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时尚娱乐
文章列表

冯唐:非常难听,非常深情

晓明:

见信如晤。

谢谢你今天来我办公室看我。好久没见,你微微胖了些,还是那么白、那么俊朗、那么萌。请你吃了我写字楼里你家乡的台州菜小海鲜,三盘菜你都吃光了。吃饭的时候,你给了我一张你新的名片,正反两面、蓝白相间,还好,还有些留白,没把你全部的名头都印上。我问了问你一盘小鱼的名字,你说了三个名字,我记住了一个,鱼豆腐。你笑起来还是少年时代的样子,一副“我拼命学坏也学不坏 ”的好孩子样子。


我知道你已经是中国著名的妇产科大夫,我知道你创立的中国妇产科已经运行十几年、集中了中国九成以上的妇产科大夫、福泽很多人,我还是反复想起你给我看你工资条的样子。那个工资条是一卷极窄但是极其长的打印小条,似乎是个微缩版的手卷,有似乎是个地下工作者的记录,慢慢展开是各种科目细小、金额细小的收入明细:洗头费洗澡费、置装费、防暑降温费、公交补助、大龄未婚补助等等。我记得你苦笑一下,说,工资真是这么少,问我,“即使工资这么少,我没拿过一个红包,你信吗?”我想都没想说,“我信。”我当时的心里想的是,这个工资条侮辱了你,如果有机会,我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让这种工资条在从事医疗救护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的生活消失。多年以后再见到你,你离开了公立医院的体系,成为沃医妇产名医集团的创始人,你说你要改变医疗,让周围的世界更美好一点。

这次来访,好久没人问我妇产科的问题了,这些问题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些事情。我忽然意意识到,我也曾经有机会成为一 个很好的妇产科大夫或者生物医学科学家?啊。


你我从 1990 年到 1993 年同室而居,先是在信阳军训,然后在北大生物系上医学预科。你家乡浙江黄岩盛产橘子,你每次从家乡回来都带两箱甜极了的橘子。你把箱子放在宿舍窗户的护栏上,室外冷,希望多放一阵,告诫室友,不要偷吃。其实,橘子??腐朽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我这样的室友偷吃的速度。你问我们橘子去哪里了,我们告诉你说,烂了,扔了。其实,都没浪费都扔我们自己肚子里了。


后来回到协和在东单的本部,你和我不在一个宿舍了,但是还在同一个宿舍楼的同一层。你香菜过敏,视香菜如同洪水猛兽,好几次你晚自习之后饿了煮面,煮好方便面,放好你从黄岩家乡带来的紫菜丝和小虾皮,去厕所卫生间准备美餐一顿,我闻到香味赶来,就往面锅里放一些香菜,然后你洗手回来了,然后我就在你的咒骂声中,吃掉那一小锅美味的方便面。


你还有一些美丽的高中女同学,她们时常给你寄照片。有个女同学叫安娜,不是艺名,是本名,字迹娟秀,照片上人也美,一看就是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吃很多活鱼长大的。你反复读她的信,反复吟唱费翔的一首歌曲:“安娜,每次我都会这样呼唤你,每次这样呼唤你,爱的季节我们相遇,你没有介绍自己,要我猜猜你的名字,我说这是一个难题。”你唱的非常难听,非常深情。


你从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正义感。又一次我女友啦我在北大二十八楼西侧的一颗大槐??树下畅谈人生之后,你严肃地和我女友说:“以后请你不要这么做了,一夜不睡,冯唐很难受,要好几天才能缓过来。冯唐是要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以后请你不要这么做了。”一夜不睡我的确很难受,的确加深了我对爱情的恐惧感和荒谬感,但是我更不清楚为什么我要为人类作出贡献一己我能为人类做出什么贡献。


采访的最后,你问我是否还记得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我说,烧成灰我都记得:《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myc信号传递通路在卵巢癌中的存在及其与DNA合成、细胞凋亡及其预后的关系》。

这个题目就是现在说出来,都很酷的样子。晓明,二十年后,你让我忽然意识到,二十年前,我似乎有一个机会成为一个好的妇产科大夫或者好的科学家。

但是这一切都太晚了。


谁说时装品牌没好表?

时装品牌也纷纷开设珠宝钟表业务,除了坚守自身的品牌设计风格和美学,也通过与专业制表厂商合作,给消费者带来美观又实用的腕表新选择。

Gucci
Le Marché des Merveilles

Gucci为其Le Marché des Merveilles系列增加了三个新款式,在抛光PVD黄金色镀层表壳之中分别配置孔雀石绿、绿松石蓝以及珊瑚红3种表盘。这些颜色各异的表盘为合成宝石,并进行接近自然的纹理添加。除了纹理外,表盘上并没有设置时标,只有12点位置有蜜蜂造型标志和Gucci品牌标志,相当简洁。为了加强品牌辨识度,秒针尾巴还带有Gucci标志性的互扣双“G”装饰。此外,其表圈进行倒角处理,再搭配金字塔形饰钉,使得这些石英腕表看上去更加摩登都市。


Salvatore Ferragamo
F-80 Motion

也是没想到,插足智能腕表领域的会有Salvatore Ferragamo。F-80 Motion是其推出的首款智能腕表,搭载了由瑞士生产制造的MOMT285-1石英机芯。表盘设计上延续了其F-80腕表的风格,在44毫米直径表盘的表圈上有6枚装饰性螺丝,6点钟位置的小表盘可进行日期指示等功能。其鳄鱼纹小牛皮表带含有天然橡胶材质,提高了佩戴时手腕的舒适度。在你的智能手机上安装相关应用程序后,你就可以对它进行控制,并实现如活动追踪、自适应健身指导、睡眠追踪、时区同步和数据备份等功能。


Emporio Armani
SPORT 系列腕表

Emporio Armani的SPORT系列腕表一共有两款,其中你看到的这款灰黑色为限量款。它搭载了瑞士制造的Valjoux全自动计时机芯,表壳采用了灰色及亚光黑两种颜色搭配的钛合金进行制造,灰色表盘上的计时小表盘采用了光面枪色喷砂处理,而时分针硕大容易读时。由于使用钛合金打造且搭配适合运动的橡胶材质表带,它佩戴起来相当轻盈灵活。它限量68块,如果你对此SPORT系列感兴趣,同系列且不限量的抛光拉丝工艺的玫瑰金表款也可以放到你的考虑之中。


找一个高阶平衡,LSD的魅力

喇叭裤是嬉皮士无声的反抗

MOD族最爱的Polo衫

如何优雅、克制、有效地跟人讨论小程序


09年房价暴涨,第一次让很多人尝到了透彻的后悔滋味;10年新浪微博兴起,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小米就是得益于微博的红利而发家;13年底开始玩儿微信公众号的那一批人,有不少已经成为内容创业者......对于“本应属于自己”的成功、别人赚到的真金白银、转瞬消逝的机会,人们追悔莫及的感受越深刻,对下一场可能出现的“蓝海”越狂热。


有微信之父张小龙加持的小程序,似乎是最靠谱的,下一个蓄势待发的风口。

从1月9日微信正式发布到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天。人们已经不像第一天那样充满新奇的狂热,各种评测和分析满天飞,但如果现在别人问起你对小程序的看法,再给出什么“小程序就是快,不占内存”的观点就是真的有点尴尬了。

所以你可以把下面的文章当成小程序上线四天以来的阶段总结,也可以将它当成一个“如何像个行内人一样聊小程序(且人话)”的简明教程。


Q:请用人话来说明“小程序”小在哪里,为啥能这快?

我们最初对于小程序的设定,几乎全都来自于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中的演讲,他认为,“一个好的软件应该让用户用完就走”,在未来,人们使用手机的方式可以更简单,所有的应用都能集成在微信一个 APP 里,不占空间,不需要繁琐的注册步骤,用完即走。


但这其中是什么原理?我们采访了“番茄土豆”的联合创始人小明,他从开发者的角度通俗易懂地讲解了小程序之所以“小”的原理,以及小程序究竟为什么被当做一种变革。如果你直到今天都还没能对小程序了解个大概,听他的解释就够了——

“从开发者的角度来说,开发一个原生应用实际上是非常痛苦的。你需要解决各种兼容性的问题,和极端环境下的情况。但微信已经帮你做好了框架代码,还把地图,支付能力开放给开发者。你可以利用高兼容的接口来实现一个不需要考虑兼容性的程序。所以开发过程可以很快,加载也不需要耗费很多流量,这也是小程序“快”的原理。


小程序的开发过程和 HTML5几乎是一样的,但 HTML5并不是新鲜玩意儿,早在很久之前就有大公司做云应用或者轻应用平台,本质上就是利用 HTML5的一些特性,提供类似原生应用的体验。但为什么它们没有取得小程序这样的关注?


微信的一家独大是一个方面,但 UC 早早就有一亿用户了,为什么它没能做起来?更重要的原因是——体验还是不够好,用户宁愿麻烦地上网或者打开 APP。加上5、6年前网速差,技术不成熟,打开过程很费劲。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微信终于超越了 HTML5本身。这种感觉类似生产一个商品,它能卖出去的价格终于高出它的成本,这就变成一个生意了,如果它的成本不能产生利润,这就不可行,要么你把成本降下来,要么把体验升上去。但微信两边都在改善,体验变好了,开发和使用成本都降低了,导致模式一下子可行了。”


Q:小程序不能做什么?

我们的关注点似乎都在“小程序能做什么?”上面,但是“小程序不能做什么?”才是一切讨论的前提。以笼子做比喻,你先得知道这个笼子有多大,才能决定自己可以跳什么舞。

微信早早地用一系列“不”告知开发者:不做商店,不能订阅,不能转发朋友圈,不能识别二维码进入,不能有外链......但这具体会造成什么影响?


首先是小程序的体积,微信限制开发者只能上传1M 以内的代码,这意味着功能强大健全的 APP 式应用在小程序上无法实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小程序对比原生 APP“少了点什么”的原因,滴滴出行只保留了快车,去哪儿只保留了最基本的查询预订功能,豆瓣只出了一个“豆瓣评分”........一方面是开发者“轻”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微信的游戏规则。


其次是对于某一类小程序的影响。小明在一开始本想复制另一个“番茄土豆”小程序,但是很快,他发现这并不可行。与系统提醒相比,微信内提醒太受限了——“如果是一个系统 APP,我们可以弹窗提醒,可以震动,这些都是用户需求的一部分,但微信并不支持。比如在 iOS 中,微信息屏后小程序运行就中止了......效率应用必须可靠,我设置了提醒,你必须提醒我,否则我就会不信任你了。这非常重要。” 他转向了另一个小程序“小小票儿”的开发,这是一个活动购票平台,开发过程用了8天,在第一天就获得了1.5万应用。


“否则真的就实现了‘用完即走,一去不复返’的理念,APP 也被卸载了......这就非常尴尬了。”


Q:做了微信不支持的事情,究竟会发生什么尴尬事儿?

对于只想着赶上第一波热闹的开发者来说,把 APP 复制到小程序中,似乎既赚流量也不困难嘛。

但是……冷静一下,由于微信的诸多限制,并不是所有功能都能在小程序中实现,比如“番茄闹钟”这个小程序,这是一个“工作25min,休息5min ”的效率软件,第24分59秒和29分59秒的提醒才是最重要的,而微信并不支持后台运行,换句话说,一旦屏幕黑屏,计时随之终止。热度迅速上升的“小睡眠”(提供睡眠音乐)也有同样的问题——拜托,谁会亮着屏幕睡觉啊?


Q:开口闭口小程序的那帮子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一个很熟悉技术圈的创业公司合伙人告诉我们,在以他的朋友圈为样本的讨论中,那些拿到内测资格的从业者都不是那些在1月9号小程序正式推出之后嚷嚷声儿最大的。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既然已经有产品了,为什么还要讨论“小程序到底能干什么呢?”而且大部分人说的东西几乎都不在点上。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热烈地讨论?因为对于很多媒体和商户来说,这几年微信的任何大动作都会成为他们的“政治任务”——意味着必须弄出点儿水花来。再加上小程序的技术门槛低、程序员圈和媒体圈信息不对等、个人发声的平台遍地都是,才让你觉得好像“所有人都在讨论它”。而事实上,正如“差评”说的,你进入任何一个以讨论小程序为名义的群之后,只会收到一堆推广自己公众号的二维码。


Q:花多长时间做一个小程序才会显得比较酷?

去年9月下旬,当张小龙刚刚对外宣布微信要做小程序的时候,有一个大约100人左右的内测名单,大部分都是有服务性质的商户。而开放公测大概是两个月前的事情,大多数你现在能够看到的媒体号做的小程序,都是在公测阶段诞生的。


据程序员们说,做一个小程序的技术门槛非常低,一个成熟的技术团队只要4天左右的时间就能做出一个完整的前端和后台。所以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也做了小程序,又恰好超出了这个时间,最好还是不要告诉别人“实际上你们花费了两个月”。


Q:小程序发布的四天时间里,谁是最大的赢家?

虽然有点儿尴尬,但一个大家公认的赢家大概是轻芒阅读。

“早鸟”们的确尝到了好处,比如仅有的两家阅读类小程序——好奇心日报和轻芒阅读,随着小程序一同发布,使用量在第一日便到达了峰值。特别对于轻芒阅读而言,这家正式推出不足一个月的轻阅读应用,利用小程序正当风口的机会为自己搭了一个广告位——凡是和小程序相关的报道、评测、榜单几乎都有它的名字。以致科技媒体 Pingwest 忍不住吐槽“提醒一下轻芒的同学们,算上小程序,你们已经在手机上开发了三个软件了,该适可而止了。”


我们把这句评论抄送了轻芒阅读的联合创始人范怀宇。据他说,朋友早已把这句评论截屏给了他,但他们的野心当然不止于此。“无论从小程序还是 APP找到我们,都是我们的用户,当下还是用户积累的阶段。”——乘上这一趟东风,实在来得简单粗暴而有效。


Q:小程序发布的四天时间里,有哪些关于它的新闻已经变成旧闻了?

比如这个——“小程序不支持模糊搜索”。

输入“京东”没有显示搜索结果,输入“京东购物”才会显示小程序;你搜不着“今日头条”,但你能找到“今日头条 lite”,据说是因为微信要限制搜索,防止搜索被滥用,防止一些希望获取微信流量的人钻空子。

很快,我们就发现腾讯自家应用的小程序似乎已经提前交卷了——


以“滴滴出行”为例,一开始,你需要完整输入“滴滴出行 didi”才能显示搜索结果,少一个字母都不行,但是到了今天,输入“滴滴”就已经能够找到了。

但是摩拜单车同学,你要加油啊——


此外,原本被张小龙“明令禁止”的社交小程序也出现了,而且开放了直播功能,所以关于小程序的预测,结论真不能下得太早。


Q:如何用充满诗意的文字描述人与小程序之间的关系?

Pingwest 联合创始人骆轶航主动奉上了优秀答卷。

“微信希望人们在物理的世界里,在城市的高楼、街道和广场,在地铁的车厢和商场区的咖啡馆,在24小时的便利店和餐厅,在足球场的嘶声呐喊和夜店里的缠绵低语中,发现“小程序”在那个特定的场景中存在的意义,并且在这些场景在人生中不断重复的时刻,调取人们关于不同小程序的不同意识和本能,让人们一次次地使用它。”


Q:小程序真的让复杂的操作变简单了吗?

在多数情况下变简单了——除非你使用好奇心日报的小程序 QDaily、美团外卖+、或者猫眼电影,因为它们和原生的 APP 简直别无二致。程序员GG上手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因为产品经理给的指示是:“照着咱家的 APP 抄。一模一样。”


如果你碰上了一辆摩拜单车想要骑走,直接掏出微信小程序扫扫码就可以解锁;如果你习惯于使用微信帐号和支付解决订票问题,轻量化的携程、去哪儿、艺龙能够帮你瞬间解决问题;如果你习惯于靠豆瓣打分来决定看什么电影,那么功能单一化的豆瓣评分是你的好朋友。以上小程序的设计都遵循着简单的设计逻辑,剔除了五花八门的交互,不会一次性地吃掉你200M的手机内存,或者点爆你还没退货的 Note 7。


张小龙的“简单“、“性冷淡”算是达到了,可产品的功能性也有点冷淡。大众点评+ 只允许你看三条评论,剩下的还是得回到 APP 里解决。至于极简到像是行为艺术的小程序。且究竟是谁,又是在何种场景下有这种查看时间的需求呢?



Q:为什么说小程序对公号狗没什么太大帮助?

因为小程序“去中心化”,试图解决订阅号大量信息堆积,打扰用户的问题。对于新媒体来说,小程序这种“静静从你生命中消失”的特征并没有什么用处,反而常常被微信聊天误伤。

比如,当你扫码打开蜻蜓 FM 的小程序“青蜻蜓”,满屏幕寻找到自己要听的东西后,“滋滋滋”收到了一条消息,你妈问你晚饭吃的啥——结果,由于没有把小程序置顶,节目断掉了。


你可能会问,小程序读文章并不会被误伤?而我们的回答是:既然小程序里的文章不允许分享,为什么不直接放在订阅号里呢?


Q:我听老板说要靠小程序导流量,还要搞“病毒式传播”,这个靠谱吗?

第一件事,把这篇文章转给你的老板。再不行,考虑一下年前赶紧辞职回家?

除了某些大公司公关稿一般的“我们的小程序用户在稳定攀升”之外,大多数小程序作者都报告小程序在发布的第一天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轻度用户——只有一个头像一个昵称。他们的停留时间大多少于原生 APP,而有的用户进来参观一番之后,就再也没进来第二次。而在此后的几天里,小程序用户的增长遭遇了下降。


至于“病毒式传播”——教你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加入500个讨论小程序的群,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的小程序(什么都干不了,只有公司 LOGO 和日历功能)分享出去,然后每个群发100个面值0.01元的红包。最后记得找老板报销,名头是“市场推广”。


Q:小程序不会抢了苹果 AppStore 和支付宝的生意吗?他们两家怎么看?

苹果一如既往地克制,它几乎不接受公开采访,这次也一样。

至于支付宝已经按捺不住了。支付宝官方已经证实,他们从9月已经开始研发类似小程序的应用,会提供入口和商店,目前已经有不少的 O2O、电商等平台受邀接入支付宝小程序参与内测。

这不仅是小程序的生态环境,也是我们的国情。

这部电影已经下线了,但它值得你再看一遍

导演毕赣

《路边野餐》原本是苏联科幻作家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的一篇小说,1980年被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以“潜行者”之名搬上了大荧幕。影迷毕赣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在大学的放映室,只看了十几分钟,就让他非常生气,他搞不明白为什么电影不能“好好讲故事”。为了写文章批判这部电影,毕赣忍耐着每天看一小段,连续看了20天。等到了最后一天,他忽然感到“毛骨悚然”,跑到宿舍看完了塔可夫斯基所有的电影,从此,他明白了自己究竟要拍什么。


2016年夏天,毕赣的第一部长片同样让很多观众不明所以,非常生气。但他很开心,因为有很多人像当年的他一样,选择再看一遍。作为过来人,他将此视为礼遇和褒奖。现在,电影已经下线,如果你也愿意再看一遍,可以去视频网站上找到它,电影的名字和塔可夫斯基当年相中的那本书一样,也叫《路边野餐》。

至少,再看一遍之后,你应该会赞同毕赣所说的,这部电影的主题绝对不是“故乡”。


对故乡这个词,我越来越警惕了。一开始我是顺其自然的,但被太多的人问到这个问题以后,我发现这个词特别的矫情,因为我从来不是一个逃亡的人。除了大学三年去读书之外,我一直都在家,现在也在家,所有的亲戚离我都很近,然后我去告诉别人,我要为故乡做什么什么事情,会不会觉得特别矫情?

我之所以选择在凯里拍电影,只是因为生活的惯性让我在那里有安全感,我也热爱那个地方,包括那里的人、那里的语言,但是这一切肯定不是因为“故乡”那么简单的一个词汇。大家老去提这个词汇,证明很多人还是不太关注电影吧,总要有一种"矫情"的身份才行:如果你什么身份都没有,好像你拍的电影就不高级。没有故乡就不可以拍电影吗?非要在故乡才能拍电影吗?我觉得都不一定。


我从来都不服从,任何事情我都是不服从。

高中的时候上课,每次我都坐最后一排,不带书,不带笔记本,我想睡觉就睡觉,但是我不会不来,我也不会跟别人讲话、扰乱课堂纪律,因为我既然来了,我就要尊重你的规则,但是在规则之下,很多我觉得没必要做的东西,我肯定不做。等到上大学之后,我就来都不来了,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限制了。


生活中也是这样。我是一个很乖的孩子,跟家里人的关系很好,但是我奶奶讲什么,她一看我不愿意,她就不会往下讲,因为知道我不会去做的。那时我姑妈帮我找到了一个在汽车客运站里工作的机会,本来是有直系关系才能进去的,但是我姑妈想办法让我进去,在当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入职)需要参加考试,我前面也都去考了,但最后一天我还是跑掉了,叫我朋友买机票回了太原。


这就是我。一开始我都希望跟他们有个很好的沟通,希望达成他们的意愿,但是最后一刻我就走掉了。如果没有逼我到最后一刻,我一般都是看不出来(不服从)。只要有最后一刻,我就走掉。

如果我的小孩儿是在《路边野餐》之前出生的话,我可能会选择一份稳定、保守的工作,努力在工作里面争取更大的利益。但是我们始终相信,我拍的这部电影是好电影,在这个时代,好电影是不会让作者陷入绝境的。


我在创作上的这种自信是在24岁时建立的。在我20岁的时候,我会一直想,一定要在24岁拍出最好的电影,一定要做最好的导演,但那种“最好”就是一种限制。等到过了24岁,马上就好了,就觉得不重要了,东西好就行,88岁也行。

现在,如果我要拍的东西不是我本身想拍的,只是表露某种才华的作品的话,我有可能不会去做它。比如接下来我会给金马奖拍一个形象片,和赵德胤、陈哲艺导演一起,就是因为那一分钟我能用胶片拍,我也想拍一个等我小孩儿长大了给他看的东西,所以我是有愿望的。


当你经历一些漫长的、写作的夜晚,经历每一个跟你的角色互动的点点滴滴,你就会对你的作品特别有自信。这种自信跟狂妄一点关系都没有,这种自信就是因为你爱它。因为它不是假的,它不是靠灯光打出来的,也许它材质不好,也许它是借来的,但构成它的每一块布料都是你精挑细选的,这次电影公映的过程中,很多观众都“致幻”了。有一些睡着了,有一些像做梦一样,有一些觉得很难看,有一些说看不懂、要看第二遍——这让我感觉比较惊喜,他的这个逻辑是在哪儿?就像我以前看电影一样,我觉得很多电影难看,但是我愿意再看一遍,尽管我还是带着很排斥的心情在看,但其实我潜意识里面已经喜欢这个电影了。真正的惊喜就在于,很少有这样的电影能真正接触到普通的观众,能让他们拥有这样的体验,《路边野餐》做到了。


在台湾的时候,有一天晚上,那是(路演)最后一场,有两个从香港来旅游的观众看完电影后举手说,导演,我怎么看到最后一个镜头,上面的时间在倒转,是不是我出现了幻觉?然后我就告诉他说,对,是你出现了幻觉。接下来,他旁边的朋友就开始紧张地说,我也出现了这样的幻觉,最后整个影厅,大概有60多个人,全部都开始惊恐,除了那些看过第二遍的观众。最后,我告诉他们:骗你的(这不是幻觉)。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因为这说明他们看得很认真,说明他们已经完全进入那个情境,分不清梦幻和现实的边界。跟观众躺在一起,享受那个幻觉的体验是最美好的。


电影《路边野餐》海报

唱《小茉莉》的那一刻,是《路边野餐》里面最纯真的一刻。那一刻可遇不可求,是我整个职业生涯都要去追溯的。

为了要让那一刻成立,我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引导,最后成为那个样子。因为我的小姑父(陈永忠,电影里陈升的扮演者)跟我工作有五年了,他已经非常熟练了,他也不害怕镜头,所以我要让他唱一个“尴尬”的感觉是很难的。一个人遇到自己的爱人,然后唱一首歌给她,那种感觉一定是尴尬的、生涩的。


拍《路边野餐》的时候,我发现他最害怕的就是当众唱歌。他每天都会问我,什么时候排练那首歌,我就说明天,然后明天又问我,我就说明天。一直到最后一天的时候,我才让他排练,而且不能跟我的乐队一起排练。所以电影里他上场的那个时刻,我没记错的话,就是他第一次上场,要不就是第二次。他会特别疑惑我为什么唱这首歌,我怎么会去唱这种歌。那就对了,你有排斥的心情,你不能理解这首歌就是对的,因为你唱了才能理解它。等到唱完的时候,他自己也潸然。


后来我又拍了第二遍,等到要拍第三遍的时候,天已经暗得不行了。我又回头看第一遍,觉得那一刻已经很够了,已经很好了,其他所有说我不好的都愿意接受,只要有一个观众认为它好就够了。如果有观众可以宽容地看待这个镜头的话,他得到的会比我更多,因为能理解那一刻是多么动人的事情。现在的电影真正能动人的又不多,如果《路边野餐》有一刻动人,就已经非常非常好了。而且,它必须是持续的、完整的,不能是通过剪辑到达那一刻,必须是骑了那么多车,翻山越岭,经历了那么多事,天色也渐暗。


其实“完成度”对我拍这部电影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我的目的并不是要获得什么,获得什么对我没有那么那么重要。而且我也没有一个工业化的团队,本身完成度就没办法建立起来。那我要的是什么?要的就是我自己也要相信那一刻。我相信的秘诀是什么?就是因为我和他们都一样,我也走了这么一段,我在旁边听他唱完这首歌,我用不同的介质去记录它,5D3,电视台机器,DV,那才是我想要的。

(名和利伴随着电影的成功而来,以后你还能不能保持纯真的那一刻?)


我现在说“能”,大家也不一定相信,我也正在经历这个过程,就看我接下来怎么做。但我对那些真的没有诉求。从小我要买什么,我妈就给我买,我又没有少过什么。虽然我家庭条件没有那么好,我妈开理发店,个体经营,但我想买什么好看的漫画,她就给我买。我跟我太太在一起,说要买房子,就想办法买房子。当然肯定也有某种范围的束缚,但我从小就是得到满足的,我唯独不满足的就是创作里面的那些东西。


我对于人的那种“关系”的欲望会特别特别大,比如那些再也回不来的人,我就想让他回来。但是你说我想要几百块钱,我觉得真的还好。我也有真的没钱的时候,比如我和录音师梁凯开婚庆公司,当时就是很穷,那么穷的情况下你知道我做了什么事情吗?我买了一条金毛。那不是“作死”吗?最后没的吃了,我吃面条,它也吃面条。但是现在我们两个回溯的时候,真的没有一点觉得当时不好。在那种情况下,我跟我的录音师能做出那样的事情,我相信再没有会比那个时刻更窘迫的了。


当你真正理解艺术的那一刻,你一定是不幸的。而且你要通过那么多东西,你才能理解到它。但如果这一刻还能变成作品的话,就是不幸当中的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