待,互联网巨头们并不必要将移动终端的用户隐私数据上传至云中心,而终端只需输出学习模型结果。

区块链网络实现了数据市场治理,可以有效打破过去个人数据的“无主”垄断状态。个人的隐私数据实际上是被互联网公司掌控,泄漏的风险的危险下,个人数据资源被互联网公司的算法工具进行分析处理,而用户并不能分享数据产生的价值——当某家互联网公司根据你的行为数据给你推荐商品广告时,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服务价值来自于本属于你的个人数据?区块链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隐私问题——数据的确权是属于用户的,其他人或公司若想使用这些数据或利用这些数据作为资料训练AI机器人的话,都将在区块链网络中申请得到用户本人的授权,在区块链账本中完成交易支付。

5G边缘网络和雾计算作为网络通信基础,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不久全球将进入5G网络的时代,广泛分布的移动端、云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变革——更多的数据交换将在终端之间发生。5G的边缘网络和雾计算将为数据下次提供网络通信的基础,同时边缘网络的构架和数据通信模型催生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未来算法可以预想呈现模块化、产品化的趋势,互联网公司由数据和网络效应的垄断者逐渐蜕变为算法模块的产品商。未来,互联网巨头不必掌握用户的行为数据,只提供算法工具,通过区块链网络得到授权、完成数据使用权的费用支付,训练AI机器人。届时,互联网公司也许不再是数据和网络效应的垄断者,蜕变为算法产品化模块的供应商——别忘了,区块链网络重塑了数据市场的治理,互联网公司并不直接掌握数据。

2.2算力:从集中云算力走向终端分布式算力

移动端和物联网智能设备的迅猛发展,势必需要算力从集中向终端分布式部署,最终在中心化和分布式两者间取得平衡。人工智能在算法优化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算力,Google的明星机器人AlphaGo在击败李世石之前,Deep Mind团队使用了48颗TPU对AlphaGo进行了数个月的3000多万盘对弈训练。显然移动时代,大量的数据在本地存储的模式不在适合。因此,算力一定会随着移动设备和物联网智能设备的发展而向边缘倾斜,实现算力的分布式部署。服务端与客户端分离的结构,移动端的分布式机器学习就成为重要的方向,Google在这方面已经获得产品级突破——Google基于Tensor Flow构建了全球首个产品级可扩展的大规模移动端联合学习系统,目前已在数千万台手机上运行。分布式算力的瓶颈还在于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的施行,而区块链的激励机制正好提供很好的市场激励制度。

2.3数据:由“无主”的垄断走向确权治理

互联网数据处于“无主”垄断的混乱状态,数据隐私将是未来的最“痛点”。BM Security和Ponemon Institute此前发布的《2018数据泄露损失研究》评估显示,2018年全球数据泄露的平均成本为386万美元,比2017年的报告高出6.4%。该研究还首次计算了与“超大型泄露(超过100万条记录)行为相关”的成本。评估显示,大型数据泄露代价高昂,百万条记录可致损失4000万美元,5000万条记录可致损失3.5亿美元。互联网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人们不应该忘记自身数据处于泄露风险之中,同时数据还在“喂养”互联网公司的AI机器人。

数据隐私的真谛是确权和使用权的交付,区块链的机制提供了数据市场的治理规则。移动时代数据隐私的保护呼声愈烈,一方面是人们对数据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价值资源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另一方面大量数据天然跟移动端的行为关联,用户越来越注意数据隐私的保护。过去的互联网模式,数据主要存储在互联网公司的云端,用户很难声明对数据的所有权;另外,互联网不断产生的庞杂数据的确权也是出于模糊的“无主”状态,但所有数据实际上都是掌控在互联网公司手中——无论他们如何声明不会泄露数据,不泄露数据不代表我们享有所有权。越来越多的智能服务背后都是来自于互联网公司AI机器人利用个人隐私数据进行机器学习的结果,这个过程中,用户是被动的,利益上存在受损的嫌疑。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数据隐私的真谛是确权和授权——即用代码合约明确数据的所有权,通过代码合约完成数据使用权的授权和支付交易。区块链天然就是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的账本机制,具有数据加密、不可篡改、来源可溯的特点。大量移动端的数据,将由过去“无主”垄断状态,被区块链网络确权给用户,而AI所需要的个人数据,可以由用户向使用方授权完成,相关费用用Token完成支付。在数据领域,AI与区块链的结合,一方面是数据层,两者可以互相渗透,完全数据确权;另一方面是从应用层面入手,两者各司其职,AI负责自动化的业务处理和智能化的决策,区块链负责在数据层提供可信的授权。

移动端分布式学习技术的推广将成为打破数据垄断的关键一环。今年2月谷歌宣布实现了全球首个产品级的超大规模移动端分布式机器学习系统,目前已经能够在数千万部手机上运行。此产品利用联合学习(FL,Federated Learning)方法,可以对保存在移动电话等设备上的大量分散数据进行训练,是“将代码引入数据,而不是将数据引入代码”的更加通用化的一个实现。用户的设备会下载一个当前模型,这个模型会从手机数据中学习不断得到改善,然后将变化总结为一个小的关键更新。只有这个关键更新会以加密的方式被传到云端,之后这一更新会在云端迅速被其他用户对共享模型提交的更新平均化(averaged)。简单说,所有的训练数据都留在用户的设备上,而且上传到云端的个别更新也不会存储到云端。新方法将机器学习与云端存储数据的需求脱钩,让模型更聪明、延迟更低、更节能,而且保护用户隐私不受威胁。联合学习方法将使得移动终端数据的隐私得到充分的保护,互联网公司云端服务器并不需要上传用户本地数据,将成为打破数据垄断的关键一环。

 

 

 

 

2.4市场激励:经济利益向用户倾斜

数据资源的价值分享,将向用户倾斜。“无主”的垄断状态下,个人用户产生的数据被广泛用来训练AI机器人,又产生各类互联网服务推送给用户或其他客户。大数据是基础的资源,其挖掘出的价值用户往往得不到任何回报——同时还要承担隐私被侵犯和泄露的风险。未来,分布在网络中的数据将得在区块链账本中得到确权,数据的使用利用区块链Token授权和支付交易。互联网的价值分享将向用户倾斜。

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构建合理的激励体系?区块链在TOKEN激励机制上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最初的BTC构建了通缩模型,即总量一定,产量四年减半一次,用算力保证系统的运转及激励分配的公平性。此后很多与现实相关联的激励体系却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比如迅雷的玩客币体系,抛开监管问题,但从系统本身的可持续性也有待商榷。

用过迅雷下载的朋友都知道,当电脑运行迅雷终端的时候,PC即成为网络中的存储节点,这个点对点系统非常契合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理念,但用户在这其中贡献了硬件及带宽,为了鼓励在线,迅雷也有过积分奖励,而其本质增加推广费用去“获客”,直到玩客币的推出。假设为系统做出贡献可以获得玩客币(俗称“挖矿”),而玩客币既可以从生态中购买服务,也可以二级市场交易,用户自然有动力投入硬件和费用去挖矿,生态体系建设加速,且公司不需要投入费用,而当币价走高时,由于回本周期缩短,用户有更强的欲望加大投入,当然,其更倾向于将玩客币用于二级市场交易而非获得生态中的服务,相反,当币价下跌时,激励机制就会出现问题,毕竟生态中所能提供的服务不能实时地与币价相匹配。

目前,互联网巨头作为主体获得并使用大数据,不存在激励问题,而未来在5G时代,面向个人数据、版权的确权和使用,同样需要构建有效交易市场,激励体系的构建仍是关键。

 

三、分布式AI崛起:移动端硬件构架向GPU倾斜

谷歌发布全球首个产品级移动端分布式机器学习系统,移动端算力被充分调动。今年2月谷歌宣布实现了全球首个产品级的超大规模移动端分布式机器学习系统,目前已经能够在数千万部手机上运行。谷歌基于Tensor Flow构建了全球首个产品级可扩展的大规模移动端联合学习系统,目前已在数千万台手机上运行。这些手机能协同学习一个共享模型,所有的训练数据都留在设备端,确保了个人数据安全,手机端智能应用也能更快更低能耗更新。研究人员表示,该系统有望在几十亿部手机上运行。联合学习能产生更智能的模型,更低的延时和更少的功耗,同时确保用户的隐私。

Google开放的联合学习算法,使得移动端分布式机器学习成为现实;AI算法分布在大规模的移动端,协同输出一个学习模型,而不必上次用户本地数据。Google的研究团队克服许多算法和研究挑战,使联邦学习成为可能。诸如随机梯度下降(SGD)之类的优化算法(通常在许多机器学习系统中使用)在大型数据集上运行。在移动端特定环境中,数据以高度异构的方式分布在数百万个移动和蜂窝设备上,这些设备具有明显更高延迟,更低吞吐量的连接,并且只能间歇性地用于训练。这一切都依赖于联合学习(FL)方法,联合学习是一种分布式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对保存在移动电话等设备上的大量分散数据进行训练,是“将代码引入数据,而不是将数据引入代码”的更加通用化的一个实现,并解决了关于隐私、所有权和数据位置等基本问题。

根据谷歌官博介绍,用户的设备会下载一个当前模型,这个模型会从手机数据中学习不断得到改善,然后将变化总结为一个小的关键更新。只有这个关键更新会以加密的方式被传到云端,之后这一更新会在云端迅速被其他用户对共享模型提交的更新平均化(averaged)。简单说,所有的训练数据都留在用户的设备上,而且上传到云端的个别更新也不会存储到云端。谷歌研究人员表示,新方法将机器学习与云端存储数据的需求脱钩,让模型更聪明、延迟更低、更节能,而且保护用户隐私不受威胁。这一方法还有一个间接好处:除了实现共享模型的更新,用户还能立刻使用改善后的模型,根据个人使用手机方式的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会不同。

联合学习(FL,Federated Learning)系统已经在非常流行的谷歌键盘Android上的Gboard中进行测试。每当Gboard显示建议的查询时,移动设备本地存储有关当前上下文的信息以及您是否使用了该建议。联合学习处理设备上的历史记录,以建议改进Gboard的查询建议模型的下一次迭代。诸多移动设备的学习模型将通过一种联合学习算法聚合成为一个更简洁的模型,最后只需要将这个模型上传至云端即可。

要将这样的系统部署到数百万运行Gboard的异构电话,需要相当先进的技术堆栈。 设备上培训使用Tensor Flow的最小化版本。上传速度通常比下载速度慢得多,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通过使用随机旋转和量化压缩更新,将上传通信成本降低到100倍。

复杂的人工智能算法训练与计算经常涉及上亿的参数,这些参数的计算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目前在深度学习领域,GPU计算已经成为主流。使用GPU运算的优势如下:目前,主流的GPU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内存带宽,同时GPU的thousands of cores的并行计算能力也是一大优势。只要数据足够小,就适合在一台GPU性能优于其它架构的机器上运行,因为它不具备处理网络开销问题的功能,可以充分利用GPU的优势为数学运算。由于所有的数据集足够小,可以适应内存,网络成为了分布式实现的瓶颈,而移动端本地GPU没有这样的瓶颈,得到了两全其美。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期,未来的IT基础设施将向“两端走”,一方面是超大规模IDC,用作集中式数据处理、搜索和机器学习,而移动设备和物联网智能设备未来将越来越依赖GPU的运算能力,硬件中的GPU算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区块链:给大数据赋予经济动能

4.1区块链:下一代智能互联网的基石

2008年10月31日一个名为“中本聪”的网络ID发表了9页的比特币白皮——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为人类社会第一次带来去中心化的财富世界。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的时候,遵从了经济学规律。比特币(Bitcoin)是一种电子现金系统,或者说比特币本身是一个给电子现金记账的去中心化、点对点的记账系统。比特币网络是首个成功应用了区块链技术的支付交易系统,没了中心化机构信用背书,该系统的“信任价值”由其加密算法和共识机制创造。账本每个节点都有相同的一份副本,节点之间对等、互相监督。

同时中本聪天才地引入了首个区块链通证(Token)——Bitcoin(比特币,这里的比特币指的是可交易的coin,而非指同名的网络系统),通证作为系统的唯一财富表达——在比特币网络中进行电子现金(比特币)转账,需要支付比特币作为手续费。而支撑网络安全可靠运作的计算机算力资源则由矿工提供,手续费作为奖励支付给矿工——这个过程叫做挖矿。“挖矿”行为则激励了更多网络节点加入进来,维护并增加该系统的“信任价值”。比特币挖矿,用一句话的解释即为“争夺系统的记账权,获得比特币作为奖励”。在共识机制的约束下,矿工的算力自由竞争对系统构成了安全壁垒(随着算力的竞争,攻击系统账本的成本会在竞争中提高),通证(Token)奖励则为系统安全可信运转提供了经济激励,形成一个良性的经济市场。这一切的核心技术基础是区块链技术。关于区块链的经济学解释详见我们之前发表的《区块链经济学脉络》系列文章。

区块链(Block chain)是一种将数据区块按照时间顺序组合成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简单说,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完全点对点实现支付/兑换的市场(这个市场不需要任何中介机构,如银行、服务中介等),区块链可以提供去中心化记账方案。以支付转账为例,传统的支付转账系统需要由银行作为第三方(对应概念“中心化”、“第三方信任背书”),根据交易双方提出的请求,划转相应金额——即更改数据库中双方名下的账户余额,这个过程中记账权完全归属于银行。而在搭载了区块链技术的支付转账系统中,用户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点对点的交易(对应概念“去中心化”)。我们不需要中心化机构来替用户记账,取而代之,系统中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按照特定规则参与竞争记账。在某个时间段内,争夺到记账权的用户把这段时间的交易写到一个区块当中,就像写到一张账页。系统中其他用户确认该账页不是假账后,对它进行备份,完成整个动作。在下一个时间段周而复始,每一个区块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通过密码学原理,新的区块对之前的区块天然形成了防篡改保护。

区块链开启了去中心化市场。传统社会的资产都是登记在各种中心结构的账本上,最后以银行的法币为核心进行流通。比特币诞生后,区块链技术和区块链项目的快速发展,自此,开辟了人类历史上成规模的去中心化市场。数字货币总市值于2017年 12 月 21 日达到全年最高点的 6422.56 亿美元,一度超越当日的亚马逊和汇丰控股市值。

由于没有中心化的机构存在,区块链完全根据事先设定的程序自动运行,能够极大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并且保证数据记录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在支付交易之外,区块链还可以用于更加广阔的领域,比如医疗、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安全认证、社交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其对社会结构会产生深远影响。

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去中心化财富世界被开启,区块链构筑价值互联网。2008年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后,区块链行业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区块链不仅仅是一项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而是与TCP/IP、HTTP一样重要的互联网基础协议,基于区块链可以构建一个去中心化(分布式)的互联网世界。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构建一个新的分布式基础构架与计算范式,成为新一代智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4.2区块链将建立一个规范健康的数据市场

区块链的运行机制成为数据市场确权和交易的市场规则,解决数据隐私“痛点”。在区块链网络中,用户的隐私可以在区块链账本中进行确权,他人难以突破区块链网络的加密规则侵犯用户隐私数据;在用户的授权下,通过区块链Token完成数据使用的支付交易。区块链解决了当下数据隐私的行业“痛点”。无论是移动端本地数据,还是存储在分布式节点的其他数据,在区块链网络管理下,用户享受对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区块链解决了数据的确权,数据市场的规范交易成为可能。一旦区块链解决了数据的确权问题,移动端的本地数据和托管在中心的服务器内的数据都不能被他人公开“免费”地访问和使用。用户可以授权互联网公司的AI算法使用数据进行训练,移动端的本地数据将不会被上传至云服务器,这既规范了数据市场又解决了数据隐私问题。用户将在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因自身的数据而受益。

五、5G边缘计算:“硬核”算力之基

分布式系统的崛起催生边缘计算平台和新的网络构架

分布式AI会在最后一英里网络中增加更多的计算、智能和处理/存储能力,将引发移动端硬件和算力变革。在这种配置中,人工智能引擎将依赖于大量物联网(IoT)传感器和执行器,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操作现场数据。海量数据将为“本地化”的边缘计算AI引擎提供燃料,这些引擎将运行本地进程并在现场做出决策。因此网络需要另一种水平的实时边缘计算、数据收集和存储,将推动人工智能处理到网络边缘。这将完成云边缘智能和网络化计算机的循环, 并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来完成数据授权和业务运转。

5G网络中不同业务在不同节点终结,颠覆通信网络工作模式。3G/4G时代,数据陆续通过接入层、承载汇聚层、承载核心层,业务数据在核心网集中处理、终结,显然这种中心化工作方式难以满足5G应用场景对时延、大带宽和多连接的要求。5G时代,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业务将在不同节点终结;以去中心化的工作方式提高效率和可靠性。分布式AI的崛起,5G边缘网络平台将承载更多的算力和数据流量。

5G时代,终端间快速崛起的横向流量和极低延时要求将依赖边缘网络实现。5G时代基站之间的横向流量将远远超过LTE时代的流量,延时要求甚至在1ms内,远远低于3GPP定义的LTE基站间理想时延(10ms)。LTE时代,核心网一般集中部署在汇聚骨干节点或核心层之上。5G时代,一方面,三层下挂基站将更多,路由条目数量将更大,三层设备流量调度任务中,如果还将核心网集中部署,其设备将不堪重负,一旦节点故障,影响范围很大;另一方面,核心网集中高置横向流量时延大,将不能满足5G时代基站间横向流量时延需求。核心网边缘分布带来两个好处:一,核心网设备下挂基站减少,流量减少,路由条目减少,压力大大降低,安全性能增加,故障影响范围也大大减少;二,基站间的横向流量跳数减少,时延减少,满足低时延场景要求。

未来超过50%数据将在边缘网络处理、分析与存储,5G将大量部署边缘网络计算。根据华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预测,到2025年全球网络联接数将达到1000亿,增长幅度超过10倍。未来超过50%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侧分析、处理与储存,边缘网络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业务的实时性挑战。对实时性要求高的领域,例如在生产控制领域,业务控制时延必须小于10ms甚至更低,车联网应用甚至要求时延低于1ms,如果数据分析和控制逻辑全部在中心云端实现,难以满足业务的实时性要求。

5G网络切片的实现需要部署边缘云。5G面向不同的应用领域,需要网络切片的支撑不同的需求。就是将一个物理网络切割成多个虚拟的端到端的网络,每个虚拟网络之间,包括网络内的设备、接入、传输和核心网,是逻辑独立的,任何一个虚拟网络发生故障都不会影响到其它虚拟网络。每个虚拟网络就像是瑞士军刀上的钳子、锯子一样,具备不同的功能特点,面向不同的需求和服务。部署网络切片,需要边缘云的支撑。

 

结语

5G时代的来临,正好迎来了巨大的机遇,我曾经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商业行为中的任何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的方式予以诠释,商业市场中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建立也是建立在“数字”的基础之上的,数字经济就代表了未来!可是如何让数据真实存在、保存并传输、构建信任体系,却始终是人们渴望彻底解决的难题,直到2017年区块链+AI技术在市场中全面兴起,虽然区块链技术存在诸多被人们诟病的缺陷,但是5G时代的来临,再加上两年多来市场的大浪淘沙,技术人员执着的努力研发,现在已经很多基础技术瓶颈方面如分布式存储、验证延时、算力能耗、数据节点之间的同步和可延展性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我坚信一种以区块链技术逻辑不仅指密码学原理、智能合约、共识机制、等技术组合,更代表着信任中介、Token经济等新型治理模式,它的分布式、多中心(或者去中心)、匿名性、不可篡改、点对点和数据共享的“价值互联和高效传输”+AI技术组合的新型商业和技术模式,也很好地解决了拜占庭难题,是公认可信的治理结构,在商业市场中发挥积极作用已经为时不远了。这种区块链新型商业和技术模式与传统的互联网+最大的不同是,并不是在互联网技术逻辑基础上的升级,而是与互联网技术商业逻辑处于一种平行或者透镜关系,互联网技术强调的是信息数据的交互和高效传输,区块链+AI组合技术则强调的是价值数据的互联和高效传输,形象的比喻就是前者在做加法,后者则在做减法。

坚信“5G+区块链+AI”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价值互联和高效传输以及交易特性的新型商业模式,在这样新型商业和技术逻辑构建起来的自信用商业体系内会自然形成一个高效协同和数据智能的生态链体系,在这个体系内的所有参与人们的主观意识与行为之间在价值发现、创造和传输以及兑现交易等商业行为会高度的达成统一和一致性,使得人们的需求变化与得到满足需求之间的时差几乎为零,趋于达到同步的状态极限。由此可以想象在系统内部完全没有内耗,一切的资产要素排列组合都能即时按照最优解的方式被迅速形成并发生作用,其系统迸发出来的商业价值是否充满着无限的想象呢?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期,5G+区块链+AI的技术组合,未来定将迸发出充满无限想象的价值。

游走帅气与甜美之间 想组团盘这些小姐姐!

百变的女星游走于优雅、甜美和酷帅之间,比如周笔畅、张钧甯、戚薇、王子文、阚清子、河智苑、陈粒和齐溪,被珠宝和腕表点缀后更具独特魅力!


周笔畅一身蓝色Look佩戴卡地亚 Juste un Clou系列耳环及项链出席2019慈善名人盛典,周老板气场十足啊!

周笔畅身穿白色雪纺裙搭配卡地亚 Cactus de Cartier系列项链及Juste un Clou系列手镯出席第26届东方风云榜音乐盛典,周老板帅气又摩登!

张钧甯身穿黑色露肩短裙搭配宝曼兰朵珠宝,提升整体高级时尚感,展现了属于她的别样魅力。

戚薇身穿高级定制蓝色星空裙亮相红毯,璀璨梦幻的礼服在萧邦珠宝的装饰下更显高贵优雅,不得不赞叹咋们戚哥的盛世美颜啊!

王子文一袭廓形长裙搭配Fred戒指亮相综艺节目,清新可人,姑娘的笑容也太甜了吧!

阚清子佩戴宝格丽全新Serpenti Seduttori#鎏光蛇影系列腕表惊艳现身巴塞尔表展,璀璨白金与优雅玫瑰金释放生而闪耀的双重魅力。

韩国知名影星河智苑应邀出席amfAR慈善晚宴,她佩戴宝诗龙Plume de Paon孔雀羽毛系列白金吊坠耳环和动物系列Cypris白天鹅钻石戒指,衬托出落落大方的气质且烂漫的个性。

陈粒佩戴戴比尔斯Arpeggia三层钻石耳环、Classic五行钻石戒指和Dewdrop白金钻石手镯出席在上海举办的第26届东方风云榜音乐盛典,并摘获“年度原创音乐人”奖项,率性十足,闪耀迷人。

齐溪身穿黑色西服佩戴IWC万国表马克十七飞行员腕表,干练范儿十足!


怀念海子的时候,人们在怀念什么?

每年的3月26日网络空间都会上演一个大同小异的仪式,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纪念海子。纪念仪式不只局限于线上,一些诗人、诗歌爱好者、大学生和媒体也会赶赴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的一个墓地,朗诵拜祭。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文艺界和大众文化对于海子的拥抱和赞美,使这位早逝的诗人已然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诗意偶像、一个因被捧上神坛而无法逃脱被滥用的命运的消费品——全国各地到底有多少旅游区或房地产商在滥用海子的诗句,无人知晓。


促使海子诗歌迅速经典化的因素,大概是他的非正常死亡。这背后似乎有着一个自杀逻辑,自杀者被塑造成为时代的反叛者、逆流的真英雄或一个神秘而纯洁的传奇人物——这一逻辑在顾城、张国荣等人的身上也可看出。沈河西曾在2016年4月1日张国荣忌日当天为《新京报书评周刊》撰文指出,张国荣、海子、顾城已经成为大陆小资情怀的三大俗,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惊世骇俗的死亡,自杀成为了他们走向偶像神坛的“最后一根稻草”,成全了膜拜者们的审美高潮。“惊世骇俗的死亡语法,不外乎为了一个崇高的信仰悲壮死去,或因个体的精神困境而决绝自刎。在一个后革命的年代里,革命英雄式的自我牺牲所能引起的审美震撼已被证明是无效的,甚至是虚无的,只有一个文化工业下生产出来的艺人的自杀才具有普度众生般的震慑力。”沈河西在文中写到,“桑塔格说:你们爱的,只是烈士……我们也迷醉于三岛由纪夫式的自戕,我们相信的是塞林格名言的前半句‘一个不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英勇地死去’。”



位于秦皇岛的海子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中国诗歌历史的角度来看,“海子热”的出现也有其历史背景。在《今年春天,十个海子复活了吗》一文中,作者曹钺认为,中国拥有辉煌的古诗岁月,但“五四”运动新诗革命后,长期存在“诗神”的缺位,作为新诗的奠基人郭沫若因后期的政治投机主义而失去了获得这一身份的可能。曹钺进而提到,“海子热”的背后是中国新诗难掩的寂寥与争议。在上世纪80年代,诗歌备受推崇,因为它能直接并且深刻地介入现实中。而进入新世纪后消费主义盛行,市场逐渐成为配置一切资源的主驱动力,作为“纯文学”王冠上的诗歌变得更加边缘化了。他观察认为,今天的诗歌虽然屡屡登上媒体头条、获得大众关注,但赵丽华的《傻瓜灯》和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作品却让读者增加了对中国现代诗的误读和曲解。在这种大环境之下,虽然极少数诗人和批评家曾委婉批评海子长诗的不足之处,但诗界更多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海子的抒情短诗是永远无法重复的收获。


海子的抒情短诗里不只有“以梦为马”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理想,也有孤独的东方人跟随月亮的爬行,有很愿意帮忙的东方女人“菩萨”的心思,有跑尽无人的街道并重新做人的“宇宙的孩子”,以及活在珍贵人间的幸福——“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海子如此赞美着人间,却选择了早早离开。今天是海子逝世30周年纪念日,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日前出版的《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海子诗选》中选取了四首抒情短诗,以期与你们在这些诗歌里看到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外的表达与情感。

美的收购的机器人巨头库卡,去年利润暴跌八成将开始裁员

短暂的寒暄之后,会场里的主题迅速变成了中美贸易摩擦、脱欧闹剧、全球汽车行业不景气、经济增速放缓。这里不是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也不是达沃斯经济论坛,而是机器人公司库卡(KUKA)的2018年年报发布会。


3月28日,库卡现任CEO Peter Mohnen在冗长的“国际政治研讨环节”之后,终于切入了此次发布会真正的主题:业绩,糟糕的业绩。


2018年,库卡订单收入33亿欧元,同比下滑了8.5%;营收32亿欧元,同比下滑6.8%;息税前利润率3%,同比下滑1.3个百分点;税后利润1660万欧元,暴跌了81.2%。


库卡2019财年的几乎所有业绩指标均为负增长。      图源:库卡标题

2018年初,库卡曾定下营收35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约5%的目标。但之后一年内,库卡不得不两次下调业绩预期。


据《德国商报》及《奥格斯堡汇报》等多家当地媒体报道,2018年10月,库卡宣布下调盈利预期时,招致了大股东美的集团的不满,并直接导致了前任CEO罗伊特(TillReuter)的离职。


2016年,美的集团开启对库卡的并购,并在次年1月完成交割。目前,美的集团持有库卡约95%的股权。


罗伊特离开公司后,库卡原CFO Mohnen出任临时CEO,并于不久前提出了一套成本控制方案,计划在2021年前,实现3亿欧元的成本缩减目标。


这其中包括Mohnen在年报会上公布的德国奥格斯堡总部裁员350人、冻结德国总部所有岗位招新、严格审核试用期员工资质以及大幅削减外包员工数量。目前,库卡全球员工数量超过1.4万人。


Mohnen能否在未来三年内亲自执行自己推出的成本控制方案,也被舆论广泛质疑。罗伊特离职四个月以来,Mohnen始终未能从大股东美的集团处得到转正的承诺。在先前接受德国《世界报》专访时,美的集团副总裁、库卡监事会主席顾炎民就对从外部聘请新CEO持开放态度。


外界有猜测称,相比于财务出身的Mohnen,美的方面更希望由一位拥有技术背景的CEO执掌库卡,以解决当下库卡在研发层面的困境。


库卡内部研发投入不力、研发方向不明一直为外界所诟病,更被视为2018年业绩下滑的真正原因。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似乎并不足以解释库卡糟糕的业绩。


2017年,在营收大幅增长18%的业绩推动下,库卡该年的研发投入只追加了1.6%。先前库卡通过收购德国公司Connyun发力工业物联网的努力,也于去年被正式放弃。


2018年,库卡的研发投入增加了18%,达1.52亿欧元,但研发投入滞后的红利效果何时能够体现在业绩之上,仍不得而知。


与库卡将业绩下滑归结于汽车行业缺乏增长不同,两周前,库卡的老对手ABB集团负责机器人业务的董事Sami Atiya在接受《德国商报》专访时,否认了汽车行业的衰退对ABB机器人业务产生的负面影响。


尽管未提及具体数字,但Atiya表示,即便在经济形势最不乐观的2018年第四季度,ABB机器人业务依然保持了增长。


除了推出成本控制方案和加大研发投入外,聚焦并发力中国市场、优化企业组织架构,也被Mohnen列为应对当前情形的四大关键措施之一。其中的关键是,在工业、汽车、消费品和物流自动化、医疗保健四大事业部之外,将新设立中国事业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资出海收购的明星案例,美的集团收购库卡一直受到德国和欧盟的特别关注。但在此次年报会上,被称为“隐形房间里的大象”的美的集团一次也未被提及。


裁员计划公布后,与过往片面的负面态度不同,库卡位于奥格斯堡总部的职工委员会主席ArminKolb坦言:“美的不应为业绩下滑负责,相信被裁员工最终会得到合理补偿。”


在发布会上,Mohnen还预计,2019年,库卡业绩水平仍将处于相对低位,营收预估为35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为3.5%。



鏖战印度:三星跌下神坛后再战 中国厂商组队厮杀

2019年的印度手机市场将有更多变数。


加入小米后,副总裁卢伟冰提到印度市场的几率陡增。要知道,今年以前,他在微博中提及印度还是2015年。彼时其所在的金立在印度市场攻城略地,但活跃度并不如今天。


作为红米品牌总经理,卢伟冰这么做,显示出红米对于小米在印度市场的作用极为重要。实际上,小米正是中国手机厂商在这个全球最活跃市场上表现的缩影。


经历几番洗牌,印度本土厂商已经消失在智能机TOP5阵营,小米则在2018年夺过了三星稳坐多年的头把交椅。


2018年涌现出的一些新手机子品牌,也率先在印度掀起了风浪。OPPO分拆出的realme就是以性价比迅速出现在当地市场单季出货量TOP5之列,甚至超过了OPPO(二者独立运营,数据并未加总)。小米旗下子品牌POCOPHONE则定位中高端市场,希冀借此占领未来的市场份额(小米子品牌出货均算入小米集团)。


国产手机厂商这么做显然有原因。调研机构Conterpoint预测,2019年全球主要市场中,印度的换机频率在加快,其他包括中德法英美等国家,换机频率都在不同程度延长。印度将成为2019年全球唯一增长的主要智能手机市场。


印度的经济和消费水平也在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预测,东亚太平洋地区仍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地区之一,2019年地区增长预计放缓至6%。但南亚方面,靠投资走强和消费旺盛支撑,印度2018/19财年增速预计加快至7.3%。


此前一加和红米多年的市场培育,分别在高端和低端市场盘踞一方。而新的变动又开始出现。三星筹划了新款M系列机型针对的就是印度用户喜好;正在争夺全球龙头地位的华为,旗下荣耀也立下近年争夺印度第一的Flag;OV在2018年第四季度单季出货增速高达80%。


线下店:行业洗牌实录者


在印度机场入境时,三星品牌的广告就扑面而来——入境海关大厅处,有一面备受关注的佛手墙,途经者大多会在此留下影像,而墙的旁边一侧,常年挂着的就是三星广告。现在,宣传主角是刚发布的新机Galaxy S10+。


虽然在中国的T字形市场,三星的份额日渐下滑。但在印度这个未来仍有高成长性的市场,三星可一点都没缺席,且高居龙头位置多年。


3月中下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来到印度商场走访电子零售门店发现,在这里可以明显察觉到中外不同品牌在当地的发展、衰退和更迭。


在新德里市中心一家商场中,坐落着多家数码小店。这些店门口会挂着包括苹果、三星、OPPO、HTC、vivo、NOKIA、LG、金立、小米、摩托、SONY、Pixel等一系列品牌LOGO。但进去才发现,真正在售的品牌只有三星、红米、OPPO、vivo以及荣耀。据多家门店销售员介绍,其中前四大品牌更受欢迎。


单从商场门店角度看,真正在市场和营销投入大手笔的,当之无愧是三星。在电子集合店林立的同时,三星还会在商场设置独立的品牌门店。据业内人士介绍,OV等品牌在当地的普及,更多以集合店以及被称为“夫妻老婆店”的形式出现。


电子零售连锁店(类似苏宁)的表现又有所不同。在市中心一家DLF Mall,主营中高端产品的Croma品牌门店中,记者粗略观察发现,店内陈列的手机品牌主要为三星、OPPO、vivo、小米等,大约相等于1000-2000元人民币价格段。


有独立柜台位且居于中央位置的是两个品牌:与OPPO有部分共同投资者的独立品牌一加和谷歌旗下手机品牌Pixel。这属于中高端产品,售价在3000-4000元人民币左右。


据店内一位员工介绍,以一个月为记,一加6T可以销售200台,三星品牌销售约在170台,苹果仅70台。其中一加是仅凭一款产品达到了这样的销售结果。


小米新推出的子品牌POCOPHONE被认为是狙击一加的系列。但据前述店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陈列着的一款POCOPHONE目前鲜有人问津。他表示,该机型价格在2000元左右,虽然摆放的标签写着有6G和64G两款内存产品,但有现货的仅6G款。


商场门店反映的只是线下市场中的一部分生态,但也足以看出,印度手机市场早已经历过大洗牌。不管是曾经的中国头部厂商,还是印度本土手机厂商,都在慢慢离场。中国如今的手机市场格局正慢慢复制到印度。


渐红海:涌入者和离场者


虽然三星大规模地在印度投放广告、线下铺设门店,但2018年的出货量龙头,还是被动交了出去。


接手者是小米。根据IDC统计,凭借红米品牌的攻城略地,2018年小米以高于6.5个百分点的数额,走上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冠军宝座。


据统计,2018年占据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前五的厂商,有四家来自中国,除三星和小米之外,3-5名分别为vivo、OPPO和传音。


往前回溯,在2016年全年智能手机市场出货前五名中,还仅联想(包括摩托罗拉的出货额)一家中国厂商。


变化是从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的,据Counterpoint统计,当季小米、vivo、OPPO的智能手机出货份额纷纷紧逼10%,当地品牌Micromax的比例则瞬间夭折。在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第四季度期间,印度智能机市场的本土品牌份额从54%腰斩至20%,中国品牌则从14%猛增至46%。此后,几大品牌就以此为转折点,走出了新的曲线。


一加手机CEO刘作虎这样表达品牌厂商初入印度的情形,“2014年一加进来印度的时候,所有其他品牌基本都来了,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华为、金立都在。在2013年底、2014年初,功能机转智能机的时期,虽然有很多巨头,但大家的品牌在印度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形象地描述就是我们都在一条起跑线,前面就是一大块空地,大家去抢地盘。虽然他们是巨头,我们是新品牌,但至少我们没有落后。”


对于如今的竞争形势,刘作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实洗了一轮牌,像摩托、金立、酷派早些年在印度都还不错,但是现在基本都消失了,还有一些本土品牌也基本消失了,现在基本上都是中国的这些品牌。”


在这个渐入红海的印度市场,生存和被淘汰的缘由其实与中国市场的逻辑一致。“核心就是自己不要犯错,往往消失的品牌都不是被其他品牌打败。这五年这么多消失的品牌,我觉得没有一个是被别人打败的,全是自己的原因,无一例外。”他如此告诉记者。


2019年将有更多变数。因为华为开始更加重视这个战场,而去年涌入市场的子品牌也将继续发力。据媒体报道,荣耀总裁赵明此前在新德里的一场粉丝年会上,公布了最新战略目标:三年内做到印度市场第一。


三星也在加码,今年其新推出的M系列手机,针对的一大目标市场就是印度。配置的5000毫安电池容量也是当地市场极为关注的购机指标之一。


慢慢弱化手机业务的HTC看起来也没有放弃印度。外媒报道称,HTC正与多家印度本土智能手机厂商洽谈品牌许可事宜,谈判似乎已到“后期阶段”。只是官方尚未坐实。


不过Counterpoint分析师Neil Shah表示,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退出者将超过进入者,2019年可能有50个活跃品牌。


需要指出的是,印度市场的消费群体深受“首因效应”影响,这也是小米和OPPO这两个尤为重视印度市场的厂商,已悉数将旗下主要子品牌都输入印度的原因——各自品牌不受制于彼此固有形象的干扰,分别深耕细分市场。


一个例子是,在前述Croma门店中,记者曾随机采访两位正在盘弄一加6T手机的当地年轻男子,其中一位表示,买手机更看重使用时的流畅感,而小米往年主打低价格,让他们难以有更大兴趣关注这家厂商。


抓未来:抢占高端市场


虽然红米、realme是以“性价比”的近身肉搏迅速占领市场,但随着印度市场的消费升级,功能机转换的加速,高端机终将是不容忽视的未来风向。


当然,印度特殊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这个市场的中高端手机需要充分因地制宜,且目前整体容量并不算大。这也是为什么苹果难以在这里占据更高份额,三星则是凭借全系列产品稳固地位。但三星在包括机场、商场等偏商务、高端场所中,广告主要宣传的也是S系列手机,而非偏中低端的A系列。


但在4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三星的位置也不稳固。据Counterpoint统计,一加手机2018年在400美元以上价格段竞争中,超过三星和苹果,拿下全年出货冠军。印度也是为一加贡献1/3出货份额的市场。


400美元门槛是基于对印度、欧美等国家消费情况综合考察而定。而印度市场本身还有大量消费者在使用价格低廉的功能机。Counterpoint分析师Tarun Pathak指出,印度和中东地区占据全球功能机市场的3/4。去年由于本土品牌Jio的推动,功能机增速甚至超过智能机一个百分点。


在归纳一加的策略时,刘作虎指出,不同于其他市场,一加在2014年与全球品牌一同进入,没有错失先机。此后在其他品牌以多产品矩阵面市时,一加将一年两款旗舰机型的理念延续到印度市场,从而在当地营造出高端机品牌的形象,得以捕获当地的高端用户群体。


渠道上一加也十分聚焦。与亚马逊签订独家合作,一加一直以线上渠道为主,而2014年恰好也是电商在印度高速发展的起步期。但印度市场的不同在于,当地对社群文化十分热衷,且对价格敏感,因此自2017年开始,一加逐步开设了自己的体验店。


一加手机印度总经理Vikas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记者介绍,印度市场可以分为高端和中低端,两个市场都在发展。但中低端市场已近饱和,电商渠道的销售也趋向饱和;在高端市场,电商销售在持续发展。“仅四年,高端市场电商渠道销售已经从最初的5%占比,发展到占整个手机市场销售的50%,远远超出我们预期。”


不过Vikas坦陈,目前印度高端机市场大约占整体市场的3%份额,全球400美元以上高端智能机市场份额则大约是40%-50%。“我们估计印度高端市场的发展相比整体市场要快三倍左右。2018年市场上有近500万部高端智能手机,预计未来3年间,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近4倍。也就是到2021年,将可能达到1600万台的规模。所以,即便我们只能占领扩大规模后市场的25%份额,我们拥有的市场都差不多是2017年整个印度手机市场的规模那么大。”他这样向记者表示。


当然,预计到未来印度高端机的线上增速也会放缓,刘作虎向记者介绍,2018年开始,一加加大了线下店的开设与合作。2017年一加与印度高端连锁品牌Croma合作,后者在印度有100多家门店。


刘作虎指出,“我们觉得印度在未来的增长潜力很大,甚至有达到几千万台的可能性。但是在五年后还是十年后,还不知道。虽然目前高端手机市场整体量不大,我只要占领用户心智,等高端手机市场规模起来就可以了。”


供应链:争夺“印度造”集群


明显不同于其他海外市场的是,印度市场存在一个较大变数,即关税政策。


印度政府自2014年开始提出“made in India”,号召海外厂商前来印度建设制造工厂。此后随着各项不同部件进口税率的波动,加速了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建厂的步伐。


从时间轴来看,如果说在功能机转智能机浪潮的2014年,是头部手机品牌争相进入印度市场的时段;近两年是厂商排兵布阵步步为营的时段。那么对于手机产业链来说,2016年则是他们的关键一年。


一家中国模组公司在印度的负责人就向记者表示,自2017年至今,包括摄像头、电池等在内的部件模组,税收政策一直有所变化。其所在公司是出于国际化战略考虑,恰好在2016年8月注册了印度子公司。


据该负责人介绍,由于提出“印度制造”的时间并不长,当地人在他所在行业并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所以SMT(表面贴装技术)等技术性较强的内容,需要交给中国人操作。一般是我们慢慢找到印度本土的带头人,教会他怎么做,然后沟通下去。”


业内资深人士杨述成正在筹划设立印度中资手机企业协会(CMA),他向记者表示,部分手机产业链公司已经在当地随着主机厂商,逐步驻扎成产业集群。当产业聚集度越高,就将越具备话语权。这对应对税率的频繁波动也将有所裨益。


目前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细分领域的企业已经在印度的数量过多,形成细分领域内竞争激烈的局面。


据Neil Shah归纳,2018年印度市场手机中,有一半是以SKD(半散件组装)形式进口,CKD(全散件组装)则是34%。预计到2019年底,CKD达到2/3,其中1/3为SKD。“中国品牌仅耗时一年多,就已经从SKD快速转变为CKD,完成本地化。而苹果这样的竞争对手仍然是依靠CBU(完全组装)推动。”


虽然一加在印度并未自建工厂,但Vikas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我们可以通过合作伙伴生产手机,也享受到了本地制造的好处。实现本地化之后,就可以实现在印度制造,然后出口。这对我们非常有利的,也让我们的产品非常具有竞争力。”

趣头条获得阿里巴巴1.71亿贷款,盘前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