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2018年艺术品市场:在消费升级中寻求突破和发展

近日,在伦敦苏富比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拍卖会上,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戴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玛莉·德雷莎·沃特)》拍得了约6900万美元的高价,为2018年全球高端艺术品市场迎来开门红。经典作品如此受市场欢迎,提振了全球艺术品市场今年的发展信心。


谈及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绕不开中国市场。据Artprice发布的《2017全球艺术市场年度报告》,2017年中国仍然稳居全球艺术品市场第一的位置,成交额达51亿美元,占全球总额34.2%。


拍卖市场从高速度


向高质量转型升级


今年2月,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7秋》(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从多层次、多方面对2017年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进行了深度剖析。《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境内艺术品拍卖成交数量为184002件,同比下降0.86%,成交额约为642.84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24.88%。其中,2017年秋,中国境内艺术品拍卖成交数量为98722件,同比下降3.9%,成交额则达到了383.16亿元人民币,为近5年最高,同比增长36.8%。


《报告》分析指出,2017年的整体拍卖结果表明国内各大拍卖公司“缩量增质”策略取得了实际成效,高质量的拍品浮现市场,并且逐渐受到广大藏家的认可。整体来说,201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和经济发展大环境一样,呈现出稳中有进基础上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发展趋势。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秘书长余锦生认为,2017年除了体量和声势之外,更加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国际化进程上的迈进,主要体现在企业运营逐步规范、经营模式大胆创新、财务数据逐年健康、特色业务持续出现、国际资源加大引入、人才素质迅速提升等方面,这也是未来整个行业更应关注和推动的。


在稳中有进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品市场经营模式的创新步伐也从未停止。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和正式实施了《网络拍卖规程》,在政策和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下,网络拍卖作为“艺术品+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行业经营新模式迎来了春天。据《佳士得2017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统计,2017年佳士得网上拍卖成交总额达5590万英镑,增长12%,足以说明2017年佳士得客户对网上拍卖的兴趣日益增加。网上拍卖也成为佳士得吸纳新买家的主要渠道,在2017年佳士得举办的多场拍卖会中,新买家占所有买家的31%,来自新买家的成交额亦增加26%。


艺术品电商积极拓展发展空间


为了适应“互联网+”的时代发展趋势以及艺术品市场在经营模式创新方面的需求,在佳士得、北京保利、中国嘉德等知名拍卖公司纷纷试水艺术品网络拍卖的同时,艺术品电商近几年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发展壮大。总体来看,目前国内的艺术品电商以艺术品综合类电商平台、艺术品专业类电商平台、综合性电商平台中的艺术频道以及艺术品移动电商四大类为主,其运营业务基本涵盖艺术品创作、宣传、销售等各个环节。


以博宝艺术网旗下的艺术品消费平台“艺品万家”为例,该消费平台自2016年上线起就积极探索艺术品电商的发展新模式,截至2017年12月底,艺品万家共售出71万幅作品,上线一周年销售总额达1.7亿元。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经突破470万人,签约艺术家超过2万名,在库书画类艺术品多达300万幅,加入平台的艺术品经纪人也有近5000人。


“艺术品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作品的真假鉴别难度大。艺品万家凭借海量的签约艺术家资源、各类美术家协会及机构入驻,希望能从源头上保证书画作品之真;另外,在销售作品时利用互联网打破文化地域限制,扩大艺术家知名度及其作品的认知度。”博宝艺术网CEO甄乐表示,除了在鉴别真伪、保证作品质量以及帮助艺术家成长方面做出努力之外,艺品万家也对画廊、装裱店、物流企业等进行了资源整合,推出艺术品经纪人模式,力争将闲置资源转化为有效可用的资源。


在消费升级中寻求突破和发展


无论是拍卖市场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升级,还是艺术品电商不断拓展发展规模和空间,如果从社会发展大背景来观察,不难发现其背后的主导因素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上涨和文化消费转型升级。可以预见,2018年艺术品市场也将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中继续寻求突破和发展。


在传统艺术品拍卖领域,据《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数据分析报告》,2017年中国高净值人群达197万,可投资规模约65万亿元。报告发现,高净值人群在资产配置方面有几个显著特点,包括更注重财富保值,更注重品质生活和风险隔离等。此外,酒庄、艺术品等新兴乃至另类投资品种在高净值人群中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净值人群的快速增长加上近几年企业美术馆的涌现及收藏热潮,使2018年艺术市场繁荣发展态势更加明朗。


相较于传统艺术品拍卖的高门槛,艺术品电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显然更具吸引力,加上大众的文化消费意识经多年培育后不断增强,购买文化产品和艺术品的意愿也在提高。今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的相关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7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到2086元,增幅超过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幅。


“大众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给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甄乐说,希望通过艺品万家能让大众拥有收藏、欣赏艺术作品的新渠道,也让艺术家最大化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化艺术品行业的交易机制,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等方面,贡献微薄之力。

恒指早盘收跌1.14% 内银股大跌地产股表现分化

3月5日周一,香港恒生指数早盘下挫,收盘跌幅1.13%报30238.71点。


红筹股大跌,恒生国企指数收跌0.87%。截至早间收盘,腾讯控股跌0.60%,中国平安跌1.39%,中国移动跌2.07%。


恒指早盘最大跌幅达到1.73%,逼近100日均线,险守30000点关口。

金融板块表现不佳,银行及保险股大面积飘绿。


内银股普遍下挫,仅有民生银行录得上涨。建设银行一度跌3%,工商银行收跌1.50%,中国银行跌0.71%;其他银行股方面,汇丰控股收跌1.04%,移出上交所港股通的渣打集团跌1.05%,中银香港跌0.64%。


友邦保险收跌1.16%,众安在线、中国人寿在保险股中均跌幅居前。香港交易所收跌1.19%。


通讯股普遍下挫,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取消上网流量漫游费,明显降低家庭及企业宽带使用费。中国移动跌超2%至四年新低,中国联通跌2.31%,同中国电信均跌至阶段低位。


内房股走势分化,恒大大跌2.42%,融创、碧桂园等由涨转跌,但华润置地收盘上涨2%,旭辉控股集团涨1.40%,万科企业、中国海外发展涨0.72%,富力地产涨0.54%。


部分交运股上涨。比亚迪股份盘中拉涨,临近早间收盘涨幅再扩大至3.24%;中国国航、南方航空、东方航空均有小幅上涨。


另一方面,上周五上交所发布通知,调整沪港通下港股通股票名单。新进入港股通名单的个股中,亦有部分录得上涨,包括阅文集团、中国宏桥、易鑫集团、新城发展控股、合生创展集团。

从2017年统计公告看中国经济巨变

伴随着市场经济进化新生,改革红利释放,增速换挡L型筑底初露曙光,传统行业转型重生,新经济快速成长,新时代、新周期扑面而来。我们正处在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面临前所未有的异常复杂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看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巨变。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1、经济规模已达12万亿美元,快速崛起,2027年前后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重回世界之巅,改变全球版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2017年中国GDP规模达到82.7万亿元,相当于12.2万亿美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离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2017年GDP为19.3万亿美元)的距离在快速缩小。2017年中国GDP增速为6.9%,虽然低于1978-2008年增速换挡前高增长时期的年均9.8%,但仍远超美国的2.3%。


美国、中国占全球经济比重分别为23%、16%,排在第三的日本占比仅为5.5%,全球正进入中美主导的巨头时代,大象起舞。


如果按照6%左右的增速再增长十年左右,即大约在2027年前后,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时隔五百年重回世界之巅,深刻改变全球政经格局和治理版图。


在伟大崛起过程中,中国必须锐意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立国战略应以务实的内部目标为主。外部霸权是内部实力的延伸,中国正在开展的改革将奠定未来30年内圣外王的基础。


未来十年注定是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异常复杂的挑战和机遇。中国最大的外交关系是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本质是新兴崛起大国与在位霸权国家的关系模式问题:韬晦孤立、竞争对抗还是合作追随?从过去几百年新兴大国崛起的历史来看,当前所面临的贸易战、经济战、资源战、金融战等都是无法避免、必须面对的,需要卓越伟大的领导人、凝聚人心的梦想愿景、高超的战略智慧、坚决灵活的执行力以及全方位的人才。

2、人均GDP达到8800美元,如果转型成功,2022年前后跨入发达国家俱乐部。


2017年中国人均GDP为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如果以美元计价,2017年人均GDP为8800美元。高收入国家门槛值是1.26万美元。


如果中国能够转向成功,按照6%左右的速度再增长5年左右,大约在2022年前后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入发达国家俱乐部。一个14亿人口的超大型经济体从起飞、转型、到跨越,这将是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3、迈入消费主导的发展阶段,开启美好生活。


消费对经济贡献越来越大。2017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9%、40.5%、51.6%。全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8%、32.1%、9.1%。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7%。其中,化妆品类增长13.5%,中西药品类增长12.4%,家具类增长12.8%,通讯器材类增长11.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0.3%。

未来中国消费空间巨大,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孕育大量投资机会:从住行向服务消费升级,买健康快乐和不油腻的品质美好生活;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超过50%;消费增速已超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新周期,居民就业和收入改善;13.9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与规模效应;一二三四五六线城市的梯度效应。


4、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行业筑底转型,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全球最好的新经济就在中美,全球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传统行业正在筑底。其中,纺织业增长4.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0.3%,六大高耗能行业[22]增加值增长3.0%。


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经济快速崛起,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4%。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69万辆,比上年增长51.2%;工业机器人产量13万台(套),增长81.0%;民用无人机产量290万架,增长67.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15]营业收入41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全年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9764亿元,比上年增长32.0%。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7557亿元,比上年增长76.4%。电信业全年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23646万户,达到242186万户。年末全国电话用户总数161125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4174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上升至102.5部/百人。移动宽带用户113152万户,增加19077万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246亿G,比上年增长162.7%。互联网上网人数7.72亿人,增加4074万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7.53亿人,增加573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50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5、城镇化率快速攀升至58.5%,空间依然巨大,推进房地产长效机制将有利于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城镇化率只有17.9%,过去四十年,中国城镇化率提高了40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6.4亿人,可为波澜壮阔,再造欧美(欧洲人口7.4亿人,欧元区人口5.1亿人,美国人口3.2亿人,日本1.3亿人)。成就了过去中国重化工业、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消费升级等的飞速发展。


未来城镇化空间还有20个百分点左右,房地产业发展还有很大潜力,更重要的是随着行业日趋成熟,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品质将大幅提升。如果住房制度改革长效机制建立,房地产市场有望平稳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91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4亿人。户籍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推进。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务实推进,去产能、去库存成效显著,三大攻坚战大军开拔。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未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提出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





去产能方面,2017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最高。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8.2%,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8%,提高4.1个百分点。

去库存方面,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892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0616万平方米。待售面积同比从2015年初的24.4%迅速下降至2016年底的-3.2%和2017年底的-15.3%,为2000年以来新低。

去杠杆方面,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



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取得明显成效,政策重心正转向三大攻坚战。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三大攻坚战之首,资管统一新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治理银行业及影子银行乱像、监管机构和框架大幅调整等在近期密集出台。



7、2018年投资中的基建和房地产受金融收紧拖累,产能周期触底。



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0%。其中,东、中、西、东北部地区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8.3%、6.9%、8.5%、2.8%。东部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中西部接续东部,东北人口外迁。





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面临下行压力,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受金融收紧影响明显:去通道去杠杆影子融资收缩;表外回表非标转表消耗银行资本金,更多满足替换性需求而非新增融资需求,信贷上升社融下降;财政清理整顿拖累基建;房地产调控影响地产销售投资。

经过2010-2015年单边下滑,2016-2018年中国产能周期触底:市场自发去产能叠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产能出清充分,传统行业产能投资持续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规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7%;资产负债率从58%降至55%。



2016-2017年制造业投资已经触底,但受银行对“两高一剩”行业限贷、环保督查、供给侧去产能等制约抑制,新增产能一直受限。

随着产能出清、企业盈利改善、资产负债表修复、出口复苏,我们预计2018年下半年-2019年将开启新一轮企业资本开支周期,不是落后产能复产,而是高质量、新经济内涵。经过六年多经济调整和产能出清,叠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中国经济正步入L型的一横,站在新周期的底部和起点上。新周期的核心是:产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企业盈利改善、银行不良率下降、资产负债表修复、为新一轮产能扩张蓄积能量。

8、去杠杆取得初步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首,金融收紧是2018年主要挑战,金融监管改革破茧而出。



M2增速下降去杠杆取得初步成效。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167.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2%;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9.4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多1.6万亿元;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74.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0%。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0.1万亿元,增加13.5万亿元。

信贷上升社融下降表明监管趋严下表外回表,影子银行体系融资将大幅收缩:信托贷款、委托贷款、资管计划、基金子公司产品等通道业务面临大幅下滑,表外理财、同业存单等影子银行资金来源面临收缩,表外回表带来表内贷款上升以及银行补充资本金压力。房地产调控,居民抵押贷款下降。金融降杠杆效果持续显现,同业存单、表外理财、通道委外业务增速放缓。

2018年的主要挑战是金融条件收紧: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国内财政整顿、影子银行缩表、表外回表消耗资本、信贷上升社融下降。去库存房价涨、去产能商品价格涨、去杠杆资金价格涨,预计2018年资金变紧变贵。

新监管改革主要是应对两大挑战和趋势:分业监管不适应混业经营,货币政策盯通胀忽视资产价格。改革方向:货币政策保障币值稳定,加强宏观审慎保障金融稳定,加强微观审慎保障个体金融机构稳定,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央行负责前两个,金融稳定委员会负责第二个和监管协调,合并后的监管部门负责后两个。补监管短板空白让不该混业的交叉金融回归本业,合并分业监管体系适应正常的混业经营趋势。——监管目标、机构、工具、框架理顺后,如何解决监管能力和监管激励不足?旋转门能否打开?



金融监管加强将重写金融行业格局:影子通道业务全面收缩,服务实体、加强主动管理能力才有未来。金融去杠杆相当于金融行业去产能和挤水分。



9、民生、科技、资源、环境等取得全面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7年,年末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贫困发生率]3.1%,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0.5万人,在学研究生263.9万人,毕业生57.8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61.5万人,在校生2753.6万人,毕业生735.8万人。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城市(基于2015年PM2.5年平均浓度未达标的262个城市)年平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9%。

“独角兽”回归潮或全面开启 将如何影响今年科技股投资?

百度、网易、搜狗等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企业希望回归A股上市的消息在周末引发了市场热议。


近日,先是360正式回归A股,同时富士康A股IPO获得特批,此后监管层又传出对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这四个行业的“独角兽”企业实施IPO“即报即审”消息。对此,中概股反应积极。出席全国两会的网易董事局主席丁磊、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搜狗总裁王小川均表示,考虑回到国内股市。


由此,天风证券分析师沈海兵、缪欣君预计,“独角兽”回归潮将全面开启。

他们进一步表示,短期来看,在“独角兽”集中回归前后,科技股的热度有望再上一个台阶,A股存量“独角兽”的估值体系或将重塑,参股“独角兽”公司存在主题性机会。


以下为两位分析师在研报中的具体分析:


影响


板块热度有望再上一个台阶,利好存量 A 股“独角兽”


短期:情绪催化下相关个股或存在15%超额收益


“独角兽”回归前后,板块热度有望再上一个台阶。以 360 回归 A 股为例,信息安全板块 短期内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板块龙头启明星辰在 360 确定上市之前一周收益率仍跑输计算 机(中信)标准 3.99%,在 360 确定上市之后启明星辰股价一度上扬,按 360 确定前一周 即 10 月 27 日为基准日, 存在近 15%的超额收益。

中长期:结构性利好存量 A 股“独角兽”


我们对存量 A 股“独角兽”的定义是严苛的是,即 A 股科技板块垂直行业龙头。随着优 质科技股回归和上市,我们判断对竞争力一般的科技公司中长期整体偏空。但是,产业资 本视角下,垂直行业龙头有望得到进一步重视。存量“独角兽”与将上市的偏 C 端的“独 角兽”形成差异化,凭借对 B 端垂直行业的理解具有不可绕过的价值。存量“独角兽”多 在金融 IT、医疗、大消费、大交通等领域,他们中的不少已被巨头控股、参股或被参股其 子公司,如恒生电子、四维图新、石基信息等。

考虑行业空间和增速,当前 A 股存量 “独角兽”当前 PE 估值并不昂贵。我们对美股科技 股中的垂直领域龙头企业进行了统计,在报表增速不高的背景下,其普遍对应 2017 年估 值在 25X 左右。基于成长空间和成长性,如医疗行业新一轮高景气周期、金融 IT 出海,我 们认为当前 A 股部分垂直领域龙头 35X 估值并不高甚至还有向上修复空间。

进一步展望,以成熟科技股市场为鉴,“独角兽”回归或重塑估值体系。科技行业存在两 类公司,第一是技术驱动型,前期存在较大研发投入,足够的规模效应后,经过盈亏平衡 点中后期才有较大盈利释放,第二类是商业模式驱动型,前期存在较大推广投入,足够的 用户积累后,经过盈亏平衡点中后期才有较大盈利释放。因此,传统 A 股计算机行业新老 业务统一以 PE 进行估值并不恰当。而这在已经成熟的市场如美股科技股市场,以亚马逊、 Salesforce 为代表公司,已用 PS、PCF 等多种估值方法进行预测。


我们相信“独角兽” 回归下,产业视角将更为投资者所认知,A 股存量“独角兽”的价值或被重新发现。


投资机会


建议积极向存量 A 股“独角兽”靠拢


第一,建议投资者积极向存量 A 股“独角兽”靠拢(云计算、AI、垂直行业三大领域)。


存量“独角兽”上市公司,我们将其定义为具备稀缺性的垂直行业龙头。存量“独角兽” 本身与将上市的“独角兽”形成差异化,凭借对垂直行业的理解具有不可绕过的价值。我 们认为,不少尚未被巨头青睐的“独角兽”在产业资本视角下,仍被显著低估。其价值, 不可以简单 PE 体系做衡量,重点推荐上海钢联、生意宝、启明星辰、卫宁健康、长亮科 技、广联达、浪潮信息、东方国信、汉得信息。

第二,把握主题映射机会,建议关注参股“独角兽”和 BATJ 概念股。


投资机会第二点在 于参股“独角兽”的上市公司,比如科大讯飞、汉鼎佑宇、佳都科技等。我们判断,受益 于事件催化其有望迎来主题性机会,具体弹性需综合考虑上市公司市值和占股比例。

中国2月财新服务业PMI低于预期 综合PMI小幅回落

中国2月财新服务业PMI54.2,预期54.3,前值54.7。中国2月财新综合PMI53.3,前值53.7。


2月份中国经济活动整体进一步呈现强劲增长,但增速较1月份有所放缓。综合产出指数在2月份录得53.3,略低于年初创下的七年来最高纪录(53.7)。


不过IHS Markit今日(3月5日)发布的报告也提到,服务业经营活动的整体增速仍属可观,接近1月份创下的68个月最高纪录,财新中国通用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经季节性调整)在2月份录得54.2,仅略低于上月(54.7)。


此前于3月1日公布的2月财新制造业PMI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产出保持增长,但增速处于小幅水平,较1月同样略有放缓。

2月财新中国产出PMI要点:


制造业生产与服务业活动皆增速放缓

服务业新订单增速放缓,制造业增速回升

投入价格涨幅放缓


2018年2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录得54.2,较上月创下的高点小幅回落0.5。


新业务指数降幅最为明显,反映服务业需求火热的态势有所降温。在此情况下,投入价格指数亦从上 月创下的高点回落,但收费价格指数依然向上波动,体现服务业盈利状况有所好转。


与此相伴地,经营预期指数(反映厂商对未来12个月的预期)有所回升。


2月财新中国综合产出指数录得53.3,脱离上月创下的高点,制造业产出和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均较上月小幅回落。


但制造业需求状况仍较稳定,服务业成本上升态势有所收敛,宏观经济的平稳状态尚未动摇。

第一季度中旬,制造业新订单量的增长势头略有加强。服务业新业务增速虽然轻微减弱,但整体仍属可观,许多企业加大力度争取新客户和新项目,促进了销售增长。两大行业综合,新接业务总量连续第二个月增速微降。


2 月份,服务业用工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制造业用工的收缩,综合用工规模因此与上月几乎持平。月内服务业用工量小幅增长,原因是业务需求上升,促使企业增加人手。制造业用工规模则连续52 个月呈现收缩,但本月收缩率仅算轻微。


制造业积压工作量在2 月份继续上升,服务业整体则大致持平。不过,由于制造业工作积压率放缓至5 个月以来最低,所以两大行业综合后,整体积压率轻微,为去年9 月以来最低。


在最近调查期间,中国企业继续反映投入成本上升。制造业投入品价格的整体涨幅虽然已放缓至7 个月以来最小,但仍属显著。服务业成本负担加剧,涨幅虽然较1 月份的69 个月最高纪录有所放缓,但仍属可观。成本负担上升的原因,普遍与食品、燃料、原料和薪酬的价格上涨有关。不过,由于两大行业的投入品价格皆涨幅放缓,综合涨幅因此降至6 个月以来最低。


虽然成本负担继续强劲上升,服务业企业的收费价格仅有小幅上升,升幅仅略超1 月份。制造业的加价幅度虽然也是轻微上升,但也仍然处于小幅水平。综合而言,产出价格的整体涨幅在2 月份略有上升,但仍属温和。


对于未来12 个月的经济活动前景,两大行业的企业在2 月份皆信心增强,服务业企业乐观度更高,而制造业信心度也升至11 个月以来最高,因此整体前景乐观度升至去年6 月以来最高水平。

2018年十大科技趋势预测——基于BAT的AI生态时局

前言

人工智能在2016年还处于概念热炒阶段,2017年开始沉淀下来出现应用级产品,2018年将进入应用爆发期,出现大量真正的智能应用。金准数据统计分析,未来少数大企业将自行研发算法;多数企业将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套装软件与服务规划企业资源、优化管理流程;普通消费者将会越来越多使用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语音盒子等人工智能产品。

金准数据预测,2018年有四项描述“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混合”的战略科技发展趋势,将继续颠覆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它们分别是数字孪生、从云到边缘、会话式平台和沉浸式体验。

数字孪生是指以数字化的方式模拟再现真实的运营环境,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展使其成为现实。未来,企业、政府等机构可通过模拟运行来“预知”一项决策的实施结果,并以此进行优化,提升决策的有效性。

从云到边缘描述的是未来技术架构的思路。“近几年云计算炙手可热,但事实上我们看到云并没能代替一切,传统服务器、手机等智能硬件仍有其不可替代的特长,”金准数据认为,面对海量信息,处理、内容收集与交付均在临近信息的源头完成,需要决策的是哪些数据由前端及时处理,哪些上传至云端数据中心,“不要再相信所有事情都发生在云里头。”

会话式平台和沉浸式体验为我们畅想了未来人机互动的生活方式。金准数据指出,一个重大模式的转变将是“从人向机器诠释意图、发起指令,转变为机器主动向人提出建议”,比如家居智能物件将依据对主人生活习惯的分析来自动运行家电,汽车会主动提醒车主进行何时该进行保养维修等,智能手机甚至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分析使用者的情绪,提出从娱乐到订餐等广泛的建议。

金准数据预测的2018年十大科技趋势还包括事件驱动、区块链以及新的信息安全观念。

金准数据预测,以场景、事件驱动的商业模式很可能在2018年出现,与既有的指令驱动模式相比,该商业模式更为主动。

金准数据认为,在2017年炙手可热的区块链,其落地性到底有多强,2018年可能见分晓。

在信息安全方面,金准数据强调,未来的决策者需具有“持续渐进性的风险和信任机制”,以便更好地利用机会并管理风险,从而确保安全性能够跟上数字化业务的速度。

基于BAT的AI生态时局,金准数据预测2018年十大科技趋势,中国企业在场景应用、商业模式领域实现突破可能更快,无论在数量和创新上都有望继续领跑全球。

一、BAT时局详述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人工智能全面发展的时代,2017年人工智能正走在最关键的路口,很多AI创业公司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突破,但具备强大的AI技术储备,并且有能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的,目前来看主要还是BAT三家。这场AI“附能”的革命考验的是平台、技术、场景、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百度的All in AI,腾讯AI in All,阿里达摩院BAT的AI生态布局揭示了2018年金融科技发展趋势。

BAT三大巨头在人工智能上的布局已初见轮廓,核心在于组建团队、研发项目、构建生态。

1 BAT的AI生态时局图


1. 百度


2 百度的AI生态时局图

百度在AI领域的投入始于2013年1月深度学习研究院(IDL)的创立。接着建成了五大实验室,除了深度学习实验室之外,还有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增强现实实验室和深度学习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研发成果历经5年的整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平台体系百度智能云和百度大脑。智能云提供计算的基础设施和数据的获取、分析、标注能力,而百度大脑,整合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再将AI对语音、图像、视频、AR/VR的感知能力和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用户画像等认知能力开放出来,就形成了百度AI开放平台。

根据百度最新公布的数据,百度大脑现在拥有80多项核心AI能力,超过37万名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每天被调用2.19亿次。这些调用,来自百度内外。

对内,百度将AI能力输送到百度现有的各个产品之中。主业搜索自不必说,从一开始就受惠于AI技术的进步,包括手机百度、爱奇艺等应用也在AI的驱动下不断提升,2016年推出的信息流业务也在迅速发展。对外,百度走上开放平台的道路,主推DuerOS和Apollo。同时尝试开拓金融、机场、新零售等场景,积聚力量,构建自己的下一个生态。

不过总体来说,无论是从“All in AI”的技术投入来看,还是从所有能力汇总于百度大脑、全力推进Apollo、DuerOS两大平台的布局来看,百度似乎在把自己的AI力量集中起来,向着最重要的行业,单点突破致力于实现AI技术的产品化和商业化。

2. 阿里

3 阿里的AI生态时局图

阿里AI研究始于2014年成立的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也就是iDST。而阿里大部分AI基础研究成果出自这里,比如最近机器阅读理解方面取得突破的阿里团队,就来自iDST。当然阿里内部体系众多,展开AI研究的部门也不少。例如在“双十一”期间,商品推荐、客服、海报宣传、运营维护等方面均有AI技术的加持。蚂蚁金服也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中,把AI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亮点。

在整个互联网行业涌向AI的浪潮中,阿里也在2017年推出“NASA计划”和承载它的实体组织达摩院。达摩院的研究领域可谓广撒网,涉及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可以看出,AI在其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达摩院的主要任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建实验室招揽人才,和高校建立合作。

另外,阿里还有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s,它不止是一个研究机构,还承担着基于AI技术打造平台、推出产品的职责。目前,他们除了天猫精灵智能音箱和搭载的AliGenie操作系统、AliGenie语音开放平台之外,还推出了AR开放平台和AR内容平台。从2017年末开始,自动驾驶也成为了A.I. Labs发力的领域之一。

和自带产品开发职责的A.I. Labs不同,iDST的研究成果走进现实世界,依靠的是他们打造的一个个“大脑”。这两年来,阿里云相继推出了ET城市大脑、ET医疗大脑、ET工业大脑、ET环境大脑、ET航空大脑,将AI能力与大数据和云计算结合起来,在各个垂直市场跑马圈地。

阿里最近,在努力将这些大脑们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平台阿里云ET大脑。2017年最后一场云栖大会上,ET大脑正式发布,所布局的领域也不再限于原本的城市管理、医疗、工业、环保、航空,同样走上了“广撒网”之路。

3. 腾讯


4 腾讯的AI生态时局图


腾讯的基础研究基于AI Lab、优图实验室和微信AI实验室三大机构,优图专注于计算机视觉技术,而AI Lab和微信AI在研究方向上虽然叫法不同,但多有重合,都是AI实验室标配的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

根据各个实验室列出的合作伙伴和案例,这些实验室的技术,大部分都输送到了腾讯各条产品线之中,成了微信里的语音转文字、视频音乐新闻的推荐和排序、QQ的高能舞室、天天P图的军装照……

同时,腾讯的AI技术也同样寻求着在更多垂直领域的落地应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医疗平台腾讯觅影。在金融、安防、政府政务、智慧零售等等领域,腾讯也都将AI技术与自身的社交、支付、地图、小程序等等技术结合起来,推出了垂直解决方案。

另外,腾讯也有类似于百度大脑的“AI开放平台”,在深耕的垂直领域之外,将自己的AI技能开放出来,供应给开发者。不过,目前这个“开放平台”的用户案例,依然是以腾讯内部产品为主。与此同时,腾讯在自动驾驶和对话式AI平台上,也分别投入了不止一支团队,开始造平台、积累合作伙伴。


二、BAT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场景梳理

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众多,BAT三大巨头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场景的规划不尽相同。

5 BAT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场景


1. 对话式AI

人机交互的重大革新、下一代服务入口、下一个Android、家庭的控制中心……种种期待,让用于智能设备的对话式AI成了BAT争夺最激烈的领域。

百度有DuerOS,阿里有AliGenie,腾讯则至少有两个:腾讯云小微和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的叮当。

如果我们以智能音箱销量来评判对话式AI系统的发展,很会做生意的阿里似乎冲在最前。2017年7月,阿里AI Labs初次亮相,发布了一款智能音箱:天猫精灵X1。这款音箱,双十一降价促销,当天卖出了100万台。

但是,卖音箱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天猫精灵背后的终极目标,还是一个关于AliGenie开放平台、生态系统的梦想。

这个生态系统的梦想,BAT都有。

6 对话式AI


百度虽然直到去年底才推出渡鸦raven H智能音箱,但最新的数据显示,DuerOS开放平台发布半年时间里,已新增130余家合作伙伴,落地硬件解决方案超过20个,每月新增5款以上搭载DuerOS的设备,覆盖家居、车载、移动各个场景,机顶盒、电视、冰箱、音箱、机器人、车载、手机、耳机等各类设备。

7 对话式AI应用场景


为了守住这个领域,百度除了在北京和硅谷建设AI庞大的团队之外,还收购了两家创业公司:做语音交互和自然语言理解的Kitt.ai,和后来推出了raven H音箱的渡鸦。

内部竞争还未分胜负的腾讯势头也很猛。公开亮过相的两个团队里,叮当的发展速度似乎更快一些。2017年4月,它作为一个“语音助手”以App的形态发布,12月20日,发布了首款合作硬件1More耳机。截至目前,叮当虽然没有推出名为“硬件开放平台”的东西,但他们的“生态伙伴计划”也的确很见成效,做机器人的优必选、做音箱的哈曼、造车的广汽、做手机的魅族、努比亚等二十多家硬件厂商,都在腾讯叮当的合作案例名单之上。

相比之下,腾讯云小微的硬件开放平台和技能开放平台仍处于内测状态,除了和华硕一起造的机器人之外,没有太多关于合作伙伴的声音传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似乎在硬件之外,开辟了一条退路:智能客服。

智能音箱先行的AliGenie同样不是天猫精灵专属,它的硬件接入平台页面上,也展示着十多家合作伙伴。另外,AliGenie还推出了垂直行业智能语音解决方案,想在家居、移动硬件之外,为对话式AI开辟出新场景。

2. 金融

阿里旗下的金融巨头蚂蚁金服和阿里云都在尝试赋能金融机构。

2017年1月以来,蚂蚁金服开始逐渐转变自己的定位,尝试用自身积累的技术能力来赋能、服务金融机构。夏天,蚂蚁金服在理财和保险领域,向金融机构开放了“理解用户”、“优化投资策略”和“用户与金融产品匹配”三个层面的能力,后来,AI客服能力、智能图像定损技术等等也相继开放。然而这还并不是蚂蚁金服AI布局的全貌,蚂蚁AI技术将成熟一个,开放一个。

2017年底,阿里云又发布了ET金融大脑,要帮合作伙伴风控、营销和客服方面提高效率。

相比之下,腾讯向金融行业合作伙伴提供的技术就显得比较表面,没有涉及风控这样的专业垂直应用,而只是将更为通用的身份检测、客服等能力注入其中。

虽然百度金融这一年来在to C市场上声量不大,但这家“All in AI”的公司,在金融上也要将“智能化”坚持到底。截止2017年底,百度金融已经赋能近400家机构,为机构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为它们提供安全防护、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等服务。百度金融据说还在谋划更为独立的未来。

3. 医疗

医疗领域,百度在医疗事业部部分团队转入AI体系之后就悄无声息,但腾讯和阿里都在抢占布局。

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中,腾讯就以医疗影像平台“觅影”入选。腾讯觅影发布于2017年8月,最先推出的是早期食管癌筛查。后来,觅影又相继推出早期肺癌筛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乳腺癌早期筛查等医疗影像技术,还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推出了AI辅助诊疗、病案智能化管理产品。

8 AI医学影像


腾讯觅影结合了AI lab、腾讯优图、TEG架构平台部等团队的AI技术,由互联网+合作事业部牵头建立。推出至今不到半年,腾讯觅影已经有了西门子医疗、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中山医院等十几家合作伙伴。

马化腾此前表示,医疗与AI是非常好的落脚点,未来腾讯在医疗方面会做更多的事情。

阿里入局AI医疗其实比腾讯还要早。2017年3月底,ET医疗大脑首次亮相,宣称具有虚拟助理、医学影像、精准医疗、药效挖掘、新药研发、健康管理等功能。


与腾讯思路不同的是,ET医疗大脑的技术并非都出自阿里内部,而是聚集了不少合作伙伴一起提供服务,比如做皮肤检测的宜远智能、分析病历的惠每医疗等等。

目前的阿里云ET医疗大脑,能够提供影像智能诊断、智能病历诊断、语音医嘱录入、医疗意图识别、辅助管理决策、家庭慢病管理、DNA序列分析等功能。阿里在医疗方面,还跟华大基因、上海华山医院、浙江卫计委等机构展开合作。

另外,阿里去年也在医疗方面有一些投资布局,包括嘉和美康、Prenetics等。腾讯的动作也不少,去年已经披露出来的医疗相关投资包括:VoxelCloud、Grail、企鹅医生、Practo等。

4. 零售

不管是新零售还是旧零售,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阿里在这个领域都有天然的优势。先梳理一下AI给阿里自身业务带来的变化。机器人客服“阿里小蜜”,双11当天承担95%客服咨询;机器智能推荐系统,双11当天产生567亿不同的货架;AI设计师“鲁班”,双11期间,设计4.1亿张商品海报;华北数据中心运维机器人:接替运维人员30%重复性工作……

AI之于百度的搜索业务一样,AI之于阿里的电商业务也具备天然的赋能加成。除了上面提及的进展,蚂蚁金服还基于AI技术推出客服机器人“小蚂答”,以及AI助力的车辆定损服务“定损宝”等。

阿里还搞出了无人零售咖啡店。无人商店,是一个未来非常有意思的趋势。

此外,阿里在新零售思想的指引下,还大举投资了一批线下零售相关企业,包括:企加云、大润发、东方股份、新华都、易果生鲜、银泰、bigbasket、联华超市……

可以想见,阿里在零售方面的生态布局,一定会成为其AI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景。

零售不是腾讯的强项,不过腾讯也提出了“智慧零售”的概念。腾讯COO任宇昕对此解释称:腾讯希望的是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把平台能力开放给广大品牌商、零售商以及商业地产等合作伙伴。

腾讯表示将提供场景、大数据、AI技术支持,以及腾讯全产品线,帮助商家量身定做解决方案,帮助线下门店实现数据化和智能化,让消费者与商品之间,实现跨场景的智慧连接。

现在已经有一些案例出现了。例如在深圳、广州的一些服饰连锁零售店里,腾讯的AI技术提供了人脸识别、客户画像、精准推荐等技术支持。其他方向还包括餐饮连锁、快消等等。

零售更不是百度擅长的方向,不过百度在这方面也有所行动,正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准备赋能。有意思的是,已经离职的前任百度研究院长林元庆,创业服务的第一个大客户,就来自零售领域。


三、2018年初人工智能技术新进展

2017年围棋人机大战,柯洁第二次挑战阿尔法狗再度败北2017年,人工智能参加了高考,数学成绩高于同场竞技的清华、北大学霸2017年科大讯飞的医疗程序参加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并超过临床执业医师合格线……人工智能在2017年的热点事件数不胜数。

进入2018年以来,分别于1月份和2月底举行的“2018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及“2018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引人瞩目,两个展会展示了全球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技术开发应用的最新进展,显露出世界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和潮流,预示着全球新技术和经济发展引擎将要开启。

2018年初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乎遍及所有技术领域。无论是业界巨头还是初创企业,几乎都在将人工智能武装到牙齿。其中,通过自然语言实现人机交互,以及通过人工智能构建信任和消除偏见,可以说,这是业界目前最热衷投入解决的两个问题。金准数据分析认为,2018年,掌握数据的企业和机构、提供更主动服务的商业模式,有望为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人工智能应用。

在今年1月份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百度针对自动驾驶技术推出了“阿波罗2.0”平台,其云端服务、软件平台、参考硬件平台以及参考车辆平台四大模块全部开放,合作伙伴已超过了90家。

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与诺基亚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视频智能分析、下一代网络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培育良好生态环境,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由于AI技术覆盖领域广泛,全世界都在加快向AI技术投资的步伐,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利器。

金准数据调查发现,截至2017年6月份,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2542家。其中,美国最多,达1078家;中国第二,486家。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诞生于1996年,2003年进入平稳期。相对而言,中国在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方面与国外还有差距。

金准数据调查显示2030年人工智能每年将为亚洲贡献经济价值高达1.8万亿美元至3万亿美元,将对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制造、零售和交通等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人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手术、人工智能+无人超市……从“互联网+”到“AI+”,人工智能默默地填充、改变着人类的学习娱乐、生产生活。

四、2018年科技领域10大趋势预测

语言交互、计算机视觉、物联网、区块链……前方,将是一个无比繁荣、无比高效的未来——智能时代。

除了人工智能,2018年大数据、云计算、5G还有区块链都持续成为科技领域热词,那么2018年科技领域将会有那些新的进展?金准数据总结预测了2018年科技领域的趋势。

1、语言交互——从信息传递到情感沟通

人机语言交互的极致体现莫过于电影《her》中宅男爱上了电脑对话程序“萨曼莎”。沟通,是人最紧迫又最困难的事。为了解决问题,人类一直在社交层面努力。在近几年,人机交互领域的创业呈现爆发性增长。

人机交互技术(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iques)是指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的技术。其中语言交互是重要的人机交互手段。

在语言交互上,2000-2016年,全球累积新增自然语言处理企业数量达到543家,其中319家企业于最近五年(2012-2016年)产生,占总数的58%以上。全球计算机视觉累积融资规模达到18.1亿美元,其中61%以上的融资规模发生于2012-2016年。

巨大的融资规模和企业数量落地到不同的应用领域。目前,Siri和Alexa是最受欢迎的人机交互工具,但还处于基础阶段。未来,语言交互的应用场景将从生活服务到医疗健康领域无所不在。《her》的场景并不是痴人说梦,今天的微软小冰已经开始在向情感对话领域探索。在2018年,语音交互将进入落地应用的爆发元年。

2、计算机视觉——比人类更专注的眼睛

现在计算机视觉系统已在视觉方面超越人类。例如机器可以在众里寻他——识别出在逃的犯罪分子,还能够帮助父母寻回走失的孩子,机器甚至还能做到根据你的表情识别出你的情绪,进行情绪分析。

金准数据指出2000-2016年,全球累积新增计算机视觉企业数量达到802家,其中520家企业于最近五年(2012-2016年)成立,占总数的65%以上。全球计算机视觉累积融资规模达到22.8亿美元,其中超过80%的融资规模发生于2012-2016年。

2018年,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场景将会继续扩大。算法在提高的同时,更具挑战性的应用也会被提出来。人脸,车牌/车型以及物体分类跟踪是当前比较受关注的应用,很多明星企业也主要在做这个领域,但其实这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还有其他更有价值的领域,比如产品缺陷检测,雷达图像分析,医学图像分析(例如癌细胞早期筛查)等。

3、大数据——亟待挖掘的金矿

2017年“智慧城市”的概念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号角吹响变得异常火爆,而大数据则构成了“智慧城市”的大脑回路: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及时发现堵情,优化信号灯配时方案,交通管理更加高效家庭收入状况统一入库,一键查找核对便可识别骗保情况,扶贫救助也变得更加准确。

2018年,大数据将从城市管理的“高级参谋”逐渐化身日常生活的“贴心管家”。集纳个人医疗信息汇编电子健康档案,随用随取便于异地会诊把公共服务网点位置搬上数据“活地图”,按图索骥即可便捷到达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并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将更加精准。

数据量随着移动互联网变得愈来愈大,各行各业如何更好的挖掘数据将成为2018年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当数据量巨大时,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

4、智能应用与分析——企业决策的法宝

在今后几年里,几乎所有的应用与服务都将采用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其中某些应用将成为真正的智能应用,如果没有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这些应用程序将无法存在。

智能应用在人类与系统之间搭起了一座全新智能桥梁,有望改变工作的本质以及工作场所的结构。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便利店可以轻松知道什么货品最畅销,从而及时补足货品。

增强分析是一个格外具有战略意义的、逐渐发展的领域。它面向广泛的商业用户、运营工作者和民间数据科学家(citizen data scientist),利用机器学习自动完成数据准备、洞察发现与分享。

2018年,智能应用与分析应用将持续推进,将有20%以上的企业利用智能应用与分析进行重要的企业决策,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各个方面。有人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取代脑力劳动者的时代到来了,但是在探索智能应用时,我们应将它作为增强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而非简单地替代人类。

5、虚拟现实——科幻走进现实

在科幻电影《盗梦空间》中,一群贫民窟的贫困者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虚幻的现实中不肯醒来,虚拟现实技术正将这些超现实场景带入生活。2017年里,VR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2018年可能是其开始产生广泛影响的关键一年。

2018年VR将会走多远科幻小说的场景如何成为现实?金准数据预测,到2021年,全球VR产业估值将达到600亿美元。

2018年可能是VR进入主流的开始,因为头显进入了第二代,将会变得更便宜,更轻。在视频游戏社区中,头显也将越变越小,更易于使用。2016、2017年以前,Oculus rift、HTC Vive和PSVR的价格在400美元至800美元之间,这无疑是VR被广泛采用的障碍。

6、5G——再也不担心流量费的时代要到来

5G是目前通信产业中最重要的技术革新,在产业界的努力下正快速的向我们走来。它将提高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开启万物广泛互联、人机深度交互的新时代。

2017年基础电信运营商的5G试点已经开始落地。中国电信近日对外披露,5G试点是与全球领先的网络设备与芯片公司深度合作,进行5G技术创新方面合作探索的最新进展。试点除了端到端验证5G 关键技术、网络性能和商用组网的能力外,更将联合垂直行业和创新企业,同步开展5G技术与行业应用结合研究和试验。

2018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了数十种与5G相关的公告,包括设备、调制解调、计划、频谱和试验。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推广自己的5G商业计划,并且已经有很多公司开始了5G网络测试。英特尔已经与戴尔、惠普、联想和微软合作,利用英特尔XMM 8000系列商用5G调制解调器Windows PC实现5G连接。英特尔在MWC展示了其第一款支持5G技术的2合1概念PC,该款PC采用第8代酷睿i5处理器和早期的5G调制解调器,预计在2019年下半年,这种由5G连接的PC将推向市场。

澳大利亚运营商Telstra在本届大会上宣布了其5G试点计划,旨在到2019年底之前为主要城市和地区提供包括sub6GHz和mmWave频谱的5G。

美国Sprint公司则宣布首先将5G网络带到洛杉矶、华盛顿特区、亚特兰大、芝加哥、达拉斯和休斯敦,这6个城市将从4月份开始体验“类似5G的能力”。

与此同时,一大批中国企业向世界展示5G的“中国实力”,在这一前沿领域,中国企业正掌握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其中,作为端到端5G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华为推出了首款商用5G CPE,这是一款支持3GPP 5G标准的终端设备,采用华为开发的巴龙5G01芯片组。据华为方面称,这是全球首款商用3GPP 5G芯片组,下载速度高达2.3Gbps。巴龙5G01使华为成为第一家通过其网络设备和芯片级功能提供端到端5G解决方案的公司。中兴通讯将在2018年底或2019年初推出5G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明年上半年在商用5G网络上部署网络产品。中国移动表示,将在2018年建设世界规模最大的5G试验网,并正式公布了2018年5G规模实验计划——将在杭州、上海、广州、苏州、武汉五个城市开展外场测试,每个城市将建设超过100个5G基站;将在北京、成都、深圳等12个城市开展5G业务和应用示范。

金准数据分析认为,2018年国内和全球的5G网络建设有望加速,整体市场空间也将快速打开。通信行业将步入新周期,产业发展出现承上启下态势,资本市场处于预期升温阶段。而随着5G技术的逐步成熟,5G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7、云计算——应用程序架构的未来

云计算是一种业务模式,服务提供商在定制的环境中处理客户的完整基础架构和软件需求。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云服务和解决方案也将随之增长。软件即服务(SaaS)预计到2020年将以1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平台即服务(PaaS)的采用率将在2020年达到56%,而2017年为32%。2018年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75亿美元。

随着企业云服务的采用,云文件共享服务将会增加,而消费者云服务也将会随之增长。在云计算领域,亚马逊领先于微软、IBM、谷歌及其他技术巨头。2022年,亚马逊AWS营收将达到430亿美元。

2018年将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人们管理的云计算复杂性发挥其作用的第一年。就像高速算法交易改造股票市场一样,高速算法自动化转换管理也是如此。人们将开始看到机器驱动的知识和自动化驱动人们的监控、事件管理、成本管理,以及配置管理。其最终结果是: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改进服务等级协议(SLA)和更好的性能。

虽然这个转型将需要十年时间,但2018年将达到一个临界点,其中云计算2.0将最终被人们接受为应用程序架构的未来。人们开始告别虚拟服务器。

8、物联网——人也将成为网络的一部分

物联网(IoT)的扩张已经把数不胜数的大数据新来源添加进了数据管理的版图,它将成为2018年及若干年之后主要的大数据趋势之一。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传感器甚至内衣都为物联网带来了大量数据。

金准数据统计分析,物联网将扩大个性化设备的范围和数量。2016年有66亿台设备。到2021年,将有225亿个设备——这是3.4倍。

2018年,消费者和企业主将受益于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和来自各种消费类设备的数据。物联网能收集信息,使企业可以更有效地把产品推销给潜在客户。懂技术的公司已经开始投资基于传感器的数据分析,这将使他们可以追踪其商店内人流量最大的区域。

在医疗领域,新的可穿戴技术能追踪用户的健康状况,使医院和诊所得以改善医疗质量。物联网设备可以提醒患者服药、锻炼和注意血压的剧烈变化。或许未来,我们的身体器官也可以联网,成为网络的一部分。

9、网络安全——新的战场

2017年WannaCry敲诈勒索病毒在全球爆发,网络安全引起广泛关注。在2018年,随着云计算占比增高,海量的云数据泄露也将随之成为数据安全重灾区,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公司尚未充分意识到云端数据保护的复杂性。

仅在2017年,已有超过990亿条记录因为数据泄露而遭到曝光。黑客入侵是目前最普遍的原因,紧随其后的是缺乏安全保护、监守自盗和硬件遭窃。基于云端的安全配置误操作也常常导致数据的泄露。

医疗和金融服务公司是重大泄露发生的主要场所。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行业领域内的易受攻击性和受利用性将在2018年进一步增长。

在网络安全方面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而由技术进步而放大的人类智慧将成为攻击者和防御者之间对抗的制胜因素。2018年企业必须利用新技术来推动业务运作,提供更好的安全保护。

10、区块链——超出金融范畴的应用

2017年,区块链及相关行业加速发展,全球正在跑步进入“区块链经济时代”。在全球范围内,会出现更多的成熟应用。区块链带来了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技术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围绕区块链体系,能够创造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人们可以在相互无信任的情况下,无地域限制地进行大规模协作。由此,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展现在公众面前。

区块链的具体应用远远超出现金和货币的范畴。它提供一种途径让彼此并不认识的人来创建大家都能查看的资产记录。它是真理捍卫者。这就是洪都拉斯的政府看上区块链技术的原因,那帮政客已寻求美国初创公司——Factom来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土地登记原型。希腊也对这想法表达出兴趣,它没有合理的土地登记,全国只有7%的土地拥有正确的记录。

区块链的其它应用,从防范钻石窃贼到精简股票市场都有用武之地:纳斯达克交易所很快将开始启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股权交易平台,来记录私有公司的交易。英国银行向来保守,不爱接纳新兴科技,但这次似乎也有所触动:去年年底该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分布式账簿是对金融行业有着“深远影响”的“显著创新”。

2018年,上述10大技术将更加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生活。

2017年房地产销售额首破13亿,专家:今年进入下行通道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99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住宅投资75148亿元,增长9.4%。


纵观2017年全年,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首次在年内出现回落至8.8%,随后基本延续回落态势,仅在9月稍有企稳,而7%的增速则是年内的最低点。


中原地产资深分析师张大伟指出,2017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放缓,7%的增速为年内最低点,这也反映出去库存以及抑制楼市过热等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影响。但是需要指出的是,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仍处于高位,预计2018年仍呈现持续放缓态势。


可以看到的是,即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全年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却刷新最高记录。


统计局于1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94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5.3%;商品房销售额133701亿元,增长13.7%,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1.3%。


值得注意的是,仅2017年12月份房屋销售面积就达到了22840万平方米,这一数据为历史上单月成交最高的规模。


张大伟对此解读称,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已连续2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2017年的商品房销售额为历史上第一次突破13万亿,而商品房销售面积也是第一次突破16亿平方米。


按照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2017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178654万平方米,增长7.0%,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28098万平方米,增长10.5%。房屋竣工面积101486万平方米,下降4.4%,降幅扩大3.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1815万平方米,下降7.0%。


截至201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8923万平方米,比11月末减少68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670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118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减少215万平方米。


按照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顾云昌的预判,2018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预计将整体处于下行通道中,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增速预计仍将平稳放缓。顾云昌同时预测,今年房价预计也将维持平稳走势,基本不会发生大涨或者大跌情况。


除了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统计公报亦披露了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实施情况。


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棚户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全国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609万套,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604万套,公租房基本建成82万套。全年全国农村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152.5万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棚改和公租房项目,未来都会和去库存的战略做结合。过去不同的项目是孤立的,但是当前部分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城都需要去库存,未来将此类不同的房地产项目做对接,能够释放更多的居住需求,同时利好库存的去化。比如公租房项目未来可以适当由部分库存住宅房源充当、棚改项目的安置也可以和库存住宅住房对接,类似改造的产业正面效应会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