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文章列表

中国区iPhone销量下滑 渠道商利润被挤压

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股票在最近几个交易日不断上涨,股价创下新高,市值时隔两年再次突破7000亿美元大关。

然而,大洋彼岸的欢呼声却度不过中国市场这个关口。《IT时报》调查发现,与去年9月上市时的定价相比,目前iPhone 7 在线下非官方零售渠道的售价已经平均下跌10%以上。零售商预计在未来2~3个月,价格还会继续下探。面对不断被压缩的利润空间,不少经销商只得靠一些“旁门左道”来生财。

iPhone国行普降10%

苹果第一季财报显示,受益于假日购物季iPhone 7需求强劲的推动,苹果当季营收结束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iPhone作为苹果的旗舰产品,占据了公司营收的三分之二,但由于产品利润率受压,新设备并未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iPhone7 算不上好卖,我们更愿意多进一些国产手机。”程浩是四川绵阳当地的手机城内的零售商。从最开始只卖iPhone到如今的iPhone产品与国产手机各占50%,他说这完全是市场的选择。就在今年春节期间,部分品牌的国产手机的销量一度超过了iPhone 7。程浩认为,这与iPhone手机的定价有关。

随后,《IT时报》记者又从上海、四川、河北等地区的iPhone零售商处了解到,去年9月上市的iPhone 7,从去年12月开始就开始进入调价期,到目前为止,降幅维持在10%左右,暂时还未进一步下探。以iPhone 7 32G 国行为例,官方定价为5388元,而全国手机零售商对iPhone7的定价为平均4760元到4800元。iPhone 7 128G 则从官方定价6188元下降到5520元。最热销机型之一的iPhone 7 Plus 128GB版也保持了10%左右的降幅,从7188降至6588元。

消息指出,今年是iPhone问世十周年,苹果会推出具有突破性的iPhone 8,这会引发一批购机者放弃iPhone 7选择等待新一轮iPhone发布。在零售商看来,“按照往年的iPhone销售节奏来看,从发布到次年4~5月很容易出现新一轮调价,但无论销量如何下跌,iPhone 7最低配置版的价格依然不会跌破4000元。”

渠道商不靠卖手机赚钱

苹果第一财季财报显示,iPhone在第一财季出货量仍同比增长5%,达到创纪录的7820万部。不过,大中华区第一财季营收为162.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83.73亿美元减少12%,是第一财季营收唯一出现下滑的大区。

“总体来说,苹果新机创新不足,但价格虚高,这让不少消费者纷纷转战到以OPPO、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阵营。”河北邯郸一家手机零售商的店主表达了与程浩类似的观点。当地的年轻人追求新潮,但对手机价格也十分敏感。

但iPhone的价格并不完全受市场左右,作为iPhone全国的经销商,他们对iPhone的定价没有话语权,而苹果官方极少降价,“通常只有iPhone的销售利润出现负增长了,苹果官方才有可能通过减少产能来调节市场,但很少主动大幅降价。记得这样的情况曾在iPhone SE身上发生过。”

苹果经销商很难通过自主降价来博取市场,但面对不断被挤压的市场空间以及越来越小的利润率,不少经销商开始另辟蹊径。


“到现在为止,零售商售出的iPhone 7每台的利润额不会超过50元,经销商为了扩大出货量,每台机器的利润可能更薄。”但这并不代表苹果经销商的日子会难过。据一位圈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不少苹果经销商并不靠卖手机赚钱,“比如转卖苹果发票就是动辄几十个亿的大生意。”据这位人士解释,由于iPhone手机从国外进口时缴纳17%增值税,由此获得的发票成为不少经销商、代理商的生财之道。经销商仅通过转手给国内需要增值税发票抵扣部分税率的企业,就能获利几百万到上千万。

与经销商不同,零售商为了填补利润,套路似乎更深——利用各平台的返还差价漏洞,打时间差,赚取暴利。“在京东或者其他电商网站,经常会有返差价的促销,有些可获得内部信息的零售商会事先购入一大批iPhone,比如购入价是5700元,官方促销降价为5300元,中间400元为返回差价,同时他们转手将5700元手机降价至5600元售出,就能获得至少300元的盈利,远高于正常的进货销售,别看这二三百元的差价,如果量大的话,是一笔很客观的利润。”

上述人士表示,在手机行业这样的套路很多,但关键还在于手机行业利润日益下滑之后,让一批经销商无心做好经营,宁愿走一些“旁门左道”。

Snap怀旧风路演视频公布:有五段内容最值得关注

Snap上周五用视频展示了自己的“故事”,他们希望利用这些内容吸引投资者参与该公司的IPO(首次公开招股)交易。

这段35分钟的视频带领观众回顾了Snap的发展史,还帮助其了解该公司的用户、产品、营收来源和扩张计划。这段视频传递的主要信息是:用户在Snap的产品上展开了真诚、亲密而有趣的对话。

Snap用一系列数据来支撑这个论点:用户人均每天访问Snapchat超过18次,在上面停留25至30分钟。约有60%的用户每天都会发送名为snap的消息。而广告主也可以通过付费方式将信息传递给Snap的用户。

除了对投资者展开宣传外,Snap还深度剖析了该公司开发部分产品的方式和原因。该视频采访了Snap CEO埃文·斯皮格尔(Evan Spiegel)和联合创始人鲍比·墨菲(Bobby Murphy),还对这家公司的文化展开了深入探究。

以下是路演视频的五段关键内容:

第1分钟:Snap不只是一款应用

尽管最著名的身份还是应用开发商,但Snap多年以来都自称是一家相机公司。斯皮格尔向观众解释道,这个想法来自相机革命。

相机原本只是硬件设备,但如今已经变成了接入互联网的软件产品。相机现在不仅能丰富人们的记忆,还可以为人际沟通带来赋予元素。

“我们现在还处于相机发展的早期。”斯皮格尔对观众说。

第3分钟:怀旧

斯皮格尔和墨菲在Snap的第一栋办公楼里接受了采访,那是靠近洛杉矶威尼斯海滩木栈道的一间海滨小屋。

“我们一直梦想着能在海边有一间办公室。”斯皮格尔指着他和墨菲畅想该公司未来时所在的那个地方说道。

“这里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墨菲说,“我们当时根本用不了这么大地方。”

从开始到结尾,这段视频都能看到洒满阳光的威尼斯海滩,还时不时播放几张Snap早期的照片。

第12分钟:以小为美

Snap的重点是在真实朋友之间展开沟通,因此人际网络可能相对较小,也较为亲密。在Facebook及其接近20亿的用户定义社交网络的时代,投资者可能很难想象一个规模较小的网络有何价值。

“一直以来,如何向人们解释‘大未必好’都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斯皮格尔说。

他表示,人们真正想要的是“一种与他们真正关心的人展开沟通的优质渠道”,而不是“与更多人展开沟通”。

Snap在整个视频中一直强调该公司善于营造亲密感,以此证明他们的用户更具互动性——因此这些受众对营销人与更有价值。

第32分钟:友善


互联网上充斥着斯皮格尔上大学时不够友善的负面消息。但他在这段视频中却展现出自己温暖的一面。斯皮格尔说,友善、聪明和创造力是该公司真正看重的事情。

该公司公关主管玛丽·蕾蒂(Mary Ritti)表示,真正令Snap与众不同的是“我们相互之间的支持和爱意。”

但斯皮格尔对观众说,这种情感并不甜腻。“当我说‘友善’时,指的是那种让人们告诉别人他牙齿上沾了东西的‘友善’。”

第34分钟:共鸣

在这段视频的结尾,斯皮格尔描述了整个公司每周围坐在地上畅谈感受的情形。他说,这都是为了“共鸣和倾听”。

他们认为,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让Snap可以探索社交网络的全新发展模式。Snapchat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用户的“故事”,而没有像Facebook和Twitter那样把最新消息展示在最前面。与此同时,他们还放弃了点赞、分享和收藏等功能,以此降低用户之间的竞争感。

墨菲表示,Snap的关键价值是“与这里的人产生共鸣,与我们的用户产生共鸣。”

传微软开发三代HoloLens:绕过二代产品 或于2019年发布

大约2年多以前,微软首次向世界展示HoloLens头盔。这是一款面向未来的设备,它告诉我们计算将会朝何处进化,很快,HoloLens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自此之后,微软不断推进项目,从原型设备变成了生产设备,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购买HoloLens,只是价格比较贵。

据Thurrott网站报道称,上周几名消息人士透露说,微软已经调整了HoloLens规划,二代产品被取消。微软HoloLens产品在市场上占据领先位置,许多人相信它是未来计算的标志,新消息听起来似乎不太可信。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HoloLens发生了什么?在一些知情人士的帮助下,我们总算对微软的开发进程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二代产品为何被搁置。

第一代HoloLens推出时,微软制定路线图,设定了几个“发布点”。在科技产业,企业一般都遵循同样的路线:先开发第一代产品,第二代产品更小更便宜,到了第三代产品会引进新技术,增强体验。微软不同,它搁置了第二代产品,直接向第三代产品迈进。

为什么这样安排?HoloLens发布已经2年,一些企业(比如Magic Leap)曾经给出巨大的承诺,鼓吹自己的技术如何先进,还说它会改变世界。到了今天,我们无法买到Magic Leap的设备,也没有看到其它企业销售设备。简言之,在AR领域微软遥遥领先,推出一款产品,稍微有些升级,微软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它毫无压力。


跳过第二代产品,直接向第三代加速前进,可以让产品实现大飞跃,让微软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消息人士称,第三代HoloLens要等到2019年才能推出。

对于微软来说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如果微软执著于第二代产品,想在2019年之前推出第三产品可能无法实现。简单来讲,微软认为将精力放在三代产品是值得的,因为它的技术能够取得足够大的进步,可以增加产品价值,未来微软可以用更快的速度将产品推向市场,继续成为领导者。

三代产品也可能会在2019年之前推出,不过今年不会有新品,明年也可能不会有。

微软在声明中表示:“MR(混合现实)代表着计算的未来,微软HoloLens就是未来,它是MR的代表。我们的承诺不需要路线图。”

还有一点要注意,一直以来,微软不断升级软件,改进一代HoloLens。微软为了招揽人才发起收购,它还招募新员工,正因如此,我们现在可以买到的HoloLens才会越来越强大。就目前来看,其它厂商都还没有推出产品,加速开发三代头盔,在2019年推出,微软的选择是可行的。

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坏消息,因为今年微软不会推出更便宜的HoloLens,明年似乎也不可能。尽管如此,技术快速进化可以扩大视野,缩小尺寸,微软可以提前推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头盔。

首场无人驾驶电动汽车比赛只有两车参赛 其中一辆中途撞车

SpaceX归来!“猎鹰9号”火箭成功发射后完成回收

美国民营火箭公司SpaceX上周日在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完成了一次历史性发射。虽然此前曾经因为担心火箭本身的问题而推迟了24小时,但最终的发射堪称完美。

这是自“猎鹰9号”去年9月1日在发射架上爆炸后,SpaceX首次在佛罗里达发射火箭。

周日的这次发射也是自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航天飞机2011年7月退役以来,Launch Complex 39发射站首次执行发射任务。该发射站曾经执行过“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发射任务。

本周日早间,SpaceX将龙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猎鹰9号”的第一级火箭也得以安全回收。


SpaceX之前曾经完成过类似的任务,该公司希望能够完善这项技术,以便重复利用火箭,从而大幅削减航天项目成本。

去年9月发生在卡纳维拉尔角的报站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但却炸毁了Facebook的一颗卫星,后者原计划利用该卫星向非洲、中东和欧洲提供上网信号。

龙飞船搭载5000多磅(约合2268公斤)的物资和实验设备。NASA称,龙飞船大约需要2天时间才能追上国际空间站。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将使用57英尺(约合17米)长的机器手臂与之对接。

国际空间站目前有6名宇航员——2人来自美国,3人来自俄罗斯,还有1人来自法国。首批宇航员去年10月到达空间站,他们目前正在开展一项生物学研究任务,并将于今年4月结束。

在宇航员卸载了龙飞船的装备后,这艘飞船还将搭载垃圾和其他物体返回地球,预计将于3月21日降落在加州巴哈附近的太平洋海域。

国际空间站已经绕地飞行16年,这是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欧洲宇航局共同发起的一个太空项目。

Apple Pay称雄美国在华败北四大原因:强龙难压地头蛇

2017年2月18日是苹果Apple Pay进入中国一周年的日子,纵观这一年,苹果却颇有些虎头蛇尾——刚推出时阵仗很大,如今籍籍无名。

这项由苹果、银联支持,堪称“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技术在中国市场一度掀起波澜,引发市场对第三方支付格局的讨论。

“This is it”,苹果CEO蒂姆库克在推出Apple Pay时颇为意气风发。如果从美国市场的表现来看,库克确实是有底气的。数据机构BRP在近期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美已有36%的商家开始支持Apple Pay,这一比例远远超过上年同期的16%,跃居第一大移动支付服务机构。

然而在中国市场,Apple Pay的表现远低于预期。2016年2月18日,Apple Pay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上线当天绑定银行卡就超过3000万张。而在尝鲜热潮过去后,一年后的如今,Apple Pay却踪迹难觅。

从技术上看,苹果的移动支付技术并不逊色于支付宝和微信,但为什么它就是发展不起来?看完这篇文章,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美国市场:两年当上支付龙头

2014年9月10日,在苹果秋季发布会上,库克发布了基于NFC(近场通信技术)的Apple Pay,并于当年10月20日在美国正式上线。

Apple Pay上线之初即面临传统信用卡公司的无接触支付方案、Paypal和Square等移动支付应用技术,以及谷歌Android Pay与三星Samsung Pay等基于手机的支付解决方案的竞争。

2015年,调研机构统计发现,Apple Pay较一年前刚推出时曾出现明显下滑迹象。但经过两年时间,Apple Pay已经后发先至,拿下了移动支付第一。

波士顿零售合作伙伴(以下简称“BRP”)周二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苹果的移动支付服务Apple Pay已超越先前的市场龙头PayPal,成为美国商家最普遍支持的移动支付平台。

可以说,Apple Pay上线两年,已经成为美国移动支付市场的龙头。而苹果在最近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中也表示,受益于用户数量增长两倍的推动,Apple Pay全球交易量在去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长了500%。但是苹果并未公布有关Apple Pay的任何交易数据。

在全球其他国家,Apple Pay目前已经进入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中国、俄罗斯、瑞士、英国、新西兰、新加坡、西班牙和日本等。在澳大利亚遭遇“四大银行”抵制的Apple Pay,也获得了当地用户的支持。外媒9to5Mac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称,9590位参与调查的用户中,共有4823人(50.29%) 表示:愿意为使用Apple Pay而转用支持Apple Pay的13家小型银行。

●在中国市场:“什么Pay?”

但在中国,Apple pay的使用情况却完全是另外一幅冷清景象。近日,《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在深圳走访了部分与Apple Pay合作的商家。

“这里能不能用Apple Pay买单?”

“什么Pay?”。

——这是在人来人往的华强北地段的一家肯德基店里,记者和一位前台工作人员的对话。

在结算柜台前,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银联闪付依次排放,但这位前台工作人员显然并不清楚Apple Pay是什么。

该店的门店经理闻声走过来问清情况后忍不住笑了。“就是苹果支付,这个银联的终端就可以用。”他对旁边的工作人员说道。该门店经理对记者表示,门店每天接待顾客上千名,微信、支付宝每天使用的频次非常高,但是非常少的顾客会使用Apple Pay,每周大概才会有一两单。

在附近的麦当劳和7-11便利店,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也类似。扫码支付相比NFC手机的近场支付使用频次有天壤之别。微信支付、QQ钱包、支付宝、京东钱包、百度钱包、翼支付等等本土的支付工具都在挤压Apple Pay的市场空间,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扫码即付。

在华强北商圈走访约20家商户,记者发现仅有麦当劳、7-11、屈臣氏等几家商户表示可以使用ApplePay结账。多家商铺中虽然POS机标有银联闪付Quickpass的标志,也就是可支持Apple Pay,但店员并不了解如何操作。

●在华败北的四大原因

在美国风生水起的Apple Pay,在中国咋是不行?记者总结了四方面原因。

1.费率和补贴

在有银联闪付标志的店铺,有店员对记者表示,不希望通过ApplePay途径收款,主要是和补贴有关。据悉,目前银联闪付的费率在0.38%~1.25%,微信支付、支付宝的收费在0.6%~2%。但支付宝、微信支付在补贴上力度较大,给予商家优惠后,两者的费率较银联闪付更有优势。

2.缺乏社交属性

易观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支付宝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规模占比达50.42%,目前仍然领先于腾讯旗下财付通(微信支付)的38.12%。但是从变化趋势来看,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同比下滑了约18%,失去的份额也基本上是被竞争对手财付通夺走,而这与微信更具优势的社交属性不无关系。Apple Pay也与此同理。

3.硬件限制与升级成本

银联一位负责Apple Pay项目的内部人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对市场普及更高的二维码支付,NFC近场支付进展比较缓慢。主要是受到两方面的约束:一是因为硬件技术依赖。近场支付需要IC、ESE安全硬件支持,以Apple Pay为例,需要iPhone 6以上手机才能够支持,用户受众范围小;二是POS机安装、改造成本较高。Apple Pay需要闪付功能POS机受理,目前全国支持近场支付的POS机约有600万台左右,改造速度虽在稳步推进,但是相比遍地开花的二维码低成本推广,改造一部POS机大约需要300元,一部新的POS机低标准产品价格约600元,成本高出许多。如何说服商铺花成本安装或更新POS机设备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相比几乎“零成本”的二维码而言。

4.市场规模基数

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据艾瑞咨询数据,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价值上涨三倍至38万亿元(折合约5.5万亿美元)。而据福瑞斯特(Forrester Research)数据,2016年美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为1120亿美元。对比可见,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是美国的50倍。

●新的担心:支持者银联在转向

令Apple Pay担心担心的,可能还有合作伙伴银联开始推出二维码标准了。

此前,银联在是否进入二维码支付市场方面一直举棋不定,在移动支付上花足力气推动NFC。但二维码的普及速度明显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想象,NFC近场支付本身的局限性则难以突破,迟迟打不开局面。

2016年12月12日,银联也开始推动自己的二维码支付标准,线下“四方模式”、线上“五方模式”推广商户接入二维码。银联此次加入二维码支付市场,与2016年8月央行公开承认二维码支付有着一定的关系。2016年8月,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此外,银联一直以来推广的“云闪付”效果不佳(Apple Pay正是银联“云闪付”业务的一种),也是银联决心进入二维码支付市场的另一原因。据易观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上半年整体交易规模达134776亿元。其中,银联仅占据0.91%。

银联显然不愿错失去巨大的移动支付市场蛋糕。在推出二维码支付标准的同时,银联携手各商业银行和近两万家商户门店推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优惠活动,覆盖“双十二”、元旦、春节前三大时点。与此同时,各大银行也纷纷行动布局二维码市场。从去年7月开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各家都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

银联和各大银行机构是Apple Pay在中国市场的主要推动者,在Apple Pay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各大银行零售业务都积极向客户推广使用Apple Pay。重心转移到二维码支付,可说类似于“兄弟倒戈”。

●Apple Pay还有翻盘机会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即回答“银联和银行会否继续扶持NFC支付?”

上述负责Apple Pay项目的银联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认为二维码还是辅助功能,是市场的补充。二维码和NFC支付消费场景有差异化,二维码主要是小额消费、能深入到四肢末梢,NFC场景更多的替代刷卡功能,支持较大额度消费。”该人士还表示:“因为产业链条太长,NFC普及难度更大,所需时间漫长,但从技术潜力来看,NFC支付未来更有市场空间。”

目前来看,两种技术未来谁执牛耳,尚难定论。目前主流意见认为NFC在安全性上比二维码优势更大,而公交卡等近场支付也带来了一些便捷体验。

艾瑞咨询高级分析师李超表示,“Apple Pay在中国市场与本土的支付宝和微信等相比,较长时间可能都难以匹敌,但是Apple Pay作为一种先进技术给全球的移动支付技术提升了一步……即便中国市场二维码普及范围更大,Apple Pay代表的NFC技术在安全性、场景丰富性上的优势,使它有存在的必要,Apple Pay未来也可能衍生出更多的金融模式。”

美图天价手机被指故意炒作 价格虚高用户不买账

虽然美图2013年就进入了手机领域,主打美颜自拍,但一直不温不火,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累计只卖了不到100万部,不过其明日即将发布的最新款T8却提前“火”了一把。有消息称,T8在淘宝上竟然被炒到了17999元的天价。

但是,此条消息发出后的第二日,《证券日报》记者在淘宝网搜索“美图T8”,却并没有出现如此高的报价,天价店铺已经不知所踪。

天价店铺不知所踪

美图手机被指故意炒作

其实,早在今年1月12月,美图就通过预售的方式,宣告了手机新品T8的诞生,并推出了1000部抢先体验机,但并未公布详细情况,官方预售价为5000元。

美图方面没有披露T8的具体配置信息,但从抢先体验的宣传界面上可以看到,T8整体外观还是延续了美图手机一贯六边形设计,性能方面突出的是夜间自拍,包括双像素前置摄像头、OIS光学防抖、毫秒级智能快速对焦。

然而,从美图T8目前披露的情况来看,这些在业界其实并不算新颖。其硬件配置不过是跟随行业升级,并没有突出之处。

不过,有消息称,在淘宝上,目前有多家店铺在销售美图T8,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加价,低的有8888元,最高则达17999元,其中售价16999元的两家已经卖出了10部。

但是,此条消息发出后的第二日,《证券日报》记者在淘宝网搜索“美图T8”,却并没有出现如此高的报价,天价店铺已经不知所踪。

最高报价为8888元,其次为7999元,大多淘宝店标的都是5000元,各家的销量也大多为零。

其中一位淘宝店主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的标价都是预定价格,21号才能确定最终价格。“现在都是猜测价格,他们都是瞎写的,我也可以写5000元,不过这个不是最终价格。”

另据一位手机实体零售店主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美图T8他们并没有订货,不过有大供货商在加价收购。“这样抢购的机子,大供货商拿不到,都是从抢到的人那里加钱收。”

不过,据上述手机零售商称,“加价有多有少,但最多也就是加2000元,加很多也没人买。”

这位零售商的话,在一位美图手机用户那里得到了印证。李女士可以说是美图手机的精准目标用户,爱美爱自拍,她也的确花近4000元买过一部美图手机。她明确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如果T8炒得这么高,我绝对不会买。”

在IHS Technology中国研究总监王阳看来,这都是手机厂商的营销手段,故意炒作。

美图手机

主要用来自拍

李女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她有两部手机,“美图手机主要就用来拍照了,都没怎么当手机用。”

事实上,把美图手机当自拍相机用的,在美图手机用户中比较普遍。然而主打自拍功能的手机越来越多,王阳曾指出,现在OPPO、vivo都在强调自拍功能,美图手机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我承认在女孩子眼中手机颜值很重要,但是现在很多性能高的手机像素一样适合美美地自拍,稍稍低的价格就能拥有性能更全面的手机,何必单恋一枝花。”有评论认为。

有分析指出,美图手机的美颜自拍定位在激烈竞争中,对于用户来说逐渐变得不再有独特的吸引力,而美图手机在硬件上又一直没有核心优势,受制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状态和细分市场的体量,并不足以保障公司营收的持续增长。

或许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去年年底,美图公司也曾表示,撑起现阶段利润的硬件不是未来的重点。

依靠电商

能否实现盈亏平衡?

美图最吸引投资者的莫过于其庞大的用户数。

在招股书中,美图公司表示,其核心资产是庞大的用户基础,并且已在维持用户基数增长的同时成功变现。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美图公司应用的月活跃用户数约为4.46亿人,同比增长81.0%。

然而,如此大的用户数,对应的却是5%的收入,足以体现其在在线广告、电子商务、增值服务上的变现能力极差。

美图将自己的变现模式归纳为智能手机、在线广告、电子商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等四大方面,只是其它变现渠道相对于手机发展明显滞后。在线广告收益占比从2013年的40.2%逐年下降,2016年上半年已跌至4.4%。

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指出,一般来说,工具型产品做用户量很容易,但赚钱很难。

对于止损盈利,蔡文胜曾给出一个时间表:2017财年美图将开展商业化,并于年底实现互联网增值服务及其它分部的盈亏平衡。 “我们2017年上半年会推出电商平台,今天已经有超过200多个品牌跟我们进行合作。接下来3年-5年时间里,电商将是美图最重要变现方式。”美图CFO颜劲良曾如此表示。

不过,仅以当前美图秀秀等App来看,美图依靠电商来实现盈亏平衡并非易事。


有分析指出,虽然美图坐拥11亿用户,但是想要通过目前的平台来变现,几乎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工具类App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用户的驻留时间过于短暂,只在特定场景下应用,并且用户倾向于将应用结果尽快转移到移动社交平台上。这也是工具类应用很难变现的一个原因。

以美图年轻女性为主的用户群体来说,想要做电商平台肯定离不开服装、化妆品、奢侈品等内容。不要说淘宝、京东这类的巨头,单单是美丽说和唯品会就是巨大的障碍。

同时新的电商平台想要获取用户认可并非易事,美图虽然有旗下各种App可供导流,但是不管工具类还是社交类App,都缺少交易的场景,并不是有了流量就可以保证一定能够成功。而且现有的电商平台基本都在亏损,美图想要靠电商盈利,如何解决这个行业性的难题也是关键。

该分析还指出,美图更现实的作法是收购一家已经有了盈利模式,但是体量还比较小的公司,依靠美图强大的流量支持来实现社交电商的平台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