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刚刚,全球首个5G电话打通了!

9月7日消息,据外媒报道,通过与高通合作,爱立信利用一款智能手机外形的移动设备拨打了全球首个5G电话。



据了解,首个5G电话是在爱立信位于瑞典希斯塔的实验室打出的,利用了39GHz毫米波频谱和爱立信商业化5G NR Air 5331基站,以及一款采用高通骁龙X50 5G调制解调器和无线子模块的测试设备。


与此同时,爱立信与高通这两家公司表示,“该实验将为符合5G NR标准的基础设施、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的上市销售铺平道路”。此外,两家公司还谈到,“这些早期实验还将使全球运营商和设备厂商,利用自己的网络、设备进行实验”。


爱立信执行副总裁弗雷德里克·杰德林(Fredrik Jejdling)对此表示:



“这次实验是对新毫米波频谱互操作性的测试。而毫米波频谱能向运营商提供更多的5G部署选项,向用户提供更快的网速。”


2018年2月,爱立信发布了支持多种核心网络的商品化5G软件,并称“所有5G解决方案将于2019年下半年正式发布”。2018年6月,爱立信宣布与澳洲电讯、英特尔合作进行5G数据通讯实验。


近两日,雷锋网观察到爱立信在5G相关布局上有着十分紧密的动作,包括重大合作、发布和收购行为。看到这样的频率,全球5G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9月6日,美国移动运营商Sprint正在与爱立信共同合作开发一个全球分布式网络核心和操作系统,旨在支持2G/3G/4G等多代网络的物联网设备和应用。据悉这个系统可以“创建最佳的设备数据流,并且能够在最终用户和企业的网络边缘提供即时、可操作的情报”。


9月6日,爱立信推出了RAN Compute产品组合,这种架构允许服务提供商在需要时灵活地分发RAN功能。


9月6日,爱立信宣布推出一种新的频谱共享软件产品“Ericsson Spectrum Sharing”,该产品可在同一频段内实现4G和5G之间平滑,快速的网络迁移,并且是基于3GPP Release 15标准。


9月6日,爱立信同意收购美国服务保障技术公司CENX,该公司为混合网络提供端到端服务保障。CENX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美国泽西城,同时在加拿大也拥有很强的市场表现,该公司于2013年在渥太华开设了办事处。通过此次收购,约185名CENX员工将加入爱立信。


9月4日,爱立信宣布与Liberty Global达成了合作协议,将支持其优化在整个欧洲地区的固网服务。此前爱立信已经与Liberty Global签订了一份管理服务合同,涉及在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的移动网络和固网服务。


为了支持5G部署,爱立信将加大5G市场的投入,这些计划将使爱立信能够更贴近客户,满足全球和该地区对5G不断增长的需求。爱立信是瑞典企业,但是美国市场则是它最为注重的一块,眼下正从美国招募更多专家,从而增加公司在该地区现有高技能员工数量。据悉,到2023年底,爱立信的北美地区5G用户将达到1.5亿大关,占北美所有移动用户总数的48%。


同样在9月6日发生着一件与5G紧密相关的大事,那就是“5G Polar码声明标准专利统计出炉”。


这个事件的背景其实是5G第一个版本标准R15的冻结和封版,参与通信设备商、芯片制造商、运营商以及研究者都积极向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披露和声明自己拥有的5G标准相关专利。


根据目前各家公司向ETSI声明的5G polar专利情况显示,华为排名第一,在其中专利数占据了49.5%,爱立信排名第二,占据了25.2%。




据雷锋网了解,Polar码是一种新型编码方式,其可以实现对称二进制输入离散无记忆信道(例如二进对称信道(BSC,Binary Symmetric Channel )和二进制擦除信道(BEC,Binary Erasure Channe))的容量的代码构造方法,Polar Codes是于2008年由土耳其毕尔肯大学Erdal Arikan教授首次提出,是编码界的新星。


而从目前Polar码专利数量上来看,华为占优。尽管爱立信正迎头赶上,但是排名其后的英特尔、高通、苹果等公司形成了强大的合力。这其实反映了在推出5G技术的竞赛中,美国、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似乎已经取得领先优势,而欧洲则落在了后面。


遗憾的是,这次专利统计没有看到中兴的身影,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要在5G时代真正有话语权,除了保住第一,更要有一群战友形成强大合力。第一通5G电话谁来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继续押注技术,建设安全而高效的5G设备和5G网络,并以较快的速度实现大规模覆盖,在国际市场才有最终的竞争优势。



量子计算时代来袭 谷歌微软IBM谁能拔得头筹?

9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长期以来量子计算机一直被吹捧为功能强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机器。相比于世界上现有的计算机,量子计算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解决极其复杂的计算问题。但目前还没有就开发量子计算机的最佳方式达成一致。最终谁将赢得这场比赛?


计算机科学家说,超高速量子计算机可以加速新药物的研制,破解最复杂的密码安全系统,设计新材料,模拟气候变化,以及实现超级人工智能。但目前业内还没有就如何研发量子计算机达成共识,对于其将如何用于大众市场也尚未统一。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工程师和计算机科学家正试图开发四种非常不同类型的量子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分别是基于光粒子、俘获离子、超导量子比特或钻石中的氮空位中心。


图示:量子计算机能够在分子水平上帮助追踪遗传病。

IBM、谷歌、Rigetti、英特尔和微软等公司目前都是量子计算机领域的领先者。然而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但最大的挑战是量子本身的脆弱性。


什么是量子计算?

经典计算机采用比特在长序列中表示开或关的状态,而量子比特(或量子位)则应用了亚原子粒子近乎神奇的特性。例如,电子或光子可以同时处于两种状态——这种现象称之为叠加态。因此,基于量子比特的计算机可以比经典计算机以更快的速度完成更多计算。


“如果你有一台双量子比特的计算机,再添加两个量子比特,它就变成了一台四量子比特的计算机。然而它的计算能力远非提高一倍,而是以指数方式增加。”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旧金山分社社长马丁?贾尔斯(Martin Giles)解释道。


计算机科学家有时把这种量子计算效应描述为能够同时沿着非常复杂迷宫的每条路径走下去。即便彼此之间没有物理连接,量子比特也可以相互影响,这一过程被称为“量子纠缠”。从计算的角度来说,这使他们能够实现经典计算机永远无法做到的逻辑飞跃。


寻求稳定


但是,量子比特非常不稳定,容易受到其他能源的干扰或“噪音”,从而导致计算错误。因此,关于量子计算机竞赛的目的是找到一种方法,使其大规模量产能够趋于稳定。计算行业巨头IBM坚信“transmon超导量子比特”是量子计算机中最有前途的产品,他们有三个量子处理器原型机,公众可以通过云进行访问。


量子计算时代来袭 谷歌微软IBM谁能拔得头筹?


图示:IBM的量子计算机所处的环境温度维持在绝对零度左右。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94000人通过云访问了IBM的量子计算机。他们进行了500多万次实验,写了110篇论文。” IBM研究院量子计算战略和生态系统副总裁罗伯特·苏托尔(Robert Sutor)博士说。


“人们正在学习和试验……我们希望在三到五年内能够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并说明量子计算对于任何经典计算机能做的事情都有显著改进。”但是IBM的方法要求量子计算机存储在一个巨大冰箱里,量子比特被存储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下,以确保它们保持在可用状态。这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意味着要实现量子计算机的微型化非常困难。



图示:谷歌开发出了名为Bristlecone的72位量子比特处理器。


新加坡国立大学量子技术中心首席研究员约瑟夫?菲茨西蒙斯(Joseph Fitzsimons)表示:“超导量子比特似乎将成为首批实现有用量子计算的技术之一。”但他同时指出,“然而,我感觉是它们类似于早期经典计算机中的真空管,而不是后来出现的晶体管。我们可能还会看到另一项技术出现,成为最终的赢家。”


经典计算机芯片是由硅制成的。当其他团队正在研究如何在硅中捕获量子比特时,微软和哥本哈根Niels Bohr研究所的学者们正在研究一种基于所谓马约拉纳粒子(Majoranaparticles)的更稳定量子比特。


同样,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家们正在寻找将更小量子比特计算机连接起来的方法,而不是用大量量子比特创建更大规模的计算机。


现在看,似乎有很多方法可以触碰到薛定谔的猫的皮肤。


经典计算的潜力?


当我们等待量子计算机的时候,传统的,或者说经典计算的未来是什么?


今年7月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计算机科学与数学专业18岁毕业生埃文·唐(Ewin Tang)开发出一种经典的计算机算法,在国际计算领域掀起了波澜,这种算法让经典计算机几乎可以像量子计算机一样快速地解决问题。

该问题涉及开发一个推荐引擎,根据用户的偏好数据有针对性地推荐产品。



图示: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计算机科学与数学专业18岁毕业生埃文·唐(Ewin Tang)开发出一种经典的计算机算法,可以让经典计算机几乎可以像量子计算机一样快速地解决问题。


欧盟最近宣布正在研制下一代计算机,其每秒钟运算能力或将达到十亿次。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理论计算机科学家斯科特?阿隆森(Scott Aaronson)教授解释道:“Exascale意味着每秒运算能力达到10的18次方。”


“10的18次方已经很大了。但是量子系统每秒钟运算速度能够达到10的1000次方,这要大得多。”


经典计算的问题是,我们已经达到了在一块芯片上可以容纳多少个晶体管的极限——例如苹果的A11芯片就挤进了43亿个晶体管。


摩尔定律——每两年,微处理器的速度将提高一倍,耗能减半,占用空间减半——终于要崩溃了。


量子跃迁


虽然目前所谓稳定的量产量子计算机仍然未能实现,但这项研究本身已经产生了有趣的结果。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研究员、兰卡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ancaster)量子技术中心(Quantum Technology Centre)主任罗伯特?杨(Robert Young)教授表示:“如果我们没有投资于量子计算,激发埃文·唐(Ewin Tang)灵感的量子算法就不会存在。”


他说,量子研究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将设备冷却到低温的新方法;此外还有基于光的芯片增强有效改善了光纤宽带的体验;以及片上实验技术的发明,从而加速了疾病的诊断过程。


罗伯特教授表示:“登上月球的真正好处并不在于月球本身,而是周边技术在登月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导航和圆珠笔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而已。

Google 20岁!它如何三次带动了世界技术进步的节奏

从刘强东的“绝对权力”说开去:中国CDR回归之路更艰难了?

受刘强东在美风波影响,京东股价本周持续大跌。特别是9月5日,随着事件发酵,京东股价暴跌10.64%,创史上最大单日跌幅。两天市值蒸发500亿人民币。



统计显示,京东上周五收盘于31.30美元,总体市值约为3100亿元人民币,而受到刘强东性侵风波影响,京东本周二和周三两天时间跌幅高达15.97%,截至昨日市值约为2600亿人民币,仅两天时间,京东市值便损失了约500亿元人民币。


作为中国电商的代表公司,京东是一家明星公司,曾经有种说法是我国互联网三巨头BAT已经演变为包括京东在内的BATJ四巨头。


目前,京东市值已下跌到380亿美元,而阿里巴巴市值仍达4224亿美元,京东市值仅相当于阿里的9%,而从创始人涉及犯罪引发的后续反应考虑,包括市场形象、商业影响在内,京东已经很难和阿里腾讯百度并列,曾经的BATJ恐怕又要回到BAT时代了。


权力游戏


一个问题自然产生:给投资者造成了如此大的损失,京东董事会有无可能立即罢免刘强东?


A.由于其个人行为,已经给京东股东造成了相当于人民币500亿的财产损失,更重要的是,京东是一家面对直接消费者的公司,市场形象、后续发展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估计;


B.一旦美国定罪,刘入罪服刑,需要提前做出管理层更换预案。

答案是不可能。


从京东股东结构可以看到,表面上,京东有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10%。其中,腾讯控制的黄河投资有18%股权,沃尔玛有10.1%股权,刘强东有15.5%股权,刘强东并不具有绝对控制权。


但实际上,在京东创立的时候,刘强东就考虑到了京东做大后,自己的股权不断稀释,然后控制权下滑的风险,从而设立了京东 AB 股的双重股权制度。


京东的AB股设计:


1.普通股分为A类(Class A common stock)和B类(Class B common stock)两类,刘强东持B类,每1股拥有20票投票权;其他投资人持A类,每1股拥有1票投票权。


2.A类上市交易,B类不上市交易。


3.A类在任何时候均不可以转换为B类;B类可随时自由转换为A类。


4.B类转让给非联属人士(联署即直系或其控制的实体)时,则自动转换成为A类。


5.当刘强东不再担任京东董事兼CEO或其他特定情况时,其持所有B类将自动立即转换为等量的A类。


6.A类及B类就所有呈交股东投票的事项一并投票。普通决议,出席的简单多数通过,特殊决议,出席的2/3通过。


简单来讲,按照京东的 AB 股规则:


刘强东所持股票属于B类普通股,其 1 股拥有20票的投票权(一般美国上市公司的 AB 股投票权比例是1:10),


除刘强东之外的其他股东所持股票属于A类普通股,其 1 股只有 1 票的投票权。

所以,虽然刘强东现在只是京东的第二大股东,但是,他仍然拥有 80% 的投票权。与之对比,腾讯旗下的黄河投资虽然表面上拥有京东18%的股权,是第一大股东,但只拥有4%的投票权。


京东实际上,是刘强东一人说了算的公司。他可以决定公司所有决策。


从这个角度看,因为有了80%投票权,刘强东可以一个人否定股东大会所有决议、或者通过所有决议,可以一个人决定京东零售店是开1万家、还是100万家,即使美国性侵案出来,只要刘强东不主动辞职,他可以干到90岁也没问题,只是苦了小股东,两天亏了16%也只能看着。



京东采取的AB股制度,也叫做双重股权结构,是指将公司的股票分高(superior)、低(inferior)两种投票权。


高投票权的股票每股具有2至10票的投票权,主要由高级管理者所持有。低投票权股票的投票权只占高投票权股票的10%或1%,有的甚至没有投票权,由一般股东持有。


作为补偿,高投票权的股票其股利低,不准或规定一定年限,一般3年后才可转成低投票权股票,因此流通性较差,而且投票权仅限管理者使用。


对于上市公司,AB股设置取决于上市主体设立地的公司法,和上市地的证券法及上市规则。


2014年京东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


以京东讲,上市主体设立在开曼,上市地美国,交易所纳斯纳克。则其AB股受制于开曼群岛公司法,美国证券法,及纳斯纳克上市规则。


开曼公司法:允许发行不同投票权普通股。


美国证券法:19C-4号规则准许不同投票权交易上市。


纳斯达克交易所:允许设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上市,只是不容许发行人于上市后实施会削弱或限制现有股东权益的不同投票权架构。

不止京东的刘强东,在美国交易所上市的很多中国企业都是双层股权架构。


①百度李彦宏,1股10票的投票权,15.9%股权却有53.5%投票权,与马东敏合计控制68.17%投票权;


②奇虎360,未私有化前,1股5票的投票权,全体董事及行政人员(包括两名共同创办人)共持40.4%股权,及64.9%投票权;


③新浪微博,1股3票的投票权,新浪公司持有59.8%股权;及81.7%投票权;


④盛大游戏,1股10票的投票权,盛大网络持有70.8%股权;及96.0%投票权。


自2013年1月以来,在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中,仅有一家没有采用双层股权结构。而美国本土上市公司的选择更为多元化:Google采用的是典型A、B双层股权结构,Facebook选用“双股制+表决权代理”来确保扎克伯格的绝对控制权,而在Zynga,其CEO马克·平克斯则使用了一种三层股份结构。


扎克伯格被外界称为“暴君”,正是来自他对世界第一媒体的绝对控制权。Facebook在2009年将股票分为A级股和B级股,二者在分红派息及出售现金价值上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同Google的A、B股一样,即B股的表决权是A股10倍。



图片来源:网络;双层股权结构被誉为扎克伯格的“护身符”


此外,为了确保扎克伯格的绝对控制权,Facebook在双层股权结构的设计外还加入了一个“表决权代理协议”。


前十轮投资Facebook的所有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需要同Facebook签订这份协议,同意在某些特定需要股东投票的场合,授权扎克伯格代表股东所持股份进行表决,这份协议在IPO完成后仍然保持效力。这部分代理投票权为30.5%,加上扎克伯格个人所拥有28.4%的B类股,扎克伯格总计拥有58.9%的投票权。


这么多高科技企业选择AB股权结构,显然是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


最著名的可能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1985 年,乔布斯就被苹果表决,罢免了在公司的职务,被自己聘请的CEO逐出了苹果,这次波折经历的原因,就是乔布斯在苹果内部没有足够的投票权,因为苹果一直没有双重股权制度。


京东事件挑战CDR回归


京东,本是为了迎接独角兽上市,中国CDR预期推出的首批企业。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创新型企业可通过中国存托凭证(CDR)和首次公开发行(IPO)登陆国内资本市场。


证券报列了个符合CDR条件的企业名单,有7家:阿里巴巴、中国移动、百度、京东、网易、中国电信、腾讯。中国有关部门更组织了6家公募基金发行了1000多亿的CDR基金。


其后几个月,随着中国A股步入熊市,CDR发行暂缓,CDR基金也买起了债券,但是业内普遍认为,CDR正式发行只是早晚问题。


而刘强东事件的爆发,无疑给了CDR制度重重一击。因为CDR回归的核心难点,就是如何处理双重股权制度带来的同股不同权问题。


我国公司法第130条规定:股份的发行,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同次发行的股票,每股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所认购的股份,每股应当支付相同价额。这便是“同股同权同利”的由来。


在相应公司法、证券法并没有修改的前提下,如京东这样采取双重股权制度的公司用CDR方式回归,不具有法律基础支持。


而刘强东事件暴露了,双重股权制度中控制人的道德风险,公司高管个人控制公司,而其他股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却没决策权利可言,不利于普通股东利益保障。


美国双重股权制度运行尚算良好,其原因在于其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管理机制,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的投资者结构,以及先进的代理诉讼文化,可抗衡同股不同权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中国目前为止,即使是同股同权的法律环境,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上,也有诸多不足。


现有条件制约下,CDR回归是否合适?


一个例子是2013年港交所婉拒了阿里巴巴的上市申购,正是来自于不同意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不同投票权要求。


而在2018年4月,港交所通过IPO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上市,允许同股不同权,但提出了“额外的上市规定及股东保障措施”,包括:


上市后不得提高不同投票权比例;


同股同权股东必须占投票权的10%;


重大事宜必须按“一股一票”的基准投票表决;


加强披露、加强企业管治等。

随后小米集团在香港上市,小米上市资料显示,雷军的持股比例为28%。通过双重股权架构,雷军的表决权比例超过50%,为小米集团控股股东。


而小米一上市就出争议事件。小米的上市文件显示,小米公司于4月2日向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雷军给出天价奖金 —— 15亿美元的股票,为全球公司史上最大的奖励之一。而本次奖励与未来的绩效指标没有任何关系。


与之对比的是,在营业纪录期,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小米集团分别产生亏损人民币76亿元、利润人民币4.916亿元及亏损人民币439亿元。


回到刘强东事件来看,无疑,刘强东对京东发展有重大功绩,但他也有巨大的控制欲。


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刘强东曾称:“如果不能控制这家企业(京东),我宁愿把它卖掉。”而在股权设计中,刘强东选择了业内最高的20倍投票权来控制京东。



图片来源:网络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刘强东本人,而是京东一名普通员工、甚至公司副总裁,因涉及性侵犯罪,给公司造成如此大毁灭影响,此时恐怕早已被辞退谢罪了。


而刘强东,凭借20倍投票权带来的绝对控制权,目前看来并没有受到影响。380亿美元市值、16万名员工的企业命运,就寄托在一人的道德操守之上,只是,无辜的小股东损失惨重。


我国现阶段能否部分接受AB股制度?如何制约刘强东这类高度集权的高管?


通过京东事件不难看出,CDR企业给投资者带来的不仅仅是机会,更大的是难以控制的风险。

挑战芯片巨头英伟达?华为AI芯片或将被微软采用

9月7日,美国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援引知情人士称,微软正与华为讨论合作事宜,考虑在微软中国数据中心使用华为新开发的人工智能(AI)芯片的可能性。


上述媒体称,目前尚未能确定双方会否达成合作。一旦交易达成,这将是华为首次挑战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美国AI芯片制造商英伟达(Nvidia)。


报道称,微软目前使用的是英伟达的芯片开发AI功能,如微软小娜(Cortana)和必应(Bing)中的语音和脸部识别,英伟达的GPU芯片可处理大量数据,应用于深度学习中。


知情人士向上述媒体透露,华为已生产新芯片的商业样品,该芯片能展现与英伟达晶片类似的功用。华为高层近月一直向微软负责AI及研究的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Harry Shum)兜售这款AI芯片。


不过,微软的要求相当严格,有华为工程师正在客制化运行芯片的软体,以达到微软的标准,并且运用微软的演算法测试新芯片。


事实上,对于华为而言,取代英伟达,与微软合作,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芯片领域,英伟达作为领先的硬件生产商,影响力不可忽视。


由于深度学习对计算速度的要求是“暴力”的,英伟达GPU芯片可以让大量处理器并行运算,速度比CPU快十倍甚至几十倍,因而成为绝大部分人工智能研究者和开发者的必备”核弹“。


《财经天下周刊》此前报道称,国内搞AI创业的人几乎全在用英伟达GPU和平台,一个小型AI创业团队在英伟达芯片上花费几十万元很正常。


硅谷明星投资人Andreessen Horowitz也透露:“我们投资了一大串各个领域做深度学习的创业公司,每一个都跑在英伟达的平台上。”


此前,美银美林集团在一份报告中表示,英伟达将会成为人工智能芯片的主导供应商,该公司正在创造人工智能计算行业的标准。


作为中国最大的芯片开发商之一,华为近两年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近期,华为在IFA展会上正式推出麒麟980芯片,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枚商用的7nm芯片。随着华为在芯片领域不断突破,其未来与相关方合作也有了更多机会。  

程维内部信确认滴滴上半年净亏超40亿元 接下来要all in安全

9月7日,36氪独家获取了一封滴滴创始人程维发给全员的一封内部信件。


他首先承认了乐清顺风车事件之后,内部已经取消了增长目标,还对顺风车事件进行了更多的反思,“滴滴到底有没有价值观,是不是一家只顾利益,漠视安全、逃避责任的黑心企业?滴滴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能不能保护用户的安全出行?互联网出行到底是不是一个应该存在的行业?”


程维说,尽管有人质疑互联网出行的安全性,“但我们还是看到了远低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发案率,看到了100%的破案率”。


近日,由交通运输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和地方部门及有关专家,开始对全国主要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开展安全专项检查。9月5日上午,检查组首先来到滴滴公司,开始进行入驻式检查。滴滴表示将积极配合检查。


虽然程维认为,滴滴在发展过程中,好胜心盖过了初心,狂奔的发展模式早已种下隐患。不过他并不觉得滴滴是一家赚钱高于一切的企业。昨日,36氪独家披露了滴滴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的亏损情况,在这封内部信件中,程维也承认,“6年来我们还没有实现过盈利。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我们出行业务对应GMV的平均Take Rate约为16%,绝大部分返还给了司机和乘客,公司整体对应GMV的毛利率只有1.6%”。


程维透露,接下来滴滴会all in安全,并升级成立安全指挥部,由他自己出任组长,柳青任副组长。安全事务部加强对全局安全体系的专业化建设和监督,全力推动警企联动合作。


以下是滴滴内部信件原文:

全体小桔人:


乐清事件发生十多天了。我想大家和我一样,沉浸在对生命逝去的沉痛中。滴滴也陷入了质疑的风暴。我很自责。一切问题都是管理者的问题,事件首要责任在我,责无旁贷。


下线顺风车,深夜停服,上线一系列安全措施,内部取消增长目标,迎接多部委大检查……高速发展的滴滴踩了一脚急刹车。那天,我在办公区里遇到一位不认识的年轻同事。他走过来拥抱了我一下,说了句加油。心里热乎乎的,很感动。大家最近一定也很煎熬,我给大家写下这封信,让我们隔空拥抱。


这些天,我和大家一样带着痛在倾听公众和主管部门的批评、建议,内心也在反思,我们躲不过几个锥心的问题:滴滴到底有没有价值观,是不是一家只顾利益,漠视安全、逃避责任的黑心企业?滴滴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能不能保护用户的安全出行?互联网出行到底是不是一个应该存在的行业?


痛定思痛,问题在我们自己身上。好胜心盖过了初心,狂奔的发展模式早已种下隐患。内部体系提升跟不上规模扩张,就像灵魂跟不上脚步。互联网第一次开始大规模组织运送生命,被赋予时代机遇的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肩上的责任和挑战,缺乏敬畏。我们的安全指标体系存在着盲点,过分关注亿英里事故率、亡人率和冲突率等宏观指标;对重大恶性个案的防控体系还不健全。犯罪分子乘虚而入,给用户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而滴滴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但是,亲爱的同学们,痛过之后,我们是不是要彻底否定互联网出行这一份事业?我们是不是已经彻底丧失信心,放弃梦想,丧失了改正错误的能力?


我的内心是坚定的。让出行更美好,是我们创业出发的原点,也是每个小桔人加入公司的初心。今天的挑战正是我们要继续奋斗的方向。


我们在探索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尽管有人质疑互联网出行的安全性,但我们还是看到了远低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发案率,看到了100%的破案率。从出租车打车软件起步,我们陆续上线了大数据风险预判模型、人脸识别、一键报警、紧急联系人、号码保护、行程分享、行程录音、线上线下司机培训等安全功能和保障措施。每天,有2700万次司乘通话得到号码保护;有超过40万人分享行程,给亲友报平安。每天,客服同学们处理210万次咨询和投诉的进线中,包括1万多次紧急求助;每天,准入审核平台将4万多不合格的申请挡在门槛之外。2017年,平台事故发生率降低了21%,后座安全带使用率从2.5%提升到10%。大家过去所做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


滴滴绝不是一家黑心企业,也绝不是一家赚钱高于一切的企业。6年来我们还没有实现过盈利。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我们出行业务对应GMV的平均Take Rate约为16%,绝大部分返还给了司机和乘客,公司整体对应GMV的毛利率只有1.6%。上半年,包括司机高峰期补贴、接单和服务奖励、乘客优惠等在内的总补贴返还金额超过117亿人民币。利润绝不是滴滴最关注的目标。作为承担亿万次交通出行服务的平台,我们会坚持低毛利运营,把收入更多投入安全和体验。


我们仍然承载着亿万用户的信任。每天都有乘客进线为好的服务表达感谢,最艰难的时刻很多司机为我们送来鼓励,每个大区都珍藏着用户和警方送来的锦旗。正是为了不愧对他们,我们不能轻言放弃,我们必须加倍努力。


全体小桔人,请大家跟我一起,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 放下浮躁,投入安全,彻底补课。我们更需要从文化上把安全第一融入血液。需要我们夜以继日,守护生命,我们才能心安。需要大家相信我们永远不会为利润放弃安全,用户和社会才会心安。


新业态才刚刚起步,我们坚信,融合传统交通行业的安全管理经验,加上互联网的透明和大数据技术,一定会让出行更安全。行胜于言,让我们用行动赢回用户的信任,重建社会对移动出行的信心。


滴滴要旗帜鲜明地做一家社会化企业。我们将把平台规则和定价机制向公众和监管机构公开,更开放透明地与公众和监管部门、各界专家进行沟通,更虚心诚恳地向外界学习,听取批评建议,更快推动网约车合规进程,与全社会共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化出行平台。


现在,我们正积极配合多部委的联合安全大检查,准备更加深入持久的安全攻坚战。公司现已升级成立安全指挥部。我任组长,柳青任副组长。各战线核心干部都动员和投入进来:


-CTO线调动力量,全面升级安全产品运营体系,最大化降低安全隐患;


-客服体系投入攻坚战役,保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处置到位;


-各业务线协同,迅速推进网约车合规方案设计与落实;


-安全事务部加强对全局安全体系的专业化建设和监督,全力推动警企联动合作;


-其他各部门,在各自战线上共同努力,建设完善公司安全体系。


争分夺秒,倾尽全力。众志成城,All in 安全。


危难关头,要向每一位坚定的小桔人和你们的家人说一声感谢。


我爱大家。


程维


2018年9月7日

“青年危机”奔袭Facebook

年龄对于一个社交平台来说,比对人更为残酷。失去年轻人是所有社交平台的噩梦,即使曾经是美国社交流量霸主的Facebook,也不敢掉以轻心。


1984年出生的扎克伯格,在2002年大学期间推出了Facebook,一时风靡校园。作为一个在哈佛大学心理学本科就读的学生,扎克伯格颇为了解当时大学生的社交需求。Facebook最早从哈佛收割了第一批用户,让他们自愿提供姓名、住址、兴趣爱好、照片等最私密的个人数据。


2009年,该网站的广告收入已达7.64亿美元,能够覆盖成本。截至2010年4月, Facebook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4亿,同时在线人数也超过1亿。扎克伯格也过了十多年的风光生活:26岁就登上《时代》周刊2010年年度人物;2015年11月,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扎克伯格排名第19位;2016年,他以3100亿元个人财富在《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名列第六,成为前十名中最年轻的上榜富豪。


风光背后的危机却也难以忽视。曾经让用户心甘情愿上传隐私数据的Facebook,今年3月遭遇史上最大数据外泄事件。当地时间3月17日,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卫报》共同发布深度报道,曝光Facebook上超过5000万用户信息数据被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 )的英国数据分析公司利用。这些数据被用于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针对目标受众推送广告,从而影响大选结果。3月19日,受该丑闻影响,Facebook股价大跌7%,市值蒸发360多亿美元。


3月22日,扎克伯格公开道歉,他承认对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负有责任,并表示:“我们有责任保护用户的数据,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没有资格再为用户提供服务。我努力想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要怎么做才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美国东部时间4月10日,可能是扎克伯格近年来面临的最黑暗和紧张的时刻。他不再穿着标志性的T恤,而是西装革履,在美国国会面对44位参议员、数百位记者,接受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以及商业、科技和交通委员会的长达五小时的马拉松式质询。期间他数次道歉,不断喝水掩饰紧张,出于诚恳的道歉态度和之前已经有所准备的回答,扎克伯格扛住了这次质询。


但Facebook的危机并未结束。9月6日,据CNBC报道,皮尤研究中心(Pew)的一项调查显示,Facebook这一年来遭遇的丑闻正促使年轻用户远离该平台。


5月和6月,皮尤研究中心对3400多名美国Facsebook用户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18岁至29岁的年轻用户中,有44%的人表示,他们在去年将这款应用从手机中删除。当然,有些人可能后来重新安装了它。总体而言,26%的受访者称他们删除了这款应用,42%的人“休息”了几周甚至更长时间,54%的人调整了自己的隐私设置。


虽然这一调查结果不能完全反映Facebook整体的用户增减趋势,但研究结果也显示出,许多Facebook用户仍在关注该公司的问题,并减少了对该服务的使用。


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从来不缺替代产品。新的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推出,顶级流量产品也会发生位置更替。在Facebook受到用户质疑的同时,它的竞争对手还在不遗余力地抢占用户时间。有研究称,视频网站Youtube即将超越Facebook,成为继谷歌之后美国第二大流量网站。深处“内忧外患”的Facebook能否保住社交流量霸主地位?


数据泄露让Facebook失去用户

今年2月,美国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发布的调查研究显示,美国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正在弃用Facebook,转而使用Snapchat,而且这种转化率也在不断攀升。


eMarketer在报告中声称,预计2018年,在年龄介于12岁到17岁的美国用户中,只有不到一半的用户每个月会至少使用一次Facebook。该机构预计Facebook今年将丧失200万年龄在25岁以下的用户,而Snapchat则将增加190万在此年龄段的用户。


Snapchat是一款“阅后即焚”的照片分享应用。该应用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所有照片都有一个1到10秒的生命期,用户拍了照片发送给好友后,这些照片会根据用户所预先设定的时间按时自动销毁。而且,如果接收方在此期间试图进行截图的话,用户也将得到通知。


对于关注数据隐私的用户来说,这无疑非常具有新引力。2018年2月,社群媒体Snapchat母公司Snap公布,去年第四季Snapchat日活跃用户数为1.87亿,超出市场预估的1.842亿,同比增长为18%。


今年3月,Facebook被曝出的数据泄露事件更加加剧了用户的流失。


这并不是facebook第一次陷入数据泄露和侵犯用户隐私的危机,2012年9月,据路透社报道,Facebook的“时间线”功能出现故障,导致用户的个人对话消息外泄。


2013年6月,Facebook被曝出因系统中的一个安全漏洞将用户的个人联系信息(电子邮件或者电话号码)泄漏给其他用户,共涉及全球600多万用户。随后Facebook承认此事,表示除了手机号和电邮地址,没有其他形式的个人或者财务信息被泄露。


2015年初,比利时隐私委员会发布学术报告,称Facebook侵犯用户隐私。这部分指责主要集中在其未经用户同意对非注册会员访问记录追踪。报告还称网站在默认设置下对用户进行行为分析以及社交广告推送有侵犯隐私的危险。同年11月,比利时法院判决Facebook在48小时内停止追踪非会员用户信息,否则将面临2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71万元 )罚款。


持续陷入丑闻的Facebook,正在失去用户的信任。今年3月的数据泄露事件引发了一批用户在Facebook上发起“删除脸书”运动,特斯拉和SpaceX创始人马斯克表示,自己的两家公司已经删除了脸书主页——尽管这两个账号已经拥有超过500万粉丝。


美东时间7月25日,Facebook发布财报,今年第二季度每股收益、广告业务收入、营业收入和活跃用户均较一季度增长放缓,后两者还不及市场预期,营收更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不及预期。在用户增长方面,日活环比增速创Facebook有记录以来季度增速新低。


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上,扎克伯格也表露出了悲观情绪,他直言:“今年下半年公司整体营收增长将进一步收窄,三四季度增速会有5-10个百分点的下降。”加上全球范围内都越来越严格的数据、隐私保护新规,都会给Facebook的未来造成严重影响。Facebook股价随即暴跌近20%,市值一夜之间被抹去1200亿美元。


两年多以前还在讨论“实现连接全球70亿人口中的50亿”的扎克伯格,如今的言语中尽显无奈,他甚至传递出一个信号:Facebook增长乏力,流量游戏或将结束。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Facebook摸索出了一套“流量变现”模式:依靠社交网络聚集用户流量,再借此卖广告,甚至做更多的事情。市场调研公司Statista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Facebook占据整个线上和线下广告市场份额的7%;在全球网络广告市场占据18%的份额,成为主力之一; https://wpimg.wallstcn.com/51d49c48-3ad5-4bf9-882a-7487770bf511.png数据来源:Statista


然而,流量红利也有用尽的时候,Facebook的流量天花板已经显现。今年二季度,Facebook日活用户(DAU)环比仅增长1.37%,为14.71亿,创历史最低纪录。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两个“主战场”,其日活增长出现了停滞甚至是减少:欧洲环比减少300万,这是2014年初以来的首次环比负增长;而在北美,Facebook的日活环比增长停滞。



尽管这两个市场的用户占比不足Facebook日活跃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但这部分是Facebook收入的主要来源地,过去12个月的收入占比高达72%,仅北美就创造了公司营收的40%。而这对于Facebook而言,无疑是不利信号。


整体用户数据的下滑让资本市场对Facebook的态度悲观。而更令人不安的是,Facebook失去的用户,可能大部分是年轻人。


今年2月,研究机构eMarketer预测,Facebook今年在美国市场将会流失大量年轻用户,12岁以下的用户中,将同比下滑9%;12岁-17岁的用户中,将同比下滑6%;18岁-24岁的用户中,将同比下滑约6%。


从2013年开始,Facebook就透露出Facebook失去年轻人的危机。在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分析会上,Facebook承认青少年用户的日活跃量正在下降。


2002年建立的Facebook和他的用户正在老去。有调查显示,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用Facebook的原因是因为父母也在用。


现在西装革履出现在公众场所的扎克伯格,恐怕在年轻人眼里也不再“酷”了。


对比现在扎克伯格谦逊有礼的态度,爱女顾家的慈父形象,年轻人可能更喜欢刚创办Facebook时的扎克伯格。


那时候他还穿着T恤人字拖,面对哈佛大学校报采访时说,Facebook只花了一礼拜就做好了,自己就是想做一个很酷的东西,赚不赚钱不重要。毕业后,他为了Facebook寻求融资,见到投资人递上名片,上面赫然写着,“I am CEO,Bitch”。在给红杉资本投资人的PPT中,写着“不要投资我的十大理由”。


十多年过去了,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用户都不再是当初桀骜不驯的少年。而Facebook也变成年轻人眼中的“大龄产品”。


除了“内忧”,Facebook面临的“外患”也很多。社交领域它面临其他产品的竞争,皮尤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Facebook在13至17岁群体之中的使用率已经跌至51%,落后于YouTube(85%),Instagram(72%)和Snapchat(69%)。


流量方面,Facebook则面临更多互联网公司的竞争。早在Facebook上市前递交的招股书中就指出了其三类竞争对手:以Google、Twitter等为代表,全方位提供互联网产品、服务、内容、网络广告的大公司;同Facebook某些应用构成竞争的通信企业及小规模互联网公司;部分与Facebook争夺广告客户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


毫无疑问,这三类中最让Facebook忌惮的就是第一类大公司,特别是搜索巨头Google被Facebook在招股书中反复提及。市场研究公司SimilarWeb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应用程序和语音搜索的使用使得流量有所下降,但Google仍是过去两年里互联网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今年7月,Google访问量约150亿次,而其它网站的访问量均低于50亿次。


社交流量霸主的挑战与自救

在顶级网站的竞争中,虽然Facebook依旧是全球社交媒体的领导者,但其他“玩家”的上升势头也很强劲。全天候科技统计了2018年第二季度美国前五大社交媒体的数据发现,Facebook月活突破20亿人次,位列第一;而Google旗下的Youtube,月活已达到19亿人次,直逼Facebook。SimilarWeb与CNBC联合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全球热门网站排行榜上,Facebook的亚军宝座可能很快会让给YouTube。


美国最受欢迎社交媒体


虽然同类竞品不断涌现、公司麻烦缠身,但Facebook搭建起的“护城河”还是让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近年来,一手布局产品,一手布局版权内容,通过Facebook、Messenger、WhatsApp、Instagram这一套“组合拳”,公司已经构建起了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实现了全覆盖。


社交网络的建成,随之带来的就是用户流量。据管理层透露,截止2018年第二季度,Facebook的月活用户超过22亿人,日活跃用户约为15亿人,全球总用户数量达到25亿人,全球范围内除中国以外,几乎每3个人就拥有一个Facebook平台的账户。


也是基于如此庞大的用户数据,Facebook得以精准定位、准确投放,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单个用户都能实现覆盖,从而在流量变现的过程中最大化平台价值。财报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Facebook广告业务的营收已达130.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91.64亿美元增长42%。


此外,Facebook还在不断延伸产品功能至视频、新闻等领域;公司也开始涉足其他赛道,例如在北美、欧盟等地区开展电子支付业务,申请支付牌照,在巴西、印度,用户已经可以通过公司旗下的Messenger进行交易,未来还将依托WhatsApp在印度推出WhatsApp Pay支付服务。


电商领域也成为了Facebook不可忽视的一个战场。此前,Facebook在印度试水了一项名为Marketplace的B2C交易业务。今年5月,Facebook再被曝出与一些印度企业就入驻Marketplace平台事宜进行洽谈,并将于6月进行小范围测试。


不仅如此,Facebook还在其他应用板块尝试新业务,提升更多产品的变现能力和竞争力。例如,在Instagram上线IG TV服务,增加短视频业务,对抗Twitter;深耕AR、VR以及人工智能领域,挑战Google。


业务的广泛拓展除了有流量支撑,还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做后盾。截至今年二季度,Facebook现金储备达423.1亿美元,总负债为109亿美元,因此,仅靠公司的流动资产就可以覆盖公司的总体负债,而且还剩下大约380美元的现金。


庞大的用户基础、多样的平台产品、强大的资金支持、较好的产品延展性……这些都是Facebook竞争时的“武器”,虽然目前其深陷“内忧外患”之中,但Facebook依然有机会保住自己的社交流量霸主地位。